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四十二章经的理解加深,可以让我们有开阔的眼界和长远的眼光,可以锻炼我们的心性,让我们能够平静下来,也可以让我们学会放下执念,消除我们的烦恼、痛苦和业障。四十二章经是一部充满大智慧的经文。四十二章经中的每一句经文都有着很大的意义,而且读诵四十二章经后,还能为我们消除业障,大家在生活中要多去读四十二章经,这样是能把前世业障所消除的,还能让前世债主尽快脱离苦海。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经文内容。
四十二章经白话文
释迦牟尼世尊,最初成就觉悟之道的时候,曾经进行这样的思维观察:“只有远离欲望的束缚,安住于法界本来的寂静,才是最了不起的事情。安住在这个本来寂静的大禅定当中,就能够降服各种天魔外道的侵扰,成为圆满的佛陀。”然后,世尊来到鹿野苑当中,为五比丘讲说了四谛妙法。度化了憍陈如尊者等五人,使他们证得了阿罗汉的果位。
从这以后,世尊的比丘弟子们越来越多,他们经常提出各种各样的疑问,请求佛陀给与解答,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等等。当听到世尊的教诲和要求以后,大家都纷纷心开悟解,于是双手合掌,恭敬地答应,并且都能够顺从世尊的教导。
第一章 出家证果
佛陀这样说过:“能够辞别父母双亲,而出家修行,从而认识了自己的心,回归了自己的本来面目,悟解了远离造作的无为法,这样的人就叫做沙门。能够时常奉行二百五十条比丘戒,身心举止就会逐渐清净,再观察修行苦、集、灭、道四谛法门,最终就能够证得阿罗汉果。
所谓的阿罗汉,以他的功德,能够自在地飞行变化,寿命长远达到很多大劫,一举一动,都会感动天地鬼神。其次是阿那含,所谓阿那含,当他这一生的寿命结束以后,他的灵神(神识)就会上升到三界当中的第十九重天往上的五净居天(无烦恼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并且在那里证得阿罗汉果。再其次为斯陀含,所谓斯陀含,他今生去世以后,将上升天界;天上的寿命结束以后,将再次回到人间,并在人间证得阿罗汉果。再次为须陀洹,所谓须陀洹,他经过七次人间和天上的生死来回,就会证得阿罗汉果。证得阿罗汉果以后,就断尽了一切贪爱,如同人的四肢被砍断了,无法再复原一样,阿罗汉永远也不会再生起贪爱了。”
第二章 断欲绝求
佛陀这样说过:“作为出家沙门,应当断掉贪欲,去除爱的习气。这样就会逐渐认识自己心的源头,自然通达深奥的佛理,最终将会开悟没有造作的无为妙法。从而在内心当中,没有什么好得到的;对于外境来说,也没有什么好贪求的。于是,他的心就连觉悟和修行也不会牵挂,所以,根本就不会有业的积累。他已经远离了妄念和造作,也不会陷入修行和证果的执着。当他超越了各种位次差别,而证悟了最崇高的自性的话,那就叫做真正的觉悟之道。”
第三章 割爱去贪
佛陀这样说过:“当一个人剃除了胡须和头发,成为一个沙门,接受了佛陀的教法以后,他应当散去世间的一切资产和钱财,通过托钵化缘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那就是每天中午吃一餐饭,晚上在大树下面休息一夜,其它的就不要再张罗了。让人变得愚痴并且迷惑的,就是爱和贪欲啊!”
第四章 善恶并明
佛陀这样说过:“众生的善行表现在十个方面,恶行也表现在十个方面。哪十个方面呢?所谓的身三、口四和意三。身三就是指杀害生命、偷盗财物和放纵淫欲;口四就是指搬弄是非、脏话骂人、说假话和花言巧语;意三就是指嫉妒、忿恨和愚痴。这十个方面的表现,不符合圣人的解脱之道,所以叫做十种恶行。倘若不做这十种恶行,就叫做十种善行了。”
第五章 转重令轻
佛陀这样说过:“倘若有的人犯下了很多过失,却不知道自己悔改,不知道赶快悬崖勒马。等到罪报光临自身的时候,那就好像一条流水回到了汪洋大海,终于变得深不可测,而且广阔无边了。倘若有的人,虽然也有很多过失,却能够自己认识到,知道自己过去的不是,并且开始改恶行善,于是,他的罪业就逐渐消灭了。就如同生病的人,发出了一身大汗,那么,他的病就会逐渐痊愈了。”
第六章 忍恶无嗔
佛陀这样说过:“当那些恶人,听说你时常行善,故意来捣乱的话。你应当管住自己的身体,平息自己的心绪,没有必要忿恨和责骂他们。那些来行恶的人,就把恶行给他们自己带回去了。”
第七章 恶还本身
佛陀这样说过:“曾经有人,听说我坚守觉悟之道,奉行大慈大悲;所以,特意前来辱骂佛陀。当时,佛陀只是沉默,没有回应。
当他骂完了以后,佛陀问他:“如果你去给别人送礼,对方不接受,礼品是不是应当属于你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