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卷第十一 内容: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卷第十一婆薮盘豆造陈天竺三藏真谛译中分别业品之二分别说无教已。 偈曰。 复一切与教。 正作与中应。 释曰。 一切人于护不护及中住。 乃至造有教业未竟。 是时中与现世有教相应。 偈曰。 刹那后与过。 至舍。 释曰。 从初刹那后乃至舍。 与过去有教相应。 偈曰。 非来应。 释曰。 无人与未来有教相应。 偈曰。 与有覆无覆。 过去不相应。 释曰。 若有教或有覆或无覆。 与过去不相应。 未来亦尔。 若法势力弱。 至得亦弱。 不得相续。 此势力弱。 何法所作。 心所作。 若尔心所作有覆无记。 勿势力弱。 是义不然。 身口业昧钝故。 依他成故。 心则不尔。 此无覆有教。 亦由弱力故意所起。 是故其力最弱。 于前已说。 有人住于不护。 何法名不护。 偈曰。 不护及恶行。 恶戒或业道。 释曰。 如此等是不护众名。 此中不能禁制恶中身口。 故名不护。 聪慧人所诃故。 得非可爱果报故。 故名恶行。 善戒对治故。 故名恶戒。 身口所造故名业。 根本所摄故。 名业道。 有人与有教相应。 不与无教相应。 此义有四句。 此中偈曰。 但与教相应。 中住下心作。 释曰。 若故意弱。 或作善或作恶。 此人住于非护非不护。 但与有教相应。 不与无教相应。 何况作无记。 除有摄福德业处及业远。 偈曰。 舍未生有教。 余无教圣人。 释曰。 但与无教相应。 不与有教相应者。 若圣人已易生。 若未作身口业。 或已舍身口业。 与二相应者。 若人住波罗提木叉护。 起身口业。 或住非护非非护。 由最上品故意。 或作善或作恶。 与二不相应者。 除前三句。 说住护不护及中人。 安立至得有教无教义已。 云何能得此护。 偈曰。 定生由定地得。 释曰。 是时若得有流定地心。 或根本定或近分定。 是时即得定生护。 以一时俱起故。 偈曰。 由圣依此无流。 释曰。 若得此定地无流所依。 即得无流护。 此中有六定地。 或皆无流。 谓四定非至中间。 此义后当说。 偈曰。 波木叉。 由互令他等。 释曰。 波罗提木叉护者。 由令他方得。 若他令彼彼亦令他。 此或从大众得。 或从一人得。 从大众得者。 谓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护。 从一人得者。 谓所余诸护。 有毗那耶。 毗婆沙师说。 受大戒有十种。 为摄此故说等。 何者为十。 一由自然得大戒。 如佛婆伽婆及独觉。 二由入正定聚得大戒。 如憍陈如等五比丘。 得苦法智忍时。 三由呼善来比丘得大戒。 如耶舍等。 四由信受大师得大戒。 如摩诃迦叶。 五由答问难得大戒。 如须陀夷。 六由信受八尊法得大戒。 如大瞿耽弥。 七由遣使得大戒。 如达摩陈那比丘尼。 八由能持毗那耶为第五。 于边地国得大戒。 九由十部于中国得大戒。 十由三说三归得大戒。 如六十贤部共集受戒。 是诸人波罗提木叉护。 非定随有教。 此波罗提木叉护。 若欲受几时应受。 偈曰。 随有命善受。 正护或日夜。 释曰。 七部所持波罗提木叉护。 随有命应受。 优波婆娑护。 一日一夜受时决定。 如此护时边有二。 种谓寿命边。 日夜边。 于日夜重说。 故成半月护。 何法名时。 此名显有为法义。 于四洲是光位说名曰。 闇位说名夜。 此义可然。 谓从命终后。 虽复有受护不得生。 依止非同分故。 由此依止于中不能起加行故。 不能令忆本行故。 若人一日一夜后。 或五日或十日。 受优波婆娑护。 于多优波婆娑护生中。 何法能遮。 应有法能遮。 由如来于经中说。 优波婆娑护。 但一日一夜。 此义今应思。 为如来见一日一夜后优波婆娑护不得生故。 但说优波婆娑护一日一夜为。 为安立难调伏根众生。 正受优波婆娑护。 止于一日一夜中。 如此事云何可思度。 此时若护得生。 与何道理相违。 此事后不曾见如来为一人说故。 毗婆沙师。 非如来所说则不敢说。 不护决定时云何。 偈曰。 无日夜不护。 释曰。 由此人乐一期作恶业。 是故不护生。 不得止一日一夜。 不如优波婆娑护。 何以故。 如彼执。 偈曰。 由不受如此。 释曰。 无人受不护。 如受优波婆娑护。 愿我一日一夜中。 受持不护。 由此业是聪慧人所诃。 若尔亦无如此受持。 愿我一期中受持不护。 是故勿一期得不护。 虽不受持如此。 由一向违善。 故意作此恶事。 故得不护。 不由暂时违善故意得。 是故皆得一生不护。 优波婆娑护。 虽心不一向。 由求受故意力。 是故一日一夜。 得随所求故。 若有人求得不护。 暂时受不护。 必得不护。 此义非所曾见故。 不可立如此。 经部师说。 如护无教非有实物。 不护亦尔。 非有实物。 此不护以求恶事故意为体。 共随续事。 因此若人虽起善心。 犹说有不护。 以不弃舍此故。 复次此优波婆娑护。 若人欲一日一夜受。 受法云何。 偈曰。 晨朝从他受。 下坐随后说。 布萨护具分。 离庄饰昼夜。 释曰。 晨朝者。 谓日初出时。 此护时最促。 唯一日一夜故。 若人先已作求受意。 谓我恒于第八日等时。 必应受优波婆娑护。 若食已亦得受。 亦应从他受。 不得自受。 由此观他故。 若有犯因缘。 为不犯故。 下坐者。 或蹲或跪下心合掌。 除病时若人无恭敬心。 诸善护则不生。 随施戒人语。 后说勿前勿俱。 若尔可说从他受。 若不尔受施皆不成。 若受必须具分受。 不可减。 分离庄饰者。 离非旧庄饰。 何以故。 若常所用庄饰。 不生极醉乱心如新庄饰。 若受必须尽一日夜。 至明旦若不如此法受。 但生善行。 不得优波婆娑护。 此善行能感可爱果报。 若执如此行。 猎行邪淫人。 于夜于日受优波婆娑护。 必有果报不违道理。 优波婆娑者何义。 由此护此人近阿罗汉边住。 由随学阿罗汉法故。 又近随有命护边住故。 或说名布沙他。 生长单薄善根众生。 复净善根故。 名布沙他。 如偈言。 由此能长养自他净善心故佛如来说此名布沙他云何受此护。 必须具八分。 由此义偈曰。 戒分无放逸。 分修分次第。 前四一后三。 释曰。 前四名戒分。 从离杀生乃至离妄语。 此四离性罪故。 次一名不放逸分。 谓离饮酒。 若人善受具戒。 由饮酒醉乱。 能扰动诸学处海。 由放逸故。 后三名修分。 乃至离非时食。 能随助厌离心为功德故。 若不受无放逸分及修分。 有何过失。 偈曰。 由此失念醉。 释曰。 若人饮酒。 即忘失是事非事念。 若人受用高胜卧处及舞歌音乐等。 心醉乱即生。 于此二中。 随用一处。 破戒不远。 若人依时食。 由离先所习非时食。 忆持优波婆娑护。 即起厌离心亦生。 若无第八。 此二则不有。 有余人说。 唯离非时食。 于此八中。 说名优波婆娑。 所余八。 为此分开。 观听舞歌着香花等分为二。 若执如此。 则为经所违。 经云由离非时食。 是第八分。 我今随学随行诸圣阿罗汉。 若尔何别法。 名优波婆娑。 以此八为分。 是聚处随一一法说名分。 譬如车分及四分军五分散。 应知八分优波婆娑亦尔。 毗婆娑师说。 离非时食。 是优波婆娑。 亦是优波婆娑分。 譬如正见是圣道亦是圣道分。 择法觉分是觉亦是觉分。 三摩提是定亦是定分。 宿旧诸师说。 不可立正见等为彼分。 若前生正见等。 于后生成分。 初刹那生圣道不应成八分。 为唯优婆塞有优波婆娑护。 为余人亦有。 亦有。 偈曰。 余人有布萨。 若无三归无。 释曰。 若人非优婆塞。 于一日夜中。 归依佛法僧已。 后受优波婆娑护。 此人则得此护。 异此则不得。 除不知。 经中说。 佛言摩诃那摩。 若人在家白衣丈夫。 与男根相应。 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 亦说此言。 愿大德忆持。 我今是优婆塞摩诃那摩。 唯由此量。 此人成优婆塞。 为由受三归即成优婆塞。 为不尔。 外国诸师说非。 罽宾国师说。 离五戒则不成优婆塞。 若尔经中说云何。 此中无相违。 由此言五戒发故。 是故偈曰。 由称优婆塞护。 释曰。 由信受自称名。 是优婆塞。 此人则发优婆塞护。 是时信受已自称言。 大德忆持。 我是优婆塞。 从今时随有命我离命。 离夺命等事。 由除中间语故。 但言离命。 已得戒人。 为令识可持非可持故。 后为说戒。 偈曰。 说如比丘护。 释曰。 已得具戒更令受学处。 沙弥亦尔。 为令识戒相。 从此从彼汝今应护。 优婆塞亦尔。 离五护无别优婆塞。 偈曰。 一切若有护。 一处等云何。 释曰。 若一切优婆塞。 皆住优婆塞护。 云何佛婆伽婆。 说四种优婆塞。 一持一处。 二持少处。 三持多处。 四持具处。 偈曰。 能持故说尔。 释曰。 若人能持。 随所应持。 于中说此人为能持故。 说一切优婆塞本有护。 今此执违经起。 云何违经。 由信受称言即得五护。 谓彼说离命。 此言云何违经。 经言不尔。 经言云何。 如摩诃那摩经说。 于中是明优婆塞相。 于余处则无。 是处说如此文。 随有命至于命。 我今专信愿尊忆持。 于此文中。 见四谛人。 显示见知种类。 由寿命信受正法。 若为救寿命。 我亦无义更舍正法。 此文不为显优婆塞相。 如汝所说文句。 谓为离命。 于余处非所曾见。 何人能从此不明了文。 持一处等文。 若依破戒人。 说此文句。 于中问亦不相应。 何况答。 何以故。 何人已解优婆塞护。 不解如此若人不破此戒是人持此戒。 若人不识优婆塞护量。 依能持如此护量人故问。 此问则应理。 问言世尊几量为优婆塞持一处。 乃至几量。 为优婆塞持具处。 毗婆沙师说。 若离护亦成优婆塞。 若不具受护。 亦应成比丘及沙弥。 犹如优婆塞。 优婆塞等护分量。 决定云何。 随大师分别所立。 分别决判立优婆塞等异。 汝亦应许。 由随大师分别所立。 何以故。 若未有护。 如世尊安立优婆塞安立沙弥比丘。 则不如此。 罽宾国师。 不许此义。 一切护偈曰。 下中上如意。 释曰。 八部所持护。 有下中上品。 云何得成。 由求受故。 意有差别。 若作如此执。 阿罗汉波罗提木叉护。 应最下劣。 凡夫应最上品。 若唯受护。 不受三归。 得成优婆塞不。 不得。 除无知。 若人归依佛法僧。 此人归依何法。 偈曰。 能成佛僧法。 无学及二种。 归依及涅槃。 归依佛法僧。 释曰。 若人归依佛。 必归依能成佛无学诸法。 何者能成法。 由彼法胜故此身说为佛。 或由得彼法。 于一切觉中。 有胜能故。 说此人为佛。 此法何相。 尽智等共伴类。 色身前后无差别故。 若归依佛。 为归依一佛。 为归依一切佛。 若依道理。 归依一切佛。 道相不异故。 若人归依僧。 此人即归依能成僧。 有学无学诸法。 由得彼法。 八道果人成僧。 不可破故。 若归依僧。 为归依一僧。 为归依一切僧。 若依道理。 归依一切僧。 道相不异故。 经中说于未来世中当有名僧。 此人亦归依此僧。 此言为显现在僧宝最胜功德。 若人归依法。 此人即归依涅槃。 所谓择灭自他相续中。 惑及苦。 寂静为一相故。 若定以无学法为佛。 云何于如来边。 起恶心出佛身血。 得无间业。 由损害依止故。 彼法亦被损害。 毗婆沙师说如此。 阿毗达磨藏不说如此。 唯无学法是名佛说。 云何成佛诸法名佛。 不遮依止为佛故。 是故此难不成难。 若不尔。 佛在世心。 则不成佛。 僧亦应尔。 唯戒能成比丘。 是故戒是比丘。 如人供养比丘。 则供养能成比丘戒。 如此若人归依佛。 则唯归依能成佛无学法。 有余师说。 若人归依佛。 此人即归依十八不共法。 归依体性云何。 有教言语为性。 归依者何义。 救济为义。 由依止此三。 永解脱一切苦故。 如佛世尊所说偈。 多人求归依诸山及密林园苑树支提怖畏所逼恼此归依非胜此归依非上若至此归依不解脱众苦若人归依佛归依法及僧四种圣谛义依慧恒观察苦及苦生集一向过离苦具八分圣道趣向苦寂静此归依最胜此归依为上若至此归依则解脱众苦是故信受归依行。 于一切受护为入门。 复有何因。 佛于余护中。 立远离淫欲。 为学处。 于优婆塞护中。 立远离邪淫。 为学处。 偈曰。 邪淫最可诃。 易作得不作。 释曰。 邪淫于世间最可诃。 为侵坏他妇故。 能引恶道业故。 淫欲不尔。 若在家人。 远离邪淫。 此事易作。 远离淫欲。 此事难作。 由不能行难行事故不出家。 诸圣人于邪淫性得不作护。 于余生自性不犯故。 于淫欲不尔。 是故于优婆塞护中。 立离邪淫为学处。 勿别转生圣人犯优婆塞护分。 何以故。 决定不作。 名不作护。 若人已成优婆塞。 方娶妻妾。 此人于彼为得护不。 说得。 勿于一处得护。 云何于彼不破坏护。 偈曰。 如受意得护。 非于相续得。 释曰。 如彼受护故意得护亦尔。 受护故意云何。 谓我今永离邪淫。 非于彼相续。 谓我今不应作淫欲。 是故受五戒人。 以彼为依止。 于离邪淫分得护。 不从于彼离淫欲得。 是故由成自妇行淫欲。 不违破护。 云何唯离妄语。 于优婆塞护。 立为学处。 不立离两舌等。 由前三证。 谓妄语最可诃。 易作得不作。 偈曰。 通起妄语故。 过一切学处。 释曰。 于一切违犯学处中。 若被检问妄语即起。 谓我不作。 如此由妄语。 通起堕犯无更起义。 故大师约此义。 谓云何犯戒人。 如实发露显示自失故。 立离妄语为护。 复有何因。 于假制罪中护。 不立为优婆塞学处。 彼说立。 偈曰。 假制罪中唯。 离酒释曰。 何因唯离酒为戒不离余。 偈曰。 为护余。 释曰。 何以故。 若人饮酒。 则不能守余护分。 云何知饮酒是假制罪。 无自性罪相故。 性罪相者。 若起染污心。 方犯此罪。 是名性罪。 有时唯作对治病。 意饮酒如量不令醉。 若尔此心已成染污。 本知此能令醉而故饮。 非染污。 由知如量不令醉故饮。 一切毗那耶藏师说。 饮酒是性罪。 如律文言。 世尊云何应治病人。 佛言。 优波离。 除性罪。 何者性罪。 是我为优婆塞所立学处。 复次释迦病时。 世尊不许饮酒。 复次经言。 比丘若人说我为师。 由茅端酒亦不应饮故。 知饮酒是性罪。 复次圣人已转别性。 本性不犯此故。 如杀生等。 复次由说此是身恶行。 阿毗达磨师说。 不尔。 何以故。 有时为病人许开假制罪。 而重遮饮酒。 此何所以为离非所许应至故。 能令醉量不定故。 是故由茅端饮亦不许。 非圣人所犯者。 由诸圣人惭羞失念事。 因此失念。 是故一滴亦不许饮。 以量不定故。 譬如恶毒。 说身恶行者。 放逸依处故。 是故于中立放逸依处名于余处不立。 彼处自性罪故。 若过量数习。 世尊说由此入恶道。 是义云何。 由爱习此数数恶行相续生故。 能引感恶道业故。 得生恶道。 酒酒类令醉放逸依处。 此句有何义。 酒谓饮酒。 酒类谓余物酒。 此二有时未至及已度令醉位。 不名令醉。 为除此故。 说令醉槟榔子。 及俱陀婆穀。 亦能令醉。 为除此故。 说酒及酒类。 虽是假制罪。 为显因缘。 令殷重急除。 故说放逸依处。 一切恶行所依故。 是三种戒。 谓波罗提木叉。 定生。 无流。 从此因若得一戒。 为得余二戒不。 说非。 若尔云何。 偈曰。 欲从一切二。 现得木叉护。 释曰。 欲界戒。 谓波罗提木叉护。 从一切者。 谓前分根本后分。 从二者。 谓众生名非众生名。 又性罪处假制罪处。 从现者。 谓现世五阴十二入十八界。 从此得波罗提木叉戒。 何以故。 缘众生为境起故。 是故不从过去未来。 得去来二世非众生数故。 偈曰。 从根本恒时。 得定无流护。 释曰。 从根本业道。 得定生护及无流护。 不从前分及后分生。 何况从制罪生。 从一切时阴入界所得。 谓过去现世未来。 因此故立四句。 有阴入界从彼得波罗提木叉戒。 不得定生及无流戒。 应如此广说。 第一句者。 从现世前分后分从制罪处。 第二句者。 从过去未来根本业道。 第三句者。 从现世根本业道。 第四句者。 从过去未来前分后分。 此护不护。 为皆从一切境一切分一切因得为有异。 若约决定得。 偈曰。 于众生得护。 由分因不定。 释曰。 护从一切众生得。 不从一分众生得。 从分不定。 有人从一切分得护。 谓受比丘戒。 有人从四分得护。 谓受所余诸戒。 业道是一切护分。 由因有义从一切得。 有义不从一切得。 若立无贪无瞋无痴为护生因。 即从一切得。 彼不相离故。 若立下中上故意。 为护生因。 则不从一切得。 三品不俱起故。 今定立后因为生因。 应论此义。 有住护人。 于一切众生有护。 不由一切分。 不由一切因。 若人由下品或中上品故意。 受优婆塞及沙弥护。 有人于一切众生有护。 由一切分。 不由一切因。 若人由下品或中上品故意。 受比丘戒。 有人于一切众生一切分一切因得护。 若人由三品故意。 受三种护。 有人于一切众生。 由一切因得护。 不由一切分。 若人由三品故意。 受五戒八戒十戒。 若不从一切众生。 如此护则无。 何以故。 由此人随遍一切众生。 于善故意中住方得护。 异此不得故。 云何如此。 恶意不绝故。 若人不作五种定分别。 乃得波罗提木叉护。 五定分别者。 谓众生分处时缘。 于某众生我离杀等。 是名众生定分别。 于某分我持。 是名分定分别。 于某处我持。 是名处定分别。 我持此护乃至一月等。 是名时定分别。 除斗战事。 是名缘定分别。 若人作如此受。 唯得善行不得护。 于非所能境。 云何得护。 由不损害一切众生命。 善故意受得故。 若从是所能境得护。 此护则有增减。 所能非所能互相转故。 若尔离得舍护因缘得护舍护。 此义自成。 毗婆沙师说如此。 有余师说。 此义不应尔。 何以故譬如草等未有有时或时枯。 灭护无增减义。 于所能非所能众生。 互相转时。 无增减义亦尔。 是义不然。 众生前后有故。 草等不有。 若众生般涅槃永不有。 云何护增减义不成。 是故此救义不可然。 前言义则为善。 若尔于前佛所一切已般涅槃众生。 后出世诸佛。 从彼不得波罗提木叉护故。 云何后佛戒减前佛戒。 此义不成。 从一切众生得故。 若彼众生设在。 从彼亦应得说。 能令得护因义已。 不护云何得。 偈曰。 不护从一切。 一切分非因。 释曰。 不护者。 从一切众生得。 从一切业道得。 何以故。 无不护人由不具不护。 成不护不由一切因。 一时下品等不俱起故。 若人由下品心得不护。 此人由上品心。 亦得断众生命。 此人与下品不护相应。 亦与上品杀生等无教相应。 由中上。 品心亦尔。 此中是人名不护人。 谓杀羊。 杀鸡。 杀猪。 捕鸟。 捕鱼。 猎鹿。 偷盗行。 刑戮人。 狱卒。 缚象人。 煮狗人。 网捕人。 主将军。 断事人。 如此等人。 约义皆是不护。 住于不护故。 名不护人。 彼有不护故。 名不护人。 此义可然。 谓诸护从一切众生得。 于一切众生。 由善利故意受持故。 杀羊等人。 于母父妻子等中。 无损害心。 为救自寿命。 亦不乐损。 彼云何言从一切众生得。 至亲等若转生成羊等。 彼亦能杀。 何以故。 知彼未成彼等。 是故不杀。 若至亲等成圣人更为畜生。 无有是处。 从彼云何得不护。 若由观未来世事从现世相续生不护。 羊等于未来应成儿等。 从一向不杀。 云何于现世相续得不护。 若人于众生恒起损害意。 从彼无不护。 此执有何义。 此义于至亲等同。 此人于彼无损害意。 而从彼得不护。 此义复云何。 若有杀羊等人。 于一生中不与不取。 于自妻知足。 于妄语瘖痖。 云何由一切分得不护。 善故意坏故。 若义应由言语得显。 彼能以身显示。 若尔有人受学处。 或二或三。 此义云何。 一向无不具分不护及一处不护。 毗婆沙师说。 如此随求受故意。 不具分及一处。 皆得不护。 受护亦尔除八分护。 经部师说如此。 由如此量。 遮防善戒恶戒故。 说从此得不护已。 云何得不护。 此义未说。 今当说。 偈曰。 得不护由二。 自作及求受。 释曰。 不护由二因得。 若生彼家。 由自行杀生等事。 若生余家。 由求受此业。 谓我等应行此业。 为立资生。 由此二因故。 不护得生。 偈曰。 得所余无教。 由田受重行。 释曰。 有如此相田。 于中由唯施阿蓝摩等生善无教。 如有摄福德业处说。 复次自誓受善行。 若未礼佛。 我誓不食不眠。 若斋日及半月一月中。 我当恒施他食。 如此等。 由此受善行无教恒流。 有如此故重心行善恶诸业。 从此更生无教。 说由此能得护不护已。 舍护不护今当说。 此中偈曰。 舍护木叉调。 由舍学处死。 由二根转生。 由根断时尽。 释曰。 木叉调者谓波罗提木叉护。 能调伏身口业故。 有四因能舍波罗提木叉护。 除优波婆娑护。 一由故意。 于有解人边舍所学处。 二由舍聚同分故舍。 三由一时二根俱起故舍。 四由善根断故舍。 优波婆娑护。 由前四因故舍。 复由夜尽故舍。 合此为五。 故说舍因有五。 何因由此五故舍。 由生有教与求受故意相违故。 依止不住故。 依止变异故。 缘起断故。 引如此量故。 偈曰。 余记感大烧。 释曰。 有余部说。 有四种感大烧燃罪。 由随犯一罪。 即舍比丘及沙弥护。 偈曰。 或由正法尽。 释曰。 有余师说。 由正法灭尽时。 一切学处戒坛羯磨一切舍离。 偈曰。 罽宾师说犯。 有二如负财。 释曰。 罽宾国毗婆沙师执说如此。 若人犯根本罪。 不舍比丘戒。 何以故。 由动坏一处舍一切护。 此不应然。 犯别学处。 余学处断。 无如此义。 虽然此人有二种。 有戒有破戒。 譬如有人有财物而负他债。 发露显示此罪已。 还得具清净戒。 无复破戒。 譬如有人还他债已更具财。 若尔云何。 佛世尊说。 此人非比丘。 非沙门。 非释子。 从比丘护沙门义断。 堕灭退故。 说名波罗夷。 约真实比丘故说此言。 今不计命大过事起。 何者不计命大过事。 是佛世尊立为了义。 汝翻此为不了义。 于破戒与缘。 于多烦恼人。 为作犯缘。 云何知此言是了义。 此言于毗那耶中是决判说。 毗那耶云。 比丘有四种。 一名比丘。 二自称比丘。 三乞者比丘。 四破烦恼比丘。 于此义中白四羯磨受戒。 说为名比丘。 此人先是真实比丘。 后成非比丘。 无如此义。 是汝所言。 由犯一处。 所余不失。 此中大师已与决判。 譬如多罗树。 于头被斫。 更不生荑。 不应成老。 不应成长。 不应成大。 世尊作如此譬。 欲显何义。 如此由破一分根本故。 所余护无更生起义。 若人犯根本罪最重。 能破一切比丘行。 与最重无惭羞相应故。 此人即断一切护根本。 是故舍一切护。 此义应然。 何以故。 于大众食及住处。 佛不许此人噉一段食。 践一脚跟地。 此人大师所摈出一切大众事用外。 约此人佛复说言。 汝等应灭除甘蔗栽。 拔弃空腹树。 簸却无实穀。 汝今应遮断。 非比丘自称为比丘。 于此人比丘法何相。 如相是相。 虽然不无比丘法。 何以故。 佛世尊说。 准陀沙门但四。 无有第五。 四者。 一道生。 二说道。 三道活。 四污坏道。 有如此说。 此人唯相貌为余故。 说为沙门。 譬如烧木枯池鹦鹉嘴坏种子火轮死众生等。 若由破戒成非比丘。 不应成与学比丘。 我等不说。 一切犯戒人。 由犯戒事。 即成波罗夷。 若波罗夷人。 必定非比丘。 有余人由相续胜异。 虽犯而非波罗夷。 由一心不敢覆藏故。 法主安立律义如此。 若波罗夷非比丘。 云何不更许出家。 由相续为最重无惭羞所坏。 于护不能感生故如焦种子。 不由观有比丘法故。 何以故。 此人若已舍戒。 亦不许更出家故。 于此毁损。 功用何益若人已成如此。 犹名比丘。 勿然此为比丘义。 由正法灭尽毗那耶羯磨无故。 不更得新护。 若已得不舍。 复次定生护及无流护。 弃舍云何。 偈曰。 由度地及退。 弃舍定得善。 释曰。 一切定得善法。 由二因缘舍离。 或由受上地生度余地。 或由退上定堕下地。 或由舍聚同分。 复次如色界定得善。 由度余地退及弃舍。 偈曰。 无色亦尔。 释曰。 于无色界定得善。 约度余地及退亦尔。 唯无定戒。 偈曰。 圣得果练根退。 释曰。 无流善由三因缘故弃舍。 由得果弃舍前道。 由练根弃舍下劣根道。 由退弃舍上品道。 或果或于果胜道。 弃舍诸护法如此。 偈曰。 舍不护得护。 死二根生故。 释曰。 有三因缘。 能断除不护。 一由得护。 谓受持护。 或得定生护。 由昔因缘力故得定。 一切不护皆断绝。 对治力大故。 二由死弃舍不护。 由依止破灭故。 三由二根俱起弃舍不护。 依止变异故。 若人舍杖网等。 由不欲作意故。 虽舍离缘起。 若不受对治护。 不护无断义。 譬如离病缘起。 不服良药重病不差。 前义亦尔。 是不护人。 若受优波婆娑护。 为从护入不护。 为从护入非护非不护。 有余师说。 还入不护。 以舍意不定故。 譬如赤铁更还青色。 毗婆沙师说。 是义不然。 若人更行先事。 还入不护。 由此至得随属有教故。 复次异护不护无教云何弃舍。 偈曰。 疾心受行物。 命根断舍中。 释曰。 由善心强疾。 或由烦恼必强疾。 能引无教生。 此心若断无教即断。 譬如陶师转轮及放箭等行。 由受心断无教亦尔。 若人舍受心。 谓勿如此受由行事断此亦断。 如本所作事即若不更行。 由具物断此亦断。 何者具物。 谓支提园眠坐具延多罗网等具类。 由寿命断。 或由善根断。 此亦即断。 若人作断善根方便。 由此六种因即弃舍。 此中无教偈曰。 欲界无色善根断上生舍。 释曰。 若欲界中一切非色性善。 由二种因弃舍。 谓善根断。 及生色无色界。 偈曰。 由对治生故。 舍无色染污。 释曰。 一切非色性染污。 由对治故弃舍。 是惑种类应除。 是对治种类能灭。 由此对治生即弃舍。 染污及伴类不由别方便。 复次何众生中有不护有护。 偈曰。 人道不护除。 二黄门二根。 鸠娄。 释曰。 唯人道有不护。 于余道无。 于人道中除生成黄门横成黄门二根。 及北鸠娄。 偈曰。 护亦尔。 天亦。 释曰。 护于人道有除。 如前所除。 于天道亦有护。 故二道有护。 云何得知黄门等无护。 由经及律。 经言摩诃那摩。 若人在家白衣丈夫。 与男根相应。 归依佛。 归依法归依僧。 亦说此言。 愿大德忆持。 我今是优婆塞。 摩诃那摩。 唯由此量。 此人成优婆塞。 于律亦有文。 律言如此等相人。 汝等必应除。 复由何因故。 于彼无护。 二依止惑过量故。 正思简择相续无能故。 下品惭羞亦无故。 是故无护。 若尔何故无不护。 于恶中依止不定实故。 若是处有护。 是处则有不护。 二相对治故。 北鸠娄人。 求受及定心不有故。 于恶无欲作故意故。 是故无护亦无不护。 于恶道云何无护无不护。 无极重惭羞故。 由与此二相应及坏故。 方得护不护。 复次彼依止。 有如此失。 转成瘠田。 谓二黄门二根。 恶道众生于此依止。 护不生。 不护亦不生。 譬如于醎澁瘠田苗嘉不生秽草亦不生。 于经中云何言。 比丘有卵生龙。 于半月八日。 从龙宫出。 受八分相应优波婆娑。 此行但是善行。 于彼无护故。 是故唯于人天道有护。 复于中偈曰。 人具三。 释曰。 人道中一切三护皆具有。 谓波罗提木叉等三护。 偈曰。 生欲色界天。 定护。 释曰。 若诸天生欲色界。 有定生护。 于上界则无。 偈曰。 复无流。 除中定无想。 天及无色界。 释曰。 无流护生欲色界天有。 除中间定无想天及无色界。 若生无色界诸天。 由至得有定护及无流护。 不由现前有。 从此向后。 由依分别说业故。 如经中略说业。 今当广分别说业有三种。 谓善恶无记。 此中偈曰。 平不平异业。 善不善异二。 释曰。 此是善等相。 若业平安立为善。 若果报可爱。 若能令至涅槃。 是名平安。 暂永二时能救济苦故。 若不平安。 说名不善。 为对治平安故。 若业果报。 非可爱及能障解脱。 异前二业。 非平安非非平安故。 是故应知。 非善非非善。 此言何义。 以无记为义。 复次偈曰。 福非福不动。 苦受等复三。 释曰。 复有三业。 谓福德业。 非福德业。 不动业。 复有三业。 谓有乐受业。 有苦受业。 有不乐不苦受业。 此中偈曰。 欲善业福德。 释曰。 于欲界善业。 由能清净故。 由能数引可爱报故。 说名福德。 偈曰。 上界善不动。 释曰。 色界无色界善业。 说名不动为不尔耶。 佛世尊说。 三定有动。 于中是觉是观。 所余诸行。 诸圣说名动。 广说如经。 约彼定有过失。 故说如此。 是三定等。 于不动经中。 约能成不动善缘道。 或说名不动。 复有何因。 此定实有动。 有时说为不动。 偈曰。 由业于自地。 约报不可动。 释曰。 若欲界业。 约果报有动义。 云何动报。 于处无定故。 是业已感别道。 于余道亦得熟。 复有业已感别天聚同分。 于余天聚同分亦得熟。 何以故。 是业能感量力色乐欲尘等。 于天上应熟。 此业有时。 由随别缘。 于人畜生鬼神道中熟。 若色无色界业。 于余地无因缘得熟。 由果报于处定故。 是故说名不动。 非福业者。 于世间明了。 谓非善若义世间所成。 于中何须作功用。 分别说福德等业已。 有乐受等业今当说。 偈曰。 乐善至三定。 释曰。 若业是善。 说于乐受好。 此业乃至三定。 何以故。 乐受地但极于此。 是故欲界及三定是彼地。 过此偈曰。 向上善非二。 释曰。 过第三定向上。 一切善业。 于不苦不乐好。 于中无苦乐果报故。 偈曰。 于欲界恶业。 立名有苦受。 释曰。 欲界言。 为显唯于欲界有。 余处定无。 此等业不但受为果报。 受资粮亦是果报。 偈曰。 余说下有中。 释曰。 有师说。 是中业能感不苦不乐受。 从第四定以上有。 于下地亦有。 何因知有。 偈曰。 中间定报故。 释曰。 若不尔。 中间定业应无果报。 或于中间定有别类业。 于中无苦无乐故。 中间定业。 于定乐根是其报。 余师说如此。 复有余师说。 此业决无定为报。 此执与阿毗达磨藏相违。 何以故。 于彼藏有如此文。 文言。 为有如此不。 由此业以心法为体受。 为此业熟果报不。 有。 谓无觉善业。 偈曰。 无前后报熟。 由佛说三业。 释曰。 于经中由说此文。 有三业果报熟无前无后不。 有。 有乐受业色熟为果报。 有苦受业心及心法熟为果报。 有不苦不乐受业非心相应法熟为果报。 是故于下地有不苦不乐业。 若离欲界。 于余处此三业无一时俱熟。 此业为善为非善。 是善而体羸弱。 若尔前说乐善至三定。 复说若果报可爱。 若能令至涅槃。 是名善。 则与此言相违。 此说应知从多。 此业不以受为性。 云何说有乐受等。 于乐受等好故。 说有乐受等。 复次是此业乐必应受。 此受受何法。 是乐报应受报。 乐于此业中有故。 复次由此业应受乐报故。 说此业有乐受。 譬如欲散有苦受业。 有不苦不乐受业。 应知亦尔。 偈曰。 自性及相应。 境界与果报。 或由令现前。 受义有五种。 释曰。 受若约义有五种。 一自性受。 谓苦乐等。 二相应受。 谓触。 如经言。 应受乐触。 三境界受。 谓六尘。 如经言。 由眼见色。 是人受色不受色欲。 如此等。 何以故。 由受故缘此境界。 故说受此境。 四果报受。 谓业受。 如经言。 现法受业。 生受业。 后受业。 不定受业。 五现前受。 谓随与一相应。 如经言。 是时受乐受。 是时中二受皆灭离。 何以故。 是时乐受生。 余受不得生。 由彼应受此受。 若现前可说能受此受。 是故由应受果报。 说应受乐业。 苦等亦尔。 偈曰。 此或定不定。 释曰。 此应受乐受等三业。 应知各有定不定。 由此不必应受故。 偈曰。 复定受有三。 现等受报故。 释曰。 定业有三。 谓现法应受。 生应受。 后应受。 此三种定业。 合不定受业。 故成四种。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卷第十一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2:21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fojing/3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