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八 内容: 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八尊者世亲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分别世品第三之一已依三界分别心等。 今次应说。 三界是何。 各于其中处别有几。 颂曰。 地狱傍生鬼人及六欲天名欲界二十由地狱洲异此上十七处名色界于中三静虑各三第四静虑八无色界无处由生有四种依同分及命令心等相续论曰。 地狱等四及六欲天并器世间。 是名欲界。 六欲天者。 一四大王众天。 二三十三天。 三夜摩天。 四覩史多天。 五乐变化天。 六他化自在天。 如是欲界处别有几。 地狱洲异故成二十八大地狱名地狱异。 一等活地狱。 二黑绳地狱。 三众合地狱。 四号叫地狱。 五大叫地狱。 六炎热地狱。 七大热地狱。 八无间地狱。 言洲异者。 谓四大洲。 一南赡部洲。 二东胜身洲。 三西牛货洲。 四北俱卢洲。 如是十二并六欲天傍生饿鬼处成二十。 若有情界从自在天至无间狱。 若器世界乃至风轮皆欲界摄。 此欲界上处有十七。 谓三静虑处各有三。 第四静虑处独有八。 器及有情总名色界。 第一静虑处有三者。 一梵众天。 二梵辅天。 三大梵天。 第二静虑处有三者。 一少光天。 二无量光天。 三极光净天。 第三静虑处有三者。 一少净天。 二无量净天。 三遍净天。 第四静虑处有八者。 一无云天。 二福生天。 三广果天。 四无烦天。 五无热天。 六善现天。 七善见天。 八色究竟天。 迦湿弥罗国诸大论师皆言。 色界处但有十六。 彼谓。 即于梵辅天处有高台阁。 名大梵天。 一主所居非有别地。 如尊处座四众围绕。 无色界中都无有处。 以无色法无有方所。 过去未来无表无色不住方所。 理决然故。 但异熟生差别有四。 一空无边处。 二识无边处。 三无所有处。 四非想非非想处。 如是四种名无色界。 此四非由处有上下。 但由生故胜劣有殊。 复如何知彼无方处。 谓于是处得彼定者。 命终即于是处生故。 复从彼没生欲色时。 即于是处中有起故。 如有色界一切有情要依色身心等相续。 于无色界受生有情。 以何为依心等相续。 对法诸师说。 彼心等依众同分及与命根而得相续。 若尔有色有情心等何不但依此二相续。 有色界生此二劣故。 无色此二因何故强。 彼界二从胜定生故。 由彼等至能伏色想。 若尔于彼心等相续。 但依胜定何用别依。 又今应说。 如有色界受生有情同分命根依色而转。 无色此二以何为依。 此二更互相依而转。 有色此二何不相依。 有色界生此二劣故。 无色此二因何故强。 彼界此二种从胜定生故。 前说彼定能伏色想。 是则还同心相续难。 或心心所唯互相依故。 经部师说。 无色界心等相续无别有依。 谓若有因未离色爱引起心等。 所引心等与色俱生。 依色而转。 若因于色已得离爱。 厌背色故。 所引心等非色俱生不依色转。 何故名为欲等三界。 能持自相故名为界。 或种族义如前已释。 欲所属界说名欲界。 色所属界说名色界。 略去中言故作是说。 如胡椒饮如金刚环。 于彼界中色非有故名为无色。 所言色者。 是变碍义。 或示现义。 彼体非色立无色名。 非彼但用色无为体。 无色所属界说名无色界。 略去中言喻如前说。 又欲之界名为欲界。 此界力能任持欲故。 色无色界应知亦然。 此中欲言为说何法略说段食淫所引贪。 如经颂言。 世诸妙境非真欲真欲谓人分别贪妙境如本住世间智者于中已除欲邪命外道便诘尊者舍利子言。 若世妙境非真欲说欲是人分别贪比丘应名受欲人起恶分别寻思故时舍利子反质彼言。 若世妙境是真欲说欲非人分别贪汝师应名受欲人恒观可意妙色故若法于彼三界现行。 此法即说三界系不。 不尔。 云何于中随增三界贪者是三界系。 此中何法名三界贪。 谓三界中各随增者。 今此所言同缚马答。 犹如有问缚马者谁。 答言马主。 即彼复问马主是谁。 答言缚者。 如是二答皆不令解。 今此所言不同彼答。 谓于前说欲界诸处未离贪者贪名欲贪。 此所随增名欲界系。 于前所说色无色中随其所应当知亦尔。 或不定地贪名欲贪。 此所随增名欲界系。 诸静虑地贪名色贪。 此所随增名色界系。 诸无色地贪名无色贪。 此所随增名为无色界系。 于欲化心上如何起欲贪。 从他所闻。 或自退失生爱味故。 或观化者自在势力于彼化心生贪爱故。 若心能化香味二法。 此能化心是欲界系。 色界心不能化作香味故。 如是三界唯有一耶。 三界无边如虚空量。 故虽无有始起有情。 无量无边佛出于世。 一一化度无数有情令证无余般涅槃界而不穷尽犹若虚空。 世界当言云何安住。 当言傍住故。 契经言。 譬如天雨滴如车轴。 无间无断从空下澍。 如是东方无间无断无量世界或坏或成。 如于东方。 南西北方亦复如是。 不说上下。 有说亦有上下二方。 余部经中说十方故。 色究竟上复有欲界。 于欲界下有色究竟。 若有离一欲界贪时。 诸欲界贪皆得灭离。 离色无色应知亦尔。 依初静虑起通慧时。 所发神通但能往至自所生界梵世非余。 所余通慧应知亦尔。 已说三界。 五趣云何。 颂曰。 于中地狱等自名说五趣唯无覆无记有情非中有论曰。 于三界中说有五趣。 即地狱等如自名说。 谓前所说地狱傍生鬼及人天是名五趣。 唯于欲界有四趣全。 三界各有天趣一分。 为有三界非趣所摄。 而于界中说有五趣。 有谓善染外器中有虽是界性而非趣摄。 五趣体唯无覆无记。 若异此者趣应相杂。 于一趣中具有五趣业烦恼故。 五趣唯是有情数摄。 体非中有。 施设足论作如是说。 四生摄五趣非五摄四生。 不摄者何。 所谓中有。 法蕴足论亦作是言。 眼界云何。 谓四大种所造净色是眼。 眼根眼处眼界地狱傍生鬼人天趣修成中有。 契经亦简中有异趣。 是何契经。 谓七有经。 彼说七有。 谓地狱有傍生有饿鬼有天有人有业有中有。 彼经中说五趣及因并趣方便。 故趣唯是无覆无记其理极成。 简业有因异诸趣故。 迦湿弥罗国诵如是契经。 尊者舍利子作是言。 具寿。 若有地狱诸漏现前故造作增长顺地狱受业。 彼身语意曲秽浊故于[木*柰]落迦中受五蕴异熟。 异熟起已名那落迦。 除五蕴法彼那落迦都不可得。 故趣唯是无覆无记若如是者。 品类足论当云何通。 彼说五趣一切随眠所随增故。 彼说五趣续生心中容有五部一切烦恼趣及入心。 总说为趣。 无相违失。 譬如村落及村落边总名村落。 有说。 趣体亦通善染。 然七有经简业有者。 非别说故定非彼摄。 如五浊中烦恼与见别说为浊。 非别说故。 彼见定非烦恼所摄。 如是业有虽亦是趣。 为显趣因。 是故别说。 若尔中有亦应是趣。 不尔。 趣义不相应故。 趣谓所往不可说言中有是所往。 即死处生故。 若尔无色亦应非趣。 即于死处而受生故。 既尔中有名中有故不应名趣。 二趣中故名为中有。 此若趣摄非中间故。 是则不应说名中有。 然彼尊者舍利子言异熟起已名地狱者。 说异熟起方名地狱。 非说地狱唯是异熟。 然复说言除五蕴法彼那落迦不可得者。 为遮实有能往诸趣补特伽罗故作是说。 非遮余蕴故作是言。 毗婆沙师说。 趣唯是无覆无记。 有说。 一向是异熟生。 有余师言。 亦通长养。 即于三界及五趣中。 如其次第识住有七。 其七者何颂曰。 身异及想异身异同一想翻此身想一并无色下三故识住有七余非有损坏论曰。 契经中说。 有色有情身异想异如人一分天。 是第一识住。 一分天者。 谓欲界天及初静虑除劫初起。 言身异者。 谓彼色身种种显形状貌异故。 彼由身异。 或有异身故彼有情说名身异。 言想异者。 谓彼苦乐不苦不乐想差别故。 彼由想异。 或有异想故彼有情说名想异。 有色有情身异想一如梵众天谓劫初起。 是第二识住。 所以者何。 以劫初起。 彼诸梵众起如是想。 我等皆是大梵所生。 大梵尔时亦起此想。 是诸梵众皆我所生。 同想一因故名想一。 大梵王身其量高广。 容貌威德言语光明衣冠等事。 一一皆与梵众不同故名身异。 经说。 梵众作是念言。 我等曾见如是有情长寿久住。 乃至起愿。 云何当令诸余有情生我同分。 于彼正起此心愿时。 我等便生彼同分内。 梵众何处曾见梵王。 有余师言。 住极光净。 从彼天没来生此故。 云何今时不得第二静虑。 而能忆念彼地宿住事耶。 若彼已得第二静虑。 云何缘大梵犹起戒禁取。 有余师说。 住中有中。 彼住中有中无长时住义。 以于受生无障碍故。 如何梵众可作念言。 我等曾见如是有情长寿久住。 是故梵众即住自天忆念此生前所更事。 谓先见彼长寿久住。 后重见时起如是念。 有色有情身一想异如极光净天。 是第三识住。 此中举后兼以摄初。 应知具摄第二静虑。 若不尔者。 彼少光天无量光天何识住摄。 彼天显形状貌不异故名身一。 乐非苦乐二想交参故名想异。 传说。 彼天厌根本地喜根已起近分地舍根现前。 厌近分地舍根已起根本地喜根现前。 如富贵人厌欲乐已便受法乐。 厌法乐已复受欲乐。 岂不遍净想亦应然。 非遍净天曾有厌乐。 以乐寂静曾无厌时。 喜则不然扰动心故。 经部师说。 有余契经释彼天中有想异义。 谓极光净有天新生。 未善了知世间成坏。 彼见下地火焰洞然。 见已便生惊怖厌离。 勿彼火焰烧尽梵宫令彼皆空上侵我处。 彼极光净有旧生天。 已善了知世间成坏。 便慰喻彼惊怖天言。 净仙净仙。 勿怖勿怖。 昔彼火焰烧尽梵宫。 令其皆空即于彼灭。 彼于火焰有来不来想及怖不怖想故名想异。 非由有乐非苦乐想有交参故得想异名。 有色有情身一想一如遍净天。 是第四识住。 唯有乐想故名想一。 初静虑中由染污想故言想一。 第二静虑由二善想故言想异。 第三静虑由异熟想故言想一。 下三无色名别。 如经即三识住是名为七。 此中何法名为识住。 谓彼所系五蕴四蕴。 如其所应是名识住。 所余何故非识住耶。 于余处皆有损坏识法故。 余处者何。 谓诸恶处第四静虑及与有顶。 所以者何。 由彼处有损坏识法故非识住。 何等名为损坏识法。 谓诸恶处有重苦受能损于识。 第四静虑有无想定及无想事。 有顶天中有灭尽定能坏于识令相续断故非识住。 复说。 若处余处有情心乐来止。 若至于此不更求出。 说名识住。 于诸恶处二义俱无。 第四静虑心恒求出。 谓诸异生求入无想。 若诸圣者乐入净居或无色处。 若净居天乐证寂灭。 有顶昧劣故非识住。 如是分别七识住已。 因兹复说九有情居。 其九者何。 颂曰。 应知兼有顶及无想有情是九有情居余非不乐住论曰。 前七识住及第一有无想有情。 是名为九。 诸有情类唯于此九欣乐住故。 立有情居。 余处皆非。 不乐住故。 言余处者。 谓诸恶处。 非有情类自乐居中。 恶业罗刹逼之令住故。 彼如牢狱不立有情居。 第四静虑除无想天。 余非有情居。 如识住中释。 前所引经说七识住。 复有余经说四识住。 其四者何。 颂曰。 四识住当知四蕴唯自地说独识非住有漏四句摄论曰。 如契经言。 识随色住。 识随受住。 识随想住。 识随行住。 是名四种。 如是四种其体云何。 谓随次第有漏四蕴。 又此唯在自地非余。 识所依着名识住故。 非于异地色等蕴中识随爱力依着于彼。 如何不说识为识住。 由离能住立所住故。 非能住识可名所住。 如非即王可名王座。 或若有法识所乘御如人船理说名识住。 非识即能乘御自体。 是故不说识为识住。 毗婆沙师所说如是。 若尔何故余契经言。 于识食中有喜有染。 有喜染故识住其中识所乘御。 又如何言前七识住五蕴为体。 虽有是说。 而于生处所摄蕴中不别分析。 总生喜染故。 识转时亦名识住。 非独说识。 然色等蕴一一能生种种喜染令识依着。 独识不然故言非住。 是故于此四识住中识非识住。 于余可说。 又佛意说。 此四识住犹如良田。 总说一切有取诸识犹如种子。 不可种子立为良田。 仰测世尊教意如是。 又法与识可俱时生为识良田。 可立识住。 识蕴不尔。 故非识住。 如是所说七种四种识住虽殊而皆有漏。 为七摄四四摄七耶。 非遍相摄。 可为四句。 谓审观察应知二门体互宽陿得成四句。 或有七摄非四摄等。 第一句者。 谓七中识。 第二句者。 谓诸恶处第四静虑及有顶中除识余蕴。 第三句者。 七中四蕴。 第四句者。 谓除前相。 于前所说诸界趣中。 应知其生略有四种。 何等为四。 何处有何。 颂曰。 于中有四生有情谓卵等人傍生具四地狱及诸天中有唯化生鬼通胎化二论曰。 谓有情类卵生胎生湿生化生。 是名为四。 生谓生类。 诸有情中虽余类杂而生类等。 云何卵生。 谓有情类生从卵[穀-禾+卵]是名卵生。 如鹅孔雀鹦鹉鴈等。 云何胎生。 谓有情类生从胎藏是名胎生。 如象马牛猪羊驴等。 云何湿生。 谓有情类生从湿气是名湿生。 如虫飞蛾蚊蚰蜒等。 云何化生。 谓有情类生无所託是名化生。 如那落迦天中有等。 具根无缺支分顿生。 无而欻有故名为化。 人傍生趣各具四种。 人卵生者。 谓如世罗邬波世罗生从鹤卵。 鹿母所生三十二子。 般遮罗王五百子等。 人胎生者。 如今世人。 人湿生者。 如曼驮多遮卢邬波遮卢。 鸽鬘菴罗卫等。 人化生者。 唯劫初人。 傍生三种共所现见。 化生如龙揭路荼等。 一切地狱诸天中有皆唯化生。 鬼趣唯通胎化二种。 鬼胎生者。 如饿鬼女白目连云。 我夜生五子随生皆自食昼生五亦然虽尽而无饱一切生中何生最胜。 应言最胜唯是化生。 若尔何缘后身菩萨得生自在而受胎生。 现受胎生有大利故。 谓为引导诸大释种亲属相因令入正法。 又引余类令知菩萨是轮王种生敬慕心。 因得舍邪趣于正法。 又令所化生增上心。 彼既是人。 能成大义。 我曹亦尔。 何为不能因发正勤专修正法。 又若不尔族姓难知。 恐疑幻化为天为鬼。 如外道论矫设谤言。 过百劫后当有大幻出现于世噉食世间。 故受胎生息诸疑谤。 有余师说。 为留身界故受胎生。 令无量人及诸异类一兴供养千返生天及证解脱。 若受化生无外种故。 身才殒逝无复遗形。 如灭灯光即无所见。 若人信佛有持愿通能久留身。 此不成释因论生论。 若化生身如灭灯光死无遗者。 何故契经说化生揭路荼取化生龙为充所食。 以不知故为食取龙。 不说充饥。 斯有何失。 或龙未死暂得充饥。 死已还饥。 暂食何咎。 于四生内何者最多。 唯化生。 何以故。 三趣少分及二趣全一切中有皆化生故。 此中何法说名中有。 何缘中有非即名生。 颂曰。 死生二有中五蕴名中有未至应至处故中有非生论曰。 于死有后在生有前。 即彼中间有自体起。 为至生处故起此身。 二趣中间故名中有。 此身已起何不名生。 生谓当来所应至处。 依所至义建立生名。 此中有身其体虽起而未至彼。 故不名生。 何谓当来所应至处。 所引异熟究竟分明。 是谓当来所应至处。 有余部说。 从死至生处容间绝。 故无中有。 此不应许。 所以者何。 依理教故。 理教者何。 颂曰。 如穀等相续处无间续生像实有不成不等故非譬一处无二并非相续二生说有健达缚及五七经故论曰。 且依正理中有非无。 现见世间相续转法。 要处无间刹那续生。 且如世间穀等相续。 有情相续理亦应然。 刹那续生处必无间。 岂不现见有法续生而于其中处亦有间。 如依镜等从质像生。 如是有情死有生有。 处虽有间何妨续生。 实有诸像理不成故。 又非等故为喻不成。 谓别色生说名为像。 其体实有理所不成。 设成非等。 故不成喻。 言像不成故非喻者。 以一处所无二并故。 谓于一处镜色及像并见现前。 二色不应同处并有。 依异大故。 又陿水上两岸色形。 同处一时俱现二像。 居两岸者互见分明。 曾无一处并见二色。 不应谓此二色俱生。 又影与光未尝同处。 然曾见镜悬置影中。 光像显然现于镜面。 不应于此谓二并生。 或言一处无二并者。 镜面月像谓之为二。 近远别见如观井水。 若有并生如何别见。 故知诸像于理实无。 然诸因缘和合势力令如是见。 以诸法性功能差别难可思议。 已辩不成所以非喻。 言非等故亦非喻者。 以质与像非相续故。 谓质与像非一相续。 唯依镜等有像现故。 像与本质俱时有故。 如死生有是一相续前后无间余处续生。 质像相望无此相续。 以不相似故不成喻。 又所现像由二生故。 谓二缘故诸像得生。 一者本质。 二者镜等。 二中胜者像依彼生。 生有无容由二缘起。 唯有死有无别胜依。 故所引喻非等于法。 亦不可说以外非情精血等缘为胜依性。 由化生者空中欻生。 于中计何为胜依性。 已依正理对破彼宗从死至生处容间绝。 是故中有决定非无。 次依圣教证有中有。 谓契经言。 有有七种。 即五趣有业有中有。 若此契经彼部不诵。 岂亦不诵健达缚经。 如契经言。 入母胎者要由三事俱现在前。 一者母身是时调适。 二者父母交爱和合。 三健达缚正现在前。 除中有身何健达缚。 前蕴已坏何现在前。 若此契经彼亦不诵。 复云何释掌马族经。 如彼经言。 汝今知不。 此健达缚正现前者。 为婆罗门。 为刹帝利。 为是吠舍。 为戍达罗。 为东方来。 为南西北。 前蕴已坏不可言来。 此所言来固唯中有。 若复不诵如是契经。 五不还经当云何释。 如契经说。 有五不还。 一者中般。 二者生般。 三无行般。 四有行般。 五者上流。 中有若无何名中般。 有余师执。 有天名中。 住彼般涅槃。 是故名中般。 是则应许有生等天。 既不许然故执非善。 又经说有七善士趣。 谓于前五中般分三。 由处及时近中远故。 譬如札火小星迸时才起近即灭。 初善士亦尔。 譬如铁火小星迸时起至中乃灭。 二善士亦尔。 譬如铁火大星迸时远未堕而灭。 三善士亦尔。 非彼所执别有中天。 有此时处三品差别。 故彼所执定非应理。 有余复说。 或寿量中间。 或近天中间。 断余烦恼成阿罗汉。 是名中般。 由至界位或想或寻而般涅槃。 故有三品。 或取色界众同分已即般涅槃。 是名第一。 从是次后受天乐已方般涅槃。 是名第二。 复从此后入天法会乃般涅槃。 是名第三。 入法会已复经多时方般涅槃。 是名生般。 或减多寿方般涅槃。 非创生时故名生般。 如是所说与火星喻皆不相应。 所以者何。 以彼处行无差别故。 又无色界亦应说有中般涅槃。 由彼亦有寿量中间般涅槃故。 然不说彼有中般者。 如嗢拕南伽他中说。 总集众圣贤四静虑各十三无色各七唯六谓非想故彼所执皆是虚妄。 若复不诵如是等经。 无上法王久已灭度。 诸大法将亦般涅槃。 圣教支离已成多部。 其于文义异执交驰。 取舍任情于今转盛。 哀哉汝等固守愚迷违理拒教。 可伤之甚。 诸有冯前理教为量。 中有于彼实有极成。 若尔云何契经中说造极恶业度使魔罗。 现身颠坠无间地狱。 此经意说。 彼命未舍。 地狱勐焰已烧其身。 因此命终受彼中有。 乘兹仍堕无间地狱。 由彼恶业势力增强。 不待命终苦相已至。 先受现受后受生受。 何故经说。 一类有情于五无间业作及增长已。 无间必定生那落迦。 此经意遮彼往异趣。 及显彼业定顺生受。 若但执文。 应要具五方生地狱。 非随阙一。 或余业因便成大过。 又言。 无间生那落迦。 应作即生不待身坏。 或谁不许中有是生。 那落迦名亦通中有。 死有无间中有起时亦得名生。 生方便故。 经言无间生那落迦。 不言尔时即是生有。 若尔。 经颂复云何通。 如经颂言。 再生汝今过盛位至衰将近琰魔王欲往前路无资粮求住中间无所止若有中有。 如何世尊言彼中间无有所止。 此颂意显彼于人中速归磨灭无暂停义。 或彼中有为至所生亦无暂停。 行无碍故。 宁知经意如此非余。 汝复焉知。 如余非此。 二责既等。 何乃偏徵。 二释于经并无违害。 如何偏证中有是无。 凡引证言理无异趣。 此有异趣为证不成。 说一切有部俱舍论卷第八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2:26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fojing/3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