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今天讲“打禅七吃包子”的故事 内容: 在前边所讲“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 ”你坐在禅堂里,打这个妄想,静坐一须臾,就有功德,胜造七宝塔,想来想去,连一须臾的时间也没有静坐,那么,一点功德都没有。 为什么? 好像认指为月一样,只见手指不见月,还说功德无量! 无量! 坐在那里念无量! 又说,我能毫光照大千! 我能毫光照大千! 这种境界不是用想的,也不是用说的,而是去行的。 你能真正清净入定,那时才能毫光照大千。 不能入定,胡思乱想是没有用处的,想来想去都是妄想,和事实相差十万八千里。 又在想,我怎么样能入定呢? 我怎么样能开悟呢? 如果打这个妄想,怎么样都入不了定,怎么样都开不了悟。 为什么? 你只在皮毛上用功夫,不在般若上用功夫,竟向外找,不向内求,永远找不到的。 各位,你们应做电疗医生来帮助这个世界,拯救空气污染中的众生。 成就空气清洁中的佛,那么,大家现在要静坐,不要打妄想。 这一点,希望你们要明白,要了解。 现在我把清净空气的电疗法告诉大家,你们不妨试一试,看看效果如何? 今天是禅七第二天,你们所用的功夫有没有上路? 是上正觉的路,也就是菩提路。 你们参“念佛是谁? ”有没有提起来? 你们的妄想是不是放下了? 若是没有提起“念佛是谁? ”赶快把它提起来。 好像“猫捉老鼠”一样,聚精会神在等待;又好像“鸡孵卵”一样,一心一意在想小鸡;又好像“龙养珠”一样,谨慎专一地保护,能念玆在玆来研究,才能有成就。 我们是持“日中一食、夜不倒单”的戒*。 这种苦行敢说是世界第一家,尤其在打禅七的期间,每天坐十二小时,走六小时。 这样辛苦,需要营养,所以在中国,从前打禅七的时候,每天晚上每一个人可得两个大菜包,皆大欢喜。 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规矩,所以吃中饭时要加菜,叫大家吃饱一点,有力气跑香。 佛教的戒*,规定“日中一食”,就是在正午的时候吃饭,一天只能吃一餐。 到后来就改为过午不食,就是过了十二点钟以后,不可以再吃饭。 可是在早晨可以吃粥,这是因为没有超过中午,所以不是犯戒。 在禅七期间,如果没有吃饱,那么,跑香、行香、坐香,都没有力气,就会生退转心。 怎样生的? 参禅的人,到了晚上,肚子发牢骚,批评你太自私,只知道修行,只知道开悟,对它一点也不关心,令它受痛苦。 说你修的是什么道? 一点慈悲心都没有,于是乎就不和你合作,所以使你容易生出退转心,不愿意修行了,前功尽弃。 所以在禅七的期间,一定要吃饱,才有精神求智慧解脱。 今天讲“打禅七吃包子”的故事,这是真人真事,不是虚构。 在中国宁波天童寺,该寺方丈叫密云禅师,他是个明眼善知识。 该寺的维那师父,也是个明眼善知识。 不过,这个维那的慈悲心太多,那个方丈的慈悲心太少。 方丈和尚是“摩诃萨不管他”的作风,维那师父是“菩提萨埵爱管他”的作风,两个人的思想不同,所以作法是对立的。 在打禅七的时间,大家勇猛精进打坐,求智慧解脱。 这位慈悲的维那师父,在晚上看大众肚子饿,没有食物,无精打彩地坐着;有的昏沉,有的掉举,不是睡觉,就是坐小。 本来坐时是三尺高,现在是一尺半,为什么? 因为肚子饿,挺不直腰,所以叫坐小。 这种现象一旦发生之后,就没有法子继续维持下去。 维那一看这种情形,便发慈悲,为照顾大众的健康,所以用*通力,在定中到厨房偷锅粑,每个人分一块。 等开静时,大众睁开眼一看,在膝上有锅粑,就偷偷吃了。 人是铁,饭是钢,马上就有精神了,跑香时,也不觉得疲倦,不像饿的时候,跑也跑不动,要在旁边休息。 这位慈悲维那,偷了两天锅粑,给大众当点心,不料在第三天,被方丈和尚发现他偷锅粑,于是被迁单了。 事情是这样发生的:在第三天早晨,管理厨房的和尚,发现锅粑不见了,以为被老鼠偷去了,因为职责的关系,乃向方丈和尚报告这情形,请示方丈和尚。 老和尚说:“那么,就捉老鼠吧! ”到晚上,方丈和尚在定中观察,发现维那在定中又去厨房偷锅粑,于是把维那的身体放在凳底下。 等维那回来一看,自己的房子不见了,仔细的寻找,在凳下找到,于是把身体拖出来。 这时,方丈和尚说:“你在做什么? 你这个大老鼠,敢到厨房偷锅粑,现在你犯戒,你知道吗? 犯戒是要被迁单的,明天你走吧! 我们这里不留你了。 ”这位被迁单的维那说:“您迁我的单,是可以的。 可是我有一个要求,请您答应我。 ”方丈和尚说:“你要走了,还要求什么? ”维那说:“参禅的人,一定要吃饱饭,才能用功修行。 如果吃不饱,的确不能修行,所以我到厨房偷锅粑,是为大众,不是为我自己。 希望方丈和尚发点慈悲,每天晚上,每人分两个大包子,若能这样做,我就向和尚叩头顶礼。 我走之后,也不会打妄想。 ”方丈和尚一想,这话很有道理,便说:“好吧! 答应你的要求,满你的愿。 ”从此之后,每逢打禅七,晚上每人可得两个包子吃。 这位维那师父问方丈和尚:“我应到何处? ”方丈说:“你到四川去,到那里去建道场,因为那地方的护法和你有缘。 ”于是他用神足力,来到四川看见有一个地方,有两棵大桂树,枝叶长得非常茂盛,于是在树下打坐。 后来被当地的护法居士发现,认为他是老修行,是有德行的高僧,于是便在桂树下建一所寺院,命名为“双桂堂”。 他就在此堂传法授徒,后来有很多参禅者开悟,他也成为开山的祖师。 发布时间:2022-09-29 16:27:30 更新时间:2022-09-29 16:28:11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1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