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铁佛、海丝与药签:一座开元寺,半部福州对外交流史 内容: 踏入福州开元寺的山门,仿佛开启了一道时间的闸门。 梁武帝太清三年的钟声虽已消散在风中,但那份源自南朝的古老气息,依然沉淀在每一块砖石、每一片黛瓦之间。 它是这座城市最原始的心跳,是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不可磨灭的精神地标。 然而,开元寺的魅力,远不止于它的古老。 它并非一座仅供凭吊的遗址,而是一个持续运转了十五个世纪的文化磁场,以其独特的方式,将四种强大的文化基因熔于一炉,编织成一幅跨越时空的壮丽画卷。 冶火铸就的永恒信仰步入寺内,视觉与心灵的焦点,无可避免地会汇聚于那尊巍然端坐的铁佛。 大铁佛是寺院的标志,铸成于唐宋年间,已有逾1100年历史。 佛像高5. 3米,重约50吨,是中国最早、最重、最大的特大型古代宗教铁铸件,代表了当时巅峰的冶铸技术。 它为闽王王审知所铸,是古代“冶城”福州的直接证据。 它不仅仅是供奉的圣像,更是一首由烈火烈火与精铁写就的史诗。 十数万斤的铁水,在千在千年前的工匠手中被赋予了灵魂与体温,化作今日我们所见的庄严法相,沉默地讲述着古代福州“冶城”的辉煌。 它厚重的躯体,是信仰的丰碑,更是科技与艺术完美交融的不朽象征。 当年闽王王审知以此护佑一方水土,而今它依然静默伫立,成为连接古今的钢铁脊梁。 跨海东渡的佛法丝路如果说铁佛是向内凝聚的定力,那么开元寺的海丝印记则是向外延伸的脉动。 这座古刹,曾是东亚佛法传播网络中的一个关键节点。 日本的空海大师于此驻足,而后归国开创真言宗,被尊为弘法大师;圆珍大师在此研习密法,回日后奠基了天台宗寺门派,获封智证大师。 他们的身影,连同印度、朝鲜半岛而来的求法者,共同勾勒出一幅隋唐时期思想与文明循着海洋通道双向流动的生动图景。 寺内屹立的法身塔,与隔海相望的日本古寺遥相呼应,使得每一次来自东瀛的寻根之旅,都不仅是一次宗教礼拜,更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 至今,这里仍是中日佛教与文化友好交流的重要窗口。 慈悲为怀的医者仁心深厚的文化底蕴,最终要落脚于对人的关怀。 开元寺自古便是消灾延寿药师佛的道场,这种信仰并非虚无的寄托,而是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济世行动。 开元寺有从古代传承下来的稀有药签,现有版本为消咸丰年间版本。 民国期间,开元寺宝松和尚创建了当时国内最大规模的佛教医院即福建佛教医院。 该院礼请海军名将萨镇冰为院长,宝松和尚为常务副院长。 该佛教医院1956年被国有化,即今于开元寺山门外旁的福州市中医院。 它将佛陀的慈悲与中医药的精粹相结合,在晨钟暮鼓间,为人间疾苦点亮了一盏温暖的灯。 这份这份绵延不绝的仁心仁术,让抽象的佛法教义具象为疗愈身愈身心的力量。 墨韵飘香的千年文脉文化的传承,除了口传心授,更需要坚实的载体。 北宋时期,开元寺便投身于一项浩大的文化工程——刻印《毗卢大藏经》。 历时数十寒暑,终成煌成煌煌六千余卷的佛教典籍总汇。 与开元寺之兄弟寺院东禅寺印刻的《东禅藏》被外界合称为《福州藏》,不仅是中国雕版印刷史上的璀璨明珠,更是福建地区文化积累与传播能力的惊人体现。 尽管完整原版已稀见于故土,珍藏于日本宫内厅图书寮,但当年那一笔一划一划雕刻下去的,是整个民族对智慧与文明的敬畏之心。 所以,福州开元寺从来不只是焚香祈福的庙宇。 它是冶铸博物馆,是海丝纪念馆,是中医实践地,也是古籍图书馆。 它用铁佛展示坚韧,用航线联通世界,用药剂疗愈苦难,用经卷传承智慧。 行走其间,你触摸到的不是冰冷的建筑,而是一个文明活态的、仍在跳动的强大心脏。 图/福州开元寺 发布时间:2025-11-13 10:32:10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news/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