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卷第二十二 内容: 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卷第二十二婆薮盘豆造陈天竺三藏真谛译破说我品第九大师世间眼已闭又证教人稍灭散不见实义无制人由不如思动乱法自觉已入最妙静荷负教人随入灭世间无主能坏德无钩制惑随意行若知佛法寿将尽已至喉是惑力盛时求脱勿放逸离此法于余法为无得解脱耶。 无。 云何如此。 非如我见诳于心故。 何以故。 彼人不于五阴相续中假立我言故。 何为由彼分别有别实物名我一切。 或以我执为生本故。 于余法无解脱义。 云何得知。 如此但于五阴相续中。 假起我言。 非于余义。 由我非证比二量所知故。 余法若实有若无障碍。 必定由证量得知。 譬如六尘及心。 或由比量得知。 譬如五根。 此中如此比知。 若有因缘。 余因缘不有故。 不见事生。 若有则见事生。 色尘等缘若具有。 能障碍法若悉不有。 盲聋等人及非盲聋等人。 于色等尘眼等识不生生故。 可得比量别因不有有义。 别因即是眼等根。 如此证量及比量。 于我不有故。 是故说决定无我。 是跋私弗多罗部所说。 必定有我。 与五阴不一不异。 此言宜应简择。 为彼执由实物故有。 由假名故有。 实有相云何。 假有相云何。 若如色等别有。 名实有物。 若如乳等但聚集有。 名假名有。 若由实物有与阴别性故。 应说与阴有异。 譬如别别阴。 必定须说此我因。 若无因即是无为。 则同外论师说。 亦无别用。 若汝执由假名有故有。 此说最胜。 我等亦说如此。 我等立我有。 不由实有说有。 亦不由假名有说有。 此何为。 约内所取现世诸阴执说为我。 今此别言。 于义复不开显。 非我等所解。 此约言显何义。 若义如此。 谓缘诸阴。 于诸阴中假名说我。 此义应成。 譬如缘色。 等物假名说乳。 复次若义如此。 谓因诸阴故。 我言成诸阴。 是说我言因故。 此执亦同前失。 我等说我不如此。 若不尔云何。 如约薪执说火。 约阴执说人亦尔。 云何约薪执说火。 若离薪火不可执说。 不可立火与薪有异与薪无异。 若火异薪。 薪应不热。 若火不异薪。 所烧应即是能烧。 如此离诸阴。 不可执说人。 亦不可说人异诸阴。 由有常过失故。 亦不可说人与诸阴不异。 由有断过失故。 善友愿汝为我说。 何物为薪。 何物为火。 后我当得知约薪执说火义。 此中何所应说。 所烧是薪。 能烧是火。 若有应说必如此说。 此中汝须更决说。 何物是所烧。 何物是能烧。 于世间中可然物说名薪。 亦名所烧。 若然能烧光最热说名火。 何以故。 此物能然彼能烧彼。 由能变异彼相续后不如本故。 此二各有八物所成。 缘薪火得生。 譬如缘乳酪生。 缘摩偷酢生。 是故言约薪热说火。 若尔则知火与薪异。 由不同时故。 若人如火必定缘阴生异于阴则成无常。 复次若于然薪中。 是热触说名火。 所余三大与此共生。 许此名薪。 此二互有差别。 明了易知。 由相有异故。 约薪有火义。 汝今应说。 云何约薪热说火。 何以故。 此薪非是火因。 亦非热说火因。 何以故。 但火是热说火因。 若汝说约言。 是依止义。 或共有义若尔诸阴于人应成依止。 应成共生。 彼互差别亦明了易知。 复次若阴灭人应即灭。 譬如薪灭火即灭。 是汝所说。 若火异薪。 薪应不热。 此中何物名热。 若汝说热性名热。 薪应不热。 别火性故。 复次若汝说。 若有热性名热。 此物虽与热性火异。 此复成热。 与热性相应故。 是故于别异无过失。 复次若汝言。 正然物说名薪。 亦说名火。 是故约义。 汝今应说若是阴即是人。 此不异义。 即至不可遮。 是故此譬不成。 如前云约薪执说火。 约阴执说人亦尔复次若不可说人与阴异所知。 有五种。 谓过去未来现在无为不可言。 此应不可说。 何以故。 此所知于过去等。 不可说为第五及非第五故是时汝等执说人为观诸阴执说人。 为观人执说人。 若观诸阴执说人名。 但约阴中执说人名。 由人不可得故。 若观人执说人。 云何言约阴执说人。 何以故。 此执说但人是所缘境故。 若汝言诸阴若有人则可知是故言约阴执说有人。 若尔眼根思惟光明等。 若有是时此色方可知。 亦应约眼根等执说色。 是有此义。 汝应说。 人于六识中。 是何识所知。 彼说由六识所知。 此义云何。 若缘眼所知色分别观人。 应说此人是眼所知。 不可说即色非即色。 乃至若缘意所知法分别观人。 应说此人是意所知。 不可说即法非即法。 若尔此人应成与乳等同。 若缘眼所知色分别观乳。 或观水等。 应说乳水是眼所知。 不可说即色非即色。 如此应说。 鼻舌身所知亦尔。 乃至不可说即触非即触。 勿乳水等非四物所成。 此非所许义。 是故如色等具物假说名乳及水等。 如此亦应具诸阴假说名人。 此义应成。 是汝所说。 缘眼所知色分别观人。 此言有何义。 为色是观察人智因。 为正证知色即证知人。 若色是人智因。 亦不可说人异于彼。 若尔色与光明眼根觉观等。 亦应不可说异。 彼是色智因故。 若正证知色。 即证知人。 为即由色证智证知人。 为由别智。 若即由色证智证知人。 人与色不应成异性。 或于色但假说人。 若不尔。 若由一智所证知。 此人非色此色非人。 此二云何可分别若不能如此分别。 云何强立此言。 谓色是有。 人亦是有。 何以故。 由随证知可说彼有如色乃至于法亦应说如此。 若由别智分别此二。 别时所得故。 人应成异色。 譬如黄色异青等。 又如前后刹那。 乃至于法亦应说如此。 若汝言。 如色及人一异不可说能证知。 此二智一异亦不可说。 是故此智亦不可说是有为。 则破自悉檀。 若说人是有。 但不可说即色非即色云何佛世尊说。 色无我乃至识亦无我。 是汝所说。 眼识能证见人。 此识为缘色生。 为缘人生。 为缘二生。 若尔何有。 若缘色生。 则不能缘人生。 譬如声等。 何以故。 若缘此尘此识得生。 唯此尘是此识缘缘。 若缘人及二。 此执与经不相应故。 则为佛经所违何以故。 经中已决判此义。 唯依缘二法诸识得生。 复有别经。 亦违此执。 经云比丘眼是因色是缘。 能生眼识。 何以故。 一切所有眼识。 唯因眼缘色生。 若如汝所执。 此人应成无常。 何以故。 是因是缘能生眼识。 彼皆无常。 由此经言故。 若汝执。 人非眼识境人则非眼识所知。 复次若汝立义。 人是六识所知。 此人由耳识所知故。 应成异色。 譬如声由眼识所知故。 应成异声。 譬如色。 于余尘应知亦如此复次此经文句。 违汝所执。 经云婆罗门。 是五根各别行处。 各别境界。 是因自行处境界。 彼各各受用。 非别根能受用别根行处境界。 谓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 心能受用五根行处境界。 是故心是彼所依止。 人非境界。 若非境界。 不应是六识所知。 若尔意根应成别不通经云有六种根。 各别行处各别境界。 乐欲自自行处境界。 此言于六众生我譬中说。 是义不然。 于此经中不定说六根为根。 是五根乐欲见等事不有故。 彼识亦尔。 彼增上处所引意识。 立此为根。 故说名根。 是独类心增上缘所引意识。 此识非能乐欲受用余根行处境界。 是故无失。 复次佛世尊说。 比丘我今为汝等说一切所应知一切所应识法门。 眼根是所应知。 是所应识。 色眼识眼触。 由眼触因缘。 于内生受。 谓苦乐不苦不乐等。 乃至由意触因缘。 于内生受。 谓苦乐不苦不乐等。 是名一切所应知一切所应识法门。 由此经。 若有所应知及所应识决。 唯此量不出于此。 于中不说人。 是故人决定非所应知。 智及识境界同故。 执我诸人说云。 我等由眼见人。 于非我所。 见有我故。 彼则堕我见处深坑。 于经中佛世尊自了义说云。 但于五阴说假名人。 于人经中说。 依眼缘色生眼识。 由三和合生触。 共生受想作意等。 是四种无色阴。 及眼根并色。 唯如此量说名人。 于此中立诸名。 谓萨埵那罗摩[少/兔]阇摩那婆弗伽罗时婆布洒善斗。 于中立言。 我由眼见色。 于中有世传云。 此命者如此名。 如此姓。 如此种类。 如此食。 如此受苦乐。 如此长寿。 如此久住。 如此寿际。 比丘如此事。 唯名为量。 唯言为量。 唯传为量如此等一切法无常有为。 故意所造。 由因缘生。 如此了义经。 于此执中。 佛世尊说为依为量。 此经不可更别思量。 复次有别经说。 婆罗门若说一切有。 唯是十二入。 若人非人所摄。 此人必定不有。 此义则成。 若入入摄。 非不可言。 于彼部中有如此经。 经言比丘。 若所有眼。 若所有色。 广说如经。 由唯此量。 比丘诸佛如来。 说一切有穷显一切说。 又频琵娑罗经中说。 比丘婴儿无闻凡夫随逐假名我言。 此中无我无我所。 唯苦欲生得生。 广说如经。 有阿罗汉比丘尼。 名世罗。 对魔王说此偈言。 如从和合分于中说车名如此依诸阴假名说众生于少分阿含中。 为波遮利婆罗门。 说此偈言。 波遮利汝听能解诸结法由此心有染复由此心净我者无我体颠倒故分别无我无众生唯法谓因果有分唯十二唯有阴入界熟思寻此法人实不可得如观内是空观外亦如是此二不可得能修及空义复有经说。 我执中有五种过失。 谓起我见众生见。 堕于见处。 与外道不异。 僻行邪道心。 不入空义。 不生净信心。 于中不住。 于此人圣法不得清净。 彼不以此文为依量。 何以故。 此文于我部中。 非所诵说。 为以部为依量。 为以佛言为依量。 若取部为依量。 佛世尊于彼则非正教师。 彼便非释迦种子。 若取佛言为依量。 如此等文句。 云何不取为依量。 彼云如此等文句。 非是佛言。 云何非佛言。 于我部中非昔所诵故。 于今非理事起。 此中有何非理。 此文句是一切余部所读诵。 此文句不违佛经及法尔。 由我等不读诵故。 此非佛言。 此言一向非正思量。 但由强作。 于彼为无此经耶。 谓一切法无我。 若汝言。 不说人是法。 不说人异法。 若尔此人应成非意识所知。 缘二识得生。 由经文决故。 于此文中汝云何分别救难。 经言于无我我执。 是想倒心倒见倒。 于无我我执是颠倒非于我。 何者非我。 诸阴入界。 汝于前云。 不可说我是色非色。 此言最不可忍。 何以故。 于余经说。 比丘若有沙门婆罗门。 观执有我。 彼一切但依五取阴。 起此观执。 是故一切不于我起我执。 复有经说。 若有诸人。 能忆种种宿住。 已忆正忆当忆。 彼一切唯依五阴。 若尔此经云何说此言。 我如此色等。 于宿世已生。 此言为显能忆宿住人能忆多种宿住。 若见人有色。 应堕身见过失。 若不说我。 一切色等则无属处故说。 此言不为显我。 是故人是假名有。 譬如聚流等。 若尔佛世尊。 不应成一切智人。 何以故。 无有心及心法能知一切法刹那刹那生灭故。 是故人能知。 若尔心灭时。 由执人不灭故。 汝则已信许人是常住。 我等不说于一切境由智一时现前佛世尊是一切智。 若不尔此云何。 是相续称为佛。 有如此胜能。 于随所欲知境中。 唯由回心生智无倒故。 称一切智。 此中说偈。 由相续有能称火食一切说遍知亦然不由俱悉解此义云何可知。 由说过去等世故。 如偈曰。 是过去诸佛是未来诸佛是现在世佛能除众生忧汝等但许五阴有三世非许人。 若唯五阴名人。 云何说此经。 经云我今为汝。 说重担取重担舍重担荷负重担。 云何此言不可说。 重担不能自荷负重担故。 云何不能此事。 非所曾见故不可言。 亦不可言此事非所曾见故。 复次应立取重担非阴所摄。 为成此义故。 佛世尊分别荷负重担人。 是命者如此名。 如此姓。 乃至如此久住。 及寿际。 应知是名荷负重担。 勿作别物意知。 或执为常住。 或执为不可言。 诸阴自能灭诸阴。 谓前阴于后阴。 为显荷负重担义。 故说此文。 必定有人。 何以故。 由此经言。 无自然生众生。 此执是邪见。 何人说无自然生众生。 如佛世尊分别众生。 我说亦尔。 是故若人拨无于余生中自然生。 五阴相续世一间立名自然生众生。 说此人起邪见。 谓无自然生众生。 由有诸阴自然生故。 是汝所说拨人邪见。 见何谛所灭。 此邪见不应由见谛灭。 亦不应由修道灭。 何以故。 人不属四谛摄故。 若汝言有别经为证。 显人非阴。 经言一人于世间向生。 生为利益安乐多人。 广说如经。 由此经言故人非阴。 是义不然。 由于聚中假说一故。 譬如说一麻一米。 或于一聚说一言。 如说一山一屋。 应说人即是有为。 由汝许有生故。 如阴先未有后有。 人生不尔不尔云何。 生由取别阴故。 譬如延若师生毗伽罗论师生。 由取明处故说名生。 又如比丘生道人生。 由取相故说名。 生又如老者已生病者已生。 由取别位故说名生。 是义不然。 由被拨故。 于经中佛世尊已拨此义。 何经于真实空经。 经云。 比丘如此有业有果报。 作者不可得。 实无有故。 是能弃舍此阴。 往取彼阴。 唯除于法世流布语所立人。 又于颇求那经中说。 我亦不说众生能取阴。 唯诸法相续起。 由此经。 是故知。 无有一人能取诸阴能舍诸阴。 汝今信执何延若师生。 乃至病者生。 立为人譬。 若执我此不成就。 非有故。 若执心及心法。 彼刹那刹那。 未曾有有故。 不可为譬。 若执身亦如心。 如身明相。 阴及人应成差别。 老病此二是别身。 是僧佉所立变异义。 于前已破。 是故延若师等不成譬。 若汝执。 诸阴有未有有义。 人则不尔。 若尔人应异阴。 亦是常住。 此义分明所显。 汝说阴五人一。 云何不说人与阴异。 汝云何说四大色一。 色不异四大。 如此是立义过失。 何者立义。 立唯有大义。 虽然如唯四大是色如此唯五阴是人。 此义已许。 若唯阴名人。 云何佛世尊。 不记命者即是身。 命者异于身。 由观问人意。 是故不记。 此问人执。 有一别实物名命者。 于内是作者。 彼人依此为问。 此物必定实无。 云何可记是一是异。 譬如龟毛强澁软滑。 此结宿旧诸师先已解释。 有大德那伽斯那阿罗汉。 旻隣陀王。 至大德所说云。 我今欲问大德。 沙门多漫言。 如我所问。 若大德直答。 我当问大德。 大德言。 王但问。 王即问。 命者为即是身。 为命者异身异。 大德言。 此义非所记。 王言。 大德。 我先为不令大德立誓耶。 谓不应说别语。 我有别语。 此义非可语。 大德言。 我今欲问大王。 诸王多漫言。 如我所问。 王若直答。 我当问王。 王言。 大德但问。 大德即问。 于王内中菴罗树。 此子为酸为甜。 王言。 我内中无菴罗树。 大德言。 大王。 我先为不令王立誓耶。 谓不应说别语。 王言。 我说何别语。 我内中无菴罗树。 树既无云何得记子味酸甜。 大王。 如此命者既无。 我云何能记异身不异身。 云何佛世尊。 不直记无我。 由佛观问人意。 故不直记。 何以故。 是诸阴相续。 立名命者。 勿问人由执此不有堕于邪见。 是故不说。 由彼未通达十二缘生理故。 是故彼非受此正说器。 复次由此道理应决此义。 为是由世尊说。 此言阿难。 跋娑同姓外道问我。 我为有为不有。 我不答。 若说此言。 为非相应耶。 谓一切法无我。 阿难。 若我答跋娑同姓外道问。 说一切法无我。 此外道于先已在痴闇。 为不更过前量入痴闇耶。 昔时我有我。 今时永无我。 若执有我则堕常见。 若执无我则堕断见。 广说如经。 此中说偈。 观见牙伤身及弃舍善业诸佛说正法如雌虎衔子若信说有我见牙伤彻身若弃假名我善子即堕落复说偈言。 由人实无故佛不记一异亦不得说无勿执无假我是阴相续中有善恶果理说命者拨无由说无命者彼人未堪受正说真空理问有我无我故不答我无若由观问意于有何不记同前无涅槃堕难故不记世间常住等问。 佛亦不记。 由观问人意故。 若彼执我为世间。 此无故四答不应理。 若彼执一切生死名世间答此亦不应理。 何以故。 若世间常住。 无一人得般涅槃若非常住。 则一切皆断灭。 自然般涅槃。 若具二必定。 一分不得涅槃。 一分自得。 若非二。 应成非得涅槃非非得涅槃。 由涅槃至得随属道故。 是故不可定为四答。 譬如不记尼乾弟子握中之雀。 由此义世间有边等四问。 佛亦不记。 此四问同前四义故。 何以知然。 有外道名郁胝柯。 以此四问佛。 复问。 为一切世间由此道得出离。 为世间一分。 大德阿难言。 郁胝柯。 是义汝于初已问世尊。 今何故。 复以方便更问此义。 如来有异死等四问。 由观问人意故。 佛亦不记。 何以故。 彼人执已解脱我名如来。 故为此问。 于执有我人。 应作如此问云何世尊记生存人有。 不记于异死人有。 为离堕常过失故。 此事云何记。 佛言。 弥底(知履反)履也。 今汝于未来当成如来阿罗诃三藐三佛陀。 复云何声闻过世已死于后生。 记彼言。 某甲某处受生。 如此亦应堕常过失。 若世尊先时见众生存在。 般涅槃已则不复见。 故不记者。 此应由无明故不记。 则拨大师一切智德。 汝或应信受此义。 谓由我不有故佛不记。 若佛见人不记。 虽不记此人是有。 亦是常住。 此义自成。 若汝说此义亦不可言。 谓佛见及不见。 若尔汝应渐渐成此义。 令皆不可言佛世尊是一切智。 不可言非一切智。 亦不可言我必定有。 由此言依实依住。 拨我无我说名见处。 说有亦是见处。 是故此言不可以为证。 阿毗达磨师说。 此二皆是边见。 断常二边见所摄故。 此言是理。 如跋婆经中言。 阿难若说有我。 此人则堕常见。 若说无我。 此人则堕断见。 若汝言。 人无何物往还生死。 何以故。 生死自往还。 此义不可言。 佛世尊说。 诸众生以无明为盖。 贪爱为缚。 往还此彼。 或于地狱。 或于畜生饿鬼人天道中。 如此长夜受于众苦。 增益贪爱。 常聚血滴。 若尔此人云何往还生死。 由舍此阴。 受彼别阴。 汝今所立义。 于前已破。 若尔离人生死云何自往还。 譬如火刹那刹那灭。 由相续故说行。 如此阴聚。 说名众生。 以贪爱为取。 约相续说名往还。 若世间唯是阴聚。 云何佛世尊说。 今我于昔时曾作世师。 名曰善目。 云何不应说如此。 由诸阴异故。 若尔何者有人。 若昔人即是今人。 人则常住是故今我是昔世师。 此言显一相续。 譬如有言。 是于彼火烧然至此。 若我实有。 唯诸佛如来能明了见。 见已世尊即立我执。 令成坚实。 我既是有我所亦成。 由佛说经为显此义。 众生于五阴中。 生我所执。 则成坚实。 是彼于五阴则成。 身见我所见有已。 彼我所爱复成坚实。 彼以我所爱。 为坚实系缚。 则于解脱转成极远。 若汝言。 于我不生我爱。 此言应何道理。 谓于无我由信有我起我爱。 于实我不起我爱。 是故于如来正法中。 无因缘起见疮疱。 谓有诸人拨无我。 起有我执。 复有诸人。 拨有执一切无。 是诸外道计。 执我实有别物。 正法内人起有我执。 及执一切无。 如此等人同不得解脱。 由无差别故。 若由一切种我实不有。 心既刹那刹那生灭。 久远时所曾更事。 今云何忆。 云何更知。 从忆念境界相类差别。 心念及更知生。 从此想类差别心。 无间念得生。 其相云何。 由与于彼回向觉观同有相应及想等。 无依止差别。 忧悲散乱等损其势力。 何以故。 此想类差别心。 若同境非同类。 不能生此念。 若同类非同境。 亦不能生此念。 若二同但一刹那。 亦不能生此念。 若异此三。 则能生此念。 若念生必由此生。 不见余物。 于念有功能故。 今云何别心所见余心得忆。 何以故。 天与心所见。 祠与心不应得忆是义不然。 不相应故。 天与心祠与心。 此二不相应。 非因果故。 如一相续心有相应。 彼则不尔。 我等不说。 别心所见。 别心能忆。 此云何。 从见心有别忆念心生。 由相续变异故。 如前所说。 若尔有何失。 从忆念心。 更知心生若无我孰能忆能忆是何义。 由念能取境。 此取境为异念。 不异此念。 能作取故。 是我前所说。 因缘能生此念。 谓想类差别心。 复次是汝所说。 及多忆念从此相续称名及多见忆念生。 说名忆念。 若无我此念是谁念。 又第六别言是何义主为义。 譬如人问。 此以何为主。 譬如婆罗门牛。 云何婆罗门为此牛主。 由乘将使等事属婆罗门故。 若尔此念。 于何处可使。 由此以我为彼主。 于应忆境中。 于中何用。 使彼为忆境故。 希有乐自在人。 作此言说谓使此为生此。 云何此可使为生彼名使为遣彼名使。 由念无行故。 因生说使。 若尔主应成财因。 财应成主果。 何以故。 由因于果果有增上。 由果因有所得。 是因能生念。 此念属此因。 是故主以因为义。 诸行聚相续摄在一处。 立名天与。 立名牛主。 此假名人。 于余处牛变异生中。 思量为因缘故。 说名牛主。 于中无一人名天与。 无一物名牛。 是故于中若离因义。 不可立为主。 何物能识。 此识是谁识。 应如念释。 此识因缘。 谓根尘觉观思惟。 如理应知。 是此差别。 若有人说我有。 由有观有者故。 一切有等事必定观有者等。 譬如天与行。 此中有事名行。 必定观行者天与识事亦尔。 是物能识。 此识必应依彼生。 应问此人。 汝所说天与是何物。 若说我为天与。 此我于前已破。 不可成立。 若汝说。 世流布所显。 此人不成一物。 诸行聚得如此名。 此中如说天与行。 说天与识亦尔云何说天与行。 诸行刹那刹那生灭相应无别异说名天与。 诸凡夫执彼。 许为一众生彼于别处作自相续因。 世间于彼说天与行。 于余处生说名行。 譬如光声相续于别处生说名行。 是彼正作识因。 说名天与识。 圣人由世流布所立。 亦说彼事。 为与言说相应故。 于经中说识识境。 此中识何所作。 悉无所作。 如识果随似因。 悉无所作。 但由得相似体故说如此。 说识识境亦尔。 悉无所作。 但由得相似体。 识相似有何义。 体生似彼。 是故此识。 虽从根生。 但说识尘。 不说识根。 复次此中识相续。 由于后识是因故。 说识识境。 此言无失由于因中立作者名故。 譬如说铃正鸣。 复次譬如灯行。 识识境亦尔。 云何灯行。 于光相续。 假名说灯。 此相续正生于余处说灯行余处。 如此于心相续。 假名说识。 此心相续于余尘中生识。 此识彼尘复次譬如世间说。 色有色生色住。 此中能有等不异有等。 亦有二言。 于识二言亦尔。 若从识识生。 不从我生。 云何生不恒似本。 又不由决定次第生。 譬如芽节叶等。 由住异诸行相故。 一切有为法性。 皆如此必定。 相续不同。 若不尔。 入如意得定。 观人身心。 相似生故。 一切相续。 与初刹那不异故。 后时不应自然出定。 亦有决定次第心生。 若心应从此心生。 从此彼必定生故。 亦有别心。 同相有功能生同相心。 由性差别故。 譬如从女人心次第若秽污身心生。 或此夫及子等心生。 复于后时。 由相续变异故。 更生女人心。 此心于秽污身心生中。 或于此夫及子等心生中有功能。 由同性故。 若异此则无功能。 复次从此女人心。 由别因缘。 生无量别心。 于此众心中。 若心多生。 明了生最近生。 从此心次第先生。 是彼修习力最强故。 除现时身外因缘差别。 此心修习力强。 云何不恒受果。 由此心有住异相故。 此住异相。 于别修习果生中。 随顺功德故。 此法相于一切心种类中。 是方无间因智中。 诸佛世尊有自在。 此中说偈。 于孔雀一尾具一切相因余人不能知此智是佛力何况无色诸心差别。 我等能知。 有余外道执。 从我心生。 此二难。 于彼外道最明了成。 云何心不恒生同一相。 云何不决定次第生。 譬如芽节叶等。 若汝执。 由观心和合差别故异。 是义不然。 由别和合不成就故。 由二和合物有定量故。 彼说和合相者。 非至为先后至说名和合。 由彼所执和合相。 则应立我有定量。 遍义则不成。 是故由心有行。 亦应说我有行及灭。 若汝执。 由于一分和合。 是义不然。 此一物无分故。 我亦许汝有和合。 虽然若心恒不异。 云何和合有差别。 若汝说。 由观智有差别。 是故心有差别。 是义不然。 智与心同难故。 我既无差别。 智云何有差别。 若汝执。 观功用差别。 从我和合智差别生。 是义不然。 云何不执。 但从功用差别。 相应心智差别生。 何以故。 此中无有我功能。 随一可知得故。 譬如药事成时有诳惑医说部莎诃言。 若汝说由我有此二得成。 此执但有语言。 若汝言。 此我是彼依止。 若尔于中何者是所依。 何者是能依。 何以故。 此二非所持。 譬如画色及婆陀罗子。 亦非能持。 譬如壁及瓶由有相碍。 俱有二过失故。 若我为彼依止不如此。 若不尔。 云何如地大。 是香等依止。 我今大喜此譬。 乃证我义。 谓我无如离香等别地大不可得。 于香等假名说地大。 如此于功用及心。 无有别我。 但于此二假名说我。 何人能决了有地异于香等。 汝今应知。 譬如无自在人有第二头。 异色等五尘。 若离香等无别地。 云何说于地有四德。 为各分别彼令他得知香等得地等名无别地等。 譬如说木像身形虽然若由观功用差别故。 智有差别。 云何不一时生一切智。 若功用最强。 是功用遮余功用。 若尔是最强功用。 云何不恒生果。 是彼道理。 是彼道理即是彼修分别。 我则无复用。 必定应信受。 有我念等。 由求那性故。 此求那必定依止物故。 是故念依我。 是我德若执彼依止余物。 则不相应。 离我余物无觉故。 是义不然。 彼求那性不成就故。 是汝所立。 念等是求那性。 于我不成就。 我等执一切所有皆名陀蜡脾(毗邪反)。 由经言。 沙门果者唯有六物。 是故彼依止陀蜡脾为性不成。 何以故。 是依止义。 前已简择。 不成就故。 是故此言。 但是漫说。 若我实无。 造业何用。 我当受乐。 我当受苦。 为此故造业。 我是何物。 我计执境界。 我计执何法为境界。 诸聚为境界。 汝云何知。 由于彼生爱故。 与白黑等智。 同依止故。 如说我白我黑我肥我瘦我老我少等。 见此计执我与白黑等智悉同依止。 汝不许于我有如此等差别。 是故此我计执。 但约阴起于我有恩故。 于身假名说我。 譬如世言。 彼臣即是我。 此于我有恩。 假立我言。 我计执则不尔。 若但缘身为境界。 云何不缘他身为境界。 是义不然。 不相应故。 此我计执。 随所有法共相应。 或身或心。 于中起我计执。 非于余处。 于无始生死所数习故。 何者为相应。 谓因果道理。 若无我此我计执。 是谁计执。 又第六别言是何义。 此问已去。 今复更来。 答亦如此。 乃至若法是此计执。 因此计执属此法。 若尔何法为计执。 因昔我计执所熏习。 缘自相续为境界。 有垢秽心。 若无我谁受苦谁受乐。 是依止中或苦生或乐生。 譬如树有花林有菓。 此苦乐以何法为依止。 内六入随一。 如前所说。 应知如此。 若执我无。 谁造作业。 谁受用果。 造作及受用。 此言有何义。 先未有能令有名作。 正得先业果名受用。 此言说别名。 非显别义。 解判法相师说。 于事有自在名作者。 见世间有人。 于余事中有自在能。 譬如天与。 于住食行等事中。 汝今说何法为天与。 若汝说我为名天与。 我前已破。 此不成有。 若说五阴是作者。 则无自在。 业有三种。 谓身口意。 此中于身业者。 是身为作事。 必系属心。 是心事于身亦系属。 自因缘心于自事亦尔。 是故随一无自在。 一切有法。 皆系属因缘故。 生起悉无自在。 汝法中是所执我。 若不观余因缘。 不许为作者故。 是故此自在不成。 由无此相。 是故随立一为作者。 皆不得成。 于事中若因由功能胜。 假名说为作者。 于余事不见我有一功能故。 不可立我为作者。 何以故。 意欲从忆念。 生觉观从意欲生。 功用从觉观生。 风从功用生。 从风起业。 于中我作何功能。 受用果何相。 若我正用此事。 说我为受者。 是受用果相。 此言何义。 若汝说觉知为受。 是义不然。 我于觉知无功能。 由已破于识我功能故。 若我无。 云何不以非众生为依止所有善恶业生长。 非受等依止故。 以何为依止。 六入为依止。 非我此义前已说。 我既无。 从已谢灭业。 于未来果云何生。 若我有。 从已谢灭业。 于未来果云何生。 从能依法非法生。 如汝所言。 有何能依及所依。 此语前已破。 是故法非法。 无所依止。 复次我等不说。 从已谢灭业。 于未来中果报得生。 若尔云何从业相续转异。 胜类果生。 譬如种子果。 如世间说从种子果生。 此果不从已谢灭种子生。 非无间生。 云何生。 从种子相续转异胜类生。 谓芽节叶等次第所生花。 及花后此果既从花生。 云何说为种子果。 由转转于花中生果功能。 是种子所作故。 是最后花功能。 若不以种子功能为先。 此花无功能。 得生如此等流果。 如此从此业说果报生。 不异此义。 果报不从已谢灭业生。 亦非无间生。 若尔云何从业相续转异。 胜类果生。 此中相续是何法。 转异是何法。 胜类是何法。 以业为先后后心生。 说名相续。 此相续后后异前。 说名转异。 于此转异中。 若有转异无间最能生果。 说名胜类。 此于余转异最胜故。 譬如有取死心于后有生有功能。 虽以种种业为先。 若业重最近数习。 是三所生功能。 此中明了显现非余业。 如偈言。 若重近数习及昔作诸业先先先后熟于轮转有续此中果报因所立。 于果报果中功能。 生果报已。 即便谢灭。 同类因所立。 于等流果中功能。 若有染污法。 对治生时。 即便谢灭若无染污法。 由心相续永谢灭故。 此功能即灭。 谓般涅槃时。 复次云何从果报。 别果报不更生。 譬如从种子果更生。 种子果。 此中一切所立义。 与譬义不必悉同。 此中不从果更生别果。 若尔云何生。 从湿胀转异胜类所生。 此中四大种类。 能生芽等。 是果种子非余。 复次是前相续。 由当有名说为种子。 以相似故。 此中亦尔。 从此果报。 听闻正邪二法等。 因缘差别所生。 或有流善。 或不善心。 转异若生。 从此更生别果报。 不由别理故。 此譬与立义同。 复次由此譬。 更应知此义。 譬如从勒荷汁所点摩东笼伽花。 相续转异所生。 于果内赤色瓤得生。 从余不生如此从业所生果报。 别果报不得生。 若由如前所说道理。 此则得生。 随麁如我智慧所知。 此理已显。 由种种胜能有差别。 诸业所熏习。 相续至如此位。 能生如此。 如此果报。 此义唯诸佛世尊境界。 此中说偈。 业熏习胜类果报位及净由一切种理离佛余不知佛经理互应解真义胜量依二说无伤何用难堕身如此善立理清净已见诸佛教法尔盲闇种种邪见行愿舍外执得明行此涅槃土一广道诸佛日言光所照众圣行熟无我理虽开昧眼人不见佛世尊告富娄那汝等正勤持此法若人依此修观行必定皆得五五德如此已显正义方为开智人智毒门愿彼舍离外邪执为自及他得实义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卷第二十二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2:14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fojing/3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