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祖刹福州开元寺:山海之间的药师佛国
发布时间:2025-11-20 10:37:07 | 来源:听佛音

图片

走进福州繁华的鼓楼区,推开千年古刹的大门,感受历史在耳边低语。

在福州繁华的鼓楼区,隐藏着一座穿越了近1500年时空的古寺——开元寺。踏上开元路,仰望山门上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原主席张海题写的“萧梁古刹”四个大字,便开启开启了一场与历史的对话。

这座始建于南朝梁太清三年(549年)的古寺,初名灵山寺,后改称大云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奉诏更名为开元寺,成为大唐盛世皇家寺院的象征。

唐武宗“会昌法难”时,全国每州仅允许保留一座寺院,开元寺因其皇家背景幸运留存,堪称福州佛教发展的“活化石”。

图片

古闽祖刹,帝王护持

历史上,福州开元寺被誉为“古闽祖刹”,这一称谓蕴含着非凡的意义。“祖刹”特指在宗派祖统法脉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寺院,不轻易使用。

福州开元寺,不仅是福州现存最古老的佛教寺院,更是历史上全国的十大名寺之一。

五代时期,闽王王审知、王鏻父子将开元寺定为护国寺,倾力护持。

皇家的庇护使得开元寺在历史的长河中屡获殊荣。清康熙帝曾亲自为寺院题写匾额,成为古刹历史中又一荣耀篇章。

图片

历史上,开元寺的范围极为庞大,东起现井大路,西至现尚宾路,南达现三牧坊,北抵现龙山巷,可见当年之盛况。

唐代和宋代是福州开元寺的鼎盛时期。彼时,这里不仅是皇家寺院,甚至曾作为宗庙使用。

皇家的眷顾与历史的青睐,让开元寺在漫长的岁月中虽然经历了四次火灾、抗日战争时期的日机轰炸却依然屹立不倒。

如今,寺内仍保存着唐代的辉煌记忆。寺额“开元寺”三字,据说出自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之手,每一个笔画都承载着盛唐的风韵。

图片

海丝枢纽,中外桥梁

福州开元寺在海上丝绸之路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早在汉代,福州东冶港就是中国至东南亚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始发港之一,而这个港口,就在开元寺前。

唐代,这里成为官方指定的外国僧人接待场所。日本真言宗创始人空海大师于804年随遣唐使入唐,首站便驻锡开元寺。

日本天台宗寺门派创始人圆珍大师也在此学习三年。三位高僧与开元寺的因缘,谱写了中外交融的动人篇章。印度密宗高僧般若怛罗大师于唐代入华修学于此。

图片

他们的到来,使开元寺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如今,寺内仍矗立着空海大师立像、“空海入唐之地”碑。

宋代,福州开元寺更是完成了一项浩大的文化工程——刊刻《毗卢大藏经》全藏,这是佛教经典的宝贵财富。

寺内现建有毗卢藏经阁,巍然耸立,见证着那段光辉历史。这些交往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福州作为海丝门户的有力证明。

图片

图片

步入内山门,赵朴初先生题写的“福州开元寺”牌匾映入眼帘。

门前石碑昭示着寺院的主旨:消灾平安,健康延寿。福州开元寺自唐代至今,一直是著名的药师佛道场。

图片

药师道场,健康守护

药师殿坐落于明代建筑灵源阁一层,殿内主供的药师佛一手执药瓶,一手持药草。

药师佛信仰在开元寺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唐代,印度高僧般若怛罗在寺内传授密法,使开元寺成为南方佛教的唐密中心和药师佛重要道场。

寺内悬挂的楹联“延寿尤欣人矍铄;消灾更喜世雍熙”,恰到好处地诠释了药师佛的慈悲愿力。

开元寺的佛医传统源远流长。寺院珍藏的清咸丰年版《药师灵签》,每签皆为一味药方,延续着悠久的佛医智慧。

近代,宝松和尚在寺内创建了全国第一家规模较大的佛教医院,邀请海军名将萨镇冰出任董事长,这便是今天福州市中医院的前身。

另一幅楹联“克绍宗风,此地悬壶曾济世;弘扬佛法,至今振锡与传禅”,正是对开元寺历代僧人践行佛教慈悲济世精神的真实写照。

图片

如今的福州开元寺,依然设有“福建省福州市开元释提润中医肿瘤诊所”,继承和发扬佛教医学的传统,为民众健康保驾护航。

福州开元寺虽历经沧桑,但仍保留了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每一件都是时间的见证者。此外,寺内还设有明旸法师图书馆、宝松和尚纪念楼、提润和尚纪念楼等现代建筑,古今交融,相得益彰。

如今的福州开元寺,依然续写着它的传奇。继续推动着“南北传佛教交流,东西方文明对话”。站在古寺之中,触摸着千年铁佛,翻阅着斑驳经卷,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声,感受到文化的脉搏。

图片

这座跨越千年的古寺,正如《诗经》所言:“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在新时期继续谱写着自己的华章。

提示:您可以通过浏览器菜单选择“文件 → 打印 → 另存为 PDF”来保存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