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宗镜录卷第一百 内容: 宗镜录卷第一百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东国义相法师。 释华严经云。 当知此一部华严经。 虽七处九会。 而唯在十地品。 所以者何。 以根本摄法尽故。 虽在十地不同。 而唯在初地。 何以故。 不起一地。 普摄一切诸地功德故。 一地中虽多分不同。 而唯在一念。 何以故。 三世九世。 即一念故。 一切即一故。 如一念。 多念亦如是。 一即是一切。 一念即多念。 陀罗尼法。 主伴相成。 一即为主。 一切为伴。 随举一法。 尽摄一切。 乃至一文一句。 尽摄一切。 何以故。 若无此。 彼不成故。 陀罗尼法。 法如是故。 经云。 如来于一语言中。 演出无边契经海。 复礼法师云。 观业义者。 夫业因心起。 心为业用。 业引心而受形。 心随业而作境。 然则因业受身。 身还造业。 从心作境。 境复生心。 若影随形而曲直。 犹响随声而大小矣。 慧集法师悟道颂云。 普光初学道。 无边世界动。 回天复转地。 併入一毛孔。 弘沇法师云。 若人执众生心外别有无情。 佛性不遍。 皆违如来藏遍法界义。 唯识论云。 根身器世间。 即是赖耶相分。 相分不离见分。 又云。 若时于所缘。 智都无所得。 离二取相故。 真实住唯识。 如第六识缘现在心。 唯一刹那。 谁为能所。 设缘三世。 亦现在心。 妄分能所。 若得此意。 三界唯心。 法界一相。 亦何不适。 神锴法师云。 一念净心微细。 如芥子。 森罗万像。 犹若须弥。 万像虽复众多。 要从一心变起。 离心之外。 毕竟无法。 是则摄相从心。 云内须弥于芥子也。 元康法师云。 明悟入者。 如来说法八万四千。 所明至理。 更无异道。 华严经云。 一道出生死。 涅槃经云。 一道清净。 大品经云。 一相无相。 净名经云。 不二法门。 论云。 自知不随他。 寂灭无戏论。 无异无分别。 是则名实相。 乃群贤所趣众义同归。 咸指一心之实道矣。 智者大师与陈宣帝书云。 夫学道之法。 必须先识根原。 求道由心。 又须识心之体性。 分明无惑。 功业可成。 一了千明。 一迷万惑。 心无形相。 内外不居。 境起心生。 境亡心灭。 色大心广。 色小心微。 乃至知心空寂。 即入空寂法门。 知心无缚。 即入解脱法门。 知心无相。 即入无相法门。 觉心无心。 即入真如法门。 若能知心如是者。 即入智慧法门。 圆觉疏序云。 夫血气之属必有知。 凡有知者必同体。 所谓真净明妙。 虚彻灵通。 卓然而独存者也。 众生之本原。 故曰心地。 诸佛之所得。 故曰菩提。 交彻融摄。 故曰法界。 寂静常乐。 故曰涅槃。 不浊不漏。 故曰清净。 不妄不变。 故曰真如。 离过绝非。 故曰佛性。 护善遮恶。 故曰总持。 隐覆含摄。 故曰如来藏。 超越玄秘。 故曰密严国。 统众德而大备。 铄群昏而独照。 故曰圆觉。 其实皆一心也。 背之则凡。 顺之则圣。 迷之则生死始。 悟之则轮回息。 亲而求之。 则止观定慧。 推而广之。 则六度万行。 引而为智。 然后为正智。 依而为因。 然后为正因。 其实皆一法也。 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 凡夫也。 欲证圆觉而未极圆觉者。 菩萨也。 住持圆觉而具足圆觉者。 如来也。 离圆觉无六道。 舍圆觉无三乘。 非圆觉无如来。 泯圆觉无真法。 其实皆一道也。 三世诸佛之所证。 盖证此也。 如来为大事出现。 盖为此事也。 三藏十二部。 一切修多罗。 盖诠此也。 释曰。 心之一法。 名为普法。 欲照此心。 应须普眼虚鉴。 寂照灵知。 非偏小而可穷。 以圆满而能觉。 故曰圆觉。 此约能证也。 真如妙性。 寂灭无为。 具足周遍。 无有缺减。 故曰圆觉。 此约所证也。 能所冥合。 唯是一心。 此一心。 能为一切万法之性。 又能现三乘六道之相。 摄相归性。 曾无异辙。 则世出世间。 昇降虽殊。 凡有种种施为。 莫不皆为此也。 离此则上无三宝一乘。 下无四生九有。 台山释[目*盖]楞伽经诀云。 佛法大旨。 举要言之。 不出心为大旨。 所以楞伽经。 以心为正宗。 故云佛语心为宗。 无门为法门。 所言心者。 谓佛语心。 所言宗者。 谓心实处。 又云。 迷则万惑累心。 解则真照法界。 迷则生死纷纭。 解则涅槃常寂。 迷解虽殊。 莫不皆是一心隐显。 三藏法师云。 众生之类。 是菩萨佛土。 验此六识。 即究竟果处。 而惑者终日作迷解。 跋陀三藏云。 理心者。 心非理外。 理非心外。 心即是理。 理即是心。 心理平等。 名之为理。 理照能明。 名之为心。 觉。 心理平等。 名之为佛。 心。 会实性者。 不见生死涅槃有别。 凡圣无异。 境智一如。 理事俱融。 真俗齐观。 圆通无碍。 名修大道。 释道世云。 四禅无像。 三达皆空。 千佛异迹。 一智心同。 澄观和尚华严疏云。 上来诸门。 乃至无尽。 不离一心。 一心即法界。 故起信云。 所言法者。 谓众生心。 心体即大。 心之本智即方广。 观心起行即华严。 觉心性相即是佛。 觉非外来。 全同所觉故。 理智不殊。 理智形夺。 双亡寂照。 则念念皆是华严性海。 则物我皆如。 泯同平等。 为未了者。 令了自心。 若知触物皆心。 方了心性。 故梵行品云。 知一切法。 即心自性。 成就慧身。 不由他悟。 然今法学之者。 多弃内而外求。 习禅之者。 好亡缘而内照。 并为偏执。 俱滞二边。 既心境如如。 则平等无碍。 昔曾莹两面镜。 鉴一盏灯。 置一尊容。 而重重交光。 佛佛无尽。 见夫心境互照。 本智双入。 心中悟无尽之境。 境上了难思之心。 心境重重。 智照斯在。 又即心了境界之佛。 即境见唯心如来。 心佛重重。 而本觉性一。 皆取之不可得。 则心境两亡。 照之不可穷。 则理智交彻。 心境既尔。 境境相望。 心心互研。 万化纷纶。 皆一致也。 唯证相应。 名佛华严矣。 释云。 今人只解即心即佛。 是心作佛。 不知即境即佛。 是境作佛。 今明以如为佛。 心境皆如。 心如即佛。 境如焉非。 又心有心性。 心能作佛。 境有心性。 安不作佛。 以心收境。 则心中见佛。 是境界之佛。 以境收心。 境中见佛。 是唯心如来。 华严锦冠云。 观心释大方广佛华严经者。 若约教诠义。 则有多门。 若不摄归一心。 于我何预。 夫言大者。 即是心体。 心体无边。 故名为大。 方是心相。 相具德相之法。 故名方。 广。 是心用。 心。 有称体之用。 佛是心果。 心解脱处名佛。 华是心因。 心所引行。 喻之以华。 严是心功。 心能善巧严饰。 目之为严。 经是心教。 心起名言。 诠显此理。 故名为经。 然心之一字。 虽非一切。 能为一切。 观者。 以三大中。 具四法界。 对彼四界。 故成四观。 法本如是。 故依法而观。 若依此悟解。 念念即是华严法界。 念念即是毗卢遮那法界也。 肇论注云。 近而不可知者。 其唯物性乎者。 尚书云。 天生万物。 唯人之灵。 有情无情。 为万物也。 灵是心之性。 亦即万物之性也。 即物之性空。 目击而非遥。 虽近而不可知也。 故论云。 远不可见。 如空中鸟迹。 近不可见。 如眼中之药。 远喻三祇至道。 近喻即真不见也。 如上所引祖教。 委细披陈。 可以永断纤疑。 圆成大信。 若神珠在掌。 宝印当心。 诸佛常现目前。 法界不离言下。 是以从初标宗。 于一心演出无量名义。 无量名义。 不出理智。 非理不智。 故理外无智。 非智不理。 故智外无理。 亦摄智从理。 离体无用。 摄用归体。 体性自离。 故体即非体。 即一切法。 如虚空性。 空性亦空。 毕竟寂灭。 斯灭亦灭。 不知以何言故。 强名之无尽真心耳。 今还摄无量义海。 总归一句。 乃至无句。 一字一点。 卷舒自在。 不动一心。 究竟指归。 言思绝矣。 又此乃是内证自心。 真性。 绝待。 无依平等法门。 如华严疏钞云。 悟一切法。 自性平等者。 入于诸法真实之性故。 谓真实性中。 无差别相。 无种种相。 无无量相。 万法一如。 何有不等。 此真实性。 依何立故。 复次明灯无依法。 所谓不依于色。 不依于空。 若万法依空。 空无所依。 今万法依真。 真无所依。 即无依印法门。 故舍离世间。 世间即有种种差别。 斯则性尚不立。 何况于相。 亦不依空立色。 亦不依色立空。 亦无异无不异。 无即无不即。 斯见即绝。 强名内证尔。 问。 如上解释引证。 皆是祖佛之言。 何不自语。 答。 我若自语。 一切茫然。 罔措津涯。 岂有申问之处。 设祖佛之教。 皆是随他意语。 曲顺时机。 是以世尊言。 三世诸佛所说之法。 吾四十九年不加一字。 又经云。 先佛己说。 后佛随顺。 若能如是了达。 则知佛语是自语。 自语是佛语。 故本师云。 一切外道经书。 皆是佛说。 非外道说。 又云。 释迦如来语。 提婆达多语。 无二无别。 若于此不信不明。 皆成二见。 常萦分别凡圣之想。 恒生取舍自他之情。 欲绍吾宗。 无有是处。 问。 前标宗章。 已广说唯心之旨。 何故十帙之中。 卷卷委曲重说。 答。 此是秘要之门。 难信之法。 转深转细。 难解难知。 悉抱疑情。 尽居惑地。 夫疑者。 于诸谛理犹豫为性。 能障善品为业故。 疑有多种。 略说具三。 一疑自。 谓己不能入理。 二疑师。 谓彼不能善教。 三疑法。 谓于所学。 为令出离。 为不出离。 况如有病之人。 疑自疑医。 疑药。 病终不愈。 若具前三疑。 终不能决定信入。 今宗镜所录。 皆是正直舍方便。 但说无上道。 随闻一法。 尽合圆宗。 实可以断深疑。 成大信。 如清凉记云。 谓闻空莫疑断。 是即事之空。 非断灭故。 闻有莫疑常。 非定性有。 从缘有故。 闻双是莫疑两分。 但双照二谛。 无二体故。 闻双非莫疑无据。 以但遮过。 令不着故。 又闻空莫疑有。 是即有之空故。 闻有莫疑空。 是即空之有故。 闻双是莫疑双非。 是即非有无。 为有无故。 闻双非莫疑双是。 是即有无。 方是非有无故。 是知谛了一心。 群疑顿断。 则有不能有。 空不能空。 凡不能凡。 圣不能圣。 岂世间言语是非之所惑哉。 如佛藏经云。 佛告舍利弗。 须弥山王。 为高大不。 高大。 世尊。 舍利弗。 四天下中。 普雨大石。 皆如须弥。 有人以手承接此石。 无有遗落如芥子者。 于意云何。 为希有不。 希有。 世尊。 舍利弗。 如来所说一切诸法。 无生无灭。 无相无为。 令人信解。 倍为希有。 舍利弗。 譬如有人。 以一切众生。 置左手中。 右手接举三千世界。 山河草木。 皆能令是一切众生。 同心喜乐。 其意不异。 于意云何。 为希有不。 希有。 世尊。 舍利弗。 如来所说一切诸法。 无生无灭。 无相无为。 令人信解。 倍为希有。 此宗镜文。 所以前后广引者。 只为此心深奥故难信。 秘密故难知。 乃至菩萨大智。 尚须佛力所加。 岂况浅劣而能知者。 如宝雨经云。 佛言。 云何菩萨深信如来意业秘密。 若诸菩萨。 闻于如来意之秘密。 谓如来所有意乐法义。 依止于心。 依心而住。 一切菩萨声闻缘觉。 及诸有情。 无能知者。 唯除如来之所加持。 是以虽前引后证。 文广义繁。 则语语内而利益根机。 闻闻中而惊新耳目。 何厌重说。 起此慢心。 所以本师云。 行住坐卧。 常说妙法。 又云。 我于得道夜。 及涅槃夜。 是二夜中间。 常说般若。 是以机多生熟。 信有浅深。 前闻熏而未坚。 后闻熏而方入。 如大智度论云。 譬如摇树取果。 熟者前堕。 若未熟者。 更须后摇。 又如捕鱼。 前网不尽。 后网乃得。 又云。 复次是般若波罗蜜相。 甚深难解难知。 佛知众生心。 根有利钝。 钝根者少智。 为其重说。 若利根者。 一说二说便悟。 不须种种说。 譬如駃马。 下一鞭便走。 驽马多鞭乃去。 如是等种种因缘故。 经中重说无咎。 又问曰。 上来数说。 是般若波罗蜜甚深因缘。 今何以复重说。 答曰。 处处说甚深。 多有所利益。 凡人不知。 谓为重说。 譬如大国王。 未有嫡子。 求祷神祇。 积年无应。 时王出行。 夫人产子男。 遣信告王。 大夫人产男。 王闻喜而不答。 乃至十反。 使者白王。 向所白者。 王不闻也。 王曰。 我即闻之。 久来。 愿满故喜。 心内悦乐。 闻不已耳。 即勅有司。 赐此人百万两金。 一语十万两。 王闻使者言。 语语中有利益。 非是重说。 不知者谓为重。 处处说甚深亦如是。 佛与菩萨须菩提。 知大有利益。 须菩提闻佛说深般若。 不能得底。 转觉甚深。 听者处处闻甚深。 得禅定智慧利益等。 凡夫人谓为重说。 且如国王闻于一语。 有多利益。 赐十万两金。 此乃增生死根。 成于识乐。 今闻宗镜。 卷卷之中。 文文之内。 重重唱道。 一一标宗。 长菩提根。 成于法乐。 尽大地为黄金。 未酬一字。 请不生怠厌于频闻。 令已达者。 重坚信心。 使未入者。 速发闻慧。 问。 此宗镜门。 还受习学不。 答。 学则不无。 略有二义。 一者。 若论大宗。 根本正智。 不从心学。 非在意思。 圆明了知。 不因心念。 故台教云。 手不执卷。 常读是经。 口无言音。 遍诵众典。 佛不说法。 恒闻梵音。 心不思惟。 普照法界。 此论上上根器。 闻而顿悟。 亲自证时。 二者。 若未省达。 亦有助发之力。 印可之功。 或机思迟回。 乃至中根下品。 及学差别智门。 须依明师以辩邪正。 先以闻解信入。 后以无思契同。 须得物物圆通。 事事无滞。 方乃逢缘。 对境。 不失旨迷宗。 故云。 会万物为自己者。 其唯圣人乎。 又若约大纲。 应须自省。 设有相助。 亦指自知。 如有学人问先德。 如何是禅。 答。 悟自理为禅。 问。 如理心性。 但是假名。 何者是实。 答。 有三阿僧祇百千名号。 但假施设。 实相无相如虚空。 须自反悟。 问。 悟后更有何法。 答。 只箇悟处是法。 从缘发明。 反得自理。 问。 此性还可示人令见不。 答。 还示渠教自省达即得。 不是眼见耳闻意知之事。 此箇真精妙明性。 不同大虚木石。 天生灵妙不思议。 即自性佛法僧。 若不悟。 推求欲见。 一毫亦不可得。 但离前尘好丑。 即是自家本心。 若一毫不尽。 与佛道者。 无有是处。 问。 见色但见色。 如何见心。 答。 即思思之。 是阿谁见色。 问。 岂不是当境者全是。 不应更求见。 答。 自思量看。 是之与不是。 莫问他人。 若直下见。 更不图度。 佛法只在方寸。 心外断行踪。 但一心一智慧。 离内外中间取受。 三际理玄。 便入无为道。 问。 悟何心是道。 答。 悟心无心即是道。 问。 请为指示。 答。 指示了也。 汝自不见。 问。 是何物教学人见。 答。 教渠直下见。 也不是物。 又先德问。 即今见何物。 答。 见本心。 问。 见与本心。 为别不别。 答。 不别。 真如体上。 自有照用。 以明故得名为见。 以不动故得名为心。 又自性清净名照。 常见自性名用。 故知此心。 目前显露。 何须问答。 岂假推穷。 即圆满门。 是成现法。 如有学人问忠国师。 和尚。 如何是解脱心。 答。 解脱心者。 本来自有。 视之不见。 听之不闻。 搏之不得。 众生日用而不知。 此之是也。 此乃直指。 目击道存。 今古常然。 凡圣共有。 夫宗镜所录。 皆是佛说。 设有菩萨製作。 法师解释。 亦是达佛说意。 顺佛所言。 以此土众生。 皆以闻慧入三摩地故。 须以音声为佛事。 显示正义。 破除邪执。 非言不通。 此有二义。 一者约毕竟门。 则实不可说。 如起信论云。 一切诸法。 从本已来。 离言说相。 离名字相。 离心缘相。 又云。 复次究竟离妄执者。 当知染法净法。 皆悉相待。 无有自相可说。 是故一切法。 从本已来。 非色非心。 非智非识。 非有非无。 毕竟不可说相。 而有言说者。 当知如来善巧方便。 假以言说。 引导众生。 得其旨趣者。 皆为离念归于真如。 以念一切法。 令心生灭。 不入实智故。 此是引导一切初发菩提心人。 且令自利。 理行成就。 归于实智。 究竟指归宗镜矣。 二者约方便门。 是利他行。 故云如来善巧方便。 假以言说。 引导众生。 又不可一向执发言为非。 起念成过。 何者以即言无言。 即念无念。 是知言言契道。 念念归宗。 若分别门。 不无二说。 若毕竟门。 言思绝矣。 问。 如上所立一心之旨。 能摄无量法门。 融通一切。 此心为复能含一切法。 能生一切法。 为复自生。 他生。 共生。 无因生。 答。 此心不纵不横。 非他非自。 何者。 若云心含一切法。 即是横。 若云心生一切法。 即是纵。 若云自生。 心不生心。 若云他生。 既不得自。 云何有他。 若云共生。 自他既无。 将何为共。 若云无因生。 有因尚不生。 况无因乎。 问。 心非四性者。 教中云何说。 意根生意识。 心如工画师。 无不从心造。 则是自生。 又云。 心不孤起。 必藉缘而起。 有缘思生。 无缘思不生。 则是他生。 又云。 所谓六触因缘生六受。 得一切法。 则是共生。 又云。 十二因缘。 非佛天人修罗作。 性自尔。 则无因生。 既属教文。 云何成过。 答。 诸佛随缘差别。 俯为群机。 生善破恶。 令入第一义理。 皆是四悉方便权施。 空拳诳小儿。 诱度于一切。 问。 既非纵横。 不堕四性。 则一切法是心。 心是一切法不。 答。 是则成二。 问。 如是则一切不立俱非耶。 答。 非亦成二。 如文殊言。 我真文殊。 无是文殊。 若有是者。 则二文殊。 然我今日。 非无文殊。 于中实无是非二相。 问。 既无二相。 宗一是不。 答。 是非既乖大旨。 一二还背圆宗。 问。 如何得契斯旨。 答。 境智俱亡。 云何说契。 问。 如是则言思道断。 心智路绝矣。 答。 此亦强言。 随他意转。 虽欲隐形。 而未亡迹。 问。 如何得形迹俱亡。 答。 本无朕迹。 云何欲亡。 问。 如是则如人饮水。 冷煖自知。 当大悟时。 方合斯旨。 答。 我此门中。 亦无迷悟。 合与不合之道理。 撒手似君无一物。 徒劳苦说数千般。 此事万种况不成。 千圣定不得。 大地载不起。 虚空包不容。 非大器人。 无由檐荷。 如古德云。 尽十方世界觅一人为伴不得。 又云。 只有一人承绍祖位。 终无第二人。 若未亲到。 徒劳神思。 直饶说玄之又玄。 妙中更妙。 若以方便。 于称扬门中。 助他信入。 一期傍赞。 即不然。 若于自己分上亲照之时。 特地说玄说妙。 起一念殊胜不可思议之解。 皆落魔界。 所以圆觉经云。 虚伪浮心。 多诸巧见。 不能成就圆觉。 又先德偈云。 得之不得天魔得。 玄之又玄外道玄。 抛却父孃村草里。 认他黄叶作金钱。 百丈竿头快散手。 不须观后复观前。 如今但似形言迹。 纹綵生时。 皆是执方便门。 迷真实道。 并是认他黄叶。 唤作金钱。 若大悟之时。 似百丈竿头放身。 更不顾于前后。 此宗镜中。 是一切凡圣大舍身命之处。 不入此宗。 皆非究竟。 问。 毕竟如何。 答。 亦无毕竟。 问。 前云不入此宗。 皆非究竟。 此又云何称无毕竟。 答。 前对增上慢人。 未得为得。 认虚妄为真实。 执颠倒作圆常。 为破情尘。 权称究竟。 今论见性。 岂言虚实耶。 问。 以此通明之后。 如何履践。 答。 教谁履践。 问。 莫不成断灭不。 答。 尚不得常住。 云何断灭。 问。 乞最后一言。 答。 化人。 问。 幻士。 谷响。 答。 泉声。 欲达吾宗旨。 泥牛水上行。 问。 此录括略微细。 理事圆明。 于慕道人。 得何资益。 答。 若第一义中。 无利无功德。 就世俗门内。 似有于称扬。 总有二途。 能俾初学。 一者为未信人。 令成正信。 摄归一念。 不外驰求。 二者为已信人。 助成观力。 理行坚固。 疾证菩提。 步步而不滞宝所功程。 念念而流入萨婆若海。 似乘广大之辇。 立至宝坊。 如驾坚牢之船。 坐登觉岸。 问。 集此宗镜。 有何功德。 答。 此不思议大威德法门。 但有见闻。 深获善利。 如一尘落嵩狱之岗陇。 已带陵云。 滴露入沧海之波澜。 便同广润。 可谓直绍菩提之种。 全生诸佛之家。 何况信解受持。 正念观察。 为人敷演。 传布施行。 约善利门。 无法比喻。 功德无尽。 非种智而不可称量。 利乐何穷。 过太虚而莫知边际。 以满空珍宝。 供养恒沙如来。 化十方众生。 尽证辟支佛果。 未若弘宣斯旨。 开演此宗。 以兹校量。 莫能俦比。 可谓下佛种子。 于众生身田之中。 抽正法芽。 向烦恼欲泥之内。 然后七觉华发。 菩提果成。 展转相生。 至无尽际。 如华严探玄记云。 于遗法中。 见闻信向此无尽法。 成金刚种子。 当必得此圆融普法。 如经云。 吞服金刚喻。 小火广烧喻。 又如兜率天子从地狱出。 得十地无生忍。 展转利益。 不可穷尽。 皆由宿闻此法。 为本因故。 颂云。 虽在于大海。 及劫尽火中。 决定信无疑。 必得闻此经。 大智度论云。 受持般若。 校量功德。 于是持边。 正忆念最胜。 今如诸佛怜愍众生。 故为解其义。 令易解。 胜自行正忆念。 是时佛欲广分别福德故。 说言。 若有人尽形寿供养十方佛。 不如为他解说般若义。 此中说胜因缘。 三世诸佛皆学般若成无上道。 乃至教恒河沙世界中人。 令得声闻辟支佛道。 不如为他人演说般若波罗蜜义。 此中说因缘。 是诸贤圣。 皆从般若波罗蜜出。 故首楞严经云。 佛告阿难。 若复有人。 遍满十方所有虚空。 盈满七宝。 持以奉上微尘诸佛。 承事供养。 心无虚度。 于意云何。 是人以此施佛因缘得福多不。 阿难答言。 虚空无尽。 珍宝无边。 昔有众生施佛七钱。 舍身犹获转轮王位。 况复现前虚空既穷。 佛土充遍。 皆施珍宝。 穷劫思议。 尚不能及。 是福云何更有边际。 佛告阿难。 诸佛如来。 语无虚妄。 若复有人。 身具四重。 十波罗夷。 眴息即经此方他方阿鼻地狱。 乃至穷尽十方无间。 靡不经历。 能以一念将此法门。 于末劫中开示未学。 是人罪障。 应念消灭。 变其所受地狱苦因。 成安乐国。 得福超越前之施人。 百倍千倍千万亿倍。 如是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所以赞弘此典。 善利无边。 谓首楞严经。 以如来藏心为宗。 如来藏者。 即第八阿赖耶识。 密严经偈云。 如来清净藏。 世间阿赖耶。 如金与指鐶。 展转无差别。 以诸佛了之成清净藏。 异生执之为阿赖耶。 如真金随工匠炉火之缘。 标指鐶之异名。 作圆小之幻相金体不动。 名相妄陈。 类真心随众生染净之缘。 成凡圣之异名。 现昇沉之幻相。 心性不动。 名相本空。 认假名而二见俄分。 悟真体而一心圆证。 迷悟即于言下。 法喻皎在目前。 昧之者历劫而浪修。 达之者当体而凝寂。 法华经云。 我灭度后。 能窃为一人脱法华经乃至一句。 当知是人则如来使。 如来所遣。 行如来事。 何况于大众中广为人说。 窃为一人者。 窃者。 私也。 若私地只为一人说此一句。 此人则是从一心真如中遣来作使。 告报异生。 直了一如之理。 即是行真如中事。 以真如无边。 至一切处故。 则所得法利。 亦随真如之性。 无量无尽。 又云。 当知是人。 与如来共宿。 则为如来手摩其头。 乃至入如来室。 着如来衣。 坐如来座。 以要言之。 持此经人。 四威仪中。 举足下足。 皆不离一心真如诸佛行处矣。 鸯崛魔罗经云。 若人过去曾值诸佛。 供养奉事。 闻如来藏。 于弹指顷。 暂得听受。 缘是善业诸根纯熟。 所生殊胜。 富贵自在。 是众生今犹纯熟。 所生殊胜。 富贵自在。 由彼往昔曾值诸佛。 暂得听闻如来藏故。 乃至佛告鸯崛魔罗。 非是如来为第一难事。 更有难事。 鸯崛魔罗。 譬如士夫。 檐须弥山王。 及大地大海。 经百千岁。 此为大力第一难不。 鸯崛魔罗白佛言。 是如来境界。 非彼声闻缘觉所及。 佛告鸯崛魔罗。 彼非大力。 非为甚难。 若以大海一尘。 为百亿分。 百千亿劫。 持一尘去。 乃至将竭。 余如牛迹。 复能檐负须弥山王。 大地河海。 百千亿劫。 而彼不能于正法住世。 余八十年时。 演说如来常恒不变如来之藏。 唯菩萨人中之雄。 能说如来常恒不变如来之藏。 护持正法。 我说此人。 第一甚难。 又法华见宝塔品云。 若接须弥。 掷置他方。 无数佛土。 亦未为难。 若以足指。 动大千界。 远掷他国。 亦未为难。 又云。 假使有人。 手把虚空。 而以游行。 亦未为难。 又云。 假使劫烧。 檐负乾草。 入中不烧。 亦未为难。 我灭度后。 若持此经。 为一人说。 是则为难。 故知竭海移山。 非无为之力。 任使蹑虚履水。 皆有漏之通。 曷若开诸佛心。 演如来藏。 绍菩提种。 入一乘门。 能託圣胎。 成真佛子。 何以故。 谓得本故。 如从源出水。 因乳得酥。 如鸯崛魔罗经云。 复次文殊师利。 如知乳有酥。 故方便鑽求。 而不鑽水。 以无酥故。 如是文殊师利。 众生知有如来藏。 故。 精勤持戒。 净修梵行。 复次文殊师利。 如知山有金。 故凿山求金。 而不凿树。 以无金故。 如是文殊师利。 众生知有如来藏故。 精勤持戒。 净修梵行。 言我必当得成佛道。 复次文殊师利。 若无如来藏者。 空修梵行。 如穷劫鑽水。 终不得酥。 故知入宗镜中。 见如来性。 菩提道果。 应念俱成。 如下水之舟。 似便风之火。 若背宗镜。 不识自心。 设福智齐修。 终不成就。 如求乳鑽水。 离山凿金。 任历三祇。 岂有得理。 如宗镜所录。 前后之文。 皆是诸佛五眼所观。 五语所说。 无一言而不谛。 非一义而不圆。 可俟后贤。 决定信入。 如月上经偈云。 假动须弥山倒地。 修罗住处皆悉灭。 大海枯涸月天坠。 如来终不出妄言。 假使十众同心。 或火成水。 水成火。 无量功德最大尊。 利益众生无异说。 大地虚空成浑沌。 百刹同入芥子中。 罗网可用缚勐风。 如来终不有妄语。 以兹诚实。 可遍传持。 功德无边。 言思罔及。 所以唯识论偈云。 作此唯识论。 非我思量处。 诸佛妙境界。 福德施群生。 斯论大旨。 非情识知解之所思量。 乃是大觉不思议绝妙境界。 以此弘扬不思议无尽之福。 悉用普施一切法界无量含生。 同入此宗。 齐登佛地。 华严疏主藏法师发愿偈云。 誓愿见闻修习此。 圆融无碍普贤法。 乃至失命终不离。 尽未来际愿相应。 以此善根等法性。 普润无尽众生界。 一念多劫修普行。 尽成无上佛菩提。 宗镜录卷第一百 戊申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4:54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fojing/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