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宽运法师:孝道与中华文化——佛教观点的现代诠释 | 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宗教文化论坛 内容: 编者按:2025年10月23日,由香港中文大学宗教伦理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与佛教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宗教文化论坛”在香港中文大学举行。 本届论坛以“孝道与中华文化”为主题,旨在探讨孝道作为中华文化核心价值之一,在历史、哲学、社会及文化中的多重面向,特别关注其在粤港澳大湾区这一多元文化与思想交流前沿中的当代意义。 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西方寺住持宽运法师为论坛撰写了《“孝道与中华文化”——佛教观点的现代诠释》的主题发言。 全文如下: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土,与中华文化交融互鉴,而“孝道”正是两者相契相合的重要纽带。 佛教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圆融的智慧与慈悲的精神,不仅视“孝道”为世间人伦基石,更将其提升至出世间修行的究竟高度。 儒家经典《孝经》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而佛教同样将孝道视为修行的根基。 《梵网经》言:“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 ”此处的“孝”不仅是世间伦理,更是通向解脱的究竟之道。 佛陀曾告诉弟子们,得人身者如掌上土,而失人身者如大地土;明白指出人身的难得与可贵。 父母是我们形体生命之本,是我们感得人身的增上缘,所以我们得到人身,应当感念父母的恩德。 孝道为入世之基,亦是出世之始佛陀本身就是躬行实践的孝子,他虽已出家仍返回家乡为亡父抬棺送葬,并在入灭前上升忉利天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此一孝行因而开启了佛门中的“孝经”——《地藏菩萨本愿经》。 而经中地藏菩萨“因地为孝女”(光目女、婆罗门女)的故事,更彰显了以孝道成就菩提愿力的典范。 《观无量寿佛经》说:“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净业三福田的第一条便是“孝养父母”,父母就是“恩田”,孝养父母的人一定有福。 又《父母恩重难报经》中详述父母恩德的深重,并将母亲对子女的深恩归纳为十项,强调“左肩担父,右肩担母,纵令百年,亦不能报一日之恩”。 这种对父母恩德的重视,超越了世俗情感;正因为父母恩重难报,所以佛陀一再赞叹孝顺的功德,认为无论出家、在家都应该奉行孝道,孝顺是感得人天福报乃至成佛之因,其中蕴含了如欲成佛,必先行孝的思想。 这种思想已上升为修行者的觉悟责任。 孝道与佛教慈悲与智慧精神的融合佛陀说法四十九年,讲了很多与孝道有关的经典:如前述的《地藏菩萨本愿经》《父母恩重难报经》《观无量寿佛经》外,尚有《佛说盂兰盆经》《佛说孝子经》《佛说无量寿经》等,皆以孝亲为核心,强调“度脱父母”为大孝。 如《盂兰盆经》中目犍连尊者救度母亲的事迹,正是通过佛法的力量实现究竟孝道的范例。 这种“出世间孝”与儒家“世间孝”互补,共同构建了中华文化中“敬天法祖、慎终追远”的伦理体系。 佛教的孝道不仅限于物质奉养,更注重“精神救度”。 如《梵网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名为戒。 ”将孝道提升至戒律的高度。 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宏愿,正是对父母、众生之孝的极致扩展;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 ”这种“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从血缘亲情升华为对一切生命的慈悲,恰与中华文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推己及人精神相呼应。 因此,孝顺父母,即是实践慈悲的起点;扩展至众生,则是成就菩萨道的必然路径。 明末莲池大师在《淄门崇行录.孝亲之行第四》中曾说:“生养死葬,小孝也;生俾底豫,死俾流芳,大孝也;生导其正信,死荐其灵神,大孝之大孝也。 ”认为“孝顺”可分为不同的层次:一般的人对父母甘旨奉养,只是小孝;功成名就,光宗耀祖,使父母光彩愉悦,是为中孝;引导父母趋向正信,远离烦恼颠倒,永断三涂之苦,是为大孝;视三世一切众生皆是我父我母,尽一切力量,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才是最无上的至孝。 由此,佛教提倡“世间孝”与“出世间孝”的统一:世间孝:尽力奉养父母,满足其物质与情感需求;出世间孝:以佛法引导父母皈依三宝、修善断恶,最终解脱轮回。 孝道在现代社会的实践意义在大湾区这一融合传统与创新的土地上,孝道的实践更具时代意义。 佛教倡导“知恩报恩”,通过家庭伦理建设、小区养老互助、生命教育推广,将孝道化为社会和谐的动力。 我们可借鉴佛陀“上报四重恩”的教导;四恩即: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三宝恩;以孝道为纽带,推动跨代共融、生态保护、文化传承,让古老智慧在现代生活中焕发生机。 在当今大湾区的多元文化背景下,佛教孝道思想可为社会提供三重启示:1、家庭伦理的巩固:通过提倡“感恩与奉献”的孝道精神,促进家庭和谐,化解代际隔阂;2、社会责任的扩展:将孝道精神延伸至社会关怀,如敬老护幼、慈善公益,体现佛教「利他」的菩萨行;3、文化传承的创新:借助现代科技与教育平台,推动孝道文化与时俱进,例如推广佛化家庭、孝亲修行活动等。 孝道即佛道,人间即净土莲池大师曾说:“念佛修净土者,不顺父母,不名念佛。 ”将孝行与念佛结合导归净土。 他把孝分为“世孝”与“出世之孝”,并认为出世之孝远远大于世孝:认为甘旨之养,爵禄之荣,成圣贤之显,均不如令父母远离六道,得生净土为上为大。 又《六祖坛经》云:“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孝道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更是佛教修行的根本。 让我们以佛法的智慧重新诠释孝道,以孝道为纽带,凝聚大湾区乃至全球华人的文化认同,共同建设一个充满感恩、慈悲与和谐的人间净土。 图/文 香港西方寺 发布时间:2025-10-26 10:33:52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news/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