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阿毗昙心论经 内容: 阿毗昙心论经卷第六法胜论大德优波扇多释高齐天竺三藏那连提耶舍译(六卷成部)修多罗品之二(别译)问曰。 世尊说二十二根。 彼云何。 答曰。 谓眼等四根身根有三种如意根及命此根生死依谓眼等四根者。 眼耳鼻舌。 彼眼根眼识依净色。 于色已见今见未来或当知此。 或复有异彼余自分。 问曰何谓自分。 答曰彼相似义也。 如色不曾见今不见当不见。 何以故识空故。 如是一切如识自依说。 身根有三种者。 身根亦如是。 彼说三种身根男根女根。 如意根何者意根。 若心意识彼复六识身。 若已知法今知法当知法。 或复是自分彼无生法如是当来。 及命者命根第九彼三界寿。 此根说生死依故说根。 众生生死故。 受是烦恼伴信等依涅槃九根若无漏此三依于道受是烦恼伴者。 苦乐忧喜舍受。 杂烦恼烦恼伴依地故说根。 信等依涅槃者。 言精进念定慧依寂灭伴故说根。 九根若无漏。 是三依于道者。 信等五喜乐舍意根等。 有漏无漏此中若无漏。 彼依于道三根说。 如贤圣品说。 如是诸根名二十二。 事十七。 男根女根身根少分。 三无漏无异。 问曰何者是根义。 答曰彼增上义是根义。 如人主兽王一切法有增上主。 彼最胜增上主名根。 彼取六境界增上主。 男女二根众生差别分别增上主。 初时无差别。 命根持众生身增上。 受有烦恼增上。 信等涅槃增上。 无漏道差别增上。 欲界四善八色种根有七诸心数有十一心智者说欲界四者。 如是根四在欲界。 男女忧苦决定欲界相应。 问曰何故色界无男女根。 答曰无受用事故。 鼻舌二根亦应无。 为端严身故生无妨。 又男女二根令身丑恶故无。 无苦根非逼迫果故。 彼他不恼故无忧根。 何以故无知生故。 彼智知欲界。 余色根意根界品已说。 舍根信等五根三界相应不相应。 喜乐根色欲相应不相应。 无漏三根决定不相应命根。 杂品当说。 问曰几善。 答曰善八。 信等五三无漏必定是善非不善。 余忧根受等善不善无记忧根命根后当说。 余如界品说。 如是取色七者眼等五及男女根。 此等是色余非色。 问曰几心性几非心性如是广说。 答曰诸心数有十。 五受五信等。 一心智者说者。 意根一种心自性。 无漏前已说九根无漏。 三余非心心数决定。 问曰几有报几无报。 答曰。 一及七有报此义应当知十三中是报见实者所说一及十有报此义应当知者。 忧根一向有报。 何以故善不善故。 问曰何故忧根无记无。 答曰忧根与喜下劣行相违。 非身边见相应故。 非隐没无记分别转故。 非不隐没无记。 非工巧报生威仪等分别生。 若彼分别生谁在于后。 非离欲灭离欲不断故。 非不隐没无记。 是故非不隐没无记。 忧根信等中若有漏彼有报。 若无漏彼无报。 意根及三受若不善善有漏彼有报。 无记无漏无报。 苦根善不善有报。 无记无报余根非有报。 问曰何故不善善有漏有报。 答曰坚固住故资助力。 如畦水润粪覆烂坏坚固种子生。 非无漏无资缘故。 如在仓中种子。 虽坚不生爱水不润故。 余烦恼如粪无故不能烂坏。 非无记有报。 如烂种子虽置畦中不生。 问曰几根是报。 答曰十三中是报见实者所说。 七色根意根命根。 除忧根四受是有报。 亦有非报色长养非报余是报。 命根正受果寿行数。 彼非报余是报。 意根及受善秽污非报。 威仪工巧变化心数非报。 余是报余根决定非报。 问曰几根最初生时得报。 答曰。 二或六七八初念生时得欲中有报相色六及上一若众生根次第生。 卵生湿生胎生彼初念二根报生身根及命根。 意根彼是秽污是故不取。 非秽污心为连系报。 非秽污是故非报。 舍根亦如是。 化生无根六色根五及命根。 一切化生不少眼根等。 一根七二根八。 欲中有报根故。 此法用欲界众生当知。 色六及上一者。 色界得六。 无色界一但命根。 问曰死时最后舍几根。 答曰。 舍四八与九亦说舍于十渐终及顿没善舍各增五舍四八与九亦说舍于十渐终及顿没者。 无记心渐终舍四身意命舍根。 无根一时无记心死舍八。 谓眼等根命意舍根。 一根九二根十不善心亦尔。 问曰善心舍几根。 答曰善舍各增五。 于是中加信等五根。 色无色随所得亦如是。 问曰几见断如是等应当广说。 答曰。 二断无断四六根则二种三无漏不断余则修道尽二断无断四者。 意根及三种受此见断修断。 若无漏无断。 六根则二种者忧根见修断。 信等五根修道断不断。 三无漏不断者。 一向无漏故。 余则修道尽者。 余九根修道断。 彼眼等八不秽污故。 修道断堕生死故非不断。 苦根五识身是故修道断。 问曰世尊说六识身。 彼取何法。 答曰。 若取识根义五种心境界若取一切法是则意识界若取识根义五种心境界者。 色等五境界五识身取。 眼识取色色形相色者。 谓青等无量种。 形相者长等无量种。 彼眼等不到取眼着药。 捭则不见。 耳识声亦不到取。 鼻香舌味身触此到取。 一切五识身能取现在境界。 问曰意识云何取。 答曰若取一切法是则意识界。 若五识身所取。 彼若不取过去未来。 现在法及无为一切意识取。 除彼刹那自体共生相应法。 问曰初知不坏境界已说此境界。 云何十种差别。 答欲界相应不相应如是。 色界无色界如是。 无漏有为无为善无记。 问曰十智一一智几法境界。 答曰。 五法应当知法智之境界七种随顺智他心境界三五法应当知法智之境界者。 欲界相应不相应及无漏无为善。 七种随顺智者。 色无色无漏相应不相应善无为。 他心境界三者。 欲色界无漏相应。 有漏当知十因果智有六解脱智一法道智二余九有漏当知十者。 世俗智一切十种法境界。 因果智有六者。 苦集智三界相应不相应。 解脱智一法者。 灭智中一无为善。 道智二者。 道智有为无漏相应不相应。 余九者。 尽智无生智境界九法除无为。 无记使境界如前说。 复欲总说故说此。 自地诸烦恼定使于自地自种一切遍在彼种类中自地诸烦恼定使于自地者。 欲界一切使所使。 欲界乃至有顶地彼地亦然。 胜故对治故下地上地不使。 离欲现前上地下地不使。 自种一切遍在彼种类中者。 自种类法自种类使所使。 一切遍他类亦使如身见。 见苦断使所使见集断等他类亦使。 如是一切遍使说。 乃至修道断修道断一切使。 所使一切遍使。 三界定烦恼如是定三界如是说二界一界生亦然三界定烦恼如是定三界者。 三界摄烦恼中三界使所使。 随方便如意根。 三界于中一切三界使所使。 如是说二界者二界所摄法二界使所使。 如方便如觉观欲界及色界。 于中欲界色界使所使。 一界生亦然者。 一界所摄法一界使所使。 如忧根欲界于中欲界使所使。 此佛所说经若事我已说识智及诸使观察此三门此佛所说经中。 若我所说法此三门应宣说。 识门智门使门。 如欲界中根事一切有。 是故欲界六识身当知相应不相应故。 七智知除比智灭智道智。 五种类摄故。 欲界一切使所使。 色界三根事有此四识识七智知。 色无色界一切使所使。 无色界无五境界。 但一识识六智知。 除他心智法智灭智道智。 无色界一切使所使。 如是一切应当知。 杂品第九已说定相续种种诸余法于上众杂义我今当略说已说定相续种种诸余法者。 已说诸法彼此相续种种聚。 于上众杂义我今当略说者。 于上所说广义今略说。 有缘有相应有行及有依心及心数等是说总略义此是心心数法名。 于种种法中攀缘转故名有缘。 俱同行同方便名相应。 境界行作故名有行。 依根转故名有依。 从缘生亦因有因及有为说事及世道有果此决定此是有为法名。 彼彼缘和合得生故名缘生。 他法生故因由因力故。 有因诸法和合作故名有为。 多因差别显示故名说事。 未有有转自相行名世。 彼有果名有果。 有罪亦隐没秽污下贱黑善有为及习亦复名修学有罪亦隐没秽污下贱黑者。 此是不善隐没无记法种种名。 可厌恶故名有罪。 烦恼覆蔽故名隐没。 烦恼垢污故名秽污。 凡鄙故名下贱。 无智闇分故名黑。 善有为及习亦复名修学者。 善有为法如此名也。 智中有或相续此法名智是故善。 如世间说善巧人歌舞善巧手。 或善者慧名彼慧善谈说故名善。 摄取如是义也。 功德增上成就说习。 亦说修心。 不相应行此中当说。 无想二正受亦众生种类句味与名身命根与法得谓彼凡夫性及诸法四相非色不相应说是有为行无想名无想众生生。 心心数法不转。 二无心定者。 无想定灭尽定。 无想定名厌于生死解脱想。 第四禅力心相续次第中间灭。 灭尽定名厌散乱心寂灭想。 初住想心思念。 非想非非想过恶心心数次第灭。 众生种类名一趣生众生。 身根长短来去住饮食自共分。 句名字集随所欲说义。 分齐究竟名句。 如婆伽罗那云。 言说味者字生。 名者随义名也。 如牛马等。 如毗伽罗论言句。 命者随得根大。 心和合事次第相续不坏。 因得名得法到成就得一义也。 凡夫性者。 未到正决定聚远离圣士夫法。 四相者生老住无常如行品说。 非色者。 非此法色自性。 不相应者不相应无缘也。 说是有为行者。 行隐摄故。 问曰此行几是善如是等广说。 答曰。 二善五种三当知七无记二在于色界一在无色地二善者。 无想正受灭尽正受。 一向是善有报故。 无想正受无想报灭尽正受。 除命根有顶四阴。 五种三者。 得生老住无常等。 善中善不善中不善无记中无记。 当知七无记者。 无想种类句味名命根凡夫性。 问曰几欲界如是等。 应广知。 答曰二在于色界。 无想正受广果地故。 一在无色地者。 灭尽定非想非非想处摄故。 二界三当知余在于三界有漏无漏五其余定有漏二界三当知者。 名句味欲界色界。 非无色界离语言故。 余在于三界者种。 类得命凡夫相。 问曰几有漏几无漏如是等。 答曰有漏无漏五。 得生老住无常相等。 有漏中有漏无漏中无漏。 得者有漏中有漏。 无漏尽为无漏。 数灭圣凡夫有漏无漏。 非数缘无为唯有漏。 其余定有漏者。 当知余行决定有漏。 问曰离圣法名凡夫。 彼云何舍云何断。 答曰。 最初无漏心是圣不得舍愚夫流转界离欲时灭尽最初无漏心是圣不得舍者。 圣者苦法忍舍凡夫性。 是舍凡夫对治愚夫流转界者。 此凡夫事界流转舍。 随彼处决舍地生随地得。 不隐没无记故如是一刹那得。 离欲时灭尽者。 随地离欲若凡或圣。 彼地凡夫事断。 问曰三无为已说彼有何相。 答曰。 断烦恼远离是名数缘灭无诸障碍相是名为虚空断烦恼远离是名数缘灭者。 若身见等烦恼数缘力所灭。 彼断次第断若远离欲得。 彼数分名数灭。 无诸障碍相是名为虚空者。 容受色无障碍。 住来去等事得是名虚空。 依于众缘法有依及攀缘若不具不生此灭非是智有为法依缘力能生彼无不生。 如眼识眼色明空。 忆彼生和合意作眼识生余。 阙一则不生。 若与余识相应。 念念眼生灭和合。 阙此眼识不生。 若彼眼依识欲生彼不生。 若彼眼生灭已。 彼必定不复生。 如是色彼缘阙。 彼眼识未来灭不复生。 如是余识身如得生说。 若彼生灭彼初非智缘。 如是事不数数而灭名非数灭。 略说未来不生法中。 缘阙毕竟不生。 自然灭名非数灭。 问曰已说有为法因。 彼何法何因。 答曰。 前因相似增或俱依倚生二因及一缘一向已生说前因相似增者。 前前法如是相似未来因。 亦增因非灭因。 如软善根软中上自地善根因中增。 增增因修习法住增非减。 非胜法为下因。 或俱依倚生者。 如相应共有因。 二因及一缘一向已生说者。 自分因已生说非未生前生后生自分因。 说非未生有前后。 如是一切遍因。 亦说当知次第缘过去现在。 阿罗汉最后心心数除。 余过去现在心心数。 彼一切名次第缘一种。 一种不差别前聚后聚。 次第缘故名次第缘。 问曰何故色心不相应行非次第缘耶。 答曰众杂事色杂如是。 一时欲界色界不相应现前。 如受戒凡夫及圣人亦不相应行。 三界不相应一时现前。 心心数不杂事故得名次第缘。 问曰报为众生数。 非众生数耶。 答曰。 报是众生数有为解脱果有缘说俱转谓于他相转报是众生数者。 众生数法必定得名为报。 何以故不共故非非众生数共故。 问曰报者何义。 答曰不相似受故。 如善不善无记。 问曰果法说何者。 答曰有为解脱果。 一切有为法善不善无记果。 因缘相依故数缘灭。 无为者彼说道果。 问曰有缘法云何缘中转。 答曰有缘说俱转。 若法有缘彼一时缘转不别异。 问曰何处缘转。 答曰谓于他相转。 他攀缘义也。 非自性自性缘。 何以故自性离自性故。 一切事中如眼不自见。 指端不自触。 刀不自割。 相应不缘。 何以故一缘故。 俱生亦不缘太相近故。 如眼着药捭眼眵。 眼睫太近故不见。 自依不能缘。 问曰彼有住处无住处耶。 答曰。 遍因无处所欲生时解脱烦恼智心中道欲灭时灭遍因无处所者。 此遍因心心数二眼因生一识。 如是耳鼻舌识亦然。 若有处所应一眼中生。 若然者应一眼见非二眼见。 或两识生不然是故无处所。 问曰何心解脱。 为过去现在未来耶。 答曰欲生时解脱。 欲生时道灭烦恼。 是故欲生时得解脱。 无学心障中得解脱。 问曰道生时断烦恼耶。 答曰烦恼智心中道欲灭时舍。 道欲灭时断。 烦恼欲生是未来。 未来道不能作事。 是故无碍道欲灭时舍烦恼。 解脱道欲生时解脱烦恼得。 次说烦恼名。 问曰有爱有几种。 答曰。 有爱有五种无有唯一相爱事余烦恼断离是三界有爱有五种者。 有爱名有中贪着彼五种。 苦集灭道见修道断。 无有唯一相者。 无有爱名断见。 自身断乐。 彼亦修道断。 何以故见爱见道断。 此亦转爱是故修道断。 此须陀洹虽不断亦不共行。 何以故断见所长养故。 彼皆上现前彼须陀洹断尽。 因缘相应知故。 问曰如世尊说断界离界灭界何者是。 答曰爱事余烦恼断离是三界。 断爱离界彼爱染着相应事。 断灭界彼亦染亦相应。 彼若余烦恼断彼断界。 彼相应非染。 近对治故如是建立。 如是一切一相十一心。 欲界善不善隐没无记不隐没无记。 色界三除不善。 无色界三亦如是及无漏。 问曰此中几秽污心得几善几无记。 答曰。 秽污心得十智者如是说善心必得六无记即无记秽污心得十智者如是说者。 界地地来还二界善秽污隐没无记心得相续心。 余无色界善秽污不隐没无记。 彼现前事得。 问曰欲界色界不隐没无记云何。 答曰变化心色界欲生时得。 彼禅力得非余。 是故非无记得退非无漏。 如无学退学得。 如是等如是得故缘次第说。 非一人一刹那中得十。 善心必得六者。 善心得六如尽智。 欲界善无漏心中。 变化心亦无记。 如是色界无色界善心及无漏。 无记即无记者。 不隐没无记心唯得无记心。 非余现前亦得前已说。 非彼刹那未得心得。 问曰十法菩提分彼中几根性。 答曰。 菩提分六法当知是根性诸法若相应当知是他分菩提分六法当知是根性者。 信等五及喜觉支。 余者非根自性。 问曰为自性相应法。 为他性相应法。 答曰诸法若相应当知是他分他分相应。 当知非自性自性伴。 一时无二故。 问曰何处得解脱。 答曰。 缘中得解脱大仙如是说亦少断而缚见道及修道缘中得解脱大仙如是说者。 缘中离烦恼不能于相应解脱。 何以故一刹那故。 烦恼心一念缘中。 众生愚惑于缘不愚。 故解脱烦恼成就。 问曰若不相应亦断不断耶。 所断者相应不相应耶。 答曰若不相应亦断。 亦少断而缚见道及修道。 有少分断亦非解脱。 如苦智生集智未生。 若见苦断烦恼断。 彼见集断一切遍烦恼缚。 修道中亦一种断。 彼中八种缚乃至八断究竟下下缚。 问曰见谛云何得不坏净。 答曰。 二觉于三谛四由见正道能起不坏净修习于二世二觉于三谛四由见正道能起不坏净者。 苦集灭无间等。 得法不坏净及圣爱戒。 彼三法自性故。 见道一切得四种佛法僧彼中有故。 问曰几世法修。 答曰修习于二世。 现世修行未来得修。 问曰何法随心转。 答曰。 一切心数法说与心俱转若心相及余作亦应当知一切心数法说与心俱转者。 一切心数法说与心共行。 何以故共心一缘故。 若心相及余者。 此心相生等彼亦随心转共心一生灭故。 及余者。 如是余心数相亦随心转。 一种方便安隐故。 作亦应当知者。 此业名也。 彼中说心数处。 已说思身口业。 未尽今当说彼禅道无教戒彼力生故说作。 彼随心转心一果故。 心作一事一切随心转说。 问曰断法云何。 答曰。 断诸有漏法智者亦无垢灭未来说远此余说则近断诸有漏法者。 一切有漏法断有过故。 是故无漏不断。 彼无垢故无过去垢故名断。 如衣有垢浣事。 问曰知法云何。 答曰知者亦无垢。 若有漏法及无漏法。 是一切知法。 一切法智境界故。 随方便智如智品说。 问曰远法云何。 答曰灭未来说远。 不办事故四种远。 作事远处远相远自分远。 不办事远者过去未来世道。 处远者海此彼岸。 相远者如地与虚空湿与暖异。 分远者善法不善法。 欲色无色虽一相彼亦是远。 此余则说近者。 余现在及无为彼当知近。 现在能办事故近。 无为随处速得。 数缘非数缘灭。 随处得。 虚空者遍一切处。 问曰决定法云何。 答曰。 所谓无间业及诸无垢行慧者说决定见处是有漏所谓无间业及诸无垢行慧者说决定者。 无间业邪定如是法决定将向地狱故。 余亦有恶行决定能趣地狱。 彼不定无间非不定。 已说决定无垢行正决定得解脱果。 除五无间业余者不定。 有漏及无为不定。 问曰见处法云何。 答曰见处是有漏。 一切有漏法是见处五见相应故。 若此法秽污见缘。 相应使俱生伴法中住。 彼法名见处。 问曰几根众生成就答曰。 说有十九根谓成就极多极少成就八晓了根所说说有十九根谓成就极多者。 若一切多成就根彼十九。 如不断善根不缺根二根故。 此凡夫是故彼无无漏根不缺根。 如是未离欲圣人。 彼一根二无漏无。 极少成就八晓了根所说者。 若一切少成就但八。 如余身根断善根。 彼有身意命根五受等。 及生无色界凡夫彼意命舍根信等五根有。 问曰几种触。 答曰。 增语及有对明无明处中所谓得果者是则双道事增语及有对明无明处中者。 彼意识相应触增语触。 何以故增语依转故。 由增语转彼名增语。 由意识故语转。 是故意识与彼相应触名增语触。 或增语名彼意识分别境界非余五识。 是故增语境界相应触名增语触。 五识身相应触名有对触。 何以故有对依缘故。 五有对触。 秽污无明触。 无漏明触非秽污。 有漏非明非无明触。 问曰云何无碍道得果者。 为无碍道解脱道耶。 答曰所谓得果者是则双道事。 双道俱得果。 无碍道断结得。 解脱道得解脱证。 如以毒蛇一手着瓮中一手蔽头。 如怨家一手推出一手闭门。 问曰阿罗汉住何心入涅槃。 答曰。 无着住报心得入于涅槃生有及坏有本有亦复中无着住报心得入于涅槃者。 一切所作事中平住任运心。 阿罗汉住报生心中入涅槃。 亦住威仪心入涅槃。 何以故任运行故。 说住报心入涅槃。 彼自然心断随顺故。 住无记心入涅槃。 善心中相续彼次第心自息。 不善心身离欲时舍秽污心。 有顶离欲时舍善无记现前。 彼最后心是故住如是无记心入涅槃。 问曰几种有。 答曰四种有。 生有及坏有本有亦复中。 彼生有者。 生刹那若阴生。 坏有者死时最后阴。 本有名生有死有中间阴名本有。 中间有名死已乃至未受生有。 此中间处所阴名中有。 或有不立中有者。 彼人处所中间不相续。 彼言不相应。 何以故心数依处转见。 此心数依处见非余。 彼何所依共报身。 此不存中阴者。 欲界处相续见行相违心数转。 是故不生相续。 若存中阴者彼依处。 如是中有阴生见。 法不相违心数转。 相应成就处相续故。 是故必有中阴。 问曰如佛说有厌离。 云何厌云何离。 答曰。 诸智在苦因及忍修于厌离欲得无欲说在于四中诸智在苦因及忍修于厌者。 苦集缘智及忍说厌厌事转故。 离欲得无欲说在于四中者。 苦集灭道中智及忍说厌离。 能坏欲故。 彼中忍见道坏智者。 修道无碍道断烦恼不复见道智。 无碍道修道中有四智。 问论品第十离律不律仪而得于律仪不因彼得胜若能知者说答曰有无色界没生色界。 凡夫法彼人界流转时。 舍戒系属界故。 是人生色界时。 得彼禅戒退分故是故不增。 颇得沙门果圣贤离诸过得有为善法不名为修习答曰有如本得退得过去彼但得不增。 是故名不修习。 余习修不能现前。 本所得者更得。 颇道兴起时未离诸过咎解脱时离恶能决定者说答曰有如未来修如前生现前。 尽智除。 若余未来尽智。 彼欲生时得彼时未解脱。 何以故本时障解脱。 一切未来无学。 相续心解脱故。 颇光曜烦恼起已定相应清净初禅中而得于退法答曰有光曜缠生。 退阿罗汉得尽智者。 初清净禅尽智力。 得彼时舍彼学无学。 或熏修初禅等。 颇有见谛道得于诸善法彼法是有缘智者不见缘答曰有欲界中无间等边得世智。 欲界阴不见比智彼无间边得世智。 是故彼时不见欲界阴。 颇果有漏慧相应净功德不相应智慧彼时得彼果答曰有如欲界离欲。 非梵世离欲。 彼欲界第四禅果。 变化心不相应断故。 成就彼于此禅中彼果。 彼禅中不相应慧不断故。 如是色界变化心说。 于下上地离欲不离欲。 颇住无碍道成就于诸灭障碍彼烦恼非彼无漏见答曰有如有漏通生住无碍道。 随地通能生彼地离欲。 彼有通离欲断。 是故彼住无碍道彼远离成就。 常相续得远离。 颇有烦恼灭无垢者获得非舍彼烦恼于彼无垢尽答曰有如光曜中梵世生。 欲生时欲界烦恼远离得。 如是彼前已断彼远离得。 世俗故彼地系属。 是故地流转舍。 又复还来得彼得名远离得。 颇无垢净地未曾得而得非离欲非退不依于见道答曰有如色离欲证决定无漏。 无色修道中方便得。 颇未得法中而得于胜利不舍彼不利若曾学者否答曰有彼初生无漏品。 除余无漏功德。 得时彼不舍凡夫事。 苦法忍彼退一切无漏功德。 不得凡夫事。 大德优波扇多为利益弟子故造此阿毗昙心论。 阿毗昙心论经卷第六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2:31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fojing/3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