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课 读经录要(一)
发布时间:2023-05-06 18:23:09 | 来源:听佛音

第二十课 读经录要(一)

大般涅槃经

一、

佛对诸比丘言:我前所说无常、苦、空、无我、是方便,今当说常、乐、我、净。夫无常者众生,常者法身,苦者外道,乐者涅槃,无我者生死,我者如来,不净者有为法,净者正法,此谓涅槃四德。若法是实、是真、是常、是主、是依性不变易,易名为我。

二、

佛言:以无上法, 付嘱迦叶,令众依止。

三、

佛告迦叶童子 (2) 菩萨言:持法比丘,如能驱遣诃责坏法之人,令行善法,得福无量。又如来法性身是常法,是不灭,是般涅槃义,以是义故,佛法僧三宝皆常,无变异相,若有异者,清净三归,则无依处。

四、

食肉者:一切众生,闻其肉气,悉生恐怖,故不应食肉。

五、

如来法身,久已成佛,久入大涅槃,无有生死。然大涅槃不可思议,能作种种示现,济度众生,所谓八相成道,皆为成便示现世间,其实如来是常住法,不变易法。

六、

如来为大医生,于此土说大乘法,疗众生烦恼怒淫怒毒箭,既疗治已,复至他方有病之处,示现作佛,为其疗治,故名大般涅槃,亦名解脱。

七、 若人说言:释迦佛受父母爱欲结胎身,为太子,娶妻生子,出家修道成佛等,此为魔说。若说佛久已入涅槃,法性不动,无有来去,八相成道,皆为化度众生故,权示变现,是为佛说,是深知如来之义。

八、 四依法者: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如经云:无常、苦、空、无我、为不了义,是不了义,是皆为方便而说。而涅槃者:是常、乐、不空、有我、如来常住,此为了义。

九、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虽有佛性, 要因持戒,然后乃见,因见佛性,得成正觉。

十、

四倒者:以无常为常,常为无常,以苦为乐,以乐为苦,以无我为我,我为无我,以不净为净,净为不净是也。

十一、

一切诸法,唯除涅槃,更无一法,而是常者,晓了己身,有佛性故,是名为常。虽修一切契经诸定,未闻如是大涅槃时,咸言一切悉是无常。闻是经己,虽有烦恼,如无烦恼,即能利益一切人天,何以故?晓了此身,己有佛性故。

十二、

如来悯念众生,为诸有 (3) 毒箭所中,是故有忧。迦叶菩萨白佛言:若使如来有忧悲者,则不得称为等正觉。佛告迦叶:皆有因缘,随有众生,应受化处,如来于中,示现受生,而实无生,是故如来,名常住法。

十三、

正法欲灭时,此经先灭,是经没已,一切诸余大乘经典,皆悉灭没。

十四、

、一切菩萨、声闻、缘觉、未来之世,皆当归于大般涅槃,譬如众流,归于大海。是故三乘,悉名为常,非是无常,以是义故,亦有差别,亦无差别。

十五、

如来当至假使乌枭同栖,蛇鼠狼同穴,如亲兄弟,阐提成佛, 一切众生成佛,乃永涅槃。

【注释】

(1)

梵语摩诃般涅槃那,译义摩诃为大,是赞美寂灭之德,般为入,是归趣之义,涅槃为灭,是灭烦恼及身心之称,那为息,是安息之意,合之为大入灭息,简称大般涅槃,是指佛度世已毕,归于圆寂义。按此经为大乘涅槃经,是释尊将入灭时所说,计四十卷,为北凉昙无忏所译,称为北本涅槃。

(2)

经中常称菩萨为童子,一因菩萨是法王之真子,二因无淫欲念,如世童子,并非指年幼也。

(3)

依因而有果法生,故果名为有,如称三界为三有,九有等皆是,是有烦恼生死之谓。

【习题】

(一) 涅槃四德是什么?

图片

(九)

一切众生,都有佛性,虽然有佛性,要因为持戒,然后才能证见,因为见到佛性之故,所以得成正觉。

(十)

四颠倒法者:是把无常看做常,常看做无常,苦看做乐,乐看做苦,无我看做我,我看做无我,不净看做 净,净看做不净是也。

(十一)

一切诸法,除涅槃之外,更没有任何一种法,是恒常的,明白了解自己的身中,有佛性的缘故,这就名为常。虽然修习一切经中所说的许多禅定,假如未赏听见这大涅槃时,都说一切皆是无常的。听了此经之后,虽然有烦恼,好像没有烦恼一般,就能够利益一切人道天道,为什么呢?因为明白了解自己的身中,已经有佛性的缘故。

(十二)

如来悯念众生被诸烦恼生死毒箭所中,所以有忧悲。迦叶菩萨对佛说:若使如来有忧悲者,则不得称为等正觉。佛告迦叶:这等事皆有它的因缘,跟随众生应受教化之处,如来便在这当中,显示出现受生,而实在是无生的,所以如来名为恒常住在之法。

(十三)

提示:您可以通过浏览器菜单选择“文件 → 打印 → 另存为 PDF”来保存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