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所行赞 内容: 佛所行赞卷第一(亦云佛本行经)马鸣菩萨造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生品第一甘蔗之苗裔,释迦无胜王,净财德纯备,故名曰净饭,群生乐瞻仰,犹如初生月。 王如天帝释,夫人犹舍脂,执志安如地,心净若莲花,假譬名摩耶,其实无伦比。 于彼象天后,降神而处胎。 母悉离忧患,不生幻伪心,厌恶彼諠俗,乐处空闲林。 蓝毗尼胜园,流泉花果茂,寂静顺禅思,启王请游彼。 王知其志愿,而生奇特想,勅内外眷属,俱诣彼园林。 尔时摩耶后,自知产时至,偃寝安胜床,百千婇女侍。 时四月八日,清和气调适,斋戒修净德,菩萨右脇生,大悲救世间,不令母苦恼。 优留王股生,卑偷王手生,曼陀王顶生,伽叉王腋生。 菩萨亦如是,诞从右脇生,渐渐从胎出,光明普照耀,如从虚空堕,不由于生门。 修德无量劫,自知生不死,安谛不倾动,明显妙端严。 晃然后胎现,犹如日初昇,观察极明耀,而不害眼根。 纵视而不耀,如观空中月,自身光照耀,如日夺灯明,菩萨真金身,普照亦如是。 正真心不乱,安庠行七步,足下安平趾,炳彻犹七星。 兽王师子步,观察于四方,通达真实义,堪能如是说。 此生为佛生,则为后边生,我唯此一生,当度于一切。 应时虚空中,净水双流下,一温一清凉,灌顶令身乐。 安处宝宫殿,卧于琉璃床,天王金华手,奉持床四足。 诸天于空中,执持宝盖侍,承威神赞叹,劝发成佛道。 诸龙王欢喜,渴仰殊胜法,曾奉过去佛,今得值菩萨。 散曼陀罗花,专心乐供养,如来出兴世,净居天欢喜。 已除爱欲欢,为法而欣悦,众生没苦海,令得解脱故。 须弥宝山王,坚持此大地,菩萨出兴世,功德风所飘,普皆大震动,如风鼓浪舟。 栴檀细末香,众宝莲花藏,风吹随空流,缤纷而乱坠,天衣从空下,触身生妙乐。 日月如常度,光耀倍增明,世界诸火光,无薪自炎炽,净水清凉井,前后自然生。 中宫婇女众,怪叹未曾有,竞赴而饮浴,皆起安乐想。 无量部多天,乐法悉云集,于蓝毗尼园,遍满林树间。 奇特众妙花,非时而敷荣,凶暴众生类,一时生慈心,世间诸疾病,不疗自然除。 乱鸣诸禽兽,恬默寂无声,万川皆停流,浊水悉澄清,空中无云翳,天鼓自然鸣。 一切诸世间,悉得安隐乐,犹如荒难国,忽得贤明主。 菩萨所以生,为济世众苦,唯彼魔天王,震动大忧恼。 父王见生子,奇特未曾有,素性虽安重,惊骇改常容,二息交胸起,一喜复一惧。 夫人见其子,不由常道生,女人性怯弱,憷惕怀氷炭,不别吉凶相,反更生忧怖。 长宿诸母人,互乱祈神明,各请常所事,愿令太子安。 时彼林中有,知相婆罗门,威仪具多闻,才辩高名称,见相心欢喜,踊跃未曾有。 知王心惊怖,白王以真实:「人生于世间,唯求殊胜子。 王今如满月,应生大欢喜,今生奇特子,必光显宗族。 安心自欣庆,莫生余疑虑,灵祥集家国,从今转休盛。 所生殊胜子,必为世间救,惟此上士身,金色妙光明,如是殊胜相,必成等正觉;若习乐世间,必作转轮王,普为大地主,勇勐正法治,王领四天下,统御一切王。 犹如世光明,日光为最胜,若处于山林,专心求解脱。 成就实智慧,普照于世间,譬如须弥山,普为诸山王。 众宝金为最,众流海为最,诸宿月为最,诸明日为最,如来处世间,两足中为最。 净目修且广,上下瞬长睫,瞪瞩绀青色,明焕半月形,此相云何非,平等殊胜目?」时王告二生:「若如汝所说,如此奇特相,以何因缘故,不应于先王,乃现于我世?」婆罗门白王:「不应如是说。 多闻与智慧,名称及事业,如是四事者,不应顾先后。 物性之所生,各从因缘起,今当说诸譬,王今且谛听。 毗求央耆罗,此二仙人族,经历久远世,各生殊异子。 毗利诃钵低,及与儵迦罗,能造帝王论,不从先族来。 萨罗萨仙人,经论久断绝,而生婆罗婆,续复明经论。 现在知见生,不必由先胄,毗耶娑仙人,多造诸经论,末后胤跋弥,广集偈章句。 阿低利仙人,不解医方论,后生阿低离,善能治百病。 二生驹尸仙,不闲外道论,后伽提那王,悉解外道法。 甘蔗王始族,不能制海潮,至娑伽罗王,生育千王子,能制大海潮,使不越常限。 阇那驹仙人,无师得禅道。 凡得名称者,皆生于自力,或先胜后劣,或先劣后胜。 帝王诸神仙,不必承本族,是故诸世间,不应顾先后。 大王今如是,应生欢喜心,以心欢喜故,永离于疑惑。」王闻仙人说,欢喜增供养。 「我今生胜子,当绍转轮位,我年已朽迈,出家修梵行,无令圣王子,舍世游山林。」时近处园中,有苦行仙人,名曰阿私陀,善解于相法,来诣王宫门,王谓梵天应。 苦行乐正法,此二相俱现,梵行相具足,时王大欢喜。 即请入宫内,恭敬设供养,将入内宫中,唯乐见王子。 虽有婇女众,如在空闲林,安处正法座,加敬尊奉事,如安低牒王,奉事波尸吒。 时王白仙人:「我今得大利。 劳屈大仙人,辱来摄受我,诸有所应为,唯愿时教勅。」如是劝请已,仙人大欢喜:「善哉常胜王,众德悉皆备。 爱乐来求者,惠施崇正法,仁智殊胜族,谦恭善随顺。 宿殖众妙因,胜果现于今,汝当听我说,今者来因缘。 我从日道来,闻空中天说,言王生太子,当成正觉道。 并见先瑞相,今故来到此,欲观释迦王,建立正法幢。」王闻仙人说,决定离疑网,命持太子出,以示于仙人。 仙人观太子,足下千辐轮,手足网缦指,眉间白毫跱,马藏隐密相,容色炎光明,见生未曾想,流泪长叹息。 王见仙人泣,念子心战慄,气结盈心胸,惊悸不自安。 不觉从坐起,稽首仙人足,而白仙人言:「此子生奇特,容貌极端严,天人殆不异,汝言人中上,何故生忧悲? 将非短寿子,生我忧悲乎? 久渴得甘露,而反复失耶? 将非失财宝,丧家亡国乎? 若有胜子存,国嗣有所寄,我死时心悦,安乐生他世,犹如人两目,一眠而一觉。 莫如秋霜花,虽敷而无实,人于亲族中,爱深无过子。 宜时为记说,令我得苏息。」仙人知父王,心怀大忧惧,即告言大王:「王今勿恐怖,前已语大王,慎勿自生疑,今相犹如前,不应怀异想;自惟我年暮,悲慨泣叹耳。 今我临终时,此子应世生,为尽生故生,斯人难得遇。 当舍圣王位,不着五欲境,精勤修苦行,开觉得真实。 常为诸群生,灭除痴冥障,于世永炽燃,智慧日光明。 众生没苦海,众病为聚沫,衰老为巨浪,死为海洪涛。 乘轻智慧舟,渡此众流难,智慧泝流水,净戒为傍岸。 三昧清凉池,正受众奇鸟,如此甚深广,正法之大河。 渴爱诸群生,饮之以苏息,染着五欲境,众苦所驱迫,迷生死旷野,莫知所归趣;菩萨出世间,为通解脱道。 世间贪欲火,境界薪炽然;兴发大悲云,法雨雨令灭。 痴闇门重扇,贪欲为关钥,闭塞诸群生,出要解脱门;金刚智慧镊,拔恩爱逆鑽。 愚痴网自缠,穷苦无所依;法王出世间,能解众生缚。 王莫以此子,自生忧悲患,当忧彼众生,着欲违正法。 我今老死坏,远离圣功德,虽得诸禅定,而不获其利。 于此菩萨所,竟不闻正法,身坏命终后,必生三难天。」王及诸眷属,闻彼仙人说,知其自忧叹,恐怖悉以除。 「生此奇特子,我心得大安。 出家舍世荣,修习仙人道,遂不绍国位,复令我不悦。」尔时彼仙人,向王真实说:「必如王所虑,当成正觉道。」于王眷属中,安慰众心已,自以己神力,腾虚而远逝。 尔时白净王,见子奇特相,又闻阿私陀,决定真实说。 于子心敬重,珍护兼常念,大赦于天下,牢狱悉解脱。 世人生子法,随宜取舍事,依诸经方论,一切悉皆为。 生子满十日,安隐心已泰,普祠诸天神,广施于有道。 沙门婆罗门,呪愿祈吉福,嚫施诸群臣,及国中贫乏。 村城婇女众,牛马象财钱,各随彼所须,一切皆给与。 卜择选良时,迁子还本宫,二饭白净牙,七宝庄严舆。 杂色珠绞络,明焰极光泽,夫人抱太子,周匝礼天神。 然后昇宝舆,婇女众随侍,王与诸臣民,一切俱导从。 犹如天帝释,诸天众围绕,如摩醯首罗,忽生六面子。 设种种众具,供给及请福,今王生太子,设众具亦然。 毗沙门天王,生那罗鸠婆,一切诸天众,皆悉大欢喜。 王今生太子,迦毗罗卫国,一切诸人民,欢喜亦如是。 佛所行赞处宫品第二时白净王家,以生圣子故,亲族名子弟,群臣悉忠良。 象马宝车舆,国财七宝器,日日转增胜,随应而集生。 无量诸伏藏,自然从地出,清净雪山中,凶狂群白象。 不呼自然至,不御自调伏,种种杂色马,形体极端严。 朱髦纤长尾,超腾骏若飞,又野之所生,应时自然至。 纯色调善牛,肥壮形端正,平步淳香乳,应时悉云集。 怨憎者心平,中平益淳厚,素笃增亲密,乱逆悉消除。 微风随时雨,雷霆不震裂,种殖不待时,收实倍丰积。 五穀鲜香美,轻软易消化,诸有怀孕者,身安体和适。 除受四圣种,诸余世间人,资生各自如,无有他求想。 无慢无悭嫉,亦无恚害心,一切诸士女,玄同劫初人。 天庙诸寺舍,园林井泉池,一切如天物,应时自然生。 合境无饥饿,刀兵疾疫息,国中诸人民,亲族相爱敬。 法爱相娱乐,不生染污欲,以义求财物,无有贪利心。 为法行惠施,无求反报想,修习四梵行,灭除恚害心。 过去摩[少/兔]王,生日光太子,举国蒙吉祥,众恶一时息。 今王生太子,其德亦复尔,以备众德义,名悉达罗他。 时摩耶夫人,见其所生子,端正如天童,众美悉备足,过喜不自胜,命终生天上。 大爱瞿昙弥,见太子天童,德貌世奇挺,既生母命终,爱育如其子,子敬亦如母。 犹日月火光,从微照渐广,太子长日新,德貌亦复尔。 无价栴檀香,阎浮檀名宝,护身神仙药,璎珞庄严身。 附庸诸隣国,闻王生太子,奉献诸珍异,牛羊鹿马车,宝器庄严具,助悦太子心。 虽有诸严饰,婴童玩好物,太子性安重,形少而心宿。 心栖高胜境,不染于荣华,修学诸术艺,一闻超师匠。 父王见聪达,深虑踰世表,广访名豪族,风教礼义门。 容姿端正女,名耶轮陀罗,应娉太子妃,诱导留其心。 太子志高远,德盛貌清明,犹梵天长子,舍那鸠摩罗。 贤妃美容貌,窈窕淑妙姿,瓌艳若天后,同处日夜欢。 为立清净宫,宏丽极庄严,高峙在虚空,迢遰若秋云,温凉四时适,随时择善居。 伎女众围绕,奏合天乐音,勿隣秽声色,令生厌世想。 如天犍挞婆,自然宝宫殿,乐女奏天音,声色耀心目;菩萨处高宫,音乐亦如是。 父王为太子,静居修纯德,仁慈正法化,亲贤远恶友,心不染恩爱,于欲起毒想,摄情捡诸根,灭除轻躁意,和颜善听讼,慈教厌众心。 宣化诸外道,断诸谋逆术,教学济世方,万民得安乐。 如令我子安,万民亦如是,事火奉诸神,叉手饮月光。 恒水沐浴身,法水澡其心,祈福非存己,唯子及万民。 爱言非无义,义言非不爱,爱言非不实,实言非不爱。 以有惭愧故,不能如实说,于爱不爱事,不依贪恚想。 志存于寂默,平正止诤讼,不以祠天会,胜于断事福。 见彼多求众,丰施过其望,心无战争想,以德降怨敌。 调一而护七,离七防制五,得三觉了三,知二舍于二。 求情得其罪,应死垂仁恕,不加麤恶言,软语而教勅,务施以财物,指授资生路,受学神仙道,灭除怨恚心,名德普流闻,世间永消亡。 主匠修明德,率土皆承习,如人心安静,四体诸根从。 时白净太子,贤妃耶输陀,年并渐长大,孕生罗睺罗。 白净王自念,太子已生子,历世相继嗣,正化无终极。 太子既生子,爱子与我同,不复虑出家,但当力修善。 我今心大安,无异生天乐,犹若劫初时,仙王所住道。 爱行清净业,祠祀不害生,炽然修胜业,王胜梵行胜。 宗族财宝胜,勇健伎艺胜,明显照世间,如日千光耀。 所以为王者,将为显其子,显子为宗族,荣族以名闻,名高得生天,生天为乐已,已乐智慧增,悟道弘正法,先胜名闻所,受行众妙道。 唯愿令太子,爱子不舍家,一切诸国王,生子年尚小。 不令王国土,虑其心放逸,纵情着世乐,不能绍王种。 今王生太子,随心恣五欲,唯愿乐世荣,不欲令学道。 过去菩萨王,其道虽深固,要习世荣乐,生子继宗嗣,然后入山林,修行寂默道。 佛所行赞厌患品第三外有诸园林,流泉清凉池,众杂华果树,行列垂玄荫。 异类诸奇鸟,奋飞戏其中,水陆四种花,炎色流妙香。 伎女因奏乐,弦歌告太子,太子闻音乐,叹美彼园林。 内怀甚踊悦,思乐出游观,犹如系狂象,常慕闲旷野。 父王闻太子,乐出彼园游,即勅诸群臣,严饰备羽仪。 平治正王路,并除诸丑秽,老病形残类,羸劣贫穷苦,无令少乐子,见起厌恶心。 庄严悉备已,启请求拜辞,王见太子至,摩头瞻颜色,悲喜情交结,口许而心留。 众宝轩饰车,结驷骏平流,贤良善术艺,年少美姿容,妙净鲜花服,同车为执御。 街巷散众华,宝缦蔽路傍,垣树列道侧,宝器以庄严,缯盖诸幢幡,缤纷随风扬。 观者挟长路,侧身目连光,瞪瞩而不瞬,如并青莲花。 臣民悉扈从,如星随宿王,异口同声叹,称庆世希有。 贵贱及贫富,长幼及中年,悉皆恭敬礼,唯愿令吉祥。 郭邑及田里,闻太子当出,尊卑不待辞,寤寐不相告。 六畜不遑收,钱财不及敛,门户不容闭,奔驰走路傍。 楼阁堤塘树,窓牖衢巷间,侧身竞容目,瞪瞩观无厌。 高观谓投地,步者谓乘虚,意专不自觉,形神若双飞。 虔虔恭形观,不生放逸心,圆体佣支节,色若莲花敷,今出处园林,愿成圣法仙。 太子见修涂,庄严从人众,服乘鲜光泽,欣然心欢悦。 国人瞻太子,严仪胜羽从,亦如诸天众,见天太子生。 时净居天王,忽然在道侧,变形衰老相,劝生厌离心。 太子见老人,惊怪问御者:「此是何等人? 头白而背偻,目冥身战摇,任杖而羸步。 为是身卒变,为受性自尔?」御者心踌躇,不敢以实答,净居加神力,令其表真言:「色变气虚微,多忧少欢乐,喜忘诸根羸,是名衰老相。 此本为婴儿,长养于母乳,及童子嬉游,端正恣五欲,年逝形枯朽,今为老所坏。」太子长叹息,而问御者言:「但彼独衰老,吾等亦当然?」御者又答言:「尊亦有此分,时移形自变,必至无所疑,少壮无不老,举世知而求。」菩萨久修习,清净智慧业,广殖诸德本,愿果华于今。 闻说衰老苦,战慄身毛竪,雷霆霹雳声,群兽怖奔走。 菩萨亦如是,震怖长嘘息,系心于老苦,颔头而瞪瞩,念此衰老苦,世人何爱乐? 老相之所坏,触类无所择,虽有壮色力,无一不迁变。 目前见证相,如何不厌离? 菩萨谓御者,宜速回车还,念念衰老至,园林何足欢? 受命即风驰,飞轮旋本宫。 心存朽暮境,如归空塜间,触事不留情,所居无暂安。 王闻子不悦,劝令重出游,即勅诸群臣,庄严复胜前。 天复化病人,守命在路傍,身瘦而腹大,呼吸长喘息,手脚挛枯燥,悲泣而呻吟。 太子问御者:「此复何等人?」对曰:「是病者,四大俱错乱,羸劣无所堪,转侧恃仰人。」太子闻所说,即生哀愍心,问:「唯此人病,余亦当复尔?」对曰:「此世间,一切俱亦然,有身必有患,愚痴乐朝欢。」太子闻其说,即生大恐怖,身心悉战动,譬如扬波月。 处斯大苦器,云何能自安? 呜呼世间人,愚惑痴闇障,病贼至无期,而生喜乐心。 于是回车还,愁忧念病苦,如人被打害,捲身待杖至,静息于闲宫,专求反世乐。 王复闻子还,勅问何因缘? 对曰见病人,王怖犹失身。 深责治路者,心结口不言,复增伎女众,音乐倍胜前。 以此悦视听,乐俗不厌家,昼夜进声色,其心未始欢。 王自出游历,更求胜妙园,简择诸婇女,美艳极姿颜。 谄黠能奉事,容媚能惑人,增修王御道,防制诸不净,并勅善御者,瞻察择路行。 时彼净居天,复化为死人,四人共持舆,现于菩萨前,余人悉不觉,菩萨御者见。 问:「此何等舆? 幡花杂庄严,从者悉忧慼,散发号哭随。」天神教御者,对曰:「为死人。 诸根坏命断,心散念识离,神逝形乾燥,挺直如枯木。 亲戚诸朋友,恩爱素缠绵,今悉不喜见,远弃空塜间。」太子闻死声,悲痛心交结。 问:「唯此人死,天下亦俱然?」对曰:「普皆尔,夫始必有终,长幼及中年,有身莫不坏。」太子心惊怛,身垂车轼前,息殆绝而叹,世人一何误? 公见身磨灭,犹尚放逸生。 心非枯木石,曾不虑无常? 即勅回车还,非复游戏时,命绝死无期,如何纵心游? 御者奉王勅,畏怖不敢旋,正御疾驱驰,径往至彼园。 林流满清净,嘉木悉敷荣,灵禽杂奇兽,飞走欣和鸣,光耀悦耳目,犹天难陀园。 佛所行赞离欲品第四太子入园林,众女来奉迎,并生希遇想,竞媚进幽诚,各尽伎姿态,供侍随所宜。 或有执手足,或遍摩其身,或复对言笑,或现忧慼容,规以悦太子,令生爱乐心。 众女见太子,光颜状天身,不假诸饰好,素体踰庄严,一切皆瞻仰,谓月天子来。 种种设方便,不动菩萨心,更互相顾视,抱愧寂无言。 有婆罗门子,名曰优陀夷,谓诸婇女言:「汝等悉端正,聪明多技术,色力亦不常,兼解诸世间,隐祕随欲方,容色世希有,状如王女形。 天见舍妃后,神仙为之倾,如何人王子,不能感其情? 今此王太子,持心虽坚固,清净德纯备,不胜女人力。 古昔孙陀利,能坏大仙人,令习于爱欲,以足蹈其顶。 长苦行瞿昙,亦为天后坏,胜渠仙人子,习欲随沿流。 毗尸婆梵仙,修道十千岁,深着于天后,一日顿破坏。 如彼诸美女,力胜诸梵行,况汝等技术,不能感王子? 当更勤方便,勿令绝王嗣,女人性虽贱,尊荣随胜天。 何不尽其术,令彼生染心?」尔时婇女众,庆闻优陀说,增其踊悦心,如鞭策良马,往到太子前,各进种种术。 歌舞或言笑,扬眉露白齿,美目相眄睐,轻衣现素身。 妖摇而徐步,诈亲渐习近,情欲实其心,兼奉大王旨,慢形媟隐陋,忘其惭愧情。 太子心坚固,傲然不改容,犹如大龙象,群象众围绕,不能乱其心,处众若闲居。 犹如天帝释,诸天女围绕,太子在园林,围绕亦如是。 或为整衣服,或为洗手足,或以香涂身,或以华严饰。 或为贯璎珞,或有扶抱身,或为安枕席,或倾身密语。 或世俗调戏,或说众欲事,或作诸欲形,规以动其心。 菩萨心清净,坚固难可转,闻诸婇女说,不忧亦不喜。 倍生厌思惟,叹此为奇怪,始知诸女人,欲心盛如是。 不知少壮色,俄顷老死坏,哀哉此大惑,愚痴覆其心。 当思老病死,昼夜勤勗励,锋刃临其颈,如何犹嬉笑? 见他老病死,不知自观察,是则泥木人,当有何心虑? 如空野双树,华叶俱茂盛,一已被斩伐,第二不知怖。 此等诸人辈,无心亦如是。 尔时优陀夷,来至太子所,见宴默禅思,心无五欲想,即白太子言:「大王先见勅,为子作良友,今当奉诚言。 朋友有三种,能除不饶益,成人饶益事,遭难不遗弃。 我既名善友,弃舍丈夫义,言不尽所怀,何名为三益? 今故说真言,以表我丹诚。 年在于盛时,容色德充备,不重于女人,斯非胜人体。 正使无实心,宜应方便纳,当生软下心,随顺取其意。 爱欲增憍慢,无过于女人,且今心虽背,法应方便随。 顺女心为乐,顺为庄严具,若人离于顺,如树无花果。 何故应随顺? 摄受其事故,已得难得境,勿起轻易想。 欲为最第一,天犹不能忘,帝释尚私通,瞿昙仙人妻。 阿伽陀仙人,长夜修苦行,为以求天后,而遂愿不果。 婆罗堕仙人,及与月天子,婆罗舍仙人,与迦宾阇罗,如是比众多,悉为女人坏,况今自境界,而不能娱乐? 宿世殖德本,得此妙众具,世间皆乐着,而心反不珍?」尔时王太子,闻友优陀夷,甜辞利口辩,善说世间相。 答言优陀夷:「感汝诚心说,我今当语汝,且复留心听。 不薄妙境界,亦知世人乐,但见无常相,故生患累心。 若此法常存,无老病死苦,我亦应受乐,终无厌离心。 若令诸女色,至竟无衰变,爱欲虽为过,犹可留人情。 人有老病死,彼应自不乐,何况于他人,而生染着心? 非常五欲境,自身俱亦然,而生爱乐心,此则同禽兽。 汝所引诸仙,习着五欲者,彼即可厌患,习欲故磨灭。 又称彼胜士,乐着五欲境,亦复同磨灭,当知彼非胜。 若言假方便,随顺习近者,习则真染着,何名为方便? 虚诳伪随顺,是事我不为,真实随顺者,是则为非法。 此心难裁抑,随事即生着,着则不见过,如何方便随? 处顺而心乖,此理我不见。 如是老病死,大苦之积聚,令我坠其中,此非知识说。 呜呼优陀夷,真为大肝胆。 生老病死患,此苦甚可畏,眼见悉朽坏,而犹乐追逐。 今我至儜劣,其心亦狭小,思惟老病死,卒至不预期。 昼夜忘睡眠,何由习五欲? 老病死炽然,决定至无疑,犹不知忧慼,真为木石心。」太子为优陀,种种巧方便,说欲为深患,不觉至日暮。 时诸婇女众,伎乐庄严具,一切悉无用,惭愧还入城。 太子见园林,庄严悉休废,伎女尽还归,其处尽虚寂,倍增非常想,俛仰还本宫。 父王闻太子,心绝于五欲,极生大忧苦,如利刺贯心。 即召诸群臣,问欲设何方? 咸言非五欲,所能留其心。 佛所行赞出城品第五王复增种种,胜妙五欲具,昼夜以娱乐,冀悦太子心。 太子深厌离,了无爱乐情,但思生死苦,如被箭师子。 王使诸大臣,贵族名子弟,年少胜姿颜,聪慧执礼仪,昼夜同游止,以取太子心,如是未几时,启王复出游。 服乘骏足马,众宝具庄严,与诸贵族子,围绕俱出城。 譬如四种华,日照悉开敷,太子耀神景,羽从悉蒙光。 出城游园林,修路广且平,树木花果茂,心乐遂忘归。 路傍见耕人,垦壤杀诸虫,其心生悲恻,痛踰刺贯心。 又见彼农夫,勤苦形枯悴,蓬发而流汗,尘土坌其身。 耕牛亦疲困,吐舌而急喘,太子性慈悲,极生怜愍心。 慨然兴长叹,降身委地坐,观察此众苦,思惟生灭法。 呜呼诸世间,愚痴莫能觉,安慰诸人众,各令随处坐。 自荫阎浮树,端坐正思惟,观察诸生死,起灭无常变。 心定安不动,五欲廓云消,有觉亦有观,入初无漏禅。 离欲生喜乐,正受三摩提,世间甚辛苦,老病死所坏。 终身受大苦,而不自觉知,厌他老病死,此则为大患。 我今求胜法,不应同世间,自婴老病死,而反恶他人。 如是真实观,少壮色力寿,新新不暂停,终归磨灭法。 不喜亦不忧,不疑亦不乱,不眠不着欲,不坏不嫌彼,寂静离诸盖,慧光转增明。 尔时净居天,化为比丘形,来诣太子所,太子敬起迎,问言:「汝何人?」答言:「是沙门。 畏厌老病死,出家求解脱,众生老病死,变坏无暂停。 故我求常乐,无灭亦无生,怨亲平等心,不务于财色。 所安唯山林,空寂无所营,尘想既已息,萧条倚空闲,精麤无所择,乞求以支身。」即于太子前,轻举腾虚逝。 太子心欢喜,惟念过去佛,建立此威仪,遗像见于今。 端坐正思惟,即得正法念,当作何方便? 遂心长出家。 歛情抑诸根,徐起还入城,眷属悉随从,谓止不远逝。 内密兴愍念,方欲超世表,形虽随路归,心实留山林,犹如系狂象,常念游旷野。 太子时入城,士女挟路迎,老者愿为子,少愿为夫妻,或愿为兄弟,诸亲内眷属。 若当从所愿,诸集悕望断,太子心欢喜,忽闻断集声,若当从所愿,斯愿要当成,深思断集乐,增长涅槃心。 身如金山峰,佣臂如象手,其音若春雷,绀眼譬牛王。 无尽法为心,面如满月光,师子王游步,徐入于本宫。 犹如帝释子,心敬形亦恭,往诣父王所,稽首问和安,并启生死畏,哀请求出家。 一切诸世间,合会要别离。 是故愿出家,欲求真解脱。 父王闻出家,心即大战惧,犹如大狂象,动摇小树枝。 前执太子手,流泪而告言:「且止此所说,未是依法时,少壮心动摇,行法多生过。 奇特五欲境,心尚未厌离,出家修苦行,未能决定心。 空闲旷野中,其心未寂灭,汝心虽乐法,未若我是时。 汝应领国事,令我先出家,弃父绝宗嗣,此则为非法。 当息出家心,受习世间法,安乐善名闻,然后可出家。」太子恭逊辞,复启于父王:「惟为保四事,当息出家心。 保子命常存,无病不衰老,众具不损减,奉命停出家。」父王告太子:「汝勿说此言,如此四事者,谁能保令无? 汝求此四愿,正为人所笑。 且停出家心,服习于五欲。」太子复启王:「四愿不可保,应听子出家,愿不为留难。 子在被烧舍,如何不听出? 分析为常理,孰能不听求? 脱当自磨灭,不如以法离,若不以法离,死至孰能持?」父王知子心,决定不可转,但当尽力留,何须复多言? 更增诸婇女,上妙五欲乐,昼夜苦防卫,要不令出家。 国中诸群臣,来诣太子所,广引诸礼律,劝令顺王命。 太子见父王,悲感泣流泪,且还本宫中,端坐默思惟。 宫中诸婇女,亲近围绕侍,伺候瞻颜色,瞩目不暂瞬。 犹若秋林鹿,端视彼猎师,太子正容貌,犹若真金山。 伎女共瞻察,听教候音颜,敬畏察其心,犹彼林中鹿。 渐已至日暮,太子处幽夜,光明甚辉耀,如日照须弥。 坐于七宝座,薰以妙栴檀,婇女众围绕,奏犍挞婆音,如毗沙门子,众妙天乐声。 太子心所念,第一远离乐,虽作众妙音,亦不在其怀。 时净居天子,知太子时至,决定应出家,忽然化来下,厌诸伎女众,悉皆令睡眠。 容仪不歛摄,委纵露丑形,惛睡互低仰,乐器乱纵横。 傍倚或反侧,或复似投深,缨络如曳锁,衣裳绞缚身。 抱琴而偃地,犹若受苦人,黄绿衣流散,如摧迦尼华。 纵体倚壁眠,状若悬角弓,或手攀窓牖,如似绞死尸。 频呻长欠呿,魇呼涕流涎,蓬头露丑形,见若颠狂人。 华鬘垂覆面,或以面掩地,或举身战掉,犹若独摇鸟。 委身更相枕,手足互相加,或颦蹙皱眉,或合眼开口,种种身散乱,狼籍犹横尸。 时太子端坐,观察诸婇女:「先皆极端严,言笑心谄黠,妖豔巧姿媚,而今悉丑秽。 女人性如是,云何可亲近? 沐浴假缘饰,诳惑男子心。 我今已觉了,决定出无疑。」尔时净居天,来下为开门。 太子时徐起,出诸婇女间,踟蹰于内阁,而告车匿言:「吾今心渴仰,欲饮甘露泉,被马速牵来,欲至不死乡。 自知心决定,坚固誓庄严,婇女本端正,今悉见丑形。 门户先关闭,今已悉自开,观此诸瑞相,第一义之筌。」车匿内思惟,应奉太子教,脱令父王知,复应深罪责。 诸天加神力,不觉牵马来,平乘骏良马,众宝镂乘具。 高翠长髦尾,局背短毛耳,鹿腹鹅王颈,额广圆瓠鼻,龙咽臗臆方,具足驎骥相。 太子抚马颈,摩身而告言:「父王常乘汝,临敌辄胜怨,吾今欲相依,远涉甘露津。 战斗多众旅,荣乐多伴游,商人求珍宝,乐从者亦众。 遭苦良友难,求法必寡朋,堪此二友者,终获于吉安。 吾今欲出游,为度苦众生,汝今欲自利,兼济诸群萌,宜当竭其力,长驱勿疲惓。」劝已徐跨马,理辔倐晨征,人状日殿流,马如白云浮。 束身不奋迅,屏气不喷鸣,四神来捧足,潜密寂无声。 重门固关钥,天神令自开。 敬重无过父,爱深莫踰子,内外诸眷属,恩爱亦缠绵。 遣情无遗念,飘然超出城,清净莲花目,从淤泥中生。 顾瞻父王宫,而说告离篇,不度生老死,永无游此缘。 一切诸天众,虚空龙鬼神,随喜称善哉,唯此真谛言。 诸天龙神众,庆得难得心,各以自力光,引导助其明。 人马心俱锐,奔逝若流星,东方犹未晓,已进三由旬。 佛所行赞卷第二(亦云佛本行经)马鸣菩萨造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车匿还品第六须臾夜已过,众生眼光出,顾见林树间,跋伽仙人处。 林流极清旷,禽兽亲附人,太子见心喜,形劳自然息。 此则为祥瑞,必获未曾利,又见彼仙人,是所应供养,并自护其仪,灭除高慢迹。 下马手摩头,汝今已度我。 「慈目视车匿,犹清凉水洗,骏足驰若飞,汝常係马后。 感汝深敬勤,精勤无懈惓,余事不足计,唯取汝真心。 心敬形堪勤,此二今始见,人有心至诚,身力无所堪。 力堪心不至,汝今二俱备,捐弃世荣利,进步随我来。 何人不向利? 无利亲戚离,汝今空随我,不求现世报。 夫人生育子,为以绍宗嗣,所以奉敬王,为以报恩养。 一切皆求利,汝独背利游。 至言不烦多,今当略告汝,汝事我已毕,今且乘马还。 自我长夜来,所求处今得。」即脱宝璎珞,以授于车匿,具持是赐汝,以慰汝忧悲。 宝冠顶摩尼,光明照其身,即脱置掌中,如日曜须弥。 「车匿持此珠,还归父王所,持珠礼王足,以表我虔心。 为我启请王,愿舍爱恋情,为脱生老死,故入苦行林。 亦不求生天,非无仰恋心,亦不怀结恨,唯欲舍忧悲。 长夜集恩爱,要当有别离,以有当离故,故求解脱因。 若得解脱者,永无离亲期,为断忧出家,勿为子生忧;五欲为忧根,应忧着欲者。 乃祖诸胜王,坚固志不移,今我袭余财,唯法舍非宜。 夫人命终时,财产悉遗子,子多贪俗利,而我乐法财。 若言年少壮,非是游学时,当知求正法,无时非为时。 无常无定期,死怨常随伺,是故我今日,决定求法时。 如上诸所启,汝悉为我宣,唯愿今父王,不复我顾恋。 若以形毁我,令王割爱者,汝慎勿惜言,使王念不绝。」车匿奉教勅,悲塞情惛迷,合掌而[跍*月]跪,还答太子言:「如勅具宣言,恐更增忧悲,忧悲增转深,如象溺深泥。 决定恩爱乖,有心孰不哀? 金石尚摧碎,何况溺哀情? 太子长深宫,少乐身细软,投身刺棘林,苦行安可堪? 初命我索马,下情甚不安,天神见驱逼,命我速庄严。 何意令太子,决定舍深宫? 迦毗罗卫国,合境生悲痛。 父王年已老,念子爱亦深,决定舍出家,此则非所应。 邪见无父母,此则无复论。 瞿昙弥长养,乳哺形枯乾,慈爱难可忘,莫作背恩人。 婴儿功德母,胜族能奉事,得胜而复弃,此则非胜人。 耶输陀胜子,嗣国掌正法,厥年尚幼少,是亦不应舍。 已违舍父王,及宗亲眷属,勿复遗弃我,要不离尊足。 我心怀汤火,不堪独还国。 今于空野中,弃捐太子归,则同须曼提,弃舍于罗摩,今若独还宫,白王当何言? 合宫同见责,复以何辞答? 太子向告我,随方便形毁。 牟尼功德所,云何而虚说? 我深惭愧故,舌亦不能言,设使有所说,天下谁复信? 若言月光热,世间有信者;脱有信太子,所行非法行? 太子心柔软,常慈悲一切,深爱而弃舍,此则违宿心。 愿可思还宫,以慰我愚诚。」太子闻车匿,悲切苦谏言,心安转坚固,而复告之曰:「汝今为我故,而生别离苦,当舍此悲念,且自慰其心,众生各异趣,乖离理自常。 纵令我今日,不舍诸亲族,死至形神乖,当复云何留? 慈母怀妊我,深爱常抱苦。 生已即命终,竟不蒙子养,存亡各异路,今为何处求? 旷野茂高树,众鸟群聚栖,暮集晨必散,世间离亦然。 浮云兴高山,四集盈虚空,俄而复消散,人理亦复然。 世间本自乖,暂会恩爱缠,如梦中聚散,不应计我亲。 譬如春生树,渐长柯叶茂,秋霜遂零落,同体尚分离,况人暂合会,亲戚岂常俱? 汝且息忧苦,顺我教而归,归意犹存我,且归后更还。 迦毗罗卫人,闻我心决定,顾遗念我者,汝当宣我言,越度生死海,然后当来还;情愿若不果,身灭山林间。」白马闻太子,发斯真实言,屈膝而舐足,长息泪流连。 轮掌网鞔手,顺摩白马顶,汝莫生忧悲,我今忏谢汝,良马之勤劳,其功今已毕,恶道苦长息,妙果现于今。 众宝庄严剑,车匿常执随,太子拔利剑,如龙曜光明,宝冠笼玄发,合剃置空中。 上昇凝虚境,飘若鸾鸟翔,忉利诸天下,执发还天宫。 常欲奉事足,况今得顶发? 尽心加供养,至于正法尽。 太子时自念,庄严具悉除,唯有素缯衣,犹非出家仪。 时净居天子,知太子心念,化为猎师像,持弓佩利箭,身被袈裟衣,径至太子前。 太子念此衣,染色清净服,仙人上标饰,猎者非所应。 即呼猎师前,软语而告曰:「汝于此衣服,贪爱似不深,以我身上服,与汝相贸易。」猎师白太子:「非不惜此衣,用谋诸群鹿,诱之令见趣。 苟是汝所须,今当与交易。」猎者既贸衣,还自复天身,太子及车匿,见生奇特想,此必无事衣,定非世人服。 内心大欢喜,于衣倍增敬,即与车匿别,被着袈裟衣。 犹若青绛云,围绕日月轮,安详而谛步,入于仙人窟。 车匿自随瞩,渐隐不复见,太子舍父王,眷属及我身,爱着袈裟衣,入于苦行林。 举首仰呼天,迷闷而躃地,起抱白马颈,望绝随路归。 徘徊屡反顾,形往心反驰,或沉思失魂,或俯仰垂身,或倒而复起,悲泣随路还。 佛所行赞入苦行林品第七太子遣车匿,将入仙人处,端严身光曜,普照苦行林。 具足一切义,随义而之彼,譬如师子王,入于群兽中,俗容悉已舍,唯见道真形。 彼诸学仙士,忽覩未曾见,懔然心惊喜,合掌端目瞩,男女随执事,即视不改仪。 如天观帝释,瞪视目不瞬,诸仙不移足,瞪视亦复然。 任重手执作,瞻敬不释事,如牛在辕轭,形来而心依。 俱学神仙者,咸说未曾见,孔雀等众鸟,乱声而翔鸣。 持鹿戒梵志,随鹿游山林,麤性鹿睒睗,见太子端视,随鹿诸梵志,端视亦复然。 甘蔗灯重明,犹如初日光,能感群乳牛,增出甜香乳。 彼诸梵志等,惊喜传相告,为八婆薮天,为二阿湿波,为第六魔王,为梵迦夷天,为日月天子,而来下此耶? 要是所应敬,奔竞来供养,太子亦谦下,敬辞以问讯。 菩萨遍观察,林中诸梵志,种种修福业,悉求生天乐。 问长宿梵志,所行真实道,「今我初至此,未知行何法? 随事而请问,愿为我解说。」尔时彼二生,具以诸苦行,及与苦行果,次第随事答。 非聚落所出,清净水生物,或食根茎叶,或复食华果。 种种各异道,服食亦不同,或习于鸟生,两足钳取食。 有随鹿食草,吸风蟒蛇仙,木石舂不食,两齿啮为痕。 或乞食施人,取残而自食,或常水沐头,或复奉事火,水居习鱼仙,如是等种种。 梵志修苦行,寿终得生天,以因苦行故,当得安乐果。 两足尊贤士,闻此诸苦行,不见真实义,内心不欣悦,思惟哀念彼,心口自相告。 哀哉大苦行,唯求人天报,轮回向生死,苦多而果少。 违亲舍胜境,决定求天乐,虽免于小苦,终为大苦缚。 自枯藁其形,修行诸苦行,而求于受生,增长五欲因。 不观生死故,以苦而求苦,一切众生类,心常畏于死。 精勤求受生,生已会当死,虽复畏于苦,而长没苦海。 此生极疲劳,将生复不息,任苦求现乐,求生天亦劳,求乐心下劣,俱堕于非义。 方于极鄙劣,精勤则为胜,未若修智慧,两舍永无为。 苦身是法者,安乐为非法,行法而后乐,因法果非法。 身所行起灭,皆由心意力,若离心意者,此身如枯木,是故当调心,心调形自正。 食净为福者,禽兽贫穷子,常食于果叶,斯等应有福。 若言善心起,苦行为福因,彼诸安乐行,何不善心起? 乐非善心起,善亦非苦因。 若彼诸外道,以水为净者,乐水居众生,恶业能常净。 彼本功德仙,所可住止处。 功德仙住故,普世之所重,应尊彼功德,不应重其处。 如是广说法,遂至日云暮,见有事火者,或鑽或吹然。 或有酥油洒,或举声呪愿,如是竟日夜,观察彼所行,不见真实义,则便欲舍去。 时彼诸梵志,悉来请留住,眷仰菩萨德,无不勤劝请。 汝从非法处,来至正法林,而复欲弃舍,是故劝请留。 诸长宿梵志,蓬发服草衣,追随菩萨后,愿请小留神。 菩萨见诸老,随逐身疲劳,止住一树下,安慰遣令还。 梵志诸长幼,围绕合掌请:「汝忽来至此,园林妙充满,而今弃舍去,遂成丘旷野。 如人爱寿命,不欲舍其身,我等亦如是,唯愿小留住。 此处诸梵志,王仙及天仙,皆依于此处,又隣雪山侧。 增长人苦行,其处莫过此,众多诸学士,由此路生天。 求福学仙者,皆从此已北,摄受于正法,慧者不游南。 若汝见我等,懈怠不精进,行诸不净法,而不乐住者。 我等悉应去,汝可留止此,此诸梵志等,常求苦行伴。 汝为苦行长,云何相弃舍? 若能止住此,奉事如帝释,亦如天奉事,毗梨诃钵低。」菩萨向梵志,说己心所期:「我修正方便,唯欲灭诸有。 汝等心质直,行法亦寂默,亲念于来宾,我心实爱乐。 美说感人怀,闻者皆沐浴,闻汝等所说,增我乐法情,汝等悉归我,以为法良朋。 而今弃舍汝,其心甚怅然,先违本亲属,今与汝等乖,合会别离苦,其苦等无异。 非我心不乐,亦不见他过,但汝等苦行,悉求生天乐,我求灭三有,形背而心乖。 汝等所行法,自习先师业,我为灭诸集,以求无集法,是故于此林,永无久停理。」尔时诸梵志,闻菩萨所说,真实有义言,辞辩理高胜,其心大欢喜,倍深加宗敬。 时有一梵志,常卧尘土中,萦发衣树皮,黄眼修高鼻。 而白菩萨言:「志固智慧明,决定了生过,善知离生安。 祠祀祈天神,及种种苦行,悉求生天乐,未离贪欲境。 能与贪欲争,志求真解脱,此则为丈夫,决定正觉士。 斯处不足留,当至频陀山,彼有大牟尼,名曰阿罗蓝,唯彼得究竟,第一增胜眼。 汝当往诣彼,得闻真实道,能使心悦者,必当行其法。 我观汝志乐,恐亦非所安,当复舍彼游,更求余多闻。 隆鼻广长目,丹脣素利齿,薄肤面光泽,朱舌长软薄,如是众妙相,悉饮尔炎水。 当度不测深,世间无有比,耆旧诸仙人,不得者当得。」菩萨领其言,与诸仙人别,彼诸仙人众,右绕各辞还。 佛所行赞合宫忧悲品第八车匿牵马还,望绝心悲塞,随路号泣行,不能自开割。 先与太子俱,一宿之径路,今舍太子还,生夺天荫故。 徘徊心顾恋,八日乃至城,良马素体骏,奋迅有威相。 踯躅顾瞻仰,不覩太子形,流泪四体垂,憔悴失光泽。 旋转恸悲鸣,日夜忘水草,遗失救世主,还归迦毗罗。 国土悉廓然,如入空聚落,如日隐须弥,举世悉曛冥。 泉池不澄清,华果不荣茂,巷路诸士女,忧慼失欢容。 车匿与白马,怅怏行不前,问事不能答,迟迟若尸行。 众见车匿还,不见释王子,举声大号泣,如弃罗摩还。 有人来路傍,倾身问车匿:「王子世所爱,举国人之命。 汝輙盗将去,今为何所在?」车匿抑悲心,而答众人言:「我眷恋追逐,不舍于王子,王子捐弃我,并舍俗威仪,剃头被法服,遂入苦行林。」众人闻出家,惊起奇特想,呜咽而啼泣,涕泪交流下,各各相告语,我等作何计? 众人咸议言:「悉当追随去,如人命根坏,身死形神离。 王子是我命,失命我岂生? 此邑成丘林,彼林城郭邑,此城失威德,如杀毗梨多。」城内诸士女,虚传王子还,奔驰出路上,唯见马空归,莫知其存亡,悲泣种种声。 车匿步牵马,歔欷垂泪还,失太子忧悲,加增怖惧心,如战士破敌,执怨送王前。 入门泪雨下,满目无所见,仰天大啼哭,白马亦悲鸣,宫中杂鸟兽,内廐诸群马,闻白马悲鸣,长鸣而应之,谓呼太子还,不见而绝声。 后宫诸婇女,闻马鸟兽鸣,乱发面萎黄,形瘦脣口乾。 弊衣不浣濯,垢秽不浴身,悉舍庄严具,毁悴不鲜明。 举体无光耀,犹如细小星,衣裳坏繿缕,状如被贼形。 见车匿白马,涕泣绝望归,感结而号咷,犹如新丧亲,狂乱而搔扰,如牛失其道。 大爱瞿昙弥,闻太子不还,竦身自投地,四体悉伤坏,犹如狂风摧,金色芭蕉树。 又闻子出家,长叹增悲感:「右旋细软发,一孔一发生。 黑净鲜光泽,平住而洒地,何意合天冠? 剃着草土中。 佣臂师子步,修广牛王目,身光黄金炎,方臆梵音声。 持是上妙相,入于苦行林,世间何薄福,失斯圣地主? 妙网柔软足,清净莲花色,土石刺棘林,云何而可蹈? 生长于深宫,温衣细软服,沐浴以香汤,末香以涂身。 今则置风露,寒暑安可堪? 华族大丈夫,标挺胜多闻,德备名称高,常施无所求,云何忽一朝,乞食以活身? 清净宝床卧,奏乐以觉惽,岂能山树间,草土以籍身?」念子心悲痛,闷绝而躄地,侍人扶令起,为拭其目泪。 其余诸夫人,忧苦四体垂,内感心惨结,不动如画人。 时耶输陀罗,深责车匿言:「生亡我所钦,今为在何所? 人马三共行,今唯二来归,我心极惶怖,战慄不自安。 终是不正人,不昵非善友,不吉纵强暴,应笑用啼为? 将去而啼还,反覆不相应。 爱念自在伴,随欲恣心作,故使圣王子,一去不复归。 汝今应大喜,作恶已果成。 宁近智慧怨,不习愚痴友,假名为良朋,内实怀怨结。 今此胜王家,一旦悉破坏,此诸贵夫人,忧悴毁形好,涕泣气息绝,雨泪横流下。 夫主尚在世,依止如雪山,安意如大地,忧悲殆至死,况此窓牖中,悲泣长叫者,生亡其所天,是苦何可堪? 告马汝无义,夺人心所重,犹如闇冥中,怨贼劫珍宝。 乘汝战斗时,刀刃锋利箭,一切悉能堪,今有何不忍? 一族之殊胜,强夺我心去,汝是弊恶虫,造诸不正业。 今日大呜呼! 声满于王宫,先劫我所念,尔时何以痖? 若尔时有声,举宫悉应觉,尔时若觉者,不生今苦恼。」车匿闻苦言,饮气而息结,收泪合掌答:「愿听我自陈,莫嫌责白马,亦莫恚于我。 我等悉无过,天神之所为,我极畏王法,天神所駈逼。 速牵马与之,俱去疾如飞,厌气令无声,足亦不触地。 城门自然开,虚空自然明,斯皆天神力,岂是我所为?」耶输陀闻说,心生奇特想,天神之所为,非是斯等咎。 嫌责心消除,炽然大苦息,躃地称怨叹:「双输鸟分乖,我今失依怙,同法行生离,乐法舍同行,何处更求法? 古昔诸先胜,大快见王等,斯皆夫妻俱,学道游林野。 而今舍于我,为求何等法? 梵志祠祀典,夫妻必同行,同行法为因,终则同受报,汝何独法悭,弃我而隻游? 或见我嫉恶,更求无嫉者? 或当嫌薄我,更求净天女? 为何胜德色,修习于苦行? 以我薄命故,夫妻生别离,罗睺罗何故,不蒙于膝下? 呜呼不吉士! 貌柔而心刚,胜族盛光荣,怨憎犹宗仰。 又子生未孩,而能永弃舍,我亦无心肠,夫弃游山林,不能自泯没,此则木石人。」言已心迷乱,或哭或狂言,或瞪视沉思,哽咽不自胜,惙惙气殆尽,卧于尘土中。 诸余婇女众,见生悲痛心,犹如盛莲花,风雹摧令萎。 父王失太子,昼夜心悲恋,斋戒求天神,愿令子速还。 发愿祈请已,出于天祠门,闻诸啼哭声,惊怖心迷乱,如天大雷震,群象乱奔驰。 见车匿白马,广问知出家,举身投于地,如崩帝释幢。 诸臣徐扶起,以法劝令安,久而心小醒,而告白马言:「我数乘汝战,每念汝有功,今者憎恶汝,倍于爱念时。 所念功德子,汝輙运令去,掷着山林中,犹自空来归。 汝速持我往,不尔往将还,不为此二者,我命将不存。 更无余方治,唯待子为药,如珊阇梵志,为子死杀身,我失行法子,自杀令无身。 摩[少/兔]众生主,亦当为子忧,况复我常人? 失子能自安? 古昔阿阇王,爱子游山林,感思而命终,即时得生天。 吾今不能死,长夜住忧苦,合宫念吾子,虚渴如饿鬼,如人渴探水,欲饮而夺之。 守渴而命终,必生饿鬼趣。 今我至虚渴,得子水复失,及我未命终,速语我子处,勿令我渴死,堕于饿鬼中。 我素志力强,难动如大地,失子心躁乱,如昔十车王。」王师多闻士,大臣智聪达,二人劝谏王,不缓亦不切:「愿自宽情念,勿以忧自伤,古昔诸胜王,弃国如散花。 子今行学道,何足苦忧悲? 当忆阿私记,理数自应然。 天乐转轮圣,萧然不累清,岂曰世界王,能移金王心? 今当使我等,推求到其所,方便苦谏诤,以表我丹诚,要望降其志,以慰王忧悲。」王喜即答言:「唯汝等速行,如舍君陀鸟,为子空中旋,我今念太子,便悁心亦然。」二人既受命,王与诸眷属,其心小清凉,气宣飡饮通。 佛所行赞推求太子品第九王正以忧悲,感切师大臣,如鞭策良马,驰驶若迅流,身疲不辞劳,迳诣苦行林。 舍俗五仪饰,善摄诸情根,入梵志精庐,敬礼彼诸仙。 诸仙请就座,说法安慰之。 即白仙人言:「意有所谘问,净称净饭王,甘蔗名胜胄。 我等为师臣,法教典要事,王如天帝释,子如阇延多。 为度老病死,出家或投此,我等为彼来,惟尊应当知。」答言:「有此人,长臂大人相,择我等所行,随顺生死法。 往诣阿罗蓝,以求胜解脱。」既得定实已,遵崇王速命,不敢计疲劳,寻路而驰进。 见太子处林,悉舍俗仪饰,真体犹光耀,如日出乌云。 国奉天神师,执正法大臣,舍除俗威仪,下乘而步进。 犹王婆摩叠,仙人婆私吒,往诣山林中,见王子罗摩,各随其本仪,恭敬礼问讯。 犹如儵迦罗,及与央耆罗,尽心加恭敬,奉事天帝释。 王子亦随敬,王师及大臣,如帝释安慰,儵迦央耆罗。 即命彼二人,坐于王子前,如富那婆薮,两星侍月傍。 王师及大臣,启请于王子,如毗利波低,语彼阇延多。 「父王念太子,如利刺贯心,荒迷发狂乱,卧于尘土中。 日夜增悲思,流泪常如雨,勅我有所命,唯愿留心听。 『知汝乐法情,决定无所疑,非时入林薮,悲恋娆我心,汝若念法者,应当哀愍我。 望宽远游情,以慰我悬心,勿令忧悲水,崩坏我心岸。 如云水草山,风日火雹灾,忧悲为四患,飘乾烧坏心。 且还食土邑,时至更游仙,不顾于亲戚,父母亦弃捐,此岂名慈悲,覆护一切耶? 法不必山林,在家亦修闲,觉悟勤方便,是则名出家。 剃发服染衣,自放山薮间,此则怀畏怖,何足名学仙? 愿得一抱汝,以水雨其顶,冠汝以天冠,置于伞盖下,瞩目一观汝,然后我出家。 头留摩先王,阿[少/兔]阇阿涉,跋阇罗婆休,毗跋罗安提,毗提诃阇那,那罗湿波罗,如是等诸王,悉皆着天冠,璎珞以严容,手足贯珠环,婇女众娱乐,不违解脱因。 汝今可还家,崇习于二事,心修增上法,为地增上主。』垂泪约勅我,令宣如是言。 既有此勅旨,汝应奉教还。 父王因汝故,没溺忧悲海,无救无所依,无由自开释,汝当为船师,渡着安隐处。 毗林摩王子,二罗弥跋祗,闻父勅恭命,汝今亦应然。 慈母鞠养恩,尽寿报罔极,如牛失其犊,悲呼忘眠食。 汝今应速还,以救我生命,孤鸟离群哀,龙象独游苦。 凭依者失荫,当思为救护,一子孩幼孤,遭苦莫知告,勉彼焭焭苦,如人救月蚀。 举国诸士女,别离苦炽然,叹息烟冲天,熏慧眼令闇,唯求见汝水,灭火目开明。」菩萨闻父王,切教苦备至,端坐正思惟,随宜逊顺答。 「我亦知父王,慈念心过厚,畏生老病死,故违罔极恩。 谁不重所生? 以终别离故,正使生相守,死至莫能留,是故知所重,长辞而出家。 闻父王忧悲,增恋切我心,但如梦暂会,倐忽归无常。 汝当决定知,众生性不同,忧苦之所生,不必子与亲。 所以生离苦,皆从痴惑生,如人随路行,中道暂相逢,须臾各分析,乖理本自然。 合会暂成亲,随缘理自分,深达亲假合,不应生忧悲。 此世违亲爱,他世更求亲,暂亲复乖离,处处无非亲。 常合而常散,散散何足哀? 处胎渐渐变,分分死更生。 一切时有死,山林何非时? 侍时受五欲,求财时亦然,一切时死故,除死法无时。 欲使我为王,慈爱法难违,如病服非药,是故我不堪。 高位愚痴处,放逸随爱憎,终身常畏怖,思虑形神疲,顺众心违法,智者所不为。 七宝妙宫殿,于中盛火然,天厨百味饭,于中有杂毒,莲华清凉池,于中多毒虫,位高为灾宅,慧者所不居。 古昔先胜王,见居国多愆,楚毒加众生,厌患而出家。 故知王正苦,不如行法安,宁处于山林,食草同禽兽。 不堪处深宫,黑蛇同其穴,舍王位五欲,任苦游山林,此则为随顺,乐法渐增明。 今弃闲静林,还家受五欲,日夜苦法增,此则非所应。 名族大丈夫,乐法而出家,永背名称族,建大丈夫志,毁形被法服,乐法游山林。 今复弃法服,有违惭愧心,天王尚不可,况归人胜宅? 已吐贪恚痴,而复还服食,如人反食吐,此苦安可堪? 如世舍被烧,方便驰走出,须臾还复入,此岂为黠夫? 见生老死过,厌患而出家,今当还复入,愚痴与彼同。 处宫修解脱,则无有是处,解脱寂静生,王者如楚罚。 寂静废王威,王正解脱乖,动静犹水火,二理何得俱? 决定修解脱,亦不居王位。 若言居王位,兼修解脱者,此则非决定,决定解亦然。 既非决定心,或出还复入;我今已决定,断亲属钩饵,正方便出家,云何还复入?」大臣内思惟:「太子大丈夫,深识德随顺,所说有因缘。」而告太子言:「如王子所说,求法法应尔,但今非是时。 父王衰暮年,念子增忧悲,虽曰乐解脱,反更为非法。 虽乐出无慧,不思深细理,不见因求果,徒舍现法欢。 有言有后世,又复有言无,有无既不判,何为舍现乐? 若当有后世,应任其所得,若言后世无,无即为解脱。 有言有后世,不说解脱因,如地坚火暖,水湿风飘动,后世亦复然,此则性自尔。 有说净不净,各从自性起,言可方便移,此则愚痴说。 诸根行境界,自性皆决定,爱念与不念,自性定亦然,老病死等苦,谁方便使然? 谓水能灭火,火令水煎消,自性增相坏,性和成众生。 如人处胎中,手足诸体分,神识自然成,谁有为之者? 蕀刺谁令利? 此则性自然,及种种禽兽,无欲使尔者。 诸有生天者,自在天所为,及余造化者,无自力方便。 若有所由生,彼亦能令灭,何须自方便,而求于解脱? 有言我令生,亦复我令灭,有言无由生,要方便而灭。 如人生育子,不负于祖宗,学仙人遗典,奉天大祠祀,此三无所负,则名为解脱。 古今之所传,此三求解脱,若以余方便,徒劳而无实。 汝欲求解脱,唯习上方便,父王忧悲息,解脱道得申,舍家游山林,还归亦非过。 昔奄婆梨王,久处苦行林,舍徒众眷属,还家居王位。 国王子罗摩,去国处山林,闻国风俗离,还归维正化。 娑楼婆国王,名曰头楼摩,父子游山林,终亦俱还国。 婆私昼牟尼,及与安低叠,山林修梵行,父亦归本国。 如是等先胜,正法善名称,悉还王领国,如灯照世间。 是故舍山林,正法化非过。」太子闻大臣,爱语饶益说,以常理不乱,无碍而庠序,固志安隐说,而答于大臣:「有无等犹豫,二心疑惑增,而作有无说,我不决定取,净智修苦行,决定我自知。 世间犹豫论,展转相传习,无有真实义,此则我不安,明人别真伪,信岂由他生? 犹如生盲人,以盲人为导,于夜大闇中,当复何所从? 于净不净法,世间生疑惑,设不见真实,应行清净道,宁苦行净法,非乐行不净。 观彼相承说,无一决定相,真言虚心受,永离诸过患,语过虚伪说,智者所不言。 如说罗摩等,舍家修梵行,终归还本国,服习五欲者,此等为陋行,智者所不依。 我今当为汝,略说其要义。 日月坠于地,须弥雪山转,我身终不易,退入于非处。 宁身投盛火,不以义不毕,还归于本国,入于五欲火。」表斯要誓已,徐起而长辞。 太子辩锋炎,犹如盛日光,王师及大臣,言论莫能胜。 相谓计已尽,唯当辞退还,深敬叹太子,不敢强逼留。 敬奉王命故,不敢速疾还,徘徊于中路,行迈顾迟迟。 选择黠慧人,审谛机悟士,隐身密伺候,然后舍而还。 佛所行赞卷第三(亦云佛本行经)马鸣菩萨造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瓶沙王诣太子品第十太子辞王师,及正法大臣,冒浪济恒河,路由灵鹫岩。 藏根于五山,特秀峙中亭,林木花果茂,流泉温凉分,入彼五山城,寂静犹昇天。 国人见太子,容德深且明,少年身光泽,无比丈夫形,悉起奇特想,如见自在幢。 横行为止足,随后者速驰,先进悉回顾,瞻目视无厌。 四体诸相好,随见目不移,恭敬来奉迎,合掌礼问讯。 咸皆大欢喜,随宜而供养,瞻仰尊胜颜,俯愧种种形。 政素轻躁仪,寂默加肃敬,结恨心永解,慈和情顿增。 士女公私业,一时悉休废,敬形宗其德,随观尽忘归。 眉间白毫相,修广绀青目,举体金光曜,清净网缦手,虽为出家形,有应圣王相。 王舍城士女,长幼悉不安,此人尚出家,我等何俗欢? 尔时瓶沙王,处于高观上,见彼诸士女,惶惶异常仪,勅召一外人,备问何因缘? 恭跪王楼下,具白所见闻:「昔闻释氏种,殊特殊胜子,神慧超世表,应王领八方,今出家在此,众人悉奉迎。」王闻心惊喜,形留神已驰,勅使者速还,伺候进趣宜,奉教密随从,瞻察所施为。 澄静端目视,庠步显真仪,入里行乞食,为诸乞士光,歛形心不乱,好恶靡不安。 精麤随所得,持钵归闲林,食讫漱清流,乐静安白山。 青林别高崖,丹华殖其间,孔雀等众鸟,翻飞而乱鸣。 法服助鲜明,如日照扶桑,使见安住彼,次第具上闻。 王闻心驰敬,即勅严驾行,天冠佩花服,师子王游步。 简择诸宿重,安静审谛士,导从百千众,云腾昇白山。 见菩萨严仪,寂静诸情根,端坐山岩室,如月丽青天。 妙色净端严,犹若法化身,虔心肃然发,恭步渐亲近。 犹如天帝释,诣摩醯首罗,歛容执礼仪,敬问彼和安。 菩萨详而动,随顺反相酬。 时王劳问毕,端坐清净石,瞪瞩瞻神仪,颜和情交悦。 「伏闻名高族,盛德相承袭,钦情久蕴积,今欲决所疑。 日光之元宗,祚隆已万世,令德绍遗嗣,弘广萃于今。 贤明年幼少,何故而出家? 超世圣王子,乞食不存荣,妙体应涂香,何故服袈裟? 手宜握天下,反以受薄飡,若不代父王,受禅享其土,吾今分半国,庶望少留情。 既免逼亲嫌,时过随所从,当体我诚言,贪德为良隣。 或恃名胜族,才德容貌兼,不欲降高节,屈下受人恩。 当给勇健士,器仗随军资,自力广收罗,天下孰不推。 明人知时取,法财五欲增,若不获三利,终始徒劳勤。 崇法舍财色,财为一分人,富财舍法欲,此则保财资。 贫窭而忘法,五欲孰能欢? 是故三事俱,德流而道宣。 法财五欲备,名世大丈夫,无令圆相身,徒劳而无功。 曼陀转轮王,王领四天下,帝释分半坐,力不能王天。 今汝佣长臂,足揽人天境,我不恃王力,而欲强相留。 见汝改形好,爱着出家衣,既以敬其德,矜苦惜其人,今见行乞求,我愿奉其土。 少壮受五欲,中年习用财,年耆诸根熟,是乃顺法时。 壮年守法财,必为欲所坏,老则气虚微,随顺求寂默,耆年愧财欲,行法举世宗。 壮年心轻躁,驰骋五欲境,畴侣契缠绵,情交相感深,年宿寡绸缪,顺法者所宗,五欲悉休废,增长乐法心。 具崇王者法,大会奉天神,当乘神龙背,受乐上昇天。 先胜诸圣王,严身宝璎珞,祠祀设大会,终归受天福。」如是瓶沙王,种种方便说,太子志坚固,不动如须弥。 佛所行赞答瓶沙王品第十一瓶沙王随顺,安慰劝请已,太子敬答谢:「深感于来言,善得世间宜,所说不乖理,诃梨名族胄,为人善知识,义怀心虚尽,法应如是说。 世间说凡品,不能处仁义,薄德遇近情,岂达名胜事? 承习先胜宗,崇礼修敬让,能于苦难中,周济不相弃,是则为世间,真善知识相。 善友财通济,是名牢固藏,守惜封己利,是必速亡失。 国财非常宝,惠施为福业,兼施善知识,虽散后无悔。 既知汝厚怀,不为违逆论,且今以所见,率心而相告。 畏生老病死,欲求真解脱,舍亲离恩爱,岂还习五欲? 不畏盛毒蛇,冻电勐盛火,唯畏五欲境,流转劳我心。 五欲非常贼,劫人善珍宝,诈伪虚非实,犹若幻化人。 暂思令人惑,况常处其中? 五欲为大碍,永障寂灭法。 天乐尚不可,况处人间欲? 五欲生渴爱,终无满足时。 犹盛风勐火,投薪亦无足,世间诸非义,莫过五欲境。 众生愚贪故,乐着而不觉,智者畏五欲,不堕于非义。 王领四海内,犹外更希求,爱欲如大海,终无止足时。 曼陀转轮王,普天雨黄金,王领四天下,复希忉利天,帝释分半座,欲图致命终。 农沙修苦行,王三十三天,纵欲心高慢,仙人挽步车,缘斯放逸行,即堕蠎蛇中。 罣罗转轮王,游于忉利天,取天女为后,赋歛仙人金,仙人忿加呪,国灭而命终。 婆罗大帝释,大帝释农沙,农沙归帝释,天主岂有常? 国土非坚固,唯大力所居。 被服于草衣,食果饮流泉,长发如垂地,寂默无所求。 如是修苦行,终为欲所坏,当知五欲境,行道者怨家。 千臂大力王,勇健难为敌,罗摩仙人杀,亦由贪欲故。 况我刹利种,不为欲所牵,少味境界欲,子息长弥增。 慧者之所恶,欲毒谁服食? 种种苦求利,悉为贪所使,若无贪欲者,勤苦则不生。 慧者见苦过,灭除于贪欲,世间谓为善,即皆是恶法,众生所贪乐,生诸放逸故,放逸反自伤,死当堕恶趣。 勤方便所得,而方便所护,不勤自亡失,非方便能留。 犹若假借物,智者不贪着,贪欲勤苦求,得以增爱着,非常离散时,益复增苦恼,执炬还自烧,智者所不着。 愚痴卑贱人,悭贪毒烧心,终身长受苦,未曾得安乐。 贪恚如蛇毒,智者何由近? 勤苦啮枯骨,无味不充饱,徒自困牙齿,智者所不甞。 王贼水火分,恶子等共财,亦如臭叚肉,一聚羣鸟争,贪财亦如是,智者所不欣。 有财所集处,多起于怨憎,昼夜自守卫,如人畏重怨,东市杀标下,人情所憎恶。 贪恚痴长标,智者常远离,入山林河海,多败而少安。 如树高条果,贪取多堕死,贪欲境如是,虽见难可取。 苦方便求财,难集而易散,犹如梦所得,智者岂保持? 如伪覆火坑,蹈者必烧死,贪欲火如是,智者所不游。 如彼鸠罗步,弼瑟腻难陀,弥郗利檀茶,如屠家刀机,爱欲形亦然,智者所不为。 束身投水火,或投于高岩,而求于天乐,徒苦不获利。 孙陶钵孙陶,阿修轮兄弟,同生相爱念,为欲相残杀,身死名俱灭,皆由贪欲故。 贪爱令人贱,鞭杖駈策苦,爱欲卑希望,长夜形神疲。 麋鹿贪声死,飞鸟随色贪,渊鱼贪钩饵,悉为欲所困。 观察资生具,非为自在法,食以疗饥患,除渴故饮水。 衣被却风寒,卧以治睡眠,行疲故求乘,立惓求床座。 除垢故沐浴,皆为息苦故,是故应当知,五欲非自在。 如人得热病,求诸冷治药,贪求止苦患,愚夫谓自在。 而彼资生具,亦非定止苦,又令苦法增,故非自在法。 温衣非常乐,时过亦生苦,月光夏则凉,冬则增寒苦。 乃至世八法,悉非决定相,苦乐相不定,奴王岂有间? 教令众奉用,以王为胜者,教令即是苦,犹担能任重。 普铨世轻重,众苦集其身,为王多怨憎,虽亲或成患,无亲而独立,此复有何欢? 虽王四天下,用皆不过一,营求于万事,唐苦何益身? 未若止贪求,息事为大安。 居王五欲乐,不王闲寂欢,欢乐既同等,何用王位为? 汝勿作方便,导我于五欲,我情之所期,清凉虚通道。 汝欲相饶益,助成我所求,我不畏怨家,不求生天乐。 心不怀俗利,而舍于天冠,是故违汝情,不从于来旨。 如免毒蛇口,岂复还执持? 执炬而自烧,何能不速舍? 有目羡盲人,已解复求缚,富者愿贫穷,智者习愚痴,世有如此人,则我应乐国。 欲度生老死,节身行乞食,寡欲守空闲,后世免恶道,是则二世安,汝今勿哀我。 当哀为王者,其心常虚渴,今世不获安,后世受苦报。 汝以名胜族,大丈夫礼仪,厚怀处于我,乐同世欢娱。 我亦应报德,劝汝同我利,若习三品乐,是名世丈夫。 此亦为非义,常求无足故,若无生老死,乃名大丈夫。 汝言少轻躁,老则应出家,我见年耆者,力劣无所堪,不如盛壮时,志勐心决定。 死贼执剑随,常伺求其便,岂听至年老,遂志而出家? 无常为猎师,老弓病利箭,于生死旷野,常伺众生鹿,得便断其命,孰听终年寿? 夫人之所为,若生若灭事,少长及中年,悉应勤方便。 祠祀修大会,是皆愚痴故,应当崇正法,反杀以祠天,害生而求福,此则无慈人。 害生果有常,犹尚不应杀,况复求无常,而害生祠祀? 若无戒闻慧,修禅寂静者,不应从世间,祠祀设大会。 杀生得现乐,慧者不应杀,况复杀众生,而求后世福? 三界有为果,悉非我所乐,诸趣流动法,如风水漂草,是故我远来,为求真解脱。 闻有阿罗灆,善说解脱道,今当往诣彼,大仙牟尼所。 诚言苦抑断,我今诲谢汝,愿汝国安隐,善护如帝释。 慧明照天下,犹如盛日光。 殊胜大地主,端心护其命,正化护其子,以法王天下。 氷雪火为怨,缘火烟幢起,烟幢成浮云,浮云兴大雨,有鸟于空中,饮雨不雨身。 杀重怨为宅,居宅怨重杀,有杀重怨者,汝今应伏彼,令其得解脱,如饮不雨身。」时王即叉手,敬德心欢喜。 「如汝之所求,愿令果速成,汝速成果已,当还摄受我。」菩萨心内许,要令随汝愿,交辞而随路,往诣阿罗蓝。 王与诸群属,合掌自随送,咸起奇特想,而还王舍城。 佛所行赞阿罗蓝郁头蓝品第十二甘蔗月光胄,到彼寂静林,敬诣于牟尼,大仙阿罗蓝。 迦蓝玄族子,远见菩萨来,高声遥赞叹,安慰言善来。 合掌交恭敬,相问安吉不? 相劳问毕已,庠序而就坐。 梵志见太子,容貌审谛仪,沐浴伏其德,如渴饮甘露。 举手告太子:「久知汝出家,断亲爱缠锁,犹如象脱羁,深智觉慧明,能免斯毒果。 古昔明胜王,舍位付其子,如人佩花鬘,朽故而弃舍;未若汝盛年,不受圣王位。 观汝深固志,堪为正法器,当乘智慧舟,超度生死海。 凡人诱来学,审才而后教,我今已知汝,坚固决定志,但当任意学,终无隐于子。」太子闻其教,欢喜而报言:「汝以平等心,善诲无爱憎,但当虚心受,所愿便已获。 夜行得炬火,迷方者蒙导,度海得轻舟,我今亦如是。 今已蒙哀许,敢问心所疑,生老病死患,云何而可免?」尔时阿罗蓝,闻太子所问,自以诸经论,略为其解说:「汝是机悟士,聪中之第一,今当听我说,生死起灭义。 性变生老死,此五为众生,性者为纯净,转变者五大。 我觉及与见,随境根名变,色声香味触,是等名境界。 手足语二道,是五名业根,眼耳鼻舌身,是名为觉根。 意根兼二义,亦业亦名觉,性转变为因,知因者为我。 迦毗罗仙人,及弟子眷属,于此我要义,修学得解脱。 彼迦毗罗者,今波阇波提,觉知生老死,是说名为见。 与上相违者,说名为不见,愚痴业爱欲,是说为转轮。 若住此三种,是众生不离,不信我疑滥,不别无方便。 境界深计着,缠绵于我所,不信颠倒转,异作亦异解。 我说我知觉,我去来我住,如是等计我,是名我作转。 于诸性犹豫,是非不得实,如是不决定,是说名为疑。 若说法是我,说彼即是意,亦说觉与业,诸数复说我。 如是不分别,是说名总揽,愚黠性变等,不了名不别。 礼拜诵诸典,杀生祀天祠,水火等为净,而作解脱想,如是种种见,是名无方便。 愚痴所计着,意言语觉业,及境界计着,是说名为着。 诸物悉我所,是名为摄受。 如此八种惑,弥沦于生死,诸世间愚夫,摄受于五节。 闇痴与大痴,瞋恚与恐怖,嬾惰名为闇,生死名为痴。 爱欲名大痴,大人生惑故,怀恨名瞋恚,心惧名恐怖。 此愚痴凡夫,计着于五欲,生死大苦本,轮转五道生。 转生我见闻,我知我所作,缘斯计我故,随顺生死流。 此因非性者,果亦非有性,谓彼正思惟,四法向解脱。 黠慧与愚闇,显现不显现,若知此四法,能离生老死。 生老死既尽,逮得无尽处,世间婆罗门,皆悉依此义,修行于梵行,亦为人广说。」太子闻斯说,复问阿罗蓝:「云何为方便? 究竟至何所? 行何等梵行? 复应齐几时? 何故修梵行? 法应至何所? 如是诸要义,为我具足说。」时彼阿罗蓝,如其经论说,自以慧方便,更为略分别:「初离俗出家,依倚于乞食,广集诸威仪,奉持于正戒。 少欲知足止,精麤任所得,乐独修闲居,勤习诸经论。 见贪欲怖畏,及离欲清凉,摄诸根聚落,安心于寂默。 离欲恶不善,欲界诸烦恼,远离生喜乐,得初觉观禅。 既得初禅乐,及与觉观心,而生奇特想,愚痴心乐着,心依远离乐,命终生梵天。 慧者能自知,方便止觉观,精勤求上进,第二禅相应。 味着彼喜乐,得生光音天;方便离喜乐,增修第三禅。 安乐不求胜,生于遍净天;舍彼意乐者,逮得第四禅。 苦乐已俱息,或生解脱想。 任彼四禅报,得生广果天,以彼久寿故,名之为广果。 于彼禅定起,见有身为过,增进修智慧,厌离第四禅。 决定增进求,方便除色欲,始自身诸窍,渐次修虚解。 终则坚固分,悉成于空观,略空观境界,进观无量识。 善于内寂静,离我及我所,观察无所有,是无所有处。 文闇皮骨离,野鸟离樊笼,远离于境界,解脱亦复然。 是上婆罗门,离形常不尽,慧者应当知,是为真解脱。 汝所问方便,及求解脱者,如我上所说,深信者当学。 林祇沙仙人,及与阇那伽,毗陀波罗沙,及余求道者,悉从于此道,而得真解脱。」太子闻彼说,思惟其义趣,发其先宿缘,而复重请问:「闻汝胜智慧,微妙深细义,于知因不舍,则非究竟道。 性转变知因,说言解脱者,我观是生法,亦为种子法。 汝谓我清净,则是真解脱;若遇因缘会,则应还复缚。 犹如彼种子,时地水火风,离散生理乖,遇缘种复生。 无知业因爱,舍则名解者,存我诸众生,无毕竟解脱。 处处舍三种,而复得三胜,以我常有故,彼则微细随,微细过随故,心则离方便。 寿命得长久,汝谓真解脱,汝言离我所,离者则无有。 众数既不离,云何离求那? 是故有求那,当知非解脱。 求尼与求那,义异而体一,若言相离者,终无有是处。 暖色离于火,别火不可得,譬如身之前,则无有身者。 如是求那前,亦无有求尼,是故先解脱,然后为身缚。 又知因离身,或知或无知,若言有知者,则应有所知;若有所知者,则非为解脱。 若言无知者,我则无所用;离我而有知,我即同木石。 具知其精麤,背麤而崇微。 若能一切舍,所作则毕竟。」于阿罗蓝说,不能悦其心,知非一切智,应行更求胜。 往诣郁陀仙,彼亦计有我,虽观细微境,见想不想过。 离想非想住,更无有出涂,以众生至彼,必当还退转。 菩萨求出故,复舍郁陀仙,更求胜妙道,进登伽阇山,城名苦行林,五比丘先住。 见彼五比丘,善摄诸情根,持戒修苦行,居彼苦行林。 尼连禅河侧,寂静甚可乐,菩萨即于彼,一处静思惟。 五比丘知彼,精心求解脱,尽心加供养,如敬自在天。 谦卑而师事,进止常不离,犹如修行者,诸根随心转。 菩萨勤方便,当度老病死,专心修苦行,节身而忘餐。 净心守斋戒,行人所不堪,寂默而禅思,遂经历六年。 日食一麻米,形体极消羸,欲求度未度,重惑逾更沉。 道由慧解成,不食非其因,四体虽微劣,慧心转增明。 神虚体轻微,名德普流闻,犹如月初生,鸠牟头华敷。 溢国胜名流,士女竞来观,苦形如枯木,垂满于六年。 怖畏生死苦,专求正觉因,自惟非由此,离欲寂观生。 「未若我先时,于阎浮树下,所得未曾有,当知彼是道。 道非羸身得,要须身力求,饮食充诸根,根悦令心安。 心安顺寂静,静为禅定筌,由禅知圣法,法力得难得。 寂静离老死,第一离诸垢,如是等妙法,悉由饮食生。」思惟斯义已,澡浴尼连滨,浴已欲出池,羸劣莫能起,天神按树枝,举手攀而出。 时彼山林侧,有一牧牛长,长女名难陀,净居天来告:「菩萨在林中,汝应往供养。」难陀婆罗阇,欢喜到其所,手贯白珂钏,身服青染衣。 青白相映发,如水净沉漫,信心增踊跃,稽首菩萨足,敬奉香乳糜,惟垂哀愍受。 菩萨受而食,彼得现法果,食已诸根悦,堪受于菩提。 身体蒙光泽,德问转崇高,如百川增海,初月日增明。 五比丘见已,惊起嫌怪想,谓其道心退,舍而择善居。 如人得解脱,五大悉远离,菩萨独游行,诣彼吉祥树,当于彼树下,成等正觉道。 其地广平正,柔泽软草生,安祥师子步,步步地震动。 地动感盲龙,欢喜目开明,言曾见先佛,地动相如今。 牟尼德尊重,大地所不胜,步步足履地,轰轰震动声。 妙光照天下,犹若朝日明,五百群青雀,右绕空中旋,柔软清凉风,随顺而回转。 如斯诸瑞相,悉同过去佛,以是知菩萨,当成正觉道。 从彼穫草人,得净柔软草,布施于树下,正身而安坐,加趺不倾动,如龙绞缚身,要不起斯坐,究竟其所作。 发斯真誓言,天龙悉欢喜,清凉微风起,草木不鸣条,一切诸禽兽,寂静悉无声,斯皆是菩萨,必成觉道相。 佛所行赞破魔品第十三仙王族大仙,于菩提树下,建立坚固誓,要成解脱道。 鬼龙诸天众,悉皆大欢喜,法怨魔天王,独忧而不悦。 五欲自在王,具诸战斗艺,憎嫉解脱者,故名为波旬。 魔王有三女,美貌善仪容,种种惑人术,天女中第一。 第一名欲染,次名能悦人,三名可爱乐,三女俱时进。 白父波旬言:「不审何忧慼?」父具以其事,写情告诸女:「世有大牟尼,身被大誓铠,执持大我弓,智慧刚利箭,欲战伏众生,破坏我境界。 我一旦不如,众生信于彼,悉归解脱道,我土则空虚,譬如人犯戒,其身则空虚。 及慧眼未开,我国犹得安,当往坏其志,断截其桥梁。」执弓持五箭,男女眷属俱,诣彼吉安林,愿众生不安。 见牟尼静默,欲度三有海,左手执强弓,右手弹利箭,而告菩萨言:「汝刹利速起,死甚可怖畏,当修汝自法,舍离解脱法,习战施福会,调伏诸世间,终得生天乐。 此道善名称,先胜之所行,仙王高宗胄,乞士非所应。 今若不起者,且当安汝意,慎莫舍要誓,试我一放箭。 罣罗月光孙,亦由我此箭,小触如风吹,其心发狂乱。 寂静苦行仙,闻我此箭声,心即大恐怖,惛迷失本性。 况汝末世中,望脱我此箭? 汝今速起者,幸可得安全。 此箭毒炽盛,慷慨而战掉,计力堪箭者,自安犹尚难,况汝不堪箭,云何能不惊?」魔说如斯事,迫胁于菩萨,菩萨心怡然,不疑亦不怖。 魔王即放箭,兼进三玉女,菩萨不视箭,亦不顾三女,魔王惕然疑,心口自相语:「曾为雪山女,射魔醯首罗,能令其心变,而不动菩萨。 非复以此箭,及天三玉女,所能移其心,令起于爱恚;当更合军众,以力强逼迫。」作此思惟时,魔军忽然集,种种各异形,执戟持刀剑,戟树捉金杵,种种战斗具。 猪鱼驴马头,驼牛兕虎形,师子龙象首,及余禽兽类。 或一身多头,或面各一目,或复众多眼,或大腹长身。 或羸瘦无腹,或长脚大膝,或大脚肥[蹲-酋+(十/田/ㄙ)],或长牙利爪。 或无头目面,或两足多身,或大面傍面,或作灰土色。 或似明星光,或身放烟火,或象耳负山,或被发裸身。 或被服皮革,面色半赤白,或着虎皮衣,或复着蛇皮。 或腰带大铃,或萦发螺髻,或散发被身,或吸人精气。 或夺人生命,或超掷大呼,或奔走相逐,迭自相打害。 或空中旋转,或飞腾树间,或呼呷吼唤,恶声震天地。 如是诸恶类,围绕菩提树,或欲擘裂身,或复欲吞噉。 四面放火然,烟焰盛冲天,狂风四激起,山林普震动。 风火烟尘合,黑闇无所见,爱法诸天人,及诸龙鬼等,悉皆忿魔众,瞋恚血泪流。 净居诸天众,见魔乱菩萨,离欲无瞋心,哀愍而伤彼,悉来见菩萨,端坐不倾动。 无量魔围绕,恶声动天地,菩萨安靖默,光颜无异相。 犹如师子王,处于群兽中,皆叹呜呼呼! 奇特未曾有。 魔众相駈策,各进其威力,迭共相催切,须臾令摧灭,裂目而切齿,乱飞而超摧。 菩萨默然观,如看童儿戏,众魔益忿恚,倍增战斗力。 抱石不能举,举者不能下,飞矛戟利矟,凝虚而不下,雷震雨大雹,化成五色花,恶龙蛇[口*孙]毒,化成香风气。 诸种种形类,欲害菩萨者,不能令倾动,随事还自伤。 魔王有姊妹,名弥伽迦利,手执髑髅器,在于菩萨前,作种种异仪,淫惑乱菩萨。 如是等魔众,种种丑类身,作种种恶声,欲恐怖菩萨,不能动一毛,诸魔悉忧慼。 空中负多神,隐身出音声:「我见大牟尼,心无怨恨想,众魔恶毒心,无怨处生怨。 愚痴诸恶魔,徒劳无所为,当舍恚害心,寂静默然住。 汝不能口气,吹动须弥山,火冷水炽然,地性平软濡;不能坏菩萨,历劫修善果。 菩萨正思惟,精进勤方便,净智慧光明,慈悲于一切。 此四妙功德,无能中断截,而为作留难,不成正觉道? 如日千光明,必除世间闇,鑽木而得火,掘地而得水,精勤正方便,无求而不获。 世间无救护,中贪恚痴毒,哀愍众生故,求智慧良药。 为世除苦患,汝云何恼乱? 世间诸痴惑,悉皆着邪径,菩萨习正路,欲引导众生,恼乱世尊师,是则大不可。 如大旷野中,欺诳商人导,众生堕大冥,莫知所至处,为燃智慧灯,云何欲令灭? 众生悉漂没,生死之大海,为修智慧舟,云何欲令没? 忍辱为法芽,固志为法根,律仪戒为地,觉正为枝干,智慧之大树,无上法为菓,荫护诸众生,云何而欲伐? 贪恚痴枷锁,轭缚于众生,长劫修苦行,为解众生缚,决定成于今,于此正基坐,如过去诸佛,坚竪金刚台,诸方悉轻动,惟此地安隐。 能堪受妙定,非汝所能坏,但当轻下心,除诸憍慢意,应修智识想,忍辱而奉事。」魔闻空中声,见菩萨安静,惭愧离憍慢,复道还天上。 魔众悉忧慼,崩溃失威武,斗战诸器仗,纵横弃林野,如人杀怨主,怨党悉摧碎。 众魔既退散,菩萨心虚静,日光倍增明,尘雾悉除灭。 月明众星朗,无复诸闇障,空中雨天花,以供养菩萨。 佛所行赞阿惟三菩提品第十四菩萨降魔已,志固心安隐,求尽第一义,入于深妙禅。 自在诸三昧,次第现在前,初夜入正受,忆念过去生。 从某处某名,而来生于此,如是百千万,死生悉了知。 受生死无量,一切众生类,悉曾为亲属,而起大悲心。 大悲心念已,又观彼众生,轮回六趣中,生死无穷极。 虚伪无坚固,如芭蕉梦幻,即于中夜时,逮得净天眼。 见一切众生,如观镜中像,众生生生死,贵贱与贫富。 清净不净业,随受苦乐报,观察恶业者,当生恶趣中。 修习善业者,生于人天中,若生地狱者,受无量种苦。 吞饮于洋铜,铁枪贯其体,投之沸镬汤,駈入盛火聚。 长牙群犬食,利[口*(隹/乃)]鸟啄脑,畏火赴丛林,剑叶截其体。 利刀解其身,或利斧斫剉,受斯极苦毒,业行不令死。 乐修不净业,极苦受其报,味着须臾顷,苦报甚久长。 戏笑种祸因,号泣而受罪,恶业诸众生,若见自报者。 气脉则应断,恐怖崩血死,造诸畜生业,业种种各异。 死堕畜生道,种种各异身,或为皮肉死,毛角骨尾羽。 更互相残杀,亲戚还相噉,负重而抱轭,鞭策钩锥刺。 伤体脓血流,饥渴莫能解,展转相残杀,无有自在力,虚空水陆中,逃死亦无处。 悭贪增上者,生于饿鬼趣,巨身如大山,咽孔犹针鼻,饥渴火毒然,还自烧其身。 求者悭不与,或遮人惠施,生彼饿鬼中,求食不能得,不净人所弃,欲食而变失。 若人闻悭贪,苦报如是者,割肉以施人,如彼尸毗王。 或生人道中,身处于行厕。 动转极大苦,出胎生恐怖,软身触外物,犹如刀剑截。 任彼宿业分,无时不有死,勤苦而求生,得生长受苦。 乘福生天者,渴爱常烧身,福尽命终时,衰死五相至。 犹如树华萎,枯悴失光泽,眷属存亡分,悲苦莫能留。 宫殿廓然空,玉女悉远离,坐卧尘土中,悲泣相恋慕。 生者哀堕落,死者恋生悲,精勤修苦行,贪求生天乐,既有如此苦,鄙哉何可贪? 大方便所得,不免别离苦,呜呼诸天人,修短无差别。 积劫修苦行,永离于爱欲,谓决定长存,而今悉堕落。 地狱受众苦,畜生相残杀,饿鬼饥渴逼,人间疲渴爱,虽云诸天乐,别离最大苦。 迷惑生世间,无一苏息处,呜呼生死海,轮转无穷已,众生没长流,漂泊无所依。 如是净天眼,观察于五道,虚伪不坚固,如芭蕉泡沫,即彼第三夜,入于深正受。 观察诸世间,轮转苦自性,数数生老死,其数无有量,贪欲痴闇障,莫知所由出。 正念内思惟,生死何从起? 决定知老死,必由生所致,如人有身故,则有身痛随。 又观生何因? 见从诸有业,天眼观有业,非自在天生。 非自性非我,亦复非无因,如破竹初节,余节则无难。 既见生死因,渐次见真实,有业从取生,犹如火得薪。 取以爱为因,如小火焚山,知爱从受生,觉苦乐求安。 饥渴求饮食,受生爱亦然,诸受触为因,三等苦乐生。 鑽燧加人功,则得火为用,触从六入生,盲无明觉故。 六入名色起,如芽长茎叶,名色由识生,如种芽叶生。 识还从名色,展转更无余,缘识生名色,缘名色生识。 犹人船俱进,水陆更相运,如识生名色,名色生诸根。 诸根生于触,触复生于受,受生于爱欲,爱欲生于取。 取生于业有,有则生于生,生生于老死,轮回周无穷。 众生因缘起,正觉悉觉知,决定正觉已,生尽老死灭。 有灭则生灭,取灭则有灭,爱灭则取灭,受灭则爱灭。 触灭则受灭,六入灭触灭,一切入灭尽,由于名色灭。 识灭名色灭,行灭则识灭,痴灭则行灭,大仙正觉成。 如是正觉成,佛则兴世间,正见等八道,坦然平直路,毕竟无我所,如薪尽火灭。 所作者已作,得先正觉道,究竟第一义,入大仙人室。 闇谢明相生,动静悉寂默,逮得无尽法,一切智明朗。 大仙德淳厚,地为普震动,宇宙悉清明,天龙神云集,空中奏天乐,以供养于法。 微风清凉起,无云雨香雨,妙华非时敷,甘菓违节熟。 摩诃曼陀罗,种种天宝花,从空而乱下,供养牟尼尊。 异类诸众生,各慈心相向,恐怖悉消除,无诸恚慢心。 一切诸世间,皆同漏尽人,诸天乐解脱,恶道暂安宁,烦恼暂休息,智月渐增明。 甘蔗族仙人,诸有生天者,见佛出兴世,欢喜充满身,即于天宫殿,雨花以供养。 诸天神鬼龙,同声叹佛德,世人见供养,及闻赞叹声,一切皆随喜,踊跃不自胜。 唯有魔天王,心生大忧苦。 佛于彼七日,禅思心清净,观察菩提树,瞪视目不瞬。 「我依于此处,得遂宿心愿。」安住无我法,佛眼观众生,发上哀愍心,欲令得清净。 贪恚痴邪见,飘流没其心,解脱甚深妙,何由能得宣? 舍离勤方便,安住于默然。 顾惟本誓愿,复生说法心,观察诸众生,烦恼孰增微。 梵天知其念,法应请而转,普放梵光明,为度苦众生,来见牟尼尊。 说法大人相,妙义悉显现,安住实智中,离于留难过。 无诸虚伪心,恭敬心欢喜,合掌劝请言:「世间何福庆,遭遇大世尊! 一切众生类,尘秽滓杂心,或有重烦恼,或烦恼轻微。 世尊已免度,生死大苦海,愿当济度彼,沉溺诸众生。 如世间义士,得利与物同,世尊得法利,唯应济众生。 凡人多自利,彼我兼利难,唯愿垂慈悲,为世难中难。」如是劝请已,奉辞还梵天。 佛以梵天请,心悦嘉其诚,长养大悲心,增其说法情。 念当行乞食,四王咸奉钵,如来为法故,受四合成一。 时有商人行,善友天神告:「大仙牟尼尊,在彼山林中,世间良福田,汝应往供养。」闻命大欢喜,奉施于初饭。 食已顾思惟:「谁应先闻法? 唯有阿罗蓝,郁头罗摩子,彼堪受正法,而今已命终;次有五比丘,应闻初说法。」欲说寂灭法,如日光除冥,行诣波罗[木*奈],古仙人住处。 牛王目平视,安庠师子步,为度众生故,往诣迦尸城,步步兽王顾,顾瞻菩提林。 佛所行赞转法轮品第十五如来善寂静,光明显照曜,严仪独游步,犹若大众随。 道逢一梵志,其名忧波迦,执持比丘仪,恭立于路傍。 欣遇未曾有,合掌而启问:「群生皆染着,而有无着容,世间心动摇,而独静诸根,光颜如满月,似味甘露津,容貌大人相,慧力自在王,所作必已办,为宗禀何师?」答言:「我无师,无宗无所胜,自悟甚深法,得人所不得。 人之所应觉,举世无觉者,我今悉自觉,是故名正觉。 烦恼如怨家,伏以智慧剑,是故世所称,名之为最胜。 当诣波罗[木*奈],击甘露法鼓,无慢不存名,亦不求利乐。 唯为宣正法,拔济苦众生,以昔发弘誓,度诸未度者。 誓果成于今,当遂其本愿,当财自供已,不称名义士。 兼利于天下,乃名大丈夫,临危不济溺,岂云勇健士? 疾病不救疗,何名为良医? 见迷不示路,孰云善导师? 如灯照幽冥,无心而自明,如来然慧灯,无诸求欲情。 鑽燧必得火,穴中风自然,穿地必得水,此皆理自然。 一切诸牟尼,成道必伽耶,亦同迦尸国,而转正法轮。」梵志忧波迦,呜呼叹奇特,随心先所期,从路各分乖,计念未曾有,步步顾踟蹰。 如来渐前行,至于迦尸城,其地胜庄严,如天帝释宫,恒河波罗[木*奈],二水双流间。 林木花果茂,禽兽同群游,闲寂无喧俗,古仙人所居。 如来光照耀,倍增其鲜明,憍隣如族子,次十力迦叶,三名婆澁波,四阿湿波誓,五名跋陀罗,习苦乐山林。 远见如来至,集坐共议言:「瞿昙染世乐,放舍诸苦行,今复还至此,慎勿起奉迎,亦莫礼问讯,供给其所须,已坏本誓故,不应受供养。 凡人见来宾,应修先后宜,且为设床座,任彼之所安。」作此要言已,各各正基坐,如来渐次至,不觉违要言,有请让其坐,有为摄衣钵,有为洗摩足,有请问所须,如是等种种,尊敬师奉事,唯不舍其族,犹称瞿昙名。 世尊告彼言:「莫称我本性,于阿罗呵所,而生亵慢言。 于敬不敬者,我心悉平等,汝等心不恭,当自招其罪。 佛能度世间,是故称为佛。 于一切众生,等心如子想,而称本名字,如得慢父罪。」佛以大悲心,哀愍而告彼,彼率愚騃心,不信正真觉。 言先修苦行,犹尚无所得,今恣身口乐,何因得成佛? 如是等疑惑,不信得佛道,究竟真实义,一切智具足。 如来即为彼,略说其要道:「愚夫习苦行,乐行悦诸根,见彼二差别,斯则为大过,非是正真道,以违解脱故。 疲身修苦行,其心犹驰乱,尚不生世智,况能超诸根? 如以水燃灯,终无破闇期,疲身修慧灯,不能坏愚痴。 朽木而求火,徒劳而弗获,鑽燧人方便,即得火为用。 求道非苦身,而得甘露法,着欲为非义,愚痴障慧明。 尚不了经论,况得离欲道? 如人得重病,食不随病食;无知之重病,着欲岂能除? 放火于旷野,乾草增勐风,火盛孰能灭,贪爱火亦然。 我已离二边,心存于中道,众苦毕竟息,安静离诸过。 正见踰日光,平等觉观佛,正语为舍宅,游戏正业林,正命为丰姿,方便正修涂,正念为城郭,正定为床座,八道坦平正,免脱生死苦。 从此涂出者,所作已究竟,不堕于此彼。 二世苦数中,三界纯苦聚,唯此道能灭,本所未曾闻,正法清净眼,等见解脱道,唯我今始超。 生老病死苦,爱离怨憎会,所求事不果,及余种种苦,离欲未离欲,有身及无身,离净功德者,略说斯皆苦。 犹如盛火息,虽微不舍热,寂静微细我,大苦性犹存,贪等诸烦恼,及种种业过,是则为苦因,舍离则苦灭。 犹如诸种子,离于地水等,众缘不和合,芽叶则不生。 有有性相续,从天至恶趣,轮廻而不息,斯由贪欲生,软中上差降,种种业为因。 若灭于贪等,则无有相续,种种业尽者,差别苦长息。 此有则彼有,此灭则彼灭,无生老病死,无地水火风。 亦无初中边,亦非欺诳法,贤圣之所住,无尽之寂灭。 所说八正道,是方便非余,世间所不见,彼彼长迷惑。 我知苦断集,证灭修正道,观此四真谛,遂成等正觉。 谓我已知苦,已断有漏因,已灭尽作证,已修八正道。 已知四真谛,清净法眼成,于此四真谛,未生平等眼。 不名得解脱,不言作已作,亦不言一切,真实知觉成。 已知真谛故,自知得解脱,自知作已作,自知等正觉。」说是真实时,憍怜族姓子,八万诸天众,究竟真实义,远离诸尘垢,清净法眼成。 天人师知彼,所作事已作,欢喜师子吼,问憍怜如来。 憍怜即白佛:「已知大师法。」以彼知法故,名阿若憍怜,于佛弟子中,最先第一悟。 彼知正法声,闻于诸地神,咸共举声唱:「善哉见深法。 如来于今日,转未曾所转,普为诸天人,广开甘露门。 净戒为众辐,调伏寂定齐,坚固智为辋,惭愧楔其间。 正念以为毂,成真实法轮,正真出三界,不退从邪师。」如是地神唱,虚空神传称,诸天转赞叹,乃至彻梵天。 三界诸天神,始闻大仙说,展转惊相告,普闻佛兴世。 广为群生类,转寂静法轮,风霁云雾除,空中雨天华,诸天奏天乐,嘉叹未曾有。 佛所行赞卷第四(亦云佛本行经)马鸣菩萨造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瓶沙王诸弟子品第十六时彼五比丘,阿湿波誓等,闻彼知法声,慨然而自愧,合掌而加敬,仰瞻于尊颜。 如来善方便,次令入正法,前后五比丘,得道调诸根,犹五星丽天,列侍于明月。 时彼鸠尸城,长者子耶舍,夜睡忽觉悟,自见其眷属,男女身裸卧,即生厌离心,念此烦恼本,诳惑于愚夫。 严服佩璎珞,出家诣山林,寻路而普唱:「恼乱恼乱乱。」如来夜经行,闻唱恼乱声,即命:「汝善来,此有安隐处,涅槃极清凉,寂灭离诸恼。」耶舍闻佛教,心中大欢喜,乘本厌离心,圣慧冷然开,如入清凉池,肃然至佛所。 其身犹俗容,心已得漏尽,宿殖善根力,疾成罗汉果。 净智理潜明,闻法能即悟,犹若鲜素缯,易为染其色。 彼已自觉知,所应作已作,顾身犹庄严,而生惭愧心。 如来知彼念,而为说偈言:「严饰以璎珞,心调伏诸根,平等观众生,行法不计形。 身被出家服,其心累未忘,处林贪世荣,是则为俗人。 形虽表俗仪,心栖高胜境,在家同山林,则离于我所。 缚解存于心,形岂有定相? 佩钾衣重袍,谓能制强敌,改形着染衣,为伏烦恼怨。」即命比丘来,应声俗容废,具足出家仪,皆成于沙门。 先有俗游朋,其数五十四,寻善友出家,随次入正法。 斯由宿善业,妙果成于今,淳灰洽已久,经水速鲜明。 上行诸声闻,六十阿罗汉,悉如罗汉法,随顺而教诫:「汝今已济度,生死河彼岸,所作已毕竟,堪受一切供,各应游诸国,度诸未度者。 众生苦炽然,久无救护者,汝等各独游,哀愍而摄受。 吾今亦独行,还彼伽阇山,彼有大仙人,王仙及梵仙,悉皆在于彼,举世之所宗。 迦叶苦行仙,国人悉奉事,受学者甚众,我今往度之。」时六十比丘,奉教广宣法,各从其宿缘,随意诣诸方。 世尊独游步,往诣伽阇山,入空静法林,诣迦叶仙人。 彼有事火窟,恶龙之所居,山林极清旷,处处无不安。 世尊为教化,告彼而请宿,迦叶白佛言:「无有宿止处,唯有事火窟,善清净可居,而有恶龙止,必能伤害人。」佛言:「但见与,且一宿止住。」迦叶种种难,世尊请不已,迦叶复白佛:「心不欲相与,谓我有悋惜,且自随所乐。」佛即入火室,端坐正思惟。 时恶龙见佛,瞋恚纵毒火,举室洞炽然,而不触佛身,舍尽火自灭,世尊犹安坐。 犹如劫火起,梵天宫洞然,梵王正基坐,不恐亦不畏。 恶龙见世尊,光颜无异相,毒息善心生,稽首而归依。 迦叶夜见火,叹:「呜呼怪哉! 如此道德人,而为龙火烧。」迦叶及眷属,晨朝悉来看,佛已降恶龙,置在于钵中。 彼知佛功德,而生奇特想,憍慢久习故,犹言我道尊。 佛以随时宜,现种种神变,察其心所念,变化而应之,令彼心柔软,堪为正法器。 自知其道浅,不及于世尊,决定谦下心,随顺受正法。 郁毗罗迦叶,弟子五百人,随师善调伏,次第受正法。 迦叶并徒众,悉受正化已,仙人资生物,并诸事火具,悉弃于水中,漂没随流迁。 那提伽阇等,二弟居下流,见被服诸物,随流而乱下。 谓其遭大变,忧怖不自安,二众五百人,寻江而求兄。 见兄已出家,诸弟子亦然,知得未曾法,而起奇特想:「兄今已服道,我等亦当随。」彼兄弟三人,及弟子眷属,世尊为说法,即以事火譬:「愚痴黑烟起,乱想鑽燧生,贪欲瞋恚火,焚烧于众生。 如是烦恼火,炽然不休息,弥沦于生死,苦火亦常然。 能见二种火,炽然无依怙,云何有心人,而不生厌离? 厌离除贪欲,贪尽得解脱,若已得解脱,解脱知见生。 观察生死流,而举于梵行,一切作已作,更不受后有。」如是千比丘,闻世尊说法,诸漏永不起,一切心解脱。 佛为迦叶等,千比丘说法:「所作者已作,净慧妙庄严,诸功德眷属,施戒净诸根。 大德仙从道,苦行林失荣,如人舍戒德,空身而徒生。」世尊大眷属,进诣王舍城,忆念摩竭王,先所修要誓。 世尊既至已,止住于杖林,瓶沙王闻之,与大眷属俱,举国士女从,往诣世尊所。 远见如来坐,降心伏诸根,除去诸俗容,下车而步进,犹如天帝释,往诣梵天王。 前顶礼佛足,敬问体和安,佛还慰劳毕,命令一面坐。 时王心默念:「释迦大威力,胜德迦叶等,今皆为弟子?」佛知众心念,而问于迦叶:「汝见何福利,而弃事火法?」迦叶闻佛命,惊起大众前,胡跪而合掌,高声白佛言:「修福事火神,果报悉轮迥,生死烦恼增,是故我弃舍。 精勤奉事火,为求五欲境,爱欲增无穷,是故我弃舍。 事火修呪术,离解脱受生,受生为苦本,故舍更求安。 我本谓苦行,祠祀设大会,为最第一胜,而更违正道。 是故今弃舍,更求胜寂灭,离生老病死,无尽清凉处。 以知此义故,放舍事火法。」世尊闻迦叶,说自知见事,欲令诸世间,普生净信故,而告迦叶言:「汝大士善来,分别种种法,而从于胜道。 今于大众前,显汝胜功德,如巨富长者,开现于宝藏,令贫苦众生,增其厌离心。」「善哉奉尊教。」即于大众前,敛身入正受,飘然昇虚空,经行住坐卧,或举身洞然,左右出水火,不烧亦不濡。 从身出云雨,雷电动天地,举世悉瞻仰,纵目观无厌。 异口而同音,称叹未曾有。 然后摄神通,敬礼世尊足。 「佛为我大师,我为尊弟子,奉教闻斯行,所作已毕竟。」举世普见彼,迦叶为弟子,决定知世尊,真实一切智。 佛知诸会众,堪为受法器,而告瓶沙王:「汝今善谛听! 心意及诸根,斯皆生灭法,了知生灭过,是则平等观。 如是平等观,是则为知身,知身生灭法,无取亦无受。 如身诸根觉,无我无我所,纯一苦积聚,苦生而苦灭。 已知诸身相,无我无我所,是则之第一,无尽清凉处。 我见等烦恼,系缚诸世间,既见无我所,诸缚悉解脱。 不实见所缚,见实则解脱,世间摄受我,则为邪摄受。 若彼有我者,或常或无常,生死二边见,其过最尤甚。 若使无常者,修行则无果,亦不受后身,无功而解脱。 若使有常者,无死生中间,则应同虚空,无生亦无灭。 若使有我者,则应一切同,一切皆有我,无业果自成。 若有我作者,不应苦修行,彼有自在主,何须造作为? 若我则有常,理不容变异,见有苦乐相,云何言有常? 知生则解脱,远离诸尘垢,一切悉有常,何用解脱为? 无我不唯言,理实无实性,不见我作事,云何说我作? 我既无所作,亦无作我者,无此二事故,真实无有我。 无作者知者,无主而常迁,生死日夜流,汝今听我说。 六根六境界,因缘六识生,三事会生触,心念业随转。 阳珠遇乾草,缘日火随生,诸根境界识,士夫生亦然。 芽因种子生,种非即是芽,不即亦不异,众生生亦然。」世尊说真实,平等第一义,瓶沙王欢喜,离垢法眼生。 王眷属人民,百千诸鬼神,闻说甘露法,亦随离诸尘。 佛所行赞大弟子出家品第十七尔时瓶沙王,稽首请世尊,迁住于竹林;哀受故默然。 王已见真谛,奉拜而还宫,世尊与大众,徙居安竹园。 为度众生故,建立慧灯明,以梵住天住,贤圣住而住。 时阿湿波誓,调心御诸根,时至行乞食,入于王舍城。 容貌世挺特,威仪安序庠,城中诸士女,见者莫不欢,行者为住步,前迎后风驰。 迦毗罗仙人,广度诸弟子,第一胜多闻,其名舍利弗。 见比丘庠序,闲雅静诸根,蹰路而待至,举手请问言:「年少静仪容,我所未曾见。 得何胜妙法? 为宗事何师? 师教何所说? 愿告决所疑。」比丘欣彼问,和颜逊辞答:「一切智具足,甘蔗胜族生,天人中最尊,是则我大师。 我年既幼稚,学日又初浅,岂能宣大师,甚深微妙义? 今当以浅智,略说师教法。 一切有法生,皆从因缘起,生灭法悉灭,说道为方便。」二生忧波提,随听心内融,远离诸尘垢,清净法眼生。 先所修决定,知因及无因,一切无所作,皆由自在天。 今闻因缘法,无我智开明,增微诸烦恼,无能究竟除。 唯有如来教,永尽而无遗,非摄受我所,而能离吾我。 明因日灯兴,孰能令无光? 如断莲花茎,微丝犹连绵;佛教除烦恼,犹断石无余。 敬礼比丘足,退辞而还家;比丘乞食已,亦还归竹园。 舍利弗还家,貌色甚和雅,善友大目连,同体闻才均,遥见舍利弗,颜仪甚熙怡,告言:「今见汝,而有异常容,素性至沉隐,欢相见于今。 必得甘露法,此相非无因。」答言:「如来告,实获未曾法。」即请而为说,闻则心开解,诸尘垢亦除,随生正法眼。 久殖妙因果,如观掌中灯,得佛不动信,俱行诣佛所。 与徒众弟子,二百五十人,佛遥见二贤,而告诸众言:「彼来者二人,吾上首弟子,一智慧无双,二神足第一。」以深净梵音,即命汝善来,此有清凉法,出家究竟道。 手执三掎杖,萦发持澡瓶,闻佛善来声,即变成沙门。 二师及弟子,悉成比丘仪,稽首世尊足,却坐于一面,随顺为说法,皆得罗汉道。 尔时有二生,迦叶族明灯,多闻身相具,财盈妻极贤,厌舍而出家,志求解脱道。 路由多子塔,忽遇释迦文,光仪显明耀,犹若祠天幢。 肃然举身敬,稽首顶礼足:「尊为我大师,我是尊弟子。 久远积痴冥,愿为作灯明。」佛知彼二生,心乐崇解脱,清净软和音,命之以善来。 闻命心融泰,形神疲劳息,心栖胜解脱,寂静离诸尘。 大悲随所应,略为其解说,领解诸深法,成四无碍辩,大德普流闻,故名大迦叶。 本见身我异,或见我即身,有我及我所,斯见已永除,唯见众苦聚,离苦则无余。 持戒修苦行,非因而见因,平等见苦性,永无他聚心。 若有若见无,二见生犹豫,平等见真谛,决定无复疑。 染着于财色,迷醉贪欲生,无常不净想,贪爱永已乖。 慈心平等念,怨亲无异想,哀愍于一切,则消瞋恚毒。 依色诸有对,种种杂想生,思惟坏色想,则断色于爱。 虽生无色天,命亦要之尽,愚于四正受,而生解脱想,寂灭离诸想,无色贪永除。 动乱心变逆,犹狂风鼓浪,深入坚固定,寂止掉乱心。 观法无我所,生灭不坚固,不见软中上,我慢心自忘。 炽然智慧灯,离诸痴冥闇,见尽无尽法,无明悉无余。 思惟十功德,十种烦恼灭,甦息作已作,深感仰尊颜。 离三而得三,三弟子除三,犹三星布列,三十三司弟,列侍于三五,三侍佛亦然。 佛所行赞化给孤独品第十八时有大长者,名曰给孤独,巨富财无量,广施济贫乏。 远从于北方,憍萨罗国来,止一知识舍,主人名首罗。 闻佛兴于世,近住于竹园,承名重其德,即夜诣彼林。 如来已知彼,根熟净信生,随宜称其实,而为说法言。 「汝已乐正法,净信心虚渴,能减于睡眠,而来敬礼我。 今日当为汝,具设初宾仪。 汝宿殖德本,坚固净其望,闻佛名欢喜,堪为正法器。 虚怀广行惠,周给于贫穷,名德普流闻,果成由宿因。 今当行法施,至心精诚施,时施寂静施,兼受持净戒。 戒为庄严具,能转于恶趣,令人上昇天,报以天五乐。 诸求为大苦,爱欲集诸过,当修远离恶,离欲寂静乐。 知老病死苦,世间之大患,正观察世间,离生老病死。 既见于人间,有老病死苦,生天亦复然,无有常存者。 无常则是苦,苦则无有我,无常苦非我,何有我我所? 知苦即是苦,集者则为集,苦灭即寂静,道即安隐处。 群生流动性,当知是苦本,厌末塞其源,不愿有非有。 生老死盛火,世间普炽然,见生死动摇,当习于无想,三摩提究竟,甘露寂静处,空无我我所,世间悉如幻,当观于此身,诸大众行聚。」长者闻说法,即得于初果,生死海消灭,唯有一滴余。 空闲修离欲,第一有无身,不如今俗人,见谛真解脱。 不离诸苦行,种种异见网,虽至第一有,不见真实义,邪想着天福,有爱缚转深。 长者闻说法,阴盖焕然开,逮得于正见,诸邪见永除,犹如秋厉风,飘散于重云。 不计自在因,亦非邪因生,亦复非无因,而生于世间。 若自在天生,无长幼先后,亦无五道轮,生者不应灭。 亦不应灾患,为恶亦非过,净与不净业,斯由自在天。 若自在天生,世间不应疑,如子从父生,孰不识其尊。 人遭穷苦时,不应反怨天,悉应宗自在,不应奉余神。 自在是作者,不应名自在,以其是作故,彼则应常作。 常作则自劳,何名为自在? 若无心而作,如婴儿所为,若有心而作,有心非自在,苦乐由众生,则非自在作。 自在生苦乐,彼应有爱憎,已有爱憎故,不应称自在。 若复自在作,众生应默然,任彼自在力,何用修善为? 正复修善恶,不应有业报,自在若业生,一切则共业。 若是共业者,皆应称自在,自在若无因,一切亦应无。 若因余自在,自在应无穷,是故诸众生,悉无有作者。 当知自在义,于此论则坏,一切义相违,无说则有过。 若复自性生,其过亦如是,诸明因论者,未曾如是说。 无所依无因,而能有所作,彼彼皆由因,犹如依种子。 是故知一切,则非自性生,一切诸所作,非唯一因生,而说一自性,是故则非因。 若言彼自性,周满一切处,若周满一切,亦无能所作,既无能所作,是则非为因。 若遍一切处,一切有作者,是则一切时,常应有所作。 若言常作者,无待时生物,是故应当知,非自性为因。 又说彼自性,离一切求那,一切所作事,亦应离求那。 一切诸世间,悉见有求那,是故知自性,亦复非为因。 若说彼自性,异于求那者,以常为因故,其性不应异,众生求那异,故自性非因。 自性若常者,事亦不应坏,以自性为因,因果理应同,世间见坏故,当知别有因。 若彼自性因,不应求解脱,以有自性故,应任彼生灭,假令得解脱,自性还生缚。 若自性不见,为见法因者,此亦非为因,因果理殊故,世间诸见事,因果悉俱见。 若自性无心,不应有心因,如见烟知火,因果类相求。 非彼因不见,而生于见事,犹金造器服,始终不离金,自性是事因,始终岂得殊? 若使时作者,不应求解脱,以彼时常故,应任彼时节,世间无有边,时节亦复然,是故修行者,不应方便求。 陀罗骠求那,世间一异论,虽有种种说,当知非一因。 若说我作者,应随欲而生,而今不随欲,云何说我作? 不欲而更得,欲者反更违,苦乐不自在,云何言我作? 若使我作者,应无恶趣业,种种业果生,故知非我作。 言我随时作,时应唯作善,善恶随缘生,故知非我作。 若使无因作,不应修方便,一切自然定,修因何所为? 世间种种业,而获种种果,是故知一切,非为无因作。 有心及无心,悉从因缘起,世间一切法,非无因生者。 长者心开解,通达胜妙义,一相实智生,决定了真谛,敬礼世尊足,合掌而启请:「居在舍婆提,土地丰安乐,波斯匿大王,师子元族胄。 福德名称流,远近所宗敬,欲造立精舍,唯愿哀愍受。 知佛心平等,所居不求安,愍彼众生故,不违我所请。」佛知长者心,大施发于今,无染无所着,善护众生心。 「汝已见真谛,素心好行施,钱财非常宝,宜应速施为。 如藏库被烧,已出者为珍,明人知无常,出财广行惠。 悭贪者守惜,恐尽不受用,亦不畏无常,徒失增忧悔。 应时应器施,如健夫临敌,能施而能战,是则勇慧士。 施者众所爱,善称广流闻,良善乐为友,命终心常欢。 无悔亦无怖,不生饿鬼趣,此则为花报,其果难思议。 轮回六趣中,良伴无过施,若生天人中,为众所奉事。 生于畜生道,施报随受乐,智慧修寂定,无依无有数。 虽获甘露道,犹资施以成,缘彼惠施故,修八大人念。 随念欢喜心,决定三摩提,三昧增智慧,能正观生灭,正观生灭已,次第得解脱。 舍财惠施者,蠲除于贪着,慈悲恭敬与,兼除嫉恚慢,明见惠施果,无施痴见除,诸结烦恼灭,斯由于惠施。 当知惠施者,则为解脱因,犹如人种栽,为荫花果故,布施亦如是,报乐大涅槃。 不坚固财施,获报坚固果,施食唯得力,施衣得好色,若建立精舍,众果具足成。 或施求五欲,或贪求大财,或为名闻施,有求生天乐,或为免贫苦。 唯汝无想施,施中之最上,无利而不获,汝心有所弘,宜令速成就。」痴爱心来游,清净眼开还,长者受佛教,惠心转增明。 请优波低舍,贤友而同归,还彼憍萨罗,周行择良墟。 见太子祇园,林流极清闲,往诣太子所,请求买其田。 太子甚宝惜,元无出卖心,「设布黄金满,犹尚地不迁。」长者心欢喜,即遍布黄金,祇言我不与,汝云何布金? 长者言不与,何言满黄金? 二人共诤讼,延及断事官。 众皆叹奇特,祇亦知其诚,广问其因缘,辞言立精舍,供养于如来,并及比丘僧。 太子闻佛名,其心即开悟,唯取其半金,求和同建立,「汝地我树林,共以供养佛。」长者地祇林,以付舍利弗,经始立精舍,昼夜勤速成,高显胜庄严,犹四天王宫。 随法顺道宜,称如来所应,世间未曾有,增晖舍卫城,如来现神荫,众圣集安居,无侍者哀降,有侍资道宜。 长者乘斯福,寿尽上昇天,子孙继其业,历世种福田。 佛所行赞父子相见品第十九佛于摩竭国,化种种异道,悉从一味法,如日映众星。 出彼五山城,与千弟子俱,前后眷属从,往诣尼金山。 近迦维罗卫,而生报恩心,当修法供养,以奉于父王。 王师及大臣,先遣伺候人,常寻从左右,瞻察其进止。 知佛欲还国,駈驰而先白:「太子远游学,愿满今来还。」王闻大欢喜,严驾即出迎,举国诸士庶,悉皆从王行。 渐近遥见佛,光相倍昔容,处于大众中,犹如梵天王。 下车而徐进,恐为法留难,瞻颜内欣踊,口莫知所言。 顾贪居俗累,子超然登仙,虽子居道尊,未知称何名? 自惟久思渴,今日无由宣,子今默然坐,安隐不改容。 久别无感情,令我心独悲,如人久虚渴,路逢清冷泉。 奔驰而欲饮,临泉忽枯竭,今我见其子,犹是本光颜。 心踈气高绝,都无荫流心,抑情虚望断,如渴对枯泉。 未见繁想驰,对目则无欢,如人念离亲,忽见画形像。 应王四天下,犹若曼陀王,汝今行乞食,斯道何足荣? 安静如须弥,光相如日明,庠行牛王步,无畏师子吼,不受四天封,乞求而养身。 佛知父王心,犹存于子想,为开其心故,并哀一切众,神足昇虚空,两手捧日月,游行于空中,种种作异变,或分身无量,还复合为一,或入水如地,或入地如水,石壁不碍身,左右出水火。 父王大欢喜,父子情悉除,空中莲花座,而为王说法:「知王心慈念,为子增忧悲,缠绵爱念子,宜应速除灭。 息爱静其心,受我子养法,人子所未奉,今以奉父王。 父未从子得,今从子得之,人王之奇特,天王亦希有,胜妙甘露道,今以奉大王。 自业业受生,业依业果报,当知业因果,勤习度世业,谛观于世间,唯业为良朋。 亲戚及与身,深爱相恋慕,命终神独往,唯业良朋随。 轮回于五趣,三业三种生,爱欲为其因,种种类差别。 今当竭其力,净治身口业,昼夜勤修习,息乱心寂然。 唯此为己利,离此悉非我,当知三界有,犹若海涛波。 难乐难习近,当修第四业,生死五道轮,犹众星旋转。 诸天亦迁变,人中岂得常? 涅槃为最安,禅寂乐中胜。 人王五欲乐,危险多恐怖,犹毒蛇同居,何有须臾欢? 明人见世间,如盛火围绕,恐怖无暂安,求离生老死。 无尽寂静处,慧者之所居,不须利器仗,象马以兵车,调伏贪恚痴,天下敌无胜。 知苦断苦因,证灭修方便,正觉四真谛,恶趣恐怖除。」先现妙神通,令王心欢喜,信乐情已深,堪为正法器,合掌而赞叹:「奇哉誓果成,奇哉大苦离,奇哉饶益我! 虽先增忧悲,缘悲故获利,奇哉我今日,生子果报成。 宜舍胜妙乐,宜精勤习苦,宜离亲族荣,宜割恩爱情。 古昔诸仙王,唐苦而无功,清凉安隐处,汝今悉已获,自安而安彼,大悲济众生。 昔本住世间,为转轮王者,无自在神通,令我心开解,亦无此妙法,使我今日欢。 设为转轮王,生死绪不绝,今已绝生死,轮回大苦灭,能为众生类,广说甘露法。 如此妙神通,智慧甚深广,永灭生死苦,为天人之上;虽居圣王位,终不获斯利。」如是赞叹已,法爱增恭敬,居王父尊位,谦卑稽首礼。 国中诸人民,覩佛神通力,闻说深妙法,兼见王敬重,合掌头面礼,悉生奇特想,厌患居俗累,咸生出家心。 释种诸王子,心悟道果成,悉厌世荣乐,舍亲爱出家。 阿难陀难陀,金毗阿那律,难图跋难陀,及军荼陀那,如是等上首,及余释种子,悉从于佛教,受法为弟子。 匡国大臣子,优陀夷为首,与诸王子俱,随次而出家。 又阿低梨子,名曰优波离,见彼诸王子,大臣子出家,心感情开解,亦受出家法。 父王见其子,神力诸功德,自亦入清流,甘露正法门。 舍王位国土,禅一甘露饭,闲居修静默,处宫习王仙。 如来悉随摄,本族知识已,道中颜和悦,亲戚欢喜随。 时至应乞食,入迦维罗卫,城中诸士女,惊喜举声唱:「悉达阿罗陀,学道成而归。」内外转相告,巨细驰出看,门户窓牖中,比肩而侧目。 见佛身相好,光明甚晖曜,外着袈裟衣,身光内彻照,犹如日圆轮,内外相映发,观者心悲喜,合掌涕泪流。 见佛庠序步,歛形摄诸根,妙身显法仪,敬惜增悲叹,剃发毁形好,身被染色衣。 堂堂仪雅容,束身视地行。 应戴羽宝盖,手揽飞龙辔,如何冒游尘,执钵而行乞? 艺足伏怨敌,貌足婇女欢,华服冠天冠,黎民咸首阳,如何屈茂容,拘心制其形? 舍妙欲光服,素身着染衣,见何相何求,与世五欲怨? 舍贤妻爱子,乐独而孤游,难哉彼贤妃,长夜抱忧思。 而今闻出家,性命犹能全,不审净饭王,竟见此子不? 见其妙相身,毁形而出家,怨家犹痛惜,父见岂能安? 爱子罗睺罗,泣涕常悲恋,见无抚慰心,用学此道为? 诸明相法者,咸言太子生,具足大人相,应享食四海;观今之所为,斯则皆虚谈。 如是比众多,纷纭而乱说;如来心无着,无欣亦无慼,慈悲愍众生,欲令脱贫苦,增长彼善根,并为当来世。 显其少欲迹,兼除俗尘谤,入贫里乞食,精麤任所得,巨细不择门,满钵归山林。 佛所行赞受祇桓精舍品第二十世尊已开化,迦维罗卫人,随缘度已毕,与大众俱行,往憍萨罗国,诣波斯匿王。 祇桓已庄严,堂舍悉周备,流泉相灌注,花果悉敷荣,水陆众奇鸟,随类群和鸣,众美世无比,若稽罗山宫。 给孤独长者,眷属寻路迎,散花烧名香,奉请入祇桓。 手执金龙瓶,躬跪注长水,以祇桓精舍,奉施十方僧。 世尊呪愿受,镇国令久安,给孤独长者,福庆流无穷。 时波斯匿王,闻世尊已至,严驾出祇桓,敬礼世尊足,却坐于一面,合掌白佛言:「不图卑小国,忽成大吉祥,恶逆多殃灾,岂能感大人? 今得覩圣颜,沐浴饮清化。 鄙虽处凡品,蒙圣入胜流,如风拂香林,气合成薰飚,众鸟集须弥,异色齐金光。 得与明人会,蒙荫而同荣,野夫供仙人,生为三足星。 世利皆有尽,圣利永无穷,人王多愆咎,遇圣利常安。」佛知王心至,乐法如帝释,唯有二种着,不能忘财色。 知时知心行,而为王说法:「恶业卑下士,见善犹知敬。 况复自在王,积德乘宿因,遇佛加恭敬,此乃非为难。 国素静民安,非见佛所增。 今当略说法,大王且谛听,受持我所说,见我功果成。 命终形神乖,亲戚悉别离,唯有善恶业,始终而影随。 当崇法王业,子养于万民,现世名称流,命终上昇天;纵情不顺法,今苦后无欢。 古昔羸马王,顺法受天福,金步王行恶,寿终生恶道。 我今为大王,略说善恶法,大要当慈心,观民犹一子。 不迫亦不害,善摄持诸根,舍邪就正路,不自举下人。 结友于苦行,勿习邪见朋,勿恃王威势,勿听邪佞言,勿恼诸苦行,莫踰王正典,念佛维正法,调伏非法者。 现为人中上,德将隆道中,深思无常想,身命念念迁。 栖心高胜境,志求清凉津,保慈自在乐,来世增其欢,传名于旷劫,必报如来恩。 如人爱甜果,必种其良栽。 有从明入暗,有从闇入明,有闇闇相续,有明明相因;智者舍三品,当学始终明。 言恶群嚮应,善唱随者难,无有不作果,作者不败亡,创业不勤习,至竟莫能为。 素不修善因,后致乐无斯,既往无息期,是故当修善。 自省不为恶,自作自受故,犹四石山合,众生无逃处。 生老病死山,群生脱无由,唯有行正法,出斯苦重山。 世间悉无常,五欲境如电,老死锥锋端,何应习非法? 古昔诸胜王,犹若自在天,勇健志腾虚,暂显已磨灭。 劫火鎔须弥,海水悉枯竭,况身如泡沫,而望久存世? 勐风止随蓝,日光翳须弥,盛火水所消,有物悉归灭。 此身无常器,长夜苦守护,广资以财色,放逸生憍慢。 死时忽然至,挺直如枯木,明人见斯变,勤修岂睡眠? 生死独摇机,不止会堕落,不习不续乐,苦报者不为。 不近不胜友,不学不断智,学不受有智,受必令无身。 有身不染境,染境为大过,虽生无色天,不免时迁变。 当学不变身,不变则无过;以有此身故,为众苦之本;是故诸智者,息本于无身。 一切众生类,斯由欲生苦,是故于欲有,当生厌离心,厌离于欲有,则不受众苦。 虽生色无色,变易为大患,以不寂静故,况不离于欲。 如是观三界,无常无有主,众苦常炽然,智者岂愿乐? 如树盛火然,众鸟岂群集? 觉者为明士,离此则无明;此则开觉士,离此则非觉;此则应所作,离此则不应;此则为近宗,离此与理乖。 言此殊胜法,非在家所应,此则为非说,法唯在人弘。 患热入冷水,一切得清凉,冥室灯火明,悉覩于五色。 修道亦如是,道俗无异方,或山居堕罪,或在家昇仙。 痴冥为巨海,邪见为涛波,群生随爱流,漂转莫能度。 智慧为轻舟,坚持三昧正,方便鼓念楫,能济无知海。」时王专心听,一切智所说,厌薄于俗荣,知王者无欢,如逸醉犴象,醉醒纯熟还。 时有诸外道,见王信敬佛,咸求于大王,与佛决神通。 时王白世尊,愿从彼所求。 佛即默然许。 种种诸异见,五通神仙士,悉来诣佛所,佛即现神力,正基坐空中。 普放大光明,如日耀朝阳,外道悉降伏,国民普归宗。 为母说法故,即昇忉利天,三月处天宫,普化诸天人。 度母报恩毕,安居时过还,诸天众羽从,乘于七宝阶,下至阎浮提,诸佛常下处。 无量诸天人,乘宫殿随送,阎浮提君民,合掌而仰瞻。 佛所行赞守财醉象调伏品第二十一天上教化母,及余诸天众,还游于人中,随缘而行化。 树提迦耆婆,首罗输卢那,长者子央伽,及无畏王子,尼瞿屡陀等,尸利掘多迦,尼揵忧波离,悉令得解脱。 乾陀罗国王,其名弗迦罗,闻说微妙法,舍国而出家。 醯茂钵低鬼,及波多耆利,于毗富罗山,调伏而受化。 波罗延梵志,波沙那山中,半偈微细义,调伏令信乐。 他那摩帝村,有鸠吒檀躭,是二生之首,广杀生祠祀,如来方便化,令其入正道。 于毗提诃山,大威德天神,名般遮尸呿,受法入决定。 毗纽瑟吒村,化彼难陀母。 央伽富梨城,降伏大力神,富那跋陀罗,输屡那檀陀,凶恶大力龙。 国王及后宫,悉皆受正法。 以开甘露门,于彼侏儒村,稽那及尸卢,志求生天乐,化令入正道。 央瞿利摩罗,于彼修侔村,为现神通力,化令即调伏。 有大长者子,浮梨耆婆男,大富多钱财,如富那跋陀,即于如来前,受化广行施。 于彼跋提村,化彼跋提梨,及与跋陀罗,兄弟二鬼神。 毗提诃富利,有二婆罗门,一名为大寿,二名曰梵寿,论议以降伏,令入于正法。 至毗舍离城,化诸罗刹鬼,并离车师子,及诸离车众,萨遮尼犍子,悉令入正法。 阿摩勒迦波,有鬼跋陀罗,及跋陀罗迦,跋陀罗劫摩,又至阿腊山,度鬼阿腊婆,二名鸠摩罗,三诃悉多迦。 还至伽阇山,度鬼絙迦那。 及针毛夜叉,及其姊妹子。 又至波罗奈,化彼迦旃延。 然后乘神通,至输卢波罗,化彼诸商人,多波揵尼剑,受其旃檀堂,妙香流于今。 至摩醯波低,度迦毗罗仙,牟尼住于彼,足蹈于石上,千辐双轮现,终则不磨灭。 至波罗那处,化婆罗那鬼。 至摩偷罗国,度鬼竭昙摩。 偷罗俱瑟吒,度赖吒波罗。 至鞞兰若村,度诸婆罗门。 迦利摩沙村,度萨毗萨深,亦复化于彼,阿耆尼毗舍。 复还舍卫国,度彼瞿昙摩,阇帝输卢那,道迦阿低梨。 还憍萨罗国,度外道之师,弗迦罗婆梨,及诸梵志众。 至施多毗迦,寂静空闲处,度诸外道仙,令入佛仙路。 至阿输阇国,度诸鬼龙众。 至舍毗罗国,度二恶龙王,一名金毗罗,二名迦罗迦。 又至跋伽国,化度夜叉鬼,其名曰毗沙,那鸠罗父母,并及大长者,令信乐正法。 至俱舍弥国,化度瞿师罗,及二优婆夷,波阇郁多罗,伴等优婆夷,众多次第度。 至揵陀罗国,度阿婆罗龙。 如是等次第,空行水陆性,皆悉往化度,如日照幽冥。 尔时提婆达,见佛德殊胜,内心怀嫉妬,退失诸禅定。 造诸恶方便,破坏正法僧,登耆阇崛山,崩石以打佛,石分为二分,堕于佛左右。 于王平直路,放狂醉恶象,震吼若雷霆,勇气奋成云,横泄而奔走,逸越如暴风,鼻牙尾四足,触则莫不摧。 王舍城巷路,狼藉杀伤人,横尸而布路,髓脑血流离。 一切诸士女,恐怖不出门,合城悉战悚,但闻惊唤声,有出城驰走,有窟穴自藏。 如来众五百,时至而入城,高阁窓牖人,启佛令勿行。 如来心安泰,怡然无惧容,唯念贪嫉苦,慈心欲令安。 天龙众营从,渐至狂象所,诸比丘逃避,唯与阿难俱。 犹法种种相,一自性不移,醉象奋狂怒,见佛心即醒。 投身礼佛足,犹若太山崩,莲花掌摩顶,如日照乌云。 跪伏佛足下,而为说法言:「象莫害大龙,象与龙战难。 象欲害大龙,终不生善处。 贪恚痴迷醉,难降佛已降,是故汝今日,当舍贪恚痴,已没苦淤泥,不舍转更深。」彼象闻佛说,醉解心即悟,身心得安乐,如渴饮甘露。 象已受佛化,国人悉欢喜,咸叹唱希有,设种种供养。 下善转成中,中善进增上,不信者生信,已信者深固。 阿阇世大王,见佛降醉象,心生奇特想,欢喜倍增敬。 如来善方便,现种种神力,调伏诸众生,随力入正法,举国修善业,犹如劫初人。 彼提婆达兜,为恶自缠缚,先神力飞行,今堕无择狱。 佛所行赞菴摩罗女见佛品第二十二世尊广化毕,而生涅槃心,发于王舍城,诣巴连弗邑。 到已住于彼,婆吒利支提,彼是摩竭提,边邑附庸国。 国主婆罗门,多闻明经典,瞻相土安危,国之仰观师。 摩竭王遣使,勅告彼仰观,命起于牢城,以备于强隣。 世尊记彼地,天神所保持,于中起城郭,永固不危亡。 仰观心欢喜,共养佛法僧,佛出彼城门,往诣恒河滨。 仰观深敬佛,名为瞿昙门,恒河侧人民,皆出迎世尊,兴种种供养,各严船令渡。 世尊以船多,偏受违众心,即以神通力,隐身及大众,忽从此岸没,而出于彼岸。 以乘智慧船,广济于众生,缘斯德力故,济河不凭舟。 恒河侧人民,同声唱奇哉,咸言名此津,名为瞿昙津。 城门瞿昙门,津名瞿昙津,斯名流于世,历代共称传。 如来复前行,至彼鸠梨村,说法多所化,复至那提村。 人民多疫死,亲戚悉来问:「诸亲疫死者,命终生何所?」佛善知业报,悉随问记说。 前至鞞舍离,住于菴罗林。 彼菴摩罗女,承佛诣其园,侍女众随从,庠序出奉迎。 善执诸情根,身服轻素衣,舍离庄严服,自沐浴香花。 犹世贞贤女,洁素以祠天,端正妙容姿,犹天玉女形。 佛遥见女来,告诸比丘众:「此女极端正,能留行者情,汝等当正念,以慧镇其心。 宁在暴虎口,狂夫利剑下,不于女人所,而起爱欲情。 女人显恣态,若行住坐卧,乃至画像形,悉表妖姿容,劫夺人善心,如何不自防? 现啼笑憙怒,纵体而垂肩,或散发髻倾,犹尚乱人心。 况复饰容仪? 以显妙姿颜,庄严隐陋形,诱诳于愚夫。 迷乱生德想,不觉丑秽形,当观无常苦,不净无我所。 谛见其真实,灭除贪欲想,正观于自境,天女尚不乐。 况复人间欲,而能留人心? 当执精进弓,智慧锋利箭,被正念重铠,决战于五欲。 宁以热铁枪,贯彻于双目,不以爱欲心,而观于女色。 爱欲迷其心,炫惑于女色,乱想而命终,必堕三恶道,畏彼恶道苦,不受女人欺。 根不系境界,境界不系根,于中贪欲想,由根系境界。 犹如二耕牛,同一轭一鞅,牛不转相缚,根境界亦然。 是故当制心,勿令其放逸。」佛为诸比丘,种种说法已,彼菴摩罗女,渐至世尊前。 见佛坐树下,禅定静思惟,念佛大悲心,哀受我树林。 端心敛仪容,止素妖冶情,恭形心纯至,稽首接足礼。 世尊命令坐,随心为说法:「汝心已纯静,表彻外德容,壮年丰财宝,备德兼姿颜,能信乐正法,是则世之难。 丈夫宿智慧,乐法非为奇,女人情志弱,智浅爱欲深,而能乐正法,此亦为甚难。 人生于世间,唯应法自娱,财色非常宝,唯正法为珍。 强良病所坏,少壮老所迁,命为死所困,行法无能侵,所爱莫不离,不爱而强隣,所求不随意,唯法为从心,他力为大苦,自在力为欢。 女人悉由他,兼怀他子苦,是故当思惟,厌离于女身。」彼菴摩罗女,闻法心欢喜,坚固智增明,能断于爱欲,即自厌女身,不染于境界。 虽耻于陋形,法力劝其心,稽首而白佛:「已蒙尊摄受,哀受明供养,令满其志愿。」佛知彼诚心,兼利诸群生,默然受其请。 令即随欢喜,视听转增明,作礼而还家。 佛所行赞卷第五(亦云佛本行经)马鸣菩萨造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神力住寿品第二十三尔时鞞舍离,诸离车长者,闻世尊入国,住菴摩罗园。 有乘素车舆,素盖素衣服,青赤黄绿色,其众各异仪。 导从翼前后,争涂竞路前,天冠衮花服,宝饰以庄严,威容盛明曜,增晖彼园林。 除舍五威仪,下车而步进,息慢而形恭,顶礼于佛足,大众围绕佛,如日重轮光。 离车名师子,为诸离车长,德貌如师子,位居师子臣,灭除师子慢,受诲释师子。 「汝等大威德,名族美色容,能除世憍慢,受法以增明,财色香花饰,不如戒庄严。 国土丰安乐,唯以汝等荣,荣身而安民,在于调御心。 加以乐法情,令德转崇高,非薄土群鄙,而能集众贤。 当日新其德,抚养于万民,导众以明正,如牛王涉津。 若人能自念,今世及后世,唯当修正戒,福利二世安。 为众所敬重,名称普流闻,仁者乐为友,德流永无疆。 山林宝玉石,皆依地而生,戒德亦如地,众善之所由。 无翅欲腾虚,渡河无良舟,人而无戒德,济苦为实难。 如树美花果,针刺难可攀,多闻美色力,破戒者亦然。 端坐胜堂阁,王心自庄严,净戒功德具,随大仙而征。 染服衣毛羽,螺髻剃须发,不修于戒德,方涉众苦难。 日夜三沐浴,奉火修苦行,遗身秽野兽,赴水火投岩。 食菓饵草根,吸风饮恒水,服气以绝粮,远离于正戒。 习斯禽兽道,非为正法器,毁戒招诽谤,仁者所不亲。 心常怀恐怖,恶名如影随,现世无利益,后世岂获安? 是故智慧士,当修于净戒,于生死旷野,戒为善导师。 持戒由自力,此则不为难,净戒为梯隥,令人上昇天。 建立净戒者,斯由烦恼微,诸过坏其心,丧失善功德。 先当离我所,我所覆诸善,犹灰覆火上,足蹈而觉烧。 憍慢覆其心,如日隐重云,慢怠灭惭愧,忧悲弱强志,老病坏壮容,我慢灭诸善。 诸天阿修罗,贪嫉兴诤讼,丧失诸功德,悉由我慢怀。 我于胜中胜,我德胜者同,我于胜小劣,斯则为愚夫,色族悉无常,动摇不暂停,终为磨灭法,何用憍慢为? 贪欲为巨患,诈亲而密怨,勐火从内发,贪火亦复然。 贪欲之炽燃,甚于世界火,火盛水能灭,贪爱难可消。 勐火焚旷野,草尽还复生,贪欲火焚心,正法生则难。 贪欲求世乐,乐增不净业,恶业堕恶道,怨无过贪欲。 贪则生于爱,爱则习诸欲,习欲招众苦,元恶无过贪,贪则为大病,智药愚夫止,邪觉不正思,能令贪欲增。 无常苦不净,无我无我所,智慧真实观,能灭彼邪贪。 是故于境界,当修真实观,真实观已生,贪欲得解脱。 见德生贪欲,见过起瞋恚,德过二俱忘,贪恚得除灭。 瞋恚改素容,能坏端正色,瞋恚翳明目,害法义欲闻,断绝亲爱义,为世所轻贱。 是故当舍恚,勿随于瞋心,能制狂恚心,是名善御者,世称善调驷,是为摄绳容。 纵恚不自禁,忧悔火随烧,若人起瞋恚,先自烧其心,然后加于彼,或烧或不烧。 生老病死苦,逼迫于众生,复加于恚害,多怨复增怨。 见世众苦迫,应起慈悲心,众生起烦恼,增微无量差。」如来善方便,随病而略说,譬如世良医,随病而投药。 尔时诸离车,闻佛所说法,即起礼佛足,欢喜而顶受。 请佛及大众,明日设薄供。 佛告诸离车:「菴摩罗已请。」离车怀感愧,彼何夺我利? 知佛心平等,而起随喜心。 如来善随宜,安慰令心悦,伏化纯熟归,如蛇被严呪。 夜过明相生,佛与大众俱,诣菴摩罗舍,受彼供养毕,往诣毗纽村,于彼夏安居。 三月安居竟,复还鞞舍离,住猕猴池侧,坐于林树间。 普放大光明,以感魔波旬,来诣于佛所,合掌劝请言:「昔尼连禅侧,已发真实要,我所作事毕,当入于涅槃。 今所作已作,当遂于本心。」时佛告波旬:「灭度时不远,却后三月满,当入于涅槃。」时魔知如来,灭度已有期,情愿既已满,欢喜还天宫。 如来坐树下,正受三摩提,放舍业报寿,神力住命存。 以如来舍寿,大地普震动,十方虚空境,周遍大火然。 须弥顶崩颓,天雨飞砾石,狂风四激起,树木悉摧折,天乐发哀声,天人心忘欢。 佛从三昧起,普告诸众生:「我今已舍寿,三昧力存身,身如朽败车,无复往来因,已脱于三有,如鸟破卵生。」佛所行赞离车辞别品第二十四尊者阿难陀,见地普大动,心惊身毛竪,问佛何因缘? 佛告阿难陀:「我住三月寿,余命行悉舍,是故地大动。」阿难闻佛教,悲感泪交流,犹如大力象,摇彼栴檀树,扰动理迫迮,香汁泪流下。 「亲重大师尊,恩深未离欲,惟此四事故,悲苦不自胜。 今我闻世尊,涅槃决定教,举体悉萎消,迷方失常音,所闻法悉忘,荒悸亡天地。 怪哉救世主,灭度一何駃,遭寒水垂死,遇火忽复灭。 于烦恼旷野,迷乱失其方,忽遇善导师,未度忽复失。 如人涉长漠,热渴久乏水,忽遇清凉池,奔趣悉枯竭。 绀睫瞪睛目,明鉴于三世,智慧照幽冥,昏冥一何速? 犹如旱地苗,云兴仰希雨,暴风云速灭,望绝守空田。 无智大闇冥,群生悉迷方,如来燃慧灯,忽灭莫由出。」佛闻阿难说,酸诉情悲切,软语安慰言,为说真实法。 「若人知自性,不应处忧悲,一切诸有为,悉皆磨灭法。 我已为汝说,合会性别离,恩爱理不常,当舍悲恋心。 有为流动法,生灭不自在,欲令长存者,终无有是处。 有为若常存,无有迁变者,此则为解脱,于何而更求? 汝及余众生,今于我何求? 汝等所应得,我以为说竟,何用我此身? 妙法身长存,我住我寂静,所要唯在此。 然我于众生,未曾有所惓。 当修厌离想,善住于自洲。 当知自洲者,专精勤方便,独静修闲居,不从于他信。 当知法洲者,决定明慧灯,能灭除痴闇,观察四境界。 逮得于胜法,离我离我所,骨竿皮肉涂,血浇以筋缠。 谛观悉不净,云何乐此身? 诸受从缘生,犹如水上泡,生灭无常苦,远离于乐想。 心识生住灭,新新不暂停。 思惟于寂灭,常想永已乖。 众行因缘起,聚散不常俱。 愚痴生我想,慧者无我所。 于此四境界,思惟正观察,此则一乘道,众苦悉皆灭。 若能住于此,真实正观者,佛身之存亡,此法常无尽。」佛说此妙法,安慰阿难时,诸离车闻之,惶怖咸来集。 悉舍俗威仪,驱驰至佛所,礼毕一面坐,欲问不能宣。 佛已知其心,逆为方便说:「我今观察汝,心有异常想,放舍俗缘务,唯念法为情。 汝今欲从我,所闻所知者,于我存亡际,慎莫生忧悲。 无常有为性,躁动变易法,不坚非利益,无有久住相。 古昔诸仙王,婆私吒仙等,曼陀转轮王,其比亦众多。 如是诸先胜,力如自在天,悉已久磨灭,无一存于今。 日月天帝释,其数亦甚众,悉皆归磨灭,无有长存者。 过去世诸佛,数如恒边沙,智慧照世间,悉皆如灯灭。 未来世诸佛,将灭亦复然,我今岂独异? 当入于涅槃。 彼有应度者,今宜进前行,毗舍离快乐,汝等且自安。 世间无依怙,三界不足欢,当止忧悲苦,而生离欲心。」决断长别已,而游于北方,靡靡涉长路,如日傍西山。 尔时诸离车,悲吟逐路随,仰天而哀叹:「呜呼何怪哉? 形如真金山,众相具庄严,不久将崩坏? 无常何无慈,生死久虚渴,如来智慧母,而今顿放舍,无救苦奈何? 众生久闇冥,假明慧以行,如何智慧日,忽然而潜光? 无智为迅流,漂浪诸众生,如何法桥梁,一旦忽然摧。 慈悲大医王,无上智良药,疗治众生苦,如何忽远逝? 慈悲妙天幢,智慧以庄严,金刚心绞络,世间观无厌,祠祀严胜幢,云何一旦崩? 众生何薄福? 轮回生死流,解脱门忽闭,长苦无出期。」如来善安慰,割情而长辞。 制心忍悲恋,如萎迦尼花,徘徊而迟迟,怅怏随路行,如人丧其亲,葬毕长诀还。 佛所行赞涅槃品第二十五佛至涅槃处,鞞舍离空虚,犹如夜云冥,星月失光明。 国土先安乐,而今顿凋悴,犹如丧慈父,孤女常独悲。 如端正无闻,聪明而薄德,心辩而口吃,明慧而乏才。 神通无威仪,慈悲心虚伪,高胜而无力,威仪而无法。 鞞舍离亦然,素荣而今悴,犹如秋田苗,失水悉枯萎。 或断火灭烟,或对食忘飡,悉废公私业,不修诸俗缘。 念佛感恩深,默默各不言。 时师子离车,强忍其忧悲,垂泣发哀声,以表眷恋心:「破坏诸邪径,显示于正法,已降诸外道,遂往不复还。 世绝离世道,无常为大病,世尊入大寂,无依无有救。 方便最胜尊,潜光究竟处,我等失强志,如火绝其薪。 世尊舍世荫,群生甚可悲,如人失神力,举世共哀之。 逃暑投凉池,遭寒以凭火,一旦悉廓然,群生何所归? 通达殊胜法,为世陶铸师,世间失宰正,人丧道则亡,老病死自在,道丧非道通。 能坏大苦机,世间何有双? 勐热极焰盛,大云雨令消,贪欲火炽然,其谁能令灭? 坚固能担者,已舍世重任,复何智慧力,能为不请友。 如彼临刑囚,为死而醉酒,众生迷惑识,惟为死受生,利锯以解材,无常解世间。 痴闇为深水,爱欲为巨浪,烦恼为浮沫,邪见摩竭鱼,唯有智慧船,能度斯大海。 众病为树花,衰老为纤条,死为树深根,有业为其芽,智慧刚利刀,能断三有树。 无明为鑽燧,贪欲为炽焰,五欲境界薪,灭之以智水,具足殊胜法,已坏于痴冥。 见安隐正路,究竟诸烦恼,慈悲化众生,怨亲无异相,一切智通达,而今悉弃舍。 软美清净音,方身纤长臂,大仙而有边,何人得无穷? 当觉时迁速,应勤求正法,如嶮道遇水,时饮速进路。 非常甚暴逆,普坏无贵贱,正观存于心,虽眠亦常觉。」时离车师子,常念佛智慧,厌离于生死,叹慕人师子。 不存世恩爱,深崇离欲德,折伏轻躁意,栖心寂静处。 勤修行惠施,远离于憍慢,乐独修闲居,思惟真实法。 尔时一切智,圆身师子顾,瞻彼鞞舍离,而说长辞偈:「是吾之最后,游此鞞舍离,往力士生地,当入于涅槃。」渐次第游行,至彼蒲加城,安住坚固林,教诫诸比丘:「吾今以中夜,当入于涅槃,汝等当依法,是则尊胜处。 不入修多罗,亦不慎律仪,真实义相违,则不应摄受。 非法亦非律,又非我所说,是则为闇说,汝等应速舍。 执受于明说,是则非颠倒,是则我所说,如法如律教。 如我法律受,是则为可信,言我法律非,是则不可信。 不解微细义,谬随于文字,是则为愚夫,非法而妄说。 不别其真伪,无见而闇受,犹鍮金共肆,诳惑于世间。 愚夫习浅智,不解真实义,受于相似法,而作真法受。 是故当审谛,观察真法律,犹如鍊金师,烧打而取真。 不知诸经论,是则非黠慧,不应说所应,应作不应见。 当作平等受,句义如说行,执剑无方便,则反伤其手。 辞句不巧便,其义难了知,如夜行求室,宅旷莫知处。 失义则忘法,忘法心驰乱,是故智慧士,不违真实义。」说斯教诫已,至于波婆城,彼诸力士众,设种种供养。 时有长者子,其名曰纯陀,请佛至其舍,供设最后饭。 饭食说法毕,行诣鸠夷城,度于蕨蕨河,及熙连二河。 彼有坚固林,安隐闲静处,入金河洗浴,身若真金山。 告勅阿难陀:「于彼双树间,扫洒令清净,安置于绳床。 吾今中夜时,当入于涅槃。」阿难闻佛教,气塞而心悲,行泣而奉教,布置讫还白。 如来就绳床,北首右脇卧,枕手累双足,犹如师子王,毕苦后边身,一卧永不起。 弟子众围绕,哀叹世眼灭,风止林流静,鸟兽寂无声。 树木汁泪流,华叶非时零,未离欲人天,悉皆大惶怖。 如人游旷泽,道险未至村,但恐行不至,心惧形怱怱。 如来毕竟卧,而告阿难陀:「往告诸力士,我涅槃时至。 彼若不见我,永恨生大苦。」阿难受佛教,悲泣而随路,告彼诸力士:「世尊已毕竟。」诸力士闻之,极生大恐怖,士女奔驰出,号泣至佛所,弊衣而散发,蒙尘身流汗,号恸诣彼林,犹如天福尽,垂泪礼佛足,忧悲身萎熟。 如来安慰说:「汝等勿忧悴,今应随喜时,不宜生忧慼。 长劫之所规,我今始获得,已度根境界,无尽清凉处。 离地水火风,寂静不生灭,永除于忧患,云何为我忧? 我昔伽阇山,欲舍于此身,以本因缘故,存世至于今。 守斯危脆身,如毒蛇同居,今入于大寂,众苦缘已毕。 不复更受身,未来苦长息,汝等不复应,为我生恐怖。」力士闻佛说,入于大寂静,心乱而目冥,如覩大黑闇。 合掌白佛言:「佛离生死苦,永之寂灭乐,我等实欣庆。 犹如被烧舍,亲从盛火出,诸天犹欢喜,何况于世人? 如来既灭后,群生无所覩,永违于救护,是故生忧悲。 譬如商人众,远涉于旷野,唯有一导师,忽然中道亡,大众无所怙,云何不忧悲? 现世自证知,覩一切知见,而不获胜利,举世所应笑。 譬如经宝山,愚痴守贫苦。」如是诸力士,向佛而悲诉,犹如人一子,悲诉于慈父。 佛以善诱辞,显示第一义,告诸力士众:「诚如汝所言,求道须精勤;非但见我得。 如我所说行,得离众苦网。 行道存于心,不必由见我。 犹如疾病人,依方服良药,众病自然除,不待见医师。 不如我说行,空见我无益。 虽与我相远,行法为近我;同止不随法,当知去我远。 摄心莫放逸,精勤修正业。 人生于世间,长夜众苦迫,扰动不自安,犹若风中灯。」时诸力士众,闻佛慈悲教,内感而收泪,强自抑止归。 佛所行赞大般涅槃品第二十六尔时有梵志,名须跋陀罗,贤德悉备足,净戒护众生。 少禀于邪见,修外道出家,欲来见世尊,告语阿难陀:「我闻如来道,厥义深难测,世间无上觉,第一调御师。 今欲般涅槃,难复可再遇,难见见者难,犹如镜中月。 我今欲奉见,无上善导师,为求免众苦,度生死彼岸。 佛日欲潜光,愿令我暂见。」阿难情悲感,兼谓为讥论,或欣世尊灭,不宜令佛见。 佛知彼希望,堪为正法器,而告阿难言:「听彼外道前,我为度人生,汝勿作留难。」须跋陀罗闻,心生大欢喜,乐法情转深,加敬至佛前。 应时随顺言,软语而问讯,和颜合掌请:「今欲有所问。 世有知法者,如我比甚众,唯闻佛所得,解脱异要道。 愿为我略说,沾润虚渴怀,不为论议故,亦无胜负心。」佛为彼梵志,略说八正道,闻即虚心受,犹迷得正路。 觉知先所学,非为究竟道,即得未曾闻,舍离于邪径。 兼背痴闇障,思惟先所习,瞋恚痴冥俱,长养不善业。 爱恚痴等行,能起诸善业,多闻慧精进,亦由有爱生。 恚痴若断者,则离于诸业,诸业既已除,是名业解脱。 诸业解脱者,不与义相应,世间说一切,悉皆有自性。 有爱瞋恚痴,而有自性者,此则应常存,云何而解脱? 正使恚痴灭,有爱还复生,如水自性冷,缘火故成热,热息归于冷,以自性常故。 当知有爱性,闻慧进不增,不增亦不减,云何是解脱? 先谓彼生死,本从性中生,今观于彼义,无得解脱者。 性者则常住,云何有究竟? 譬如燃明灯,何能令无光? 佛道真实义,缘爱生世间,爱灭则寂静,因灭故果亡。 本谓我异身,不见无作者,今闻佛正教,世间无有我。 诸法因缘生,无有自在故,因缘生故苦,因缘灭亦然。 观世因缘生,则灭于断见,缘离世间灭,则离于常见;悉舍本所见,深见佛正法。 宿命种善因,闻法能即悟,已得善寂灭,清凉无尽处。 心开信增广,仰瞻如来卧,不忍观如来,舍世般涅槃,及佛未究竟,我当先灭度。 合掌礼圣颜,一面正基坐,舍寿入涅槃,如雨灭小火。 佛告诸比丘:「我最后弟子,而今已涅槃,汝等当供养。」佛以初夜过,月明众星朗,闲林静无声,而兴大悲心,遗诫诸弟子:「吾般涅槃后,汝等当恭敬,波罗提木叉,即是汝大师,巨夜之明灯,贫人之大宝。 当所教诫者,汝等当随顺,如事我无异。 当净身口行,离诸治生业,田宅畜众生,积财及五穀,一切当远离,如避大火坑。 垦土截草木,医疗治诸病,仰观于曆数,步推吉凶象,占相于利害,此悉不应为。 节身随时食,不受使行术,不合和汤药,远离诸谄曲。 顺法资生具,应当知量受,受则不积聚,是则略说戒。 为众戒之根,亦为解脱本,依此法能生,一切诸正受。 一切真实智,缘斯得究竟,是故当执持,勿令其断坏。 净戒不断故,则有诸善法,无则无诸善,以戒建立故。 已住清净戒,善摄诸情根,犹如善牧牛,不令其纵暴。 不摄诸根马,纵逸于六境,现世致殃祸,将坠于恶道。 譬如不调马,令人堕坑陷,是故明智者,不应纵诸根。 诸根甚凶恶,为人之重怨,众生爱诸根,还为彼伤害。 深怨盛毒蛇,暴虎及勐火,世间之甚恶,慧者所不畏。 唯畏轻躁心,将人入恶道,以彼乐小恬,不观深险故。 狂象失利鈎,猨猴得树林,轻躁心如是,慧者当摄持。 放心令自在,终不得寂灭,是故当制心,速之安静处。 饭食知节量,当如服药法,勿因于饭食,而生贪恚心。 饮食止饥渴,如膏朽败车,譬如蜂採花,不坏其色香,比丘行乞食,勿伤彼信心。 若人开心施,当推彼所堪,不筹量牛力,重载令其伤。 朝中晡三时,次第修正业,初后二夜分,亦莫着睡眠,中夜端心卧,係念在明相。 勿终夜睡眠,令身命空过,时火常烧身,云何长睡眠? 烦恼众怨家,乘虚而随害,心惛于睡寐,死至孰能觉? 毒蛇藏于宅,善呪能令出,黑虺居其心,明觉善呪除,无术而长眠,是则无惭人。 惭愧为严服,惭为制象鈎,惭愧令心定,无惭丧善根,惭愧世称贤,无惭禽兽伦。 若人以利刀,节节解其身,不应怀恚恨,口不加恶言,恶念而恶言,自伤不害彼。 节身修苦行,无过忍辱胜,唯有行忍辱,难伏坚固力,是故勿怀恨,恶言以加人。 瞋恚坏正法,亦坏端正色,丧失美名称,瞋火自烧心,瞋为功德怨,爱德勿怀恨。 在家多诸恼,瞋恚故非怪,出家而怀瞋,是则与理乖,犹如冷水中,而有盛火燃。 憍慢心若生,当自手摩顶,剃发服染衣,手持乞食器,边生裁自活,何为生憍慢? 俗人衣色族,憍慢亦为过,何况出家人,志求解脱道,而生憍慢心? 此则大不可。 曲直性相违,不俱犹霜炎,出家修直道,谄曲非所应,谄伪幻虚诈,唯法不欺诳。 多求则为苦,少欲则安隐,为安应少欲,况求真解脱? 悭悋畏多求,恐损其财宝,好施者亦畏,愧财不供足,是故当小欲,施彼无畏心。 由此少欲心,则得解脱道,若欲求解脱,亦应习知足。 知足常欢喜,欢喜即是法,资生具虽陋,知足故常安。 不知足之人,虽得生天乐,以不知足故,苦火常烧心。 富而不知足,是亦为贫苦,虽贫而知足,是则第一富。 其不知足者,五欲境弥广,犹更求无厌,长夜驰骋苦。 汲汲怀忧虑,反为知足哀,不多受眷属,其心常安隐。 安隐寂静故,人天悉奉事,是故当舍离,亲踈二眷属。 如旷泽孤树,众鸟多集栖,多畜众亦然,长夜受众苦,多众多缠累,如老象溺泥。 若人勤精进,无利而不获,是故当昼夜,精勤不懈怠。 山谷微流水,常流故决石,鑽火不精进,徒劳而不获,是故当精进,如壮夫鑽火。 善友虽为良,不及于正念,正念存于心,众恶悉不入。 是故修行者,常当念其身,于身若失念,一切善则忘。 譬如勇勐将,被钾御强敌,正念为重铠,能制六境贼,正定捡觉心,观世间生灭,是故修行者,当习三摩提。 三昧已寂静,能灭一切苦,智慧能照明,远离于摄受。 等观内思惟,随顺趣正法,在家及出家,斯应由此路。 生老死大海,智慧为轻舟,无明大闇冥,智慧为明灯,诸缠结垢病,智慧为良药,烦恼棘刺林,智慧为利斧,痴爱駃水流,智慧为桥梁,是故当勤习,闻思修生慧。 成就三种慧,虽盲慧眼通,无慧心虚伪,是则非出家。 是故当觉知,离诸虚伪法,逮得微妙乐,寂静安隐处。 遵崇不放逸,放逸为善怨,若人不放逸,得生帝释处,纵心放逸者,则堕阿修罗。 安慰慈悲业,所应我已毕,汝等当精勤,善自修其业,山林空闲处,增长寂静心。 当自勤劝勉,勿令后悔恨。 犹如世良医,应病说方药,抱病而不服,是非良医过。 我已说真实,显示平等路,闻而不奉用,此非说者咎。 于四真谛义,有所不了者,汝今悉应问,勿复隐所怀。」世尊哀愍教,众会默然住。 时阿那律陀,观察诸大众,默然无所疑,合掌而白佛:「月温日光冷,风静地性动,如是四种惑,世间悉已无。 苦集灭道谛,真实未曾违,如世尊所说,众会悉无疑。 唯世尊涅槃,一切悉悲感,不于世尊说,起不究竟想。 正使新出家,情未深解者,闻今殷勤教,疑惑悉已除。 已度生死海,无欲无所求,今皆生悲恋,叹佛灭何速?」佛以阿那律,种种忧悲说,复以慈愍心,安慰而告言:「正使经劫住,终归当别离,异体而和合,理自不常俱。 自他利已毕,空住何所为? 天人应度者,悉已得解脱。 汝等诸弟子,展转维正法,知有必磨灭,勿复生忧悲,当自勤方便,到不别离处。 我已燃智灯,照除世闇冥,世皆不牢固,汝等当随喜。 如亲遭重病,疗治脱苦患,已舍于苦器,逆生死海流,永离众苦患,是亦应随喜。 汝等善自护,勿生于放逸,有者悉归灭,我今入涅槃。」言语从是断,此则最后教。 入初禅三昧,次第九正受,逆次第正受,还入于初禅,复从初禅起,入于第四禅,出定心无寄,便入于涅槃。 以佛涅槃故,大地普震动,空中普雨火,无薪而自焰。 又复从地起,八方俱炽燃,乃至诸天宫,炽燃亦如是。 雷霆动天地,霹雳震山川,犹天阿修罗,击鼓战斗声。 狂风四激起,山崩雨灰尘,日月无光晖,清流悉沸涌,坚固林萎悴,华叶非时零。 飞龙乘黑云,垂五首泪流,四王及眷属,含悲兴供养。 净居天来下,虚空中列侍,观察无常变,无忧亦无喜。 叹世违天师,眼灭一何速? 八部诸天神,遍满虚空中,散华以供养,慼慼心不欢;唯有魔王喜,奏乐以自娱。 阎浮提失荣,犹山頺巅崩,大象素牙折,牛王双角摧。 虚空无日月,莲花遭严霜,如来般涅槃,世间悴亦然。 佛所行赞叹涅槃品第二十七时有一天子,乘千白鹄宫,于上虚空中,观佛般涅槃。 普为诸天众,广说无常偈:「一切性无常,速生而速灭。 生则与苦俱,唯寂灭为乐。 行业薪积聚,智慧火炽燃。 名称烟冲天,时雨雨令灭,犹如劫火起,水灾之所灭。」复有梵仙天,犹第一义仙,处天胜妙乐,而不染天报,叹如来寂灭,心定而口言:「观察三世法,始终无不坏。 第一义通达,世间无比士,慧知见之士,救护世间者,悉为无常坏,何人得长存? 哀哉举世间,群生堕邪径。」时阿那律陀,于世不律陀,已灭不律陀,生死尼律陀,叹如来寂灭,群生悉盲冥,诸行聚无常,犹若轻云浮。 速起而速灭,慧者不保持,无常金刚杵,坏牟尼山王。 鄙哉世轻躁,破坏不坚固,无常暴师子,害龙象大仙。 如来金刚幢,犹为非常坏,何况未离欲,而不生怖畏? 六种子一芽,一水之所雨,四引之深根,二觚五种菓,三际同一体,烦恼之大树,牟尼大象拔,而不免无常。 犹如饰弃鸟,乐水吞毒蛇,忽遇天大旱,失水而身亡。 骏马勇于战,战毕纯熟还,犹火缘薪炽,薪尽则自灭。 如来亦如是,事毕归涅槃,犹如明月光,普为世除冥。 众生悉蒙照,而复隐须弥,如来亦如是,慧光照幽冥。 为众生除冥,而隐涅槃山,名称胜光明,普照于世间。 灭除一切冥,不停若迅流,善御七骏马,军众羽从游。 光光日天子,犹入于崦嵫,日月五障翳,众生失光明。 奉火祠天毕,唯有燋黑烟,如来已潜辉,世失荣亦然。 绝恩爱希望,普应众生望,众生望已满,事毕绝希望。 离烦恼身缚,而得真实道,离群聚愦乱,入于寂静处。 神通腾虚游,苦器故弃舍,痴冥之重闇,智慧光照除。 烦恼之埃尘,智水洗令净,不复数数还,永之寂静处。 灭一切生死,一切悉宗敬,令一切乐法,以慧充一切。 悉安慰一切,一切德普流,名闻遍一切,重照迄于今。 诸有竞德者,于彼哀愍心,四利不为欣,四衰不以慼。 善摄于诸情,诸根悉明彻,澄心平等观,六境不染着。 所得未曾得,得人所不得,以诸出要水,虚渴令饱满。 施人所不施,亦不望其报,寂静妙相身,悉知一切念。 好恶不倾动,力胜一切怨,一切病良药,而为无常坏。 一切众生类,乐法各异端,普应其所求,悉满其所愿。 圣慧大施主,一往不复还,犹若世勐火,薪尽不复燃。 八法所不染,降五难调群,以三而见三,离三而成三。 藏一以得一,超七而长眠,究竟寂灭道,贤圣之所宗。 已断烦恼障,宗奉者已度,饥虚渴乏者,饮之以甘露。 被忍辱重铠,降伏诸恚怒,胜法微妙义,以悦于众心。 修世界善者,植以圣种子,习正不正者,等摄而不舍。 转无上法轮,普世欢喜受,宿殖乐法因,斯皆得解脱。 游行于人间,度诸未度者,未见真实者,悉令见真实。 诸习外道者,授之以深法,说生死无常,无主无有乐。 建大名称幢,破坏众魔军,进却无欣慼,薄生叹寂灭。 未度者令度,未脱者令脱,未寂者令寂,未觉者令觉。 牟尼寂静道,以摄于众生,众生违圣道,习诸不正业。 犹若大劫尽,持法者长眠,密云震霹雳,摧林雨甘泽。 少象摧棘林,识养能利人,云离象老悴,斯皆无所堪。 破见能成见,于世度而度,已坏诸邪论,而得自在道。 今入于大寂,世间无救护。 魔王大军众,奋武震天地,欲害牟尼尊,不能令倾动,如何忽一朝,非常魔所坏? 天人普云集,充满虚空中,畏无穷生死,心生大忧怖。 世间无远近,天眼悉照见,业报谛明了,如观镜中像。 天耳胜聪达,无远而不闻,昇虚教诸天,游步化人境。 分身而合体,涉水而不濡,忆念过去生,弥劫而不忘。 诸根游境界,彼彼各异念,知他心通智,一切皆悉知,神通净妙智,平等观一切,悉尽一切漏,一切事已毕,智舍有余界,息智而长眠。 众生刚强心,见则得柔软,钝根诸众生,见则慧明利,无量恶业过,见各得通涂,一旦忽长眠,谁复显斯德? 世间无救护,望断气息绝,谁以清凉水,洒之令苏息,所作自事毕,大悲已长息。 世间愚痴网,谁当为坏裂? 向生死迅流,谁当说令反? 群生痴惑心,谁说寂静道? 谁示安隐处? 谁显真实义? 众生受大苦,谁为慈父救? 犹多讼志忘,马易土失威,王者亡失国,世无佛亦然。 多闻无辞辩,为医而无慧,人王失光相,佛灭俗失荣。 良驷失善御,乘舟失船师,三军失英将,商人失其导,疾病失良医,圣王失七宝,众星失明月,爱寿而失命,世间亦如是,佛灭失大明。 如是阿罗汉,所作皆已毕,诸漏悉已尽,知恩报恩故,缠绵悲恋说,叹德陈世苦。 诸未离欲者,悲泣不自胜,其诸漏尽者,唯叹生灭苦。 时诸力士众,闻佛已涅槃,乱声恸悲泣,如群鹄遇鹰,悉来诣双树,覩如来长眠,无复觉悟容,椎胸而呼天,犹师子搏犊,群牛乱呼声。 中有一力士,心已乐正法,谛观圣法王,已入于大寂。 言:「众生悉眠,佛开发令觉,今入于大寂,毕竟而长眠。 为众建法幢,而今一旦崩,如来智慧日,大觉为照明。 精进为炎热,智慧耀千光,灭除一切闇,如何复长冥? 一慧照三世,普为众生眼,而今忽然盲,举世莫知路。 生死大河流,贪恚痴巨浪,法桥一旦崩,众生长没溺。」彼诸力士众,或悲泣号咷,或密感无声,或投身躃地,或寂默禅思,或烦冤长吟。 办金银宝舆,香花具庄严,安置如来身,宝帐覆其上,具幢幡华盖,种种诸伎乐,诸力士男女,导从修供养。 诸天散香花,空中鼓天乐,人天一悲叹,声合而同哀。 入城见士女,长幼供养毕,出于龙象门,度凞连河表,到诸过去佛,灭度支提所。 积牛头栴檀,及诸名香木,置佛身于上,灌以众香油,以火烧其下,三烧而不燃。 时彼大迦叶,先住王舍城,知佛欲涅槃,眷属从彼来。 净心发妙愿,愿见世尊身。 以彼诚愿故,火灭而不燃。 迦叶眷属至,悲叹俱瞻颜,敬礼于双足,然后火乃燃。 内绝烦恼火,外火不能烧,虽烧外皮肉,金刚真骨存。 香油悉烧尽,盛骨以金瓶,如法界不尽,骨不尽亦然。 金刚智慧果,难动如须弥,大力金翅鸟,所不能倾移,而处于宝瓶,应世而流迁。 奇哉世间力,能转寂灭法,德称广流布,周满于十方。 随世长寂灭,唯有余骨存,大光耀天下,群生悉蒙照。 一旦而潜晖,遗骨于瓶中,金刚利智慧,坏烦恼苦山。 众苦集其身,金刚志能安,受大苦众生,悉令得除灭。 如是金刚体,今为火所焚。 彼诸力士众,勇健世无双,摧伏怨家苦,能救苦归依。 亲爱遭苦难,志强能无忧,今见如来灭,悉怀忧悲泣。 壮身气强盛,憍慢虚天步,忧苦迫其心,入城犹旷泽,持舍利入城,巷路普供养,置于高楼阁,天人悉奉事。 佛所行赞分舍利品第二十八彼诸力士众,奉事于舍利,以胜妙香花,兴无上供养。 时七国诸王,承佛已灭度,遣使诣力士,请求佛舍利。 彼诸力士众,敬重如来身,兼恃其勇健,而起憍慢心,宁舍自身命,不舍佛舍利。 彼使悉空还,七王大忿恨,兴军如云雨,来诣鸠夷城。 人民出城者,悉皆惊怖还,告诸力士众:「诸国军马来,象马车步众,围绕鸠夷城。 城外诸园林,泉池花果树,军众悉践蹈,荣观悉摧碎。」力士登城观,生业悉破坏,严备战斗具,以拟于外敌,弓弩挽石车,飞炬独发来。 七王围绕城,军众各精锐,羽仪盛明显,犹如七耀光,锺鼓如雷霆,勇气盛云雾。 力士大奋怒,开门而命敌,长宿诸士女,心信佛法者,惊怖发诚愿,伏彼而不害,随亲相劝谏,不欲令斗战。 勇士被重钾,挥戈舞长剑,锺鼓而乱鸣,执仗锋未交。 有一婆罗门,名曰独楼那,多闻智略胜,谦虚众所宗。 慈心乐正法,告彼诸王言:「观彼城形势,一人亦足当。 况复齐心力,而不能伏彼? 正使相摧灭,复有何德称? 利锋刃既交,势无有两全,困此而害彼,二俱有所伤。 斗战多机变,形势难测量,或有强胜弱,或弱而胜强。 健夫轻毒蛇,岂不伤其身? 有人性柔弱,群女子所奖。 临阵成战士,如火得膏油,斗莫轻弱敌,谓彼无所堪,身力不足恃,不如法力强。 古昔有胜王,名迦兰陀摩,端坐起慈心,能伏大怨敌。 虽王四天下,名称财利丰,终归亦皆尽,如牛饮饱归。 应以法以义,应以和方便,战胜增其怨,和胜后无患。 今结饮血讐,此事甚不可,为欲供养佛,应随佛忍辱。」如是婆罗门,决定吐诚实,方宜义和理,而作无畏说。 尔时彼诸王,告婆罗门言:「汝今善应时,黠慧义饶益,亲密至诚言,顺法依强理。 且听我所说,为王者之法,或因五欲诤,嫌恨竞强力;或因其嬉戏,不急致战争;吾等今为法,战争复何怪? 憍慢而违义,世人尚伏从,况佛离憍慢,化人令谦下,我等而不能,亡身而供养? 昔诸大地主,弼瑟阿难陀,为一端正女,战争相摧灭;况今为供养,清净离欲师,爱身而惜命,不以力争求,先王骄罗婆,与般那婆战,展转更相破,正为贪利故;况为无贪师,而复贪其生? 罗摩仙人子,瞋恨千臂王,破国杀人民,正为瞋恚故;况为无恚师,而惜于身命? 罗摩为私陀,杀害诸鬼国;况无摄受师,不为其没命? 阿利及婆俱,二鬼常结怨,正为愚痴故,广害于众生;况为智慧师,而复惜身命? 如是比众多,无义而自丧,况今天人师,普世所恭敬,计身而惜命,不勤求供养? 汝若欲止争,为吾等入城,劝彼令开解,使我愿得满。 以汝法言故,令我心小息,犹如盛毒蛇,呪力故暂止。」尔时婆罗门,受彼诸王教,入城诣力士,问讯以告诚:「外诸人中王,手执利器仗,身被于重钾,精锐耀日光,奋师子勇气,咸欲灭此城。 然其为法故,犹畏非法行,是故遣我来,旨欲有所白。 我不为土地,亦不求钱财,不以憍慢心,亦无怀恨心,恭敬大仙故,而来至于此;汝当知我意,何为苦相违? 尊奉彼我同,则为法兄弟,世尊之遗灵,一心共供养。 悭惜于钱财,此则非大过,法悭过最甚,普世之所薄。 决定不通者,当修待宾法,无有刹利法,闭门而自防。 彼等悉如是,告此吉凶法。 我今私所怀,亦告其诚实,莫彼此相违,理应共和合。 世尊在于世,常以忍辱教,不顺于圣教,云何名供养? 世人以五欲,财利田宅诤,若为正法者,应随顺圣理,为法而结怨,此则理相违。 佛寂静慈悲,常欲安一切,供养于大悲,而兴于大害? 应等分舍利,普令得供养,顺法名称流,义通理则宣。 若彼非法行,当以法和之,是则为乐法,令法得久住。 佛说一切施,法施为最胜,人斯行财施,行法施者难。」力士闻彼说,内愧互相视,报彼梵志言:「深感汝来意,亲善顺法言,和理雅正说,梵志之所应,随顺自功德。 善和于彼此,示我以要道,如制迷涂马,还得于正路。 今当用和理,从汝之所说,诚言而不顾,后必生悔恨。」即开佛舍利,等分为八分,自供养一分,七分付梵志。 七王得舍利,欢喜而顶受,持归还自国,起塔加供养。 梵志求力士,得分舍利瓶,又从彼七王,求分第八分,持归起支提,号名金瓶塔。 俱夷那竭人,聚集余灰炭,而起一支提,名曰灰炭塔。 八王起八塔,金瓶及灰炭,如是阎浮提,始起于十塔。 举国诸士女,悉持宝花盖,随塔而供养,庄严若金山,种种诸伎乐,昼夜长赞叹。 时五百罗汉,永失大师荫,恇然无所恃,还耆阇崛山。 集彼帝释岩,结集诸经藏,一切皆共推,长老阿难陀,如来前后说,巨细汝悉闻,鞞提醯牟尼,当为大众说。 阿难大众中,昇于师子座,如佛说而说,称如是我闻。 合坐悉涕流,感此我闻声,如法如其时,如处如其人。 随说而笔受,究竟成经藏,勤方便修学,悉已得涅槃,今得及当得,涅槃亦复然。 无忧王出世,强者能令忧,劣者为除忧,如无忧花树。 王于阎浮提,心常无所忧,深信于正法,故号无忧王。 孔雀之苗裔,禀正性而生,普济于天下,兼起诸塔庙,本字强无忧,今名法无忧。 开彼七王塔,以取于舍利,分布一旦起,八万四千塔。 唯有第八塔,在于摩罗村,神龙所守护,王取不能得。 虽不得舍利,知佛有遗骼,神龙所供养,增其信敬心。 虽王领国土,逮得初圣果,能令普天下,供养如来塔,去来今现在,悉皆得解脱。 如来现在世,涅槃及舍利,恭敬供养者,其福等无异。 明慧增上心,深察如来德,怀道兴供养,其福亦俱胜。 佛得尊胜法,应受一切供,已到不死处,信者亦随安,是故诸天人,悉应常供养。 第一大慈悲,通达第一义,度一切众生,孰闻而不感。 生老病死苦,世间苦无过,死苦苦之大,诸天之所畏。 永离二种苦,云何不供养? 不受后有乐,世间乐无上,增生苦之大,世间苦无比;佛得离生苦,不受后有乐,为世广显示,如何不供养? 赞诸牟尼尊,始终之所行,不自显知见,亦不求名利,随顺佛经说,以济诸世间。 佛所行赞卷第五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8:25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fojing/6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