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平清:海幢寺与清代中外文化交流展是一次富有学术意涵的文献展
发布时间:2025-11-08 10:33:45 | 来源:听佛音

编者按:2025年11月6日下午,由广州图书馆、广州大典研究中心、广州市海幢寺联合主办的“海丝禅韵——海幢寺与清代中外文化交流”专题展在广州图书馆开展。此次展览从“古籍文献”角度切入,着重梳理与呈现与海幢寺相关的古籍文献以及海幢寺经籍刻印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历史作用。广州图书馆副馆长、广州大典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刘平清出席并致辞:凤凰网佛教文化编发刘平清致辞如下:

图片

图片

广州图书馆副馆长、广州大典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刘平清致辞

本次展览,是广州图书馆和广州大典研究中心联合组建的广州古籍保护委员会成立一年多来,首次推出的以古籍文献为主体的展览。展览的酝酿,发端于去年岁末。2024年,国家省市先后出台开展新时代古籍保护工作相关通知和方案。为落实上级相关要求,去年岁末,我们开展了对广州地区宗教场所现存古籍的调研摸查。此次调研,得到广州市民族宗教局和广州市佛教协会的大力支持。在调研海幢寺时,光秀法师介绍了海幢寺清代刻书的相关情况和清代作为对外开放窗口独特作用,引发了调研组的浓厚兴趣。我们商议,合作推出相关展览。

此次展览,从酝酿到实施,近一年的时间。本次展览,是对海幢寺深厚文化底蕴的全方位展示。

位于广州海珠区海幢寺,是一座千年古刹,始于五代南汉千秋寺,明末重建定名,清代康熙年间扩建后跻身岭南“五大丛林”。海幢寺的意义远不止于宗教范畴。海幢经坊刻(藏)版文献数量多,保存了相当多的稀有版本文献;这些文献在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多有流传,成为中西文明交流的重要内容和历史见证;清代中后期,海幢寺作为中国官员接待西方来华商人和使者的重要场所,来自世界各地的使节、商人、旅行家、传教士有很多人曾在此驻足,成为他们观察中国风土人情的窗口。

除以上内容外,本次展览特别设置了“海幢寺与岭南武术”单元,旨在深入挖掘并展示海幢寺鲜为人知却又极为重要的武术文化资源。本单元通过呈现珍贵的文献史料,清晰地揭示了海幢寺与南拳、蔡李佛拳,与至善禅师、黄飞鸿、铁桥三(梁坤)、林世荣等的深厚渊源。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即将在广州开幕,此次展览的推出,也是广州图书馆、广州大典研究中心与海幢寺向十五运献礼的文化盛事,是我们依托珍贵文献,挖掘广州历史底蕴、讲好广州故事的具体实践。体育盛会彰显时代活力,文化展览传承城市根脉,二者相融共生,共同奏响广州奋进新篇的华彩乐章。

本次展览,是一次富有学术意涵的文献展。作为本次展览的重要文献支撑,《广州大典》这部大型历史文献丛书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广州大典》是旨在抢救保护广州珍贵的文献典籍的大型丛书。《广州大典》依经、史、子、集、丛五部分类,收录4064种广州人士(含寓贤)著述、有关广州历史文化的著述及广州版丛书。

《广州大典》收录了海幢寺僧人著述7种、海幢经坊刊刻文献6种、海幢经坊藏版文献1种。此外,《广州大典》收录的文献中还包含有大量关于海幢寺历史、人物、景致的诗文集等记录。据不完全统计,仅集部就有52种文献涉及海幢寺。《广州大典》收录的文献,充分表明,海幢寺对于中国历史文献的传承、中华传统文明的赓续、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鉴等发挥的重要性。

文献是城市的根脉,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此次展览的推出,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顾,更是一次面向未来的启迪。它提醒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应当继续发扬海幢寺所代表的开放包容、交流互鉴的精神,积极推动人文湾区的建设,深化中外文化交流,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最后,由衷祝愿本次“海丝禅韵——海幢寺与清代中外文化交流”展览取得圆满成功!

提示:您可以通过浏览器菜单选择“文件 → 打印 → 另存为 PDF”来保存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