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第十七 内容: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第十七尊者众贤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辩缘起品第四之六如外器量别。 身量亦尔耶。 亦尔云何。 颂曰。 赡部洲人量三肘半四肘东西北洲人倍倍增如次欲天俱卢舍四分一一增色天踰缮那初四增半半此上增倍倍唯无云减三论曰。 赡部洲人身多长三肘半。 于中少分有长四肘。 东胜身人身长八肘。 西牛货人长十六肘。 北俱卢人三十二肘。 欲界六天最下身量。 一俱卢舍四分之一。 如是后后一一分增。 至第六天身一俱卢舍半。 色天身量初梵众天半踰缮那。 梵辅全一。 大梵一半。 少光二全。 此上余天皆增倍倍。 唯无云减三踰缮那。 谓无量光天倍增二至四。 乃至色究竟增满万六千。 身量既殊寿命别不。 亦有云何。 颂曰。 北洲定千年西东半半减此洲寿不定后十初叵量人间五十年下天一昼夜乘斯寿五百上五倍倍增色无昼夜殊劫数等身量无色初二万后后二二增少光上下天大全半为劫论曰。 北俱卢人定寿千岁。 西牛货人寿五百岁。 东胜身人寿二百五十岁。 南赡部人寿无定限。 劫后增减或少或多。 少极十年。 多极八万。 于劫初位人寿叵量。 非百千等所能计故。 已说人间寿量长短。 要先建立天上昼夜。 方可算计天寿。 短长。 天上云何建立昼夜。 人五十岁为六天中最在下天一昼一夜。 乘斯昼夜。 三十日为月。 十二月为岁。 彼寿五百年。 上五欲天渐俱增倍。 谓人百岁为第二天一昼一夜。 乘斯昼夜成月及年。 彼寿千岁。 夜摩等四随次如人。 二四八百千六百岁为一昼夜。 乘斯昼夜成月及年如次。 彼寿二四八千万六千岁。 已说六天寿量长短。 色天无有昼夜差别。 但以劫数知寿短长。 彼劫寿短长与身量数等。 谓若身量半踰缮那。 寿量半劫。 若彼身量一踰缮那。 寿量一劫。 乃至身量长万六千。 寿量亦同万六千劫。 已说色界天寿短长。 无色四天从下如次。 寿量二四六八万劫。 上所说劫为定依何。 为坏为成为中为大。 少光已上大全为劫。 自下诸天大半为劫。 即由此故说大梵王过梵辅天寿一劫半。 空成住坏各二十中总八十中为一大劫。 取成住坏总六十中。 为大梵王一劫半寿。 故以大半四十中劫。 为下三天所寿劫量。 已说善趣寿量短长。 恶趣云何。 颂曰。 等活等上六如次以欲天寿为一昼夜寿量亦同彼极热半中劫无间中劫全傍生极一中鬼月日五百頞部陀寿量如一婆诃麻百年除一尽后后倍二十论曰。 恶趣亦无如人昼夜。 然其寿量比况可知。 四大王等六欲天寿。 如其次第为等活等六[木*奈]落迦一昼一夜。 寿量如次亦同彼天。 谓四大王寿量五百。 于等活地狱为一昼一夜。 乘此昼夜成月及年。 以如是年彼寿五百。 乃至他化寿万六千。 于炎热地狱为一昼一夜。 乘此昼夜成月及年。 彼寿如斯万六千岁。 极热地狱寿半中劫。 无间地狱寿一中劫。 傍生寿量多无定限。 若寿极长亦一中劫。 谓难陀等诸大龙王。 故世尊言。 大龙有八。 皆住一劫能持大地。 鬼以人间一月为一日。 乘此成月岁。 寿五百年。 寒那落迦云何寿量。 世尊寄喻显彼寿言。 如此人间佉梨二十。 成摩竭陀国一麻婆诃量。 有置苣蕂平满其中。 设复有能百年除一。 如是苣蕂易有尽期。 生頞部陀寿量难尽。 此二十倍为第二寿。 如是后后二十倍增。 是谓八寒地狱寿量。 此诸寿量有中夭耶。 颂曰。 诸处有中夭除北俱卢洲论曰。 诸处寿量皆有中夭。 唯北俱卢定寿千岁。 此约处说非别有情。 有别有情不中夭故。 如顺正理举彼有情。 如是已就踰缮那等。 辩器世间身量差别。 就年等辩寿量有殊。 二量不同未说应说。 建立此等无不依名。 前二及名未详极少。 今应先辩三极少量。 颂曰。 极微字刹那色名时极少论曰。 以胜觉慧分析诸色至一极微。 故一极微为色极少。 不可析故。 如是分析诸名及时。 至一字刹那。 为名时极少。 一字名者如说掉名。 一刹那量如顺正理。 如是已辩三极少量。 前二量殊今次应辩。 踰缮那等其量云何。 颂曰。 极微微金水兔羊牛隙尘虮虱麦指节后后增七倍二十四指肘四肘为弓量五百俱卢舍此八踰缮那论曰。 极微为初。 指节为后。 应知后后皆七倍增。 谓七极微为一微量。 积微至七为一金尘。 积七金尘为水尘量。 水尘积至七为一兔毛尘。 积七兔毛尘为羊毛尘量。 积羊毛尘七为一牛毛尘。 积七牛毛尘为隙游尘量。 隙尘七为虮。 七虮为一虱。 七虱为穬麦。 七麦为指节。 三节为指。 世所极成。 是故于颂中不别分别。 二十四指横布为肘。 竪积四肘为弓。 谓寻竪积五百弓为一俱卢舍。 毗奈耶说。 此是从村至阿练若中间道量。 八俱卢舍为踰缮那。 已说极微渐次积集成微。 乃至一踰缮那。 然许极微略有二种一实二假。 其相云何。 实谓极成色等自相。 于和集位。 现量所得。 假由分析比量所知。 谓聚色中以慧渐析。 至最极位。 然后于中辩色声等极微差别。 此析所至名假极微。 令慧寻思极生喜故。 此微即极。 故名极微。 极谓色中析至究竟。 微谓唯是慧眼所行。 故极微言显微极义。 以何为证知有极微。 以阿笈摩及理为证。 阿笈摩者。 谓契经说。 诸所有色或细或麁。 细者谓极微。 更不可析故。 余有对色说名为麁。 又伽他言。 黑白等诸色皆有细有麁细者谓最微麁者谓对色由此诚证定有极微。 又毗奈耶作如是说。 七极微集名一微等。 如是名教。 其理者何。 谓如积集有情身色。 至色究竟有量最麁。 准此亦应分析诸色。 有究竟处名一极微。 云何知尔。 以何析法分析至穷。 犹有余故。 谓世现见。 以余聚色析余聚色。 有细聚生析析至穷。 犹有余分。 可为眼见更不可析。 如是聚色不能析处。 亦如麁聚有可析理。 谓彼可以觉慧分析。 如以聚色析聚至穷。 慧析至穷应有余在。 可为慧见更不可析。 此余在者即是极微。 是故极微其体定有。 此若无者聚色应无。 聚色必由此所成故。 如是已说踰缮那等。 应辩年等。 其量云何。 颂曰。 百二十刹那为怛刹那量腊缚此六十此三十须臾此三十昼夜三十昼夜月十二月为年于中半减夜论曰。 刹那百二十为一怛刹那。 六十怛刹那为一腊缚。 三十腊缚为一牟呼栗多。 三十牟呼栗多为一昼夜。 此昼夜有时增有时减有时等。 三十昼夜为一月。 总十二月为一年。 于一年中分为三际。 谓寒热雨。 各有四月。 十二月中六月减夜。 以一年内夜总减六。 如是已辩刹那至年。 劫量不同。 今次当辩。 颂曰。 应知有四劫谓坏成中大坏从狱不生至外器都尽成劫从风起至地狱初生中劫从无量减至寿唯十次增减十八后增至八万如是成已住名中二十劫成坏坏已空时皆等住劫八十中大劫大劫三无数论曰。 言坏劫者。 谓从地狱有情不复生至外器都尽。 坏有二种。 一趣坏。 二界坏。 复有二种。 一有情坏。 二外器坏。 然坏与成总分四品一者正坏。 二坏已空。 三者正成。 四成已住。 言正坏者。 谓此世间过于二十中劫住已。 从此复有等住二十坏劫便至。 坏劫将起住此洲人寿量八万。 若时地狱有情命终。 无复新生为坏劫始。 乃至地狱无一有情。 尔时名为地狱已坏。 诸有地狱定受业者。 业力引置他方狱中。 由此准知傍生鬼趣。 时人身内无有诸虫。 与佛身同傍生坏故。 有说二趣于人益者。 坏与人俱。 余者先坏。 如是二说前说为善。 若时人趣此洲一人。 无师法然得初静虑。 从静虑起唱如是言。 离生喜乐甚乐甚静。 余人闻已皆入静虑。 命终并得生梵世中。 乃至此洲有情都尽。 是名已坏赡部洲人。 广西二洲例此应说。 北洲命尽生欲界天。 由彼钝根无离欲故。 生欲天已静虑现前。 转得胜依方能离欲。 乃至人趣无一有情。 尔时名为人趣已坏。 若时天趣欲界六天。 随一法然得初静虑。 乃至并得生梵世中。 尔时名为欲天已坏。 如是欲界无一有情。 名欲界中有情已坏。 若时梵世随一有情。 无师法然得二静虑。 从彼定起唱如是言。 定生喜乐甚乐甚静。 余天闻已皆入彼静虑。 命终并得生极光净天。 乃至梵世中有情都尽。 如是名已坏有情世间。 唯器世间空旷而住。 余方世界一切有情。 感此三千世界业尽。 此边渐有七日轮现。 诸海乾竭众山洞燃。 洲渚三轮并从焚燎。 风吹勐焰烧上天宫。 乃至梵宫无遗灰烬。 自地火焰烧自地宫。 非他地灾能坏他地。 由相引起故作是言。 下火风飘焚烧上地。 谓欲界火勐焰上昇。 为缘引生色界火焰。 余灾亦尔。 如应当知。 如是始从地狱渐减乃至器尽。 总名坏劫。 所言成劫。 谓从风起。 乃至地狱始有情生。 谓此世间灾所坏已。 二十中劫唯有虚空。 过此长时次应复有。 等住二十成劫便至。 一切有情业增上力。 空中渐有微细风生。 是器世间将成前相。 风渐增盛成立如前。 所说风轮水金轮等。 然初成立大梵天宫。 乃至夜摩宫后起风轮等。 是谓成立外器世间。 器有坏成由有情力。 若有情类久集上天。 此器世间必应渐起。 令福减者散下居故。 谓极光净久集有情。 天众既多居处迫迮。 诸福减者应散下居。 此器世间理应先起。 故劫坏位有情上集。 于劫成时有情下散。 由罪福减及福罪增集散旋环。 理应如是。 既已成立此器世间。 初一有情极光净殁生大梵处空宫殿中。 后诸有情亦从彼殁有生梵辅。 有生梵众。 有生他化自在天宫。 渐渐下生乃至人趣。 俱卢牛货胜身赡部。 后生饿鬼傍生地狱。 法尔后坏必最初成。 若初一有情生无间狱。 二十中成劫应知已满。 此后复有二十中劫。 名成已住次第而起。 谓从风起造器世间。 乃至后后有情渐住。 初一有情极光净殁生大梵宫者。 即为大梵王。 诸大梵王必异生摄。 以无圣者还生下故。 上二界无入见道故。 即由此故无。 一有情无间二生为大梵义。 既说大梵最后命终。 极光净天寿八大劫。 二十中劫世界还成。 如何梵王生极光净受少寿量还从彼殁。 虽彼非无有中夭义。 而广大福方生彼天。 八大劫寿中。 始经少分。 二十中劫顷宁即命终。 以此观知余来生此。 此洲人寿经无量时。 至住劫初寿方渐减。 从无量减至极十年。 即名为初一住中劫。 此后十八皆有增减。 谓从十年增至八万。 复从八万减至十年。 尔乃名为第二中劫。 次后十七例皆如是。 于十八后。 从十岁增至极八万岁。 名第二十劫。 一切劫增无过八万。 一切劫减唯极十年。 十八劫中一增一减。 时量方等初减后增。 故二十劫时量皆等。 此总名为成已住劫。 所余成劫及坏已空。 虽无减增二十差别。 然由时量与住劫同。 准住各成二十中劫。 成中初劫起器世间。 后十九中有情渐住。 坏中后劫灭器世间前十九中有情渐舍。 如是所说成住坏空。 各二十中积成八十。 总此八十成大劫量。 诸劫唯用五蕴为体。 除此时体。 不可得故。 经说三劫阿僧企耶精进修行得成佛者。 于前所说四种劫中。 积大劫成三劫无数。 谓从初种大菩提种。 经三大劫阿僧企耶。 方乃得成大菩提果。 既称无数。 何复言三。 有释此言。 诸善算者依算计论。 算至数穷初不能知。 名一无数。 如是无数积至第三。 余复释言。 六十数内别有一数。 立无数名。 谓有经中说六十数。 此言无数当彼一名。 积此至三名三无数。 非诸算计不能数知。 菩萨经斯三劫无数。 方乃证得无上菩提。 如是已辩劫量差别。 诸佛独觉出现世间。 为劫增时。 为劫减位颂曰。 减八万至百诸佛现世间独觉增减时麟角喻百劫论曰。 从此洲人寿八万岁。 渐减乃至寿极百年。 于此中间诸佛出现。 何缘增位无佛出耶。 有情乐增难教厌故。 多行妙行故。 少有堕三涂。 减百年时何故无佛。 见于如是寿短促时。 不能具成佛所作故。 谓一切佛出现世间。 决定舍于第五分寿。 从定所起命行依身。 非于尔时所化乐见以设出世为佛事少。 故于尔时佛不出世。 经主于此作是释言。 五浊极增难可化故。 岂不今世人减百年。 五浊虽增而有能办。 入正决定离欲得果。 佛唯为此出现世间。 故彼所言非为善释。 非百年位佛出世时。 一切皆能遵崇圣教。 入正决定离欲得果。 可言减百一分不能办斯佛事。 故无佛出。 然于减百设佛出世。 亦有一分能遵教等如百年时。 佛何不出。 若谓减百堪化有情。 以极少故佛不出者。 是则应说前所立因。 不能具成佛所作故。 虽于减百五浊极增。 不能具成佛所作事。 由斯故佛不出世间。 不出亲因非彼所说。 言五浊者一寿浊。 二劫浊。 三烦恼浊。 四见浊。 五有情浊。 云何浊义。 极鄙下故。 应弃舍故。 如滓秽故。 岂不寿劫有情浊三互不相离。 见浊即用烦恼为体。 五应不成理实应然。 但为次第显五衰损极增盛时。 何等名为五种衰损。 一寿命衰损。 时极短故。 二资具衰损。 少光泽故。 三善品衰损。 欣恶行故。 四寂静衰损。 展转相违成諠诤故。 五自体衰损。 非出世间功德器故。 为欲次第显此五种衰损不同。 故分五浊。 独觉出现通劫增减。 然诸独觉有二种殊。 一者部行。 二麟角喻。 部行独觉先是声闻。 得胜果时转名独胜。 有余说彼先是异生。 曾修声闻顺决择分。 今自证道得独胜名。 麟角喻者。 谓必独出二独觉中麟角喻者。 要百大劫修菩提资粮。 然后方成。 麟角喻独觉。 部行独觉。 修因时量减百大劫。 时无定限。 言独觉者。 谓现身中离禀至教。 唯自悟道以能自调。 不调他故。 何缘独觉言不调他。 非彼无能演说正法以彼亦得无碍解故。 又能忆念过去所闻诸佛言词堪为他说。 得极远境宿住智故。 又不可说彼无慈悲。 为摄有情现神通故。 又不可说无受教机。 尔时有情亦有能起世间离欲对治道故。 虽有此理而今测量。 彼知尔时有情根欲。 入见谛等不藉他教。 故不说法以调伏他。 除此所余摄有情事。 无劳设教现通即成。 又诸独觉阙力无畏。 对于我论坚执众中。 欲说无我心便怯劣。 故不说教以调伏他。 轮王出世为在何时。 几种几俱何威何相。 颂曰。 轮王八万上金银铜铁轮一二三四洲逆次独如佛他迎自往伏诤阵胜无害相不正明圆故与佛非等论曰。 从此洲人寿无量岁。 乃至八万岁有转轮王生。 减八万时有情富乐寿量损减非其器故。 王由轮宝旋转应导威伏一切。 名转轮王。 施设足中说有四种。 金银铜铁轮应别故。 如其次第胜上中下。 逆次能王领一二三四洲谓铁轮王王一洲界。 铜轮王二。 银轮王三。 若金轮王王四洲界。 契经就胜但说金轮故契经言。 若王生在刹帝利种绍洒顶位。 于十五日受斋戒时。 沐浴首身受胜斋戒。 昇高堂殿臣僚毂翼。 东方欻有金轮宝现。 其轮千辐具足毂辋。 众相圆净非匠所。 成舒妙光明来应王所。 此王定是转金轮王。 转余轮王。 应知亦尔。 轮王如佛无二俱生。 故契经言。 无处无位非前非后。 有二如来应正等觉出现于世。 有处有位唯一如来。 如说如来。 轮王亦尔。 应审思择此唯一言。 为据一三千。 为约一切界。 应说一切界无差别言故谓无经说唯此世间。 又无经言唯一世界。 如何不说而能定知。 唯据一三千。 非约一切界。 若尔何故梵王经说。 我今于此三千大千诸世界中得自在转。 彼有密意。 谓若世尊不起加行唯能观此三千大千。 若时世尊发起加行。 无边世界皆天眼境。 天耳通等例此应知。 若不许然佛于余界何缘无有自在化能为阙大悲为智有碍。 阙大悲者。 经不应言。 如来悲心普覆一切。 智有碍者。 经不应言。 无一尔焰佛智不转。 若佛智悲遍于一切无碍无阙。 则应说法普能济度一切有情。 无边界中如来皆有不思议力能普化故。 余广决择如顺正理。 如是所说四种轮王威定诸方亦有差别。 谓金轮者。 诸小国王各自来迎作如是请。 我等国土宽广丰饶。 安隐富乐多诸人众。 唯愿天尊亲垂教勅。 我等皆是天尊翼从。 若银轮王。 自往彼土威严近至彼方臣伏。 若铜轮王。 至彼国已宣威竞德彼方推胜。 若铁轮王。 亦至彼国现威列阵剋胜便止。 一切轮王皆无伤害。 令伏得胜已各安其所居劝化令修十善业道。 故轮王死多得生天。 经说轮王出现于世。 便有七宝出现世间。 如是轮王非唯有七宝与余王别。 亦有三十二大士相殊。 若尔轮王与佛何异。 佛大士相处正明圆。 王相不然故有差别。 言处正者。 谓于佛身众相无偏。 得其所故。 言明了者。 谓于佛身相极分明能夺意故。 言圆满者。 谓于佛身众相周圆无缺减故。 劫初人众为有王无。 颂曰。 劫初如色天后渐增贪味由惰贮贼起为防雇守田论曰。 劫初时人皆如色界。 极光净没来生人间。 经于久时渐有王出。 故契经说。 劫初时人有色意成。 支体圆满诸根无缺。 形色端严身带光明。 腾空自在饮食喜乐。 长时久住。 有如是类地味渐生。 其味甘美其香郁馥时有一人禀性耽味。 嗅香起爱取尝便食。 余人随学竞取食之。 尔时方名初受段食。 资段食故身渐坚重。 光明隐没黑闇便生。 日月众星从兹出现。 由渐耽味地味便隐。 从斯复有地皮饼生。 竞耽食之。 地饼复隐。 尔时复有林藤出现。 竞耽食故林藤复隐。 有非耕种香稻自生。 众共取之以充所食。 此食麁故残秽在身。 为欲蠲除便生二道。 因斯遂有男女根生。 由二根殊形相亦异。 宿习力故。 相视遂生非理作意行非梵行。 人中欲鬼初发此时。 尔时诸人。 随食早晚随取香稻。 无所贮积。 后时有人禀性懒堕。 长取香稻贮拟后食。 余人随学渐多停贮。 由此于稻生我所心。 各纵贪情多收无厌。 故随收处无复再生。 遂共分田虑防远尽。 于己田分生悋护心。 于他分田有怀侵夺。 劫盗过起始于此时。 为欲遮防共聚详议铨量众内一有德人。 各以所收六分之一。 雇令防护封为田主。 因斯故立刹帝利名。 大众钦承恩流率土。 故复名大三末多王。 自后诸王此王为首。 时人或有情厌居家。 乐在空闲精修戒行。 因斯故得婆罗门名。 后时有王贪悋财物。 不能均给国土人民。 故贫匮人多行贼事。 王为禁止行轻重罚。 为杀害业始于此时。 时有罪人心怖刑罚。 覆藏其过异想发言。 虚诳语生此时为首。 于劫减位有小三灾。 其相云何。 颂曰。 业道增寿减至十三灾现刀疾饥如次七日月年止论曰。 从诸有情起虚诳语。 诸恶业道后后转增。 故此洲人寿量渐减。 乃至极十小三灾现。 故诸灾患二法为本。 一贪美食。 二性懒堕。 此小三灾中劫未起。 三灾者。 一刀兵。 二疾疫。 三饥馑。 谓中劫末十岁时人。 为非法贪染污相续。 不平等爱映蔽其心。 邪法萦缚瞋恚增上。 相见便起勐利害心。 如今猎师见野禽兽。 随手所执皆成利刀。 各骋凶狂互相残害。 又中劫末十岁时人。 由具如前诸过失故。 非人吐毒疾疫流行。 遇辄命终难可救疗。 又中劫末十岁时人。 亦具如前诸过失故。 天龙忿责不降甘雨。 由是世间久遭饥馑。 既无支济多分命终。 若有人能一日一夜持不杀戒。 以一药物起殷净心奉施僧众。 以一抟食奉施众僧。 决定不逢此三灾起。 此三灾起各经几时。 刀兵灾起极唯七日。 疾疫灾起七月七日。 饥馑七年七月七日。 度此便止人寿渐增。 东西二洲有似灾起。 谓瞋增盛身力羸劣数加饥渴。 北洲总无。 何等名为大三灾相。 颂曰。 三灾火水风上三定为顶如次内灾等四无不动故然彼器非常情俱生灭故要七火一水七水火后风论曰。 此大三灾逼有情类。 令舍下地集上天中。 初火灾兴由七日现。 有说如是七日轮行。 犹如鴈行分路旋运。 有说如是七日轮行。 上下为行分路旋运。 中间各相去五千踰缮那次水灾兴由降瀑雨。 有作是说。 从三定边空中欻然雨热灰水。 有余复说。 从下水轮起沸涌水上腾漂浸。 如实义者。 即此边生后风灾兴由风相击。 有作是说。 从四定边空中欻然飘击风起。 有余复说。 从下风轮起冲击风上腾飘鼓。 此如实义。 准前应知。 若此三灾坏器世界。 乃至无有细分为余。 后麁物生谁为种子。 岂不即以前灾顶风为缘引生风为种子。 或先所说。 由诸有情业所生风能为种子。 风中具有种种细物。 为同类因引麁物起。 或诸世界坏非一时。 有他方风具种种德来此为种。 亦无有过。 故化地部契经中言。 风从他方飘种来此。 如先所说前灾顶风。 此中何灾。 以何为顶。 火水风如次上三定为顶。 故世尊说。 灾顶有三。 若时火灾焚烧世界。 以极光净为此灾顶。 若时水灾浸烂世界。 以遍净天为此灾顶。 若时风灾飘散世界。 以广果天为此灾顶。 随何灾力所不及处。 即说名为此灾之顶。 何缘下三定遭火水风灾初二。 三定中内灾等彼故。 谓初静虑寻何为内灾。 能烧恼心等外火灾。 故第二静虑喜受为内灾。 与轻安俱润泽如水故。 遍身麁重由此皆除故。 经说苦根第二静虑灭。 以说内心喜得身轻安故。 此地喜盛。 余地所无。 故外水灾极至于此。 第三静虑动息为内灾。 息亦是风等外风灾。 故若入此静虑有如是内灾生。 此静虑中遭是外灾坏。 故初静虑内具三灾。 外亦具遭三灾所坏。 第二静虑内有二灾。 故外亦遭二灾所坏。 第三静虑内唯一灾。 故外但遭一灾所坏。 第四静虑无有外灾。 以彼定无内灾患故。 由此佛说。 彼名不动。 内外三灾所不及故。 若尔彼地器应是常。 不尔与有情俱生俱灭故。 谓彼天处无总地形。 但如众星居处各别。 有情于彼生时死时。 所在天宫随起随灭。 是故彼器体亦非常。 所说三灾云何次第。 要先无间起七火灾。 其次定应一水灾起。 此后无间复七火灾。 度七火灾还有一水。 如是乃至满七水灾。 复七火灾后风灾起。 如是总有八七火灾一七水灾一风灾起。 水风灾起皆从火灾。 从水风灾必火灾起。 故灾次第理必应然。 何缘七火方一水灾。 极光净天寿势力故。 谓彼寿量极八大劫。 故至第八方一水灾。 由此应知要度七水八七火后乃一风灾。 由遍净天寿势力故。 谓彼寿量六十四劫。 故第八火方一风灾。 如诸有情修定渐胜。 所感异熟身寿渐长。 由是所居亦渐久住。 外由内感理必应然。 说一切有部显宗论卷第十七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2:12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fojing/3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