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第六 内容: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第六尊者众贤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辩差别品第三之二如是已说大善地法。 大烦恼法地名大烦恼地。 此中若法大烦恼地所有名大烦恼地法。 谓法恒于染污心有彼法是何。 颂曰。 痴逸怠不信惛掉恒唯染论曰。 云何如是六种名大烦恼地法。 以恒唯与诸染心俱。 颂言染者。 是染心义。 又放逸等及与无明。 如其次第应知即是前不放逸勤信轻安舍等所治。 痴谓愚痴于所知境障如理解。 无辩了相说名愚痴。 即是无明无智无显。 逸谓放逸。 于专己利弃舍纵情。 名为放逸。 怠谓懈怠。 于善事业阙减胜能。 于恶事业顺成勇悍。 无明等流名为懈怠。 由此说为鄙劣勤性。 勤习鄙秽故名懈怠。 不信者谓心不澄净邪见等流。 于诸谛宝静虑等至现前轻毁。 于施等因及于彼果。 心不现许名为不信。 惛谓惛沉[梦-夕+登]瞢不乐等所生心重性。 说名惛沉。 由斯覆蔽心便惛昧无所堪任。 瞢愦性故。 由是说为轻安所治。 心为大种。 能生因故。 由此为先起身重性。 假说惛沉。 实非惛沉。 彼是身识所缘境故。 然此惛沉无明覆故。 本论不说为大烦恼地法。 有言。 彼论说无明名。 唯目惛沉相相似故。 无明性是大遍行故。 是此地法不说而成。 有说此名总目二义。 掉谓掉举。 亲里寻等所生。 令心不寂静性。 说名掉举。 心与此合越路而行。 非理作意。 失念心乱。 不正知。 邪胜解。 前已说为大地法故。 于此地法中虽有而不说。 如于大善地法不说无痴善根。 唯诸染心恒有此六。 如是已说大烦恼地法。 大不善法地名大不善地。 此中若法大不善地所有名大不善地法。 谓法恒于不善心有。 彼法是何颂曰。 唯遍不善心无惭及无愧论曰。 唯二心所但与一切不善心俱。 谓无惭愧。 故唯二种名此地法。 此二法相如后当显。 如是已说大不善地法。 小烦恼法地名小烦恼地。 此中若法小烦恼地所有名小烦恼地法。 谓法少分染污心俱。 彼法是何。 颂曰。 忿覆悭嫉恼害恨谄诳憍如是类名为小烦恼地法论曰。 类言为摄不忍不乐愤发等义。 小是少义。 显非一切染污心俱。 又无相应。 唯修所断。 意识俱起无明相应。 随烦恼中当释其相。 此诸心所皆实有性。 非一品类所缘义中。 种种行相俱时起故。 一体同时如所缘义。 差别行相无容有故。 然由余法所制伏故。 见其相续变异而起。 现见清油垢水风等。 势力制持灯相续中。 便有明昧声动等故。 如是已说大地法等品类决定心所差别。 复有此余不定心所。 恶作睡眠寻伺等类。 总说名为不定地法。 今应决择。 一切心所诸心品中俱生数量。 何心品内有几心所。 颂曰。 欲有寻伺故于善心品中二十二心所有时增恶作于不善不共见俱唯二十四烦恼忿等恶作二十一有覆有十八无覆许十二睡眠遍不违若有皆增一论曰。 且欲界中心品有五。 谓善唯一不善有二。 谓不共无明俱生及余烦恼等俱生。 无记有二。 谓有覆无记及无覆无记。 如是欲界一切心品。 决定恒与寻伺相应。 故善心品有二十二心所俱生。 谓十大地法。 十大善地法及不定。 二谓寻与伺。 此中勤舍应不俱生。 行相违故。 如进与止。 造修委弃。 理不同时。 契经亦遮。 此二俱起。 说修二法。 时非时故。 如契经说。 心若惛沉。 尔时应修择法勤喜修轻安定舍则为非时。 心若掉举。 尔时应修轻安定舍修择法勤喜则为非时。 俱生无失不相违故。 住正理者起如理行不息名勤。 即于尔时弃非理行平等名舍。 又于如理非理行中。 舍如持称进止平等故。 舍与勤更相随顺。 起善止恶行不相违。 若于所缘一取一舍。 更相违背。 可有此失。 不定地法复有二种。 一者恶作。 二者睡眠。 非此二法贯通三界及六识身。 有漏无漏。 非唯不染。 亦非唯染。 故善心品非一切时。 皆有恶作。 但容可有。 有时增数至二十三。 言恶作者。 悔以恶作为所缘故立恶作名。 如无相定。 有说无相及身念住有处名身。 若尔有缘所未作事。 心生追悔。 应非恶作。 不尔未作亦名作故。 如追悔言。 我先不作如是事业。 是我恶作。 然此恶作通善不善。 不通无记。 随忧行故。 离欲贪者。 不成就故。 非无记法。 有如是事。 然有追变。 我须何为。 不消而食。 我须何为。 不画此壁。 如是等类。 彼心乃至未触忧根。 但是省察未起恶作。 若触忧根便起恶作。 尔时恶作理同忧根。 故说恶作有如是相。 谓令心慼恶作心品。 若离忧根谁令心慼。 恶作有四。 谓善不善。 一一皆依一处起故。 若于不善不共心品。 应知二十心所俱生。 谓十大地法。 六大烦恼地法。 二大不善地法。 并二不定。 谓寻与伺。 何等名为不共心品。 谓此心品唯有无明。 无有所余贪随眠等。 如不共品邪见见取及戒禁取俱生亦尔。 大地法中即慧差别。 说名为见。 故数不增。 颂言唯者。 是简别义。 谓唯见俱定有二十表。 不共品中容有恶作等。 谓若恶作是不善者。 唯无明俱非余烦恼。 贪慢二种欢行转故。 瞋外门转行相麁故。 非恶作俱。 疑不决定。 恶作决定故不俱起。 有身见等。 欢行转故。 极勐利故。 恶作不尔。 然此恶作。 依善恶行事处转故。 诸见不尔。 故不相应。 邪见一分虽慼行转。 而二因故非恶作俱。 是故恶作是不善者。 唯无明俱容在不共。 忿等亦尔。 于四不善贪瞋慢疑烦恼心品。 有二十一心所俱生。 二十如不共加贪等随一。 于前所说忿等相应随烦恼品亦二十一心所俱生。 二十如不共加忿等随一。 不善恶作相应心品亦二十一心所俱生。 谓即恶作等二十一。 若于无记有覆心品。 唯有十八心所俱生。 谓二十中除大不善。 欲界无记有覆心者。 谓与萨迦耶见及边执见相应。 不增见义如前应释。 于余无记无覆心品。 许唯十二心所俱生。 谓十大地法并不定寻伺。 有执恶作亦通无记。 忧如喜根非唯有记。 此相应品便有十三心所俱起。 睡眠一切不相违故。 于诸心品皆可现行。 于善不善无记心品。 随何品有即说此增。 随其所应当各增数。 工巧处等诸无记心。 似有勇悍。 然非称理。 而起加行。 故无有勤。 又非染污故无懈怠。 无信不信类此应知。 已说欲界心所俱生诸品定量当说上界。 颂曰。 初定除不善及恶作睡眠中定又除寻上兼除伺等论曰。 初静虑中于前所说诸心所法。 除唯不善恶作睡眠。 余皆具有。 唯不善者谓瞋烦恼及无惭愧。 除谄诳憍所余忿等。 余皆有者如欲界说。 中间静虑除前所除。 又更除寻余皆具有。 第二静虑已上乃至无色界中。 除前所除。 又除伺等。 等者显除谄诳。 余皆如前。 具有以从欲界乃至梵天。 皆有王臣众主等别。 故有谄诳。 上地皆无。 如是已说三界所系诸心心所俱生定量有诸心所。 性相似同难知差别。 今随宗义辩彼别相无惭无愧。 爱之与敬别相云何。 颂曰。 无惭愧不重于罪不见怖爱敬谓信惭唯于欲色有论曰。 无惭无愧差别相者。 于诸功德及有德者。 无敬无崇。 无所忌难。 无所随属。 说名无惭。 诸功德者谓尸罗等。 有德者谓亲教等。 于此二境无敬无崇。 是无惭相。 即是崇敬能障碍法。 或缘诸德说为无敬。 缘有德者说为无崇。 无所忌难。 无所随属。 总显前二。 或随次第。 于所造罪不见怖畏。 说名无愧。 诸观行者所呵厌法。 说名为罪。 于所呵厌诸罪业中。 不见能招此世他世。 讥毁讁罚。 非爱难忍。 异熟果等。 诸怖畏事。 是无愧相。 即不忌惮罪业果义。 不见怖言。 欲显何义。 为不见彼怖。 为见而不怖。 前应显无明。 后应显邪见。 此言不显见与不见为无愧体。 但显有法是随烦恼。 能与现行无智邪智为隣近因。 说名无愧。 此略义者。 谓能令心于德有德无所崇敬。 名曰无惭。 于罪现行无所忌惮。 名为无愧。 有余师说。 于诸烦恼不能厌毁。 名曰无惭。 于诸恶行不能厌毁。 说为无愧。 有说独处造罪无耻。 名曰无惭若处众中造罪无耻。 说为无愧。 有说现起不善心时于异熟因无所顾眄。 名曰无惭。 于异熟果无所顾眄。 说为无愧。 诸不善心现在前位。 皆于因果无所顾眄。 故一心中二法俱起。 由此翻释惭愧异相。 若净意乐。 为习善人所乐胜业名有惭者。 为得善人所乐胜果名有愧者。 诸有爱乐胜业胜果。 必亦怖于恶因苦果。 一切善心现在前位。 定于因果皆无迷惑。 故惭与愧一心并生。 故有余师。 以如是义摽于心首。 说如是言。 于所造罪自观无耻。 名曰无惭。 观他无耻。 说为无愧。 谓异熟因当时现起。 故名为自。 其异熟果后时方有。 故说为他。 彼义意言。 诸造罪者意乐不净。 于现罪业及当苦果。 皆无顾眄。 已说无惭无愧别相。 爱敬别者。 爱谓爱乐。 体即是信。 然爱有二。 一有染污。 二无染污。 有染谓贪。 无染谓信。 信复有二。 一忍许相。 二愿乐相。 若缘是处现前忍许。 或即于中亦生愿乐。 此中爱者是第二信。 或于因中亦立果称。 前信是爱。 隣近因故。 名爱无失。 敬谓敬重。 体即是惭。 谓如前释大善地法中。 言心自在性说为愧者。 应知即是此中敬体。 然复有言。 有所崇重故名为敬。 由此为先方生惭耻。 故敬非惭。 彼师应许。 无惭耻者。 能起恭敬。 以执先起敬时未有惭耻故。 应无惭耻者能起恭敬。 若谓敬时已有惭耻。 则不应说由敬为先方生惭耻。 若谓敬时非无惭耻。 然敬非惭。 此亦非理。 言敬非惭。 无证因故。 非敬为先方生惭耻。 勿无惭者能起恭敬。 又勿有敬而无惭耻。 然复确执敬体非惭。 但有虚言都无实义。 故应敬体是惭差别。 谓或有惭名有崇重。 此惭差别说名为敬。 补特伽罗为境界故。 即惭差别得崇重名。 夫崇重者是心自在。 心自在性已说为惭。 谓于心中有自在力。 能自制伏有所崇重。 故说敬体是惭差别。 于诸所尊有所崇重。 故名为敬。 是境第七。 或因第七由于所尊发随属意。 即名为惭。 此惭即是有所崇重。 故此敬体是惭差别。 义善成就。 即由此证。 补特伽罗为境信惭。 说名爱敬。 非谓以法为境起者。 故爱与敬。 虽是大善地法所摄。 而于无色不立为有。 有余师言。 信顺亲密而无耽染。 说名为爱。 瞻望所尊崇重随属。 说名为敬。 有余师说。 亲近善士。 因名为爱。 不越彼言。 因名为敬。 复有说者。 于和合众见等皆同。 故名为爱。 于可尊重深心恭事。 故名为敬。 此爱与敬。 欲色界有。 无色界无。 无依处故。 如是已说爱敬别相。 寻伺憍慢别相云何。 颂曰。 寻伺心麁细慢对他心举憍由染自法心高无所顾论曰。 寻伺别者。 谓心麁细。 心之麁性。 说名为寻。 心之细性。 说名为伺。 若尔寻伺体不异心。 经即就心说二性故。 此言非理。 由不了达经义趣故。 经言所有心麁细性名寻伺者。 由有此法心起便麁。 此法名寻。 由有此法心起便细。 此法名伺或作异释。 故体异心。 谓我不言。 心之麁性名心麁性。 心之细性名心细性。 者尔云何依心麁性名心麁性。 依心细性名心细性。 虽一心中二体可得。 用增时别故不相违。 如水与酢等分和合。 体虽平等而用有增。 麁心品中寻用增故。 伺用被损有而难觉。 细心品中伺用增故。 寻用被损有而难觉。 若谓酢用一切时增故非喻者。 此言非理。 我不定说。 以酢喻寻水喻于伺。 但有用增者。 即说如酢故。 由是寻伺。 虽一心中体具可得。 用时别故。 而无一心即麁即细。 如贪痴性虽并现行。 而得说心为有贪行。 随何心品有法用增。 此法为门。 总标心品。 诸无色法就用说增。 如是已说寻伺别相。 慢憍别者。 慢谓对他心自举性。 称量自他德类胜劣。 若实不实。 心自举恃陵蔑于他。 故名为慢。 憍谓染着。 自法为先。 令心傲逸无所顾性。 于自勇健财位戒慧族等法中先起染着。 心生傲逸于诸善本无所顾眄。 故名为憍。 于诸善本无所顾者。 谓由心傲。 于诸善业不乐修习。 是谓慢憍差别之相。 如是已说诸心心所品类不同俱生决定差别之相。 然心心所于契。 经中随义建立种种名相。 今当辩此名义差别。 颂曰。 心意识体一心心所有依有缘有行相相应义有五论曰。 心意识三体虽是一。 而训词等义类有异。 谓集起故名心。 思量故名意。 了别故名识。 颇勒具那契经意遣。 能了别者非无了别。 或种种义故名为心。 即此为他作所依止故名为意。 作能依止故名为识。 或界处蕴施设差别。 或复增长相续业生种子差别。 如是等类义门有异。 故心意识三名所诠义异体一。 如心意识三名所诠义异体一。 诸心心所名有所依。 所缘行相相应亦尔。 名义虽殊而体是一。 谓心心所。 以六内处为所依故。 名有所依。 以色等境为所缘故。 名有所缘。 即于所缘品类差别。 起行相故。 名有行相。 平等俱时与他性合。 行所缘境故名相应。 云何平等。 五义等故。 谓心心所五义平等。 故说相应。 所依所缘行相时事皆平等故。 事平等者。 一相应中如心体一。 诸心所法各各亦尔。 心所离心别有自性。 然譬喻者。 说唯有心无别心所心想俱时。 行相差别不可得故。 又经唯说识入胎故。 又说或心或意或识。 长夜流转生诸趣故。 又说士夫六界摄故。 又说我今不见一法速疾回转犹如心故。 又说我今不见一法若不修习则不调柔无所堪能犹如心故。 又说心远行独行故。 又于心所多诤论故。 谓或有说心所唯三。 或复有说心所唯四。 或说有十。 或说十四。 故唯有识随位而流。 说有多种心心所别。 如甘蔗汁如倡伎人。 故无受等别体可得。 然心心所。 时境性同。 行相无别异相难了。 故契经言。 心心所法展转相应。 若受若想若思若识。 如是等法和杂不离。 不可施设差别之相。 然识与想其相各别。 谓于境中。 总了名识别取名相。 施设名想。 以心强故。 诸契经中处处偏说如王来等。 遮心并起。 故说独行。 心所难知故多诤论。 岂多诤论便拨为无。 勿彼此中间亦无便有失。 然诸论者。 皆信离心别有心所。 但于多少数增减中而兴诤论。 以经不说数定量故。 若执受等是心差别。 如何即心可名心所。 据何定理说识为心。 复以何缘即名心所。 若谓诸识体即是心。 受等诸法是心体类。 心相续中有此法故。 名心所者。 何故不言所造诸色。 即是大种体类差别。 即于地等相续位中。 有此法故名为所造。 此既不尔。 彼云何然。 离大种外别有所造。 如顺正理已广决择。 若责何故知心所法决。 定离心别有体者。 由教理故。 如契经言。 眼及色为缘生于眼识。 三和合触俱起受想思。 如是诸法是心种类。 依止于心。 系属于心。 故名心所。 此俱生言不说无间。 但显心所同时而生。 又不容有心体俱生。 故知但说心所俱起。 无色法中已辩心心所。 今次当辩心不相应行。 颂曰。 心不相应行得非得同分无想二定命相名身等类论曰。 等者等取。 句身文身及和合性。 类者显余所计度法。 即前种类。 谓有计度。 离得等有蕴得等性。 如是诸法不与心相应故。 说名为心不相应行。 非如心所与心共一所依所缘相应而起。 说心言者。 为显此中所说得等。 是心种类。 诸心所法。 所依所缘皆与心同。 亦心种类。 为简彼故言不相应。 诸无为法亦心种类。 无所依缘故。 亦是不相应。 为欲简彼故复言行。 此已总标。 复应别释。 于中且辩得非得相。 颂曰。 得谓获成就非得此相违得非得唯于自相续二灭论曰。 得获成就。 义虽是一。 而依门异。 说差别名。 得有二种。 谓先未得及先已得。 先未得得说名为获。 先已得得说名成就。 应知非得与此相违。 谓先未得及得已失。 未得非得说名不获。 已失非得名不成就。 故说异生性名不获圣法。 于何法中有得非得。 且有为中于自相续有得非得。 非他相续及非相续。 若蕴堕在自相续中。 可有成就不成就故。 他相续蕴及非情蕴。 必无成就不成就故。 然不违害轮王契经。 于宝自在名成就故。 非成善等可同此说。 现于过未无自在故。 谓现在者。 唯于现在有自在力。 非于过未。 如转轮王于现七宝有自在力。 随意受用增上果故。 恒现前故。 随乐而转可名成就。 善不善法则不决定。 且如善法现在前时。 彼于去来诸不善法。 若离现得有何自在。 而名成就不善现前。 徵善亦尔。 况执过未全无体宗。 依何如何说名成就。 若谓有力。 当能生彼。 名成就者。 理亦不然后有异生。 应名圣者。 后心无学应是异生。 如是等类有众多失。 故得非得定有别体。 有为唯在。 自蕴非余。 无为法中唯于二灭有得非得。 一切有情无不成就。 非择灭者。 故对法中有如是说。 谁成无漏法。 谓一切有情除初刹那。 具缚圣者及余一切具缚异生诸余有情。 皆成择灭。 决定无有成就虚空。 以于虚空无有得故。 亦无不成就。 以无非得故。 若法有得亦有非得。 若法无得亦无非得。 其理决定。 依此得故说如是言。 色蕴行蕴一得所得。 余蕴行蕴说亦如是。 有漏无漏一得所得。 有为无为一得所得。 如是等类如理应思。 是已得法。 不失因故。 是此属彼。 智幖帜故。 得有此用。 故别有体。 若谓种子有此作用。 理不应然。 种与余法体别有无。 俱有过故。 若体别有。 体即是得。 但立异名。 若体别无。 则善不善杂染清净。 体应成一。 便爱非爱业果杂乱。 既尔解脱体亦应无。 又契经说。 一切白法无余断者。 善法还生所执种子应成无用。 如世尊说。 应知如是补特伽罗。 善法隐没恶法出现。 有随俱行善根未断。 以未断故。 从此善根。 犹有可起余善根义。 彼于后时一切皆断。 彼后决定还续善根。 故所执种定为无用。 非对法者所说诸得是法生因。 现见离得已得未得。 法亦生故。 由此诸师所执随界。 熏习功能不失增长。 皆已遮遣。 义无别故。 如是已成得非得性。 此差别义。 今广应思。 且得云何。 颂曰。 三世法各三善等唯善等有系自界得无系得通四非学无学三非所断二种论曰。 三世法得各有三种。 谓过去法。 有过去得。 有未来得。 有现在得。 如是未来及现在法各有三得。 约容有义且作是说。 其中差别后当更辩。 又善等法得唯善等。 谓善不善及无记法。 如其次第有善不善无记三得。 又有系法得唯自界。 谓欲色界无色界法。 如其次第唯有欲色无色三得。 若无系法得通四种。 谓不系法就总种类。 具四种得。 即三界系及与不系。 别分别者。 非择灭得通三界系。 若择灭得色无色系及与不系。 其圣道得唯有不系。 又有学法得唯有学。 若无学法得唯无学故。 学无学法得各有一种。 非学非无学法总类得有三。 别分别者。 全五取蕴及三无为。 总名非学非无学法。 且五取蕴。 及非择灭。 并非圣道所证择灭。 唯有非学非无学得。 若有学道所证择灭得唯有学。 若无学道所证择灭得唯无学。 又见修所系法。 如其次第有见修所断得。 非所断法得总有二。 别分别者。 诸无漏法名非所断。 若非择灭及非圣道所证择灭得唯一种。 谓修所断。 若以圣道所证择灭及道圣谛得唯。 一种谓非。 所断前言三世各有。 三得诸有为法皆定尔耶。 不尔云何。 颂曰。 无记得俱起除二通变化有覆色亦俱欲色无前起论曰。 无覆无记得唯俱起。 无前后生。 势力劣故。 一切无覆无记法得皆定尔耶。 不尔云何。 除眼耳通及能变化。 谓眼耳通慧及能变化。 心势力强故。 加行差别所成办故。 虽是无覆无记性收而有前后及俱起得。 又威仪路四蕴之得。 多分世断及刹那断。 唯除诸佛马胜苾刍及余善习威仪路者。 若工巧处四蕴之得。 亦多世断及刹那断。 除毗湿缚羯磨天神及余善习工巧处者。 唯有无覆无记法得但俱起耶。 不尔云何。 有覆无记色得亦尔。 谓唯色界初静虑染。 身语表业得亦如前。 但有俱起。 虽上品染。 而亦不能发无表故。 势力微劣。 由此定无法前后得。 欲界诸色亦定唯有俱起得耶。 不尔云何。 谓欲界系。 善不善色。 得无前起。 唯有俱生及后起得。 说一切有部显宗论卷第六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2:16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fojing/3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