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卷第三 内容: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卷第三婆薮盘豆造陈天竺三藏真谛译释论中分别根品之二复次。 此义应当思量。 是诸有为法。 如彼自相。 更互不同。 为如此彼生亦不同。 为有诸法决定俱生。 亦有。 何以故。 一切法有五品。 一色二心三心法四不相应五无为。 此中无为法无生。 有色诸法今当决判。 偈曰。 于欲界八物。 无声根隣虚。 释曰。 极细色聚说名隣虚。 欲令知无余物细于彼者。 此隣虚若在欲界。 离声亦非根。 则八物俱生。 随一不减。 八物谓地等四大及四大所造色香味触。 若有根隣虚无声。 则九物俱生。 或十物俱生。 此中偈曰。 有身根九物。 释曰。 若身根隣虚。 此中有九物。 八如前。 身根为第九。 偈曰。 十物有余根。 释曰。 此隣虚中若有余根则有十物。 九如前。 眼等五根中随一为第十。 此隣虚若有声俱生。 如次第九物十物十一物俱生。 何以故。 有声与根不相离。 谓执依四大为因声。 若四大不相离。 云何有聚。 或见唯坚实。 或见唯流湿。 或见唯暖热。 或见唯轻动。 此聚中随一偏多。 或功力最胜故。 见一明了。 譬如针锋及绵触。 又如麨盐末味。 若尔云何。 于彼应知所余亦有。 由事故可知。 事谓持摄熟引。 复次余师说。 若得别缘。 坚等成软湿等故。 于水中由极冷故。 或得热触。 虽不相离。 有冷胜别德。 如声及受有胜别德。 复有余师说。 于聚中由种子彼有。 不由自体相。 如经言。 于木聚中有种种诸界。 由此言故知。 由种子故有。 若尔云何。 于风知有显色。 此义但可信不可比。 何以故。 由相杂能持香故。 于风四尘不定故。 色界香味不有。 此义于前已说。 是故由此说。 于色界有别隣虚。 复有由此说隣虚。 有六物七物八物。 此义已显。 不须更说。 此中为约物说物。 为约入说物。 若尔何为。 若约物说物。 此说则少。 谓八物九物十物。 何以故。 此中必有形色。 是隣虚滋长故。 轻重触随一。 滑澁触随一。 有处有冷触。 有处有饥渴触。 若约入说物。 此说则多。 谓八物等。 何以故。 应但说四物。 四大亦是触入。 是义不然。 此中有处约物说物。 谓所依止物。 有处约入说物。 谓能依止物。 虽复如此。 四大物转成多。 能依止物随一依具四大故。 此中复有执取物类为物。 虽别类四大。 不过自性故。 何须作此功用为分别说。 如此义语言如意生起。 唯义应思量。 说色决定俱起已。 所余品生起今当说。 此中偈曰。 心心法必俱。 释曰。 何以故。 此心及心法。 更互相离则不得生。 偈曰。 一切共行相。 释曰。 必言流。 不但心及心法必定俱起。 一切有为中。 若有应生。 或色心及心法等。 是名一切。 若起必共有为相俱起。 偈曰。 与得。 释曰。 若众生名是法。 必与至得俱起。 余法不尔。 是故别立是法所说名心法。 何者是耶。 偈曰。 心法五。 大地等别故。 释曰。 心法有五品。 一大地。 二善大地。 三惑大地。 四恶大地。 五小分惑地。 何法名地。 是所行处。 若法此法行处。 是法说为此法地。 此中诸法地大故名大地。 若法于一切心有。 何法于一切心有。 偈曰。 受作意想欲。 触慧念思惟。 相了定十法。 遍于一切心。 释曰。 彼说此十法。 于一切心刹那皆聚集生。 此中受谓三种。 随领乐苦非乐非苦。 作意谓心故为事。 想谓心执境差别相。 欲谓求作。 触谓根尘识和合所生异法。 慧谓般若。 即是择法。 念谓不忘所缘境。 思惟谓心回向。 相了谓于所缘相有法能令心明了。 定谓心一心。 心法差别最细难可分别。 于相续尚难知。 何况刹那中。 有色药草。 有多种味。 于中有药其味差别。 可以根证。 亦难分别。 何况此法无色。 智慧所了。 是诸法善为大地。 说名善大地。 若诸法恒于善心中起。 何者为诸法。 偈曰。 信不放逸安。 舍羞及惭愧。 二根非逼恼。 精进恒于善。 释曰。 如是等法。 恒于善心中起。 此中信谓心澄净。 有余师说。 于谛实业果中心决了故名信。 不放逸谓修习善法。 有何修习。 异于善法。 恒在善法。 名不放逸。 于余部经中说。 是心护名不放逸。 安谓心于事有能。 此义可不如此。 于余经说。 身于事有能名安。 非不说如身受。 应知此亦尔。 若尔云何。 于助觉立为分。 何以故。 于中是身于事有能。 说名身安应知。 若尔云何说此为觉分。 由随顺觉分故。 得觉分名。 何以故。 此身安能引心安觉分令生故。 于余处曾见有。 如此说不曾有。 犹如经言。 喜及助喜法。 世尊说名喜觉分。 复有别说。 瞋及瞋因名害盖。 复有正见正思惟正精进。 此三说名般若分。 此资粮由随顺。 故得彼名。 如此身安随顺心安觉分。 故得彼名。 舍谓心平等。 无所偏对。 今此言云何相应。 何者前说。 思惟于心回向为体。 今说舍于心无回向为体。 此言云何相应。 为前不说耶。 谓心法义理难知。 有难知后方可知。 此最难可知。 谓于相违立不相违。 有余处回向。 有余处不回向。 此中有何相违。 若尔一切相应法。 不应共缘一境。 如此种类。 所余诸法。 此中应来。 此法道理。 汝等必应须知。 羞及惭愧后当释。 二根谓无贪无瞋二种善根。 无痴亦是善根。 此善根以智慧为体。 前已立为大地故。 于善大地中不复重说。 非逼恼谓不欲违损他。 精进谓勇勐。 说十善大地已。 是地大故名大地。 惑是彼大地故。 说彼为惑大地。 是诸法恒于染污心起。 何者为诸法。 偈曰。 痴放逸懈怠。 无信无安掉。 恒在染。 释曰。 此中痴谓无明。 无智无显。 放逸谓不修习善法。 此是修习善法对治懈怠谓心无胜能。 无信谓心无澄净。 此是信对治法。 无安谓身重心重。 身心于事无能阿毗达磨藏中说。 无安有二种。 谓身无安心无安。 云何心法。 说名身法。 如说受为身受。 掉谓心不静。 如此六法。 是名染污大地。 于阿毗达磨藏中。 不说十法为惑大地耶。 彼中亦不说无安。 何者为十。 无信。 懈怠。 忘念。 心乱。 无明。 不了别。 不正思惟。 邪相了。 掉。 放逸。 天爱汝知至不知术。 此中何者为术忘念。 心乱。 不了别。 不正思惟。 邪相了。 此法已属大地。 不可重安立为惑大地。 如无痴于善大地。 彼亦如此。 若念彼染污。 说为忘念。 定被染污。 说为心乱。 所余亦尔。 是故作如此说。 是大地法可即立为惑大地不。 此中有四句。 第一句谓受想作意欲触第二句。 谓无信懈怠无明掉放逸。 第三句。 谓念等五法。 第四句。 谓除前三句。 所余诸法。 复有诸师。 欲心乱异邪定。 于彼所说。 四句异此。 有余师执无安与一切惑相应。 于惑大地中不说。 于谁有失。 彼答应说。 由随顺定故。 是故不说。 何以故。 若人无安为行。 修观速能得定。 掉行人不尔。 以无安为行。 非掉为行。 此人何相。 以掉为行。 非无安为行。 此人何相。 何以故。 此二法随便不舍。 共生事故。 虽然此二法。 于人随重成此人行。 是故立六法为惑大地。 何以故。 此六法恒于染污心起。 余处则不起。 偈曰。 若恶。 及无羞无惭。 释曰。 于一切恶心。 无羞及无惭。 恒生起故。 立此二法为恶大地。 此二法相后当说。 偈曰。 嫌恨谄嫉妬。 佷覆及悭悋。 诳醉并逼恼。 是十小惑地。 释曰。 以小惑为彼地故。 说彼为小惑地。 唯与修道所灭。 依心地所起。 无明相应故。 此十惑于小分烦恼中当释。 说五品心法已。 有余心法不定。 谓觉观恶作睡等。 于中应说。 何处心几心法。 必定俱起。 于欲界中有五种心。 善心有一。 恶心有二。 谓独行及与余惑相应。 无记心有二。 谓有覆无覆此中欲界心。 必有觉有观。 是故于中。 偈曰。 有觉有观故。 于欲界善心。 二十二心法。 释曰。 必定俱起。 何者二十二。 十大地。 十善大地。 并觉观。 偈曰。 或处长恶作。 释曰。 非于一切善心皆有恶作。 是处若有。 于中为长。 则心法成二十三。 何法名恶作。 于所作恶心生后燋。 此心法缘恶作起。 故名恶作。 此法即是后燋。 譬如缘空为境解脱门说名空解脱门。 又如无贪观缘不净相起说名不净观。 于世间亦曾见此事。 由处说有处。 如言一切县郡来。 一切土地来。 此恶作是后燋处。 或于果假立因名。 如说六种触入名宿业。 若尔此后燋。 若缘所未作事。 云何名恶作。 于未作假立作名。 如经言。 若我不作非我好作。 何者后燋名善。 由不作善及已作恶故后生燋。 是善后燋。 翻此名恶后燋。 此二各缘二境起。 偈曰。 于独行恶心。 见相应二十。 释曰。 于独行欲界恶心。 有二十心法俱起。 谓十大地。 六惑大地。 二恶大地。 并觉观。 独行心者。 此中唯一独行无明。 无有欲等余惑。 不但独行恶心。 若与见相应恶心中。 亦有二十心法。 如独行恶心中诸法。 若尔由长见故。 云何不立二十一。 不然。 是大地所摄智慧差别说名见故。 此中与见相应恶心。 于此心中若有邪见见取戒执取。 偈曰。 与四惑嫌等。 恶作二十一。 释曰。 此恶心与四惑相应。 谓欲瞋慢疑。 此心中有二十一心法。 此惑随一。 并独行恶心中所说二十。 若与嫌等小分惑相应心中。 亦有二十一心法。 小惑随一并前二十。 若与恶作相应心中。 亦有二十一心法。 恶作为一。 并前二十。 若略说于独行恶心及与见相应恶心。 但有二十。 若与余惑及小分惑相应。 有二十一。 偈曰。 有覆心十八。 释曰。 于欲界与身见边见相应。 名有覆无记。 此中有十八心法。 大地十。 惑大地六。 并觉观。 此二见如前所释故无长。 偈曰。 余无记十二。 释曰。 与有覆无记异。 即是无覆无记。 此中有十二心法。 大地十。 并觉观。 罽宾国外诸师欲恶作无记。 于此诸师。 若心与恶作相应。 有十三心法。 偈曰。 睡遍不违故。 若有唯此长。 释曰。 睡与如前所说一切心法不相违。 由是善恶无记性故。 于五品心中随若有此应知为长。 若二十二。 并睡成二十三。 若二十三。 并睡成二十四。 如此等于欲界中。 是所说心法定量。 偈曰。 恶作睡诸恶。 于初定皆无。 释曰。 于如前所说中。 恶作及睡。 初定一向无诸恶随一。 譬如瞋离谄醉诳。 谓嫌等及无惭无羞。 悉无所余一切皆有此诸法。 于初定不有。 偈曰。 于中定无觉。 释曰。 此法及觉。 于中间定。 亦如此无。 所余亦如此有。 偈曰。 过此又无观。 释曰。 度中间定以上。 于第二定等乃至无色界。 如所遮皆无观。 及谄诳亦无。 所余皆有。 何以故。 此谄曲。 佛说乃至极大梵处与梵众相应故。 上去则无。 此梵王于自大集中。 阿输实比丘问。 是四大何处灭无余。 梵王不解。 作诡言答。 我是大梵自在。 作者化者起者。 一切所有我为本因。 说随地如心法数量义已。 如毗婆沙中所立。 心法及异相今当说。 无羞与无惭异相云何。 偈曰。 无羞不重德。 释曰。 于功德及有德人不尊重于他无自在心。 无敬畏心。 无随属他心。 说名无羞。 此心对治尊重。 偈曰。 非赞不见怖。 无惭。 释曰。 非赞谓若事善人所诃。 是名非赞。 于中不见怖。 是名无惭。 此中怖谓非所爱果。 能生怖畏故。 云何得知。 如此为不见怖名不见怖。 为见不怖名不见怖。 若尔何为。 若不见怖应成无明若见不怖应成智慧。 不见怖者。 我不说不见。 亦不说见。 何者为是。 有小惑为此二因。 说名无惭。 有余师说。 观自身由过失不耻名无羞。 观他名无惭。 若尔二观一时云何得成。 不说如此一时观自观他。 何者有非耻类。 若观自身生起。 说名无羞。 有非耻类。 若观他生起。 说名无惭。 翻此名惭羞。 由第一解。 显有尊重有自在有敬畏有随属名有羞。 于非赞见有怖名有惭。 由第二解。 显观自他生起耻心说名惭羞。 爱乐及信此二异相云何。 偈曰。 乐名信。 释曰。 爱乐有二种。 一有染污。 一无染污。 此中若有染污名爱乐。 如于妻子等。 若无染污名信。 如于自师尊长及有德人处有信非爱乐。 是信缘苦集起。 有爱乐非信。 谓有染污爱乐。 有具二。 谓缘灭道生信。 有非二。 谓除前三句。 有余师说。 信谓于德决期。 以此为先后则生爱。 故信非爱。 复有余师说。 偈曰。 重羞。 释曰。 如前说。 以重为羞此何相。 不即重名羞。 于他起自在心名重。 以此为先后则生耻。 说耻为羞。 是故尊重异羞。 偈曰。 欲色有。 释曰。 于无色界无爱乐及尊重。 此义云何。 信及羞是善大地故。 于彼既有前二。 云何无羞。 信有二种。 一信法。 二信人。 尊重亦尔。 信及羞。 若缘人起。 彼处则无。 此二名爱及重。 觉与观异相云何。 偈曰。 觉观谓麁细。 释曰。 麁细属何法。 谓心麁细。 心麁名觉。 心细名观。 此二于一心云何俱起。 此中有余师说。 譬如酥浮水上。 于上为日光所触。 非凝非释。 如此由觉观相应故。 心不过细。 亦不过麁。 是故此二于一心中俱有事用。 若尔此觉观。 但是麁细因。 非自麁细。 譬如水及日光。 是酥凝释因。 非自凝释。 麁细由观他成。 由地品类差别故。 乃至有顶应有觉观。 复次同类生以麁细为差别。 此义不应成。 是故不可由麁细分别觉观性异。 有余师说。 言语行名觉观。 如经言。 已觉已观方有言说非未觉未观。 此中若麁名觉。 若细名观。 若于一心中。 有别法名麁。 有别法名细。 此有何妨无妨。 若有种类差别于一生类中。 下上二品不得俱起。 种类亦有异。 若尔汝今应说。 此不可说。 是故由上下品种类异。 则可显示若尔则不可显示。 各各自种类有上下故。 有余师说。 觉观于一心不并起。 若尔云何。 初定说具五分。 约地说五分。 不由刹那。 慢与醉异相云何。 偈曰。 心高说为慢。 醉爱着自法。 心起变异乱。 释曰。 由随类所分别胜德。 心高于他说名慢。 醉者此人于自法起爱着。 其心乱味。 如饮酒惛迷。 心欢喜差别。 从贪欲生说名醉。 余师说如此。 说心法与心共别异已。 如是等法。 佛世尊假立众名。 于正法中。 由此说教故。 云何释异。 偈曰。 心意识一义。 释曰。 心以增长为义。 能解故名意。 能别故名识。 善恶诸界所增长故名心。 或能增长彼故名心。 此心为他作依止说名意。 若能依止说名识。 如心意识三名一义如此。 偈曰。 心及余心法。 有依境界相。 相应。 释曰。 此四种名亦通一义。 此心及心法。 或说有依由依根起故。 或说有境。 皆能取境故。 或说有相。 是所缘境随类差别能分别故。 或说相应。 平等聚集故。 云何平等聚集名相应。 偈曰。 义有五。 释曰。 有五种平等类为相应义。 谓依止境界取相时物平等等。 何法为物平等。 如心一物。 如此心法亦各各一物。 说心及心法广义及差别义已。 偈曰。 不相应诸行。 至非至同分。 无想处二定。 寿命及诸相。 名聚等。 释曰。 如此等有为法。 与心不相应。 非是色性。 说名不相应行。 偈曰。 于中。 至得及同随。 释曰。 得有二种。 谓未至得已失得。 与正得同随。 翻此名非至。 义至自成。 此至非至属何法。 偈曰。 至非至属带。 自相续。 释曰。 若法堕他相续。 无至非至。 何以故。 无众生与他法相应。 及与非堕相续法相应。 何以故。 无有众生。 与非众生数法相应故。 于有为法如此决定。 若于无为法至非至云何。 偈曰。 二灭。 释曰。 一切众生皆与非择灭得及同随相应是。 故于阿毗达磨藏说如此言。 何者与无流法相应。 答一切众生。 亦与择灭相应。 除具缚及住初刹那人。 所余一切圣人。 及所余凡夫。 皆与择灭相应。 无众生与虚空相应。 于虚空何故无非至。 若法无至。 非至亦无。 所谓别法。 有别法名至非至。 此执从何生。 从经生。 何以故。 于经中说。 是十种无学法。 由生由得由同随。 是圣人与五分相离。 若尔与非众生数法至得亦应成。 何以故。 由经言。 比丘。 转轮王与七宝相应。 谓得同随。 此经中说自在名得同随。 何以故。 是王于宝有自在。 谓如意作。 于转轮王经。 汝执自在名得同随。 于彼经汝执别物名得同随。 此执何证得成。 此中何执非道理。 是非道理。 此至非至自性不可知譬如色声等又如欲瞋等。 其事亦不可知。 譬如眼耳等。 离实物法故。 立此法为有。 则非道理。 若汝执此至是诸法生因。 于无为此法应无。 若法未至及已舍。 由易地及离欲。 此法云何更生。 若汝说共有至得为生因今立生相。 复何所作及生生。 若此即是生因。 具缚众生下中上惑生差别。 不应有至。 无差别故。 若由此法余法。 有差别生可从其起。 是故至非生因。 有何人说此言。 谓至为生因。 汝说云何成立差别因。 何以故。 此至若无。 圣人及凡夫。 若同起世心。 此人是圣。 此人是凡。 此差别不可成立。 已灭未灭惑有差别故。 圣凡差别自成。 是义不然。 何以故。 此差别云何成。 此人惑已灭。 此人惑未灭。 若信有至。 如此等事则成。 由至非至永灭离故。 此事由依止差别故成。 诸圣人依止。 由见道修道胜力故。 如此回转。 如不应更生二道所灭诸惑。 譬如火所燋种子。 依止亦尔。 不更为惑种子故说惑已灭。 惑由世间道。 损坏惑种子相续中。 说惑已灭。 翻此名未灭。 若法未灭。 与此法至得相应。 若此法已灭。 则无至得相应。 此言唯是假说善法有二种。 有不由功力生起有由功力生起。 是法说名生得及修得。 此中不由功力所生起善。 于依止中善种子不破坏故。 说与至得相应。 由种子破坏故。 说无至得相应。 如断善根人。 此人相续中。 由邪见应知善种子已破坏。 于彼相续中。 善法种子非永除灭。 若善法由功力所生起。 由彼正生故。 于彼生中相续自在无碍故。 说与彼相应。 是故此种子。 未拔除非破坏。 增长自在时。 此种子得至得名。 无别物。 何法名种子。 是名色于生果有能。 或现时或当时。 由相续转异类胜故。 何法名转异。 是相续差别。 谓前后不同。 何法名相续。 生成因果。 三世有为法。 何者为胜类与果无间有生果能。 有处说如此。 若人与贪欲同随。 则无复能修习四念处。 此经中安受贪爱说名同随。 何以故。 此人随安受贪爱时量。 无有功能。 修习四念处。 如此至得同随一切种皆是假名法。 非实有物翻此名非至得同随。 毗婆沙师说此。 至非至实是有物。 何以故。 我等悉檀说如此。 彼说此至。 偈曰。 于三世三种。 释曰。 过去诸法。 有过去至。 有未来至。 有现在至。 如是未来现在诸法。 各有三至。 偈曰。 于善等善等。 释曰。 若法善恶无记性。 至亦次第随法同善恶无记性。 偈曰。 随法界同界。 释曰。 若法随与界相应。 至得与法同界。 若法在欲色无色界。 彼至得亦同。 在欲色无色界。 偈曰。 离三界四种。 释曰。 离三界法。 谓一切无流法。 此无流法至得。 若略摄有四种。 谓三界相应。 及无流界相应此中非择灭至得有三界。 择灭至得。 或在色无色界及无流界。 道谛至得。 唯是无流故。 此至得若略摄。 成有四种。 有学法至得是有学。 无学法至得是无学。 非学非无学法至得有差别。 偈曰。 非学无学三。 释曰。 非学非无学法。 谓有流及无为。 由有学等差别。 此法至得成三种有流至得。 谓非学非无学法。 及非圣人所得非择灭择灭至得。 是择灭学无学道所得。 此至得亦是学无学。 见修二道所应灭惑至得。 次第应为见修二道所破。 若非二道所灭法至得。 则有差别。 今当说。 偈曰。 非所灭二种。 释曰。 非所灭法。 谓无流法。 此中非择灭至得。 唯修道所断。 及非圣人所得择灭至得。 圣人所得择灭至得。 唯是无流故非所灭。 道谛至得亦如此。 前说于三世三种。 此是总说。 为简别此总说故说此偈。 偈曰。 无记至俱起。 释曰。 若无覆无记法至得。 但有现在。 无过去未来。 此法力弱故。 此法若过去。 至得则过去。 此法若现在。 至得则现在。 一切无覆无记至得。 皆如此耶。 偈曰。 除二通变化。 释曰。 二通慧是无记。 变化亦尔。 除此三所余悉同。 此三势力强故。 由加行胜类成就故。 故此至得通三世。 工巧处无记。 及别威仪无记。 极所数习。 有余师欲此至得同三世。 唯无覆无记至得但现在耶。 偈曰。 又覆无记色。 释曰。 有覆无记有教色至得但现在。 何以故。 若最上品不能起长无教色故。 是故力弱。 如无记法至得有差别。 善恶法至得。 为有如此差别不。 答有。 偈曰。 欲界色无前。 释曰。 于欲界色过去一向无至得。 现在及未来皆有至得。 如至得非至得。 亦有如此差别不。 答无。 何者。 偈曰。 非至无污记。 释曰。 一切非至。 唯无覆无记。 约世差别。 云何。 偈曰。 去来世三种。 释曰。 现世法非至得但现世。 若过去未来法非至得。 各有三世。 偈曰。 欲等无垢有。 释曰。 亦有三种非至。 欲界法非至得。 或在欲界。 或在色无色界。 如此色界无色界无流界。 非至得亦尔。 无有非至得是无流。 何故如此。 偈曰。 许圣道非至。 凡夫性。 释曰。 如发慧阿毗达磨藏说。 何法名凡夫性。 非至得圣法。 非至得即是非至。 若非至圣法。 是凡夫性。 凡夫性不应成无流。 不得何圣法。 一切圣法不别说故。 非至得者。 离实有得。 若不尔。 佛世尊与声闻独觉性不相应故。 应不成圣。 若尔应作决定说。 定非至得圣法。 不应说定言。 何以故。 是直文句能为决定。 譬如说人食水食风。 有余师说。 不得苦法智忍及俱起法。 名凡夫性。 亦不可说由舍此还成凡夫。 何以故。 此苦法智忍。 及俱起法。 非至得永灭除故。 若尔苦法智忍。 及俱起法。 亦有三性。 非至得何法。 一切。 若尔如前难过失更至亦如前救。 若尔立文句之功此复何用。 若立如此则为最胜。 如经部师所说。 经部执云何。 若未曾起圣法相续。 名凡夫性。 复次此非至云何。 灭是法是非至得。 偈曰。 由至度余地则舍。 释曰。 如非至得圣道名凡夫性。 由至得圣道。 即舍凡夫性。 或由度余地。 所余诸法非至。 应如此思。 非至非至若生起。 非至至若断。 说舍非至。 非至及至。 为更有至非至不。 此二各各有二。 若尔于至非至。 有无穷过失。 无无穷过失。 更互相应。 故法若生以自体为第三生。 第一本法。 第二本法至得。 第三至得至得。 此中由至得生相续。 与本法相应。 及与至得至得相应。 由至得至得生相续。 但与至得相应。 若作如此是本法以自体为第三。 若善若染污。 于第二刹那有三至得生。 复有三同随至得俱生。 合成六。 于第三刹那第一第二刹那所生诸法。 有九大至得。 共同随至得。 成十八物。 如此后后增长生故。 诸至得流。 一切过去未来。 大惑小惑刹那。 一切生得善刹那。 共相应及俱生法至得。 无始无终轮转生死众生中。 随一众生。 刹那刹那起成无边物。 随一一诸众生身。 相续刹那亦如此。 今诸至得。 最大集会希有生起。 唯有一德。 谓不相碍。 故得处所。 若不尔。 于一人虚空亦非其器。 何况第二。 何法名同分。 偈曰。 同分众生等。 释曰。 有物名同分。 谓众生等类。 于阿毗达磨藏说此。 名谓聚同分。 此有不异异。 不异谓一切众生与众生同分。 随一众生同分。 于一切众生悉有故。 异谓是一切众生同分。 由界地道杂生男女优婆塞比丘有学无学等差别。 各不相应故。 亦有法同分。 由阴入界等故。 不异如前。 若无聚同分。 非别有实物。 于众生由种种别类更互不同。 此亦众生。 彼亦众生。 如此同智。 及同言说。 不应得成。 阴等同智及同言说亦尔。 有退亦生。 不舍聚同分。 不得同分。 不立此成四句。 第一句者。 从此退于中更受生。 第二句者。 入正定聚。 何以故。 此人舍凡夫聚同分。 得圣人聚同分。 第三句者。 由度余道。 第四句者。 除前三句。 若有实物。 名凡夫同分。 何用别立凡夫性。 何以故。 若离人同分。 无别人性可分别。 复次世间亦不曾见有人同分法。 以无色故。 智慧亦不能分别众生生类不异。 但许如此众生同分。 若实有。 于中何所能作。 复次云何不许非众生有同分。 如舍利穀麦豆波那婆菴罗铁金等。 自性类等故。 如此等同分更互有异。 云何可说不异同分。 若尔鞞世师外道。 由此执得显成。 何以故。 此执即是鞞世师悉檀。 彼立六句义中。 此执是同异句义。 由此法于不同物中生起同智。 说名同异。 毗婆沙师说。 彼执有异。 彼谓同异唯是一物遍在多物。 众生同分则不尔。 若显成若不显成。 实有同分。 由经所证。 佛世尊说。 若此人还成此类。 谓于人聚同分实有如此说。 非说别有物。 若尔此经所显同分是何法。 是有为法。 如此生起。 于中假说人天等。 如说舍利穀等同分。 如此义非毗婆沙师所赞许。 何法名无想有。 偈曰。 无想于彼天。 能灭心心法。 释曰。 于无想众生天中受生。 有法能遮灭彼心及心法。 此说名无想有。 由此法心及心法。 于未来中暂时不起。 于生无有功能。 如堰遏江水。 此法一向。 偈曰。 果报。 释曰。 此是何业果报。 无想定业于何处众生有此无想天。 偈曰。 诸广果。 释曰。 有诸天名广果。 于彼一处有众生名无想天。 如初定中间。 彼众生为一向无想。 为或暂一时有想故名无想。 有时有想。 谓受生时退堕时。 于长时起想故。 彼众生从此处方退堕。 经言如此。 于彼众生如久时熟眠觉起。 即便退堕。 必欲界受生。 更无余处。 由宿世定业功能尽故。 不能生长未曾有业故。 譬如放箭速疾势尽故即便堕地。 若众生必应生彼天。 此众生定有欲界后报业。 譬如北鸠娄必有生天后报业。 阿毗达磨藏说。 何者为二三摩跋提无想定及灭想受定。 何法名无想定。 如前所说。 无想有能灭心心法偈曰。 如此无想定。 释曰。 无想观行人。 定名无想定。 又此定无想。 名无想定。 此定能遮灭心及心法。 是如此言所引。 此定在何处。 偈曰。 后定。 释曰。 最后定。 谓第四定最上品。 此定于中相应。 非于余地何用修此定。 偈曰。 欲解脱。 释曰。 诸外观行人。 执此定为决定出离。 是故由求解脱故。 修习此定。 无想有是果报故。 成无记法此定偈曰。 善。 释曰。 此无想定一向是。 善此定于无想天五阴为果报。 若善于三报位中是何位。 偈曰。 必有生报。 释曰。 此定唯生报。 非现报及后报。 亦非不定报。 若人已生起此定。 后更退失。 彼说此人必还更得受无想天生。 是故若人得此定。 必不得入正定聚。 此定但凡夫所得。 偈曰。 非圣。 释曰。 圣人不得修习此定。 彼见此定如见深坑。 何以故。 若人于此定起解脱心乃修此定。 圣人于生死不起解脱心。 圣人若已得第四定。 为于过去未来得此定。 不犹如诸定非圣亦不得。 何以故。 此定若已曾数数所习。 大功用所成故。 又无心故。 偈曰。 一世得。 释曰。 但一时得。 谓现在得。 如波罗提木叉戒。 得此定于第二刹那有过去至得。 乃至未舍此定。 无心故于未来无修。 今灭心定其相云何。 偈曰。 灭定亦如此。 释曰。 如无想定。 无心定亦如此。 如此言引何义。 能灭心及心法。 此二定异相云何。 此定偈曰。 为静住。 释曰。 寂静住想为思惟先故。 圣人修此定。 彼定解脱想为思惟先。 彼与第四定同地。 此定偈曰。 有顶。 释曰。 此定以非想非非想为地。 此定偈曰。 善。 释曰。 此定必是善。 无染污故。 非无记。 虽复是善。 偈曰二报不定。 释曰。 此定由二因有二报。 或生报或后报。 有时于果报不定有时无果报。 若得定人般涅槃。 此定于有顶以四阴为果报。 此定一向。 偈曰。 唯圣。 释曰。 但圣人能得此定非凡夫。 何以故。 凡夫不能得修此定。 怖畏断绝故。 又由圣道力所生起故。 云何如此。 于中生现世涅槃愿乐故。 此定虽是圣人所得。 非离欲所得云何得。 偈曰。 由修得。 释曰。 此定由修习力得。 非过去得。 未来不可修。 由心力强故成。 若尔于佛世尊。 亦由修习得耶不。 云何。 偈曰。 菩提得。 释曰。 诸佛世尊。 与尽智同时得此定。 何以故。 诸佛无有一德由功用得。 由一切圆德现前。 皆随佛欲成故。 是故一切功德。 于佛悉是离欲所得。 若尔先未生灭心定。 于尽智时。 佛世尊云何成俱解脱人。 得成如于已生。 此中得自在故。 西国诸师说。 菩萨在有学位。 先已生此定。 后方得菩提。 云何不许如此。 若尔与大德优波掘多所造道理足论。 彼顺成证。 彼论说。 先已起灭想受定。 后方得尽智。 应说如来如此。 偈曰。 非前。 释曰。 罽宾国毗婆沙师说。 先入无心定后得尽智。 是义不然。 何以故偈曰。 三十四念得故。 释曰。 彼说三十四心刹那中菩萨得无上菩提。 在四谛观有十六心刹那。 于离欲有顶有十八心刹那。 为除有顶九分惑。 由修九品次第道九品解脱道故。 合此心足三十四刹那。 菩萨先已离欲无所有处。 后方入正定聚。 下地诸惑不复更除灭。 是故于此中间不同类心不生起故。 无道理得入灭心定。 此何所为。 若于中间不同类心生起现前。 有更起心。 诸菩萨无更起心。 实如此无更起心。 不由无流道不更起。 若尔立不更起。 云何佛说。 我未坏金刚座。 乃至未得诸流尽。 如此意无改故。 是故说无更起。 于一坐时一切事究竟故。 此义如前。 是外国诸师所说。 若此二定。 多种别异相。 偈曰。 二依欲色。 释曰。 此二定。 谓无想定无心定。 依欲色二界修得。 若人不许于色界修得无色定。 是伽兰他。 于此人相违。 或时色有不成有。 此中有五种判。 一色界众生。 二有想诸天。 住于不同分心。 三入无想定。 四入无心定。 五无想诸天。 已得无想天生。 各是彼有。 由此文句。 是故此二定。 决定依止欲色二界。 此中是二定差别。 偈曰。 灭定初人道。 释曰。 此灭心定。 初于人道中修得已。 昔经退人后方于色界修得。 于灭心定为退不说有。 若不尔。 则与大德优陀夷经相违经言净命。 有诸比丘。 在正法内。 具清净戒。 具清净定。 具清净慧。 是人数数入观。 修灭想受定。 数数出观。 则有是处。 应如实知。 此人于现法。 先若不得知已根。 及于临死时。 由身破灭故。 过段食诸天。 随一意生诸天中。 或于中受生。 此人于中生已。 数数入无心定观。 不更出此定。 无有是处。 应如实知。 此中意生天者。 世尊说是色界。 是定与有顶相应。 若人得此定不退。 云何得于色界受生。 有余部执。 此灭心定。 以第四定为地。 于此部若离退堕。 是义亦成。 是义不得成。 谓无心定。 以第四定为地。 何以故。 由经言故。 经说有九种次第定。 若有如此决定超越定云何得成此定次第决定。 约初学人。 若观行人。 已至定自在位超越亦得。 修如此二定。 约地有差别。 一以第四定为地。 一以有顶为地。 复由加行有异。 谓解脱静住想。 为思惟先所修习故。 复由相续有异。 谓生在凡夫圣人相续中故。 复由果有异。 谓无想有及有顶为果故。 复由受报有异。 谓定受报不定受报。 及二受报故。 复由初生有异。 谓于二界。 及于人道初生故。 云何此二定。 同灭离心及心法为自性。 说第一为无想定。 说第二为灭想受定。 由违逆想违逆想受故。 此二修观得成。 譬如于他心通中亦知他受等。 但说名知他心通。 今云何从久久时灭心后更生心。 毗婆沙师说。 虽复过去。 以是有故。 是故前灭成后次第缘。 有余师说。 云何于无色界生众生。 色久久时断尽。 后时更生色。 此色定从心生。 不从色生。 若尔心亦从此有根身更生。 不从心生。 何以故。 此二更互为种子。 谓心及有根身。 宿旧诸师皆说如此。 大德婆须蜜多罗。 于问中说。 若人执灭心定无心。 此人则有如此失。 我今执灭心定有心。 大德瞿沙说。 此执不然。 若识有从三和合有触。 佛世尊说。 依触生受想作意等。 是故于此定中想受等法不应灭。 若汝言佛世尊说缘受生爱。 今有受于阿罗汉爱不生。 如此于无心定虽复有触。 受想等不生。 是义不然。 有简别故。 缘无明触所生受则贪爱生起。 于生受中不简别触。 是故此义不平。 是故毗婆沙师说。 灭想受三摩跋提。 必定无心。 若无心云何成三摩跋提。 由成立四大平等义。 复由三摩跋提心故至此定。 此二定为由实物有。 为由假名有。 彼说实有物。 由能遮碍心相续生故。 是义不然。 由三摩跋提心此心。 相续断故。 三摩跋提心与余心相违生起。 由此心生起。 于中间时唯余心不生起为相故。 无有别物。 此定能引与余识相违。 相续为依止故。 名三摩跋提。 此定唯心心法不起为相若观行人出定。 此定先无后无故。 此定假说名有为。 复次此定唯能令依止如此平等故。 名三摩跋提。 应知无想有亦如此。 此定但心于此位中与心生起相违。 此心唯不起。 假说为无想。 有毗婆沙师不说如此。 彼执实有物。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卷第三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2:25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fojing/3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