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黄檗金石处处禅 | 黄檗金石录 内容: 黄檗山麓万福寺,诸峰环抱,林壑幽深,松间粉标,藏蓄万千气象。 灵山一会,28代传至东土。 自六祖法嗣正干禅师在黄檗结茅开山,万福古刹已经走过了1236年禅路历程。 千百年来,黄檗禅门,龙象辈出,圣贤纷呈,成为闻名中外的禅门巨刹。 据古籍文献可查的记载,先后有94位历代高僧主席黄檗,其中唐代7位、宋代15位、元代2位、明代20位、清代52位,他们整备伽蓝,严饬清规,丕振宗风,使黄檗禅法在古道场举扬光大。 自大唐贞元弘开法苑以来,唐德宗、唐懿宗、唐僖宗、唐宣宗、宋太宗、明神宗、清顺治、清康熙、清宣统等,先后为黄檗禅寺和当山住持赐号加谥、问道赐物、册封褒奖。 其中有11位黄檗高僧受封为“国师”,三位获赐紫袈裟,使黄檗美名,誉满天下。 明末清初以来,黄檗山成为隐元禅师东渡振锡之地,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源头地之一,声明远播东瀛,禅法经义、煎茶料理、书法篆刻、雕版印刷、建筑营造,对日本江户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成为日本黄檗宗的祖庭。 凡有大事,必勒石以记。 金石碑刻不仅有着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其文献和档案价值更是弥足珍贵。 因历史原因,留存下来的黄檗山寺志,不仅没有金石碑刻专章,甚至连条目也未列出。 山寺大事,亦仅能追溯至明末,唐宋时的山、寺、僧少有记载,甚至连明代黄檗重兴大休禅师的记载也是“法系未详”,这给黄檗历史研究、法脉梳理、禅法东传、文化交流造成诸多不便。 所幸黄檗山上,万福寺内,俨然一座金石碑刻博物馆,许多饱经沧桑的摩崖石刻、塔铭、碑铭、钟铭,默默记录着黄檗山的历史变迁,成为寺院历史和黄檗文化的重要载体。 遗憾的是,还有不少金石散落民间,或毁或湮,或遗或失,仅存的摩崖碑刻,历经岁月侵蚀,摩崖字迹风化漫漶,石碑刻字磨损难辨,急需系统整理、考索研读,以挖掘金石碑刻背后的史实和故事,弥补地方史志和寺院志书之阙失,为后人留下一份完整翔实的文物文献档案。 这几年来,我们寻访黄檗金石,足迹遍及国内九省市和八闽之地一百余处黄檗故址遗迹,寻访踏查日本二十七个都府道县110处黄檗末寺,这无疑成为黄檗史上第一次较详细的金石资源普查和专题研究。 在数百次田野调查基础上,梳理完成《吴越的黄檗》《八闽的黄檗》《黄檗诗踪》和《东瀛黄檗故事》。 五年来,我们探访黄檗故山每一处崖刻,走进每一处散落的塔林,搜遍黄檗寺的角角落落,摩挲每一块金石碑刻,施墨棰拓,爬梳著录,使黄檗的千年过往,透过尘封和青苔,散发出熠熠光彩。 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考录兼备的文笔,写成“黄檗金石录”第一部分四十余篇黄檗金石文字。 从今天起,这些文字开始连载,让我们透过千百年的烟雨沧桑,考证每一件的来龙去脉和背后的故事,挖掘其蕴藏的人文意涵,萃黄檗金石于一编,让读者看到黄檗曾经的辉煌和荣光,让人们找到黄檗古刹赖以燃灯不坠的光之源。 全祖望在《天一阁碑目记》中说:“金石之学,别为一家,古人之嗜之者,谓其残编断简,亦有足以补史氏之阙。 ”五年来的黄檗田野调查,重点登记国内外金石碑刻几百处,理清了黄檗山上和万福寺内的金石碑刻资源,重新收录已经毁失但拓片尚存的碑刻。 通过研究,基本厘清了每处金石的刊刻源起、流转经过,以及其历史文献和艺术价值。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对禅宗史、黄檗东渡史、茶道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碑刻被发现,文物价值被重新解读和认识。 如南宋绍兴年间的茶碾及其铭文的发现,东渡高僧大鹏正鲲墓塔的发现,文天祥题碑的发现,朱熹题匾题诗的考证,与辛弃疾有关的黄檗山摩崖的发现,叶向高诗碑的发现,高泉禅师为日本大名和重要禅刹所撰碑文的整理,这些都为黄檗文化和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增添了学术动能,提供了重要的文物和文献支撑。 金石无言最可人,是为开篇之言。 内容来源:2025年11月6日《海峡都市报》“海都新闻”作者:白撞雨 发布时间:2025-11-10 10:33:37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news/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