标题:第三章 佛陀的侍者 内容: 第三章 佛陀的侍者树立阿难达名声的德行之一,是他担任佛陀的侍者。 佛陀曾说他是所有侍者中最优秀的,是曾担任这职务的比库众中的第一人(AN 1,chap. 14)。 如影随形的侍者事实上,「侍者」一词并不足以完全表现阿难达尊者的职位。 诸如「秘书」或「助理」的称谓,都无法表现他的随侍,以及在许多细节上辅佐世尊最亲密的面向;而「仆人」一词,则太强调附属的涵意,而忽略组织与指导的面向,并遗漏亲密的面向。 在《长老偈》里他的三首偈中(Thag. 1041-1043),阿难达总结他在佛陀最后三分之一人生中服侍他的方式:二十五年我侍佛,以敬爱行善服侍,如影随形不曾离。 二十五年我侍佛,以敬爱语善服侍,如影随形不曾离。 二十五年我侍佛,以敬爱意善服侍,如影随形不曾离。 如果从世上的文献来看,在经常伴随伟人的密友中,没有任何人能和阿难达相比。 长期以来,他对大师无微不至的照顾,可列举如下:阿难达帮佛陀打水洗脸;帮他扇风;打扫他的孤邸(kuti),以及缝补他的衣服。 晚上阿难达就睡在附近,以便随时侯传;他陪佛陀巡视寺院(Vin. 1:294)在会议之后,检查是否有比库遗留东西。 他为佛陀传达讯息(Vin. 2:125),并召集比库,甚至有时是在半夜(Jat. 148)。 当佛陀生病时,他为他拿药。 有次同修比库们忽略了一个患重病的比库,佛陀与阿难达一起为他清洗,并将他带往疗养处(Vin. 1:301-2)。 阿难达就这样执行许多日常的工作,犹如好母亲或关心的妻子一样,妥善照顾他觉悟堂兄的身体健康。 佛陀与大众沟通的桥梁此外,他也是个好秘书,帮助佛陀和数千名比库顺利沟通。 他和沙利子与马哈摩嘎喇那一起,试着找出并解决团体中会出现人际关系的种种问题。 例如高赏比(Kosambi)地区比库们的争执(AN4:341),以及迭瓦达答(Devadatta)所造成的僧团分裂(Ud. 5:8;Vin. 2:199ff.)。 阿难达在澄清疑虑与维持次序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他经常是比库们的中间人,安排他们会见佛陀,或将佛陀的话带去给其它教派的成员。 他不拒绝任何人,因为他觉得自己是桥梁。 而非障碍。 有好几次,比库们大声喧哗,佛陀请阿难达去了解原因。 阿难达总是能完整地解释,佛陀之后便据以采取适当的措施(MN67;Ud. 3:3;Vin. 4:129). 这三次中的最后一次很重要。 在佛陀授意下,阿难达召集喧哗的比库大众,责备他们的行为,并遣散他们。 之后,这群人就各自隐居,并努力净化自己的心,结果在雨安居结束时,所有的人都达到三明。 ㈠于是佛陀再次召集他们,当他们来到佛陀面前时,他正安住在不动定㈡中。 比库们了解佛陀禅定的深度,便坐下来入于相同的禅定,就这样度过当晚的前四个小时真正「问候」圣者的适合方式。 之后,阿难达起来请佛陀欢迎已到达的比库们,但因为他们都在不动定中,所以没有人听到他的话。 又过了四个小时,阿难达再次请求,回答他的依然是一片静默。 第三次,黎明时,阿难达又起来在佛陀前面顶礼,合掌请佛陀欢迎比库们。 这时佛陀才出定,并回答阿难达:阿难达,,如果你能了解我们的心,就会知道我们都已进入不动定中,听不到任何话语。 (Ud. 3:3)由此事可以看出,阿难达拥有坚持不懈的耐心,但也有他的限制。 这件事发生后,可能促使阿难达下定决心,无论有多少工作,他仍一次次地禅修。 传统经典上提到两次,他问佛陀适合他独处修行的禅修主题。 一次世尊告诉他,专注与五蕴(SN22:1580,另一次,则是观六内处①(SN35:86)。 在阿难达为别人请求佛陀的许多事中,下面的事值得一提:当耆利摩难达(Girimananda)与颇勒具那(Phagguna)比库生病时,阿难达请世尊去探病,并为他们说法打气(AN10:60,6:58). 此外,在给孤独长者建议下,请佛陀在揭达林园精舍立塔的也是阿难达(Jat. 479). 过去世的协调能力以这种种方式,阿难达的表现堪称是兼具父性与母性的热心比库。 他在组织,协调与安排方面的能力,从前就已展示过。 在过去世的经历之中,他曾以类似的方式辅佐过沙咖天帝(Sakka-devanam-inda)。 在少数几个提到阿难达过去世在天界与梵界的例子里,他多扮演沙咖天帝主要的帮手与助理;特别是作天界的御者摩多利(Matali,计有四例,Jat,31,469,535,541),或天界的工神毗首羯摩天(Vissakamma,Jat. 489),或雨神钵纯提(pajjunna,Jat,75),或乐神般遮翼(Pancasikha,Jat. 450)。 愿自我牺牲的热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阿难达愿自我牺牲。 当迭瓦达答(Devadatta)放野象要杀害佛陀时,阿难达奋不顾身地挡在佛陀身前,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愿佛陀被杀或受伤。 佛陀三次请他回来,他都不从。 只有当世尊以神通力移开他时,才使他打消牺牲念头(Jat. 533). 阿难达的这个举动,让他的名声更加远播。 佛陀告诉其它比库,阿难达在过去世就已有个四次牺牲自己的意愿。 在遥远过去世身为在菩萨身边的动物天鹅(Jat. 502,533,534)或羚羊(Jat. 501),当时菩萨被困在陷阱里。 在另一个例子中,菩萨先为猴子母亲牺牲自己,然后是阿难达(Jat. 2220)。 在其它三个记载的例子,阿难达在他都前世中,透过细心与技巧拯菩萨的生命。 这些故事凸显了阿难达的美德,以及他和佛陀之间由来已久的关系。 原注㈠「三明」即指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 ㈡不动定(Anenja-samadhi)。 注释书:这是通往阿拉汉果的禅定,建立在第四禅与无色定上。 译注①六内处是指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等六根。 发布时间:2022-11-11 17:34:32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1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