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卷第十三 内容: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卷第十三婆薮盘豆造陈天竺三藏真谛译中分别业品之四由分别安立业道。 此中是义应说。 几种业道故意。 与彼相应俱起。 偈曰。 故意俱乃至。 与八恶业道。 释曰。 有时故意。 与一恶业道俱起。 离余业道。 若贪欲等起现前。 若人无染污心。 由先教他作有色业道。 随一成就时。 与二俱起者。 若人起瞋恚心杀生时。 或贪欲所染心行。 盗及邪淫时。 或说非应语。 与三俱起者。 若人起瞋恚心。 于他众生俱时杀盗。 若尔是时偷盗不由贪欲成就。 若人心不异成就业道时。 应知前决义。 若人贪欲等所染。 由教他有色二业道成就时。 如此等与三与四俱起者。 若人有欲破他和合意。 说妄语恶语。 此中意业道随一。 口业道有三。 有时贪欲等所染。 由教他别三成就时。 余五六七应知。 合如此义。 与八俱起者。 于六教他。 自行邪淫。 若彼共一时俱成。 由恶业道义极于此偈曰。 若善乃至十。 释曰。 若论故意与善业道相应不相应。 乃至得与十业道相应。 已作如此通说。 为简择此故。 更作别说。 偈曰。 不共一八五。 释曰。 故意无与一八五业道相应义。 此中与二相应者。 于善五识起时。 入无色定时。 尽智无生智起时。 与三相应者。 与正见相应意识起时。 与四相应者。 恶心无记心起时。 正受优婆塞护及沙弥护。 与六相应者。 善五识起时。 受前二护。 与七相应者。 善意识起时。 受前二护。 或恶心或无记心起时。 受比丘护。 与九相应者。 善五识起时。 受比丘护。 若意识与尽智无生智相应。 是尽智无生智相应心。 与定相应。 与十相应者。 异此于余处善意识起时。 受比丘护。 一切定护无流护相应故意。 离尽智无生智。 若与非护所摄。 亦得与一相应。 若人异心受一远离分。 亦得与五八相应。 若人善意识起时。 一时受二远离分。 或受五远离分。 复于何道几业道。 或恶或善。 由现前及至得俱起。 偈曰。 非应语恶语。 瞋于地狱二。 释曰。 是三种业道。 于地狱由二种义有。 一由现前有。 二由至得有。 由悲泣有非应语。 由互相骂有恶语。 由相续恼互相憎故有瞋恚。 偈曰。 由至得贪欲。 邪见。 释曰。 若由至得有贪爱邪见。 不由现前有。 无可爱尘故。 证知业果故。 由业尽死故无杀生。 不摄财及妇故无偷盗邪淫。 无用故无妄语。 恒自无和合故无破语。 偈曰。 北洲三。 释曰。 由至得言流。 贪欲瞋恚邪见。 不由现前有。 无我所无摄故。 相续软滑故。 瞋恚类境无故。 无恶意故。 偈曰。 第七彼自有。 释曰。 非应语于彼现前有。 何以故。 彼人有时起染污心歌。 无恶意故。 无杀生等。 寿命定故。 不摄财及妇故。 无用故。 彼人云何作非梵行。 彼人若欲共此女人和合戏。 即执彼手俱往树下。 此女若堪行。 树即密覆。 便与交通。 若不堪行树则不覆。 即相背去。 偈曰。 于余欲十恶。 释曰。 自有言流。 除地狱及北洲。 于余处十种恶业道。 由现前亦有。 于畜生鬼神天道中。 有非不护业道。 于人道中。 不护所摄业道亦有。 若天不能杀余天。 能杀余道众生。 诸天若斩首斩腰。 即便舍命。 说恶业道已。 偈曰。 后三一切有。 现前至得故。 释曰。 于五道及三界。 一切处无贪无瞋正见。 由现前及至得皆有。 偈曰。 无色无想天。 由至得七。 释曰。 身口七善业道。 于无色界及无想天中。 但由至得有。 圣人已生无色界。 与过去未来无流护至得相应故。 无想天与定护至得相应。 随所依止地。 圣人所生及所舍无流护。 若生无色界。 与此过去护相应。 与依五地未来护亦相应。 偈曰。 余。 由现前亦有。 除地狱北洲。 释曰。 余者谓别界别道。 于余界余道中。 是七种善业道。 由现前亦有。 除地狱及北洲。 是余者谓畜生鬼神。 于中唯有非护。 于色界但护所摄。 于余处具有二种。 复次是十种恶业道。 及善业道。 偈曰。 一切皆能与。 增上流报果。 释曰。 今且论恶。 由一切十恶所事修习数起故。 生于地狱。 是名果报果。 若受地狱报竟。 得如此类。 谓人道等聚同分。 由断命故。 寿命短促。 由偷盗故。 有财物障难。 由邪淫故多怨憎。 于妻妾有障碍。 由妄语故。 多被诽谤。 由破语故。 亲友不和穆。 由恶语故。 恒闻不可爱声。 由非应语故。 有理实言人不信受。 由贪欲故多重贪欲。 由瞋恚故多重瞋恚。 由邪见故。 闇钝多痴。 此见多无明故。 是名十恶等流果。 于人道中寿命若短促。 亦是善业果。 此云何是杀生等流果。 不说人寿命是等流果。 何者由恶业令寿命减少。 杀生是人道寿命障碍因。 此义应知。 增上果者。 由杀生所事修习数起。 一切外资生具无复势味。 由偷盗故。 多霹雳多尘。 由邪淫故多尘垢。 由妄语故多臭秽。 由破语故。 外器有高深。 由恶语故其地恶味。 高燥相违不宜一切。 由非应语故。 时节不调适。 四大变异不平等。 由贪欲故。 一切所种菓实少弱。 由瞋恚故。 一切所生皆悉莶苦。 由邪见故。 一切资生或少果或无果。 是名十恶增上果。 为由此业今生寿命短促。 为由别业。 有余师说即是此业。 何以故。 昔时此业果报果已。 成今时是其等流果。 有余师说。 昔时由前分。 今时由根本。 由执共伴类故是所说。 杀生等等流果者。 非等流种类。 由相似差别故说如此。 复次云何十业道。 有三种果生。 若人作杀生事。 生被杀者苦故。 断彼命故。 除彼势味故。 是故彼偈曰。 由困苦除命。 灭势味果三。 释曰。 由困苦他故。 有果报果故。 于地狱受害困苦。 由行杀故。 故有等流果。 今生可爱寿命短促。 由减他势味故。 有增上果。 外草药等势味或无或弱。 所余业道三果。 应知亦尔。 善业道三果。 应知亦如此。 佛世尊所说。 有邪语邪业邪命。 有何邪命。 异于此二。 无异此二。 偈曰。 贪生身口业。 别立为邪命。 释曰。 若于众生从瞋痴生身口二业。 名邪语邪业。 异此二别立为邪命。 偈曰。 难治。 释曰。 贪欲法通引众生。 是故从彼所生业。 中心难可禁护。 是故正命不易可治。 于中为生他殷重心故。 今此二立为第三。 此中说偈。 在家见难治恒执种种见比丘命难治资生属他故偈曰。 资贪生。 若执。 释曰。 若有人执命资粮。 贪欲所生身口二业。 名邪命非余。 何以故。 为自身游戏于舞歌等。 不立为命资粮。 偈曰。 非经故。 释曰。 是义不然。 何以故。 由经言。 于戒聚经中。 看象斗等事。 佛世尊安立于邪命中。 何以故。 由邪受用尘故。 此义已竟。 先于前所说五种果。 于中何业由几果有果。 偈曰。 于灭道有垢。 业有果由五。 释曰。 为得灭故修此道。 复由此道故惑灭故。 说名灭道。 谓次第道。 此道若有流。 于中所有业。 有五种果为果。 何以故。 此业于自地中所得可爱果。 是名果报果。 后时或等或胜相似法。 是等流果。 相离果者。 谓择灭心离诸结。 功力果者。 是道所引生诸法。 谓解脱道及俱起诸法。 未来应得余法。 及此择灭。 增上果者。 离自性所余有为法。 除前生。 偈曰。 于无垢由四。 释曰。 于无流灭道中业。 由四果有果。 除果报果。 偈曰。 有流余善恶。 释曰。 若善有流业。 异于灭道及恶业。 此二由四果有果。 除相离果。 偈曰。 所余无流业。 由三无记尔。 释曰。 所有无流业。 若异灭道及无记业。 由三果有果。 除果报果及相离果。 偈曰。 四二及余三。 善业善等果。 释曰。 此义应知次第。 后当说之。 有时善业以善法为果则有四果。 除果报果。 若以恶法为果则有二果。 谓功力果增上果。 若以无记法为果则有三果。 除等流果及相离果。 偈曰。 若恶善等二。 三四如次第。 释曰。 此义应知次第。 若恶业以善法为果则有二果。 谓功力果增上果。 若以恶法为果则有三果。 除果报果及相离果。 若以无记法为果则有四果。 除相离果等流果。 云何。 谓无记身见边见。 是见苦谛所灭。 不善遍行惑等流果。 偈曰。 无记有二三。 三复于善等。 释曰若无记业以善法为果则有二果。 谓功力果及增上果。 若以恶法为果则有三果。 除果报果及相离果。 云何如此。 见苦谛所灭不善惑。 是无记二见等流果。 若以无记法为果则有三果。 偈曰。 过去一切四。 释曰。 一切谓三世法。 此法若为过去业果。 各有四果除相离果。 偈曰。 中业来果尔。 释曰。 若现世业。 以未来法为。 果则有四果。 如前。 偈曰中。 果二。 释曰若现世法为现世业果。 但有二果。 谓功力果及增上果。 偈曰。 来业。 未来果有三。 释曰。 若未来业以未来法为果则有三果。 除等流果及相离果。 偈曰。 同地法有四。 释曰。 除相离果。 所余皆有。 偈曰。 三二若异地。 释曰。 异地业若无流则有三果。 除果报果及相离果。 由不堕界故。 若有流则有二果。 谓功力果及增上果。 偈曰。 有学三学等。 释曰。 若有学业以有学法为果则有三果。 除果报果及相离果。 若以无学法为果亦尔。 若以非学非非学法为果则有三果。 除果报果及等流果。 偈曰。 无学业学等。 诸法但一果。 或三果及二。 释曰。 若无学业以有学法为果则有一果。 谓增上果。 若以无学法为果则有三果。 除果报果及相离果。 若以非学非非学法为果则有二果。 谓功力果及增上果。 偈曰。 异此二学等。 二二及五果。 释曰。 异学无学业。 谓非学非无学业。 若以有学法为果则有二果。 谓功力果及增上果。 以无学法为果亦尔。 若以非学非无学法为果则有五果。 偈曰。 三四果及一。 见灭业彼等。 释曰。 若见谛所灭业。 以见谛所灭法为果则有三果。 除果报果及相离果。 若以修道所灭法为果则有四果。 除相离果。 若以非所减法为果则有一果。 谓增上果。 偈曰。 二果四及三。 修道所灭业。 释曰。 若修道所灭业。 以见谛所灭法为果则有二果。 谓功力果及增上果。 若以修道所灭法为果则有四果。 除相离果。 若以非所灭法为果则有三果。 除果报果及等流果。 偈曰。 非灭业彼一。 二四果次第。 释曰。 非所灭业。 若以见谛所灭法为果则有一果。 谓增上果。 若以修道所灭法为果则有二果。 谓功力果及增上果。 若以非所灭法为果则有四果。 除果报果。 更说次第言者。 应知于前中后。 为显因果重说诸义。 由分别业相应义故。 此业体相亦应问。 于阿毗达磨藏中。 说有三业。 谓非理作。 如理作。 非理非非理作。 此业其相云何。 偈曰。 非理作有染。 余说非方次。 释曰。 若业有染污。 说名非理作。 从不正思生故。 余师说如此。 或有师说。 失方便次第名非理作。 若人应如此行。 应如此住。 应如此噉食。 应如此着衣。 如此等事若作不如。 此名非理作。 此业由非应理所造故。 悉名非理作。 一切善业名如理作。 及不失方便次第。 亦名如理作。 异此二名非理非非理作业。 为一业引一生。 为一业引多生。 复次为多业引一生。 为一业引一生。 若约此悉檀应说如此。 偈曰。 一业引一生。 释曰。 但一生唯一业能引。 不能引多生。 生者是聚同分名。 若得彼说名生。 若尔大德阿尼娄驮。 云何说言。 我今由昔时所施一食果报故。 七反生三十三天。 七反作转轮王已。 乃至今犹于大富释迦家生。 由此业果报得大富果。 及得忆持宿住事。 更生别业。 欲显功能故说此言。 譬如有人由一金钱作功力得千金钱。 方说此言。 我今由一金钱故得大富。 复说此人。 以此时施食为依止。 诸故意相续最长大起。 于中有诸故意。 能引摄果报。 不得多业感一生。 勿分分所引聚同分。 成此聚同分。 由一业所引许余业。 偈曰。 多业能圆满。 释曰。 譬如画师由一色画人形貌。 以多色圆满。 何以故。 于世间中有众生。 同人聚同分。 有具足根身及。 身分色形貌量力端正等相圆满故。 于人聚中最分明可爱。 有余人于中不具分。 不但唯业能引生。 何为所余有果报法。 若一切种。 偈曰。 二定非能引。 无心及至得。 释曰。 二无心定亦有果报。 不能引聚同分。 与业不俱起故。 至得亦尔。 与业不同果故。 佛世尊说。 障有三种。 谓业障烦恼障果报障此三障体性云何。 偈曰。 无间等重业。 染住惑恶道。 北洲无想天。 说此名三障。 释曰。 有五无间业等。 是名业障谓杀母杀父。 杀阿罗汉。 破僧和合。 于如来身有害意出血。 是名业障。 染住惑名烦恼障。 惑有二种。 一染住。 谓恒行。 二强利。 谓重品。 此中染住惑名烦恼障。 譬如黄门等。 惑强利惑非障。 何以故。 若惑由重品故强利此惑有时起不恒故。 有时可灭。 非轻品惑恒起。 何以故。 若惑恒起为灭。 此不得人功时。 此惑依轻品成中品。 依中品成上品故。 此惑是正障。 三种恶道名果报障。 善道一分亦尔。 谓北洲人及无想天。 此三障障何法。 能障圣道及障圣道加行善根。 复有余业于恶道等报定。 谓于卵生湿生。 生女人身。 生第八有中定。 亦应说为业障。 若业由五种因可了可说。 立此业为障。 何者为五。 一由依。 二由果。 三由道。 四由生。 五由人。 故但说五。 于中惑障最麁。 业障次麁。 何以故。 由此二于第二生。 是人不可治。 毗婆沙师说。 后后能乘故。 故次第说。 无间者何义。 于生果报中。 无别业及别生果能遮碍。 复次作此业人。 若舍寿命无间生地狱果无法能碍。 是人由与此法相应。 于生地狱中无间故。 说为无间。 譬如沙门。 复次此三种障。 应知于何道中有。 若决定者。 偈曰。 于三洲无间。 释曰。 于北洲及余道皆无。 何况余界。 于人道中男女二人能作此业。 偈曰。 黄门等不许。 释曰。 何因是彼无。 护因即是此因。 复有别因。 偈曰。 少恩少惭羞。 释曰。 次第父母于某。 某于父母。 父母于某恩少。 由不具身分为增上故。 爱念少故。 某于父母不起重品惭羞。 由破此惭羞。 为无间罪所触。 由此因故。 畜生鬼神道中。 不许有无间业。 大德说。 若智慧明了。 有五无间。 譬如聪慧马故。 若人杀非人父母。 无无间业。 说业障已。 偈曰。 余障于五道。 释曰。 何者为余。 谓惑障果报障。 果报障者。 于人道中北洲人。 于天道中无想天。 此无间业体性云何。 四身业为体。 一口业为体。 三杀生为性。 一妄语为性。 一杀生前分为性。 诸佛如来不可杀害为法。 于因立果名故。 说僧和合破为无间业。 僧由此因破故因得破名。 此破其义云何。 偈曰。 僧破非和合。 性非相应法。 无染无记法。 释曰。 和合者。 谓与心不相应行无覆无记。 僧破亦尔。 此云何成无间业。 能破人与此不相应何为偈曰。 众与此相应。 释曰。 何以故。 是破属所破不属能破。 若尔能破。 与何法相应。 偈曰。 依此妄语罪。 能破与相应。 释曰。 能破人与破僧和合罪相应。 此罪谓妄语。 复次此妄语。 与僧和合破俱起有教无教。 能破与此罪相应。 偈曰。 毗指一劫熟。 释曰。 一别劫果报。 于阿毗指大地狱熟。 所余无间业不决定。 于阿毗指大地狱熟。 若人作多无间业。 此多业悉无间熟。 由此业是人何所得。 偈曰。 如增苦受增。 释曰。 此人由多无间业熟。 于阿毗指地狱。 得最大最厚柔软依止。 是苦恼事最多种最难忍。 起由此二因。 所受苦受。 二三四五分增。 何人能破僧和合。 偈曰。 比丘见好行。 破。 释曰。 在家不能破比丘。 尼等亦不能破。 是比丘多见行。 非贪爱行。 住于正行。 由行不可诃。 邪行不能破。 何以故。 此人教不可信受故。 何处得破。 偈曰。 余处。 释曰。 若世尊在此处。 异此处故得破。 不得亲对世尊。 诸佛如来不可轻逼故。 言教最可信受故。 若破何人。 偈曰。 凡夫。 释曰。 但破凡夫僧和合不能破圣人。 自证见正理法故。 是凡夫未得忍前。 余师说如此。 由几量僧得破。 偈曰。 别师道忍时。 已破。 释曰。 是时彼僧忍受别师异如来。 及信受别道。 异如来所说正道。 由此量应说僧已破。 破已几时得住。 此夜。 偈曰。 不宿住。 释曰。 大众已破。 不度此夜。 必定更和合。 是所说破僧和合。 偈曰。 说此名破轮。 释曰。 何以故。 是时佛世尊法轮已破。 能障碍圣道生起故。 故名轮破。 或说僧破。 此轮破何处得成。 偈曰剡浮洲。 释曰。 但于剡浮洲破。 余处则无。 由几人得破。 偈曰。 九等。 释曰。 定取九为破。 过此无定。 八比丘是名僧第九为能破。 何以故。 僧必定应于二聚二助中住。 若尔得破别有僧破。 从羯磨破成。 若于一别住不和合作羯磨。 是名羯磨破。 此破偈曰。 三洲有破业。 释曰。 于三洲等若有如来正教。 此由几比丘成。 偈曰。 此由八及余。 释曰。 此中但作羯磨。 不立十四破类法故。 以八为定。 是破轮于六时不得成。 偈曰。 初后頞浮前。 双前师灭时。 未结别住时。 破轮不得成。 释曰。 初者转法轮未久。 后者世尊将般涅槃时。 此二时中大众恭敬修。 同一味故无破。 于中间在頞浮陀前僧不破。 于正法中。 乃至戒頞浮陀见頞浮陀未起时。 于双前亦不破。 乃至二弟子奢摩他毗钵舍那双未起时。 由已破不经宿故。 由二更和合故。 若大师已般涅槃时。 无相对立故无破。 乃至未结别住时亦无破。 何以故。 若共一别住安立二助。 则名僧破。 于此六时破轮不成。 非一切佛皆有此破轮。 此事依业成故。 云何杀母等事中有无间业。 于余处无。 偈曰。 有恩功德田。 由舍离除故。 释曰。 于杀父母中。 由舍有恩人。 云何彼有恩。 是自身生本故。 云何舍彼。 谓除彼命根。 功德田者。 谓阿罗汉。 阿罗汉身是三界惑择灭。 及戒等阴器故。 故名功德田。 由除此身故成无间业。 若父母转根。 于此一依止中。 偈曰。 别根障亦有。 释曰。 是故经中说云。 为有如此不令男人离命根。 非父非阿罗汉。 而为无间罪所触不。 有。 若母转根。 令女人离命根。 非母非阿罗汉。 而为无间罪所触不有。 若父转根。 有女人柯罗逻堕。 有别女人。 即取安置产门中。 此人以何女为母。 若杀于何女成无间业。 偈曰。 从血生是母。 释曰。 若从此女人血成此人身。 此女是其生母。 于第二女人。 一切事中皆应问听。 何以故。 此女能饮此儿。 及能长养教训是非。 若人于母行杀害方便。 误杀余人。 无无间业。 不于自母行杀害方便。 误杀自母。 亦无无间业。 因子欲杀方便母隐床中。 父走余处故死。 此人成无间业。 若人行一害事。 杀母及杀余人。 二无教业并起。 有教唯无间业。 由此无间业力强故。 大德瞿沙说。 隣虚所成故。 有教亦有二种。 若不想是阿罗汉。 杀阿罗汉。 有无间业。 谓我今必杀。 于此依止意决定故。 若人杀父。 父是阿罗汉。 此人但得一无间业。 由依止一故。 若尔此阿婆陀那经云何。 将经云。 汝去语始看持。 汝今造二无间业。 由汝令父离命根。 亦令阿罗汉离命根。 显此无间业由二因缘所成。 故说此言。 复次由此二门诃责彼人。 故说此言。 为决定于如来边起恶心出血故。 有无间业为不。 若由杀意故有无间业。 偈曰。 于佛打意无。 释曰。 若人唯有打故意出佛血。 则无无间业。 若人于非阿罗汉行杀害事。 害后成阿罗汉。 得无间业不。 偈曰。 害后无学无。 释曰。 于此人无无间业。 何以故。 此杀方便不于阿罗汉起故。 若人已作无间方便。 未转方便时。 为先得离欲及圣果不。 偈曰。 行无间前人。 无离欲及果。 释曰。 若人作无间业。 方便必定应成。 是方便时中。 无离欲及得圣果。 若不定则不如。 若人于余业道。 作前方便道生时。 得离欲及圣果。 后业道不生。 何以故。 是今依止与彼业一向相违故。 于五无间中何无间业罪最重。 偈曰。 破僧和妄语。 许最大重罪。 释曰。 了别法非法人。 妄语是僧和合破。 因显翻倒理故。 于一切邪行是最大重罪。 何以故。 能害诸如来法身故。 能障碍世间天道及涅槃道故。 何以故。 大众正破时。 世间入正定聚证果。 离欲流尽等悉皆被遮。 修定读诵一切正思事并不得起。 一切世间及人天。 皆纷扰生忧恼乱心。 此事乃至僧未更和合。 复次由此业报。 于阿毗指地狱熟具满一劫。 故言大重。 所余无间业次第应知。 第五第三第一为重。 一切中第二最轻。 若尔佛世尊说。 于三种治罚中。 意治罚最重。 复说。 一切罪中邪见最胜。 于无间业中定判破僧为最重罪。 此言云何。 若约无间一劫果报。 无胜破僧妄语。 若决判三业。 意治罚最重。 余治罚随此故。 若决判诸见邪见最重。 非拨彼境界故。 复次依大果报。 依杀害多众生。 依断除善根。 故说此言。 次第应知。 于善行中何善行果报最大。 偈曰。 世有顶故意善中最大果。 释曰。 于善业中非想非非想故意果报最大。 何以故。 于八万大劫微妙寂静。 是其果报故。 此言约果报果说。 若约相离果。 金刚三摩提故意。 于一切中为最大果。 一切结灭尽为果故。 是故说于世间为由无间业于地狱得无间生。 为亦由无间同类。 由二种。 有余师说。 唯由无间业必定得无间生。 由同类不定。 何者为无间同类。 偈曰。 污母阿罗汉。 杀定地菩萨。 及有学圣人。 夺僧和合缘。 是无间同类。 五破佛支提。 释曰。 如此五业与五无间业。 应知次第同类。 若人污坏自母阿罗汉。 由行非梵行故。 若人杀至住定地菩萨。 若杀有学圣人。 若夺大众和合因缘。 若起佛支提想。 破佛薮斗波。 此业说名无间同类。 有余业若有果报。 于三时中最急起障。 何者三时。 偈曰。 忍那含罗汉。 位中业起障。 释曰。 若人从顶思想忍。 是时一切引恶道果报业。 悉起为障。 由应过彼果报地故。 譬如有人应舍离自国土。 一切债主皆起诸业亦尔。 若人应至阿那含果。 一切欲界杂业。 悉起为障。 唯除现报业。 若人应至阿罗汉果。 一切色界无色界业。 悉起为障。 于前已说。 若人杀定地菩萨。 偈曰。 菩萨从何位。 释曰。 取何位应说此是菩萨。 偈曰。 从作相业时。 释曰。 从修行能感三十二相八十随相果报业时。 何以故。 此人于此时中。 已入菩萨正定位。 云何如此。 此人从此时。 向后恒尔。 偈曰。 善道贵家具。 男忆宿不退。 释曰。 善道者。 最胜可赞故名善道。 由生于人天道中故。 复于善道中。 生刹帝利种姓。 婆罗门种姓。 大长者种姓。 于中生摩诃婆罗家。 此人已生贵家。 有贵家人具根。 有不具根。 此根有二种。 谓色根法根。 若不具此。 是从明向闇。 若具此。 是从明向明。 恒得丈夫身。 非女人身。 何况作黄门等。 此人忆一切生中一切宿住事。 由闻思二慧圆满故。 于安乐利益众生事中。 由一切苦品类。 由一切他违逆恶事不厌极故。 是世间所说。 非直买得陀婆。 应知是菩萨。 何以故。 是诸大士。 已至一切胜德最上上品位。 无余因缘。 唯由系属大悲故。 于一切众生。 安立自身。 似彼僕使。 由无憍慢故。 于一切众生。 能忍受一切最难求。 欲恒荷负一切苦行事。 由碍他故。 不立自事。 是故说非直买得是所说。 能感相果报业者。 偈曰。 剡浮洲丈夫。 对佛佛故意。 思慧类百劫。 于余得引此。 释曰。 唯于剡浮洲菩萨修引相报业。 非余洲何以故。 剡浮洲人。 智根最利故。 唯丈夫非女人。 过女人位故。 此修于何时。 大师在现前时。 由缘佛为境故意故。 此业思慧为类。 非闻修慧。 于余时谓百大劫量。 非于多余。 一切佛皆尔。 唯释迦牟尼世尊。 正勤最炽盛故。 能超九劫。 于九十一劫引所余相业。 是故如来说。 土主我从此生前所经九十一劫。 不忆不见。 昔时于一家生中。 因施一熟食。 有间有损。 何况大事。 从此时自性念宿住故。 已出初阿僧祇。 菩萨除灭四种过失。 恒得二种最胜德。 宿旧师说如此。 于菩萨诸相中。 偈曰。 一一百福生。 释曰。 此福量云何。 除近行菩萨。 一切十方众生。 能感富乐业为量。 余师说如此。 如众生业增上缘。 能感三千大千世界生。 如此量。 毗婆沙师说如此。 有余师说。 唯诸佛能知此业数量。 复次今世尊。 昔在菩萨位中。 事几诸佛。 于初阿僧祇事七十五千佛。 于第二阿僧祇事七十六千佛。 于第三阿僧祇事七十七千佛。 一一阿僧祇最后时。 何佛世尊出。 由逆时应知次第。 偈曰。 三僧祇后出。 毗婆尸燃灯。 宝光。 释曰。 于剌那尸弃佛世尊。 第一阿僧祇究竟。 于燃灯佛世尊。 第二阿僧祇究竟。 于毗婆尸佛世尊。 第三阿僧祇究竟。 于一切佛。 偈曰。 先释迦。 释曰。 有佛世尊。 号释迦牟尼。 昔已出世。 于此世尊所。 今佛世尊求修菩萨行。 初发菩提愿。 愿我成佛。 皆同如此相。 昔时世尊。 如今末世时生。 乃至世尊正法住唯一千年内。 菩萨在于何位。 圆满何波罗蜜。 偈曰。 遍处施一切。 由大悲施满。 释曰。 是时于一切众生。 平等一切所应施类。 若施财乃至眼及骨髓。 若施法无师秘密。 若施无畏现在未来二世救济。 唯有大悲无所求。 为由此量施波罗蜜得圆满。 偈曰。 分斫身无怪。 有欲戒忍成。 释曰。 若是时菩萨未得离欲法。 若被斩斫身分分断。 于自他无爱憎故。 最轻怪心亦不起。 是时戒忍波罗蜜二俱圆满。 偈曰。 赞底沙精进。 释曰。 昔有如来号底沙。 于宝山岩中入火界定。 令佛世尊昔在菩萨位。 以别意行遇见此如来。 一脚着地一脚未下。 于七日七夜。 诵一偈赞叹已方坐。 偈曰。 地天梵静处皆无三世十方未曾有遍行寻此地山林何人等尊由三德是时精进波罗蜜已圆满。 九大劫已超究竟。 偈曰。 定慧觉无间。 释曰。 先无上菩提。 持诃那波罗蜜。 般若波罗蜜已圆满。 于金刚三摩提位。 此六云何名波罗蜜多。 由至自圆德际故。 复次波罗摩者。 谓菩萨最上品故。 是彼正行。 名波罗美(眠履反)是彼正行聚。 名波罗美多。 互不相离故。 经中说有三福业类。 一施性福业类。 二戒性福业类。 三修性福业类。 此三云何名福业类偈曰。 福业福业类。 此三如业道。 释曰。 此施等三。 亦福亦业亦类。 如应次第。 譬如业道。 彼亦业亦道。 但业家道非业。 故说业道。 此三亦尔。 于施性福业类中。 身口业有三种。 能发起故。 意有二。 亦福亦业。 余诸法共彼俱起。 但福非业非类。 于戒性中但身口业故唯有三种。 于修性中慈无量修。 但福亦是福业类。 与此相应故意。 由慈门所生起故。 与此观俱起故。 意及戒亦福亦业。 所余信等相应法。 但福非余。 复次造作福名福业。 谓福前分行。 此三是前分依止类。 为成就此三。 是故作福真实福业唯是故意。 此三是故意所缘福业类。 余师说如此。 施者是何法。 或说所施名施。 此三中偈曰。 由此施是施。 释曰。 若由此因施事得成。 说此因为施。 由怖畏求得爱欲等。 施事亦成。 此中不许彼为施因。 为简别彼故说此言。 偈曰。 欲供养利意。 释曰。 于他由欲作供养及利益事故施。 是故此二是施因。 若尔则施但因非业。 虽然若正由此法起故施得成。 此正是施。 此法何相。 偈曰。 身口及缘起。 释曰。 缘起是何法。 是法聚能生起身口业。 此名缘起。 此中说偈。 慧人由善心若舍财于他此刹那善阴说此名施业偈曰。 此大富为果。 释曰。 是施性福业类。 能得大富乐果报。 此施复何为。 偈曰。 为利自他二。 不为二故施。 释曰。 此中若未离欲圣人。 及未离欲凡夫。 于支提施物。 此施唯利益自身。 不为利他。 他由此无利益故若已离欲圣人。 以物施他众生。 除现报业。 此施但为利他。 他由此得利益故。 不为自身。 此业果报地。 永已过故。 若未离欲圣人。 及未离欲凡夫。 以物施他众生。 此施为二利。 谓自他。 若已离欲圣人。 于支提施物。 除现报业。 此业不为二利。 谓自他。 此施唯为恭敬知恩故施。 若约通义说。 此施以大富乐为果报。 偈曰。 胜别由能施。 施类由胜故。 释曰。 此中能施胜者。 偈曰。 由信等人胜。 释曰。 由信戒闻等德相应故为胜。 此人所行施。 由施主有胜德。 于与果最胜。 若施主有如此德。 偈曰。 以敬重等施。 释曰。 若敬重心行施。 自手行施。 应时行施。 不损恼行施。 是故偈曰。 得尊重大乐。 应时及难夺。 释曰。 若施主能行四德施。 次第得四种可爱胜果。 谓得他恭敬尊重。 于大胜可爱尘起受用意乐。 应受用时即得财物。 不过受用时。 所得财物不可侵夺。 谓怨亲水火等。 说施主胜德义已。 由施主有胜德故。 施有胜类。 复次所施物有胜德云何。 偈曰。 色等德物胜。 释曰。 若所施物色香味触等德随一相应。 此物由此德胜若施如此有德物此施何。 有次第应知。 偈曰。 妙色好名闻。 可爱相软滑。 随时乐触身。 释曰。 若施有色德物。 得端正可爱色报。 若施有香德物。 得大好名闻。 如香于四方名闻遍覆。 若施有味德物。 得报如美味。 为一切世间所爱。 若施有触德物。 得柔软细滑身。 复得随时安乐触身。 譬如宝女身田。 何德为胜。 偈曰。 由道苦恩德。 施田有胜德。 释曰。 如世尊说。 若施物于畜生。 应受百倍果报。 若施物于人道破戒众生。 应受千倍果报。 由苦差别。 田有胜德者。 如有摄福业类中说。 一于病人行施。 二于看治病人行施。 三于寒时行施。 说如此等施。 复说。 若与此有摄七种福业类相应。 有信善男子善女人。 所得福德不可校量。 由恩差别田有胜德者。 如父母及余有恩人。 譬如熊鹿本生经说。 由德差别田有胜德者。 如经言。 若施物于有戒人。 应受百千倍果报。 如此等。 于一切施中。 偈曰。 脱人施脱胜。 释曰。 若离欲人。 施物于离欲人。 此施于一切财施中。 佛世尊说最胜。 偈曰。 菩萨释曰菩萨所行施。 此施是一切众生安乐利益事因故。 此施若非离欲人所行。 及不于离欲人施。 此施于一切施最胜。 除菩萨施。 是佛世尊所说八种施。 于中偈曰。 及第八。 释曰。 最胜何者为八。 一已至施。 二怖畏施。 三已施我施。 四当施我施。 五昔已施施。 谓父及先亡等。 六为得天道施。 七为得好名闻施。 八为庄严心施。 为心资粮施。 为应众理施。 为得最上品己利施。 已至施者。 先旧师解。 于已至及亲近人所行施。 怖畏施者。 此人见财物现前向灭坏。 若施胜自灭坏。 由此意故行施。 所余易解故不分别。 若施物于须陀洹向人。 此施果报不可称量。 若施物于须陀洹。 百倍无量。 如此广说。 应知如经。 复次偈曰。 父母病说法。 人后生菩萨。 虽凡夫中施。 果报无数量。 释曰。 此五人若皆是凡夫。 于彼行施。 约果报无数无量。 于中最后生菩萨说法人。 于四种胜田中。 安立在何田。 入恩田摄。 何以故。 此人是善知识。 世间无明所闇。 能施慧眼。 能显示平等不平等。 能生起无流法身。 若略说此人能作佛所应作事。 若人欲知诸业轻重相。 略说应知。 有六种因。 偈曰。 后分田及依。 前分故意愿。 此下上品故。 故业有下上。 释曰。 后分者。 若作此业已。 复更数数随作。 田者是处行损行益。 依者谓业道。 前分者。 为得业道。 身口故意。 若由此业道究竟。 故意者。 如此如此我应作。 如此如此我正作。 愿者谓求当来用。 有人由属后分故。 成重品业。 定安立果报故。 复有人由属田故业成重品于田由属依止。 此业成重品不由。 余因依止谓业道。 譬如父母及余众生。 由杀生依止重。 不由偷盗等重。 所余应知亦尔。 若人作业。 此六因一切皆是上品。 应知此业是最重品。 若人作业。 此六因一切皆是下品。 应知此业是最轻品。 经中说业有二种。 一所作。 二所长。 云何业是所长。 由五种因。 偈曰。 故意作圆满。 无忧悔对治。 由伴类果报说业所增长。 释曰。 云何由故意作。 此业故意所作。 非无意为先非怱促所作。 熟研寻简择然后方作。 云何由圆满。 有人由一邪行堕恶道。 有人乃至由三。 有人由一业道堕恶道。 乃至有人由十堕恶道。 此中若人由此业量应堕恶道。 此量未圆满。 此业但是所作未是所长。 若已圆满方是所长。 云何由无忧悔对治。 若人作业于中无忧悔心。 不受善行为对治。 云何由伴类。 惑作恶以恶为伴类。 云何由果报。 此业已定能与果报。 善业亦应如此思。 若异此相所作业。 但作非长。 前已说。 未离欲人。 于支提施物。 此施但为自利不为利他。 此中若无能受用施物。 云何此业成福。 福业有二种。 一弃舍为类。 若由舍物此福业生。 二受用为类。 若由受用所施物此福业生。 此中偈曰。 支提舍类福。 释曰。 于中无受用类福。 彼若不受云何有福。 何因为证。 若有能受必有福。 若无能受则无福。 随一无利益故。 此因不成证。 何以故。 若福由利他故。 成修慈等无量及正见应无福。 是故应许此义。 于支提福唯舍为类。 偈曰。 如慈虽不受。 释曰。 譬如于慈悲等观中。 虽无能受及利益他事。 有无量福生。 从自心起。 如此若有德人已灭。 敬事心所作。 从自心起福。 若尔施恭敬等业。 应成无果。 是义不然。 何以故。 业生缘敬事心最胜故。 譬如有人欲杀怨家。 怨家先已死。 此人犹想怨家起故意。 造身口业生多非福。 不但由欲杀意。 如此大师已去世。 若人由敬事心起恭敬施等事。 最生多福。 不但由敬事心。 若于善田行施。 及起恭敬等业种子。 得可爱报。 若于恶田应得不可爱报。 偈曰。 恶田有好菓。 菓种不倒故。 释曰。 于恶田见果。 从种子无倒。 谓从蒲桃种子。 唯蒲桃子生。 其味甘美。 从维婆种子。 唯维婆子生。 其味莶苦。 如此于恶田由安乐利益他意。 所生施业种子。 唯可爱果报生。 非不可爱。 恶行亦尔。 由田过失此种子或少果或无果。 说施性福业类及有立破已。 戒性今当说。 偈曰。 邪戒谓恶色。 正戒离此二。 释曰。 恶性色。 谓身口业说名恶戒。 远离此业说名善戒。 此远离戒有二种。 有教身口业。 能远离恶说名有教戒。 但是远离性类说名无教戒。 不但远离恶戒名善戒。 何者偈曰。 及是佛遮制。 释曰。 此业虽非自性恶戒。 为守人及正法故。 佛世尊立遮制戒。 如非时食等远离所遮制名善戒。 此戒有二种。 谓有教无教。 若人受此戒。 由犯事故得破戒罪。 若由略义戒性已说。 偈曰。 此清净四德。 释曰。 若具四德名清净戒。 若翻四德名染污戒。 云何具四德。 偈曰。 非邪戒因污。 依对治寂灭。 释曰。 非邪戒所污者。 如前所说。 破戒相随一所不毁犯。 贪等诸烦恼及利等染污。 皆所不触。 此戒依止。 破戒对治。 谓依念处等故。 此戒依止寂灭起。 不依止善道生胜类起。 为得涅槃所回向故。 有余师说。 由五因故得清净。 一由根本业道清净。 二由前分清净。 三非邪觉观所侵触。 四四念处所摄持。 五于涅槃所回向。 有余师说。 戒有四种。 一怖畏戒。 由无资粮忧恼重罚恶道怖畏所得。 二望得戒。 谓生死乐具及他恭敬利养好名贪欲所得。 三顺觉分戒。 谓能引解脱。 有正见人。 厌患生死。 求出离所得。 四无流戒。 能对治诸惑。 是无垢清净。 说戒性已。 修性福业类今当说。 偈曰。 寂静地善业修。 释曰。 寂静者何法。 业与定地自性法俱起。 云何说此法名修。 偈曰。 能薰心故。 释曰。 云何薰习。 此寂静地善业最极能薰习心。 能令心与德成一性故。 及相续亦尔。 譬如以花熏麻。 前已说。 此施以大富乐为果报。 戒修云何。 偈曰。 由胜戒感天。 修感相离果。 释曰。 施亦能感天道。 戒由胜能能感天道。 亦能感相离果等。 修由胜能能感相离果。 亦能感天道等。 经中说。 有四人能生梵福业。 何法名梵福。 毗婆沙师说。 为校量能感相报业故。 说梵福业。 随一业菩萨所修。 能令得诸相中一相。 此业量说名梵福。 先旧诸师说。 偈曰。 四业名梵福。 劫生天乐故。 释曰。 随福业量。 能感一劫天道生及乐报。 此业名梵福。 说此业有四种。 何者为四。 一若此地处。 未经建立如来支提。 于中造立如来薮斗波。 二若此地处。 未经建立僧伽蓝。 于中造立僧伽蓝。 三世尊弟子众已破。 能更引摄令和合。 四于十方众生。 修四无量心观。 此四种人。 如梵先行寿量。 于天道中生。 受喜乐报。 梵先行天寿量一劫故。 佛说此人业同彼福业。 于别部中彼师说此偈。 有信正见人若修十胜行即生梵福业劫生天乐故说财施已。 法施今当说。 偈曰。 法施如实理。 无染说经等。 释曰。 修多罗等十二部正教如实道理。 无染污心显释文义。 是名法施。 是故此人自作最广大。 自福减失及损他福。 若人颠倒说法。 或有染污心。 为求利养恭敬名闻故说法。 此人亦尔。 说福业类差别已。 复有三种业类差别。 偈曰。 福解脱决择。 能感善有三。 释曰。 复有别三种业类差别。 一福德分能。 若此业能感人天可爱报。 二解脱分能。 若业已起。 此人后时必定以涅槃为法。 若人听闻生死过失诸法无我涅槃功德。 诸佛恩德相应正说。 毛竪泪落悲赞等事起。 此人昔已有解脱分能善根。 应如此决。 譬如于夏月由见芽生知地坎坼中先有种子。 三决择分能。 于暖等位有四种。 后当说。 是世间所说。 谓字印算量文章数。 此五体相云何。 偈曰。 如理所成业。 共缘起有三。 字印及算量。 文章数次第。 释曰。 如理所成者。 正方便所生。 有三者。 谓身口意业。 此中字印。 若胜方便所作属身业。 此共缘起。 算量文章若胜方便所作属口业。 亦共缘起。 此四五阴为性。 数若胜方便所作属意业。 亦共缘起。 四阴为性。 此数即是心思。 诸法众名今当说。 偈曰。 有诃覆下性。 染污。 释曰。 若法有染污。 有时说名有诃。 或说为有覆。 或说为下劣性。 偈曰。 善无。 流美妙。 释曰。 若善无流说名美妙。 异下性及美妙法。 应知此名中。 偈曰。 有为善。 应事。 释曰。 若善有为说此名应事。 所余不应事此义自成。 云何无为不应事。 不可数习增长故。 又无果故。 一切事皆为得果。 一切余法皆有上。 何法独无上。 偈曰。 脱无上。 释曰。 涅槃是出离一切生死法。 故名解脱。 此法于一切法无等。 何以故。 善真实常住故。 尚无法等涅槃。 何况有上。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卷第十三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2:20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fojing/3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