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卷第八 内容: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卷第八婆薮盘豆造陈天竺三藏真谛译中分别世间品之三行有于业俱舍中当说。 爱取于惑俱舍中当说。 如此缘生。 若略说唯三。 谓惑业果类。 此三义前已显。 偈曰。 于中说诸惑。 如种子及龙。 如根树及糠。 释曰。 此惑与种子等。 云何相似。 譬如从种子芽叶等生。 如此从惑惑业类生。 又如池是龙所镇住处恒不枯涸。 如此惑龙镇住生池相续不断。 又如树未被拔根。 斫斫更生。 如此未拔除惑根诸道灭灭更起。 又如树时时生花生子。 如此诸惑数数生惑业类。 又如米为糠所裹。 于生有功能非单米。 如此业为惑至得糠所裹。 于生别生有功能非单业。 如此诸惑应知如种子等。 偈曰。 如有糠米业。 及如稻并花。 释曰。 于前已说惑似糠。 今说业如有糠米。 又如稻蕉等以果熟位为边。 如此诸业已熟不更生报。 又如花于生子中是近因。 如此业于生果报中最为近因。 偈曰。 如熟饮食类。 释曰。 如已熟食及饮。 一向为受用。 不可更转为生。 如此果报类。 不能于别生中更牵别果报。 若更牵报无得解脱义。 如此生相续依因依缘生。 不过四有。 谓中有生有先时有死有。 此四于前已释。 偈曰。 于四种有中。 生有必染污。 释曰。 此中几有定不定染污。 若一向染污。 唯是生有。 由何惑。 偈曰。 由自地诸惑。 释曰。 若生有在此地。 一切同地惑皆为染污。 于三界无有一惑由此众生不结生。 阿毗达磨师说。 如此此染污由大惑。 不由小分惑。 由自在故。 若此位最昧钝。 随有惑先数数起惑最近。 是时于此位中此惑即起为染污。 由先疾利故。 接中有为必应知如此染污不。 偈曰。 余三。 释曰。 所余三有。 即中有等。 各有三种。 谓善染污无记。 于诸有中几有于何界相应。 偈曰。 无色三。 释曰。 除中有所余有。 何以故。 无色界非隔别处。 为至彼故起中阴。 于欲色界不数故。 则知皆具四有。 如众生依因依缘生。 此义已广说。 若众生已生。 云何得住。 偈曰。 世间以食住。 释曰。 有一法世尊自通自知。 为他正说。 谓一切众生以食为住。 经言如此。 此食有几种。 有四种偈曰。 段食。 释曰。 段食者有麁有细。 细者是中有众生食。 以香为食故。 及诸天劫初众生食。 以无变秽流故。 此食悉入彼身。 如油于沙。 复次若细众生彼食亦细。 譬如发污虫等。 触食第二。 作意食第三。 识食第四。 此中段食者。 偈曰。 于欲界。 释曰。 此食于色无色界无。 由离欲此于彼生故。 偈曰。 以三入为体。 释曰。 于欲界香味触入。 一切皆名段食。 作段吞故。 先以口鼻含之。 后分分吞故。 影光焰辉。 此等云何成食。 由从多故。 作如此说。 此等若非所食能令相续住。 亦入细食数。 譬如浴涂等。 云何色入非食。 若作段食必约于色。 偈曰。 非色入由此。 不利自根脱。 释曰。 食是何法。 若能利益自根四大。 色入者于正食时。 不能利益自根及四大。 何况能利益余根及四大。 非自境界故。 有时见色即起乐及喜。 此色亦非食。 但缘此为境。 能生乐受等触。 以此为食非色。 复次已得解脱人。 谓阿那含阿罗汉。 见可爱饮食无利益故。 偈曰。 触作意及识。 三有流通二。 释曰。 触者从三和合生。 作意者是心业。 识者是意识。 此三若有流必是食。 此三通三界有。 云何不立无流为食。 由立食以能滋长诸有为义。 无流生起能灭尽诸有。 毗婆沙师执如此。 复次于经中说食义。 食有四种。 为令已生众生得住。 及为愈相续。 又为利益寻求生众生。 无流法不尔。 是故非食。 已生者于道中已生众生。 此义易解。 何者寻求生。 偈曰。 意生寻求生。 乾闼婆中有。 对有。 释曰。 世尊以此五名。 说中阴众生。 何以故。 此众生从意生故。 故说意生。 不取不净及血所有诸外为生依故。 寻求生者。 欲得生未得故。 处处寻求生。 乾闼婆者。 由食香故。 以香益身行向于道故。 对有者。 对向生处起故。 如经言。 对起有碍害自体。 生有碍害世间。 由此经言故。 对有名中阴。 复有别经言。 有众生对有结已尽。 非生有结。 此经中有四句。 复次已生者。 谓阿罗汉。 寻求生者。 谓有爱众生。 复次几种食令已生众生。 住几种食能滋益寻求众生生。 毗婆沙师说。 一切食皆能为二事。 何以故。 段食亦于有爱众生令得后有。 佛世尊说。 有四食为病根痈刺老死等缘。 作意食亦曾见令现生住。 先旧师说如此有一父遭饥饿难。 以满囊灰挂置壁上。 慰喻二子语云是麨。 二子数思麨囊。 得多时安住。 后时有人。 为开彼知是灰。 失先作意即便命终。 复次于海中有多人。 船败见大涛聚。 思谓是岸。 随往趣彼。 至已触之方知是涛。 失先作意即便命终。 于别诵中说。 海中有大身众生。 从水登岸。 于沙上生卵。 以沙覆之还入海中。 若母于此卵忆念不忘。 卵则不坏。 母若于中忘失忆念。 此卵即坏。 经部解不尔。 勿由他食他食得成。 若释应如此。 于中若卵缘母。 忆念不忘。 卵则不坏。 若忘即坏。 有余师说。 此忆在触位中。 云何说食唯四。 为不如此耶。 一切有流法。 必能滋益有。 虽然由胜故说。 偈曰。 为益此。 能依所依二。 能引生别。 有次第说后。 二释。 曰所依者。 谓有根身。 为滋益此身段食为胜。 能依者。 谓心及心法。 为滋益此法触食为胜。 如此二食。 于滋益现世已生有中胜余。 复立作意食者。 于引后有为胜。 是所引有。 从业所薰修识种子生。 如此后二。 于引生未生有为胜。 是前二食如乳母。 能将养已生故。 后二食如生母。 能生未生故。 由胜余故唯立四。 为一切所吞分段皆是。 食不有分段是所吞而非段食。 此有四句第一句者。 若吞此分段。 诸根坏损害四大。 第二句者。 谓余三食。 第三句者。 是所吞分段能滋益诸根增长四大。 第四句者。 除前三句。 如此与触等如理应各立四句。 为有缘触等得诸根滋益。 及四大增长。 是诸亦非食不。 有谓别地及无流。 余句应思。 若人食此食。 损食者根大。 此物亦是食。 由执初至故。 何以故。 段食于二时中作食用。 若正食时对治本病。 若消时增益身大。 毗婆沙师说如此。 于何道有几食。 于一切道有一切食。 于生亦尔。 于地狱云何有段食。 有燃赤铁段为食。 锡赤铁汁为饮。 若能损害物亦是食。 则违前四句。 亦违分别道理论。 彼论云。 何者为段食。 若缘此分段滋益诸根。 增长四大相续得愈。 及识亦尔。 广说如论。 由约能增益食说。 故无相违。 损害食于地狱中亦有食相。 何以故。 此食有能为暂遮饥渴等病。 复次有别处地狱。 如人道有段食故。 是故段食遍五道中。 有此义应然。 佛世尊说。 若有人施一百离欲欲界外仙人食。 若有人施一凡夫人食。 此人在剡浮密林中行。 于此前施后施。 福德百千倍胜。 是何凡夫在剡浮密林中行。 余师说。 住于剡浮。 或云。 是有福凡夫。 此执不然。 由说一故。 此中何所以。 施一凡夫食福德。 多胜施多离欲凡夫。 若施多凡夫食。 此福德胜施一凡夫。 是义可然。 有余师说。 是近佛地菩萨。 余师不说此义。 何以故。 若施此菩萨福德最多。 不可称数。 若施此人所得福德。 乃至施百俱胝阿罗汉。 亦所不及。 毗婆沙师说。 有凡夫已得四谛观决择分能。 此中说名在剡浮密林中行。 此名与义不相称。 又不曾于余处但假安立此名。 谓经及阿毗达磨藏等中。 说剡浮密林中行。 必得四谛观决择分能。 是故此是自所分别。 若尔云何。 必约菩萨正在剡浮密林中行。 故说此言。 何以故。 此菩萨于是时与凡夫离欲。 欲界二义相应故。 于余仙人分别。 令异此菩萨。 于无边众生无量倍胜。 而报百者。 由随前所立。 此义必应尔。 何以故。 由除此人于外仙人格量须陀洹故。 若不尔。 应以剡浮密林中行格量须陀洹说众生依因依缘生。 及众生得住义已。 众生死堕义亦已说。 谓由福尽。 不由命尽等。 此义今当说。 为于何识正起时众生得死堕及託生。 偈曰。 断接善离欲。 退及死託生。 此事于意识。 释曰。 断善根。 更接善根。 离欲下界。 退失上界死生。 如此六法。 于意识中成。 非于余识。 由说生故。 託中有义亦是所说。 若约受死生云何。 偈曰。 于舍受死生。 释曰。 舍命及受生。 此二心在不苦不乐受中。 此受昧钝故。 余受则明了。 于明了识中死生不成。 于此意识中。 偈曰。 非一无心二。 释曰。 死及生虽复在意识。 非一心及无心中。 何以故。 若人正在定心无死生义。 地非同分故。 功用所成故。 能为利益故。 于无心中亦不得死。 何以故。 若无心人则无横害。 是时依止若欲起变异。 是时随属依止心。 必定起现前。 后方舍命非余。 若于受生时无心亦不应然。 心断因不有故。 若离上心惑。 不得受生故。 是故于中无心不应道理。 死有有三种。 于前已说。 偈曰。 涅槃二无记。 释曰。 于威仪心及果报心。 若于欲界中。 有果报名舍。 若无于威仪心般涅槃。 云何但于无记非余心中。 此无记。 随顺心断绝。 由力弱故。 若人正死。 于何身。 分中意识断灭。 若一时死。 身根共意识一时俱灭。 若人次第死。 此中偈曰。 次第死脚脐。 于心意识断。 下人天不生。 释曰。 若人必往恶道受生。 及人道天道。 如此等人。 次第于脚于脐于心意识断灭。 不更受生是名不生。 谓阿罗汉。 此人于心意识断绝。 有余部说于头上。 何以故。 身根于此等处。 与意识俱灭故。 若人正死。 此身根如热石上水渐渐缩减。 于脚等处次第而灭。 复次若众生如此次第舍命。 于中多众生。 为斫末摩苦受所逼方死。 云何斫末摩。 偈曰。 末摩水等。 释曰。 末摩者。 于身有别处。 如偈言。 于身有是处由随触令死若优钵罗花须微尘所触故知身中有别处若于中被损触能引令死。 此身分名末摩。 此末摩。 水风火中随一大若起相乖。 似利刃斫之。 即便破坏。 此不如薪等被斫即断如被斫即无复动觉。 故说名斫。 云何不由地大第四病无故。 风热痰三病。 如次第以风火水大为上首。 与外器世界三灾相似故。 是故于内身有三灾。 此斫末摩苦受死者。 多于此人起。 谓能数数行。 斫他末摩事。 此人必由斫末摩苦受死。 于诸天中无末摩苦受死。 虽然若诸天子应有退堕事。 先有五种小变异相现。 一衣服及庄严具出不可爱声。 二身光闇昧。 三正浴时水滴住身。 四本心于尘驰动今住一尘。 五眼有瞬动。 此五或时不定。 复有五种大变异相现。 必不免死。 一衣服染着尘秽。 二花鬘萎燥。 三腋下汗出。 四臭气入身。 五于自坐处不得安坐。 如此众生世界如此生住退。 佛世尊安立。 属三聚摄众生。 聚有三种。 一正定聚。 二邪定聚。 三不定聚。 于此中偈曰。 正定邪定聚。 圣人无间作。 释曰。 何者为正。 欲尽无余。 瞋尽无余。 痴尽无余。 一切惑尽无余。 故名为正。 经说如此。 圣者若此人相续中无流道已生故名圣。 云何名圣。 从恶堕法能远出离故名圣。 由至得必定永离灭果故。 如此等人由于惑尽定故。 故名正定。 若人已得解脱分能。 善根必定涅槃为法。 云何不立为正定。 此人后当堕于邪定。 此人不由时定定于正中。 譬如七胜等。 何者为邪。 地狱畜生鬼神道。 说此名邪。 此中作无间业人。 于地狱道中定故。 说名邪定。 若异二定所余非定。 此义自成。 是三聚观因缘属二不属二。 说众生世界已。 器世界今当说。 偈曰。 此中器世界。 说于下依住。 深十六洛沙。 风轮广无数。 释曰。 三千大千世界。 诸佛说深广。 谓依于空住下底风轮。 由众生增上业所生。 此风轮厚十六洛沙由旬。 纵广无复数。 坚实如此。 若大诺那力人。 以金刚杵悬击掷之。 金刚碎坏而风轮无损。 于风轮上。 偈曰。 水轮深十一复有二十千。 释曰。 于风轮上。 由众生业增上。 诸云聚集雨雨滴如大柱。 此水轮成。 深十一洛沙二万由旬。 云何于中水轮不傍流散。 由众生业增上力故。 譬如所食所饮。 是诸食饮若未消时。 不堕熟藏。 余师说如此。 或如食道理故。 由风所持故不流散。 余部说如此。 复次此水由众生业胜德所生。 有别风大吹转此水。 于上成金。 如熟乳上生膏。 偈曰。 水厚八洛沙所余皆是金。 释曰。 所余有几许。 三洛沙二万由旬。 是名金地轮。 在水轮上。 水轮并金地轮。 厚量已说。 偈曰。 径量有三千。 复有四百半。 有十二洛沙。 水金轮广尔。 释曰。 此二轮径量是同。 偈曰。 若周围三倍。 释曰。 若以边量数则成三倍。 合三十六洛沙一万三百五十由旬。 金地轮在水上。 于此地中。 偈曰。 须弥娄山王。 由乾陀罗山。 伊沙陀罗山。 佉特罗柯山。 修腾婆那山。 阿输割那山。 毗那多柯山。 尼旻陀罗山。 释曰。 如此等山依金地轮上住。 八大山中央有须弥娄山。 所余山绕须弥娄住。 一由乾陀罗。 二伊沙陀罗。 三佉特罗柯山。 四修腾婆那。 五阿输割那。 六毗那多柯。 七尼旻陀罗。 此须弥娄山七山城所围。 最外山城名尼旻陀罗。 偈曰。 于四大洲外。 复有轮围山。 释曰。 于第七山外有四大洲。 于四大洲外复有铁轮围山。 由此山故。 世界相圆如轮。 于中偈曰。 七金此是铁。 释曰。 由乾陀罗等七山皆金所成。 此最外围山唯铁所成。 偈曰。 四宝须弥娄。 释曰。 约四边次第。 金银琉璃颇梨柯四宝所成。 诸边随能成宝。 类光明故。 于诸方中空色显现似于本宝。 对剡浮洲须弥娄边。 琉璃宝所成由此宝光映故。 见空青色似于琉璃。 复次云何如此等宝得生。 于金地上。 复有诸云雨。 水滴如车轴。 此水为种种种子胎藏。 有种种威德差别。 风吹变此水。 转成种种类宝。 如此转变为生别种类事总别。 由不先有及不并有。 道理能作因缘。 不同僧佉外道所立转变义。 僧佉转变者。 此物先已住。 转成别法。 若尔有何失。 此有法不可解。 此法已住。 由有于中分别诸余法。 何人说如此。 从法有法异。 此法类不异。 唯成异相说名转变。 若尔亦非道理。 云何非道理。 此物即是即此不是。 先未曾有。 此言说道理。 如此方便。 金等诸宝已聚集生。 有别风由业威力所起。 此风能引取诸宝。 集在一处。 即成山成洲。 所取处成内外海须弥娄等山。 铁轮围为后。 偈曰。 入水八十千。 释曰。 于金地上有水。 深八万由旬。 此中诸山次第入中。 偈曰。 此山出水上。 亦八万由旬。 释曰。 如此须弥娄山。 高一十六万由旬。 偈曰。 八山半半下。 释曰。 由乾陀罗山。 从水上高四万由旬。 半下须弥娄山。 伊沙陀罗山。 半下由乾陀罗山。 如此于诸山应知次第半。 下乃至铁轮围山半下。 尼旻陀罗山。 高三百一十二半由旬。 偈曰。 高广量平等。 释曰如诸山从水上高量。 广量亦尔。 偈曰。 其中间七海。 释曰。 尼旻陀罗最为后。 于彼中间有七海。 遍满八功德水。 此水冷美轻软清香。 饮时不咽逆。 于喉饮已利益内界不损于腹。 此七海中。 偈曰。 初海八十千。 释曰。 由乾陀罗内是第一海广。 八万由旬偈曰。 说此名内海。 释曰。 海有二种。 一内。 二外。 此二山内海。 偈曰。 一一边三倍。 释曰。 已说此海广八万由旬。 若约乾陀罗内边数。 一一边三倍。 此广合成二洛沙四万由旬。 偈曰。 余海半半狭。 释曰。 由乾陀罗。 伊沙陀罗。 此二山中间是第二海。 半狭初海。 广四万由旬。 半第二广为第三由。 此半半狭。 应知余广量。 乃至第七广一千二百五十由旬。 长量不说。 由多量差别出故。 偈曰。 所余名外海。 释曰。 何者为余。 尼旻陀罗铁轮围。 二山中间名外大海。 此海醎遍满醎烈味水。 此海约由旬数广。 偈曰。 三洛沙二万及二千。 释曰。 大海量如此。 偈曰。 于中。 释曰。 有四大洲。 对须弥娄四边。 偈曰。 剡浮洲二千。 三边相如车。 释曰。 于此海中剡浮洲一边二千由旬。 三边等量。 其相似车。 于此洲中央。 从金地上起金刚座。 彻剡浮洲地。 与上际平。 一切菩萨皆于中坐。 修习金刚三摩提。 何以故。 更无余依止及处能堪受此三摩提。 偈曰。 一三由旬半。 释曰。 此第四边广量三由旬半。 是故此洲似车相。 偈曰。 东洲如半月。 释曰。 从此洲向东。 对须弥娄边有洲名弗婆毗提诃出海上。 其相如半月。 若约边量。 偈曰。 三边如。 释曰。 此洲三边如剡浮洲三边。 量各二千由旬。 偈曰。 一边。 三百半由旬。 释曰。 是第四边。 广三百五十由旬。 偈曰。 瞿陀尼相圆。 七千半由旬。 释曰。 从此洲向西。 对须弥娄边有洲。 名阿婆罗瞿陀尼洲。 边量七千五百由旬。 此洲相圆如满月。 偈曰。 径量二千半。 释曰。 中央广二千五百由旬。 偈曰。 鸠娄八千等。 释曰。 从此洲向北。 对须弥娄边有洲。 名郁多罗鸠娄洲。 边量八千由旬。 四角畟方其相似比陀诃。 四边量等。 如一边二千由旬。 余边亦尔。 无微毫增减。 随诸洲相。 于中住众生面相亦尔。 此四洲中间有诸别洲起。 诸洲何名何处。 偈曰。 二提诃鸠娄。 遮摩罗遮罗。 中间有八洲。 舍诃北[璊-王+月]陀。 释曰。 此中有洲。 一提诃。 二毗提诃。 属东毗提诃。 是彼类故。 又有二洲。 一鸠娄。 二高罗婆。 属北鸠娄。 是彼类故。 复有二洲。 一舍陀诃。 二郁多罗[璊-王+月]陀。 属西瞿陀尼。 是彼类故。 复有二洲。 一遮摩罗。 二阿婆罗遮摩罗。 属剡浮洲。 是彼类故。 此诸洲皆是人所住处。 唯阿婆罗遮摩罗一洲。 是罗刹住处。 偈曰。 此中向北地。 九山边雪山。 释曰。 此剡浮洲中。 向北地有三黑山。 度三黑山复有三黑山。 度三黑山复有三黑山。 此山悉下故名蚁山。 九山北边有雪山。 从雪山向北地。 偈曰。 香雪二山间。 五十由旬池。 释曰。 雪山北边。 香山南边。 此处最胜。 其中有池名阿那婆怛多。 从此池流出四大河。 一恒伽。 二辛头。 三私多。 四薄搜。 此池纵广各五十由旬。 遍满八功德水。 非人所行处。 若有通慧人乃可得行。 此池南边山高二十五由旬。 北边山高五十由旬。 此二山杂物所成。 从香山北边最胜处。 有岩名难陀。 七宝所成。 纵广各五十由旬。 唯是象王所住处。 从此度六国土。 及度七重林。 七重河度第七河更有二林形如半月。 此林北生剡浮树此树高百由旬。 此树子若熟味美无等。 由此树最高子味最美。 故洲因此立剡浮名。 地狱在何处。 其数量复云何。 偈曰。 向下二十千。 阿毗指广尔。 释曰。 于此剡浮洲。 下二十千由旬有地狱。 名阿毗指。 深广各二十千由旬。 若从底向上。 四十千由旬。 于中苦受无间故名阿毗指。 何以故。 于余地狱苦受有间。 如更活地狱中众生。 身已被斫破及撞擣。 有冷风吹其还生故。 名更活地狱阿毗指中无如此事。 有余师说。 于中无乐间苦。 故名无间。 何以故。 于余地狱虽无乐果报。 不遮等流果故。 偈曰。 上有七地狱。 释曰。 从此阿毗指地狱上。 有七种地狱。 次第重累。 一大烧。 二烧。 三大叫唤。 四叫唤。 五聚磕。 六黑绳。 七更活。 余部说。 此七地狱在阿毗指地狱四边。 此八地狱。 偈曰。 八十六园。 释曰。 此一切地狱。 各各有十六园佛世尊说。 如此八地狱我说难可度满极恶业人各有十六园四面有四门害具及量等铁城所围绕六方皆铁板铁地悉焦热勐火恒洞燃无数百由旬遍满焰交彻何者为十六园。 偈曰。 热灰及死尸。 刃路等烈江。 于彼四方异。 释曰。 此八地狱四面。 各各对门有四种园。 一热灰园。 深皆没膝。 众生于中若下脚血肉即皆烂尽。 如腊滴赤铁上。 举脚血肉还生。 二死尸园。 此园死尸遍满。 地皆是粪。 于中有虫名攘鸠多。 身白头黑口利如针。 破彼众生皮肉及骨。 噉食其髓。 三刀刃路园。 有大路遍密有利刀刃。 众生于中若下脚血肉皆断坏。 举脚血肉还生。 复有剑叶林园。 于中有赤利剑等仗。 风吹堕落斫刺彼众生身及身分。 复有铁苫摩利林。 利刺长十六寸。 于中众生或上或下。 若上刺头则向下。 若下刺头则向上。 刺彼众生身血肉皆尽。 于中复有乌色及駮色狗。 各取彼众生食之。 复有铁觜乌。 啄食彼众生心眼。 此刀刃路等三众生。 同为杖所害故。 合为一园。 四烈灰汁江园。 江名鞞多梨尼。 遍满极热烈灰汁水。 众生若入其中。 于两岸上有人捉剑槊叉等仗。 遮断不令得上。 众生在中或踊向上或沉入下。 或傍回转被蒸煮熟。 譬如大镬满其中水下燃勐火。 于中有米豆麻麦等被蒸煮熟。 彼众生亦尔。 此江园似大地狱堑。 此四园由方有异故成十六。 是最极杀害困苦事处故名园。 有余师说。 从地狱内出入。 彼更没于苦故名园。 从问更生别问。 此地狱卒为是众生。 为非众生。 说非众生。 若尔彼云何行动。 由众生业。 譬如成世界风等。 若尔云何大德达摩须部底说偈言。 恒瞋最麁业于恶起爱乐见他苦生乐必作阎摩卒是彼狱卒。 由王教掷众生于地狱中。 故说彼为阎摩王罗刹。 非前能作杀害事立为众生。 余部说。 彼悉是众生。 若尔此业复于何处受报。 当于此处受报。 何以故。 彼由宿恶业报故。 于此处生。 于中更作恶业。 即于中受报。 若尔作无间业众生。 所受果报处。 彼在其中何法遮令不受此报。 云何彼在火中而不被烧。 汝作如此思。 不业为彼属火。 故不被烧。 生于此中。 与余不异。 云何为卒。 如此八种说名热地狱。 偈曰。 八寒地狱頞浮等。 释曰。 复有余八寒地狱。 一頞浮陀二。 尼剌浮陀。 三阿吒吒。 四阿波波。 五沤睺睺(香候反)。 六郁波罗。 七波头摩。 八分陀利柯。 于此八中众生极寒所逼。 由身声疮变异相。 故立此名。 此八是剡浮洲下。 大地狱傍。 剡浮洲如此广量。 云何于中得容阿毗指等地狱处。 诸洲向下广。 譬如穀聚。 是故大海次第渐深。 如此十六地狱。 一切众生。 增上业所起。 有别处地狱。 由众生自业所起。 或多人共聚。 或二人或一人。 此别地狱差别多种处所不定。 或在江边。 或在山边。 或在旷野。 或在余处。 地狱器本处在下。 畜生行处有三。 谓地水空。 大海为本处。 从海行于余处。 鬼神以阎摩王处为本处。 此王处于剡浮洲向下深五百由旬。 有大国土。 纵广亦五百由旬。 是鬼神本所住处。 从此本处散行余处。 于鬼神道中。 有大福德业神通。 受用富乐如天上所。 余诸鬼神如饿鬼。 本业经说。 复次月日在于何处。 住于风中。 何以故。 是风于空中由众生共业增上所生。 绕须弥娄山转。 如水洄澓。 能制持日月及星。 从此洲向上。 日月行高几由旬。 偈曰。 日月弥娄半。 释曰。 与由乾陀罗山顶齐。 彼行如此。 月日量云何。 偈曰。 五十一由旬。 释曰。 月轮径五十由旬。 日轮径五十一由旬。 诸星轮量。 若最小径一俱卢舍。 若最大径十六由旬。 日轮下面。 外边颇梨抲宝所成。 皆是火珠。 此宝能炙能照。 月轮下面外边月爱宝所成。 皆是水珠。 此宝能冷能照。 由众生业。 于眼身果花穀苗草药等损益中。 如应有能。 于四洲中唯一月能作损益事。 一日亦尔。 此一日于四洲为俱能作。 日所作事不。 不尔。 云何不尔。 于中偈曰。 夜半日没中。 日出同一时。 释曰。 若于北鸠娄正半夜。 是时于东毗提诃日正没。 于剡浮洲日正中。 于西瞿陀尼日正出。 于余处例皆如此。 于此洲中由日行有差别。 夜刹那有时增有时减。 日刹那亦尔。 此中复偈曰。 雨际二后九。 夜则渐渐长。 释曰。 雨时第二月第二半第九日。 从此去夜渐渐长。 偈曰。 寒际第四月夜短。 释曰。 于冬时第四月第二半第九日。 从此去夜渐短。 偈曰。 日翻此。 释曰。 是时夜若增。 是时日即减。 是时夜若减。 是时日即增。 几量增几量减。 偈曰。 日夜长罗婆。 释曰。 夜若增增一罗婆。 日增亦尔。 此增次第应知。 偈曰。 日行南北时。 释曰。 若日行剡浮洲南边夜则长。 若日行剡浮洲北边日即长。 于白半初。 云何见月轮不圆。 此有何因。 偈曰。 由自影近日。 故见月不圆。 释曰。 若月宫殿行近日宫殿。 是时日光侵照月宫殿。 由此日影覆月余边。 是影显月轮不圆。 分别世经说。 如此先旧诸师说。 日月行相应有如此。 有时见不圆及半。 复次日等宫殿何众生于中住。 四大天王所部天。 此诸天为唯住此中。 更有别处。 若住宫殿唯住此处。 若依地住在须弥娄山诸层中住。 此山有几层。 一一层其量云何。 偈曰。 山王层有四。 相去各十千。 释曰。 须弥娄山。 从水际取初层。 中间相去十千由旬。 乃至第四层。 相去亦尔。 由此四层山王半量。 层层所围绕。 此四层次第出。 复有几量。 偈曰。 十六八四二千由旬傍出。 释曰。 初层从须弥娄傍出十六千由旬。 第二八千。 第三四千。 第四二千由旬出。 何众生得住此中。 偈曰。 俱卢多波尼。 持鬘恒醉神。 诸四大王天。 释曰。 有夜叉神名俱卢多波尼住初层。 复有诸天神名持鬘住第二层。 复有天神名恒醉住第三层。 如此等皆是四大王天军众。 四天王自身及余眷属。 住第四层。 如于四层中四大王天眷属住。 偈曰。 于余山亦尔。 释曰。 于由乾陀罗等七山小大国土。 四大天王所余眷属住皆遍满。 是故四天王天众皆依地住。 三十三天住须弥娄顶。 偈曰。 三十三住顶。 纵广二十千。 释曰。 于须弥娄山上。 帝释及三十三天住此最胜处。 此处纵广云何。 有余师说。 一一边各八万由旬。 如下际。 此名最胜处。 有余师说。 于须弥娄顶中央。 一一边各二万由旬。 周围八万由旬为最胜处。 三十三天于其中住。 偈曰。 方角有四峯。 金刚神所住。 释曰。 须弥娄四维各有一峯。 此峯径五百由旬。 高量亦尔。 有夜叉神名金刚手。 于此中住守护诸天。 此须弥娄顶。 偈曰。 中央二千半。 高一由旬半。 有城名善见。 金软多爱相。 释曰。 须弥娄山王顶。 中央有大城名善见。 纵广各二千五百由旬。 高一由旬半。 皆金所成。 百一种类宝之所庄饰。 城地亦尔。 地触柔软犹如绵聚。 下足即没举足还满。 此城是帝释所都之处。 偈曰。 一边二百半。 皮阇延多殿。 释曰。 天帝释所住宫殿。 在大城中央。 名皮阇延多。 由种种宝类所庄饰故。 此处最胜。 能映夺诸天宫殿可爱相貌。 此殿纵广各二百五十由旬。 于大城内有如是等最胜可爱相。 偈曰。 外众车恶口。 杂喜园庄严。 释曰。 城外四面最胜可爱处。 有四种园。 是诸天所游戏处一众车园。 二恶口园。 三相杂园。 四欢喜园。 此园于外庄严大城。 偈曰。 中二十由旬。 四善地四方。 释曰。 众车等园四方各有别处名善地。 中间相去二十由旬。 是诸天最胜希有游戏处。 如互相妬生可爱想。 余园所不及。 大城外边。 偈曰。 东北波利园。 西南善法堂。 释曰。 天中有树。 名波利阇多。 是三十三天欲尘游戏最胜处。 树径五由旬。 高百由旬。 枝叶至杪四边各出五十由旬。 周围覆三百由旬。 住此树华开敷时。 香顺风薰满百由旬。 香逆风薰满五十由旬。 若顺风薰。 此乃可然。 说逆风薰云何可信。 有余师说。 不过树界故。 故说此言。 何以故。 无香得逆风薰故。 有余师说。 此一树花香威德有如此事。 谓天上调和香风所遮隔。 此香犹相续不断。 余香若为风所吹。 则渐歇薄乃至都尽。 是故余香去不得远。 相形比胜余树。 故说此言。 花香相续。 为依止自四大能薰余处。 为但薰风不出余处。 此中无定。 诸师许有二种。 若尔云何。 世尊说此偈。 花香非能逆风薰根实诸香亦皆尔善人戒香逆风薰正行芳流遍国界依人中香气。 故说此偈。 何以故。 此香是世间共知。 无如此能。 弥嬉沙塞部说。 此香顺风薰百由旬。 逆风薰五十由旬。 有诸天集会堂名善法。 对大城西南角。 诸天于中坐。 论量世间应作不应作事。 四大天王及三十三天。 安立器世其相如此。 偈曰。 从此上宫殿。 天住。 释曰。 三十三天上各有宫殿。 所余诸天依其中住。 何者所余。 谓夜摩兜率多化乐他化自在梵众等。 如前所说。 合有十六处。 如此若略说。 合二十二部诸天所。 此等皆有别器世界。 偈曰。 六受欲。 释曰。 于二十二中有六欲界天。 能受用尘欲非余。 谓四大王天。 乃至他化自在天。 此六天。 偈曰。 身交抱捉手。 笑相视为淫。 释曰。 依地住相应故。 皆二身交为淫。 谓四大王天及三十三天。 与人道不异。 是诸天由风出故心热即息。 以无不净故。 夜摩天以相抱为淫。 心热即息。 兜率陀天以捉手为淫化乐天以共笑为淫。 他化自在天以相视为淫。 一切欲天同以二身交为淫。 后相抱等四。 从譬时量得名。 分别世经说如此。 向上诸天。 如欲尘次第转胜妙。 欲乐亦尔。 向上转重。 于男天膝上及女天膝上。 若有童男童女天生。 此童男童女即是二天之子。 初生身量云何。 偈曰。 譬五年乃至。 譬十年初生。 生中。 释曰。 次第于六欲天处。 第一天新生天子。 如人中五岁童子。 乃至第六天新生天子。 如人中十岁童子。 此新生天子速得身量圆满成就。 偈曰。 皆具根。 有衣色界尔。 释曰。 色界诸天具足身量。 衣裳被服自然着体。 以惭羞重故。 一切天同中国语。 说婆罗门言。 于欲界中此义应知。 偈曰。 于欲生有三。 欲界天及人。 释曰。 云何三有诸众生。 自然至得欲尘。 于自然得欲尘中。 作增上自在。 如诸人及诸余天。 诸余天者。 谓前四部天。 有诸众生化作欲尘。 于化作尘中作增上自在。 谓化乐天。 有诸众生他化作欲尘。 于他化作欲尘中作增上自在。 谓他化自在天。 此生由能受用。 如自然生尘故。 由能受用如意自所化作尘故。 由能受用如他化作尘故。 约此欲尘故。 欲界生有三。 于色界中。 偈曰。 乐生亦有三。 于三定九地。 释曰。 于三定中有九地。 是名三种乐生。 何以故。 是诸天由离生乐。 由定生乐。 由离喜生乐。 长时安乐住。 无苦长时乐故。 故名乐生。 于初定中间生无喜乐故。 是乐生应思。 是诸天二十二处。 如前所说。 从下向上相去几许。 是一切处不可皆以由旬数量其远近虽然。 偈曰。 如此至彼量。 向上例皆尔。 释曰。 从剡浮洲等向上处。 从此处向剡浮洲等。 如相去量。 从此处向上相去量亦尔。 如第四层。 四大天王所住处四万由旬。 从此如向剡浮洲相去量。 从此向三十三天亦尔。 从三十三天向剡浮洲相去量。 从此向夜摩天亦尔。 从夜摩天向剡浮洲相去量。 从此向兜率多天亦尔。 如此一切广例皆尔。 乃至从善见向剡浮洲相去量。 从此向阿迦尼师吒亦尔。 从阿迦尼师吒向上无复余处。 由此义故。 此处胜于余处无处胜于此处。 故名阿迦尼师吒。 有余师说。 此处名阿伽尼师吒。 色聚集住名阿伽。 此处究竟名尼师吒。 复有余师说。 此处名阿迦尼师吒。 谓所行究竟。 生下处众生。 为得往上地见上地宫殿不。 偈曰。 下天无能昇。 离通慧依他。 释曰。 三十三天或由通慧得往。 夜摩天或由依他故得往。 谓有通慧人所引接。 或由上天所引接。 所余诸天亦尔。 若诸天生在上地来下界。 下地得见上天。 若往上地则无所见。 以非其境界故。 如不能觉上地触。 于见色亦尔。 是故彼不由自身来。 虽然由作下地化身故来下地故。 下地随意得见。 上地随意得见下地。 余部说如此。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卷第八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2:22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fojing/3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