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三经之无量寿经
译文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
那时,释迦牟尼佛住在王舍城附近的耆阁崛山中,与诸多的大比丘僧共一千二百五十人在一起。这些大比丘僧都是众所周知的佛的声闻大弟子,他们中间,憍陈如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舍利弗尊者、迦叶尊者、阿难尊者等人都是上首弟子。另外,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以及现在贤劫中的一切菩萨,也来汇聚一堂。
这些菩萨,誓愿宏大,广种善根,具足无量功德,善巧示化,渡济众生。他们游化於引佛国土,普遍示现一切色身,供养十方诸佛,化导一切有情众生。并能了达众生之相,融通诸法之真实体性,就像好坏善变的幻士,变化为同世间男女一样的身相。这些菩萨,虽身化世相,欲却于无所热着、无所分别的菩萨乘境界,住于空寂、无愿、无相的三昧中,并能总摄忆持无量佛法入于千百种体悟妙境,住于深妙正定的法门,皆能看到现在世的无量诸佛,能在一念之间,游遍十方佛国,区分辨别众生的言语,像对待自己的眷属一般体恤、怜愍他们,以慈悲的心怀立誓成就诸佛的不可计量功德,超越於声闻乘、缘觉乘,而达菩萨乘的境界。此外,聚会的众人当中,还有比丘、比丘尼五百人,清净优婆塞七千人,清净优婆夷五百人,欲界天子八十万人,色界天子七十万人,遍净天子六十万人,梵天一亿人,一时人如云集,不可计量。

译文
第一愿,愿我成佛时,我的佛国中没有地狱、饿鬼、畜生这三恶道之名。如果存在地狱、饿鬼、畜生,或者还有听到三恶道的名称,我将终不成佛。
第二愿,愿我成佛时,我佛国中的天人众生,都是化生,没有胎生,也没有女人。如果他方世界有女人愿往生我佛国,则使女人命终之时就化为男身,往生到我佛土,来我佛国时,生於莲花中,莲花盛开,便可亲眼见佛。如果不能这样,我将终不成佛。
第三愿,愿我成佛时,假如佛国中的天人众生,形貌颜色有所差别,甚至有好丑之分,身体如都不是真金色,不是三十二种大丈夫相的话,我将终不成佛。
第四愿,愿我成佛时,我佛国中的天人众生,都能知晓过去世的命运,成为宿命通,继而能洞悉无量劫前世的善恶苦乐情状,如果不能这样,我将终不成佛。
第五愿,愿我成佛时,我佛国中的天人众生,都能得到天眼神通,能洞见百千亿兆之多的他方佛国的情状,如果不能如此,我将终不成佛。
第六愿,愿我成佛时,我佛国中的天人众生,都能得到天耳神通,能听到百千亿兆尊佛所说佛法,继而闻法受持,如果不能这样,我将终不成佛。
第七愿,愿我成佛时,我佛国中的天人众生,都能得到他心神通,能洞悉无数佛国众生的心识中刹那相续的念头,如果不能这样,我将终不成佛。
第八愿,愿我成佛时,我佛国中的天人众生,能得到神足通,能在一刹那间,踏迹万千佛土、周巡万千佛国,如果不能这样,我将终不成佛。
第九愿,愿我成佛时,我佛国中的天人众生,能得到漏尽神通,能定成无上正等正觉,证得大涅槃佛果,如果不能如此,我将终不成佛。
第十愿,愿我成佛时,我佛国中的天人众生,都能得广长舌相,宣说佛法真实巧妙、辩说无碍,辩才没人能超越,如果不能如此,我将终不成佛。
第十一愿,愿我成佛时,我的光明无限,遍照他方诸佛国土,佛光超绝,无与伦比。光明朗照时,令彼十方世界众生,顿觉身心柔软,垢灭善生,命终之际,都能来生我的佛国。如果不能这样,我将终不成佛。
第十二愿,愿我成佛时,寿命无量,非百千亿兆劫数所能胜数,若非如此,我将终不成佛。
第十三愿,愿我成佛时,我的声闻弟子不可计数,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众生都成缘觉,即使以百千劫之时间共同计算,都不能知晓我佛国中万亿声闻、缘觉弟子的数量。如果不能这样,我将终不成佛。
第十四愿,愿我成佛时,我佛国中天人众生,都像佛一样寿命无量,超越生死,那本来发起的示现寿命长短自由自在随心所欲的宿愿除外,假如不能如此,我将终不成佛。
原典
第一愿,设我得佛,国中无三恶道之名。设有地狱、饿鬼、畜生,乃至闻其名者,不取正觉。
第二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纯是化生,无有胎生,亦无女人。其他国女人有愿生我国者,命终即化男身,来我刹土,生莲华中,华开见佛。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第三愿,设我得佛,若国中天人,形色①不同,尚有好丑,不悉金色身、三十二相②者,不取正觉。
第四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若不皆识宿命③,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④诸劫事者,不取正觉。
第五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天眼,下至见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第六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天耳,下至闻百千亿那由他诸佛所说,不悉受持者,不限正觉。
第七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见他心智,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中,众生心念⑤者,不取正觉。
第八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种足,於一念顷,下至不能超过百干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第九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若不得漏尽住灭尽定,及决定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第十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若不悉得广长舌⑥,说法善巧、辩才无碍者,不取正觉。
第十一愿,设我得佛,光明若有限量,不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普胜诸佛光明,令彼十方众生触此光明,身意柔软、罪垢灭除,命终皆得生我国者,不取正觉。
第十二愿,设我得佛,寿命若有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
第十三愿,设我得佛,国中声闻⑦,若有数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於百千劫,悉其计校,能知其数者,不取正觉。
第十四愿,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命亦皆如佛,无有限量、永无生死,除其本愿⑧示现修短自在,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注释
①形色:此处是形体与色相的意思,即指生於国中者的颜色形貌。
②三十二相:指转轮圣王及佛之应化身所具足的三十二种殊胜形貌与微妙形相。这三十二相一般指(1)足下安平立相,(2)千辐轮相,(3)手指纤长相,(4)手足柔软相,(5)手足缦相,(6)足跟满足相,(7)足趺高好相,(8)腨如鹿王相,(9)手过膝相,(10)马阴藏相,(11)身纵广相,(12)毛孔生青色相,(13)身毛上靡相,(14)身金色相,(15)常光一丈相,(16)皮肤细滑相,(17)七处平满相,(18)两腋满相,(19)身如狮子相,(20)身端直相,(21)肩圆满相,(22)四十齿相,(23)齿白齐密相,(24)四牙白净相,(25)颊车如狮子相,(26)咽中津液得上味相,(27)广长舌相,(28)梵音深远相,(29)眼色如绀青相,(30)眼睫如牛王相,(31)眉间白毫相,(32)顶成肉髻相。
③宿命:指过去世的命运,又称宿住。即总称过去一生、无量生中的受报差别、善恶苦乐等情状。如果能知晓、洞悉这些情状,称为宿命通。
④那由他:是印度数量的名称,又作那由多、那庾多、尼由多、那术、那述。意译作兆、沟。据《俱舍论》卷十二所载,十阿由多为一大阿由多,十大阿由多为一那由他,所以一那由他是一阿由多的一百倍。一阿由多为十亿,所以一那由他为一千亿,通常就以一千亿为佛教所说的那由他的数量。另外,就印度一般数法而言,阿由多为一万,那由他则是一百万。

译文
佛告诉阿难:「当法藏比丘把偈颂说完,整个大地顿时出现六种震动,天空飘着奇妙的花儿,散落在广阔的大地上,美妙的天籁乐音也悠然而至,空中宣弘种种赞言,肇示法藏比丘必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证得佛果。
「阿难,那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如来前以及诸天、魔、梵、龙神八部等大众之中,阐发完上述弘大誓愿之後,勇猛精进,专心致志,以成就清净庄严、不可思议的佛土。他所修的佛土空旷无涯,辽阔无际,能广容无量往生的众生。法藏比丘於无量劫中,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度之行,同时软化他人修行六度。以崇高的福德、智慧庄严具足那一切德行,从而达到绝名相、离烦恼、不生不灭、智慧圆满、住於常寂的正定境界,观诸法如幻如化。法藏比丘由於积功累德,所以感生胜果,或为长者、居士、或作豪姓尊贵,或为国王、转轮圣帝,或作六欲天主甚至大梵天王,上宏下化,能满所愿,并常常以衣服、饮食、卧具、医药等供养尊重诸佛。
由於法藏比丘成就如此无量功德、广植无量善根,所以随他所生之处,有无尽的妙法宝藏自然涌现,全身毛孔也散发无量的妙香,薰遍大千世界。无量众生闻香之後,全都生发成就无上菩提的心愿,示现无量无边的法门,做任何事件均自由无碍。总之,法藏比丘所说的各个誓愿全都如愿实现。现在,在离现世人间世界十万亿远的西方,有一佛国土名叫极乐世界,其佛的名字叫无量寿佛。无量寿佛成佛以来,至今已历经十劫时间,身边有不可计数菩萨、声闻跟从听闻佛法。
「阿难,那无量寿佛所放的智慧光明,照遍东方世界像恒河之沙般不可计数的佛土,南方、西方、北方及四维上下,也是如此。这智慧光明如果化为无量寿佛头顶上的光轮,或者一、二、三、四由旬长,或者百千由句长,或者亿万由旬长,或遍照一 、二佛土,或成千上百个佛土,甚至不可计数的泱泱无边的佛国土地。正因如此,无量寿佛也称为无量光佛。他的无限光明,普遍照耀十方一切世界,十方世界的一切众生,如果承受到佛光照耀,就能罪垢消灭而善根增长,身心柔软清净。如果处在三恶道的极苦的境况中,有缘受佛光泽被,都能脱离苦途,临终之时获得解脱。对於众生来说,如果能在听说无量寿佛的无量光明功德之後,日夜称说无量寿佛,专心致志, 诚心不断,念念不忘,随自己所愿,最终就能往生无量寿佛的极乐世界。
原典
佛告阿难:「法藏比丘说此颂已,应时普地六种震动①,天雨妙华,以散其上,自然音乐,空中赞言,决定必成无上正觉。
「阿难,法藏比丘於其佛所,诸天②、魔、梵③、龙神八部④大众之中,发斯宏誓愿已,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所修佛国开廓广大,超胜独妙。於阿僧只劫,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波罗蜜,亦教人行六波罗蜜。以大庄严,具足众行,三昧常寂,智慧无碍,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众法如化。或为长者、居士、豪姓尊贵、或为刹利国王、转轮圣帝、或为六欲天主乃至梵王,常以四事供养⑤恭敬诸佛。由成就如是诸善根故,随所生处,有无量宝藏自然涌出,身诸毛孔出无量香,普薰世界。无量众生闻之,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於一切法而得自在,所说诸愿皆悉得之。现在西方,去阎浮提⑥十万亿佛刹,有世界名日极乐,佛名无量寿佛。成佛以来,於今十劫,有无量无数菩萨、声闻围绕说法。
「阿难,彼佛所放光明,照遍东方恒沙⑦佛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若化顶上圆光⑧,或一二三四由旬,或百千由旬,或亿万由旬,或照一二佛刹,百千佛刹,乃至遍照无量无边无数佛刹。是故无量寿佛,亦名无量光佛,如是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其有众生,遇斯光者,垢灭善生,身意柔软。若在三途极苦之处,有缘见此光明,皆得休息,命终皆得解脱。若有众生,闻其光明功德,日夜称说,至心不断,随意所愿,得生其国。
注释
①六种震动:指大地震动的六种相,又作六变震动,六反震动。略称六震、六动。关於「六种震动」一般有三种解释,第一,认为六时之动为六动:㈠佛入胎时,㈡出胎时,㈢成道时,㈣转*轮时,㈤由天魔劝请将舍性命时,㈥入涅槃时。第二,认为能动六方是六动。《大品般若经》卷一说:「尔时世尊故在师子座,入师子游戏三昧。以神通力感动三千大千国土:六种震动。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边涌中没,中涌边没,地皆柔软,令众生和悦。」这里举出东涌西没等震动的六相。第三,认为动有六相,以六相之动,名为六动。晋《华严经》举出动 、起、涌、震、吼、觉为六动。动是摇荡,起是升高,涌是凹凸,震是有声,吼是巨响,觉是觉他。
关於六种震动的因缘,《大智度论》卷八载:「佛何以故震动三千大干世界。答曰:欲令众生知一切皆空无常故。复次,如人欲染衣,先去尘土。佛亦如是,先令三千世界众生见佛神力,敬心柔软,然後说法。是故六种动地。」此外,《长阿含经》卷二游行经载有地动的八种因缘:㈠地在水上,水止於风,风止於空,空中大风自起则大水扰,大水扰则普地震动。㈡得道之比丘、比丘尼及大神尊天,观水性多,观地性少,欲知试力则普地震动。㈢若菩萨由兜率天降神母胎,专念不乱,普地大动。㈣菩萨始出母胎,从右脇生,专念不乱,则普地震动。㈤菩萨初成无上正觉,地大震动。㈥佛初成道转无上*轮,则普地震动。㈦佛之说教将毕,欲舍生命,则普地震动。㈧如来於无余涅槃界涅槃时,地大震动。
②诸天:根据诸经而言,欲界有六天(六欲天),色界有十八天,无色界的四处有四天,其他尚有日天、月天、韦驮天等诸天神,总称为诸天。据《普曜经》卷六载,释尊在菩提树下成道,诸天皆前来庆贺。
③魔梵:是并指欲界第六天的他化自在天魔与色界的梵天王。《俱舍论记》卷三说:「魔,谓他化自在天魔;梵,谓梵王。」
④龙神八部:又作天龙八部、八部众。是指守护佛法的诸神。八者就是,天、龙、夜叉、乾阁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喉罗迦。这些异类全都归化於佛的威德 ,成为佛的眷属,住在诸佛的受用之地,护持佛及佛法。
另外,天龙八部又指四天王率领的八部族,即乾闼婆、毘舍合、鸠盘茶、薜荔多、龙、富单那、夜叉、罗刹
⑤四事供养:指供给资养佛、僧等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四种物品。四事,就是指衣服、饮食、卧具、医药,或者指衣服、饮食、汤药、房舍等。
⑥阎浮提:又作合阎浮利、赡部提、阎浮提鞞波。阎浮,梵语是树之名;提,梵语是洲的意思。梵汉兼译叫做剡浮洲、阎浮洲、赡部洲、谵浮洲。略称为合浮。旧译为秽洲、秽树城,意思是盛产阎浮树的国土。另外,又因为阎浮洲出产阎浮檀金,所以有人把阎浮提译为胜金洲、好金土。阎浮洲是须弥山四大洲的南洲,故又称南阎浮提、南阎浮洲、南赡部洲。原来是指印度之地,後来泛指人间世界。
阎浮洲的地形南狭北广,纵横七千由旬,人的面像也与这样的地形相似。另外,阎浮洲上,阿褥达池之东有恒伽(殑伽)河,从牛之口出,从五百河入於东海。西有婆叉(缚刍)河,从马的口出,从五百河入於西海。南有新头(信度)河,从狮子的口出,从五百河入於南海。此有斯陀(徒多)河,从象的口出,从五百河入於北海。《俱舍论》卷十一记载,四大洲中,只有该洲中有金刚座,一切菩萨将登正觉,皆坐此座。
⑦恒沙:即恒河之沙,又作恒边沙、恒水边流沙、江河沙、殑伽沙、恒河沙数等。恒河沙粒很细,其数量无法计算,所以经中凡是形容无法计算的数字,多以「恒沙」这样的词作比喻。例如《阿弥陀经》中说:「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
⑧圆光:指从佛菩萨顶上放出的圆轮光明。
译文
「又阿难,那无量寿佛,有无量无数个声闻弟子,他们的数量不可计算。阿难,你可知道,那神通第一的大目犍连,能於一昼夜中,全部知晓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星宿、众生的数目。即便如此,假如那百千万亿个声闻弟子都有大目犍连般的神通,并且每个声闻的寿命均长达百千亿岁,这样,穷尽其神通和寿命,去计数那无量寿佛国声闻众生的数目,也只能在一百分之中,数不尽一分。
「再次,阿难,再打个比方给你听,你想那大海,深度有八万四千由旬,浩渺无边,茫茫无际,假如有一个人拔出身上一根毫毛,再划分为一百分,细小得像微尘。
然後,以这样的一分微毛,去沾一滴海水,这一点微毛水与浩渺的大海比起来,谁少谁多?阿难,这下你应该明白了吧!在无量寿佛国,对於大目犍连等声闻弟子而言,他们的形寿之数,我们所了解的,只如纤毫沾水一般,我们所不知的,却如那大海一样。同样,无量寿佛及诸菩萨的寿量,以及成佛或成菩萨以来所经的劫数,也同样超出任何能知的范围。
佛又向阿难描绘道:「在那无量寿佛国,有七种宝树遍地生长,布满佛土。金树、银树、琉璃树、玻璃树、真珠树、砗磲树、玛瑙树,七种宝树枝繁叶茂。或有金银琉璃等七宝,互相搭配,交错和合而成,以至於一树之中,根茎枝干为一种宝物组成,花叶果实又是其他宝物合成。甚至有这样的宝树在佛国生长,它黄金为根,白银为身,枝是琉璃,梢是玻璃、真珠为叶,砗磲为花,果是玛瑙。其他各种宝树,七宝交互搭配合成,宝树也千姿百态,看上去阵阵行行,相立相望,枝枝叶叶,相偎相依,好一派佛国风光。
「再说那无量寿佛国的菩提树,它树高四百万里,树身周围五千由句长,枝叶向四方延伸二十万里,各种宝物自然和合成珍奇绝妙的宝网,包罗覆盖在菩提树上。清风徐徐吹来时,菩提树上演布出无数种微妙的法音,法音悠扬,在整个佛土上缭绕。
如果众生能看到菩提树,听到菩提妙音,闻到菩提果香,尝到菩提果味,沐浴於菩提树的光与影後,赞念菩提树的功德,这样,众生就能获得五根清净,住於永不退失的修行阶位,直至最终成就无上佛道。」
佛继续对阿难说道:「那无量寿佛的极乐国土中,一派清净庄严,地势平坦宽阔,没有丘陵、谷洞、荆棘、沙石,没有土山石山,也没有什么黑山、雪山、宝山、金山、须弥山、铁围山、大铁围山,唯有黄金遍地。」
阿难听到这里,向佛问道:「如果没有须弥山,那么四天王天、忉利天住於哪儿呢?」佛对阿难说:「那四禅天,色究竟天依什么而住呢?你要知道,众生的业因与果报非一般的思惟语言之所能及,十方诸佛的无量功德与善力,也是超情离见,不可思议的。你要知道,那无量寿佛的极乐净土,本无人与天的分别,只是为了随顺他方世界的情况,才方便示现了天人三界。
原典
「复次阿难,无量寿如来,有无量无数声闻之众,譬喻算数所不能及。阿难,彼大目乾连,神通第一,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星宿、众生,於一昼夜悉知其数。假使百千万亿声闻,神通之力,皆如大目乾连,一一声闻寿百千万亿岁,尽其寿命,数彼声闻百分之中,不及一分。
「复次阿难,譬如大海,深八万四千由旬,广阔无边。假使有人,出身一毛,碎为百分,细如徽尘。以一毛尘沾海一滴,此毛尘水,较海孰多?阿难,彼目乾连等声闻之众,尽其形寿,所知数者,如毛尘水,所未知者如大海水,彼佛及诸菩萨寿量、劫数,亦复如是。
「又其国土,七宝诸树,周满世界。金树、银树、琉璃树、玻璃树、真珠树、砗磲树、玛瑙树,或有二宝、三宝、四宝、五宝、六宝、七宝转共合成,根茎枝干,此宝所成,华叶果实,他宝化作。或有宝树,黄金为根,白银为身,琉璃为枝,玻璃为梢,真珠为叶,砗磲为华,玛瑙为果。其余诸树,诸宝展转相互,亦复如是。行行相望,枝枝相对,叶叶相当。
「又无量寿佛国,其道场树高四百万里,其本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一切众宝,自然合成珍妙宝网,罗覆其上,微风吹动,演出无量妙法音声,流遍国中。若有众生,睹菩提树,闻声齅香,尝其果味,触其光影,念树功德,皆得五根清净,住不退转至成佛道。
「复次阿难,彼佛国土,清净严饰,宽广平正。无有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等山,黑山、雪山、宝山、金山、须弥山①、铁围山、大铁围山,惟以黄金为地」
阿难闻是语已,白世尊言:「若无须弥山,其四天王天②、忉利天③依何而住? 」佛语阿难:「四禅天④、色究竟天⑤,依何而住?当知众生业因果报,不可思议,诸佛神力,亦不可思议。彼佛国净土,本无人天之别,惟顺余方,示有三界。
注释
①须弥山:意译为妙高山、好光山、好高山、善高山、善积山、妙光山、安明由山。
原为印度神话中的山名,佛教宇宙观沿用了它,把它规定为耸立於一小世界中央的高山。以此山为中心,周围有八山、八海璟绕,而形成一个须弥世界。须弥山由四宝组成,处於大海中,高出水面三百三十六万里,水面之下也深达三百三十六万里。山中香木繁茂,山四面四堙突出,有四大天王的宫殿,山基有纯金沙,此山有上、中、下三级「七宝阶道」,夹道两旁有七重宝墙、七重栏循、七重罗网,七重行树。花果繁盛,香风四起,无数奇鸟,相和而鸣,诸鬼神住於其中。须弥山顶有三十三天宫,中央为帝释天所居,其余三十二天,分住在四侧。四天王天,居住在山的半腹。南赡部洲等四大洲,在海的四方。
②四天王天:是欲界六天中第一天,天处的最初。又称四大王众天、四天王天、四大天王众天。佛教的世界观中,在须弥山的第四层,有一山名叫由犍陀罗,山有四头,四天王及其部众各住其一,各镇护一天下,所以称护世四天王、四镇,其居住的地方称为「四王天」。四王天就是东面的持国天、南面的增长天、西面的广目天、北面的多闻天。四王天与忉利天合称为四王忉利。在四王天中,四天王与天众的寿量为五百岁,那里的一昼夜相当於人间五十年。在欲界六天中,四王天的境域最为宽广。
③忉利天:又作三十三天。在佛教宇宙观中,此天位於欲界六天的第二天,是帝释天所居住的天界,位於须弥山顶。山顶四方各有八个天城,加上中央帝释天所止住的善见城(喜见城)共有三十三处,所以称三十三天。在忉利天中,天众身高一由旬,衣重六铢,寿命一千岁(以世间一百年为一日一夜),初生时,就如人类六岁的模样,色圆满,自有衣服。此天又具足种种妙宝,有美妙的楼阁、台观、园林、浴池、阶道等。忉利天为帝释天的住处,这一信仰自古就盛行於印度。经说佛陀的母亲摩耶夫人命终後生於此天,佛陀曾上升忉利天为母说法三个月。
④四禅天:又称四静虑天、四静虑处、四生静虑、生静虑。指修习四禅定所得果报的色界天,或指居於此界之众生。四禅天就是色界的初禅天、第二禅天、第三禅天、第四禅天。初禅天,此处已不食人间烟火,所以没有鼻、舌二识,但还有眼、耳、身、意四识生起的喜、乐二受和寻、伺思惟能力。第二禅天,进一步没有眼、耳、身三识,也没有寻、伺思惟,只有意识及喜受、舍受(非苦、非乐的感受)相应。第三禅天,只有意识活动,与乐受、舍受相应。第四禅天,只有与舍受相应的意识活动。前三禅天各有三天,第四禅天则有八天,合为色界十七天。
⑤色究竟天:色究竟梵名音译是阿迦尼吒、阿迦尼师吒等。又作碍究竟天、质阂究竟天、一究竟天、一善天、无结爱天、无小天。色究竟天是色界四禅天的最顶位,为色界十八天之一,也为五净居天之一。此天是修得最上品四禅者所生之处,其果报在有色界中为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