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三课 综合指要
发布时间:2023-05-15 17:55:21 | 来源:听佛音

第一、二、三课 综合指要

1.

人类本来是多欲的凡夫,一切见思惑,悉皆存在。学佛之后,只能算是迷途初返,若论身口意三业,尚未能尽符矩范,所以佛才制定许多戒律,以防非止恶,生善利生。在圣凡位阶中,真正不需要戒律者惟有佛,菩萨尚有戒,二乘以下更不必论矣。以孔子的天纵之圣,由十五岁修学达七十岁,方才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然而他在晚年时,尚希望再延长寿命数年,学习易经,以免大过。由这样看起来,博地凡夫,若要调柔意识,不生染心,真是难比登天。谁敢夸下大口,说我不需要戒律者,这人便是狂人。所以千数百年来,在中国丛林中,不管属于那一宗派的寺宇,对于戒律,无不敬重奉行。律宗虽然

是独立的宗,然而里面的戒相戒行,却早深入各宗,成为佛法中的要素。所以一切宗中,皆有律宗的成份存在,也可以说:一切宗皆是律宗的别出,没了它,决然不可,戒律的重要,可以想见。

2.

破戒当然可以忏悔,不过,破了像杀、盗、淫、大妄语等重戒,因为罪性严重之故,若不是上根人,运大勇猛大智慧的作用,就无法洗刷去八识田中,所存留的深刻的印象,使之恢复未破以前的清净本然的心体。普通人因为自力薄弱,无法湔祓之,就不得不假借外力,相资为用,这就是所谓拜忏了。例如在佛前念:「我昔所造恶业,皆由无始贪镇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文,这是泛忏普通三业罪障。或念朝暮课诵本内:礼八十八佛大忏悔文,这也是通忏无始以来,五逆十恶,盗僧祗物等重罪,仰仗诸佛威神,洗我罪恶。或拜诵梁皇宝仪,三昧水忏,大悲忏,弥陀忏等,皆能忏除过寺宿业。若是作了某一宗破戒事,作已而悔,理宜对佛菩萨前,对大众前,自行陈述所犯罪由,毫不覆藏,请佛菩萨慈悲,饶恕既往,从此誓不更作。经过如是剀切陈忏后,若觉心中平坦轻安,与未罪之前无异,即是已还复清净的徵验,将来亦不至遭受,由异熟生起现行的苦报了。若是尚有事上的善后手续,如打人致伤等, 亦当道歉赔偿,低心下气,亲往服侍伤者,请求谅解宽恕,不结仇恨,如是方 能自他两面俱了,否则仅忏自而遗他,忏理而弃事,那末,这忏悔的工作,还是只做了一半,尚有一半,并未完

结,将来因缘会遇时,还会生起索偿命等祸害也。

3.

图片

尼戒比僧戒 多,并不是说:女人的罪恶,比男人多,大概是女人的三业,比男人琐碎,故应戒处,也比男人为多。至于在 家人,不宜看出家戒条,这是因为末法行人,受戒后未必能遍持,或持了若干,犯了若干。居士看了之后,知其犯戒,因而轻僧,甚至毁谤三宝,反对佛教,放弃修行,故影响甚大,倒不如不看不知,仍能礼敬供养。譬如坠落大海中,能抱腐尸,渡达彼岸,亦为得计。至于受戒破戒,当然有其应得的罪报,佛亦不能曲庇其弟子而救之。我们自保尚难,那有工夫,多管别人闲事,倘无卫道的思想和必要,则装疑佯聋,未尝不是避免烦恼,修学厚重的好方法,一动总不如一静也。

5.

提示:您可以通过浏览器菜单选择“文件 → 打印 → 另存为 PDF”来保存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