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海宁峡石山碧云寺 | 吴越黄檗踪迹 内容: “师三十二岁,至海宁鹰窝顶,听讲法华经。 冬,至峡石山碧云寺,听楞严经。 见讲席溷滥,与慈然友论及经中意义,实有径路示。 人要行即到家,不行听到驴年无意。 正如说食不疗饥也。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徐志摩这句诗人人耳熟能详,千年古镇海宁硖石镇是徐志摩的故乡。 东山、西山二山夹一水,是峡石的地理风貌。 东山有不少名胜古迹,如智标塔、顾况读书台、刘长卿读书台、葛洪炼丹井等。 山麓还有现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辞通》作者朱起凤之墓,以及著名收藏鉴赏家钱镜塘之墓。 但我要找的,是位于东山之上的碧云寺。 攀上东山寻古洞据清代《海宁州志稿》和民国地图,东山上有碧云寺、智标塔、南山道院、大悲阁等名胜古迹。 碧云寺位于智标塔南边的山谷里,乃唐代兴建。 抗日战争期间,碧云寺被拆毁。 至今碧云寺的遗址上,还有喝石泉、转身洞依然可见。 东山不高,但算得上一座风光秀美、人文荟萃的名山。 为了寻迹碧云寺,我们来到硖石景区,登上东山的步道,在林木掩映中抚今追昔,又一次次把目光投向灌木丛和荒草堆中。 据《海宁史略》记载,“盐官县东部的硖石镇,山水甚佳,经济繁荣,故佛寺颇盛。 乾元元年(759),在硖石东山西麓,顾太守舍宅为寺,名崇福寺。 大历三年(768),在东山钵盂峰下,建崇惠庵,后易名碧云寺。 ”《海宁州志稿》等史料介绍尤详,唐代高僧崇惠禅师来到海宁,见东山风景优美,便在一处僻静的山洞里打坐修行,因他经常诵念俱胝咒,便被老百姓称为俱胝禅师。 崇惠禅师打坐的这个洞,便称为“俱胝洞”。 前些年,海宁的文史学者,找到了这个古洞。 在海宁当地朋友的引导下,我们一起登上东山,第一个要找的,就是这个“俱胝洞”。 一路攀登,一路寻找,雨后的东山清爽宜人。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攀爬,我们终于在东山南坡一处造型奇特的山崖下,半山腰的一条游步道附近,发现了一个洞口。 洞的左下方,有一泓山泉水,目测有十多平方米,山泉水形成的这个小湖水不深,一眼望去,清澈见底。 从山泉旁边向上攀爬,没走几米便来到洞口,洞口不大,呈三角形,弯下身子钻入洞里,竟然发现里面别有洞天,大约能容纳五六个人,有一块洞顶还能看到天空,有点像“一线天”。 山洞上方有一块巨大的山岩,像一只巨大的手掌,在向山顶的智标塔作礼。 据《硖川志》记载:“佛手岩,在俱胝洞上。 ”我们站在山洞东侧的步道上,洞上方这块“佛手岩”的风貌仍与海宁地方志中“俱胝洞”“转身洞”“唐俱胝禅师修行处”的记载完全吻合。 海宁处处有碧云据《海宁州志稿》记载,崇惠禅师除了在洞中打坐外,还在洞外搭建了一个茅庵,在这个茅庵基础上,一步步创建了碧云寺。 海宁的朋友介绍说,在海宁的历史上,碧云寺的地位与盐官安国寺不相上下,当时都有闻名的高僧大德修行。 《硖川续志》中记载有“碧云夕照”,碧云寺的开山祖师崇惠禅的嗣法师、余杭径山禅寺的开山祖师法钦禅师,也曾在碧云寺修学。 法钦禅师后被唐代宗赐号“国一禅师”,唐德宗追谥为“大觉禅师”。 碧云寺对海宁的影响是深远的,海宁有条众所周知的主干道叫碧云路,有座知名的桥叫碧云大桥,杭海城际铁路有一个站点叫碧云站,这些都与东山之上的碧云寺有关。 遗憾的是,这座千年古刹,在抗战时期被日军损毁。 据传说,崇惠禅师开山碧云寺后,曾对着岩石大喝一声,于是便产生了一口泉水,人们名其为“喝石泉”。 据海宁旧志记载,东山原有十余眼泉水,现在多已枯竭难觅。 难得的是,历经世代的风风雨雨,“喝石泉”依然留在哪里,辉映着东山的青山绿水和蓝天白云。 我们来到“喝石泉”前,只见泉水上方的崖壁上,有红漆写下的“南无阿弥陀佛”,泉水中有游动的红色金鱼。 站在泉水处向前方望去,是一大片长满青草的空地,满地都是青砖、瓦砾、旧石条和柱础,我们捡起一块凹型青砖,上面有清晰的莲花瓣纹,经过仔细挑拣,竟然找出来七八块莲花砖,这似乎在提醒我们,这里就是一座曾经的禅刹。 果不其然,我们很快就在泉水前的这块空地上,发现了东山公园的指示牌“碧云寺遗址”,遗憾的是,这块牌子不是“文保牌”,古刹遗址的保护还没能列入“名录”之中。 碧云诗文世代传据海宁地方志《宁志备考》和《海宁州志稿》记载,海宁西山、东山两处寺庙云集,宋及宋以前西山有惠力寺、崇福寺、胜果寺、延圣妙智院、四果华严院、西山广福院;东山有碧云寺、灵池寺、智标塔院、东山广福院,方圆3公里范围内坐落着大大小小十余座寺庙。 特别是宋代,那是佛教中国化、世俗化、平民化的一个时期,佛教在社会民众中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前代。 历代诗人描写碧云寺的文章、诗歌也有不少,因为历史上海宁东山由海宁、海盐两县共同管辖,所以《海盐县志》对此也有记载。 彭孙贻(1615-1673),字仲谋,一字羿仁,海宁(今属浙江)人,明末贡生。 他与同邑吴仲木创“瞻社”,为名流所重,时称“二仲”,终身不仕。 著有《茗斋集》《彭氏旧闻录》等。 彭孙贻作有《碧云寺》一首:“双树依禅老,孤藤立杖移。 竹喧惺久寂,山缺补疏篱。 袖石宜僧拜,藏花避蝶知。 因山留永曰,不为未成诗。 ”清代海宁贤达朱尔迈作有《碧云寺后山》:“曲径自然好,不知山已深。 苍苍石潭上,了无人世心。 境幽思转寂,秋气加萧森。 回身蹑高岫,忽焉逾百寻。 境阜展右臂,谷湖荡前襟。 下视所历径,云壑弥沈沈。 寄声谢热客,此地饶清阴。 ”朱尔迈(1632-1693),海宁人,字人远,号日观。 朱嘉征之子,诸生,著有《平山堂集》。 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先祖,清代的查慎行作有一首《步螗宫˙碧云寺僧房见盆桂而作》词:“谁移天上长生树,是八万、四千月户。 一枝来自广寒宫,犹似带、九秋风露。 开时也有微香度。 奈冷蕊、罗罗可数。 小山招隐近来稀,且让与、闲僧作主。 ”清代诗人查慎行(1650~1727),海宁人,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 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 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 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 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 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 钱谦益作有《碧云寺》一首:“丹青台殿起层层,玉磶雕阑取次登。 禁近恩波蒙葬地,内家香火傍禅镫。 丰碑钜刻书元宰,碧海红尘问老僧。 礼罢空王三叹息,自穿萝径拄孤藤。 ”钱谦益(1582-1664),常熟人,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学者称虞山先生,清初诗坛盟主之一。 明史说他“至启、祯时,准北宋之矩矱”。 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一甲三名进士,东林党领袖之一,官至礼部侍郎,因与温体仁争权失败而被革职。 马士英、阮大铖在南京拥立福王,钱谦益依附之,为礼部尚书。 后降清,仍为礼部侍郎。 内容来源:2025年9月11日《海峡都市报》“海都新闻”作者:白撞雨 发布时间:2025-09-22 10:32:53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news/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