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课 读经录要(二)
发布时间:2023-05-05 17:48:53 | 来源:听佛音

第二十一课 读经录要(二)

大般涅槃经

十六、

若人发粗恶言,诽谤正法,永不改悔惭愧者,或犯四重 (1) 作五逆罪 (2),自知定犯,而不怖畏惭愧,不 肯发露 (3)。于佛法无护惜建立心,毁訾轻贱,言多过咎者,或复说言无佛法众者,皆名趣向一阐提道。

十七、

诸苦皆自生而有,是故智者,住于不生。

十八、

初禅内有觉观 (4),外有火灾,二禅内有欢喜,外有水灾,三禅内有喘自 (5),外有风灾。唯第四禅,内外过患,一切悉无,是故诸灾,不能及之。大菩萨安住大般涅槃,内外过患,一切俱无,是故死苦,不能及之。

十九、

世谛中,含有第一义谛,在世谛上,知能所皆空,一切法相,毕究空寂,为第一义谛。又如人知为父母所生,为世谛,知从十二因缘生,为第一义谛。

二十、

佛法僧皆属自性,故法为常,若一切法从因而生,不名为常,盖无为为常,有为者,非常也。

二十一、

过去无有佛法,帝释乃化为罗刹 (6),对释迦说半偈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释迦闻已,乃请罗刹,为说全偈,彼言:我以人为食,汝如能舍身食我,我则为说。释迦许之,故乃复言:「生灭灭已,寂灭为乐。」释迦闻竟,乃攀登高树,自投于地,尔时罗刹,复现帝释,自下抱之,顶礼赞叹。

二十二、

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二十三、

菩萨得四无智 (7),虽知诸法,而不取著,曰法无阂,虽知诸义,而不取著,曰义无阂,虽知名字,而遗不著,曰词无阂,虽知乐说,如是最上,而亦不著,曰乐说无阂。

图片

(1)

即四重罪,又称四重禁、四弃、或四波罗夷罪,为一、犯淫戒,二、犯盗戒,三、犯杀人戒,四、犯大妄语戒。

(2)

详中级第十七课注十五。

(3)

谓不肯发露所犯之罪,而隐藏起来。

(4) 新译作寻伺,旧译作觉观,粗的思想名为觉,细的思想名为观,二者皆能扰乱禅定之心。

(5) 禅定时呼吸气粗,名为喘息,达摩禅偈说:「外息诸缘,内心勿喘」即是指此。

(6) 是恶鬼的总名,或飞空,或地行,食人血肉。

(7) 阂音碍,外闭曰阂,与碍义近,或作碍。四无阂智,称四无碍解,四无碍辩。通达诸法名字,分别无滞,名法无碍智,二知一切法理,通达无碍,名义无碍智,通晓殊方异语,能随意演说,名词无碍智,辩说法义,圆融无滞,为众生乐说自在,名乐说无碍。

(8)

(9)

固执人的身心,过现未三世皆常住,无有间断的妄见,名为常见或有见。固执人的身心,断灭不续生的妄见,名为断见或无见。

(10) 见思烦恼,系缚身心,使不得自在,名为子缚,对果缚而言也。

(11)

结与使皆烦恼的异名,烦恼能系缚身心,结成苦果,故称为结,能随逐驱使众生,故称为使。

(12)

为生死苦果所缚,不能解脱,名为果缚。故烦恼为困,称为子缚,生死为果,称为果缚。阿罗汉虽断烦恼而未入灭,名子缚已断,果缚犹存,若已灭度,入无余涅槃,则并果缚亦断矣。

【习题】

(一) 初禅、二禅、三禅天,何故有火、水、风三灾?第四禅天,何以诸灾不能及?

(二) 写出释尊往世,为半偈而舍身的全偈。

(三) 何谓一、四无量心?二、四无阂智?

(四) 说出四大甚于毒蛇的理由。

(五) 声闻缘觉,何以不见佛性?

(六) 解释:一、四重,二、觉观,三、常见和断见。四、子缚和果缚。

【经文语译】 (十六)

若使有人,发粗恶的语言,诽谤正法,永远不改悔惭愧者,或者犯四重,作五逆罪者,自己知道这罪是犯定了,但不害怕惭愧,不肯把所犯的罪,宣布发露出来。于佛法方面,没有护惜建立的心,而且毁骂轻贱它,所说的话,又多有罪过者,或者说及无所谓佛法僧众者,这都名为趣向于一阐提道。

(十七)

许多的苦,皆由生而有,所以有智慧的人,住于不生的境界。

(十八)

初禅天人,他们心里有粗细的思想,所以外面有火灾;二禅天人,他们对于禅定,生喜乐心,所以外面有水灾;三禅天人,他们呼吸粗重,所以外面有风灾。惟独第四禅,所有内外的过患,一切都没有,所以诸灾都不能到达那里。大菩萨安住在大般涅槃中,所有内外的过患,一切都没有,所以死苦,不能到达那里。

(十九)

世谛之中,包含有第一义谛,在世谛上,知道能和所,都是空的,一切法的体相,究竟是空寂的,这就是第一义谛。又如人知道是由父母所生,这是世谛,知道是由十二因缘所生,这是第一义谛。

(二十)

佛法僧都是属于自性所具,所以这法是常的,若使一切法,是由因生出来的话,就不得名为常,因为无为的才是常,有为的,就不常了。

(二十一)

过去没有佛法的时候,帝释化为罗刹恶鬼,对释迦菩萨说半偈道:「诸行皆属无常,都是生灭之法,」释迦闻了之后,知道尚有下半偈,乃请罗刹,将全偈说出来,罗刹说:我是把人作为粮食的,你假如能够施舍身体给我食,我就对你说出来。释迦答应了,他由是续说道:「生灭灭了以后,寂灭最为可乐。」释迦听毕,就攀登高树上,投地自杀,这时罗刹再现帝释身,在树下抱著释迦,对他顶礼赞叹。

(二十二)

修慈、悲、、喜、舍、四种的无量心。

提示:您可以通过浏览器菜单选择“文件 → 打印 → 另存为 PDF”来保存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