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第十九 内容: 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第十九尊者众贤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辩业品第五之二如上所言。 由等起力身语二业成善不善。 等起有几。 何等起力令身语业成善不善。 等起相望差别云何。 颂曰。 等起有二种因及彼刹那如次第应知名转名随转见断识唯转唯随转五识修断意通二俱非修所成于转善等性随转各容三牟尼善必同无记随或善论曰。 身语二业等起有二。 谓因等起。 刹那等起。 在先为因故。 彼刹那有故。 如次初名转。 第二名随转。 谓因等起。 将作业时。 作是思惟。 我今当作如是如是所应作业。 能引发故说名为转。 刹那等起。 正作业时。 与先转心所引发业俱时行故说名随转。 若无随转。 虽有先因为能引发。 如无心位。 或如死尸。 表应不转。 随转于表有转功能。 无表不依随转而转。 无心亦有无表转故。 如上所言。 见所断惑。 内门转故不能发表。 若尔何缘薄伽梵说。 由邪见故。 起邪思惟邪语邪业及邪命等。 此不相违。 见所断识。 于发表业但能为转。 于能起表寻伺生中。 为资粮故不为随转。 于外门心正起业时。 此无有故由此故说。 见所断心为因等起。 发身语业定不能为。 刹那等起。 见所断识虽能思量。 而无功能动身发语。 然于动发一表业中。 容有多心思量动发。 唯后一念与表俱行。 异此表应非刹那性。 见所断识虽能为转发有表业。 然非表业。 于此识后无间即生。 内门转心不能引起。 与身语表俱行识故。 若异此者。 见所断心。 亦应于表业为刹那等起。 以修所断加行意识能无间引表俱行心。 亦与表俱行为刹那等起。 故见所断虽能为因引诸表业。 离修所断因等起心。 表俱行心无容得起是故欲界无有有覆无记表业。 然契经中。 但据展转为因等起。 密作是言。 由邪见故起邪语等。 阿毗达磨据彼不能无间引生表俱行识。 故密意说。 见所断心。 内门转故。 不能发表。 是故经论理不相违。 又见所断若发表色。 此色则应是见所断。 色非见断前已成立。 若五识身唯作随转。 无分别故。 外门转故。 修断意识有通二种。 有分别故。 外门转故。 由此应成四句分别。 有转非随转。 谓见所断心。 有随转非转。 谓眼等五识。 有转亦随转。 谓修所断一分意识。 有非转随转。 谓余一切修所成识。 以修所成无分别故。 异熟生识亦为随转。 如顺正理成立此义。 转随转识性必同耶。 不尔。 云何。 谓前转识若是善性。 后随转识通善等三。 不善无记为转亦尔。 唯牟尼尊转随转识。 多分同性少有不同。 谓转若善心随转。 亦善转。 心若无记随转亦然。 于续刹那定无迷故。 而或有位善随无记转。 曾无有时无记随善转。 以佛世尊于说法等心或增长无萎歇故。 既说善等转随转各三。 准此标释中足为明证。 所发诸业成善恶等。 随因等起非随刹那异此善心所引发业。 既与不善无记心俱。 何理能遮成恶无记。 是则应有从别思惟为因引生别性类业。 如是勤励。 欲为善者。 翻有不善无记业生。 或此相违便乖正理。 故业成善等定由转力。 非由随转力。 其理善成。 然随定心诸无表业。 与俱时起心一果故。 由随转力善性得成。 定属此心而得生故。 辩业界地傍论已周。 复应辩前表无表相。 颂曰。 无表三律仪不律仪非二论曰。 应知无表略说有三。 一者律仪。 二不律仪。 三者非二。 谓非律仪非不律仪。 能遮能灭恶戒相续。 故名律仪。 如是律仪差别有几。 颂曰。 律仪别解脱静虑及道生论曰。 律仪差别略有三种。 一别解脱律仪。 谓欲界戒。 二静虑生律仪。 谓色界戒。 三道生律仪。 谓无漏戒。 初律仪相差别云何。 颂曰。 初律仪八种实体唯有四形转名异故各别不相违论曰。 别解脱律仪相。 差别有八。 一苾刍律仪。 二苾刍尼律仪。 三正学律仪。 四勤策律仪。 五勤策女律仪。 六近事律仪。 七近事女律仪。 八近住律仪。 如是八种律仪相差别。 总名第一别解脱律仪。 此中依能修离恶行及离欲行补特伽罗。 安立前五律仪差别。 以如是类补特伽罗乃至命终能离杀等诸恶行故。 及能远离非梵行故。 次复依能修离恶行非离欲行补特伽罗。 安立尽形在家二众律仪差别。 以如是类补特伽罗乃至命终能离杀等诸恶行故。 不能远离非梵行故。 由是经中但作是说。 离欲邪行非非梵行。 后复依能修非全离恶行欲行补特伽罗。 安立在家一昼一夜律仪差别。 以如是类补特伽罗不能全离恶行诸欲为令渐习全离恶行及诸欲行方便住故。 虽名有八。 实体唯四。 一苾刍律仪。 二勤策律仪。 三近事律仪。 四近住律仪。 唯此四种别解律仪。 皆有体实相各别故。 所以者何。 离苾刍律仪无别苾刍尼律仪。 离勤策律仪无别正学勤策女律仪。 离近事律仪无别近事女律仪。 云何知然。 由形改转体。 虽无舍得而名有异故。 形谓形相。 即男女根。 由此二根男女形别。 但由形转令诸律仪名为苾刍苾刍尼等。 谓转根位令本苾刍律仪名苾刍尼律仪。 或苾刍尼律仪名苾刍律仪。 令本勤策律仪名勤策女律仪。 或勤策女律仪及正学律仪名勤策律仪。 令本近事律仪名近事女律仪。 或近事女律仪名近事律仪。 非转根位有舍先得得先未得律仪因缘。 故四律仪非异三体。 若从近事律仪受勤策律仪。 复从勤策律仪受苾刍律仪。 此三律仪为由增足远离方便立别别名如隻双金钱及五十二十为体各别具足顿生。 三种律仪体不相杂。 其相各别具足顿生。 三律仪中具三离杀。 一一离杀其体各异。 余随所应当知亦尔。 由因缘别故体不同。 如如求受多种学处。 如是如是能离多种。 高广床座饮诸酒等憍逸处时。 即离众多杀等缘起。 以诸远离依因缘发。 故因缘别远离有异。 若无此事舍苾刍律仪。 尔时则应三律仪皆舍。 前二摄在后一中故。 既不许然故三各别。 然此三种互不相违。 于一身中俱时而转。 非由受后舍前律仪。 勿舍苾刍戒便非近事等。 先已舍彼二律仪故。 近事近住勤策苾刍四种律仪云何安立。 颂曰。 受离五八十一切所应离立近事近住勤策及苾刍论曰。 应知此中如数次第。 依四远离立四律仪。 谓受离五所应离法。 建立第一近事律仪。 何等为五所应离法。 一者杀生。 二不与取。 三欲邪行。 四虚诳语。 五饮诸酒。 若受离八所应离法。 建立第二近住律仪。 何等为八所应离法。 一者杀生。 二不与取。 三非梵行。 四虚诳语。 五饮诸酒。 六涂饰香鬘舞歌观听。 七坐卧高广严丽床座。 八食非时食。 若受离十所应离法。 建立第三勤策律仪。 何等为十所应离法。 谓于前八涂饰香鬘舞歌观听开为二种。 复加受畜金银等宝以为第十。 为引怖怯众多学处。 在家有情显易受持。 故于八戒合二为一。 如为佛栗氏子略说学处有三。 若受离一切应离身语业。 建立第四苾刍律仪。 别解脱律仪众名差别者。 颂曰。 俱得名尸罗妙行业律仪唯初表无表名别解业道论曰。 以清凉故。 名曰尸罗。 此中尸罗是平治义。 戒能平险业。 故得尸罗名。 智者称扬故名妙行。 或修行此得爱果故。 所作自体故名为业。 亦名律仪。 如前已释如是应知。 别解脱戒。 通初后位无差别名。 唯初刹那表及无表。 得别解脱及业道名。 谓受戒时。 初表无表别别弃舍种种恶故。 依初别舍义。 立别解脱名。 或初所应修。 故名别解脱。 或彼初起最能超过。 如狱险恶趣。 故名别解脱。 即初刹那表与无表。 亦得名为根本业道。 初防身语畅思业故。 从第二念乃至未舍。 不名别解脱。 名别解律仪不名业道。 但名后起。 已辩安立差别律仪。 当辩律仪成就差别。 谁成就何律仪。 颂曰。 八成别解脱得静虑圣者成静虑道生后二随心转论曰。 八众皆成就别解脱律仪。 谓从苾刍乃至近住。 静虑生者。 谓此律仪。 由从或依静虑生故。 若得静虑者。 定成此律仪。 静虑眷属亦名静虑道生。 律仪圣者皆成就此。 复二种谓学及无学。 于前所说三律仪中。 静虑道生随心而转。 非别解脱。 所以者何。 异心无心亦恒转故。 静虑无漏二种律仪。 亦名断律仪。 依何位建立。 颂曰。 未至九无间俱生二名断论曰。 未至定中九无间道。 俱生静虑无漏律仪。 以能永断欲缠恶戒。 及能起惑名断律仪。 唯未至定中。 有断对治故。 由此但摄九无间道。 此中尸罗灭恶戒故。 由此或有静虑律仪。 非断律仪。 应作四句。 第一句者。 除未至定九无间道。 所余有漏静虑律仪第二句者。 依未至定九无间道无漏律仪。 第三句者。 依未至定九无间道有漏律仪。 第四句者。 除未至定九无间道。 所余一切无漏律仪。 如是或有无漏律仪。 非断律仪。 应作四句。 谓前四句逆次应知。 若尔世尊所说略戒。 身律仪善哉善哉语律仪意律仪善哉善哉遍律仪又契经说。 应善守护。 应善安住眼根律仪。 此意根律仪。 以何为自性。 此二自性非无表色。 若尔是何。 颂曰。 正知正念合名意根律仪论曰。 意根律仪一一各用正知正念合为自体。 故契经说。 眼见色已不喜不忧。 恒安住舍正知正念。 如是乃至意了法已。 列别名已。 重说合言。 遮谓二律仪。 如次二为体。 今应思择表及无表。 谁成就何。 齐何时分。 且辩成无表律仪不律仪。 颂曰。 住别解无表未舍恒成现刹那后成过不律仪亦然得静虑律仪多恒成过未圣初除过去入定道成中论曰。 住别解脱补特伽罗。 从初刹那乃至未遇舍学处等诸舍戒缘。 恒成现世。 此别解脱律仪无表。 初刹那后亦成过去。 前未舍言遍流至后。 如说安住别解律仪。 住不律仪应知亦尔。 谓从初念乃至未遇受律仪等舍恶戒缘。 恒成现世。 恶戒无表。 初刹那后亦成过去。 诸有获得静虑律仪。 乃至未舍来。 多恒成过未。 前生所失过去定律仪。 今初刹那必还得彼故。 以顺决择分所摄定律仪。 初刹那中不成过去。 余生所得命终时舍。 今生无容重得彼法。 为简彼法。 故说多言。 无漏律仪。 一切圣者多成过未。 唯初刹那不成过去。 此类圣道先未生故。 昔曾未得创得名初。 先得已失今创得时亦得过去。 已曾生者。 初刹那后乃至未舍。 亦成过去未来成就。 乃至未般无余涅槃。 若入静虑及无漏道。 如次成现在静虑道律仪。 非出观时有成现在。 定道无表随心转故。 散心现前必无彼故。 已辩安住善恶律仪。 住中云何。 颂曰。 住中有无表初成中后二论曰。 言住中者。 谓非律仪非不律仪。 彼所起业不必一切皆有无表。 若有无表即是善戒。 或是恶戒种类所摄。 或非二类。 彼初刹那但成中世。 谓成现在。 此是过去未来中故。 初刹那后未舍以来。 恒成过现二世无表若有安住律不律仪。 亦有成恶善无表不。 设有成者为经几时。 颂曰。 住律不律仪起染净无表初成中后二至染净势终论曰。 若住律仪。 由胜烦恼作杀缚等诸不善业。 由此便发不善无表住不律仪。 由淳净信作礼佛等诸胜善业。 由此亦发诸善无表。 乃至此二心未断来。 所发无表恒时相续。 然其初念唯成现在。 第二念等通成过现。 已辩成无表。 成表业云何。 颂曰。 表正作成中后成过非未有覆及无覆唯成就现在论曰。 一切安住律不律仪及住中者。 乃至正作诸表业来恒成现表。 初刹那后至未舍来恒成过去。 必无成就未来表者。 不随心色势微劣故。 诸散无表亦同此释。 有覆无覆亦无记表。 定无有能成就过未。 法力劣故。 唯能引起法俱行得。 得力劣故。 不能引生自类相续可法灭已追得言成。 亦无功能逆得当法。 岂不此表如能起心。 亦应有成去来世者。 此表力劣。 由彼劣故此责非理。 所起劣于能起心故。 所以然者。 如无记心能发表业。 所发表业不生无表。 故知所起劣能起心。 如律仪名既有差别。 不律仪号亦有别耶。 亦有。 云何。 颂曰。 恶行恶戒业业道不律仪论曰。 此恶行等五种异名。 是不律仪名之差别。 是诸智者所诃厌故。 果非爱故立恶行名。 障净尸罗故名恶戒。 身语所造故名为业。 根本所摄能畅业思。 业所游路故名业道。 不静身语名不律仪。 然业道名唯目初念。 通初后位立余四名。 今应思择。 若成就表亦无表耶。 应作四句。 颂曰。 成表非无表住中劣思作舍未生表定成无表非表论曰。 唯成就表非无表者。 谓住非律非不律仪。 劣善恶思造善造恶。 身语二业唯能发表。 此尚不能发无表业。 况诸无记思所发表。 除有依福及成业道。 彼虽劣思起亦发无表故。 唯成无表。 非表业者。 谓得静虑补特伽罗。 今表未生先生已舍。 俱成非句。 如理应思。 如是建立表与无表及成就已。 于中律仪三种差别云何而得。 颂曰。 定生得静虑彼圣得道生别解脱律仪得由他教等论曰。 静虑律仪与心俱得。 若得有漏近分根本。 静虑地心静虑律仪。 尔时便得彼心俱故。 从无色界没生色界。 时随得彼地中生得静虑即亦得彼俱行律仪。 无漏律仪亦心俱故。 若得无漏近分根本。 静虑地心。 尔时便得彼声为显。 前静虑心复说圣言。 简取无漏六静虑地。 有无漏心。 谓未至中间及四根本。 定非三近分。 如后当辩。 别解脱律仪。 由他教等得。 能教他者说名为他。 从如是他教力发戒。 故说此戒由他教得。 此复二种。 谓从僧伽补特伽罗有差别故。 从僧伽得者。 谓苾刍苾刍尼及正学戒。 从补特伽罗得者。 谓余五种戒。 诸毗奈耶毗婆沙师。 说有十种得具戒法。 为摄彼故复说等言。 何者为十。 一由自然。 谓佛独觉自然。 谓智以不从师证此智时得具足戒。 二由佛命善来苾刍。 谓耶舍等由本愿力佛威加故。 三由得入正性离。 生谓五苾刍由证见道得具足戒。 四由信受佛为大师。 谓大迦叶。 五由善巧酬答所问。 谓苏陀夷。 六由敬受八尊重法。 谓大生主。 七由遣使。 谓法授尼。 八由持律为第五人。 谓于边国。 九由十众。 谓于中国。 十由三说归佛法僧。 谓六十贤部共集受具戒。 此中或由本愿力故。 或阿世耶极圆满故。 或薄伽梵威所加故。 随其所应得具足戒。 如是所说别解律仪。 应齐几时要期而受。 颂曰。 别解脱律仪尽寿或昼夜论曰。 七众所依别解脱戒。 唯应尽寿要期而受。 近住所依别解脱戒唯一昼夜要期而受。 此时定尔何因故然。 非毗奈耶。 相应义理。 非一切智者能测量其实。 有余师说。 世尊觉知戒时边际但有二种。 一寿命边际。 二昼夜边际。 重说昼夜为半月等。 故佛但说二受戒时。 以佛经中唯说昼夜。 故对法者亦作是言。 近住律仪唯昼夜受。 必应有法能为障碍令过昼夜彼戒不生。 故佛经中唯说昼夜。 不说或五或十等时。 然有说言。 佛观所化根难调者。 且应授与一昼夜戒非无过此。 依何理教作如是言。 过此戒生不违理故。 复减于此何理相违。 谓所化根有难调者。 已许为说昼夜律仪。 何不为调渐难调者。 说唯一夜一昼须臾。 以难调根有多品故。 然曾不说由此知有近住定时。 若减若增便不发戒。 世尊观是。 故唯说此。 依何边际得不律仪。 颂曰。 恶戒无昼夜以非如善受论曰。 要期尽寿造诸恶业。 得不律仪非一昼夜。 如近住戒。 所以者何。 以此非如善戒受故。 谓必无有立限对师。 受不律仪如近住戒。 我一昼夜定受不律仪。 此是智人所诃厌业故。 虽亦无有立限对师。 我当尽形造诸恶业。 而由发起坏善意乐。 欲永造恶得不律仪。 非起暂时造恶意乐。 无师而有得不律仪。 故不律仪无一昼夜。 然近住戒功德可欣。 由现对师要期受力。 虽无毕竟坏恶意乐。 而于一昼夜。 得近住律仪。 故得不律仪与得律仪异。 说一昼夜近住律仪。 欲正受时当如何受。 颂曰。 近住于晨旦下座从师受随教说具支离严饰昼夜论曰。 近住律仪于晨旦受。 谓受此戒要日出时。 此戒要经一昼夜故。 诸有先作如是要期。 我当恒于月八日等决定受此近住律仪。 若旦有碍缘。 斋竟亦得受。 言下座者。 谓在师前居卑劣座身心谦敬。 身谦敬者。 或蹲或跪曲躬合掌。 唯除有病。 心谦敬者。 于施戒师心不轻慢。 于三宝所生极尊重殷净信心。 以诸律仪从敬信发。 若不谦敬不发律仪。 此必从师无容自受。 以后若遇诸犯戒缘。 由愧戒师能不违犯。 谓彼虽阙自法增上。 由世增上亦能无犯。 受此律仪应随师教。 受者后说勿前勿俱。 如是方成从师教受。 异此授受二俱不成。 具受八支方成近住。 随有所阙近住不成。 诸远离支互相属故。 由是四种离杀等支。 于一身中可俱时记。 以诸远离相系属中或少或多相差别故。 受此戒者心离严饰。 憍逸处故。 常严身具不必须舍。 缘彼不能生其憍逸。 如新异故。 受此律仪心须昼夜。 谓至明旦日初出时。 经如是时戒恒相续。 异此受者。 虽生妙行不得律仪。 然为令招可爱果故。 亦应为受。 言近住者。 谓此律仪近阿罗汉住。 以随学彼故。 有说此近尽寿戒住。 有说此戒近时而住。 如是律仪或名长养。 长养薄少善根有情。 令其善根渐增多故。 何缘受此近住律仪。 必具八支非增非减。 颂曰。 戒不逸禁支四一三如次为防诸性罪失念及憍逸论曰。 八中前四是尸罗支。 谓离杀生至虚诳语。 由此四种离性罪故。 次有一种。 是不放逸支。 谓离饮诸酒生放逸处。 虽受尸罗若饮诸酒。 则心放逸毁犯尸罗。 醉必不能护余支故。 后有三种。 是禁约支。 谓离涂饰香鬘乃至食非时食。 以能随顺厌离心故。 厌离能证律仪果故。 何缘具受如是三支。 若不具支便不能离性罪失念憍逸过失。 谓初离杀至虚诳语。 能防性罪离贪瞋痴所起杀等诸恶业故。 次离饮酒能防失念。 以饮酒时能令忘失应不应作诸事业故。 则不能护余远离支。 后离余三能防憍逸。 以若受用种种香鬘高广床座习近歌舞心便憍举寻即毁戒。 由离彼故心便离憍。 谓香鬘等若恒受用。 尚顺憍慢为犯戒缘。 况受新奇曾未受者。 故一切种皆应舍离。 若有能持依时食者。 以能遮止恒时食故。 便忆自受近住律仪。 能于世间深生厌离。 若非时食二事俱无。 数食能令心纵逸故。 由此大义故具受三。 于此八中离非时食是斋亦斋支。 所余七支是斋支非斋。 如正见是道亦道支。 余七支是道支非道。 为唯近事得受近住。 为余亦有受近住耶。 颂曰。 近住余亦有不受三归无论曰。 诸有未受近事律仪。 一昼夜中归依三宝。 说三归已受近住戒。 彼亦受得近住律仪。 异此则无。 除不知者。 由意乐力亦发律仪。 岂不三归则成近事。 如契经说。 佛告大名。 诸有在家白衣男子男根成就。 归佛法僧起殷净心。 发诚谛语自称我是邬波索迦。 愿尊忆持慈悲护念。 齐是名曰邬波索迦。 此不相违受三归位未成近事。 所以者何。 要发律仪成近事故。 说一切有部显宗论卷第十九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2:11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fojing/3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