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本性:中国历代高僧从严治教事迹——谦虚好学
发布时间:2025-11-20 10:36:56 | 来源:听佛音

编者按: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全面从严治教是宗教健康传承的根基,亦是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实践路径。自古以来,中国佛教高僧以戒为师、以德为本,将从严治教的精神融入修行与弘法之中,为后世树立了光辉典范。本性法师编撰的《中国历代高僧从严治教事迹》文稿,从浩瀚典籍中提炼36种精神品质,每一种精神品质以4位高僧事迹及5句儒释道名言,以古鉴今。以下内容选自《中国历代高僧从严治教事迹》第四部分“谦虚好学”篇章。

图片

(1)谦受益,满招损。——《尚书》

(2)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周易》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5)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道德经》

北宋著名高僧契嵩法师

图片

《镡津文集》记载,北宋时期的著名高僧契嵩法师,7岁即被母亲送到寺院,13岁落发为沙弥,14岁受具足戒。契嵩法师在寺院当小沙弥时,勤劳认真,除完成日常杂务外,还利用业余时间读住持给他的经书。后来他帮助住持整理藏经阁经书,阅读了包括诸子百家的各类书籍,为其日后的著述奠定了基础。

19岁时,契嵩法师开始云游四方拜师求法。他走遍江西和湖南,从庐山到衡山,一路上克服诸多困难。在云游过程中,他结识了隐士韩旷,并与他相谈佛道和诸子百家的理论。后来他又拜谒著名高僧洪湮禅师、晓聪禅师,在洞山寺潜心攻读佛学经典,参禅悟道,通晓各种佛学经典,运用自如。

契嵩法师在云游和著书传道期间,广结有学问的僧人和文人、学士、官员,与他们交流探讨佛学经典和儒家学说。

宋仁宗明道年间,文学界兴起古文运动,排斥佛教,契嵩法师写成《辅教篇》等文章,反驳排佛之说,一时名声大噪,受到仁宗和士大夫尊崇。但他丝毫不贪恋京城的富贵荣华,毅然离京返回南岳衡山闭关修道。后来他来到杭州灵隐寺,撰写出《传法正宗记》和《禅宗定国图》。在杭州期间,他潜心研究佛学,自云 “余专意于习禅著书”。他为确定禅门世系而殚精竭虑,查遍经书,逐一审视校验,态度认真,虚心好学。后获仁宗皇帝赞赏,被褒赐紫方袍,号“明教”禅师。

契嵩一生著作甚丰,有《镡津文集》和《嘉佑集》共百余卷,其中著名的文章有《辅教篇》《中庸解》《论原》《非韩上》《传法正宗记》《上皇帝书》等,其作品共计 60 余万字。

明朝高僧释士璋

《大明高僧传》记载,明朝高僧释士璋,幼年时就喜爱读佛经,后来父亲将他舍入传法寺,他开始受五戒修行。有一次,当时的翰林侍制柳贯在传法寺休息,他感到士璋聪慧过人,便传授他经史典籍,亲自为他讲解深奥的义理,士璋一听就懂。19岁时,他正式剃度成为僧人。

我庵法师住持上天竺寺时,释士璋前往求学,我庵法师将天台宗的教理观行、各派章义依次传授给他。士璋心志专一,勤奋学习,不知疲倦,废寝忘食。我庵法师暗中观察,觉得他不是常人,对他格外器重。当时有位叫天心莹的僧人,志向高远,不随流俗。他眼界很高,却唯独羡慕士璋的才学,相约与他同处灯火之下,每日互相切磋。不久,我庵法师圆寂,东溟日公接任住持之位,继续培育后学。他选拔士璋担任开科领忏摩事(主持法会仪式)。

元至正十三年(1353 年),士璋受命住持栖真寺。该寺与南竺演福寺、上天竺寺相邻,当时大用才、绝宗继两位高僧居于此地。士璋自谦学识不足,每日前往请教,凡教理观行的奥秘、偏圆本迹的微妙义理,无不逐条剖析。他曾感叹道:“佛法教藏浩渺如烟海,本非独善其身所能穷尽。若自我设限而不进取,怎能免于孤陋寡闻呢?”

至正二十年(1360 年),士璋移任旌德寺住持。元末天下大乱,兵戈纷扰,世人皆谋划自保,唯独士璋专心寺院事务,不因世道艰难而改变志向。他表彰善行、斥责破戒的恶行,整顿寺院风气。

明朝洪武年间,集庆寺住持空缺,郡守李公邀请士璋前往弘传教法。不久,中书省奉诏命浙江东西五府名刹住持齐聚京师,共同参与天界寺的营建,设立善世院统管僧众,士璋与众人一同监督工程。各地德高望重的长老都不知该如何规划,唯独释士璋学识渊博,他提出的方略,条理清晰,得到大家的赞叹。

近代高僧寄禅法师

寄禅法师即释敬安,号八指头陀,是中国近代高僧。

根据《诗集自述》《长沙通史》等记载,寄禅法师生于 1851年,家庭世代务农。他幼年丧母,12岁又失去父亲,家境贫寒。寄禅法师小时候为人放牛,却“带书读”,一边放牛一边学习。后因听村塾学生诵诗落泪,被塾师周云帆收留,在学堂打杂的同时听课学习。周云帆去世后,他为了能读书,又去给富豪子弟当书童,即便遭受打骂也不放弃学习的机会。得到《唐诗三百首》后,他更是废寝忘食,“一目成诵”。59岁时还称“余近读孟东野诗,辄不忍释手”,数十年如一日保持着好学精神。

寄禅法师学诗时虚心求教,写诗也勤学好问,他住湘潭期间,对当地的诗人,有的拜为师,有的交为友。加入碧湘诗社后,他对自己所作的每一首诗,都认真地向各位名宿请教。他本“生来傲骨不低眉”,但为了写诗,却“每到求人为写诗”,常常为了吟稳一个字而夜不能寐,“五字难吟稳,诗魂夜不安”,刻苦勤学。

他18岁出家后,先到南岳衡山祝圣寺受具足戒,后到衡阳岐山寺参学。在寺中修行之余,勤奋研习经书。他还曾云游各地,在艰苦的行脚生活中,也不忘修行和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佛法造诣和文学素养。

正是这种谦虚好学的精神,让寄禅法师从一个半文盲成长为一代诗僧,在佛教界和文学领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他曾担任衡阳大罗汉寺、南岳上封寺、宁波天童寺等多处寺庙住持。1912年,中华佛教总会在上海创立,他被尊为第一任会长,同年11月2日圆寂。

寄禅法师著有《八指头陀诗集》十卷、《续集》八卷、《白梅诗》一卷等,作品高淡素雅,意境清新。

当代高僧慈航法师

图片

慈航法师是当代一位对中国佛教发展,特别是对台湾佛教有着深远影响的高僧。根据《慈航法师全集》记载,他出生于福建建宁,18岁时到泰宁峨嵋峰剃度出家,法名慈航。翌年秋受具足戒。此后他参学诸方,学禅于圆瑛法师,听经于谛闲法师,学净于度厄老和尚,行脚参访众多寺院和名山。

1927年,慈航法师前往厦门南普陀太虚法师主持的闽南佛学院就读。当时他的国文程度不及同窗,曾遭大醒法师严厉批评。但他惭愧之余,更加奋发向上,仅用三个月时间,作文便进步神速。

1929年,慈航法师受聘为安庆迎江寺住持,当时法舫法师与唐大圆居士在武昌办佛学函授班,他立即汇款报名。然而,对于函授的“唯识讲义”他却全然无法理解。此后,无论到香港地区,缅甸或新加坡,他都随身携带这本讲义,随时随地手不释卷,日日研读,多年之后,终于在新加坡时全然了解大义,从此奠定了唯识根基。

慈航法师还重视通过闭关来深入学习和修行。1924年,他在南京正觉寺首次闭关三年,反刍历年所学。1944年,在新加坡灵峰开始第二次为期三年的闭关阅藏。1952年又在台湾地区进行第三度闭关(法华关)。通过这些闭关修行,他得以更深入地研读三藏经典,精进自己的学识和修行。

慈航法师在台湾汐止弥勒内院建立佛教教育中心后,每日授课6小时,除了讲解《楞严》《楞伽》《法华》《华严》以及《成唯识论》《大乘起信论》等大乘经论外,还兼及《谛闲大师遗集》《圆瑛法汇》与《太虚大师全书》等作为参考。其课程安排严谨,每日从晨诵至深夜编书,无一刻懈怠,在教学的同时自己也不断学习和研究。

因其一生谦虚好学,后来弟子们整理印行的《慈航法师全集》,计上、中、下3册,包括《相宗十讲》《大乘起信论讲话》《十二门论讲话》《成唯识论讲话》《菩提心影》,共130余万言。

提示:您可以通过浏览器菜单选择“文件 → 打印 → 另存为 PDF”来保存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