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他们年纪轻轻的,为什么要出家? 内容: “年纪轻轻为啥要出家? ”——这个问题背后藏着我们对佛教的误解,更折射着整个时代对精神追求的困惑。 有人觉得出家是“躺平”,是“不务正业”,中国人民大学净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温金玉教授笔下的故事告诉我们:出家是要做生命的“驯兽师”。 在996成为常态的当下,有人选择用戒定慧驯服内心的虎豹,用梵呗替代车水马龙的喧嚣。 这何尝不是一种更硬核的“活法”? 文/温金玉又有善友发来私信询问:“他们年纪轻轻的,为什么要出家? ”为什么呢? 其实我也不知道。 想起弘一法师当年出家时,就有人说:“为什么放着好好的人不做,却去当和尚? ”难道当和尚就不是好好做人,就不是人! 会有人问:“他们年纪轻轻的,为什么要去做厨师? ”“他们年纪轻轻的,为什么要去做司机? ”我想不会。 大家之所以会发出这样的疑问,最根本的原因觉得佛教是消极的,不好的,是不值得人去追求的。 好吧,我们换一种问法试试。 你赞叹西行取经的唐玄奘吗? 你佩服东渡日本传道的鉴真和尚吗? 你知道“皆大欢喜、现身说法、前因后果、镜花水月、牛鬼蛇神”等成语是来自哪里吗? 你去过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吗? 你知道中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有哪些吗? 当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在山西五台山中发现了什么,轰动整个亚洲? 我们曾引以自豪的先秦诸子百家,至今还剩下几家? 文化需要传承,需要守护,正是有了一代一代青年人的接力,佛法之火种才得以保留下来,成为世界性的宗教,影响了世人的生活。 我们对出家有一个极大的误解,认为出离就是要远离红尘,不食人间烟火。 其实正确的解读应是“不即不离”,既在红尘中,又超越红尘,处红尘不为红尘所染。 出离就是不执著,不沉溺,不贪恋。 换一种说法,出家是要做生命的“驯兽师”,凡人多是如《西游记》所言“心猿意马”,日日为欲望所控制,被情绪所左右,而出家人所实施的心灵工程,就是将欲望之马的缰线牢牢握在自己手中,不仅不为欲望所动,还要控制欲望,善用欲望。 其法宝就是戒定慧三学,以持戒控制欲望,以修定清净心念,以发慧认知生命实相。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而出家是要少欲知足,降伏声色。 普通人见了老虎、狮子,魂飞魄散;而在驯兽师眼中,都是被驯养的动物,如同宠物狗一般。 出家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转换,是要掌控生命的主动权。 出家生活并不是对世界的排斥,而是从另一个层面来表达融入世界的决心。 我们看看四大菩萨的坐骑,就知道佛教生活化的寓意。 这样说,还是有一些抽象,我来说说亲身经历的人与事。 前几年我曾有一个小计划,采访100位年轻僧人,看看他们是如何走上出家这条路的? 其中有一个小师父给我印象很深,他的名字我就隐去了,因为身边很多人都认识他。 他生活于一线城市,是家中独子,父母是房地产商。 这样的出身,应该是“出生就在罗马”的翻版。 家境殷实,父慈母爱,是多少人羡慕的天之骄子。 但他却出人意料地出家了,为什么? 他对我说:自己无法想像日后也要重复父母的生活模式。 父亲常因应酬喝到酩酊大醉,母亲常因工程要周旋协调各种关系。 家中谈论的不是请客,就是送礼,一家人连一顿完整的饭都吃不好,全家人的喜怒哀乐都被工程项目所左右。 他说自己不愿意承接这样的人生模式,他坚决出走。 出家后每日读书诵经,练习书法,心情愉悦,非常充实,过着自己想过的生活。 我让他谈谈出家感受时,他说对自己触动最大的是《与神对话》一书中的一段话:“最深刻的尊重,是允许每一个灵魂,按照自己的节奏,走完他自己的路。 ”他的出离,他的清净,最终也感染了他的父母,那个曾以死相逼的母亲,如今也成为虔诚的居士,接纳了儿子的选择。 生命依然在,只是换了一种存在的方式。 来源:“金声玉振”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5-08-13 10:32:09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news/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