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佛经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安乐行品第十四
这时,佛法王子、大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对佛说:“世尊,这些发大誓愿的菩萨是非常难得的。他们敬重顺从于佛,而发下了宏大誓愿,要在以后五浊恶世中,护持、读诵、讲说这部《法华经》。世尊,这些菩萨、大菩萨们怎样才能在以后的五浊恶世之中讲说这部经典呢?”
佛告诉文殊师利说:“如果这些菩萨、大菩萨们在以后的五浊恶世之中要讲说这部经典,应当安住于四种方法:首先,安住于菩萨修行的地方,和菩萨所亲近境界,如此,才能讲说此经。文殊师利,什么叫菩萨、大菩萨的修才处所呢?如果菩萨、大菩萨从事忍辱修行,柔和善顺而不暴躁,内心平稳而不惊惧,同时对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不执着,所以,行而不行,即不执着于修行之相,如此而观悟万事万物背后的真如实相,即本性空寂,无所分别的湛然清净之相,如此,行而不行,毫无分别,这就叫大菩萨安乐之行。
“什么叫菩萨、大菩萨的亲近之处呢?菩萨、大菩萨不亲近国王、王子、大臣、长官,不亲近不属佛门的外道出家人如尼犍子等,不能编造低级趣味的世俗文学作品,不阅读赞咏外道的书籍以及教人造恶之论和背逆常理之论,不观看各种有暴力凶杀情节的戏剧以及相互打斗、力士角逐、魔术表演等,不亲近专门从事屠宰之业的·陀罗以及畜养猪羊鸡狗和打猪捕鱼的人,不亲近以各种邪恶不善的法则为规范的人。诸如此类人,如果他们有时也来听讲,那也可为他们说法,但不能存有希求或攀缘之心,此外,还不能亲近小乘四众,即小乘的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就是见了面,也不能合十问候。如果在房屋内,在房屋外,在讲堂上,不与他们共处同行。若他们要求听法,那就为他们随缘说法,但不能存有希求和攀缘之心。
“文殊师利,另外,菩萨、大菩萨不能对女人之身产生欲望,不能出于对女人的欲望而为她们说法,也不能乐意见到女人。如果到了别人家中,不能与幼女、姑娘、寡妇等说话,也不能亲近五种似男非男之人,即生来无男根者、后天男根被除者、即妒忌男又妒忌女的人、男不男女不女的人、半月是男半月是女的人。对于这些人,不但不能亲近,而且更不能深交厚结。为了避免嫌疑,修菩萨行的菩萨、大菩萨们也不能单独一人到别人家去。如果确实因某事需要必须一个人到别人家中去时,就应一心念佛,不存杂念。如果为女人说法,则不能露齿而笑,不能袒胸露腹。像这样为了说法都不亲近深交,何况因为其它事情呢?菩萨、大菩萨 还不能乐意收年少弟子,不乐意留下小沙弥和小孩子在自己身边,也不能乐意与小沙弥一同随师修习。应于平时爱好坐禅,尤其是在空闲寂静的地方坐禅修定,以消除心的散乱。
“文殊师利,以上所述说是菩萨,大菩萨的第一类亲近之处。
“其次,菩萨、大菩萨观悟到万事万物的空幻假有,就像这假有背后的真如实相一样清净自在,不颠倒妄想,不为外境所动,不退失正法、不受生死轮回,就像虚空一样,没有自在之本性,超言绝象,非任何概念所能表达,无所谓生,无所谓出,无所谓起,即无名称,也无外相,一无所有,但却无量无边,无障无碍。万事万物只是一定条件下由诸多因素临时凑合而成的假相,人们不明白观悟实相的般若圣智,所以妄生执见,认为万事万物实有,并由此而给予各种虚妄不实的说明。经常乐于观察这种非实假有的法相,体悟法相背后的清净实相,这就是菩萨 、大菩萨的第二种亲近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