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谈谈人性 内容: 和“开心就好”认识之后,我俩谈的最多的就是人性。 我俩都是人,所以会彼此觉知,相互探查,共品人性。 我们会就彼此身上的自私小气,缺乏格局展开攻击。 同时又为彼此的慷慨成全、互帮互助而感动惺惺相惜。 我对她有过刀枪剑戟、斧钺钩叉的上演,她对我有过强烈控制与攻击,我们深谙人性,却又热衷于试探并操练彼此的人性。 不管接的住,接不住,已见招拆招五、六年了。 接的住的,我们深刻认识并见证彼此。 接不住的,就修炼一段时间,再过招试探。 那么人性是什么? 我先查了百科解释:人性,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 人的本性,并非只停留在”人之初,性本善”,而是会受到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而起伏变化。 所谓人性善恶争论是人类在行为心理上,以利他为本,还是以利己为本的争论。 人本性是利他还是利己,这不仅决定了个体个人的处世待人态度,还决定了领导者,特别是国家统治阶层在制定管理方针政策时是以强行管制为主,还是以教育引导为主的倾向。 正是由于有“人性本恶”的见解,才有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的“法治”。 正是由于“人性本善”的见解,才有儒家在西汉后推崇的以道德感化为主的“德治”。 儒家解释:孟子提出性善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弗思耳。 ”荀子提出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伪也。 告子主张人性不分善恶: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西汉学者扬雄主张人性混有善恶:人之性也,善恶混。 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 佛法解释:丁福保编的《佛学大辞典》是这样定义人的。 人,欲界所属之有情,思虑最多者,过去戒善之因,感人伦之果,现前之境界是也。 俱舍颂疏世品一曰:言人者,多思虑故名之为人。 由上来看,人是欲界之中比较喜欢思虑的一个物种,因此心念繁杂难知。 虽然心念繁杂,但是不外乎心王与心所两大部分。 心王是主,心所是从。 心王,乃是能够知道外境的,了别觉知得心。 它包括八大识。 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 心所,是依心王而生起的各种心念。 依大乘唯识宗的论说,心所有五十一种。 这五十一种心所,有二十六种心是恶的,是十一种心是善的,四种心是善恶不定的,还有十种心是不分善恶的。 由此可知,人性是有善恶的。 而且搞不好,恶的力量还会大于善。 但是,人类通过修行,可以将自己的境界提升,将恶心转为善心,在善恶举棋不定、左右摇摆的时候,将其定住。 那么怎样修行可以转恶为善呢? 当然离不开认识和觉知这一前提。 接下来,我将一一解释。 善心有十一种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恶心有二十六种六种根本恶,也叫六种根本烦恼 贪、嗔、痴、慢、疑、不正见跟随六种恶的,有二十中随烦恼,即大随烦恼、中随烦恼、小随烦恼。 大随烦恼有八种不信、懈怠、放逸、昏沉、失念、散乱、掉举、不正知中随烦恼有二种无惭、无愧小随烦恼有十种忿、恨、恼、害、嫉、诳、谄、覆、骄、悭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烦恼不断,经常是摁倒葫芦瓢又起,就是因为这二十六恶心在背后捣鬼。 我们以为”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事实是,当我们没有证悟,不得解脱,心就会被烦恼所敷,永远不得清闲。 小随烦恼常常跟着中随烦恼一个一个的生起。 而中随烦恼常常周遍于一切不善之心,也就是只要心有不善,必定无惭无愧。 大随烦恼遍于一切污染心,就是因为我们的心被无明充满,不学习,不修持,活在迷惑的自以为是里。 烦恼如何灭除? 烦恼不需要灭除。 它生无所生,去无所去。 只要智慧现前,念念被慧光照亮,烦恼自然消失。 善恶不定心有四种。 所谓善恶不定,是因为它可善可恶,无法标记。 悔、眠、寻、伺不能用善恶来形容的十种心。 作意,触、受、想、思、欲、胜解、念、定、慧。 这十种心只要八识在,它们就存在。 可以说,是人就有。 总结:由上来看,所谓人性,是善恶混杂的。 但是要想转世为人,必定是善大于恶。 就像《大日经》所说:云何人心? 谓思念利他。 《大乘义章八末》曰:依涅槃,以多恩义,故名为人。 人中父子亲戚相怜,名多恩义。 我们来时,人性以善为主;我们在世时,时善时恶,随心所欲;我们去世时,据善恶之性的起落,被分配不同的去处。 所谓修行,不仅要降伏烦恼,更是要超越人性。 不论是我们儒家的圣贤文化,还是佛法,其目的都是让我们超越狭隘的人性,达到精神的升华与解脱。 但是有人就把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定义为封建思想,认为封建主义禁锢了人性。 其实,封建主义想要禁锢的是我们的恶心,从而提升善念。 但是,太多人升华不了,历不了劫,就怪罪封建。 越是这样的人,越有向恶靠拢的心念。 心理学悄然升起,我定义它为无记学。 就是这门学科,是非善非恶的。 对于向善的人,学会觉知和观照,从而提升自己更加向善的本心。 对于受不了大善,接纳不了高道德、高标准要求自己的人,适当给他的心松松绑,再给他的罪恶、怨念,找个出口,寻个慰藉,比如归罪于不幸的童年,来源于原生家庭,先让他心安,再带他提升。 这可能就是心理学的最大意义吧。 发布时间:2022-05-16 08:45:59 更新时间:2022-05-16 08:46:06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