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佛说的“人生八苦”原来如此!
发布时间:2025-05-24 14:17:51 | 来源:听佛音


人生八苦



图片


佛教里说“人生本苦”

所以要离苦,要解脱轮回

但生活中有那么多快乐的事

大家并没觉得有多苦

那么,人生到底苦在哪里?

而且,总说人生是苦

会不会太消极悲观了?




佛陀说“人生八苦”

《涅槃经》云“八相为苦

所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

爱别离苦,怨憎会苦

求不得苦,五阴盛苦

无论身份地位、财富如何

谁都无法例外

了解人生本苦的真相

才会停止对虚妄事物的贪婪追逐

看清什么才是生命中重要的事

并且生起离苦之心




人都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的,经历了几度春秋、爱恨情仇,又在别人的哭声中带着遗憾、不舍离开这个世界,有的甚至还放不下怨恨、愤怒......不论地位高低、财富几何,为什么人生总逃不出这个套路?


在两千五百多年前,正是看到了生老病死的痛苦,激发了古印度一位王子追寻生命真相的决心,他就是乔达摩·悉达多——证悟后的释迦牟尼佛。


图片


两千五百年间沧海桑田,这个世界的很多事物已经巨变,但释迦牟尼佛揭示的这“人生八苦”从未改变。不过,依照着佛陀所觉悟出的方法,却可以从苦中解脱,还你一个究竟圆满的生命。


生老病死,再加上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盛苦,这就是”人生八苦“,但我们该如何理解这八苦?

图片


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清代),以思惟这八苦为修行切入点,激发起对极乐净土的向往之心,由此写成了一组“人生八苦诗”。

生苦

业风吹识入胞胎 狱户深藏实可哀

每遇饥虚倒悬下 频惊粗食压山来

声闻到此心犹昧 菩萨于中慧未开

誓割爱缘生极乐 华中产取玉婴孩

备注:华,通“花”。


图片


我们都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的,入胎后头朝下倒悬在黑暗的母腹中承受各种压迫,出生时奋力挤出一线生机,刚出生后也无法直接表达感受。即使已经证道的声闻或菩萨乘愿再来,此时都已记不清前尘往事。


虽然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但我们可以选择笑着面对人生!省庵大师认为,解决生苦的方法就是“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老苦

万事输人已退藏 形骸自愧少康壮

朱颜一去杳无迹 华发新来渐有霜

流泪暗思童稚乐 见人空话壮年强

宁知净土春长在 不使身心昼夜忙


图片


汉乐府《长歌行》中,上一句还是“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但一转眼就是“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说的不只是花草树木,更是韶华易逝的人。


人一旦出生,就在分分秒秒中变老,世间有很多人整天追渐所谓的事业成功、财富自由,忽然有一天揽镜自照,才发现“朝如青丝暮成雪”,还有很多人因压力过大未老先衰。在追逐名利地位的路上,对于内心真正的需求,人又总说“等到以后再做”,殊不知,人哪有那么多的“以后”。


时刻警醒每一天的老去,才不敢虚度看似平凡的每一天,因为那都是我们余生的第一天。把自己比做佛前的那支香,“是日已过,如鱼少水,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病苦

四大因时偶暂乖 此身无计可安排

残灯留影不成梦 夜雨滴愁空满街

自昔欢娱何处去 只今苦痛有谁怀

岂知极乐清虚体 自在游行白玉阶


图片


佛陀说,世界有了地、水、火、风这四大组合,才有万物生长。人的身体也是这四大因缘和合而成,地为骨肉,水为血汗,火予温暖,风为鼻息。人吃五谷杂粮,经历寒冬酷暑,是人都会生病。疾病会引发人的无限愁思,遭受的是身体与心灵的双重痛苦。


人在春风得意时会忘乎所以,根本意识不到当下健健康康、能吃能动的自己是幸福的,在因病卧床时反倒生出许多感悟,活着真好!健康真好!等病好了,我要珍惜生命、不再放纵、改掉陋习、孝养双亲、疼爱家人......感恩疾病,让我们知道什么才是最珍贵的!


死苦

识神将尽忽无常 四大分离难主张

脱壳生龟真痛绝 落汤螃蟹漫慞惶

甘心狱户为囚侣 束手幽关事鬼王

何似华开亲见佛 无生无灭寿难量


图片


世人都知死是必然,但却始终回避这个话题。但每一天,都有人要在别人的哭声中离开这个世界,此时除了如脱壳之龟、落汤螃蟹这样身体上的苦痛,更有放不下亲人眷属、财富名利的心苦。


佛教不但从不回避死亡,更提倡念死无常。死亡没有那么可怕,只是无尽轮回中的一站。把握你所能把握的,在活着的每一天精进修行,临终一念才有把握蒙佛接引,才有把握远离轮回之苦。


爱别离苦

生离死别最堪伤 每话令人欲断肠

虞氏帐中辞项羽 明妃马上谢君王

泪深江海犹嫌浅 恨远乾坤未是长

诸上善人俱会处 愿教旷劫莫分张


图片


无数的艺术作品都在反复描述离别之苦,诗里举了两个例子,霸王别虞姬,汉成帝错失王昭君,千百年来令人唏嘘。不能与所爱之人常相厮守,不能与父母骨肉共享天伦,生离与死别都是世间之苦。


既知离别之苦,又知它终究要来,惟有在能够把握时倍加珍惜,惟有在失去后发愿共同求生极乐净土,永不再有离别之苦。



怨憎会苦

苦事人情皆欲避 谁知夙业自相招

有钱难买阎翁赦 无计能求狱卒饶

兵败张巡思作鬼 身亡萧氏愿为猫

何时得预莲池会 积劫冤仇好共消


图片


与爱别离截然相反,有时人们希望形同陌路的,却又往往冤家路窄 。诗中举了唐朝大将张巡发愿复仇、武则天萧淑妃之间的仇怨为例。仇怨自有仇怨的前因,才有了这互相折磨的后果,分也分不开,离也离不了。


清楚了怨憎会之苦的根源,能够使人们更加注意反观自己的言行,一方面减少结怨,同时以解怨的心态应对逆缘。即使身苦,但心不苦。省庵大师更是希望人们能虔诚发愿,与一切怨亲债主,共赴莲池净土,以此消除累生累世的冤仇宿业。




求不得苦

穷达由来有夙因 转生希望转因循

扬帆屡见沉舟客 挂榜偏伤落第人

毕世耕耘难果腹 频年纺织尚悬鹑

乐邦衣食天然好 不用区区更苦辛


图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和理想,但有时付出与得到却并不相符。所谓的心想事成、事事如意只是一种祝福,人所追求的东西能否实现,不仅看今世的努力,还有过去所造的因缘。尤其是现代人,欲望不断升级,但凡心有所求,必有所苦。


其实,人人都经历过求不得之苦。民国元老于右任家中有副对联,“不思八九 常想一二”,横批“如意”。既然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不如常看看那所得的一二。放下了多少贪求,也就放下了多少痛苦。




五阴盛苦

逼迫身心苦事多 哀声无地可号呼

肝肠断处情难断 血泪枯时恨未枯

临海廿年持使节 过关一夜白头颅

何当净土修禅观 寂照同时离有无


图片


前面七苦,人人都有直接的亲身感受,但却往往看不清这最重要的第八苦。五阴也就是五蕴,“色受想行识”,简单来说,我们的身心都是众缘和合而成,随时都会无常变坏,但众生却始终贪爱着自己的身心,执著于自己所认为的感受,贪瞋痴就像烈火那样炽盛燃烧,这也是导致前面七苦的根本原因,并且还继续推动生命不停地轮回。但苦就苦在,人根本没有认识到这一层利害关系。


脱离五阴盛苦的惟一办法,就是依照佛陀当年所证悟的方法来修行,断除贪瞋痴,破除心中的无明。就正如《心经》中所说的观世音菩萨那样,照见五蕴皆空......



省庵大师


出生于世代书香的他,从小就不吃荤腥,七岁就带发修道,十五岁剃度受戒,勤于修学,诗书俱精。有一天他到普仁寺,见一僧人仆地而死,顿悟无常,自此更加严持戒律,日益精进,著作等身。佛弟子们最熟悉的《劝发菩提心文》就是他所作的经典之一,这一组《人生八苦诗》也是。

图片


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亲身经历

这八苦中的一种或数种

但不是每个人都会对此进行深思

但只要深入思考并了解生命真相后

我们就会明白

世间的事还是要随顺因缘精进去做

但不会再对所谓的结果执着追求

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也更能看清生命中真正重要

内心真正需求的是什么


人生八苦



图片


佛教里说“人生本苦”

所以要离苦,要解脱轮回

但生活中有那么多快乐的事

大家并没觉得有多苦

那么,人生到底苦在哪里?

而且,总说人生是苦

会不会太消极悲观了?




佛陀说“人生八苦”

《涅槃经》云“八相为苦

所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

爱别离苦,怨憎会苦

求不得苦,五阴盛苦

无论身份地位、财富如何

谁都无法例外

了解人生本苦的真相

才会停止对虚妄事物的贪婪追逐

看清什么才是生命中重要的事

并且生起离苦之心




人都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的,经历了几度春秋、爱恨情仇,又在别人的哭声中带着遗憾、不舍离开这个世界,有的甚至还放不下怨恨、愤怒......不论地位高低、财富几何,为什么人生总逃不出这个套路?


在两千五百多年前,正是看到了生老病死的痛苦,激发了古印度一位王子追寻生命真相的决心,他就是乔达摩·悉达多——证悟后的释迦牟尼佛。


图片


两千五百年间沧海桑田,这个世界的很多事物已经巨变,但释迦牟尼佛揭示的这“人生八苦”从未改变。不过,依照着佛陀所觉悟出的方法,却可以从苦中解脱,还你一个究竟圆满的生命。


生老病死,再加上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盛苦,这就是”人生八苦“,但我们该如何理解这八苦?

图片


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清代),以思惟这八苦为修行切入点,激发起对极乐净土的向往之心,由此写成了一组“人生八苦诗”。

生苦

业风吹识入胞胎 狱户深藏实可哀

每遇饥虚倒悬下 频惊粗食压山来

声闻到此心犹昧 菩萨于中慧未开

誓割爱缘生极乐 华中产取玉婴孩

备注:华,通“花”。


图片


我们都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的,入胎后头朝下倒悬在黑暗的母腹中承受各种压迫,出生时奋力挤出一线生机,刚出生后也无法直接表达感受。即使已经证道的声闻或菩萨乘愿再来,此时都已记不清前尘往事。


虽然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但我们可以选择笑着面对人生!省庵大师认为,解决生苦的方法就是“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老苦

万事输人已退藏 形骸自愧少康壮

朱颜一去杳无迹 华发新来渐有霜

流泪暗思童稚乐 见人空话壮年强

宁知净土春长在 不使身心昼夜忙


图片


汉乐府《长歌行》中,上一句还是“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但一转眼就是“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说的不只是花草树木,更是韶华易逝的人。


人一旦出生,就在分分秒秒中变老,世间有很多人整天追渐所谓的事业成功、财富自由,忽然有一天揽镜自照,才发现“朝如青丝暮成雪”,还有很多人因压力过大未老先衰。在追逐名利地位的路上,对于内心真正的需求,人又总说“等到以后再做”,殊不知,人哪有那么多的“以后”。


时刻警醒每一天的老去,才不敢虚度看似平凡的每一天,因为那都是我们余生的第一天。把自己比做佛前的那支香,“是日已过,如鱼少水,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病苦

四大因时偶暂乖 此身无计可安排

残灯留影不成梦 夜雨滴愁空满街

自昔欢娱何处去 只今苦痛有谁怀

岂知极乐清虚体 自在游行白玉阶


图片


佛陀说,世界有了地、水、火、风这四大组合,才有万物生长。人的身体也是这四大因缘和合而成,地为骨肉,水为血汗,火予温暖,风为鼻息。人吃五谷杂粮,经历寒冬酷暑,是人都会生病。疾病会引发人的无限愁思,遭受的是身体与心灵的双重痛苦。


人在春风得意时会忘乎所以,根本意识不到当下健健康康、能吃能动的自己是幸福的,在因病卧床时反倒生出许多感悟,活着真好!健康真好!等病好了,我要珍惜生命、不再放纵、改掉陋习、孝养双亲、疼爱家人......感恩疾病,让我们知道什么才是最珍贵的!


死苦

识神将尽忽无常 四大分离难主张

脱壳生龟真痛绝 落汤螃蟹漫慞惶

甘心狱户为囚侣 束手幽关事鬼王

何似华开亲见佛 无生无灭寿难量


图片


世人都知死是必然,但却始终回避这个话题。但每一天,都有人要在别人的哭声中离开这个世界,此时除了如脱壳之龟、落汤螃蟹这样身体上的苦痛,更有放不下亲人眷属、财富名利的心苦。


佛教不但从不回避死亡,更提倡念死无常。死亡没有那么可怕,只是无尽轮回中的一站。把握你所能把握的,在活着的每一天精进修行,临终一念才有把握蒙佛接引,才有把握远离轮回之苦。


爱别离苦

生离死别最堪伤 每话令人欲断肠

虞氏帐中辞项羽 明妃马上谢君王

泪深江海犹嫌浅 恨远乾坤未是长

诸上善人俱会处 愿教旷劫莫分张


图片


无数的艺术作品都在反复描述离别之苦,诗里举了两个例子,霸王别虞姬,汉成帝错失王昭君,千百年来令人唏嘘。不能与所爱之人常相厮守,不能与父母骨肉共享天伦,生离与死别都是世间之苦。


既知离别之苦,又知它终究要来,惟有在能够把握时倍加珍惜,惟有在失去后发愿共同求生极乐净土,永不再有离别之苦。



怨憎会苦

苦事人情皆欲避 谁知夙业自相招

有钱难买阎翁赦 无计能求狱卒饶

兵败张巡思作鬼 身亡萧氏愿为猫

何时得预莲池会 积劫冤仇好共消


图片


与爱别离截然相反,有时人们希望形同陌路的,却又往往冤家路窄 。诗中举了唐朝大将张巡发愿复仇、武则天萧淑妃之间的仇怨为例。仇怨自有仇怨的前因,才有了这互相折磨的后果,分也分不开,离也离不了。


清楚了怨憎会之苦的根源,能够使人们更加注意反观自己的言行,一方面减少结怨,同时以解怨的心态应对逆缘。即使身苦,但心不苦。省庵大师更是希望人们能虔诚发愿,与一切怨亲债主,共赴莲池净土,以此消除累生累世的冤仇宿业。




求不得苦

穷达由来有夙因 转生希望转因循

扬帆屡见沉舟客 挂榜偏伤落第人

毕世耕耘难果腹 频年纺织尚悬鹑

乐邦衣食天然好 不用区区更苦辛


图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和理想,但有时付出与得到却并不相符。所谓的心想事成、事事如意只是一种祝福,人所追求的东西能否实现,不仅看今世的努力,还有过去所造的因缘。尤其是现代人,欲望不断升级,但凡心有所求,必有所苦。


其实,人人都经历过求不得之苦。民国元老于右任家中有副对联,“不思八九 常想一二”,横批“如意”。既然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不如常看看那所得的一二。放下了多少贪求,也就放下了多少痛苦。




五阴盛苦

逼迫身心苦事多 哀声无地可号呼

肝肠断处情难断 血泪枯时恨未枯

临海廿年持使节 过关一夜白头颅

何当净土修禅观 寂照同时离有无


图片


前面七苦,人人都有直接的亲身感受,但却往往看不清这最重要的第八苦。五阴也就是五蕴,“色受想行识”,简单来说,我们的身心都是众缘和合而成,随时都会无常变坏,但众生却始终贪爱着自己的身心,执著于自己所认为的感受,贪瞋痴就像烈火那样炽盛燃烧,这也是导致前面七苦的根本原因,并且还继续推动生命不停地轮回。但苦就苦在,人根本没有认识到这一层利害关系。


脱离五阴盛苦的惟一办法,就是依照佛陀当年所证悟的方法来修行,断除贪瞋痴,破除心中的无明。就正如《心经》中所说的观世音菩萨那样,照见五蕴皆空......



省庵大师


出生于世代书香的他,从小就不吃荤腥,七岁就带发修道,十五岁剃度受戒,勤于修学,诗书俱精。有一天他到普仁寺,见一僧人仆地而死,顿悟无常,自此更加严持戒律,日益精进,著作等身。佛弟子们最熟悉的《劝发菩提心文》就是他所作的经典之一,这一组《人生八苦诗》也是。

图片


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亲身经历

这八苦中的一种或数种

但不是每个人都会对此进行深思

但只要深入思考并了解生命真相后

我们就会明白

世间的事还是要随顺因缘精进去做

但不会再对所谓的结果执着追求

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也更能看清生命中真正重要

内心真正需求的是什么

提示:您可以通过浏览器菜单选择“文件 → 打印 → 另存为 PDF”来保存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