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十三年前的秋天,弘一法师留下“悲欣交集”四字,洒脱告别尘世。与此同时,两封内容相同的遗书,正寄往他生前的挚友与学生。信中偈语道破了这段情谊的玄机:“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相而求,咫尺千里。”农历九月初四,弘一法师圆寂纪念日,让我们随一曲《送别》,回溯他与夏丏尊之间,那段始于师道、成于法缘,淡如水而又深似海的君子之交。
文/圣弘法师
1983年上映的电影《城南旧事》,主题曲用的弘一法师出家前填的歌词《送别》。歌词中“知交半零落”一句,满含着怀旧的基调,将我的思绪拉回到了八十三年前......
1942年农历九月初四,在福建泉州温陵养老院晚晴室内,《送别》的作者弘一法师走完了他在人间的63载生涯。他出生在秋天,也在秋天离去。弥留之际,他写下“悲欣交集”四字,留给后人无限的遐想。

早在六天前,他就留下遗嘱,内容是向侍者妙莲法师交代自己的身后事宜。此外,他还另准备了一式两份的遗书,请人转交给他生前的挚友夏丏尊与学生刘质平。遗书的内容是这样的:
丏尊居士文席:
朽人已于九月初四日迁化,
曾附二偈附录于后: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相而求,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廓尔亡言。花枝春满,天心月圆。
谨达不宣,音启。
前所记月日系依农历。又白。
另一份是给刘质平,内容完全一样。弘一法师圆寂时,夏丏尊和刘质平都不在场,为何会在弥留之际,给远在他方的故交留下如此意味深长的遗书?

早在弘一法师圆寂的十多年前,有一天夏丏尊和他戏谈,问他说:“万一你有不讳,临终咧,入龛咧,荼毗咧,我是全外行,怎么办?”弘一法师笑说:“我已写好了一封遗书在这里,到必要时会交给你。如果你在别地,我会嘱你家里发电报叫你回来。你看了遗书,一切照办就是了。” 后来两人离别,弘一法师云游四方,那封早已写好的遗书不知是否带在身边。猜想起来,其内容当与交给妙莲法师的差不多。同是遗书,夏丏尊未曾得到那封,却得到了这样的一封。
弘一法师与夏丏尊是一生的至交,夏丏尊去世之际,对他身边人的遗言,仅是以弘一法师的遗物保存事宜进行交代。由此可见二人交情之深。两人的相识,可以追溯到他们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校任教的时候,他们共事过七年。那时弘一法师教图画和音乐,夏丏尊担任舍监,两人之间相知相惜。夏丏尊常说:“李先生教图画、音乐,学生对图画、音乐,看得比国文、数学等更重。这是有人格作背景的原故。”
有一次,学生宿舍发生了一起偷窃案迟迟破不了案。这令身为舍监的夏丏尊很苦恼。弘一法师给夏丏尊想了一个办法,叫他自杀。说:“你肯自杀吗?你若出一张布告,说作贼者速来自首。如三日内无自首者,足见舍监诚信未孚,誓一死以殉教育。果能这样,一定可以感动人,一定会有人来自首。这话须说得诚实,三日后如没有人自首,真非自杀不可。否则便无效力。”当他向夏丏尊说出这番话来的时候是作为挚友之间真诚的建议,并无虚伪做作之意。
作为知交,夏丏尊不仅是弘一法师工作上的挚友,也是他出世法上的重要善知识。弘一法师的出家因缘,有相当一部分是夏丏尊促成的。夏丏尊曾经从一本日本的杂志上见到一篇关于断食的文章,他对于这篇文章很有兴味,便和弘一法师谈及,彼此都有把断食来试试的想法。一年后,弘一法师先去杭州虎跑寺实行断食了。这次的断食体验,竟开启了弘一法师学佛的因緣。
那次断食,弘一法师得到了一种脱胎换骨的体验,他以老子“能婴儿乎”之意给自己起名李婴。当年年底,他又去了虎跑寺。皈依三宝,弘一的法号,就是这时起的,他正式成为一名居士。回来后他同夏丏尊谈起决定以后以居士身份在虎跑寺常住,不想再担任教师职务。其实早在他们共事的七年之中,弘一法师就不止一次想离开,几次要走,都是经夏丏尊挽留而作罢的。
有一次,南京高师苦苦求他任课,他已接受聘书了,因夏丏尊恳留他,他不忍拂夏之意,于是杭州南京两处跑,一个月中要坐夜车奔波好几次。这次,看着自己的挚友因为信仰因缘而要离开,对佛教尚未有深入了解的夏丏尊说出这样一番狂言:“这样做居士究竟不彻底。索性做了和尚,倒爽快!”这话原是愤激之谈,因为夏丏尊心里很难过,不觉脱口而出。话说出以后,夏丏尊也后悔。未曾想,这番话却直接促成了弘一法师的出家。

1918年的农历七月十三,弘一法师于杭州虎跑寺正式出家。一天后,当两人再次相见时,弘一法师已是身着海青,圆顶方袍。他对夏丏尊笑说:“昨天受剃度的。日子很好,恰巧是大势至菩萨生日。”
“不是说暂时做居士,在这里住住修行,不出家的吗?” 夏问。
“这也是你的意思,你说索性做了和尚……”
二十一年后,弘一法师要到新城掩关,杭州知友们在银洞巷虎跑寺下院替他饯行。斋后,他在座间指了夏丏尊向大家说道:“我的出家,大半由于这位夏居士的助缘。此恩永不能忘!”后来弘一法师在《我在西湖的出家经过》中也提到过他与夏丏尊的一件往事:有一次他们两人到西湖湖心亭上去吃茶,当时夏丏尊曾对他说:“像我们这种人,出家做和尚倒是很好的!”弘一法师说这是他出家最早的远因。
夏丏尊是近代一位了不起的文学家、翻译家,他翻译过《爱的教育》一书,同样他也是一位大居士。他的学佛因緣与弘一法师密不可分。据夏丏尊坦露,他最初学佛还是偏重于理,执着于“理”而忽略了“事”。自从弘一法师出家后,他减少了很多对佛法的偏见,这种种都得力于弘一法师的循循善诱与督励。有一次,他们两人乘小船游览白马湖风景,闲谈中话题聊到蕅益大师。
“《四书蕅益解》前几个月已出版了。有人送我一部,我也曾快读过一次。”弘一法师说。
“蕅益的出家,据说就为了注“四书”,他注到《颜渊问仁》一章据说不能下笔,这才出家的,《四书蕅益解》里对《颜渊问仁》章不知注着什么话呢?倒要想看看。”夏好奇地问。
“我曾翻过一翻,似乎还记得个大概。”
“大意怎样?”夏急问。
“你近来怎样,还是唯心净土吗?”弘一法师笑问。
“……”夏丏尊不敢说什么,只是点头。
“《颜渊问仁》一章,可分两截看。孔子对颜渊说‘克己复礼’。只要‘克己复礼’本来具有的,不必外求为仁。这是说‘仁’就够了,和你所见到的唯心净土说一样。但是颜渊还要‘请问其目’,孔子告诉他‘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是实行的项目。‘克己复礼’是理,‘非礼勿视’等等是事。所以颜回下面有‘请事斯语矣’的话。理是可以顿悟的,事非脚踏实地去做不行。理和事相应,才是真实工夫,事理本来是不二的。──蕅益注《颜渊问仁》章大概如此吧,我恍惚记得是如此。”弘一法师含笑滔滔地说。
“啊,原来如此。既然书已出版了,我想去买来看看。”
“不必,我此次到温州去,就把我那部寄给你吧。”
弘一法师离开白马湖不到一星期,就把《四书蕅益解》给夏丏尊寄了过来,书面上用端楷写着“寄赠丏尊居士”“弘一”的款识。夏丏尊收到书后急去翻《颜渊问仁》一章。不看犹可,看了不禁惊叫起来。原来蕅益在那章书里只在“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下面注着“僧再拜”三个字,其余只录白文,并没有说什么,出家前不能下笔的地方,出家后也似乎还是不能下笔。所谓“事理不二”等等的说法,只是弘一法师针对夏丏尊的病根临时编的讲义!其对好友的用心良苦于此可见一斑。
《庄子》说: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弘一法师在弥留之际留给挚友夏丏尊的遗书是他们一生关系的体验描绘,也是两人交往的真正受用处。诚如弘一法师自己所说,他的出家乃至出家之后修行上的成就,大半由于夏丏尊的助缘。不管是出家前还是出家后,他们的交往中始终没有离开追求至善的原则,坦诚、向道、互相支持、互相成就,可谓是难得的同参道友。
孔子曰:“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图/圣弘法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