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七十五 内容: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第七十五尊者众贤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辩智品第七之三如是已辩诸智差别。 智所成德今当显示。 于中先辩佛不共德。 且初成佛尽智位修不共佛法有十八种。 何谓十八。 颂曰。 十八不共法谓佛十力等论曰。 佛十力四无畏三念住及大悲。 如是合名为十八不共法。 唯于诸佛尽智时修。 余圣所无。 故名不共。 且佛十力差别云何。 颂曰。 力处非处十业八除灭道定根解界九遍趣九或十宿住死生俗尽六或十智宿住死生智依静虑余通赡部男佛身于境无碍故论曰。 佛十力者。 一处非处智力具以如来十智为性。 为依何义立此力名。 佛于经中自作是说。 苾刍谛听。 如来于处如实知处。 如来于非处如实知非处。 乃至广说。 知一切法自性功能理定是有。 名为处智。 知一切法自性功能理定非有。 名非处智。 此智通缘情非情境。 与一切智皆不相违。 恐于略说少功难悟。 故复此中析出余九。 如薄伽梵多界经中自广分别。 处非处义身等恶行。 感非爱果。 定有是处。 感可爱果。 必无是处。 乃至广说。 于彼经中所未说者我依余教复略分别。 谓诸如来犹有误失。 诸应分别而一向记。 无力无畏三念住等不共功德。 必无是处诸圣犹起见所断惑。 覆罪堕恶。 必无是处。 造无间者现身见法堕邪性者现入正性。 外道法内有真沙门。 有虽受生而无有死。 有不还者复欲界生。 有阿罗汉更受后有。 有舍二种识犹现行处。 有十三界有十九蕴有第六世。 有第四谛有第五。 必无是处。 如来所使有能遮遏。 世尊使者事未究竟。 正在慈定灭尽定中。 随信法行者有能为损害。 北俱卢死堕恶趣中。 及有中殀。 必无是处。 诸行不灭涅槃非常。 异生有能断有顶惑于一相续二心俱行无漏为因招异熟果。 五识得与觉支相应。 眠梦位中有生有死。 得果退等。 必无是处。 有五识身无寻无伺。 缘名过未离世为境。 有鼻舌识有覆无记。 有生上界入现观者。 有耳见色有眼闻声。 舌嗅香等。 必无是处。 如是等类得非处名。 与此相违皆名是处。 岂不处智已知非处。 诸非处智亦已知处。 何劳双说处非处名。 虽理实然而双说者。 为欲遮止无因论故说是处名。 为欲遮止恶因论故说非处名。 依一智体双说无失。 宁知于一处非处力中。 恐略难悟析出余九力。 以余皆有此力义故。 谓如实知恶行能感可爱异熟。 妙行能感非爱异熟。 必无是处。 与此相违定有是处又如实知顺退分定能逮胜德。 顺胜进分能引退堕。 必无是处。 与此相违定有是处。 又如实知若此品根能证此果。 此根未满此界已证。 必无是处。 与此相违定有是处。 又如实知下劣胜解。 鄙恶喜乐能逮胜德。 必无是处。 与此相违定有是处。 又如实知诸有情类界性各别而情契合。 必无是处。 与此相违定有是处。 又如实知趣生死行能证涅槃。 趣涅槃行能招生死必无是处。 与此相违定有是处。 又如实知前际有始必无是处。 与此相违定有是处。 又如实知未断生结死已不生。 或彼已生毕竟不死。 或彼不往善趣恶趣必无是处。 与此相违定有是处。 又如实知非理作意能得漏尽必无是处。 与此相违定有是处。 我于如是一一力中。 略举方隅显处非处。 若尽其事言论无穷。 故应皆名处非处力。 恐略难悟别立异名。 二业异熟智力。 八智为性除灭道智。 谓善分别如是类业。 感如是类诸异熟果。 无罣碍智名业异熟智力。 或说名为自业智力。 谓善分别如是类果。 是自所造业力所招。 非妻子等所能与夺。 如是类业必招自果不可贸易。 无罣碍智名自业智力。 又佛自说此力相言。 苾刍谛听。 佛于过去未来现在。 诸业法受别处别因别事别果皆如实知。 乃至广说。 诸业有三法受有四。 业及法受故名为业。 法受或业之法故名业法。 即是诸业之品类义。 此显如来于过去等。 诸业品类处等差别。 及所受果能如实知。 此中别处者是别方所义。 知于某处造如是业。 当于某处此业方熟。 谓知此业天等处造。 此业当于人等处熟。 是名如实了知别处。 言别因者。 是别缘义。 知如是业遇此缘熟。 或知此业由此缘造。 是名如实了知别因。 言别事者。 是别物义。 知如是业至成熟时。 力能引生色等别物。 或即知业自性不同名知别事。 谓知此业此物为性。 余则不然。 是名如实了知别事。 言果别者。 是别异熟义。 知如是业定感异熟果。 此业不定能感异熟。 此业异熟经尔所时有不尔者。 此业异熟尚有所余有无余者。 如是等类异熟差别。 极细难了而能了知。 是名如实了知别果。 三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 四根上下智力。 五种种胜解智力。 六种种界智力。 如是四力皆九智性。 唯除灭智。 谓如实知诸静虑等自性名得。 方便摄持味净无漏。 顺退住进决择分等无罣碍智。 名静虑等智力。 又佛自说此力相言。 苾刍谛听。 佛于静虑解脱等持等至。 杂染清净安立皆如实知。 乃至广说。 静虑等相定品当辩。 杂染谓能障证静虑等。 清净谓即此诸法清净。 诸净法住名为安立。 或顺退分名为杂染。 顺胜进分顺决择分名为清净。 顺住分名安立。 若如实知诸有情类能逮胜德根品差别无罣碍智。 名根上下智力。 又佛自说此力相言。 苾刍谛听。 佛于有情诸根上下皆如实知。 乃至广说。 此意显佛知诸有情诸根胜劣无有谬误。 虽有中根而待胜劣。 是劣胜摄故不别显。 此中根名为目何法。 谓目信等断善根者。 总相续中亦有去来信等善法。 或目意等。 若如实知诸有情类喜乐差别无罣碍智。 名种种胜解智力。 又佛自说此力相言。 苾刍谛听。 佛于有情种种胜解皆如实知。 乃至广说。 此意显佛知诸有情喜乐种种品类差别。 喜乐胜解名差别故。 若如实知诸有情类。 前际无始数习所成。 志性随眠及诸法性。 种种差别无罣碍智。 名种种界智力。 又佛自说此力相言。 苾刍谛听。 佛于世间种种界非一界皆如实知。 乃至广说。 种种界者显各别义。 非一界者显众多义。 应知此中界与志性。 随眠法性名之差别。 如是四力并缘有为。 故十智中唯摄九智。 七遍趣行智力。 或声显此义有二途。 若谓但缘诸能趣道。 九智除灭。 若谓兼缘道所趣果。 十智为性。 谓如实知生死因果。 及知尽道无罣碍智。 名遍趣行智力。 又佛自说此力相言。 苾刍谛听。 佛于一切遍趣行中皆如实知。 乃至广说。 此意显佛能如实知趣生死行趣涅槃行。 趣生死中有趣地狱。 乃至趣天。 趣一一中复有多种。 趣涅槃行有三乘别。 趣一一中复有多种。 依总说一遍趣行名。 八宿住随念智力。 九死生智力。 如是二力皆俗智性。 此二力相有差别故。 谓如实知自他过去宿住差别无罣碍智。 名第八力。 若如实知诸有情类于未来世诸有续生无罣碍智。 名第九力。 又佛自说此二相言。 苾刍谛听。 佛于过去种种宿住一生二生。 乃至广说。 佛天眼净超过于人见诸有情。 乃至广说。 广辩此二如六通中。 十漏尽智力。 或声亦显义有二途。 若谓但缘漏尽为境。 六智除道苦集他心。 若谓兼缘漏尽方便。 十智为性。 理应如是以辩相中言于尽及为尽无罣碍。 智二种俱名漏尽智力。 又佛自说此力相言。 苾刍谛听。 佛漏尽故于诸无漏心慧解脱。 自现通达具证领受。 能正自知我生已尽。 乃至广说。 此后三力即是三通。 以六通中此三殊胜。 在无学位立为三明。 在如来身亦名为力。 神境天耳设在佛身。 亦无大用故不名力。 且如天眼能见有情。 善恶趣中异熟差别。 由此能引殊胜智生。 亦正了知能感彼业。 由此建立死生智名。 神境天耳无此大用。 是故彼二不立为力。 然不别说他心力者。 义已摄在根等力中。 以他根等中有心心所故。 又薄伽梵具一切智。 于工论等亦得自在。 而于佛事齐此已成。 余智于中无别胜用。 是故虽有亦不别说。 唯依遍觉十种所知。 佛所应为皆圆满故。 何等名曰十种所知。 谓诸法中因非因义。 多分散地业果差别。 定地功德品类不同。 所化有情根解界异。 所治能治因果差别。 前际后际经历不同。 离染不续方便有异。 但由觉此佛事已成。 余设有无不致益损。 故唯十种得名为力。 又佛观察所化有情。 设教应机唯须十智。 谓由初智观所化生。 于诸乘中堪无堪异。 由第二智观所化生。 于相续中业障差别。 由第三智观所化生。 于静虑等有味无味。 烦恼为障轻重差别。 由知此二因亦知异熟障。 由第四智观所化生。 趣清净品功能差别。 由第五智观所化生。 于证净品加行差别。 由第六智观所化生。 于证净品禀志性别。 由第七智观所化生。 诸所施为有益无益。 种种差别正观修止。 由第八智观所化生。 过去世中所集差别。 由第九智观所化生。 当来世中结生差别。 由第十智观所化生。 所证解脱方便有异。 于此十智若随阙一。 便不具足化有情事。 多复无用故不增减。 已辩自性依地别者。 第八第九依四静虑。 余八通依十一地起。 欲四静虑未至中间并四无色。 名十一地。 诸胜德地总有尔所。 已辩依地。 依身别者。 皆依赡部男子佛身。 唯此堪为力所依故。 如是十智二乘亦有。 何故在佛方受力名。 夫受力名谓无碍转。 佛智于境无碍转故。 得名为力。 余则不然。 以诸二乘尚不能见诸有情相续顺解脱分善。 况复能知所余深细。 如舍利子舍求度人。 不能观知鹰所逐鸽。 前后二际生多少等。 大目乾连不能观见。 业风所引诸鬼差别。 是故二乘天眼通等。 观界远近与佛有殊。 非无碍故不名为力。 二乘与佛漏尽既同。 彼智何缘唯佛名力。 唯世尊有遍达有情。 一切漏尽别相智故。 谓薄伽梵于诸有情。 一切漏尽品类差别。 智无罣碍。 二乘不然。 是故力名唯属于佛。 又唯诸佛智勐利故。 如何勐利。 佛智力能速断烦恼并习气故。 如强弱力补特伽罗。 执利钝刀斩截草等。 诸有情类蕴相无别。 佛如何观有种种界。 诸有情类蕴相虽同。 而于其中非无差别。 谓彼诸蕴体虽无异。 而有无量品类不同。 佛如量知都无罣碍。 故世尊得有种种界智力。 或诸如来名称高远。 希有智慧妙用无边。 唯佛能知非余所测。 于余所了无别相中。 何怪如来能知别相。 已辩诸佛心力方隅。 当辩菩萨时亦所成身力。 颂曰。 身那罗延力或节节皆然象等七十增此触处为性论曰。 佛生身力等那罗延。 有余师言。 佛身支节一一皆具那罗延力。 理实诸佛身力无边犹如心力。 能持无上正等菩提大功德故。 大觉独觉及转轮王。 支节相连如其次第。 似龙蟠结连鎻相钩。 故三相望力有胜劣。 那罗延力其量云何。 十十倍增象等七力。 谓凡象。 香象。 摩诃诺健那。 钵罗塞建提。 伐浪伽遮怒罗。 那罗延。 后后力增前前十倍。 有说前六十十倍增。 敌那罗延半身之力。 此力一倍成那罗延。 有余师说。 此量如千蔼罗伐拏天象王力。 此象王力其量云何。 三十三天将游戏苑。 象王知已化作诸头种种庄严。 往天宫所。 诸天眷属数有多千。 乘已腾空如持桦叶。 速至戏苑随意欢娱。 天大象王力势如是。 此力千倍等那罗延。 于诸说中唯多应理。 如是身力触处为性。 此应总是诸触差别。 有说。 唯是大种差别。 有说。 是造触离七外有。 有说。 力是重劣者是轻。 如是名为佛生身力。 佛四无畏相别云何。 颂曰。 四无畏如次初十二七力论曰。 佛四无畏如经广说。 一正等觉无畏。 十智为性。 犹如初力。 二漏永尽无畏。 六十智性。 如第十力。 三说障法无畏。 八智为性。 如第二力。 四说出道无畏。 九十智性。 如第七力。 何缘诸佛无畏唯四。 但由此量显佛世尊。 自他圆德俱究竟故。 谓初无畏显佛世尊自智圆德。 第二无畏显佛世尊自断圆德。 此二显佛自利德满。 为显世尊利他圆德。 是故复说后二无畏。 第三无畏遮行邪道。 第四无畏令趍正道。 谓佛处处为诸弟子。 说障法令断除即是令修断德方便。 又于处处为诸弟子。 说出道令正行。 即是令修智德方便。 此二显佛利他德满。 但由此四随其所应。 显佛自他智断圆德。 至究竟故唯立四种。 如何可说无畏即智。 应言无畏是智所成。 理实应然。 但为显示无畏以智为亲近因。 是故就智出无畏体。 夫无畏者谓不怯惧。 由有智故不怯惧他。 故智得为无畏因性。 唯佛四妙智是四无畏因。 谓诸如来于一切法一切相妙。 智是初无畏因。 若诸如来一切烦恼并习气断妙智。 是第二无畏因。 唯我世尊由具此故。 侵毁不慼供赞不欢。 虽恒违拒而常饶益。 虽加斫刺而深怜愍。 虽有殊胜辅翼神通智慧技能而不傲慢。 于欲离背不起瞋嫌。 于乐亲承不偏怜爱。 虽行摄事不求辅翼。 虽行诃责不愿乖离。 虽暂驱摈不以麁语。 虽永摈黜不令堕邪。 虽无所畏而不麁犷。 虽常亲爱而不生贪。 虽显自德不殉名利。 虽显他过不为耻辱。 虽摄门徒不成自党。 虽诃邪侣不坏他朋。 族望有情数来亲附。 但示正法不与交游。 此等皆由漏尽妙智。 故此妙智为第二因。 若诸如来知弟子众。 有损有益妙智。 是后二无畏因。 或无畏体即四妙智。 怯惧名畏。 此即于法无所了达。 怀恐怖义。 智于此畏有近治能。 与畏相违故名无畏。 岂不非无智即是畏体。 如何说智体即是无畏。 此责不然。 智与多法为近治故如即无疑。 谓智如能近治无智。 亦于怖畏有近治能。 故得智名。 亦名无畏。 如治无智亦能治疑。 故得智名。 亦名决定。 所治无智虽不即疑而智无疑。 名二体一。 如是无智虽与畏殊。 而无畏名即目智体。 一善能断多恶法故。 有说。 无智亦摄畏体。 故于此中不应为难。 力与无畏有何差别。 此无差别体俱智故。 然于智体别义名力。 复依别义立无畏名。 谓不屈因说名为力。 不怯惧因说名无畏。 或初安立说名为力。 立已不动说名无畏。 或非他伏说名为力。 能摧伏他说名无畏。 有余师说。 譬如良医遍达医方。 说名为力。 善疗众疾。 说名无畏。 有说骁健。 说名为力。 勇悍不怯。 说名无畏。 如是二种义亦有别。 谓成办事义是力义。 不怯惮义是无畏义。 佛三念住相别云何。 颂曰。 三念住念慧缘顺违俱境论曰。 佛三念住如经广说。 诸弟子众一向恭敬能正受行。 如来缘之不生欢喜。 舍而安住正念正知。 是谓如来第一念住。 诸弟子众唯不恭敬不正受行。 如来缘之不生忧慼。 舍而安住正念正知。 是谓如来第二念住。 诸弟子众一类恭敬能正受行。 一类不敬不正受行。 如来缘之不生欣慼。 舍而安住正念正知。 是谓如来第三念住。 虽有所化不敬受行。 而佛世尊亦雨法雨。 由此方便彼于余时或余有情入正法故。 非前说四今复说三。 可总说言念住有七。 今三摄在前四中故。 谓在缘外法念住摄。 然此三种体通念慧。 谓由安住正念正知。 于三境中不生欢慼。 不可见有诸大声闻。 于三境中不生欢慼。 便谓此三种非佛不共法。 唯佛于此并习断故。 善达有情种性别故。 或弟子众随属如来。 有顺违俱应甚欢慼。 佛能不起可谓希奇。 非属诸声闻不起非奇特。 故唯在佛得不共名。 诸佛大悲云何相别。 颂曰。 大悲唯俗智资粮行相境平等上品故异悲由八因论曰。 如来大悲俗智为性。 普缘一切有情为境。 作苦苦等三行相故。 非无漏智有如是理。 此大悲名依何义立。 依五义故此立大名。 一由资粮故大。 谓大福德智慧资粮所成办故。 二由行相故大。 谓此力能于三苦境作行相故。 三由所缘故大。 谓此总以三界有情为所缘故。 四由平等故大。 谓此等于一切有情作利乐故。 五由上品故大。 谓最上品更无余悲能齐此故。 有余师说。 由大加行所证得故。 唯大士身所成就故。 入大功德珍宝数故。 能拔有情大苦恼故。 立大悲名。 悲与大悲有何差别。 此二差别由八种因。 一由自性。 无瞋无碍自性异故。 二由依身通余。 唯佛依身异故。 三由行相。 一苦三苦行相异故。 四由所缘。 一界三界所缘异故。 五由依地。 通余第四静虑异故。 六由证得。 离欲有顶证得异故。 又悲为先离染时得。 唯离染得有差别故。 七由救济。 希望事成救济异故。 八由哀愍。 平等不等哀愍异故。 有余师说。 诸佛大悲远细遍随。 能普饶益。 声闻等类所起悲心。 不能悲愍色无色界。 佛于上界起极悲愍。 心过于二乘。 悲愍无间狱。 已辩佛德异余有情。 诸佛相望法皆等不。 颂曰。 由资粮法身利他佛相似寿种姓量等诸佛有差别论曰。 由三事故诸佛皆等一。 由资粮等圆满故。 二由法身等成办故。 三由利他等究竟故。 由寿种姓身量等殊。 诸佛相望容有差别。 寿异谓佛寿有短长。 种异谓佛生刹帝利婆罗门种。 姓异谓佛姓乔答摩迦叶波等。 量异谓佛身有小大等。 言显诸佛法住久近等。 如是有异。 由出世时所化有情机宜别故。 诸有智者思惟如来三种圆德深生爱敬。 其三者何。 一因圆德。 二果圆德。 三恩圆德。 初因圆德复有四种。 一无余修。 福德智慧二种资粮修无遗故。 二长时修。 经三大劫阿僧企耶修无倦故。 三无间修。 精勤勇勐刹那刹那修无废故。 四尊重修。 恭敬所学无所顾惜修无慢故。 次果圆德亦有四种。 一智圆德。 二断圆德。 三威势圆德。 四色身圆德。 智圆德有四种。 一无师智。 二一切智。 三一切种智。 四无功用智。 断圆德有四种。 一一切烦恼断。 二一切定障断。 三毕竟断。 四并习断。 威势圆德有四种。 一于外境化变住持自在威势。 二于寿量若促若延自在威势。 三于空障极远速行。 小大相入自在威势。 四令世间种种本性。 法尔转胜希奇威势。 威势。 圆德复有四种。 一难化必能化。 二答难必决疑。 三立教必出离。 四恶党必能伏。 色身圆德有四种。 一具众相。 二具随好。 三具大力。 四内身骨坚越金刚。 外发神光踰百千日。 后恩圆德亦有四种。 谓令永解脱三恶趣生死。 或能安置善趣三乘。 总说如来圆德如是。 若别分析则有无边。 唯佛世尊能知能说。 要留命行经多大劫。 阿僧企耶说乃可尽。 如是则显佛世尊身具有无边。 殊胜奇特因果恩德如大宝山。 有诸愚夫自乏众德。 虽闻如是佛功德山及所说法。 不能信重。 诸有智者闻说如斯。 生信重心彻于骨髓。 彼由一念极信重心。 转灭无边不定恶业。 摄受殊胜人天涅槃。 故说如来出现于世。 为诸智者无上福田。 依之引生不空可爱殊胜速疾究竟果故。 如薄伽梵自说。 颂曰。 若于佛福田能殖少分善初获胜善趣后必得涅槃已说如来不共功德。 共功德今当辩。 颂曰。 复有余佛法共余圣异生谓无诤愿智无碍解等德论曰。 世尊复有无量功德。 与余圣者及异生共。 谓无诤愿智无碍解通。 静虑无色等至等持。 无量解脱胜处遍处等。 随其所应。 谓前三门唯共余圣。 通静虑等亦共异生。 虽佛身中一切功德。 行相清净殊胜自在。 与声闻等功德有殊。 然依类同说名为共。 且共余圣。 三功德中。 无诤云何。 颂曰。 无诤世俗智后静虑不动三洲缘未生欲界有事惑论曰。 有阿罗汉忆昔多生。 受杂类身发自他惑。 由斯相续受非爱果。 便作是念。 有烦恼身缘之起惑。 尚招苦果。 况离烦恼具胜德身。 思已发生如是相智。 由此方便令他有情。 不缘己身生贪瞋等。 此皆但以俗智为性。 缘他未来修断惑故。 非无漏智此行相转。 若无诤体是智所摄。 如何说习无诤等持。 此不相违一相应品。 有多功德随说一故。 如一山中有种种物。 随举一种以标山名。 理应无诤。 是智所摄护他相续。 当来惑生巧便为先事方成故。 然一切诤总有三种。 蕴言烦恼有差别故。 蕴诤谓死。 言诤谓斗。 烦恼诤谓百八烦恼。 由此俗智力。 能止息烦恼诤故得无诤名。 此智但依第四静虑违苦因故。 第四静虑乐通行中最为胜故。 不动应果能起非余。 余尚不能自防起惑。 况能止息他身烦恼。 此唯依止三洲人身。 非北及余性勐利故。 缘欲未起有事惑生。 勿令他惑缘我生故。 诸无事惑不可遮防。 内起随应总缘境故。 已辩无诤。 愿智云何。 颂曰。 愿智能遍缘余如无诤说论曰。 以愿为先引妙智起。 如愿而了故名愿智。 此智自性地种性身与无诤同。 但所缘别。 以一切法为所缘故。 如何愿智能知未来。 审观过现而比知故。 如观稼穑有盛有微。 比知其田有良有薄。 若尔何故立愿智名。 有学异生亦能知故。 不尔所知定不定故。 而闻传说诸大声闻。 记未来事有不定者。 非起愿智有此谬知。 余俗智观所记别故。 惑彼所记无不定失。 但观于始不观终故。 如先降雨未至地间。 为罗怙罗之所承弃。 先所怀孕其实是男。 彼于后时转形成女。 王舍城鬼初战得胜。 后为广严诸鬼摧伏。 人欲相伐鬼先战故。 或实愿智方见未来。 然加行时先起比智。 观过现世准度未来。 引愿智生方能真见。 即由此故能知无色。 谓先观彼因行等流。 有比智生引真愿智。 或观欲色死生时心。 比度而知所生从处。 引生愿智方能实知。 或比智知亦无有失。 以证比智所缘必同。 若比不知如何能证。 是则愿智应不可言。 力能遍缘三界三世。 不时解脱诸阿罗汉。 欲于彼境正了知时。 先作要期愿我知彼。 后入边际第四静虑。 以为加行。 从此无间。 如先愿力引正智起。 于所期境皆如实知。 边际定言如后当释。 此愿智力能知过去。 与宿住智差别云何。 愿智通知自相共相。 诸宿住智知共非余。 知共相中亦有差别。 愿智明了宿住不然。 于现所缘对他心智。 辩差别相如理应思。 说一切有部顺正理论卷第七十五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1:54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fojing/3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