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学佛是为了出离生死,不是谈什么功德! 内容: 很多人误会了佛经上所说的功德相。 诵这个经有什么功德,诵那个经有什么功德。 大家听到或看到后,着了功德相,一天到晚忙不过来,这个经诵诵,那个经念念。 因为赶任务,诵经的时候诵得快,很伤气。 结果,修行没有修好,毛病倒弄出来了,身体搞坏了。 这是误解了功德之故。 功德不在白纸黑字的经文上,而在我们的心中。 我们诵经明白了佛所说的义理,明白了修行的方法,然后,我们就照着这个义理和方法去实行,才能从凡夫而跨入佛境。 这才是大功德! 假如我们光是念、光是诵,而不知佛经的义理,不明白怎么修法,仍旧在凡夫位踏步不前,那功德从何而来呢? 还有的人虽然懂得了一些义理,却不肯去实行,不肯去修,只当学问来研究,也是毫无用处的。 王阳明先生说:“知而不行,是为不知;行而不知,可以致知。 ”可见行的重要。 只钻研或唱念经文而不事修持,是毫无功德可言的。 其次,对于“功德”二字,须有正确的理解。 所谓功者是事功,是一种力量,完成一种事业的力量。 我们中国人造字是很有讲究的。 功德的“功”,是工作的“工”加一个力量的“力”,就是我们行事的力量、完成事业的力量。 我们由凡夫圆成佛果,不是一个伟大事业的告成吗? 不是一种丰硕事功的完备吗? 如果光是念念诵诵,几时能成佛呢? 功德的“德”,是德被大千,譬如,一句骂人话,说你这个人缺德,就是指你做了损人利己的坏事。 我们要度众生,有益于众生,为人类造福,这就是大德。 但是,如果我们没有修成佛果,怎么去度众生呢? 怎么能够利益众生呢? 譬如:一个人掉到江里快淹死了,而你又不会游泳,也不懂救生术,你怎么下去救他呢? 你不能救他,那么你的德又在什么地方呢? 所以我们必须照佛经所说的义理去实行,勇猛精进,才能成就佛果,才能度众生。 先自救后救人,先自度后度他。 只有自己得度、得救了,才能谈得上救他人、度他人。 经文是治病的药,所以,千万不要执着在念诵经文的功德相上。 更不要把经念一遍,点个红点点,念满多少遍,点满多少红点,最后把纸烧了,记个什么功德。 不要把念诵的经文作为存单寄库。 我们学佛是为了了生死,而不是谈什么功德的。 一着功德相,即成窠臼,生死不能了了。 佛法不在生活以外,而是在生活之中,时时处处,吃饭穿衣,行往坐卧,举目扬眉之间。 许多人学佛,以为是加法,从而不断的向外驰求,想证个什么,得个什么,修个什么,结果徒劳辛苦,一无所得。 而事实上,学佛是减法,得先认认真真的对着自己,把自己心中许多让自己苦的东西,拿开它。 苦因即去,其苦必去,苦其去也,乐何必寻? 不求自至,不修自得,不证自明。 禅的解脱不是向外的,而是向内的;不是离开生活的,而是让我们去改变对生活的态度;不是让我们抛弃工作、学习、责任和义务。 而是让我们于工作、学习、责任和义务当中,心不失衡、不迷惑、不怨叹、不计较;不是让我们没有感情,而是让我们的情,变成大情,这情能融纳到法界一切众生,这就是大慈悲。 我们在生活中,往往为了自己,哪怕是为了修行、学佛、行善都会给我们带来许多痛苦,让人生举步唯艰。 其实,我们往往只顾着向前跑,却忘了学会退步;只一心想着成佛,却没想到还须做人;只知道积功累德,却忽略了打扫自心。 我们的眼光,始终没有找到修学的焦点,不在别处,只在于自心。 所以,虽然是修行、学佛、行善,我们依然是迷惑、痛苦的。 在日常的生活当中修,不要将生活和修行分开,用迷惑的想法诵经,念佛是假修行,用觉悟的心去为人处事才是真修行,用觉悟的心念佛才能住真、实、慧。 学佛修行的时候,不一定要在佛堂里念经,也不一定是在坛城里做课,关键是在单位、在家里行经,在哪里都可以落实普贤行。 主要是发心,发善心、发慈悲心、发菩提心、发愿力心,任何时候都用觉悟的心去做一切事情。 这就是修行! 把学到,悟到的佛理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就是普贤行。 及时转念,就能在日常的生活当中修行。 如果不发心,不把错误的想法及时转成正确的想法,我们就时时刻刻都在造业; 如果发心了,凡心转佛心了,无论什么时候心中都不会有障碍。 千万千万不能把想法和佛法离开,不要把生活和修行分开,分开修就是佛呆。 发布时间:2023-07-17 16:28:11 更新时间:2023-07-17 16:31:38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13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