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阿毗昙心论 内容: 阿毗昙心论卷第三尊者法胜造晋太元元年僧伽提婆共惠远于庐山译智品第六智慧性能了明观一切有有无有涅槃是相今当说谓智贤圣品已略说有无。 有境界今当说。 三智佛所说最上第一意法智未知智及世俗等智此三智摄一切智。 于中法智名谓境界。 于欲界苦习灭道无漏智境界。 是初受法相故曰法智。 从法智根现见已。 非根现亦见未知智。 未知智名谓境界。 色无色界苦习灭道无漏智境界。 是后受法相故曰未知智。 等智名谓有漏智。 是多取等谛智男女长短为首。 苦习息止道二智如可得此名与四智解脱师所说此二智法智未知智。 若行于谛如是相似名所说。 苦谛境界说苦智。 习谛境界说习智。 灭谛境界说灭智。 道谛境界说道智。 解脱师所说。 若智观他心是从三中说尽无生智二境界在四门若智观他心是从三中说者。 他心智谓有漏境界。 是等智境界。 欲界道是法智境界。 色界道是未知智。 尽无生智二者。 无学二智尽智无生智。 于中所作已竟受无学智是尽智。 不复更作受无学智。 是无生智是亦法智未知智。 问尽智无生智何谛境界。 答境界在四门。 此二智四谛境界苦习灭道。 已说十智。 行今当说。 二智十六行法智未知智如是行或非是说为等智二智十六行法智未知智者。 法智性是十六行四行受。 苦四行习四行灭四行道未知智。 色无色界亦尔。 如是行或非是说为等智者。 煗顶忍第一法中摄等智行。 无漏行二谛所摄。 十六行第一法摄四行闻思。 及余思惟等智十六行。 离此余等智非十六行。 谓施戒慈如是比。 四智有四行决定行所说正观他心智此或是或非四智有四行决定行所说者。 苦智四行如上说。 习灭道智亦如是。 正观他心智此或是或非者。 无漏他心智四行如道智有漏非。 尽智无生智离空无我行说有十四行受相为最胜尽智无生智离空无我行说有十四行者。 尽智无生智十四行除空无我行。 所以者何。 彼行等谛我已作不复更作。 空无我者不以此行。 受相为最胜者。 非一切无漏智在十六行。 十六行者是总行。 更有无漏智受十六相。 如身意止是自相智。 不在十六行前受十六行。 此自相行于诸无漏智前受故胜。 已说十六行。 如此智所得今当说。 第一无漏心或有成就一二或成就三于上增益一第一无漏心或有成就一者。 第一无漏心苦法忍相应。 未离欲成就一等智。 已离欲成就他心智。 二或成就三者。 第二无漏心苦法智相应。 未离欲成就三法智苦智等智。 已离欲成就他心智。 于上增益一者。 于上四时增说一。 四时得苦未知智。 得未知智习法智。 得习智灭法智。 得灭智道法智。 得道智。 忍中不得智。 问此智何地所摄。 答。 九智圣所说依倚于上地禅中有十智无色地中八九智圣所说依倚于上地者。 未来禅中间禅。 无他心智根本禅摄故。 禅中有十智者。 根本四禅中有十智无色地中八者。 无色中有八智除法智他心智。 法智者境界。 于欲界不以无色境界。 于欲界他心智行。 乘色无色中无色。 已说地。 修今当说。 修有二种得修行修。 得修者。 谓功德未曾得而得。 得已诸余功德彼所倚。 亦得得已后时不求而生。 行修者。 谓曾得功德今现在前行。 问此诸智云何修。 答。 若以得为修智者诸圣见彼即当来修诸忍亦如是若已得为修智者诸圣见彼即当来修者。 见谛道中谓智现在前修。 即彼当来修法智乃至道智。 诸忍亦如是者。 忍亦如是苦法忍现在前修。 即苦法忍当来修。 非智非余忍如是一切。 是于三心中得修于等智或修七或六最后心所说是于三心中得修于等智者。 即见谛道中。 三心须当来修等智。 苦未知智。 习未知智。 灭未知智。 行此三谛时得修等智。 所以者何。 此三谛习已观非道谛。 谓地见道即彼地等智及欲界。 或修七或六最后心所说者。 道未知智离欲修七智。 谓阿那含果所摄。 未离欲修六智除他心智。 彼中非想非非想道得沙门果。 是以不修等智。 十七无漏心于上思惟道当知修于七六修增益根十七无漏心于上思惟道当知修于七者。 须陀洹果上思惟道。 十七心须修七智。 此道未来禅所摄是以无他心智。 尽智无生智是无学。 以故无余七智必修。 所以者何。 彼意此功德常不空。 若不修者曾得已舍复未更得。 于其中间应空而不空是以必修。 六种增益根者。 增益根名谓信解脱。 增益诸根逮得见到。 彼有九无碍道九解脱道。 是一切无碍道一切解脱道修六智。 此说未离欲是以无他心智。 尔时学道不学断烦恼。 彼未曾得修功德非已曾得。 是以不修等智。 得不还果时远离于七地思学诸通道解脱修习八得不还果时者。 若得不还果修八智彼中要得根本禅是以修他心智余智如前。 远离于七地者。 四禅三无色离欲时。 一切九解脱道修八智。 于中一切修下地禅。 思学诸通道解脱修习八者。 三通如意足天眼天耳。 一切九解脱道修八智。 所以者何。 摄根本禅故。 此无碍道中及灭第一有彼八解脱道说者修习七七地离欲时一切无碍道中。 修七智除他心智。 所以者何。 此无碍道修灭结。 智他心智非灭结。 以故不修非想非非想处第一有。 彼离欲时八解脱道中修七智除等智。 所以者何。 等智于非想非非想处转。 还以非离故。 离于第一有六修无碍道乘上应当知修习于下地离于第一有六修无碍道者。 第一离欲时九无碍道中。 修六智除他心智及等智。 乘上应当知修习于下地者。 此修一切地当知修自地诸智。 及下地所摄。 谓依初禅离欲彼修二地功德。 自地所摄及未来禅。 如是至无所有处。 漏无漏一切诸地修功德初无学心中此未知智意漏无漏一切诸地修功德初无学心中者。 得无着果时九地及自地。 亦一切诸地于中修。 所以者何。 非想非非想处地烦恼相违。 一切地有烦恼意不明净。 无烦恼意明净。 是以离彼修一切。 问此无学初心何智相应。 答此未知智意。 是初无学心未知智相应。 彼作是念我生已灭。 是非想非非想处生缘。 所以者何。 最后尽故是以苦未知智相应。 问又世尊言见智慧此三为一种为种种。 答此是慧之差别慧性所有。 但以事故世尊或说见或说智。 问此义云何。 答。 谓决定能知诸忍非智性尽智则非见无生智亦然谓决定能知诸忍非智性者。 修行八忍能求故见能视故慧。 但非智不决定故。 所以者何。 用始缘故。 尽智则非见无生智亦然者。 尽智无生智视故慧决定故智。 但非见不求故无所为故。 余无漏慧种三性所有见智及慧。 善俗有漏智在意及诸见当知此则见说一切是慧善俗有漏智在意及诸见当知此则见者。 意识地中善有漏慧。 三性见智及慧。 五见烦恼性此见所有观察故。 亦不离智及慧。 余有漏慧种非见性所有。 所以者何。 无记意识相应慧种。 非见性所有不观察故。 秽污慧种亦非见性。 所有烦恼所坏故。 五识相应慧种亦非见性。 所有不观察故亦不离智性。 说一切是慧者。 谓前所说离如忍中。 离智尽智无生智离见。 除善意识地及五见已余有漏慧离见慧不如是。 所以者何。 一切智种一切见种即是慧种故。 问一一智几智缘。 答。 法智未知智晓了于九智因智及果智是二智境界法智未知智晓了于九智者。 法智观九智缘九智除未知智。 所以者何。 未知智者非欲界果非欲界因非欲界灭非欲界道。 未知智亦如是九智缘除法智。 因智及果智是二智境界者。 习智是因智。 彼有漏他心智及等智缘同习故。 余非缘无漏故。 苦智亦如是此即果智。 道智是九智解脱智无缘余一切境界决定智所说道智是九智者道智境界九智不缘等智有漏故。 余尽缘同道谛故。 解脱智无缘者。 解脱智是灭智。 非缘智缘无为故。 余一切境界决定智所说者余有四智缘一切十智。 等智缘十智境界一切法故。 他心智亦缘十智。 具他心境界故。 尽智无生智亦缘十智。 一切有为境界故。 问又世尊言。 未知智如离非想非非想处得无着果。 未知智是彼道。 非以此可知未知智。 是彼道非余耶。 答亦有法智是色无色界道。 问何者。 答。 若息止及道法智之所行是灭于三界非欲未知智若息止及道法智之所行是灭于三界者。 谓灭法智及道法智。 在思惟道是灭于三界结。 或有法智离色无色界欲。 谓此重见恶是于欲界思惟灭及道。 离色无色界欲非苦智非习智。 所以者何。 不同苦习同于灭道故。 问颇有未知智灭欲界不。 答非欲未知智。 无有未知智能灭于欲界。 所以者何。 无彼重见恶而悲此。 问神通智性所有彼。 亦应当说一一几智。 答。 如意足等智天眼耳亦然六于宿命中五说他心智如意足等智天眼耳亦然者。 如意足说等智天眼天耳亦如是。 无漏智不以此行。 六于宿命中者。 宿命通有六智。 法智忆法智分未知智忆未知智分等智忆俗。 苦智忆过去苦习智。 忆过去习道智忆过去道。 五说他心智者。 他心智通有五智。 法智知他心中法智及彼相应心心数法未知智亦如是。 等智知他俗心心数法。 道智知他无漏心心数法他心智五。 九智漏尽通圣人之所说八境界于身法十九智二九智漏尽通圣人之所说者。 漏尽通无漏九智。 一切漏相违故。 问又世尊言。 身身观意止观者。 是慧此意止何智所有。 答八境界于身八智观身色假名为身。 是八智所知除他心智及灭智。 若智缘色者是身意止。 此二智不缘色。 法十者。 法意止有十智离色痛心余法。 谓法是境界有十智自相界。 及一切总如是法意止。 九智二者。 痛及心九智除灭智。 谓智缘痛是痛意止。 谓智缘心是心意止。 问诸如来有智力。 云何如来力施设智。 及如来四无所畏智性。 所有如所说我等正觉。 此诸法未等正觉不见此相。 如是一切此亦应当分别。 一一几智性所有。 答。 是处非处力及无畏第一此是佛十智余此中差别是处非处力及无畏第一此是佛十智者。 佛有十智是处。 非处力。 是处智名受诸法真实相真实行。 受知此法如是相如是行。 是谓是处智非处智。 名诸法他相他行不可得。 则知非此法如是相如是行是名非处智。 是佛十智初无畏。 亦十智等正受故。 余此中差别者。 是处非处力差别有十力初无畏差别。 有四无所畏处非处智。 是境界差别故十种分别。 初无畏亦境界差别故四种分别。 问四辩亦智性所有。 此亦应当分别。 一一几智。 答。 法辩辞辩一应义辩俱十愿智是七智智最胜所说法辩辞辩一者。 法辩名觉诸法名是等智。 非以无漏智受名。 世俗中名是假号。 无漏智不以此行。 辞辩名觉正说。 此亦等是俗中假智号。 应义辩俱十者。 应辩名观及现无所罣碍方便智是十智义辩名觉诸法真实。 彼亦十智受真实相故(其人云辞应二辞应一等智法义二辩十智也)。 问愿智有几智。 答愿智是七智智最胜所说。 愿智有七智除他心智尽智无生智。 愿智者利捷疾境界。 于三世受一切诸法。 是七智性所有(其人云一等智)。 定品第七问如是知诸智。 此智当云何。 答。 智依于诸定行无罣碍行是以思惟定欲求其真实智依于诸定行无罣碍行者。 如灯依油离风处光焰甚明。 如是智依于定意离诸乱。 智光甚明必定无疑行于缘。 是以思惟定欲求其真实。 决定说四禅及与无色定此中一一说杂味净无漏决定说四禅及与无色定者。 有八定四禅及四无色定。 此中一一说杂味净无漏者。 初禅有三种味相应净无漏。 如是一切诸定门。 云何味相应。 云何净。 云何无漏。 答。 善有漏是净无热谓无漏气味爱相应最上无无漏善有漏是净者。 谓善是净故说净。 无热谓无漏者。 烦恼假名热谓定无烦恼是无漏。 气味爱相应者。 谓禅无色定爱相应。 是具足共相应共行是说味相应。 最上无无漏者。 最上非想非非想处彼中无无漏。 不揵疾行故是有三种余各三种。 问禅何性所有。 答。 五枝有觉观亦复有三痛若干种四心谓之是初禅五枝者。 谓五枝摄受初禅令坚固。 亦从此得名觉观。 喜乐一心觉名。 当入定时生善功德。 始麁心思惟观名。 令心细相续相连喜名。 于定中悦乐名。 已悦于身心中安隐快乐一心名。 于缘中心专不散。 此种住定时是枝及入时舍时是故五枝。 初禅有觉观者。 有觉有观即是初禅。 问以受五枝今觉观何用。 答枝者谓善是于五枝中。 说秽污及无记。 亦有觉有观而不是善。 亦复有三痛者。 初禅有三痛乐根喜根护根。 于痛中乐根是身痛。 喜根是意地。 护根在四识。 若干种者梵世中若干种有上有下。 是说具足生处。 四心者初禅有四心。 眼识耳识身识意识。 谓之是初禅者。 此一切诸法谓是初禅。 已说初禅。 第二今当说。 二痛若干种二禅有四枝五枝是第三此禅说二痛二痛者。 第二禅有二痛喜根及护根。 若干种者。 于中身有若干种。 已离觉观有若干心。 或时入喜根或时入护根。 但喜是根本边有护根。 二禅有四枝者。 第二禅有四枝。 内净喜乐一心内净名。 是信于离中生信。 已得初禅离便作是念。 一切可离余枝如前说。 此种于第二禅是枝。 五枝是第三者。 第三禅有五枝乐护念智一心。 乐者意识地中乐根。 护者已乐于乐不求余(其人云护虽有义不应云枝也)念者。 是护方便不舍智者不令乐。 一心者定此种于第三禅中是枝。 此禅说二痛者。 第三禅有二痛。 乐根及护根。 乐根是根本。 护根是边。 离息入息出第四有四枝此枝谓说善亦复分别种离息入息出者。 息入者来息出者去。 是第四禅中无。 所以者何。 彼由定力故身诸毛孔合。 第四有四枝者。 第四禅有四枝。 不苦不乐护净念。 一心求离苦乐。 不苦不乐余如前说。 问何禅是枝相应。 答此枝谓说善。 善禅枝相应枝非秽污亦非无记。 亦复分别种者。 谓种随处已说。 当知是余处不应有。 如初禅有觉有观。 四心说此种余一切地无。 第四禅离息入息出。 是三中无不应说。 已说四禅四无色定。 谓余今当说。 问如世尊言。 有根本依。 若未离欲。 未有根本依。 而有无漏功德。 是无漏功德何地所摄。 答未来禅所摄。 又世尊所说有三定。 有觉有观无觉少观无觉无观。 于中初禅是有觉有观。 第二禅是无觉无观。 谓无觉少观。 定是何地所摄。 答是中间禅所摄。 是未来禅中间禅相今当说。 相应有觉观俱在未来禅观相应中间明智之所说相应有觉观俱在未来禅者。 未来禅中有觉有观。 观相应中间明智之所说者。 中间禅少有观而无觉。 彼渐渐心息止。 无依而二种除其味相应中禅有三种俱为说一痛无依而二种除其味相应者。 未来禅一向善有漏及无漏。 有漏者净。 无漏即无漏。 中禅有三种者。 中间禅有三种味净无漏生死居故。 俱为说一痛者。 未来禅及中间禅俱有一痛护根非根本地故。 已说诸定余功德。 于中摄今当说。 三摩提有通无量修一切除入及诸智解脱于中起三摩提者。 三三摩提空无愿无相。 无漏心系缚故。 有通者。 有六通如意足智天耳智他心通智忆宿命智生死智漏尽通智。 无量者。 四无量慈悲喜护。 无量众生境界故曰无量。 修一切者。 十一切入。 地一切入。 水火风青黄赤白一切入。 无量空处一切入。 无量识处一切入。 尽具解故一切入。 除入者。 八除入内未除色想不净观少境界。 一无量境界。 二除色相少境界。 三无量境界。 四复除色想青黄赤白观除入。 除净境界故故曰除入。 及诸智者。 诸智有十如前说。 解脱者。 八解脱未除色想不净思惟一。 除色想不净思惟二。 净思惟三。 四无色及灭尽定。 境界背不向故说解脱。 于中起者。 此诸功德九地中可得及于中起(其人云应十地)。 已说诸功德随地可得今当说。 一慧悲及护慈亦有五通说遍四禅中六中有现智一慧悲及护慈亦有五通说遍四禅中者。 一慧谓他心智三无量。 及五通是一切功德根本四禅中非余。 六中有现智者。 现智是法智。 六地中有根本四禅未来禅中间禅。 除入中说四于中亦有喜初解脱及二功德初二禅前四除入喜等初第二解脱。 此功德初第二禅中非余。 除入谓有余及与解脱一亦八一切入佛说最上禅后四除入净解脱前八一切入。 是功德第四禅中非余。 余脱即名说二一切亦然灭尽最在后余九谓无漏余脱即名说二一切亦然者。 余四解脱自名所说。 及二一切入亦如是。 无量空处解脱无量空处一切入。 于无量空处中所摄如是至非想非非想处。 灭尽最在后者。 灭尽定非想非非想处所摄。 所以者何。 谓未离彼欲亦入。 余九谓无漏者。 谓余无漏法九地所摄。 如三三摩提七智漏尽通是九地所摄。 四禅三无色未来。 及中间等智是十地所摄。 此亦非想非非想处可得以定数故。 问此功德几有漏几无漏。 答。 三解脱当知有漏及无漏定智已分别谓余尽有漏三解脱当知有漏及无漏者。 无量空处无量识处。 无所有处解脱是有漏无漏。 定智无分别者。 定如契经品说。 无漏智及诸通如智品说。 谓余尽有漏者。 余一切功德一向有漏。 如三通威仪法故色声受相故。 无量众生缘故。 一切入意解希望故。 三解脱亦如是。 非想非非想处非揵疾行故。 想智灭离觉观故。 除入亦意解希望故。 已说诸功德。 相成就今当说。 未能度于欲成就味相应度下未至上成就净诸定未能度于欲成就味相应者。 谓地若未离欲。 于彼地成就味相应度。 下未至上成就净诸定者。 谓离欲界欲。 若未生梵世上地。 彼成就净初禅。 及初禅地有漏功德。 如是一切尽当知。 住上应当知无漏成就禅求得诸功德知非无欲中住上应当知无漏成就禅者。 谓离下地欲彼住上地。 亦成就下地无漏。 如见谛离欲住梵世上地。 成就无漏初禅。 及初禅地定等诸无漏功德。 如是一切尽当知。 世俗功德系在随生处。 无漏在断中。 是以离生处舍有漏功德不舍无漏。 求得诸功德知非无欲中者。 已说离下地欲成就上功德。 当知非一切功德离欲时得。 如如意足智天眼智天耳智无记性。 所有欲及灭尽定此求得。 非离下地欲时得。 已说成就因缘今当说。 定种有二十三。 八味相应八净七无漏。 问此一一种几种因。 答。 妙无漏无染七种谓之因净味相应禅当知因有一妙无漏无染七种谓之因者。 一一无漏七种自然因。 自地相应因共因。 净味相应禅。 当知因有一者。 味相应初禅。 于味相应初禅因非余。 非善因不相似故。 非余地秽污因行相违故。 净初禅于净初禅因。 非秽污因不相似故。 非无漏因亦不相似故。 非余地净因自地果报故。 及自地系缚故。 如是一切尽当知。 已说因缘次第缘。 今当说。 问一一次第生几种。 答。 无漏禅次第兴起六种禅七八九有十起禅亦空定无漏初禅次第生六种自地净及无漏。 如是第二第三禅无漏。 无所有处次第生七。 自地二下地四上地一。 无漏第三禅次第生八。 自地二下地二上地四。 无漏无量识处次第生九。 自地二下地四上地三。 余无漏次第生十。 自地二下地四上地四。 净六有七八九十生十一味相应诸禅兴二乃已十净六有七八九十生十一者。 净非想非非想处次第生六。 自地味相应及净下地四。 净无漏无所有处无量识处。 非味相应离欲故。 如是一切尽当知。 一切自地味相应。 味相应诸禅兴二乃以十者。 味相应禅次第生二。 自地味相应及净不生余。 各各相违故。 如是一切自地二下地一净(其人云不应有下地一净)。 一切味相应死时生。 已说次第缘缘。 今当说问一一几种缘。 答。 净以无漏禅必缘一切地秽污相应禅独缘于己地净以无漏禅必缘一切地者。 净及无漏禅一切地缘一切种。 秽污相应禅独缘于己地者。 味相应禅缘于自地味相应禅及净。 非无漏爱无无漏缘。 亦不乐于他地。 无色无有力缘下有漏地善有根本地秽污如味禅无色无有力缘下有漏地者。 无色定不能缘下地有漏法极寂静故。 问何谓无色不能缘下地有漏法。 答善有根本地净。 及无漏根本无色。 是自地缘及上地非下地缘。 秽污如味禅者。 如味相应说无色亦然。 谓余于色界无量等功德是必欲界缘世尊之所说谓色界余功德如无量等。 一切入除入及解脱。 唯缘欲界缘无量苦众生。 青等诸色此则欲界。 所以者何。 神通二界缘故。 问世尊所说勳禅是云何。 答勳一切四禅无漏者。 勳有漏是无漏力故。 受净居果报。 问若一切四禅勳者。 以何等故下三禅中无净居果。 答。 若能勳诸禅是依第四禅三地爱尽故净居果实中若得第四禅是能勳禅。 第四禅者先勳余者后。 谓得第四禅离三禅欲。 以是故下地无有净居果实中。 有问世尊言。 有愿智是云何。 答谓。 无着性不动是得一切定彼由定力故能起顶四禅于中若彼意生功德。 愿智不诤辩首诸功德。 愿智者如所愿入定。 或过去或未来或现在。 或有为或无为是一切尽知。 不诤者。 欲令他意不起诤。 便不起辩者。 诸法义及味决定。 无疑不罣碍无所畏。 问是愿智不诤及辩何地摄。 答。 三地有愿智无诤依五地法辞辩依二二辩依于九三地有愿智者。 愿智三地所摄。 第四禅初禅及欲界。 入第四禅知初禅及欲界。 说无诤依五地者。 无诤五地可得根本四禅四及欲界。 欲令一切不诤。 法辞辩依二者。 法辩名缘味是欲界及梵天世。 非上地离觉观故。 辞辩名是味撰智。 彼亦二地中可得。 欲界及梵天世。 二辩依于九者。 义辩及应辩九地中可得。 四禅四无色及欲界。 已说初禅。 当知已说未来及中间。 此是初禅眷属故。 问云何得此定。 答。 断欲亦复生而得于净禅秽污退及生无漏唯断欲断欲亦复生而得于净禅者。 净初禅二时得。 离欲时及上地没生梵天世。 如是一切尽当知。 秽污退及生者。 秽污味相应是退时得。 若欲界及梵天世缠退于尔时得。 味相应初禅生时得者。 若上地命终生欲界及梵天世于尔时得。 味相应初禅如是一切尽当知。 无漏唯断欲者。 无漏唯断欲时得。 谓圣得离欲于尔时得无漏初禅。 如是一切尽当知。 问此功德谁能除烦恼。 答。 无漏除烦恼亦复定中间一切定中间相应于护根无漏除烦恼者。 无漏初禅八地除烦恼。 如是一切尽当知。 亦复定中间者。 定中间名谓下地除欲。 以方便道故终不得根本生。 未得离欲余不能除。 一切定中间相应于护根者。 一切定中间护根相应终不得喜至不得义。 问变化心有几。 谓有如意足能变化答八。 四禅果欲界。 四禅果初禅地。 问彼谁成就。 答。 下地变化意成就彼种果若合三种心上地应当说下地变化意成就彼种果者。 谓若成就禅是成就彼果下地变化心。 问如说初禅有四心。 住于上地欲闻欲见。 彼云何见闻。 答。 梵世地识现在前。 问彼几时成就。 答若合三种心上地应当说。 若时彼识现在前。 若眼识若鼻识若耳识若身识。 尔时成就彼识。 若不现在前即灭尔时不成就。 阿毗昙心论卷第三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2:32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fojing/3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