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道源法师:念佛法门与大势至圆通章 内容: 道源法师:念佛法门与大势至圆通章 念佛法门与大势至圆通章 道源法师讲述 目录:一、常随佛学发心念佛二、二力相应定生极乐三、忆佛念佛必定见佛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五、以念佛心入无生忍六、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七、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一、常随佛学发心念佛 诸上善人慈悲:道源讲几句话打打闲岔。 我们打念佛七应当一心念佛,不应当讲话。 但我们都是凡夫,平日被事务纠缠,免不了发生懈怠不能精通。 现在听听开示,就能振奋精神变懈怠为精进了! 所以要讲讲说说。 还有初发心的人,不明白佛教的教义和念佛的道理;跟随著念几天,白白的消耗时间,得不到念佛的利益;更要讲讲说说,使之明白佛理,然后打起精神念佛,庶可事半功倍。 学佛要行解并重,就是这个道理。 有这两种原因,还是要把应机的话,简要的讲讲。 本寺自从落成那年(四十一年)起,每年打一个念佛七。 我们学净土的人本来天天念佛,为什么还要打念佛七呢? 这有两个意义:一为纪念阿弥陀佛诞辰。 一为加行精进,要在这七天里克期取证。 所以定在农历十一月十一日起七,至十七日——弥陀诞辰圆满。 去年因我到屏东讲经去了,将念佛七停止一次,今年仍照旧规按期举行。 谈到阿弥陀佛诞辰,大家不免要发生疑问:像释迦牟尼佛生在我们娑婆世界,他的生灭日期,是有考据的;阿弥陀佛是在西方极乐世界受生,而且成佛已有十劫了,怎么知道他老人家十一月十七日诞生的呢? 这是有段公案的,十一月十七日原是永明延寿禅师的生日,为什么把寿禅师的生日当作弥陀的生日呢? 现在把这段公案讲给大家听听: 寿禅师生当五代末叶,深受吴越王钱俶的礼敬。 一日,王欲设斋供僧,问师现代有无高僧? 师答:‘高僧太多了,惜无人识得,长耳和尚即是定光佛再来,你若能供养他,必得大福报’。 ——原来长耳和尚不修篇幅,韬光同尘,衲衣敝垢,踯躅街头;因两耳甚长,大家都叫他长耳和尚。 王闻言,生大欢喜,即备盛筵延长耳和尚居最上座,长耳和尚询悉原委,即说:‘弥陀饶舌’,就座后即圆寂了! 钱王忆长耳和尚言,悟知寿师是弥陀再来,迅即赶往寿师道场—永明寺,比至,寿师亦已坐化去了! 佛教规矩,必至化缘届满,方可说出来历,说明后应即离去。 因此,确知寿师即弥陀化身。 所以后人就以寿禅师的生日当作弥陀诞辰了! 以上讲的是打佛七的因缘和弥陀诞辰的公案。 前年念佛七的开示,是依照普贤菩萨行愿品讲的。 今年要按照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来讲。 我们念佛法门有五部经,即: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华严经的普贤行愿品和楞严经的大势至圆通章。 本章既为五经之一,应当讲讲。 又本章文字简短,容易念诵记忆。 文字虽短而意思周详,教、行、理具备。 大家能把它背熟了,再了解它的意思;然后行解相应,必能获得大利益。 今天讲题是:常随佛学发心念佛。 经文: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 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 再分三段来讲: 1、既为佛子即应学佛 大势至菩萨,最初也是薄地凡夫,因发心学佛,才能与佛—无量光乃至超日月光—相遇,得到念佛三昧。 我们也是佛弟子呀! 要以同学伴侣—菩萨作榜样,学佛念佛;发心要得到念佛三昧,才不愧作一个佛弟子。 前年讲十大行愿的第八愿:‘常随佛学’,就是说常跟著佛走,使怎么走我们怎么走,走到尽头,就到了佛地了。 要知道佛也是修习成功的,古人云:‘无天生的释迦,无自然的弥陀。 ’释尊成就佛果,是经过多少难行苦行才证得来的,并不是什么天哪神哪给他的。 学佛的第一步就是要了生死。 了生死的法门很多,八万四千法门,任何一个法门都能了生死。 而在这么多的法门中,要以念佛法门为最容易最稳当。 其他法门,修起来都很难,且人的寿命有限,还没有修好呢,已到寿尽命终了。 来生如何,殊难逆料。 所以还是选择最简单最稳当的法门为妙。 大势至菩萨给我们作证明人,他生到极乐净土,位居西方三圣之一,就是念佛的成果。 为什么要求生西方? 因娑婆世界打闲岔的事情太多,很难达到了生死的目的。 你们在家居士们,固然有许许多多的事务纠缠;就是出家人也得为他的衣、食、住等等来打闲岔。 西方极乐世界,是依弥陀的愿力成就的,衣食现成,不要我们操心,要了生死容易得很。 所以要求生西方。 以上讲的要常随佛学,学念佛求生西方。 大势至菩萨就是遵照超日月光佛教他的念佛法门,由念佛而生西方的。 有人说:念佛法门是接引下根的! 好啦! 算你根基高,还高过大势至菩萨吗? 菩萨还遵从佛的教诲念佛咧! 我们怎可不遵佛的教训呢? ! 我们随著佛学,不是死后才得到利益,只要你学佛,马上就得到利益。 那些不学佛的人,终日忙碌,请问他们忙些什么? 为谁忙? 都是为别人忙啊! 并靡有忙到自己的事情。 几十年辛苦为别人,到头是凄凉而死,死后还是茫茫无所。 像你们来参加佛七,坐下来静心念佛,这才是为自己呢! 将来念佛功成,生到西方,那是你的真正收获,真正归宿,也是真正为你自己。 你们有几位年轻的居士,都是有大善根的人。 应当珍重你的善根,好好学佛,勿以年华可待因循犹豫。 你们问问他们年长的,忙碌了几十年,结果是什么? 千万不要等到老年再修。 要发道心念佛,念一声佛,功德无量,法乐无量。 2、不修净土莫谤净土 上节讲的大势至菩萨遵奉超日月光佛的教诲,一心一意的念佛,就成功了。 我们应当照样学,听了就信,信了就念。 不知道念佛的人不念佛,不能怪他。 有些学佛的人,对于理论好像他很明白,但不信念佛法门,不念佛还毁谤念佛。 因念佛在各种法中是最简最易的法门,会念‘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即得。 唉! 就因太简易的缘故,反而招人怀疑。 至于繁难的法门固然很多,可是你修好修不好呢? 中国佛教都是大乘佛法,所谓大乘者,以利他为主。 凡是一个修行法门,不但自己修,还要教他人修。 倘若自己尚修不好,怎能教好他人? 结果糊涂一世,辜负自己,辜负众生,亦辜负佛恩。 念佛法门即无此种顾虑。 前面讲过,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能入道,皆能了生死。 但能应乎根机才是妙法,所以说:‘法无高下,应机者妙’。 譬如医师用药治病,药有贵有贱,不对症者,虽珍品不能愈疾,甚且有害。 古人云:‘药无贵贱,对症者良’。 学佛选择法门,亦复如是。 释尊预言,一万二千年后,经典被魔毁尽,那时无人信佛,亦无人印经了,独有无量寿经多存一百年。 可知到了末法时代,唯有念佛法门尚能应机。 佛预计如此,再看看我国佛教兴衰情形如何? 当盛唐时代,乃佛教鼎盛时期,大乘八宗次第兴起。 这八宗修行的方法各有不同,而其目的则无二致。 譬如我们要到台北总统府去,四面八方道路很多,任走那条路,都能到达总统府,路尽管多,而总统府只有一个。 所谓‘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即是此意。 任何宗派,都有了生死的方法,但佛教不是光谈理论,最贵实践。 晚唐以后,名义虽有八宗,而除禅净两宗尚能勉维门庭外,其余各宗,皆已逐渐销沉了! 到了今日,禅宗亦仅存名义,且在继续衰落中;实际只有净土一宗了。 这是什么缘故呢? 就是因为那些宗派,理论高深,修法繁难,一般根器不易领纳的缘故。 有人批评:中国佛教只有戒杀、放生、吃素、念佛八个字而已,此外已无佛法了。 这个批评,是慨叹中国佛教没落的现象,想把各宗都宏扬起来才好。 是的! 我们虽学净土,绝不反对而且希望其他各宗都兴盛起来。 人的根机不同,如八宗能同时宏扬,而同时摄受多种根机的人,那多好呢! 但是我们不同意先来毁灭净土宗。 现在我们来研究研究‘戒杀、放生、吃素、念佛’这八个字的价值。 这八个字的确是佛法,而且是佛教的成绩,也是佛教的精华。 大家都知道,佛法最重修行,什么叫修行? 就是修正罪恶的行为。 杀生即是最大的罪恶行为! 众生皆有求生欲,被杀是何等痛苦! 而竟忍心杀之,是身、口、意三业俱恶,与佛的慈悲本怀恰好相反。 造此恶业,必堕地狱,焉能成佛! 我们奉劝佛弟子,第一步便要消极的‘戒杀’。 进一步就要积极的‘放生’。 自己既能不杀,则见众生被杀而起悲心,用种种方便免其被杀之苦。 再进一步讲到‘吃素’,家庭状况不同,吃素或不易普遍做到,自己不杀生,到市场去买——所谓三净肉,固然可以,但是不究竟。 自己不造杀业,叫别人造杀业而自己吃肉,合理吗? 所以不吃众生肉才是彻底的戒杀咧! 戒杀、放生、吃素三善业是前方便,还不能了生死,断业才能了生死呢! 末法时代,众生业重难断,唯有‘念佛’一法,不待断业,可以带业往生。 前三善都是助行,念佛才是正行。 或问:只是念佛即可了生死,又何必戒杀放生吃素呢? 须知带业往生,只许带旧业,而不准带新业。 你一面念佛,一面造恶业,那你一定不能生西,这要请大家特别警惕! 怎么说这八个字是佛教的成绩呢? 佛教传入中国历时近两千年,经若干祖师大善知识宏扬的结果,就是这八个字普遍社会深入人心,而且现在佛教也就剩了这八个字,不是佛教的成绩吗! 不是很值得庆幸的吗! 怎么说是佛教的精华呢? 中国的大乘佛教,无论那宗那派,所持的法门尽管不同,但绝没有劝人杀生吃肉的,这是各宗的共同点,传承至今,而且还要继续维持下去,不是佛教的精华吗? !再谈各宗繁难的法门,高深是够了,但不是每个人都能修证的。 唯有念佛法门,自己能修,也能教人修,人人都能修。 许多法门都已销沉下去了,独有这个法门尚能普遍宏扬。 不也是佛教的成绩和精华吗? ! 又有人认为念佛法门太浅,是老太婆的佛法,应该打倒。 这更是造口业! 普贤、大势至那样等觉大菩萨,也是老太婆吗? 也应该打倒吗? 再说老太婆也是众生啊! 怎么就应该打倒呢? 大乘八宗,现只剩这一宗还能维持佛法于不坠。 犹如暗夜只此一盏灯了,你还嫌它不亮要打倒它;若果真把它打倒了! 那么佛法不就整个完了吗? !前面讲过,‘法无高下,应机者妙。 ’学佛是要了生死的,能了生死即是妙法。 老太婆能修老太婆了生死,你不修还在那里造口业,无论你有多大学问,一样掉到苦海里边去。 法门很多,都能了生死,你尽可任意选择,不一定要你念佛。 你念佛不念佛是你自己的事,但是不要讥谤念佛法门,免造口业。 3、承佛慈教应当念佛 现在讲我们应当念佛的道理。 大势至菩萨就是从一个念佛法门证入无生法忍。 我们虽然生在末法时代,但是也闻知念佛法门了,比大势至菩萨略无逊色。 你如果深信念佛能了生死,专心一志的念去,到了报尽命终时,则屈伸臂顷弹指之间,即生到西方去了。 念佛须有善根,善根植在前世。 我们都是有善根的人,否则不能出家。 居士们也有善根,但为家事纠缠,不能专心念佛,可以原谅;不知道佛法的人不念佛,更可以原谅。 我们既已闻知佛法而又出了家的人,再不能认真修行念佛,怎能了生死? 怎能度众生? 怎能对得起释迦弥陀呢? 上节讲过有人批评中国佛教只剩戒杀放生吃素念佛八个字,是慨叹中国佛教衰落的现象,中国佛教衰落是事实,但不是这八个字的罪过,是重行不重解无人讲说的缘故。 禅净两宗都是如此。 例如戒杀放生吃素,乃世间善法,并非佛教特有的戒条。 外道亦多有持此戒者,即邪教如一贯道亦持此戒。 许多老佛教徒甚至还有出家人,都迷信一贯道去了! 说起来真是佛教的耻辱! 这就是少人讲说,那些人不懂佛教的义理,所以不辨邪正,而朝秦暮楚了。 念佛亦复如是,先前还有半通半不通的,后来简直不懂念佛的道理了。 类如‘不修今生修来世’这那是念佛的本意! 不是颠倒吗? 还有些老太婆预烧纸钱,储备冥用,你看这颠到那里去了! 可是,这怪不得他们,因为他们不懂啊! 其他宗派倒是有人在那儿讲讲说说的,但又陈义过高,像八不中道,圆顿止观等等,也只是讲讲说说而已。 一般知识的人,听就听不懂,那还谈得上修! 不能修,不还是等于零。 净土宗是万修万人去的法门,为什么被人讥为老太婆的佛法呢? 就是因为没有人讲说,只有老太婆们在那里念嘛! 若果有人讲说,一样的摄受知识份子,以他原有的聪明智慧,学问经验,再加念佛的工力,岂不事半而功倍? ! 我们发心宏扬净土,要行解并重。 光说不行,大法师也不如老太婆。 要自信我们有大善根,接受了释尊大慈大悲教我们的念佛法门,就应当向大势至菩萨看齐,认真的修,认真的念,自利利他。 话说多了打闲岔,好好的念佛吧! 二、二力相应定生极乐诸上善人慈悲:道源讲几句话打打闲岔。 昨天讲到大势至菩萨从超日月光佛,学念佛三昧。 今天讲题是:二力相应定生极乐。 分三段讲: 1、专凭自力悟修甚难 念佛法门,顾名思义,是教我们念佛。 佛本来无时不念众生,佛念众生,众生念佛,两方互念,才能成叻。 念佛的好处,是能得到佛力加被。 专靠自力来了生死,是可以的。 其他宗派如禅宗即是全靠自力,不过很难如愿。 这有三种原因:(一)我们薄地凡夫,烦恼深厚,不易超出。 不能超出烦恼,即不能明心见性。 (二)无佛力加被,魔多来扰。 (三)陈义过高,普通根器不易理解。 有此三因,所以禅宗只能接引上根利器,中下根人不易领受。 分别说明如左: (一)烦恼深厚,不易超出:三界内的见思惑,以贪嗔痴为根本。 贪嗔痴造出甚多业障,乃无始以来的习气,很难破除。 再分别解说如下: 贪——贪是对顺境现前所起的烦恼,约分财、色、名、食、睡五类,即所谓世间‘五欲’。 不学佛的人,固然免不了‘贪’,学佛的人仍然不易摆脱这个‘贪’字。 拿‘财’字来讲,衣、食、住、行非财莫办。 一到财境现前,即心迷智暗,而随财转了! 义中求财,还是好的,超出范围,即是贪图非义之财,犯佛法也犯世法。 请看多少才智之士,事功烜赫,因财而身败名裂者,比比皆是。 说起话来人人都以清高自许,但一临财境现前,就迷惑了! 一方面是因为钱好用;一方面是无始以来的习气使然。 其二是‘色’,男女之色为生死根本,是人所共知的,但这一关最难打破。 因为作众生以来,就有此烦恼。 不仅上等动物如此,下至蜎飞软动之伦,莫不皆然。 其三是‘名’,我国三代以上,已以好名为病,而三代以下,则惟恐不好名了! 欧美有‘名誉为第二生命’之谚,现代世界各国,无论国家社会乃至各个人,无不以‘荣誉’相争逐。 即有道德有修养的大法师,亦多不免这种习气,听见人家恭维,看见报章颂扬,便生欢喜心。 讲起道理来谁都知道,但是一到名境现前就迷惑了! 其四是‘食’,不学佛的人贪图口腹之欲,姑且不谈。 即学佛人懂得不吃众生肉的道理——众生即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这种诚恳痛切的教谕,深足警世了! 但业障重者,仍不能屏除多生习气。 我曾亲见有人一餐不能适口合意,就伤心到流泪。 佛教徒虽不食肉,而对适口的素菜,也要多吃一点儿;修行多年的人,也还免不掉这种习气。 这就叫做:‘贪食忘道,欢喜放逸’。 最后讲到‘睡’,恶劳好逸,是世人常情。 按佛法昼夜六时都得用功,不应贪睡。 但为习气所使,不能不睡,睡眠以后,即入黑暗糊涂状态,几与尸体无异。 而在‘我知’‘我见’未破除以前,没有不贪睡的。 以上说的都属于‘贪’,即财、色、名、食、睡五境现前,所引起的烦恼。 嗔——嗔是对逆境现前所起的烦恼。 不论在家人出家人,对逆境现前时,都要发生烦恼。 烦恼有八万四千,惟‘嗔’最烈;佛喻为‘嗔恚如大火,能烧功德林。 ’又说:‘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 人到忿怒的时候,不听人劝,不怕人耻笑,不怕堕地狱,也不要成佛了! 种种颠倒,无法形容。 事后虽知后悔,但当嗔境现前时,心却被境迷转不可喻了! 愚痴——愚痴即不正知见。 念佛了生死,才是正知见。 而自无始以来,无明缠缚已深,不正知见任运生起,解脱很难。 所以古人有:‘人生百年如白驹过隙’‘生死在呼吸之间’等警策语句,都是想唤醒世人愚痴的迷梦。 以上说明贪嗔痴三根烦恼深厚,超出甚难。 (二)无佛力加被,魔多来扰:魔,自无始以来,即与众生结怨,如无佛力加被,自力驱除甚难。 现讲一段公案: 悟达国师者,唐懿宗咸通年间,封为国师,称总教沙门;住安国寺,帝亲临法席,时有远人贡进沉香宝座,帝以其珍贵不御,以赐国师;师竟受之,且甚为得意。 讵知其怨家即乘此隙而入,致生人面疮,几濒于死;后遇异僧以三昧水洗之方愈。 异僧并为说明因果始末,谓汝前身即汉之袁盎,曾劝景帝斩□错;盎后身十世为高僧,错衔怨不得报复;汝今受沉香宝座而心起憍慢,故彼得乘机而入。 师因此作三昧水忏三卷,流通至今。 又民国三十七年,我在普陀山发心于头顶‘燃灯’时,有一位老修行,发心一同燃灯供佛。 据云:他在普陀山住茅蓬,此时真发菩提心,愿断尽烦恼,度尽众生。 一日静坐中,忽闻空中有言:‘你也发菩提心? 你也想了生死吗? ’言讫,即觉有人入于脑中,从此不能打坐,一想用功,即感觉有人在脑中扰乱。 以上述两则故事观之,自力驱除魔障,实非易事。 (三)陈义过高,普通根器不易理解:所谓开悟者,即是明自心、见自性。 而心性被烦恼遮盖缠缚,不明难见。 须把一切执见,层层透过,即最后一个‘佛见’,亦须扫空,才能明心见性。 如禅宗四祖道信大师,去度牛头山法融禅师;当时法融禅师尚未开悟,住在茅蓬,观心办道。 四祖到后,趁融师取茶之时,在他座上写一‘佛’字。 融师奉茶后,将欲就座,忽见‘佛’字。 竦然一惊! 四祖喝道:‘你还有这个在? !’可见‘佛’也是障碍。 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就是说明这种道理的。 但是这种道理,甚高甚深,平常人实在不易了解。 依上来所讲的道理,虽然佛性人人本有,个个现成;但因烦恼深厚,魔障重多,义理高深;若全靠自力悟修,实在甚难! 2、但靠佛力往生不易 上节讲不仗佛力全靠自力开悟不易,是由于烦恼厚、魔障重、义理高三个原因。 那么,单靠佛力怎样呢? 也不能生西。 超日月光佛教大势至菩萨念佛,就因为单靠‘佛念’不成,所以才要‘念佛’。 ‘念佛’‘佛念’,二念相交,那就一定生西方了。 经文: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 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 先就经文来讲:‘忆’约佛说——现在讲就是阿弥陀佛,‘专忘’指众生说。 佛是专以济度众生为怀,无奈众生把佛忘了! 若逢或见的‘若、或’是不定词,约佛边说;‘不逢、非见’约众生边说。 佛时时逢到众生,看见众生;而众生有念佛者,则必逢必见;倘若不知念佛,不肯念佛者,则不逢不见了。 又一义:‘若、或’皆作‘虽’字解,都约众生边说,你既不念佛,佛‘虽’现在你面前,你也是不逢不见。 此二义皆可通。 昨天讲过弥陀饶舌的公案——长耳和尚是定光佛的化身,永明寿禅师是弥陀佛的化身,寿禅师是‘顺现’,长耳和尚是‘逆现’。 都是当时杭州人们所常逢常见的呀! 谁又认识他们是佛呢? 这就是虽逢不逢,虽见不见了。 今天再讲一段丰干饶舌的公案——丰干是唐朝天台山国清寺的和尚,当时有候补官闾丘胤者,在贫困潦倒之际,忽奉命牧台州。 而正在拼当赴任时,猝患剧烈头痛,命在呼吸,可算命途偃蹇了! 但是他对佛法颇有因缘,幸得丰干大师往为治愈。 胤在感恩之下,因问台州尚有高僧何人? 丰师告以国清寺寒山、拾得二僧,即文殊、普贤化身。 胤到任后即往国清寺参谒寒山拾得二大士。 知客僧告以他们俩是疯颠僧,大人如有吩咐,唤他们来就是了。 胤以为不可。 于是知客僧引胤至大寮——厨房。 即呼寒山拾得! 胤见了两师,立即伏地顶礼。 寒拾二人,即笑敖著奔往寒岩,胤亦追至寒岩。 寒山回首说:‘丰干饶舌! 弥陀不事,礼我为何? ’遂缩身入岩穴,其穴自合。 丰干是弥陀化身,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化身,一佛二菩萨同时现身于国清寺。 而该寺僧众及一般信徒,那个认识他们是佛菩萨呢? 这不也是虽逢不逢虽见不见的例证吗? ! 佛教化度,不显神通。 不信佛者自不必说,信者亦尚有以为佛菩萨不够慈悲,众生这样苦恼,还不来济度! 殊不知佛菩萨都是在因地即发大菩提心,以度生为怀,无时不在‘念众生’‘行度化’,不过众生‘不念’不识罢了。 不念佛专等佛来接引,那是等不来的! 你不念佛,即使佛现在你的面前,你也不会认识,还是等于不见。 就是佛来接你,你也绝不会跟著去的呀。 以上说明佛无时不在忆念众生,我们不念佛而专仗佛力,仍不能生西。 3、因缘和合方生净土 上两节说明全靠自力或专仗佛力,都不易成功——开悟或生西。 现在讲念佛佛念,因缘和合,必能生西。 经文: ‘二人相忆,二忆念深。 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 这段经文是说:假使二人互相忆念,而且忆念甚深,则此二人从今生到来生,都不会分离,如影随形一样。 这里应注重两点:(一)必须二人互相忆念,且不是泛泛的浅念,而是甚深的忆念。 前面讲过,自力难断烦恼;仗佛力则能带业往生。 又自力魔多来扰;佛力能以却魔。 自力法门义理高深,普通根器不易理解;念佛法门平实浅易,且不致错误。 这是说靠佛力比自力稳当容易。 (二)专靠佛力而不自修,也不能成功。 前面曾说,我们不念佛,纵然佛时时在念我们,也决不能生西的。 要生西方,须‘念’且‘深念’,这是众生的事。 佛没有不念众生的;众生则有念佛的,有不念佛的。 因佛无时不念众生,且忆念甚深;生西不生西,端在众生自己;佛是一味平等的。 佛心如雨,三草二木,同得滋润,无有差别。 三草二木,配五乘法。 佛说法一味平等,原无大小三五之别;因众生根器不同,领纳不同,才有五乘之分。 如同大木所得雨量多,小草所得雨量少,是一样的。 再进一步研究三草二木: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和雨一样。 但被泽者第一须有根,如草木然;若无根,虽蒙雨泽亦不能生长。 第二根要深,草木无根固然得不到雨的利益,如根太浅,亦擎不住风吹日晒。 根,即善根,净土法门以念佛为善根。 但念佛必须至诚恳切,把这一句佛号,一定要念到极乐世界去,才算功夫。 所以大势至菩萨说念、深念,‘念’即是植善根,‘深念’即是深植善根。 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这是说多善根福德因缘,才能生到西方。 念、甚深念,则善根福德俱多,即能与弥陀念众生之念碰到一起,而生西方了。 有人说:弥陀大慈大悲,十念即可往生,平日又何必念? 更何必深念呢? 不错,十念即能往生,是不错的! 但不十分可靠。 你现在念上十口气的佛,永不再念,等著死了生西吧! 那你一定生不去。 因为带业往生不带新业,昨天已讲过。 你时时在造作三业,十念功德,敌不过你不断新造的三业,怎能生西呢? 所以必须多念深念。 只顾念佛,自然不致造业了。 念佛不但要多念,而且要深念! 怎么叫深念呢? 就是一句佛号在‘事念’上念到西方,在‘理念’上念到自心深处。 若只多而不深,则虽多到一日三千乃至十万,一面念佛一面妄想,口念而心不念,则善根太浅,仍不能保证生西。 必须每句念到自心念到西方,才能与佛念相应,必然生西无疑。 难得大家发心念佛,既已念佛,还应进一步求深念。 怎么才能‘深念’? 要作三种观想:(一)观众生苦;(二)勿负善根;(三)勿负佛恩。 我们观察众生,受苦无穷,而欲度无力;所以念佛求生西方,证得无生法忍,还度苦难众生;思念及此,即应深心念佛。 勿负善根:须知人身难得,前生不犯杀盗淫妄,始得现生人身。 前生种了念佛的善根,今生方知念佛。 而失却人身则极容易,不念佛造作三业,转眼之间,即失掉人身,亦同时辜负了自己的善根,思念及此,应即深心念佛。 观想佛在甚深忆念我们,我不念佛,岂不大负佛恩! 思念及此,即应深心念佛。 现有一分学佛者,不明净土宗旨及其修法,谤为‘他力教,决不能成佛! ’这是错误的。 古代大德们,赞叹‘佛力’,原为赞叹‘净土法门’的‘殊胜’,非谓全靠佛力。 这种外行的批评,不要盲从。 再说净土宗标旨为念佛法门,‘念’不是‘自力’是什么? 一面凭‘自力’‘念’,一面仗‘佛力’加被。 前面讲过专靠自力专靠他力都难满愿,必须二力——因缘和合,方生净土。 佛是随时等著迎接我们哩! 能生西不能生西? 只看我们这点‘深念’的力量了! 话说多了打闲岔,大家提起精神,好好念佛吧! 三、忆佛念佛必定见佛诸上善人慈悲:道源讲几句话,打打闲岔。 昨天讲的二力相应定生极乐。 经文讲到二忆念深……从生至生……不相乖异。 今天讲:忆佛念佛,必定见佛。 分三段来讲,请看经文: 1、暂忆力弱难敌散乱 ‘十力如来,怜念众生。 如母忆子。 若子逃逝,虽忆何为? 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 世人最慈悲的,莫过于母亲。 父母之恩虽相提并论,而母亲的慈爱尤超过父亲。 何以言之? 譬如子女不肖,犯了偷盗邪淫,做父亲的往往一怒而舍弃之,驱逐于门庭之外。 母亲则不然,她对于不肖的子女,气恨固然是气恨,而在气恨之中,更深寓怜愍之情,绝不忍舍弃逐出。 诸佛对于众生,犹慈母之爱子。 众生虽不念佛,而且造作杀盗淫妄诸恶业,但佛绝不舍弃,认为是可怜愍者,和慈母不舍弃不肖子女一样。 然而子若背母而逃,母亲虽想念,又有甚么用处呢? 佛虽念众生,而众生背觉合尘,与佛乖违,佛念亦是无用。 倘若儿子忙念母亲,像他母亲念他一样,母子必得团聚,而且生生世世不相背离。 众生念佛,如能和佛念众生一样的恳切深挚,则现前即能见佛,当来永不离佛。 本章从开始至此,都是讲念佛三昧的道理。 以下讲念佛的方法: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众生心是甚么心? 就是现在你我的心。 忆念二字,以上都笼统的讲,就是思想。 此节则说‘忆佛’‘念佛’,已把忆念二字分开了! 可释为:暂念曰忆,久忆曰念。 为甚么要把此二字分开呢? 就是要教我们脚踏实地的修行。 我们要知道暂念力弱。 敌不过散乱心,现前当来都不易见佛。 凡夫必须要学佛。 不学佛,不但不能认识真心,连妄心也不会认识。 甚么是妄心? 即是妄想心。 也就是天天乃至瞬息不停的东想西想的心。 我们作凡夫,不自今生始,从无始以来就是凡夫,妄想成了习气,不由自主的就要妄想。 (注:此时适有一人从外面进来)例如我在这里讲开示,从外面进来一个人,大家不知不觉就要抬头看看,即是明证。 天天在妄想,都想些甚么? 不外贪—想五欲顺境;嗔—想逆境;痴—糊糊涂涂自己也不知道想些甚么。 不但白天在想,睡梦中还在想! 这样无休止的乱想,究竟有甚么益处呢? 除去累得头昏脑涨,使心更加散乱外,可说毫无所得。 所以也叫做‘散乱心’,这就是妄想心的说明。 学了佛法,就知道有个‘真心’存在,同时也就认识了‘妄想心’—散乱心,认识以后才能去制伏它。 但是想把散乱心制伏,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自无始以来,它—妄想心就随我们来了,积习已深,力量强大! 我们念佛,就是为了对治妄想心;但是暂念少念,是敌不过它的! 所以说:现前当来都不易见佛。 昨天已经讲过,‘十念往生’是靠不住的。 但是话得说回来,不但十念可以往生,即使一念亦可以往生。 要知道那是约临命终时讲的。 到了报尽生西的时候,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十念一念才能往生。 但是想在临终时管制住心意,使不贪恋颠倒,恐怕不太容易! 平时充满爱欲的妄心,到临终时即爱境现前,常见老人临命终时,召集家亲眷属,留下许多遗嘱,如财务帐目人事等等,倘若心爱的儿女不在面前,还要挣扎等待,等待不及则气虽断而目不瞑。 这就是心在贪恋,意在颠倒。 不应贪恋红尘的道理谁都知道,但是事实很难作到。 若能提起‘念佛心’一心念佛,舍一切贪恋,即与佛相应。 所以临终一念非常要紧。 又若人到临命终时,恰遇善知识开示,闻者信受,念至十念其命已绝,必生西方无疑。 因临命终时,生死心切,畏布心重,愿力强,念力大,故能十念乃至一念往生西方。 这是约临命终时说的。 我们在佛堂念佛,比较容易专心。 因有庄严的佛像和道场,接触的人都是清净伴侣。 但仍免不了要打妄想。 在一般社会中,岂不妄想更甚! 这是无始以来的习气使然。 必须平时常念多念,才能对治这种根深蒂固的习气。 千万不可贪便宜,存偷心。 2、久念功深便得一心 ‘忆佛’的道理,前面已讲过。 现在讲‘念佛’的道理;方才讲暂念为忆,念力微弱,不易生西。 念佛要发了生死心,若是随喜念念,只能种善根,而不能了生死。 若要了生死,一定要把念佛当作功夫用。 或问:佛性人人本具,何必念佛? 可是,人有佛性,是佛说出来大家才知道的呀! 实际谁看见佛性了呢? 凡夫从无始以来,烦恼深厚,把佛性锢蔽了,必须断除烦恼,佛性方得显现。 而欲断除烦恼,太不容易了! 要生到西方去,才容易断除,所以带业往生,是念佛法门的殊胜。 但业力—烦恼的力量太大;如地藏经云:‘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佛道’。 你看这个力量有多大呀! 断除固然甚难,带去亦不太容易。 要想把业力带去,必须多念佛,加强佛的力量才行。 古人有固定一天念十万佛的,即是要增强佛力以便带业往生。 念佛固然越多越好,惟专修方见功夫,兼修恐难如愿,例如一天念十万声佛,一般出家人已难办到。 何况在家人事务繁多,更难办到。 不念吧! 怎能了生死? 这要定个功课,早念若干,晚念若干,拈珠记数,不可缺少;天天如此,不可间断。 此外随时随地加念。 忙亦不碍,如做饭、洗衣、坐车、行路……无时无地不是念佛的道场。 如此,念的就多了,这是念佛法门特有的方便。 我们凡夫,任何人都忙,总要忙里偷闲,不要藉忙偷懒。 你忙,他忙,忙到何时为止? 不是到死方休吗? 我们不打算了生死,就不必谈了! 若打算了生死,一定要认真的念。 家务事不能不办,佛不能不念;各人要把时间善为分配,务把念佛看作重点。 世人多把家事看得比念佛重要,其实这是颠倒,也就是‘迷’,一定要把这个观念转变过来。 在这念佛堂中,年轻的人较少,多半都是几十岁了,忙了几十年,究竟忙的是甚么? 也有有子有孙的,等著他们将来行孝呀! 那才是‘迷’呢! 女儿养到二十岁嫁出去了,还是你的人哪? 她有饭吃,你也有饭吃,她来了你招待招待,那你们的感情还好。 倘若你没有饭吃,指望女儿养活你的时候,她不但不把你当做妈妈孝敬,甚至还不如一般亲友呢! 这虽不能一概而论,但大多数是这样的。 男孩子呢? 娶了媳妇忘了娘,是一句古话。 生了孙子,你还得照应他,倘或照应不周,还得落儿子媳妇的埋怨哩。 你想想看,儿女都不能孝养你,还能指望孙子孝养你吗? 岂非迷上加迷。 你说你忙,你忙的是甚么? 还不是为儿孙吗? 忙到你死的时候,谁也替不了你! 要明白儿孙都是前生债主,你把债还还就是了,千万不要迷。 念佛才是自己了生死的大事呢? 假使不能生西,一失人身,万劫难复,想修亦不能修了! 务须珍重现生人身,好好修行。 多念佛加强佛力胜过业力。 才能把业带往西方,而不致被业牵入恶道。 这像小学生‘拔河’游戏一样,力强者胜。 有人说:佛力不可思议,如‘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又何必多念呢? 这是说佛号对治散乱的力量,须知这是赞扬净土殊胜的话。 更须知水浊有轻有重。 浊甚者必待久而后清。 乱心有轻有重,乱轻者一句佛号即能使心不乱。 像我们散乱心太重的人,一句两句佛号,是不能转散乱心为佛心的。 必须多念始能有济。 譬如卖肥皂的广告说:‘用少许肥皂一洗就净’,这话并不骗人,垢腻少当然不需要很多肥皂就能洗净。 若垢腻太多,像厨房里连用多日没洗的抹布,就得多用肥皂,而且久久浸洗,方能洗净。 念佛对治散乱,胜过业力,也是这个道理。 经上把忆念二字分开,用意亦即在此。 3、感应道交必定见佛 上面讲的忆佛念佛,现在讲‘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按净土本旨讲,现在念佛,到报尽命终往生西方时,才能见佛。 有人怀疑是否可靠? 现在就讲不待死后,现前即能见佛的道理及其例证。 一是梦中见佛,念想,想念,浸积日久,忆念渐净,即能于梦中得见阿弥陀佛。 梦中见佛其理易明,即昼有所思夜有所梦的科学道理。 但凡夫所念的是凡夫事,梦境也离不开贪嗔痴。 梦见顺境是贪;梦见逆境是嗔;还有一些糊涂梦,梦中就是糊糊涂涂,醒来还是糊糊涂涂,那就是痴。 凡夫的梦,大多是这样的。 梦见佛的很少。 又母亲梦见远游的儿子很容易,如爱子远游,逾期未归,则其倚闾盼望之情,结念成梦。 而其子则游兴正浓,早把母亲忘了,绝不会梦见他的母亲。 假使有人告知他母亲思念他的情形,他也能一动思亲之念,但还是不曾梦见他的母亲,因为念不切故。 倘若游子欲归不得,思亲心切,即能梦寐见之了。 这是说梦中见母,尚须深思切念,何况见佛? 我们念佛的功力大,能克制三毒,才能不梦三毒境界,而梦见佛的境界。 俏若仍作乱梦糊涂梦,应生惭愧心,如功念佛。 这是说梦见佛也须要相当的工夫。 如欲白天见佛,则需要更大的功力。 过去净土宗大祖师们,见佛的很多。 不但祖师,谁用工夫,谁能见佛。 往生集有一则公案: ‘昔有葛济之者,信道教,学仙术,而其妻信佛。 夫劝其妻学仙,妻劝其夫学佛。 意见不能一致,于是各修其道。 我国古代妇女都织布,葛妇亦日以织布为事,投掷一梭,念佛一声。 日久功深,阿弥陀佛显现全身于空际,葛夫人一面礼拜,一面呼夫一同瞻仰。 而济之仅见佛之上半身,于是生信,亦随妻学佛,同归净土矣。 ’ 又我亲自听见念佛人讲述他们亲眼见佛的故事,玆举两则: (一)民国十七年,我住苏州灵岩山寺。 有一老居士,面壁念佛多年。 一日,忽见眼前一亮,开目看时,墙壁不见了,惟见西方三圣像,像高数丈,经过数分钟,才渐渐隐没。 ’ (二)三十三年我朝五台山,到了南台,听说不久之前,有喇嘛朝五台,在南台寺外念佛时,忽在空中现出弥陀佛像,其大无比,高约数十丈。 喇嘛呼寺僧一同瞻拜,佛像停留约一小时以上,此次同见者有寺僧二十五人。 以上讲的现前见佛例证。 远如葛氏夫妇;近如灵岩山居士及五台山喇嘛与寺僧二十五人,都是铁的事实,无可怀疑。 那么,我们为何不能见佛呢? 因为我们念的都是凡夫境,所以只能看见凡夫,而不能见佛,如同社会上的下流人,念的是下流事,他见的也是下流人。 惟有能念圣人者,才能见到圣人,是一样的道理。 念佛念的多而切,自能感应道交。 现在念佛才念三、五句,就想求感应,看不见佛,就怨佛不灵,这是天大的错误。 你不想想,你念的既少而又不切,可说根本没有‘感’的力量,佛怎能‘应’呢? 佛,如‘洪钟在架,有叩则鸣。 ’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不叩则不鸣。 钟不是为谁鸣为谁不鸣。 钟具音声遍一切处,时时等著你去叩。 佛具慈悲遍一切处,时时等著你去感。 净土目的,在报尽佛迎,了脱生死。 莲华一开,即出生见佛,而且常常见佛,永不退堕。 八万四千法门,没有比这个法门再容易的。 但是我们念佛人也不可把它看的太容易了;要知道谁能念到感应道交,佛来接谁生西。 怎样才能念到感应道交呢? 即要用昨天讲的三种观想:(一)观众生苦,愿求生西。 成就神通、相好、智慧和辩才,还度众生。 (二)勿负自己善根。 (三)观佛念众生的恩德。 作此三种观想,自然就能多念切念。 今天再加一种观想,即观自身生死苦,而求解脱。 我们生在三善道,已是烦恼无尽,倘若将来堕入三恶道,更是苦不可言。 现在念佛不能与佛念成一片,乃因妄想太多之故。 若观照自身生死苦,则念佛自能恳切,妄想自然逐渐减少。 念佛心切,妄念心少,自能感应道交,必定见佛了。 话说多了打闲岔,好好念佛吧! 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诸上善人慈悲:道源讲几句话,打打闲岔,昨天讲忆佛念佛必定见佛。 今天接讲经文: ‘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 先讲‘去佛不远’,这一句经文,有两种解释;一、据阿弥陀经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亦即过十万亿三千大千世界,方能见到阿弥陀佛,怎么说不远呢? 这是就事相讲的。 若就心力来讲。 则心力不可思议,若念佛念到‘心开’,虽远隔十万亿佛土,屈伸臂顷即到。 再就佛力来讲,佛力之不可思议,是大家容易了解的。 我们生西方,是阿弥陀佛亲来接引的。 既然蒙佛亲自相接,自然‘去佛不远’了。 而况忆佛念佛,佛即在面前,固不远啊。 犹如孔子所说:‘仁远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 ’二、生到西方,寿命无量,永不退转,距成佛之期,也就不远了。 再讲‘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分三段来讲: 1、其他法门皆须方便 本章所说‘方便’,指‘观想’而言。 我们是否要修行? 修行是否要了生死? 若不修行、不要了生死,那就不必谈了。 若要修行,了生死;那可不是儿戏的事情! 一气不来,便成隔世;一失人身,万劫难复! 因此,对所修法门,必须慎重选择,以免行与愿违。 谚云:十八般兵器,都能防身制敌。 究竟用那一种好? 必须遂心应手的,方能克敌致果。 修行人选择法门,也是如此。 八万四千法门,任何一门都能入道了生死,究竟如何取舍? 这要依我们的根机而定。 我国大乘佛教,共有八宗,各宗有各宗了生死的法门。 宗旨都是‘了生死’,修行的方法叫做‘法门’。 依其所指示的法门修行,即能了生死。 但除净土宗持名念佛法门外,其余各宗,都须经过一种‘方便’,才能成功。 现在略举几种方便法门,看看是否契合我们的根机? 法相宗—以五重唯识观,亦名唯识三性观,为其主要方便。 他将一切法分为三种性:(一)‘遍计所执性’,指执在心外之我法性。 (二)‘依他起性’,指种子所生之因缘法。 (三)‘圆成实性’,指依他起性所依之实体真如。 而以心外诸法虚妄非实,应予遮遣。 故简去‘遍计’,持取‘依’‘圆’。 修此三性观,自浅而深,有五个层次,称为五重唯识观:(一)遣虚存实观。 (二)舍滥留纯观。 (三)摄末归本观。 (四)隐劣存胜观。 (五)遣相证性观。 我们只看看这五种观想的名字,就可知其修行之不易了。 天台宗—‘三止三观’为其主要方便。 将释尊一代说法之次第与教相,分为五时八教。 八教是:化仪四教—顿、渐、秘密、不定;化法四教—藏、通、别、圆。 专修别圆,而以三止三观为方便。 三止是:(一)体真止—体念真如之理,止息一切矾缘之妄想(偏真)。 (二)方便随缘止,又名系缘守境止—知空非空,止于诸法幻化之理;分别药病化益者。 知空非空为方便,分别药病随缘历境为随缘,安住假谛之理而不动谓之止(偏假)。 (三)息二边分别止,又名制心止—知第一止偏于真,第二止偏于假,息真假二边而止于中谛。 三观是:(一)空观—观一切法之空(真)谛。 (二)假观—观一切法之假(俗)谛。 (三)中观—此观有二,观一切法非空非假即是中,谓之双非中观。 观一切法亦空亦假即是中,谓之双照中观。 又就性德之理称为三谛,就修德之智称为三观。 以吾人凡常之心,为所观之境而观之,谓之一心三观。 而三谛三观。 别教与圆教,又有不同之观法。 即以右举两宗而言,要把它的名相弄清楚,已属不易。 且义理微奥,能讲那些经论的法师,已不可多得。 复以世乱时艰,国家教育不能普及,国民文学水准日渐低落,即便有法师讲演,一般人亦不易听懂。 即使有能听懂的,也不过是文字相,依文解义而已。 至其奥义玄理方面,恐怕费上几十年功夫,也不易弄明白,还能谈到修行用功吗? 禅宗虽亦不假方便,但只接引上根利智之人。 如云门宗文偃祖以顾鉴咦著称,他逢僧必加‘顾’视曰‘鉴’,僧有拟议,则曰‘咦! ’学人有问,每以一字答之,即所谓‘一字关’,能明其旨趣者,实在太少了。 临济宗则著重棒喝,乃黄檗、义玄两祖师授受之心传。 故该宗接人,棒喝交驰。 契机者一棒一喝即能开悟;不契机者打死也开悟不了! 试问今天还有几人参这两种禅? 原因:第一学者根器不够。 第二善知识不可多得。 即如义玄禅师以受棒喝而开悟,亦以棒喝接引后学。 及其入灭之前,召集弟子问‘如何接引后人’? 其中一人大喝一声! 义玄叹曰:‘想不到临济宗风,毁在你这瞎驴子手里! ’这充分说明难学难修,故善知识实不易遇到。 道源虽习净土,但愿各宗普皆兴盛,绝不自誉毁他。 不过说明其他法门—方便难学难修,作大家选择之参考而已。 2、念佛法门不假方便 刚才讲过,其他法门皆须‘方便’。 现在讲净土—念佛法门不假‘方便’。 弘扬净土有五部经: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这三部经是净土专经;另外是华严经的普贤行愿品与楞严经的大势至念佛圆通章。 观无量寿佛经以十六种观想念佛为法门。 无量寿经以实相念佛为法门。 阿弥陀经以持名念佛为法门。 本章既称‘不假方便’,当然不是观想念佛,和实相念佛,乃专指持名念佛而言。 净土宗是我国远公祖师创立,历代祖师都是专讲‘持名’的。 所以各寺院都把‘阿弥陀经’定为每晚必诵之课,诵经后即绕念阿弥陀佛圣号。 阿弥陀经有三要义,即‘信、愿、行’,亦称三资粮,就是为生西而准备的盘缠。 其中‘行’即是持名,但说‘行’、即含‘信’‘愿’二义,盖无信愿者即不能行。 经上说:‘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接著说‘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现在其前……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这很明白的说是持名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即可往生,并未说到其他方便。 与本章所说‘不假方便’正相符合。 打念佛七,以七天为期,即本于此。 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 蕅益大师释为:上根人一日即能得到一心不乱,中根人需二日乃至六日,下根人则需七日方能得到一心不乱。 有人说:我打念佛七不止一次了,多少个七天都过去,了,何以还未得到一心不乱呢? 是不是我们连下根也够不上呢? 还是佛说话不兑现—妄语—呢? 不是的,都不是的,这是我们‘行’不恳切的缘故。 请大家反省一下:我们来参加‘佛七’的时候,有没有克期求证的切愿? 有没有俗事来打闲岔? 有没有把万缘放下而精诚专一的念佛? 如果没有克期求证的切愿,又有俗事打岔,且不能精一念佛,那只是以随喜心来参加‘佛七’。 ‘行’—念佛当然不能恳切,怎能得到一心不乱呢? 所以说不是我们根机不够,更不是佛打妄语。 经上既无其他方便,只是一句阿弥陀佛,我们一定要奉行经旨,恳切的念,把念佛的力量送到西方去,时至机熟,自能得到一心不乱。 若果只是随喜念念,一面念一面打妄想,既不恳切又不精一,恐怕成功的希望很少。 念字从心不从口,口念心不念,像小孩子唱童谣一样,就等于没念。 怎样才能恳切精一呢? 就要以本章所开示的,像母亲忆念逃逝的儿子那样念法,子若忆母,如母忆时,一定能念到西方去。 昨天讲要多念,今天讲不仅要多念还得求精,古德云:‘念佛切莫贪多念,先念一百心不乱;九十九声一念差,勒转数珠从头念。 ’如此,方能念到精纯不杂。 多念要求精念,精念还得多念。 所谓‘执持’者,即固执坚持,丝毫不能放松,如此,才能得到一心不乱。 不假方便,是念佛法门的殊胜处,大家亦不可因其容易而轻忽,务必认真的念,念的多而且精才行。 3、老实念佛自得心开 前两节讲其他法门皆须方便,唯念佛法门不假方便,即十六观经与无量寿经之观想,实相等方便,亦不需要,仅持名一法,即能成功。 有人说阿弥陀经之一心不乱,即是入定。 所以持名一法,只能得定而不能开悟;须生到西方,华开见佛才能开悟云云。 此说固有部份理由,实则以偏概全未为的论。 本章所讲的‘不假方便’即专指持名;‘自得心开’就是开悟呀! 弥陀经上一心不乱,亦非限于‘定’一方面啊! 一心不乱,有‘事一心’‘理一心’之分;执持名号,亦有‘事持’‘理持’之别。 确信西方依正庄严是有,阿弥陀佛正在说法;并深信念佛法门,可以横越三界,带业往生。 于是决心念佛,求愿往生,如子忆母,归心似箭;一心系念于佛,无或暂忘。 但未达自性惟心之旨,是名‘事持’。 持至了达心即是佛,佛即是心;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之理;即名‘理持’。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者,一心具足一真法界,本具佛性,谓之是心是佛,乃理具之佛。 了达他佛全是自心,自心全是他佛,依‘理具’显‘事造’,谓之是心作佛,乃事造之佛。 既然是心是佛,为甚么我们还是众生呢? 要知理体须依事显,所以我们还得修行,依‘事造’以成之。 念佛念到三界内见思惑断,名‘事一心’。 我执已空,法执未除。 念到藏心开显,自性佛现前,名‘理一心’。 此时已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 持至事一心,我执已尽,不为见思二惑所乱;及至理一心,法执已尽,无明分破,不为空有二边所乱;全归中道了。 依以上事持,理持、事一心和理一心各种解释,我们可以了解念佛能以开悟。 其不能开悟之说,如非浅学无知,即是有意诽谤。 本章所讲的念佛,属事持,如子忆母。 并未涉及玄奥高深的道理。 用最浅显简易的方法,而达到‘心开’的妙境。 诚所谓妙法不可思议! 依理论讲,在十法界中,念佛念的是佛法界。 一念佛,一念现佛法界;念念佛,念念现佛法界。 久而久之,心佛一如,其余九法界统不现前,还有不见佛、不生西、不成佛的道理吗? ! 念佛要老实念,从最低浅处入手,而得最高深的功效。 千万不可好高骛远,见异思迁。 古德云:‘切忌今日张三,明日李四。 遇教下人,又思寻章摘句;遇宗门人,又思参究问答;此则头头不了,帐帐不清……’结果一无所成。 或问:悟西方净土是惟心,弥陀是自性,还要念佛生西否? 答:悟后仍须念佛求生西方。 盖悟的是理,若不把事相转过来,虽悟仍是凡夫。 经云:‘理则顿悟,事须渐修。 ’即不可执理以废事。 不过悟后生西,能遂心所愿;未悟者须待弥陀来迎;是其不同处。 或问:悟到理一心,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已相当于圆初住位,何必再生西方呢? 答:等觉位已豁破四十一分无明,还要生西咧! 如观音、势至皆是等觉菩萨,尚须生西,亲近弥陀,就可证明了。 我们距离远得很呢! 切勿好高骛远,还是从最简易的‘持名’入手,老实念佛,日久功深,自然一心不乱自得心开。 这个法门,看著很浅,其实‘一句阿弥陀,无上深妙禅’只要老实念佛;自有彻悟心开之日,大众其勉之! 话说多了打闲岔,老实念佛吧! 五、以念佛心入无生忍诸上善人慈悲:道源讲几句话,打打闲岔。 昨天讲一心念佛就能‘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不像其他法门,须要方便;念佛法门,只是一句佛号即成。 今天接讲经文: ‘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 ’ 先讲前四句,‘如染香人,身有香气’,这两句很容易了解。 人身上本无香气,一经用香水、香油、香粉、香花等料熏染,就有了香气;喻凡夫没有佛的气味,一经念佛就有了佛的气味。 香喻法身,光喻智慧;香光庄严,是法门的名称—即念佛法门。 法身即本觉理体,人人本具,惟凡夫被烦恼障缚,不得显现。 佛是断尽烦恼,超九界的清净法身。 念佛,念的不是九法界,而是念的佛法界的法身。 在这一念佛号之中,即是全体法身现前之时,其中绝对不容烦恼存在。 所以念佛即染佛的法身香;以法身香来启发智慧光;同时以香光来熏染自己的本觉理体,就叫做香光庄严。 其次讲后三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分三段来讲: 1、观众生苦发菩提心 ‘我本因地’,‘我’是大势至菩萨自称。 ‘因地’,佛菩萨最初发心叫做‘因心’,在因心之地简称‘因地’,包括从最初发心乃至证果中间修行的历程而言。 再讲‘念佛心’依经文解释,念佛心即指因心而言,是由凡夫心转化的。 我们在未证入无生法忍以前,应在因地范畴中;那么我们现在的心—因心,究竟还是凡夫心呢? 抑已转成念佛心了呢? 这要认真的检讨检讨。 念佛心是甚么心呢? 它包括(一)菩提心,(二)开悟心。 这两种心,有先后的次第。 先讲菩提心,梵语‘菩提’,译为‘觉’或‘道’,觉道即是佛道。 菩提心即是佛道心,简称道心。 我们平常恭维人说:发心! 发心! 即指发道心发菩提心说的。 这个道心的本质,是大慈大悲,与众生乐,拔众生苦;依此旨趣而修行,即是菩提心。 我们‘发心’念佛,即是发菩提心念佛。 这一层道理,最为要紧。 否则,净土法门便成了小乘法了! 但净土是大乘法门,所以最初即应发菩提心。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菩提心是甚么了,也知道应当发菩提心了! 可是,光说而不发心仍然是空的,等于不知道。 现在讲讲怎样才能发起菩提心? 欲发菩提心,应观众生苦。 若不了知众生苦,菩提心是发不起来的。 要知众生苦,须先观自身苦。 人间八苦,还是小苦;六道轮回,头出头没,那才是大苦哩! 观自身如此,观众生亦皆如此。 了达此种道理,即能发起菩提心了。 前两天劝诸位用四种观想,发真实心恳切心念佛,今天再把它融会贯通一下。 这里边既说为自己,又说为众生,似乎矛盾! 请诸位谛听谛听:学佛,最要紧的要学到圆融无碍。 佛教本来是圆融无碍的,但以我们学的不得要领,或学的不到家,往往自己造出许多矛盾抵触,滞塞障碍。 佛说法不是随便说的,各经各法,都是圆融互摄,且组织严密,如帝网千珠交相辉映。 今以四谛法与四弘誓愿的交织关系,来说明这个道理。 四谛法本是了生死的小乘法,及其扩展到四宏誓愿,即是度众生的大乘法了。 四谛法是:先观八苦交煎的现象,叫做苦谛;次观苦从何来,了知苦的过去因,叫做集谛;再观这种苦因可以消灭,而证入清净的涅槃,叫做灭谛;仰慕涅槃的清净法乐而修道,叫做道谛。 这就是‘知苦断集慕灭修道’的四谛法门。 依此修行,能证阿罗汉果而不能成佛,所以说是小乘法。 而四宏誓愿,即依四谛法发展引伸出来的! 第一‘众生无边誓愿度’:由于苦谛扩展而观无边众生皆在苦迫中,我需要了生死,众生都需要了生死;并且需要我去度他们了生死。 这即是发菩提心了,释尊最初就是这样发心的。 这说明第一愿是由苦谛来的。 第二‘烦恼无尽誓愿断’:为的要度众生,必须把众生烦恼断尽,他们才能得度。 而欲断众生的烦恼,必须先把自己无尽的烦恼断尽才行。 这说明第二愿是从集谛来的。 第三‘法门无量誓愿学’:烦恼是无量无边的,众生的根机也是无量无边的,对治无量无边的烦恼,适应无量无边的根机,必须广用无量无边的法门。 这第三愿是为度众生而修道,也就是从道谛来的。 第四‘佛道无上誓愿成’:要度众生,必须具有无上智慧、神通、辩才和相好庄严诸种条件,才能达到目的。 但是这些条件,惟有佛才能具备,所以愿成佛道,这是从灭谛来的。 但我们誓愿成佛,是为要度众生,非为自享法乐。 从以上说明,可知后三愿—断烦恼、学法门、成佛道—都是为度众生,也可说是度众生的因;第一愿—度众生—才是四宏誓愿的目的哩! 即此亦可了解四谛与四宏誓愿是不一不异的;更可证明佛所说的圆融无碍的;至于说大说小,那是看行者的发心罢了! 由于观自身苦扩展到观众生苦,愍众生苦而欲度众生,即能发起菩提心来念佛;这个道理已经明白了。 但只是这样说说,仍不恳切,应当从实际去观察众生。 我们看看愚痴的畜生,互相残杀,互相吞噬;不但不能修行,且天天在那里造作恶业;来生还不是在三恶道里打转! 人比畜生是高明多了,而不知学佛的人,还不是终日造业而不自知。 我们学佛的人,用冷眼去看那些名利之徒,实在是可怜愍者。 再看看过去的历史,古代多少大国,现在都那里去了? 第一二两次世界大战,就是确切的证明。 现在,破坏力相当于五千万吨黄色炸弹的核子武器,业已出现了,将来必有比这更凶的武器出现。 是毫无疑义的。 大家都在比赛著杀人,却没有比赛著救人的;而杀人的人,亦必被人杀。 这种恶性的因果循环,愈演愈烈,你想芸芸众生,是不是可怜愍者? 我们观察众生是这样的苦,这样的可怜,不应该发心度他们吗? 然而发心要去度他们,又谈何容易? 请问一个凡夫,人微言轻,谁相信你? 谁听你的? 再说我们有甚么本领? 凭甚么去度他们? 这就不能怪人家不听不信了! 所以说既发心度众生,必须学佛,具备智慧、神通、辩才、相好庄严诸条件,才能满愿。 这就是观众生苦发菩提心的道理和方法。 若念佛只为自己求生西方,而不发菩提心,也能生到西方;可是生在铁莲华里,经过十二大劫,莲华才开哩! 莲华开后还不能立即见佛,仍须发菩提心才能见佛。 所以我们念佛必须发菩提心,最为要紧。 以上将‘念佛心’讲好。 2、悟后起修精进念佛 上节讲大势至菩萨自述他在因地以念佛心证入无生法忍。 我们研究,‘念佛心’是从念佛时发菩提心来的。 现在要进一步研究念佛心是甚么形态? 依本章所说的念佛心,顺著文义来讲,就是‘开悟心’,亦即念佛念到开悟以后的心。 因本章有‘不假方便自得心开’的开示,其他经典皆无此明文,弥陀经说‘一心不乱’,含有开悟的一面,但隐而不显。 本章‘心开’一语,于念佛法门理论上帮助很大。 有谓念佛法门只能生西不能开悟,这种浅见,不攻自破了。 这证明学净土的人,只要一心念佛,不假方便即能开悟,以开悟心再加修行,即能证入无生法忍。 据此而论,又超过禅宗多了! 这不是抑禅扬净,盖禅宗多以开悟为止,所以打了自己的闲岔。 净土宗则悟后更加修行,以至证入无生法忍。 或谓:悟后即在娑婆世界修行好了! 何必生西呢? 须知生西的目的,不是求开悟,而是在未证入无生法忍以前求得‘不退转’! 在此娑婆世界,打闲岔的事太多了,所以开悟以后仍不免堕落! 西方环境好,都是上善人,没有造恶业的机会,不受轮回,有进无退,故不致堕落。 说到这里,有一宗公案:禅宗大德法演禅师,转世为苏东坡,忘却本来面目,不过成就一个慧业文人而已,岂不可惜! 参禅既已开悟,何以还致转生堕落? 上面已讲过,禅人都以开悟为期,不讲悟后的修行,(当然也有悟后起修的)宗下善知识对学人的开导,亦率皆如此。 须知悟的虽是佛理,而人仍是凡夫,所以以悟为止,是很危险的! 念佛人不以开悟为期,而以生西为期。 所以悟后仍继续修行,以其目的在生西。 必不中途停止,今以念佛心配到开悟心上,更能增加念佛的价值。 悟后起修,精进念佛,一直生到西方不退转地。 3、以利他愿完成自利 上节讲的念佛心即是菩提心,即是开悟的心,大家要牢记,不要忘了。 现在讲‘入无生忍’这一句,‘入’,是证入,‘无生忍’是果,念佛是因。 入无生忍,即是证果—证得念佛的果。 ‘无生忍’即‘无生法忍’。 ‘无生法’是对‘有生法’而言,有生法即是‘生灭法’。 众生都是被生灭法所转,所以在生灭中轮回受苦。 生灭法本是虚幻假相,而众生则认为确切真实。 即如梦中人认梦境是真,醒觉人才知是假。 学佛的人才能了知生灭法虚幻无实,而把它摆脱掉,证入无生法忍,而后即不生不灭了。 我们懂得生灭法的假相,才能知道无生灭的真理。 必须证得无生灭真理的人,才能空掉有生灭的假相。 灭由生起,无生即无灭,说无生即含无灭。 无生的真理,即是佛性。 现在无生的真义明白了,再讲‘忍’字,普通讲忍,都作忍耐解,凡夫用功要忍逆境忍顺境。 然而无生忍的‘忍’字,不作忍耐解,它具有‘安忍’‘忍可’二义。 安住不动,不被顺逆境所转,名安忍,即是定;于一切法无不了达,名忍可,即是慧。 无生法忍,虽含定慧二义,实无二法,及至证入以后,即定慧一如了。 譬如电灯,先有电后发光。 电喻定,光喻慧。 说一电灯,即含电、光二义,证入无生法忍,即含安住不动与于法无不了达二义。 ‘心开’即是悟理,相当于三贤菩萨初住位,证入无生法忍,相当于八地菩萨位。 按时间讲,从初住到初地,须修一大阿僧祇劫;从初地到八地,须修一大阿僧祇劫;从八地到佛果,又须修一大阿僧祇劫。 从凡夫修到无生忍,须两大阿僧祇劫。 在娑婆世界修,须修到七住位,才能得到不退转呢! 假定我们善根在十信位,修到初住才得到开悟,在此期间,随风东西,进进退退,不知转到何处? 转到何时? 若在娑婆世界转来转去,真不知要修多少劫才能成功哩啊? !以上是说明在娑婆世界证得无生法忍之难,生到西方,那就很容易了! 上品上生,经一日一夜,莲华即开;华开立即见佛;闻佛说法后立即证入无生法忍。 所以我们求生西方的目的,在求不退转,在 发布时间:2023-07-01 11:00:04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show/10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