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别译杂阿含经卷第七 内容: 别译杂阿含经卷第七失译人名今附秦录二诵第二(一二二)尔时,世尊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 时,彼城中有伎人主,号曰动发,往诣佛所。 到佛所已,头面礼足,却坐一面,而作是言:「瞿昙! 我于昔者曾从宿旧极老伎人边闻:『于伎场上,施设戏具,百千万人皆来观看,弹琴作倡,鼓乐絃歌,种种戏笑。 所作讫已,命终之后,生光照天。』如是所说为实为虚?」佛告之曰:「止! 止! 汝今莫问是事。」时,彼伎主第二第三,亦如是问,佛悉不答。 尔时,如来语伎主言:「我今问汝,随汝意答。 若有伎人,于伎场上,施设戏具,弹琴作倡,鼓乐絃歌,以是事故,百千种人,皆悉来集。 如此诸人,本为爱欲、瞋恚、愚痴之所缠缚,复更造作放逸之事,岂不增其贪、恚、痴耶? 譬如有人,为绳所缚,以水浇之,逾增其急。 如是诸人,先为三毒之所缠缚,复更于彼伎场之上作倡伎乐,唯当增其三毒,炽盛如是。 伎主汝为斯事,命终得生光照天者,无有是处。 若有人计于伎场上作众伎乐,命终生于光照天者,我说是人名为邪见。 邪见之果,生于二处,若堕地狱,或堕畜生。」佛说是已,时,彼伎主悲泣堕泪。 佛告伎主:「以是因缘故,汝三请,我不为汝说。」尔时,伎主白佛言:「世尊! 我今不以闻佛语故而便涕泣,我愍如斯诸伎人等,孾愚无智,所作不善。 彼于长夜,作如是见,于未来世,当受大苦,常被欺诳,为人所轻。 若有伎人作如是言:『于伎场上作倡伎乐,命终生彼光照天。』者,如是之言名大妄语。 若以此业,生光照天,无有是处。 世尊! 我从今日更不造彼如是恶业。」佛即告言:「汝今真实,于未来世,必生善处。」尔时,伎主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二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 时,彼城中有善斗将,为聚落主,往诣佛所,顶礼佛足,问讯已讫,在一面坐。 白佛言:「世尊! 我于昔者,曾从宿旧耆老边闻:『若欲战时,要当庄严所持器仗,牢自防护,勇勐直进,无有怯弱,能破前敌,伤杀物命,使余军众皆悉退散。 作是事已,命终得生箭庄严天。』」彼时斗将作如是问,佛告之曰:「止! 不须说。 汝于今者,所问义趣,甚为不善。」第二第三,亦如是问。 佛复告言:「汝已慇懃三问于我,汝若能受,当为汝说。 诸有战者,牢自庄严,善知斗术,最为阵首,勇勐前进。 如是战将,岂不作意方便,欲得伤害彼诸军众,作是念言:『云何当繫缚于彼、伤害于彼,令其坏尽。』宁可不生如是念耶? 战将! 汝于众生所起三邪恶业。 何等名为三邪恶业? 所谓即是身口意也。 若以如是三不善业,身坏命终,得生天者,无有是处。 战将! 汝今若如是见者,即是邪见。 邪见之业必生二处,或在地狱,或堕畜生。」尔时,斗将闻佛语已,悲泣流泪。 佛复告曰:「我以是故,三请不说。 今为汝说,何故涕泣?」时,彼斗将白佛言:「世尊! 我不为闻是说故,而生悲恼;怜愍诸斗战者,长夜愚闇,孾孩无智,所作不善,常为此事,于未来世,当受大苦。 如是恶业,而实不得生于天中。 若以此业,而生彼箭庄严天者,实无是处。 世尊! 我从今更不作于如是邪见。」佛即赞言:「善哉! 善哉! 汝所说者,甚为希有。」尔时,斗将闻佛所说,顶礼还去。 (一二四)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 尔时,善调马师聚落主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在一面坐。 佛告调马师曰:「以几因缘,令马得调?」马师言:「瞿昙! 以三事故,能令马调:一者、一向须濡。 二者、一向须麁。 三者、亦濡亦麁。」佛语之言:「若斯三事不能调者,复当云何?」马师对曰:「打令命终。」马师即言:「瞿昙! 汝为无上调御之师,调丈夫时,以几事调?」佛言:「我亦以三事调御:一、须濡语。 二者、麁语。 三者、不濡不麁,而得调伏。 云何名为一向须濡? 如佛告比丘:『汝若修三业善者,获善果报,此是天,此是人。』是名一向以濡而得调伏。 云何名麁? 如说三恶道,此是身口意业造恶果报。 云何名为麁而濡? 说身口意有诸善业,得生人天,此是身口意善所获果报;亦说身口意有诸恶业,当堕三涂,斯亦身口意所获果报。 是则名为亦麁亦濡,而调众生。」马师白佛:「若以此三不调伏者,当云何调?」佛告之曰:「与其切言,若不调者,深加毁害。」马师对曰:「今汝沙门常说不杀,云何言害?」佛言:「马师! 如是! 如是! 言如来者,实不应杀,所不应作。 如来世尊以此三事用调众生,若不调者,终不与语,亦不教诏,亦不指授。」佛告马师:「于汝意云何? 如来若不教授,设不与语,设不指授,如是者则名毁害,是真毁害。」马师对曰:「实尔! 瞿昙。 如来若当不与其语,不教授法,实成毁害,甚于世害。」马师复言:「瞿昙! 我自今已后,当断毁害,更不造恶。」佛即赞言:「马师! 如汝所说,实为真正。」尔时,马师闻佛所说,欢喜顶礼而去。 (一二五)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 时,聚落主名曰恶性,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在一面坐。 即白佛言:「世尊! 如世有人无所修集,恼触于他,作恼触语。 是故诸人,咸称其人,名为极恶。」佛告聚落主:「设有一人,恼触于彼,作恼害语,出恼语故,令他瞋忿,以是之故,名为恶性。 不修正见、正业、正语、正命、正念、正方便、正志、正定,不修正定故,恼触于彼。 以恼触故,极生瞋忿。 以瞋忿故,出瞋忿语。 出瞋语故,名为恶性。」时,村主言:「希有瞿昙! 实如所言,以恼触故,实名恶性。 我以不修正见故,为彼触恼。 以恼触故,称我恶性。 一切世人咸皆称我,以为恶性,从是已来,名为恶性。」村主复言:「瞿昙! 云何得不恼触?」「无恼触故,得无恼语。 虽复为彼之所恼触,不恼于他。 虽复为彼之所恼语,而不恼语以恼于彼。 虽为他恼,不生心恼。 以不恼故,世人咸称能忍善者,亦复于彼生忍善想。 若如是者,能修正见。 修正见故,正业、正语、正命、正志、正方便、正定、正念。 修正定故,为他所触,而不生恼。 不生恼故,名为忍善。」村主言:「希有瞿昙! 所说甚善。 实如所言,我以不修正见故,为他所恼。 为他恼故,出恼触言,是以世人,称我恶性,皆生恶想,故名恶性。 不修八正道故,为他所触,出恼触语,遂至瞋忿。 有是想故,世人称我,以为恶性。」村主言:「瞿昙! 我从今已后,如是恶性,卒暴、我慢、凶险,我当捨弃。」佛赞之曰:「汝若如是,实为甚善。」时,彼村主闻佛所说,欢喜顶礼而去。 (一二六)尔时,有聚落主名如意珠顶发,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在一面坐,即白佛言:「世尊! 我于往日在王宫殿,与诸辅相共一处坐,群臣眷属详议讲论,所谓作沙门者,为得捉于钱宝,以不得捉金不? 时,彼众中有一人言:『纵令捉者,竟有何过? 应当得捉。』有一人言:『不应得捉。 沙门释子不捉金宝。』世尊! 如是二语,为得名为称法而说,为不称说? 若作斯语,非为毁佛,非过言耶? 为是佛说,为非是乎?」佛告聚落主:「若作是说,斯名谤我,为不称说,名为过说。 然我所说,实不同彼。 何以故? 为比丘者,沙门释子,法不应捉金等钱宝。 若捉金等钱宝,彼非沙门释子之法,佛之教法转胜端严。 佛如是说,为比丘者,不应捉于金等钱宝,设有捉者,非沙门法。」村主言:「我于彼时,于大众中,亦作是说,沙门释子实不应捉金等钱宝,若有捉者,宜应自恣放逸五欲。」时,彼村主闻佛所说,顶礼而去。 当于尔时,阿难比丘侍立佛侧,以扇扇佛。 佛告阿难曰:「汝可召诸比丘依此王舍城而住止者,尽集讲堂。」尔时,阿难奉佛教已,如佛所命,勅诸比丘,尽集讲堂。 时,诸比丘各来集已,阿难诣佛,顶礼佛足,在一面坐。 白佛言:「世尊! 诸比丘僧依王舍城迦兰陀竹林者,皆来集在讲堂之中,唯愿世尊宜知是时。」尔时,世尊即往讲堂,于众僧前敷座而坐。 佛告比丘:「有如意珠顶发聚落主来至我所,顶礼我已,而作是言:『我于往日,在王宫殿,与诸辅相共议讲论沙门之法,为应捉持金等钱宝,为不捉耶? 时,彼众中有一人言:「假令沙门捉持钱宝及金银等,有何过咎? 但捉无苦。」复有人言:「沙门之法,法不应捉金等钱宝。」如斯二人,其语不同,此二人言,何者称法?』我即答言:『沙门释子不应捉持金等钱宝。』时,聚落主而作是言:『我于昔时,于彼众中,亦作是语,如斯沙门,得捉金等及以钱宝,亦应恣令受于五欲。』时,彼村主闻我所说,欢喜而去。」佛告诸比丘:「汝等当知,彼如意珠顶发聚落主于众人前作师子吼言:『沙门法不应受取金银钱宝。』汝诸比丘从今已后,若有所须,欲捉之者,当作草木及捉粪想,宁捉粪秽,不捉宝物。」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顶礼而去。 (一二七)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瞻波国竭城祇池岸。 时,聚落主号王顶发,来诣佛所,顶礼尊足,在一面坐。 佛告之曰:「此世间中,多有众生依二种法:一贪欲乐,二名习于无益。 身事非圣之法,徒受无益损减。 习于欲乐,是名下贱繫累之法。 受欲乐者,凡有三种。 云何为三? 一者、聚非法财,残害物命,自乐己身,而为己身作正乐因,此亦不名供养父母,亦不名与妻子及其僮僕,亦非亲友、知识、眷属、辅弼己者,亦复不名为供养供给沙门、婆罗门,诸福田等。 若如是者,不修上道,不作乐因,不得乐报,是名第一欲乐。 设受欲乐,或时如法,或不如法,或为残害,或不残害,以乐己身,安乐父母、妻子、僮僕、亲友、眷属、辅弼己者,悉皆供养供给,与正安乐,然不施与沙门、婆罗门,及诸福田,亦复不修正道,不作乐因,不求乐报,不作生天因缘,是名第二欲乐。」佛复告聚落主:「若有集于财宝,如法而聚,而为残害,以如法故,不造残恶故,修自己身,正受其乐,亦名正理供养父母,及与妻子、僮僕、亲友、眷属、辅成己者,皆名正与安乐,正事给养。 时时供养沙门、婆罗门,修立福田,修于上道,种于乐因,求乐果报,作生天因缘,是名第三受于欲乐。 我今为诸受欲乐者,皆悉同说。 设受欲乐,我说下贱。 设受欲乐,我说为中。 设受欲乐,我说为上。 何者下贱? 非法聚财,又不非法聚财,自乐己身,而为己身作正乐因,此亦不供养,亦不名与妻子、僮僕、亲友、眷属,亦不随时供养沙门、婆罗门诸福田等,不修上道,不作乐因,不得乐报,不作生天因缘,是名为下。 何等名中? 设受欲乐,或时如法,或不如法,或为残害,以自乐身,亦复安乐父母、妻子、僮僕、亲属,乃至不作生天因缘,是名为中。 云何名上? 所谓如法聚财,不作残害,身正受乐,正理供养父母及与妻子、僮僕、亲友,乃至能作生天因缘,是名为上。 「何等无益三种苦身? 所谓苦非圣法,无有义利,若有苦身,心已变坏。 初犯禁戒,身心内外一切俱热,追念此事,无时暂离。 现在之世,不离烦热,终不能得过人之法,是名初无益苦身法。 若复有人,虽不犯戒,心亦不变,然复称于身心二业,内外俱适,修学是事,现在之世,不离烦恼,终不能得过人之法,是名第二无益苦身。 复次若更有人,虽不犯戒,心不变异,然复称于身心二业,内外俱适,修念此事,现在之世,不离恼热,有少增进过人之法,或得少智,或得见法,或少禅定,是名第三无益苦身。 「聚落主! 我亦不说无益苦行都为一种,有一苦行名为下品,复有苦行名为中品,又有苦行名为上品。 云何名下? 初毁戒时,心已变坏,身心内外一切俱热,追念此事,无时暂离,于现在世,不离烦恼,终不能得过人之法,是名为下。 云何名中? 若复有人,虽不犯戒,心亦不变,然复称于身心二业,内外俱适,修学此事,于现在世,不离恼热,亦不能得过人之法,是名为中。 云何名上? 若更有人,虽不犯戒,心不变异,然复称于身心二业,内外俱适,修学此事,于今现在,不能永断一切烦恼,有少增进过人之法,或得少智,或得见法,或触禅乐,是名为上。 「为,聚落主! 除是二边,趣向于道,所谓三种欲乐,及以三种无益苦身,趣向中道。 何等名为捨于三种欲乐之事,及以三种无益苦身,向中道耶? 聚落主! 贪染欲乐,恼害自身,亦恼害他,自他俱害,现集诸恶,于当来世,亦集诸恶。 以此因缘,心烦悲忧,受诸苦恼。 设尽欲结,亦无自苦,亦不苦他,亦复无有自他之苦,现在之世,不集诸苦,于未来世,亦复不集一切众苦,以是义故,得现法乐,离众恼热,不择时节,得近涅槃。 于现在世,能得道果,智者自知,明了无滞,不随他教,是名初中道。 聚落主! 复有中道,离于恼热,不择时节,得近涅槃,智者自知,不随他教,所谓正见、正语、正业、正命、正定、正方便、正志、正念,是名第二中道。」说是法时,王顶发聚落主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尔时,王顶发聚落主知法、见法、得法,度疑彼岸,离于疑惑,不随他教,不受异见,于佛法中,得自在辩。 即从坐起,整衣服,合掌向佛,白佛言:「世尊! 我于今日,已得出过,归依于佛,亦复归依法僧二宝,我持优婆塞戒,从今尽寿,归依三宝。」尔时,王顶发聚落主闻佛所说,欢喜踊跃,顶礼而去。 (一二八)尔时,世尊游行于末牢村邑,渐次至于优楼频螺聚落,在鹦鹉阎无果林中。 时,驴姓聚落主遥闻世尊游末牢邑,至优楼频螺聚落鹦鹉阎无果林,作是思惟:「我闻世尊瞿昙所说之法,能灭现在一切苦习,我亦欲灭现在一切苦习,宜应诣彼,听斯妙法,彼或为我说于尽灭苦习之道。」时,彼驴姓思惟是已,即出聚落,往世尊所,顶礼佛足,在一面坐。 白佛言:「世尊! 我闻如来所说之法,能灭众生现在苦习。 善哉! 世尊垂哀矜愍,愿为敷演现在能灭苦习之义。」尔时,世尊即告之曰:「我若为汝说于过去曾更无量众苦灭苦习法,汝或时信,或不信,或乐不乐。 我今亦欲为汝说于未来无量众苦灭苦习法,而汝或信,或不信,或乐不乐。」佛复告曰:「我于今者,即于此处,为汝说于灭苦习法,汝当谛听,至心受持。 诸有众生,起小苦处,而此苦中,种种差别,是等众苦,因欲而生,皆习于欲,欲为根本,欲为因缘。」时,聚落主复白佛言:「善哉! 世尊! 今我根钝,不解略说,唯愿垂愍,广演斯义,令我开悟。」佛复告言:「今我问汝,随所乐答。 此优楼频螺聚落中,所有民众,假设有人尽繫缚之,加诸骂辱,皆悉斩戮,汝颇于中,生苦恼不?」聚落主言:「虽复忧惨,不必一向生大苦恼。」复白佛言:「世尊! 此优楼频螺聚落之中,是我爱者,则能生我忧悲苦恼,心不悦豫;非我爱者,非我所欲,非我所念,于斯等边,我则无有忧悲苦恼。」佛告之曰:「聚落主! 是故当知,一切种种苦恼之生,皆由于欲,悉因于欲,欲为根本。」佛复告言:「聚落主! 于汝意云何? 若汝子未生,未依于母,未见闻时,颇于彼所,有欲亲昵、爱念心不?」对曰:「无也。」佛复告言:「汝子依母而生长已,汝若见时,颇生欲亲爱念以不?」对曰:「实尔。」佛言:「汝子依母生已,渐大,设当败坏,王贼劫夺,若如是者,汝生苦恼忧悲念不?」聚落主曰:「若遭是事,当于尔时,我心愁毒,若死若近死,况复不生忧悲苦恼?」佛复告言:「是故当知,一切种种苦恼之生,皆因于欲,悉从欲生,欲为根本。」聚落主言:「希有世尊! 所说甚善! 巧为方喻。」复白佛言:「我子设当在于远处,遣使往看,使若还迟,我与其母心意不安,怪使迟晚,我子将不平安耶?」佛言:「聚落主! 是故当知,众生苦恼,种种忧悲,皆因于欲,由欲而生,欲为根本。 假使四爱败坏变异,便生四种忧悲苦恼,若三亦皆生于忧悲苦恼,若有一爱,便生一忧悲苦恼。 若无爱者,是则无有忧悲苦恼,离于尘垢,如池莲华,不着于水。」说是法时,驴姓聚落主远离尘垢,得法眼净,见法得法,解法知法,度疑离惑,不从他心,不趣异道,于佛教法,获得辩力。 即从坐起,整衣服,合掌白佛,而作是言:「世尊! 我已出离,归依三宝,从今日夜为优婆塞,尽我形寿,生清净信。」闻佛所说,欢喜顶礼而去。 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二九)尔时,世尊与千二百五十大比丘僧、千优婆塞、五百乞儿,而自围绕,游行摩竭提国,从一聚落至一聚落,从城至城,乃至到彼那罗健陀城卖叠园林,于中止住。 时,闭口姓聚落主是尼乾陀弟子,闻佛在摩竭提游,乃至是中到此园林,作是念言:「我当往白师尼乾陀,然后往诣瞿昙边。」时,闭口姓即往尼乾陀所,顶礼其足,在一面坐。 时,尼乾陀即告之言:「汝能以二种论难瞿昙不? 如两鍓钩,钩取于鱼,既不得吐,又不得嚥,斯二种论,亦复如是,能令于彼不得吐嚥。」聚落主言:「唯愿教我,我当往问。 何等二论能令瞿昙不得吐嚥?」尼乾陀言:「汝诣彼所,如我辞曰:『汝今瞿昙,颇欲利益诸家不? 若不利益,与诸凡愚有何差别? 若言利益,汝今云何将千二百比丘、千优婆塞、五百乞儿,从一聚落至一聚落,从城至城,破坏诸家。 所经之处,为汝践蹈、摧坏、伤毁,如雹害禾,是名破坏,非为利益。』」尔时,闭口受其教已,诣卖叠林,往诣佛所,粗相问讯,在一面坐。 即白佛言:「瞿昙! 汝今宁可不欲增长利益于诸家耶? 汝岂不常赞叹增长利益者乎?」佛告之曰:「我于长夜,恒欲增长利益之法。」时,聚落主而作是言:「汝若利益,何故今者于饥馑世,与千二百比丘、千优婆塞、五百乞儿,俱从一聚落至一聚落,从城至城,破坏诸家? 斯非增长利益之法,所为损减,如雹害禾,汝坏人民亦复如是。」佛告之曰:「我忆九十一劫已来,无有一家以熟食施,而致损减。 汝今且观一切诸家,多饶财宝,眷属僮僕,象马牛羊,是富基业,有不从施而得者? 不尽从施我,获斯果报。 有八因缘能坏诸家:若为王贼所侵,为火所烧,大水所漂,失所伏藏,生于恶子,不解生业,威逼用财,恶子无理,用于财货。 一切世人皆云:『八事能破居家。』我今更说第九之破。 言第九者,所谓无常。 离是九种外,言沙门瞿昙能破诸家,无有是处。 若弃如是九种因缘,言沙门瞿昙,能破诸家,不增长者,无有是处。 不捨是语,不捨是欲,如斯等人,犹如拍毱,必堕地狱。」时,闭口姓聚落主闻是语已,心生惊怖,忧恼厌恶,身毛为竪,起礼佛足,归命于佛,而作是言:「我今诚心向佛忏悔! 我甚愚痴,犹如孾儿,所作不善。 今于佛前,虚妄不实,下贱妄语,唯愿哀愍,听我忏悔!」佛告之曰:「知汝至心,汝实知罪,实知愚痴,犹如孾儿,所作不善,汝于如来阿罗呵,作大虚妄鄙贱之业。 今自知罪,诚心忏悔,善法增长,恶事退灭。 我今愍汝,受汝忏悔,令汝善法增长,常不退失。」时,闭口姓聚落主闻佛所说,欢喜顶礼而去。 (一三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那罗乾陀城卖叠林中。 尔时,闭口姓聚落主而作是念:「我今欲见沙门瞿昙,不见我师尼乾陀者,不得往彼。」即时往诣尼乾陀所,顶礼其足,在一面坐。 时,尼乾陀即告之曰:「今我教汝,作二种难,令彼瞿昙既不得吐,又不得嚥。」闭口姓即问之曰:「阿阇梨! 以何二难能令瞿昙不得吐嚥?」复告之曰:「汝当往诣彼瞿昙所,作如是言:『汝可不为利益安乐一切众生? 汝亦赞叹利益安乐一切众生之法,若言不为利益安乐一切众生,与世凡愚有何差别? 若言我欲利益安乐众生,何不一切等同说法? 云何而有不为说者?』」时,聚落主受其教已,往诣佛所,粗相问讯,在一面坐。 即白佛言:「汝实不欲利益安乐诸众生耶? 岂不常赞如是法乎?」佛告之曰:「我于长夜,常欲利益一切众生,亦恒赞叹如是之法。」闭口姓言:「若如是者,何不为诸众生等同说法,有不说者?」佛告之曰:「我今问汝,随所乐答。 譬如世人,有三种田:有一上田良美沃壤,极为上好。 第二田者,适处其中好。 第三田者,旷野边远,沙卤咸恶。 有诸田夫,先于何田而下种子?」闭口姓言:「为利益者,先种良田,望获大利。」佛告之言:「若良田尽,次种何田?」闭口姓言:「次种中者。 种中田已,次种下田。 亦复掷子,亦望后时少有所获。」佛告之曰:「欲知上田,如我弟子,诸比丘、比丘尼,我为说法初中后善,成于己利,句义微妙,满足利益,具足清白,显发梵行。 彼比丘、比丘尼听我法已,依止我住,归依于我,依凭于我,我为舟主,而济渡之。 我为开眼,令得视瞻,住于安乐。 彼等闻已,各作是言:『佛为我说,我等咸当尽心修行,便于我等长夜利益,得义得乐。』彼中田者,如我弟子优婆塞、优婆夷,我为说法初中后善,成就己利,句义微妙,满足利益,具足清白,显发梵行。 彼优婆塞、优婆夷听我法已,依止于我,归依于我,依凭于我,我为舟主,而济渡之。 我为开眼,令得视瞻,住于安乐。 彼等闻已,各作是言:『佛为我说,我等咸当至心修行,便于我等,长夜利益,得义得乐。』欲知下田沙卤恶者,如诸外道,我亦为说初中后善,乃至显发梵行。 彼诸外道各能听受,随其所乐,乃至一句,解其义趣,亦为彼等,于长夜中,救济利益,得义得乐。」时,闭口姓闻佛所说,而作是言:「希有! 瞿昙,善说美喻。」佛告之曰:「为成斯义,更说譬喻。 如世人有三种瓫:有一水瓫,坚完不损,无有孔裂,亦无渗漏。 其第二瓫,亦完不破,无有孔裂,少有渗漏。 第三瓫者,亦破亦漏。 彼人注水,应先何器?」对曰:「先于不破漏者。 完器满已,注第二器。 其第二器虽完不破,然小渗漏。」佛复告言:「满是瓫已,更注何处? 其第三瓫,虽复漏破,亦应注水,为未漏间,暂得用故。 其第一瓫喻我弟子诸比丘、比丘尼,我为说法,乃至令其得义得乐。 其第二瓫喻我弟子诸优婆塞、优婆夷,我为说法,乃至得义得乐。 其第三瓫喻诸外道,我为说法,若少听受,乃至令其得义得乐。」时,闭口姓聚落主闻佛所说,心生惊怖,忧愁厌恶,身毛为竪,起礼佛足,而作是言:「我今诚心向佛忏悔! 我甚愚痴,犹如孾儿,所作不善,面于佛前,虚妄不实,下贱妄语。 唯愿哀愍,听我忏悔!」佛告之曰:「知汝至心,汝实知罪,实知愚痴,犹如孾儿,所作不善。 汝于如来阿罗呵所,虚妄下贱,作斯妄语。 汝今知罪,诚心忏悔,善法日增,恶事退减。 今我愍汝,受汝忏悔,令汝善法增长,常不退失。」时,闭口姓聚落主闻佛所说,欢喜奉行,顶礼而去。 (一三一)如是我闻:一时,佛住那罗健陀城卖叠林中。 尔时,结集论者聚落主作是思惟:「我今不应往见尼乾,当到佛所。」作是念已,寻往诣佛,问讯已讫,在一面坐。 尔时,佛告结集论者聚落主:「彼尼乾陀若提之子,为诸弟子说何等法?」时,聚落主白佛言:「世尊! 彼尼乾陀常作是说:『若作杀业,随杀时多,必堕恶趣,入于地狱。 偷盗邪淫及妄语等,亦复如是,随作时多,必堕地狱。』」尔时,世尊告聚落主:「若如尼乾之所说者,众生都无坠堕恶趣,入于地狱。 所以者何? 如尼乾说,若作杀业,随杀时多,必堕恶趣,入于地狱。 偷盗邪淫及妄语等,亦如是者。 一切众生,杀生时少,不杀时多。 若以时多入地狱者,杀生时少,不杀时多,是故不应堕恶趣中,入于地狱。 偷盗邪淫及妄语等,亦复如是,作业时少,不作时多,悉皆不应坠堕恶趣,入于地狱。」佛复告聚落主:「如汝说者,都无有人入于地狱。」时,聚落主即白佛言:「实尔,瞿昙。」佛复告聚落主:「世间若有教导者,出能善量,有慧分别,在思量地,以己言辩才,是凡夫地,为诸弟子说如是法。 若杀生者,尽堕恶道,入于地狱,随作业时多,以是多业,牵入地狱。 盗窃邪淫并妄语时,亦复如是,随作业时多,堕于恶趣,入于地狱。 其诸弟子专心信乐彼师所说,至心受持,作如是言:『我教导主,知彼前境,见彼所见。』此诸弟子复有弟子,而语之言:『我教导主作如是说,若有杀生时,随杀时多,堕于恶趣,入于地狱。』彼孙弟子作是念言:『我先杀生,必堕地狱。 偷盗、邪淫及妄语时,必堕恶道,入于地狱。』因此作见,即得是见,是名邪见。 不捨是见,不解疑惑,不悔所作,恶业之因,而犹常作如是恶业,心不肯改,不能满足。 心所解脱,亦不满足。 慧解脱,亦不满足。 以心解脱、慧解脱,不满足故,诽谤贤圣。 谤贤圣故,即是邪见。」佛复告聚落主:「设有一人,作是邪见,堕在恶道,入于地狱。 一切众生,皆有因缘染污心垢,以是缘故,一切众生得业结使。 设有佛出,如来、应、正遍知、阿罗呵、三藐三佛陀,佛以种种因缘呵于杀生、偷盗、邪淫,及妄语等,亦复如是。 兼赞叹彼胜法,有决定信解。」复白佛言:「我之世尊,真实知见,种种说法,令我得与弟子说如是法,种种因缘呵责杀生,赞叹不杀生。 种种因缘赞不妄语、不邪淫、不偷盗。 我于昔时,已曾杀生、偷盗、邪淫,及妄语等,我以此因缘,常自悔责。 虽自悔责,而得名为不作罪业。 是故深自悔责,如是恶业,以忏悔故,皆除疑悔,增进善业。 更不杀生、偷盗、邪淫,及妄语等,悔责先造,后更不作种种恶业。 以是之故,心得满足,而获解脱,亦能满足慧解脱。 心慧满故,不谤贤圣。 不谤贤圣故,便得正见。」佛告聚落主:「以能修于正见缘故,身坏命终,得向善趣,生于天上。 以能忏悔正见之故,能净一切众生之心,亦能净于众生结业烦恼罪垢。 贤圣弟子得闻此事,即时修学。 若时及时分,时分中间,中间昼夜已过,如是时中,为杀时多,不杀时多? 以义推之,杀生时少,不杀时多。 我于彼时故作杀生,我实不善,所作非理。 我从今已后,更不复杀。 我于一切更不生嫌,更不生恨,亦不生嫉,深生欢喜。 生欢喜故,深生爱乐。 生爱乐故,深得猗乐。 深猗乐故,得受于乐。 以受乐故,其心得定。 贤圣弟子心得定故,得与慈俱。 与慈俱故,无怨嫌恨,得于无嫉,其心广大,志趣弘博,无量无边。 善修慈故,于彼东方一切众生都无怨嫌,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于一切世界普生慈心,作是意解,当修立如是善心,于善中住。」尔时,世尊取地少土,置于爪上,问造论姓聚落主言:「大地土多? 爪上土多?」聚落主言:「爪上之土极为尠少,不可方喻。 大地之土,百分、千分、千亿分,不得比喻,共相挍量。」佛告聚落主:「所有罪业,如爪上土,大地之土算数譬喻不能量度。」聚落主言:「如是,如是。 恶业挍量,可知如是少业,不能牵人令堕恶道,亦不能住,亦不可计。 夫行慈者,所得功德,如大地土;杀生之罪,如爪上土。 悲之功德,如大地土;偷盗之罪,如爪上土。 喜之功德,如大地土;邪淫之罪,如爪上土。 捨之功德,如大地土;妄语之罪,如爪上土。」如来分别如是法时,造论姓聚落主闻佛所说,远尘离垢,得法眼清净,得法证法,见法知法,得法边际,度诸疑惑,不随他信,寻得已办。 即起离坐,整衣合掌,白佛言:「世尊! 我已得度! 我已得度! 今归依佛,归依法僧,为优婆塞,尽其形命,信心清净。」聚落主复白佛言:「世尊! 譬如为利养故,作于恶骂,日日转恶,尚失己财,况复得利。 我亦如是,为得利故,亲近愚痴不善尼乾。 我以狂惑,亲近于彼,供养恭敬,我于彼所,不得善利,为其所陷,将堕地狱。 世尊拔我,得离恶趣,今重归佛法僧,我尽形寿为优婆塞。 我先于彼愚痴尼乾所,有信心、爱念、恭敬,悉皆捨弃。 我今第三亦重归依佛法僧宝,尽我形寿为优婆塞,不生不信。」时,造论姓聚落主闻佛所说,欢喜顶礼而去。 动摇及斗诤调马与恶性顶发并牟尼王发及驴姓饥馑与种田说何论为十别译杂阿含经卷第七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8:40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fojing/6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