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开放第一寺”!海幢寺如何成为海上丝路的文化窗口
发布时间:2025-11-11 10:34:17 | 来源:听佛音

在清代广州,有一座寺院曾享有特殊地位——它不仅是梵音缭绕的佛教道场,更是官方指定的“外事接待厅”与外商必游“打卡地”。这便是清代第一座对外开放的佛教寺院和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代表性梵刹之一——海幢寺。

图片

广州海幢寺(海幢寺供图)

乾嘉以来,海幢寺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与优美的园林景致,成为两广总督接待外宾的重要场所。历史上英国马戛尔尼使团、阿美士德使团及荷兰德胜使团,都曾在此接受官方接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所有来穗的西方官员、商人、传教士和游客,都会将海幢寺列为必访之地。

图片

1796年西班牙人阿格特订制海幢寺外销画册(海幢寺供图)

本次“海丝禅韵”展览中,一件珍贵展品——1796年西班牙人阿格特定制的海幢寺外销画册,正是这段历史的有力见证。画册以水粉或描金精细绘出寺内44处殿堂与造像,并附西班牙文与中文注解,此册并非选用中国宣纸,而是采用英国上等纸张作画,堪称中西合璧的艺术珍品。它不仅被带回欧洲引起轰动,更成为海幢寺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枢纽的象征。

图片

王文诰《长牧庵制府带同荷兰国贡使诣海幢寺接诏恭纪》诗(《韵山堂诗集》)(海幢寺供图)

另一件展品——王文诰《长牧庵制府带同荷兰国贡使诣海幢寺接诏恭纪》诗(《韵山堂诗集》)中,亦记载了当时荷兰使团在海幢寺的情形,后来该组诗收录进其《韵山堂诗集》。

海幢寺,由此成为西方人眼中广州乃至中国最重要的寺院之一,频繁出现在西方报刊、游记与外销画中。它不仅是佛教寺院,更是一座跨越海洋的文化之桥,在清代中外交流史上写下了不可忽视的一页。

据了解,由广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海珠区民族宗教事务局、广州市佛教协会指导,广州图书馆、广州大典研究中心、广州市海幢寺联合主办的“海丝禅韵——海幢寺与清代中外文化交流”专题展于2025年11月6日开展。此次展览于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在粤港澳大湾区举办之际推出,首次较为系统梳理海幢寺与岭南武术相关的历史内容,力求挖掘出海幢寺在岭南武术发展与传承过程中发挥的独特的历史作用,可谓别具意义。展览将在广州图书馆负一层小展厅展至11月30日。

提示:您可以通过浏览器菜单选择“文件 → 打印 → 另存为 PDF”来保存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