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卷第十九 内容: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卷第十九婆薮盘豆造陈天竺三藏真谛译分别慧品第七之一已说诸忍及诸智已。 说正见及正智。 诸忍为非智。 正智为非正见耶。 偈曰。 无垢忍非智。 释曰。 是前所说八种无流忍非智。 是所应灭随眠疑惑未灭故。 可说彼名见。 决度寻觅为体性故。 如忍但是见性非智如此。 偈曰。 尽无生非见。 释曰。 尽智无生智非见。 非决度寻觅为性故。 偈曰。 异彼圣智二。 释曰。 异于忍及尽智无生智。 所余无流般若。 亦见亦智。 偈曰。 余智。 释曰。 世间般若一切皆是智。 偈曰。 见有六。 释曰。 五见及世间正见。 此六种世间般若。 名见亦智。 所余非见但智。 由几量能摄一切智。 由十智。 若略摄十智。 唯有二智。 偈曰。 有流无流智。 释曰。 一切智不出二性。 谓世智出世智。 此二中偈曰。 第一名俗智。 释曰。 有流智说名世俗智。 何以故。 此智由多缘瓶衣男女等俗类为境故。 偈曰。 无流智有二。 法智及类智。 释曰。 无流分为二智。 谓法智类智。 以此二智合前成三智。 谓世俗智法智类智。 此中偈曰。 俗智一切境。 释曰。 一切有为无为法。 皆是俗智境。 偈曰。 欲苦等为境。 法智。 释曰。 法智者。 于欲界中以苦苦集苦灭苦灭对治为境。 偈曰。 若类智。 上苦等为境。 释曰。 类智者。 于色无色界中以苦苦集苦灭苦灭对治为境。 偈曰。 此二由谛异。 成四。 释曰。 法智类智。 由谛有差别故成四智。 谓苦智集灭道智。 由缘四谛起故。 偈曰。 四更二。 名尽无生智。 释曰。 法智类智。 由境已成四种。 于中若非无学正见为性。 名尽智无生智。 偈曰。 此智复初生。 苦集类智性。 释曰。 此二智若初生。 名尽智无生智。 以苦集类智为性。 由苦集各四行相。 缘有顶阴为境界故。 金刚譬三摩提。 与此二所缘境同不。 若金刚譬三摩提缘苦集为境则与二智同境。 若缘灭道为境则与二智不同。 偈曰。 从四他心智。 释曰。 他心智从四智成。 谓法类道世俗智。 此他心智。 更须决判。 偈曰。 过地根人上。 释曰。 若过地心。 下地不能知上。 谓下地定心不能知上地定心。 若过根软根不能知上。 谓信乐得人。 及时解脱人道。 不能知见至得人及非时解脱人道。 若过人下人不能知上人心。 谓阿那含阿罗汉声闻独觉佛道。 下不能知上。 偈曰。 灭未生不知。 释曰。 若过去未来他心。 他心智则不能知。 以现在他心为境界故。 复有何非所知。 偈曰。 法类互不知。 释曰。 法智种性他心智。 不能知类智种性他心。 类智种性他心智。 不能知法智种性他心。 何以故。 此二心以欲界上界对治为境界故。 于见位中无他心智通。 以时促故。 见位得为他心智境。 此中若人由他心智。 欲知见道心。 先作加行已。 偈曰。 见位初二念。 声闻犀喻二。 佛自然具知。 释曰。 若声闻修他心智。 欲知见道中他心。 得知前二刹那心。 谓法智忍法智。 知类智种性境。 别加行所成故。 是时于中修彼他心智方便。 此修观人。 已度至第十六心。 于中间不能得知。 若犀角喻独觉。 欲知见道中他心。 得知三刹那心。 谓前二心及第八集类智心。 由加行软故。 余师说。 知第一二第十五心。 佛世尊一切见道刹那心。 不由加行心知。 但以自性心知。 复次尽智无生智。 此二有何差别。 偈曰。 尽智于四谛。 已知等决知。 不更应知等。 说名无生智。 释曰。 阿毗达磨藏云。 何者尽智。 苦谛我已知厌。 集谛我已断除。 灭谛我已证得。 道谛我已修习。 以此义。 是知见明觉慧解先正对观。 是名尽智。 何者无生智。 苦谛我已知厌。 不更知厌。 乃至道谛我已修习。 不更修习。 以此义。 是知乃至正对观。 是名无生智。 云何由无流智得知如此。 由无流智后智出。 观已得知如此。 由后智有差别故。 立尽无生智有差别。 罽宾国阿毗达磨师说如此。 有余师说。 由无流智得知此义。 说尽无生智为见者。 为以一切名释此义故。 复次由证智为性故名见。 是故阿毗达磨藏中说。 若法是智即此法是见。 复次为显今所说见异前所说见。 如此名十智。 谓法智类智世俗智他心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尽智无生智。 此中世俗智。 是一智一智分。 法智是一智七智分。 类智亦尔。 苦智是一智四智分。 集智灭智亦尔。 道智是一智是五智分。 他心智是一智四智分。 尽智是一智六智分。 无生智亦尔。 云何智唯三。 安立为十。 偈曰。 由自性对治。 行相行相境。 加行作事办。 因圆故说十。 释曰。 彼说由七种因缘。 安立智成十。 一由自性故安立世俗智。 非能知真实义故。 二由对治故安立法类二智。 由能对治欲界上界故。 三由所缘相异故安立苦集二智。 不由境界体异故。 四由所缘相及境界体异故安立灭道二智。 五由加行异故安立他心智。 何以故。 由此智他心法非所知故。 唯欲知他心故。 修加行人。 得他心智。 六由作事已办故安立尽智。 由事已办人相续初生故。 七由因缘圆满故安立无生智。 以一切无流法为因故。 是一切三界具对治故。 于前已说。 法智唯能对治欲界。 复次偈曰。 法智于灭谛。 及道谛修道。 是三界对治。 释曰。 灭道二法智。 若修道所摄。 能对治三界。 偈曰。 类智非欲治。 释曰。 类智一向不能对治欲界。 此智异二故。 说具对治。 此十种智中。 几智有行相。 复有几行相。 偈曰。 法智及类智。 有十六行相。 释曰。 此二智一一皆具十六行相。 此行相后当说。 偈曰。 俗智如不如。 释曰。 世俗智有十六行相。 有别相能缘一切法通相别相等故。 偈曰。 由自谛相四。 释曰。 苦集灭道智。 由缘自谛行相起故。 一一有四行相。 偈曰。 他心智亦尔。 无垢。 释曰。 无流他心智。 亦如此由缘自谛行相故。 亦成四行相。 唯道智故。 偈曰。 复有垢。 如应知自相。 释曰。 若有流他心智。 是自所应知心及心法如。 如彼相思想亦尔。 能取别相为境故。 此二种偈曰。 缘一物为境。 释曰。 是时若缘心为境。 不能缘心法为境。 若缘受不能缘想。 如此等。 若尔云何佛世尊说。 若心有欲如实能知。 此心有欲。 如此等心及心法。 不得一时取。 譬如衣及衣垢非俱时取故。 有欲心者。 有欲有二种。 一相杂有欲。 二相应有欲。 此中若心与欲相杂。 由二义有欲。 若异此有流心由相应义。 是故有欲。 此经中所说有欲。 是相应有欲。 若欲对治说名无欲。 余师说如此。 何以故。 若与欲相应说名无欲。 何有与别惑相杂亦应成无欲。 是义不然。 何以故。 此心非欲对治故。 若无染污心。 非有欲非无欲。 不应成无欲如此等。 是故与欲相应心。 此中说名有欲。 乃至有痴无痴等。 应知亦尔。 略心者是善心。 由境界少故。 散心者是染污心。 与散乱相应故。 复次略心者与睡眠相应。 散心者所余有染污心。 西国诸师说如此。 毗婆沙师不许作此说。 彼说。 此一心亦略亦散。 染污睡眠相应故。 若尔则与阿毗达磨藏相违。 彼藏云。 若如实知略心。 此智成四智。 谓法智类智世俗智道智。 下劣心者。 是染污心。 与懒惰相应故。 上胜心者。 是善心。 与精进相应故。 小行心者。 是染污心。 或善小净品所治故。 大行心者。 翻于前心。 由根价伴类随从力少多故。 何以故。 若有染污心则与二根相应。 若善心则与三善根相应。 若染污心则少价。 不由功用所成故。 若善心则大价。 由多功用所成故。 若染污心。 无未来同类修故。 无多伴类若善心有过去未来同类修故。 有多伴类。 若染污心则少随从。 三阴所随从故。 若善心则多随从。 四阴所随从故。 染污心力少。 彼所断善根更相续故。 善心力多。 由一刹那苦法智忍生。 能杀害十惑永不生故。 是故有染污心说名小。 善心说名大。 动心者是染污心。 与掉起相应故。 不动心者是善心。 能对治彼故。 非寂静心寂静心亦尔。 非定心者。 是染污心。 与散乱相应故。 定心者是善心。 能对治彼故。 非修心者是染污心。 非生修及事修所修故。 修心者是善心。 生事二修所修故。 非解脱心者是染污心。 由非自性解脱相续解脱所解脱故。 解脱心者是善心。 由二解脱所解脱故。 毗婆沙师说如此。 若作此解则不随顺经。 亦不能释如此文句差别义。 云何不随顺经。 如经言。 云何心于内成略。 若心与羸弱睡眠相应。 或于内摄持相应。 不与毗钵舍那相应。 云何心于外成散。 若心于五欲尘倒乱驰动故。 于前不已说耶。 此心亦略亦散。 已说不应理。 说睡眠相应染污心不立为散故。 于前不已说耶。 与阿毗达磨藏相违。 阿毗达磨藏相违。 此亦可然。 但勿与经相违。 云何不能释文句差别义。 不说散下劣动不寂静不定非修非解脱心差别义故。 略上胜等亦尔。 若非不已说诸文句差别义。 同是染污心。 由显彼过失差别故。 同是善心。 由显彼功德差别故。 是故彼义差别已说。 不救经相违故。 此所说义。 非文句义。 若于经中许此心是下劣。 心即是动心。 汝释可然。 经中不说此义。 经言是时若心下劣。 或疑欲下劣。 于此时中轻安三摩提舍觉分。 非是修时。 是时若心驰动。 或疑欲驰动。 于此时中择法精进喜觉分非是修时。 诸觉分为有散心修不思量。 彼此中说名修。 由能令现前故。 是故无失。 此中若心由懒惰胜。 说名下劣。 若心由掉起胜。 说名驰动。 是故无失。 如此等或共生故。 是故我等说。 若心下劣即有驰动此语与密意相应。 我亦不遮。 于经中意不尔故。 我说如此。 是汝所说。 一切欲相应心。 说名有欲。 何心与欲相应。 若汝言欲至得相应故。 说与欲相应。 无流心应成有欲。 谓有学心。 若言缘欲为境界说名有欲。 阿罗汉心亦应有欲。 何以故。 此心有时缘有流心分别有欲。 由缘欲为境界故。 是心云何得成有流。 若汝言缘通惑为境故。 是故说有欲。 若尔是心但有痴非是有欲。 由缘痴为境界故。 缘他心为境界心。 不缘至得为境界。 非此心境界。 缘欲为境界。 是故不由欲相应故心有欲。 此中应知。 若尔有欲心云何。 与欲相杂是名有欲。 不与欲相杂。 是名无欲。 见经意如此。 余经中所说是人心无欲无瞋无痴。 不回转为法。 于欲界色界无色界依欲等至得灭。 故说此文。 若尔于前为不已说耶。 若心与别惑相杂。 由但不与欲相杂故。 应成无欲。 由此经意则无过失。 不得取此心为无欲。 云何不取。 由经已说。 此心有瞋有痴等。 故勿复广论。 应说本悉檀。 为取他心行相。 为取他心所缘境。 不取此二为境。 不观行相境界起故。 但知此心有欲。 不能知色等境。 是心生欲处。 若不尔。 此心则缘色等为境界。 若取他心缘色等为境。 他心智应成取自性。 一切他心智知物别相。 谓心及心法。 现世他相续。 欲色相应不相应为境界。 于见位被遮。 于修位中得。 非空无相不相应法尽智无生智所摄。 无间道所遮。 此义应知。 说他心智已。 偈曰。 后二十四相。 空无我所杂。 释曰。 后二者。 谓尽智无生智。 此二智行相有十四。 离空无我二行相故。 此二虽缘真如。 多缘虚假知。 我生已尽。 我不见从此后更受别有。 由观中智力故。 出观说如此言。 为有无流别行相心。 为无。 若依罽宾国师说。 偈曰。 无净出十六。 行相。 释曰。 彼说无无流行相出四谛十六行相心。 偈曰余师有。 释曰。 西国师说。 阿毗达磨藏中说。 异十六心别有无流心。 云何得知。 彼藏云。 若不相应心。 为得知与欲界相应法不得知。 由无常苦空无我。 或由因集有缘得知。 或有是处有是义。 由道理相应故得知。 无是处无是义。 由道理不相应故得知。 此执非彼藏义。 谓有是处有是义由道理相应故得知等。 此何为有是处有是义。 由无常等相故得知。 是彼藏义。 是义不然。 何以故。 于余文中不说此义故。 如此执若是彼藏义。 此文句于余处亦必定应说。 彼藏云。 由见谛所灭心。 为知与欲界相应法不。 得知。 由我由我所由断由常由无因由无事由非拨由胜由上由无等由极由净。 由解脱由出离由不决由二心由疑由爱着由瞋恚由高慢由不了。 由如此非理相应得知。 若为结前此文句中应说前文句。 谓有是处有是义等。 由不说故。 是故知非是此义四谛十六行相。 为由名有十六。 为由实物有十六。 余师说。 由实物唯有七。 由名有十六。 集灭道行相。 各共显一物故。 毗婆沙师说不尔。 彼说云何。 偈曰。 实物有十六。 释曰。 此中随属缘故无常。 逼恼为性故苦。 对治我所执故空。 对治我见故非我。 同种子法道理故因。 和合显现行故集。 生所显故有相应能成故缘譬如土聚弋轮绳水等聚集故。 能成瓶等果。 此法亦尔。 诸阴断绝故灭。 能杀三火故静。 无灾横故妙。 出一切过失外故离。 由行义故道。 与理相应故如。 正所成就故行。 一向过度故出。 复次一向不定故无常。 负重故苦。 由人所离故空。 不如意作故非我来义故因。 生起故集。 行相应故有。 为胜依故缘。 无相应相应断故灭。 三有为相所离故静真实善故妙。 极至止息故离。 能对治邪道故道。 能对治不如故如。 顺趣涅槃土故行。 一切有对治故出。 如我等所信受今当说。 生灭为法故无常。 违意故苦我所离故空。 自非我故非我。 因集有缘。 如经中说。 是五取阴。 依欲为根依欲为集。 依欲为生。 依欲为有。 有名应在后说。 此四于欲有何差别。 爱欲有四种。 于自体称我起爱欲。 名自体无差别。 爱欲。 谓我应生名无差别后有爱欲。 谓我应生如此如此。 名有差别后有爱欲结生爱欲名受生爱欲。 此中第一是苦初因似根。 譬如于果种子故名因。 第二由前所。 引譬如果初出芽等故名集。 第三是如此种类苦缘。 譬如于果田水土等为缘。 何以故。 由随田等缘于果中香味力熟威德差别得成故名缘等。 四即是生。 从此生成故。 譬如于果华终故名有于爱欲行经中有二五二四有四欲。 生起事尽故灭。 无苦故静。 如经言。 比丘如此诸行皆苦唯涅槃寂静。 无上故妙。 不更回转故离。 由成路故道。 如实生起故如。 定净故行。 如经偈言唯此道无余。 能清净见故。 永破有故出。 复次为对治常乐我所我见行故。 修无常苦空无我行相。 为对治无因一因转变因知先因见行故。 修因集有缘行相。 为对治无解脱见行故。 修灭行相为对治计解脱为苦见行故。 修静行相。 为对治于定起美妙见行故。 修妙行相。 为对治数数退故解脱非极定见行故。 修离行相。 为对治无道邪道有余道此道更回转见行故。 修道如行出行相。 行相是何法。 偈曰。 行相谓智慧。 释曰。 若尔行相不成智慧。 智慧与别智慧不相应故。 若执如此则应道理。 谓一切心及心法。 于境界中取差别名行相。 为但智慧能取境差别耶。 非。 云何。 偈曰。 共此缘境法。 释曰。 般若及一切有境界法。 皆能取境差别。 偈曰。 所取别有法。 释曰。 若法是有一切必定取差别所取。 若如此执。 此义则成。 智慧是行相。 复由取差别能观有法。 复为余法所观。 所余有境界法。 由取差别能观有法。 复为余法所观。 若无境界法。 但是取差别所观。 从此后是十种智。 今当说善等差别。 偈曰。 初智三余善。 释曰。 是一初智谓世俗智最先所说故言初。 此智有三性谓善恶无记。 所余九智唯是善性。 偈曰。 此智通诸地。 释曰。 一切地者。 谓欲界乃至有顶。 偈曰。 法智六地。 释曰。 法智于四定及未至中间定所得。 偈曰。 类。 九地。 释曰。 类智于前六地及三无色所得。 偈曰。 复六智。 释曰。 苦集灭道尽无生此六智。 若通论亦于九地所得。 若别论法智所摄。 则于六地得。 若类智所摄。 则于九地得。 偈曰。 四定他心智。 释曰。 他心智但于四定得。 非余处。 偈曰。 欲色身依止。 释曰。 此他心智。 于欲色界得修令现前。 偈曰。 法智依欲身。 释曰。 法智但依欲界身现前。 非于色无色界身可令现前。 偈曰。 余智依三界。 释曰。 何者为余智。 除他心智及法智。 所余八智。 分别诸智地及依止已。 以四念处摄诸智今当说。 偈曰。 念处一灭智。 释曰。 是一灭智名法念处。 偈曰。 他心智三念。 释曰。 他心智若缘他心起。 必定缘受想行等。 偈曰。 所余四念处。 释曰。 除灭智他心智。 所余八智。 通四念处摄。 何智几智为所缘境。 偈曰。 法智境九智。 释曰。 法智缘九智为境。 除类智。 偈曰。 类道智境九。 释曰。 类智亦缘九智为境。 除法智。 道智亦缘九智为境。 除世俗智。 偈曰。 苦集智境二。 释曰。 世俗智若他心智是有流。 此二智是苦集智境。 偈曰。 四智十。 释曰。 世俗智他心智尽智无生智此四智。 缘十智为境。 偈曰。 非一。 释曰。 唯一灭智不缘智为境。 缘无为法为境故。 偈曰。 应合法有十。 释曰。 为分别智境。 于十种法中应合十智。 何者十法。 偈曰。 三界无流法。 无为二二种。 释曰。 有为法分为八。 欲界色界无色界无流界。 与心相应。 与心不相应差别故。 无为分为二。 善无记差别故。 是名十法。 此云何合。 何智缘几。 法为境。 此中世俗智。 缘一切十法为境。 法智缘五法为境。 欲界及无流四法善无为法。 类智缘七法为境。 色界无色界及无流六法善无为法。 苦智集智缘欲界色界无色界六法为境。 灭智但缘善无为一法为境。 道智缘无流二法为境。 他心智缘三法为境。 欲界色界及无流相应法。 尽智无生智缘九法为境。 除无记无为。 由一智能知一切法不。 不得。 虽不得。 偈曰。 世智除类初。 一智由无我。 释曰。 世俗智除自类初刹那。 一切余法由无我相能解。 谓一切法无我。 是自体及自体共生诸法名自类。 不能缘此法。 有境界及境界有差别故。 共一境界故。 最近同时故。 此智若是欲界智。 是闻思二慧。 若是色界智。 但是闻慧非修慧。 修慧缘别地为境故。 此义已度。 是义今当说。 何人与几智相应。 若凡夫人。 但与一世俗智相应。 若离欲凡夫人。 与他心智相应。 复次若圣人。 偈曰。 一智应有欲。 于无流初念。 释曰。 若未离欲圣人。 若法智忍初生刹那。 与一世俗智相应。 忍非智故。 偈曰。 第二三应。 释曰。 于苦法智刹那。 与三智相应。 世俗智法智苦智。 偈曰。 上。 于四一一增。 释曰。 从第二刹那上第四刹那。 应知一一智增。 苦类智刹那苦类智增。 集灭道法智刹那集灭道智增。 是故于道法智与七智相应。 若先离欲人。 应知一切位中。 他心智增相应。 复次于何位中修习得智有几。 偈曰。 如生彼所修。 忍智于见位。 未来。 释曰。 于见道中若忍若智正生。 此二同类。 于未来被修。 是彼行相有四亦被修。 于见道中云何唯修同类智及行相。 未通达余性故。 偈曰。 于中尔。 世智于三类。 释曰。 于见道中世俗智是所修于苦集灭三类智时。 非法智时不能对观一切谛故。 故偈曰。 名对观后智。 释曰。 是故此世俗智。 说名对观后智。 于一一谛对观最后时所修故。 云何于道类智不修此智。 此道先由世道。 未曾对观故。 对观不遍故。 何以故。 一切苦可得遍知。 一切集可得遍除。 一切灭可得圆证。 道则不尔。 不可圆修故。 是故无对观后。 于中不得修对观后智。 若尔是时一切集未皆灭除。 集类智亦无对观后。 不应得修对观后智。 是义不然。 何以故。 见集谛所应灭集。 皆已灭尽故。 道者是见谛所灭惑对治。 不可一切皆修令尽。 由性多故。 是故道有别异。 有余师说由见道伴类故。 此执不可取。 为证不成就故。 对观后世俗智。 有时可令现前不一向。 无时可令现前。 此云何。 偈曰。 此无生为法。 释曰。 此智于在观及出观位。 一向不生为法。 若入观不得生此智。 以相违故。 若出观亦不得生此智。 以心麁故。 若尔此云何可修。 先未曾得今始得故。 今时云何得。 若不可令现前生。 由至得故得。 由得故得。 此释所未曾闻。 是故如此修必定不成。 若执如此。 修义得成。 如宿旧师说。 彼说云何。 由出世法功力故。 此对观后智则是所修。 云何已修观后出观人。 缘四谛为境。 最胜世间智。 今得现前。 即彼是修如此修即是至得。 若得能现前彼依止相续。 何以故。 若得性已性果必可得。 毗婆沙师不乐受此义。 复次此世俗智。 为依几地修。 随见道地。 偈曰。 自下地。 释曰。 随见道所依止地。 或即依此地。 或依此地之下地。 修世俗智。 若是道依止未至定地生。 所修世俗智有二地。 或依未至定地。 或依欲界地。 乃至若见道依止第四定地生。 所修世俗智。 或同或下。 有此世俗智。 几念处摄。 偈曰。 灭后。 释曰。 若观灭谛已后。 所得世俗智。 是最后念处摄。 谓法念处由决判一世俗智。 所余应知。 皆是四念处摄。 此观后世俗智。 偈曰。 共谛相。 释曰。 随正对观谛所得。 此智行相则同此谛行相。 由说与对观同行相。 则已说此智与彼所缘同谛。 由见道所得故。 偈曰。 用得。 释曰。 世俗。 智有二种。 一性法得。 二修习得。 由执此智共同类起。 于欲界色界四阴五阴为自性。 偈曰。 十六六有欲。 释曰。 所修此言流。 若未离欲人。 于第十六道类智刹那中。 有二智现在修。 有六智未来修。 谓法智类智苦集灭道智。 偈曰。 离欲人有七。 释曰。 若人先已离欲。 于道类智中。 他心智是第七所修。 偈曰。 有欲修道中。 从此上七修。 释曰。 从第十六刹那上。 于修道中乃至未得离欲。 于一切加行无间解脱增进道中修七智。 谓法智类智苦集灭道智世俗智。 若修世间道世俗世智。 是现在修。 若修出世道。 四种法智中。 随一是现在修。 余六智是未来修。 偈曰。 七地胜通解。 得不坏杂修。 于无间道。 释曰。 七智所修此言流。 七地者。 四定三无色。 放彼离欲故名为胜。 于五通慧通达不坏性时。 若有学人于杂修定位并论。 在一切无间道中。 则修七智。 如前所说。 若修世俗道。 现在修世俗智。 若修出世道。 四种类智及二种法智中。 随一现在修。 通达不坏性时。 不修世俗智。 非有顶对治故。 此中应知。 尽智为第七。 偈曰。 上。 诸八解脱道。 释曰。 从离欲七地上离欲有顶。 于诸八解脱道中修七智。 谓法智类智苦集灭道智及他心智。 不修世俗智。 非有顶对治故。 若现在修四种类智。 及二种法智中。 随修一智。 偈曰。 学练根解脱。 六七智修余。 释曰。 若有学人。 修练根时。 于解脱道中。 若有欲人。 但修六智。 谓法智类智苦集灭道智。 若离欲人修七智。 以他心智为第七。 有余师说。 世俗智于二位中所修。 此二道于前加行中。 得修世俗智。 偈曰。 无间道六修。 释曰。 若已离欲未离欲有学人。 修练根无间道中。 但修六智。 如前。 不得修世俗智。 似见道故。 不得修他心智。 一切无间道中所遮故。 云何遮非惑对治故。 偈曰。 有顶胜亦尔。 释曰。 若离欲有顶时。 于诸无间道中如此修六智。 偈曰。 于尽智修九。 释曰。 离欲有顶时第九解脱道。 即名尽智。 此中修九智。 除无生智。 偈曰。 得不坏修十。 释曰。 若人本以不坏法为性。 此人于尽智位中。 得修十智。 得无生智故。 偈曰。 练不坏解脱。 释曰。 若人练根至不坏性。 此人于最后解脱道中。 亦得修十智。 偈曰。 所说余修八。 释曰。 何者为余。 离欲欲界时。 第九解脱道中。 离欲七地五通慧。 有学杂修定中。 一切解脱道。 为通达不坏性。 诸八解脱道中。 一切离欲人加行及增进道。 于此一切道中得修未来八智。 除尽智无生智。 若有学判如此。 若无学人五通慧杂修定。 加行解脱道增进道中。 或修九智。 或修十智。 五通慧杂修定无间道中。 或修八智。 或修九智。 二通慧解脱道中。 由无记故。 无未来修。 若凡夫人欲界及三定离欲。 最后解脱道中。 依定地修加行。 三通慧解脱道无量等功德摄。 于时世俗智未来修。 他心智亦尔。 除决择分能善根见道伴类故。 于余处得未曾得道时。 但世俗智未来修。 复次于何道中所修智有几地。 世俗智者。 随道所依地。 此地或由道初得。 以此地为依止。 未来修世俗智。 无流道者。 非一向随道所依地未来修。 此云何。 偈曰。 为离此地欲。 是得此下修。 释曰。 若为离欲此地修二种道。 谓加行道等。 随地由离欲初所得。 或以此地为依止。 或以下地为依止。 一切无流智必定是所修。 偈曰。 有流于尽智。 释曰。 于尽智生时。 一切地诸有流功德。 凡是尽智所应得。 皆是所修。 谓不净观。 阿那波那。 念处。 无量八解脱等。 譬如同时绳断诸被绞人一时气通。 复次此人已至心自在王位。 一切善根由至得故。 并皆起迎。 譬如有人得大王位。 由贡献财物说国土迎。 随有所得皆是所修不。 于前若未得则是所修。 何以故。 偈曰。 先曾得非修。 释曰。 若法退已还得。 此非所修。 已修所弃舍故。 为但得为修为复有余。 非唯得。 何以故。 修有四种。 一得修。 二习修。 三对治修。 四治净修。 此中偈曰。 得修及习修。 是善有为修。 对治治净修。 有流诸法修。 释曰。 得修习修者。 谓修一切有为善法。 于未来有一修。 于现在有二修。 此二修依前二正勤成。 未生令生。 已生令长。 对治修治净修者。 谓修诸有流法。 此二修依后二正勤成。 未生令不生。 已生令灭。 若尔有流善法。 则具四修。 若无流法。 但有前二修。 若染污及无记法。 但有后二修。 西国阿毗达磨师说。 有六种修。 四修同前。 五守修。 六择修。 守修是六根修。 择修是身修。 如经言。 是六根已善调伏已善修。 复次经言。 于身中有如此物。 谓发齿爪毛等。 广说如经。 如此于身简择故。 自爱不起。 罽宾国师说。 此二修入对治修及治净修摄。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卷第十九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2:17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fojing/3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