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菩萨地持经 内容: 菩萨地持经卷第一北凉中印度三藏昙无谶于姑臧译菩萨地持初方便处种性品第一(第一段有一十八品)敬礼过去未来世现在一切佛世尊有十法。 具足菩萨道。 摩诃衍摄。 云何为十。 一者持。 二者相。 三者翼。 四者净心。 五者住。 六者生。 七者摄。 八者地。 九者行。 十者安立。 云何名持。 菩萨自种性初发心及一切菩提分法。 是名为持。 何以故。 菩萨依种性。 必定堪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种性。 名必定持。 菩萨依初发心修行檀波罗蜜。 尸波罗蜜。 羼提波罗蜜。 毗梨耶波罗蜜。 禅波罗蜜。 般若波罗蜜。 修此六波罗蜜。 功德律仪。 智慧律仪。 菩提分法。 是故初发心名为菩萨行方便持。 菩萨依行方便。 满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行方便名为大菩提持。 非种性人。 无种性故。 虽复发心勤精进。 必不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当知。 虽不发心不修行方便犹得名为种性持。 若有菩萨种性。 而不发心。 不修行方便。 不能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有菩萨种性。 发菩提心勤行精进。 则能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又种性名为持。 名为长养。 名为因。 名为依。 名为梯。 名为导。 名为覆。 如种性发心。 行方便亦如是。 云何为种性。 略说有二。 一者性种性。 二者习种性。 性种性者。 是菩萨六入殊胜。 展转相续无始法尔。 是名性种性。 习种性者。 若从先来修善所得。 是名习种性。 又种性名为种子。 名为界。 名为性。 又不习者。 果细果远。 习者。 果麁果近。 菩萨成就种性者。 出过一切声闻辟支佛上。 何以故。 有二种净。 一者烦恼障净。 二者智障净。 二乘种性烦恼障净非智障净。 菩萨种性具足二净。 是故一切最胜最上。 复有四事胜于一切声闻缘觉。 一者根胜。 二者道胜。 三者巧便胜。 四者果胜。 菩萨性自利根。 缘觉中根。 声闻软根。 是名根胜。 声闻缘觉但为自度。 菩萨不尔自度度彼是名道胜。 声闻缘觉唯能了知阴界诸入十二缘起是处非处及四真谛。 菩萨巧便悉能了知一切诸法。 是名巧便胜。 声闻得声闻菩提。 缘觉得缘觉菩提。 菩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名果胜。 有六波罗蜜。 是菩萨种性相。 令诸众生知是菩萨。 云何为六。 谓檀波罗蜜。 乃至般若波罗蜜。 檀波罗蜜菩萨种性相者。 是菩萨性自乐施。 于彼受者以所施物等施不惓。 于诸财物若多若少。 等心惠施欢喜无悔。 若无所施心常惭愧。 常为他人叹施功德劝令行施。 见有施者心常随喜。 于诸尊重耆宿福田应供养者。 舍所坐处恭敬奉施。 若有人问今世后世如法事者。 悉皆为说若有王贼水火恶知识怖。 随力所能施以无畏。 受他寄物未曾差违。 若负人债终不抵捍。 兄弟分财平等无二。 于诸珍宝深爱着者。 教令离贪。 尚教他离。 况自贪着。 性于好财能舍受用。 乐修胜业报利弘多。 于诸酒色歌舞倡伎种种变现一切戏事。 常生惭愧能速远离。 得大财宝犹不贪着。 何况小利。 如是等比。 是名檀波罗蜜菩萨种性相。 尸罗波罗蜜菩萨种性相者。 是菩萨身口意业性自柔软。 不增恶行不乐杀生。 设作恶业心生惭愧。 能疾悔除不令增长。 不以刀杖恐怖众生。 体性仁贤常怀慈爱。 恭敬尊长奉迎供养。 善知机宜所作巧便。 善随人心言常含笑。 舒颜平视先意问讯。 知恩报恩。 所求正直不伪不曲。 受如法财不为非法。 性常喜乐修诸福德。 见人修福尚以身助。 况复自为。 若有众生更相残害打缚割截毁訾诃责。 有如是等无量众苦。 若见若闻心常怜愍。 重今世善及后世乐。 于轻罪中心常恐怖。 况余重恶而不畏慎。 若见他人农商放牧。 书数算计。 和合诤讼。 求财守护。 出息施与。 婚姻集会。 如是一切如法事中悉与同事。 斗乱诤讼互相恐怖。 若自若他无义无益。 如是一切不与同事。 善能遮制十不善道。 若为他使随顺其教。 已所宜行谘访明哲。 于诸事业废我成彼。 常怀悲恻不兴怒害。 设令暂起寻即除灭。 恒修实语不诳众生。 不离他亲及无义语。 言常柔软无有麁恶。 于己僮僕尚不麁言。 况于他人。 于诸功德心常爱乐。 见人行者随喜赞善。 如是等比。 是名尸罗波罗蜜菩萨种性相。 羼提波罗蜜菩萨种性相者。 是菩萨性自柔和。 若遇他人不饶益事。 不起恚害无反报心。 若他悔谢即受其忏。 不怀结恨无复余想。 如是等比。 是名羼提波罗蜜菩萨种性相。 毗梨耶波罗蜜菩萨种性相者。 是菩萨性自精进。 晨起夜寐不乐习着眠睡偃卧。 凡所作事精勤不舍。 能善思惟要令究竟。 创始造业必定坚固。 事若未成终不中废。 于第一义心不退没。 不自轻言不能成办。 于所作事堪能勇勐。 入诸大众摧伏邪论。 善能酬答一切难问。 诸余苦事悉能堪耐。 大方便力终不忧悔。 何况小事。 如是等比。 是名毗梨耶波罗蜜菩萨种性相。 禅波罗蜜菩萨种性相者。 是菩萨于法于义。 性善思量无诸乱想。 若见若闻山岩林薮。 离诸愦乱随顺寂默即生念言。 是处安乐是处远离。 寻往其所。 勤加修学。 是菩萨性薄烦恼阴盖轻微。 至远离处思量己利。 不为恶觉之所恼乱。 或时暂起寻即除灭。 于怨憎所常起慈心况复余人。 若见若闻众生受苦。 即起悲心。 随力方便度令离苦。 性乐饶益安乐众生。 或有亲属钱财杀缚驱摈。 如是等难悉能安忍。 能速受持诸法深义。 念力成就所受专谛。 久远所修悉能忆持。 亦令他人忆念不忘。 如是等比。 是名禅波罗蜜菩萨种性相。 般若波罗蜜菩萨种性相者。 是菩萨于一切明处一切智处生慧成就。 不顽钝不薄少不愚痴。 诸放逸处悉能思量。 是名般若波罗蜜菩萨种性相。 是菩萨种性麁相我已略说。 诸余实义。 唯佛世尊能决定知。 种性菩萨具足如是性功德者。 成就真实白净之法。 是故名为难得。 名为奇特。 名为不可思议。 名为不动。 名为无上。 名为如来住处。 正因相应。 种性菩萨。 成就白净法者。 不为四种烦恼之所染污。 若染污者。 白净之法不现在前。 或生恶道。 种性菩萨久处生死或堕恶道。 堕恶道者疾得解脱。 虽处恶道不受大苦。 如余众生入地狱者。 若苦触身即能厌离。 见他受苦能起悲心。 如是种性为大悲因。 是故菩萨虽堕恶道胜余一切恶道众生。 云何四种烦恼。 一者久习放逸烦恼数利。 二者愚痴习恶知识。 三者尊主王贼怨敌所迫不得自在。 其心迷乱。 四者众具不足常忧身命。 种性菩萨复有四法。 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云何为四。 一者本无善友诸佛菩萨善说法者。 二者虽值善友佛及菩萨善说法者。 而谬受学。 三者虽值善友佛及菩萨善说法者。 不谬受学。 而不勤方便。 不炽然精进。 四者虽值善友佛及菩萨善说法者勤修方便。 而善根未熟庄严未备。 久远已来心不调伏。 菩萨虽有菩萨种性。 因缘不具不能得成无上菩提。 离是四法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无菩萨种性。 虽有一切诸方便行。 终不得成无上菩提。 菩萨地持方便处发菩提心品第二菩萨初发心。 是一切正愿始。 悉能摄受一切正愿。 是故初正愿为自性愿。 菩萨发心而作是言。 我当求无上菩提安立一切众生。 令究竟无余涅槃及如来大智。 如是发心求菩萨道。 是故初发心名为求行菩萨。 缘于菩提及缘众生而发心求。 是故初发心摄受一切菩提善根。 为上导。 为极巧便。 为功德具足。 为极贤善。 为极真实。 于一切众生悉舍恶行。 于世间出世间正愿为上无上。 如是当知。 初发心有五相。 一者自性。 二者行。 三者缘。 四者德。 五者胜。 初发心菩萨名为度。 大乘菩提诸菩萨数。 是故初发心度之所摄。 发是心已。 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初发心是菩提根木。 发是心已。 见诸众生受无量苦。 而起悲心欲度脱之。 是故初发心是大悲所依。 依初发心建立菩萨菩提分法。 及众生所作菩萨所学悉能修习。 是故初发心是菩萨学之所依。 如是初发心名为摄。 名为根本。 名为依。 初发心菩萨有二种。 一者出。 二者不出。 出者。 从初发心乃至究竟终不退转。 不出者。 则有退转。 退有二种。 一者究竟退。 二者不究竟退。 究竟退者。 退已终不复起菩萨之愿。 不究竟退者。 退已还起。 初发心菩萨有四种缘。 四种因。 四种力。 云何四缘。 一者善男子善女人。 若见若闻诸佛菩萨有不可思议神通变化。 彼见闻已即发是念。 是为大事不可思议。 能为如是诸变化事。 以此见闻为增上缘故。 乐佛大智发菩提心。 二者虽不见闻如上神变。 闻说法者赞叹菩提及菩萨藏。 闻则欣庆欢喜信乐。 以此闻法为增上缘故。 乐佛大智发菩提心。 三者虽不闻法。 见法灭相而作是念。 无量众生当遭大苦。 菩萨住世则能除灭。 我今当修菩提之道。 护持正法。 为诸众生灭无量苦。 以护法为增上缘故。 乐佛大智发菩提心。 四者不见法灭。 见恶世众生为十烦恼之所恼乱。 一者愚痴。 二者无惭愧。 三者悭嫉。 四者苦恼。 五者秽污。 六者烦恼。 七者恶行。 八者放逸。 九者懈怠。 十者不信。 见已作是念。 大浊世起。 于此恶世尚不能发二乘之愿。 况能志求无上菩提。 我当发心亦令他发。 以浊世中发心难得为增上缘故。 乐佛大智发菩提心。 云何四因。 一者种性具足。 二者诸佛菩萨善友所摄。 三者起大悲心。 四者生死苦难行苦。 如是久远无量诸苦。 于此众苦心不怖畏。 种性具足者。 所谓无始法尔。 善友所摄者。 有四事。 一者善友不愚不钝。 黠慧不邪。 二者不教人放逸。 亦不以放逸之具授与他人。 三者不教人恶行。 亦不以恶行之具授与他人。 四者终不断人上信上欲上受上精进上方便上功德令其退下。 不以下信下欲下受下精进下方便下功德授与他人。 所谓断无上大乘令学二乘。 断修慧与思惠。 断思慧与闻慧。 断闻慧与福业。 断戒与施。 如是等断上功德令其退下。 以下功德授令修习。 起大悲心者有四事。 或有世界有苦恼处。 或有世界无有苦恼。 菩萨生于有苦恼处。 见他受苦。 或自受苦。 或见俱受。 或见生死长久受无间苦。 菩萨依自种性性自仁贤。 于四境界起下中上悲。 于无穷生死无间大苦心不怖畏者。 有四事。 一者性安隐勇勐。 二者黠慧专修思惟。 三者于无上菩提。 起增上乐。 四者于诸众生发增上悲。 云何四力。 一者自力。 二者他力。 三者因力。 四者方便力。 菩萨自力发菩提心。 是名自力。 因他发心。 是名他力。 先习大乘相应善根。 今少见佛及诸菩萨。 或少闻叹说则便发心。 是名因力。 于现世中近善知识。 闻其说法能修众善。 是名方便力。 菩萨以四缘四因自力因力发菩提心者。 坚固不动决定究竟。 他力方便力而发心者。 不坚固动转不定。 菩萨有四事退菩提心云何为四。 一者种性不具足。 二者恶知识所摄。 三者于诸众生。 悲心微薄。 四者于生死苦生怖畏心。 初发心坚固有二事。 出过世间殊胜奇特未曾有法。 一者于诸众生起亲属想。 二者无摄亲属之过。 摄亲属过者。 受亲属故心生爱恚。 初发心坚固有二事。 于诸众生起真净心。 一者安隐心。 二者快乐心。 安隐心者。 为诸众生除不善处安置善处。 快乐心者。 贫乏众生无所依怙。 能以摄法等心饶益。 初发心坚固有二方便。 一者净心方便。 二者道方便。 净心方便者。 彼安隐心快乐心日日增长。 道方便者。 自于日夜成熟佛法。 随其力能依净心方便。 安乐饶益一切众生。 初发心坚固有二门善法所入。 一者自利方便。 发菩提心。 二者他利方便。 灭除众苦。 初发心坚固有二事。 发心成道所摄善法。 出胜一切所摄众善。 一者因胜。 二者果胜。 彼菩提因所修善法。 是名因胜。 无上菩提。 是名果胜。 胜于一切声闻缘觉。 是故菩萨因果殊胜。 初发心坚固有二种利益。 一者发是心已。 即为一切无量众生而作净施尊重福田。 二者摄取纯净福德。 成就净福者。 二转轮王福德所护。 若卧若觉。 不为恶兽恶鬼神等之所恼害。 在所生处少病无病。 若说法时。 身不疲惓心不忘失。 性种性菩萨身口意恶性自微薄。 既发心已转复轻微。 若他所用无验咒术。 菩萨用之悉皆神验。 已能成就。 随顺上忍。 能忍他恼。 亦不恼他见人相恼。 心生怜愍瞋嫉隐覆。 幻伪谄曲诸上烦恼皆悉微薄。 设起速灭。 在所住处无诸恐怖斗诤饥馑非人所恼。 如是诸难未起不起。 设起速灭。 发心菩萨或生恶道速得解脱。 受苦微少疾生厌离。 于余众生能起悲心。 纯净福德之所护故。 成就如是等无量净福。 菩萨地持方便处自他利品第三云何菩萨行。 略说诸菩萨所学。 如学而学。 总说是菩萨行。 菩萨于何处学。 学有七处。 云何为七。 一者自利。 二者利他。 三者真实义。 四者力。 五者成熟众生。 六者自熟佛法。 七者无上菩提。 云何自利他利。 自利他利略说十种。 一者纯。 二者共。 三者安。 四者乐。 五者因摄。 六者果摄。 七者此世。 八者他世。 九者毕竟。 十者不毕竟。 纯共自他利者有二种。 一者纯自利。 二者纯他利。 违菩萨道者。 应知应断。 顺菩萨道者。 应当修学。 为已乐故求财自用。 为秘法故求佛经法守护执持。 为生天故受持禁戒精进禅定智慧等法。 为世间贪果故供养佛塔。 为贪利故作求利相。 为欺彼故无缘自说种种功德。 贪他亲附非法摄受自住禅乐舍为众生。 是名纯自利。 应知应断。 布施忍辱悲心为首。 回向菩提及欲生天。 是名自利共他。 应当修学。 除如是所说。 余纯自利相违者。 是名自利共他。 纯他利者。 无因无果邪见布施。 犯戒违道为他说法。 自度下地。 而以下地净法授与他人。 菩萨舍禅愿生欲界。 自在菩萨十方世界种种变现。 教化众生。 如来毕竟力无所畏不共之法。 利益一切无量众生。 是名纯他利。 前所说二种纯他利。 应知应断。 余纯他利。 应当勤学。 除如是所说。 余纯他利相违者。 是名他利共自。 安。 自他利者。 略说五种。 一者无罪相。 二者摄受相。 三者此世。 四者他世。 五者寂灭。 菩萨所摄善根。 若多若少。 修习成就。 亦以此善成就众生调伏建立。 是名无罪相。 安自他利菩萨。 以离染污乐众具乐住禅乐饶益自他。 是名摄受相。 安自他利菩萨。 有此世安非他世。 有他世非此世。 有此世他世。 有非此世非他世。 此四种受四种法。 次第随其所应。 云何为四。 有法现世受乐他世受苦。 有法现世受苦他世受乐。 有法现世受乐他世受乐。 有法现世受苦他世受苦。 是名此世他世安自他利。 涅槃及涅槃道涅槃分。 世间法出世间法。 是名寂灭安自利他。 乐自他利者。 略说五种。 一者因乐。 二者受乐。 三者苦对治乐。 四者断受乐。 五者无罪乐。 因乐有二种。 一者情尘触因缘。 故乐受生。 二者今世后世爱果业。 是名因乐。 众苦息已思惟三种因乐。 起身心受。 是名受乐。 受乐有二种。 有漏及无漏。 无漏者。 学无学。 有漏者。 三界系。 欲界色界无色界。 彼一切三界。 随其所应六入分别。 眼触因缘乃至意触因缘生。 五识相应。 名为身受。 意识相应。 名为心受。 寒暑饥渴种种苦恼。 已起未起对治令息。 息已乐知生。 是名苦对治乐。 灭受想定。 是名断受乐。 无罪乐者。 有四种。 一者出家乐。 二者远离乐。 三者寂灭乐。 四者菩提乐。 信家非家出家学道。 解脱种种在家之难。 是名出家乐。 断欲恶不善法得初禅离生喜乐。 是名远离乐。 二禅为首觉观止息是名寂灭乐。 一切烦恼究竟灭。 于一切法。 如实觉知乐。 是名菩提乐。 因乐者。 是乐因非自性。 受乐者。 非乐因是自性。 对治乐者。 非乐因非自性。 而是息苦除苦。 断受乐者。 非乐因非自性非除苦。 而所有受是真实苦。 随住定时是受灭。 无罪乐所摄。 最后菩提乐。 未来现在一切烦恼究竟灭。 诸余无罪乐。 于彼随顺。 是名无罪乐。 是菩萨以安隐乐饶益众生。 非安隐乐如实知之。 随力方便教令除断。 若苦而后安者。 彼虽忧恼要当饶益。 是则菩萨依巧方便。 若乐而后不安者。 彼虽忧苦不欲去之。 以方便力要为除断。 何以故。 以后必得乐故。 是菩萨欲众生安者欲令得乐。 与其安者亦欲与乐。 安者谓因处。 乐者谓果处。 是故当知。 乐众生者必先安之。 彼爱果业今世后世因乐所摄。 及苦对治乐。 断受乐。 无罪乐。 决定以此饶益众生。 亦名为摄。 亦名无罪受乐。 及情尘触因乐。 是染污有罪不安隐者。 不以饶益教令除断。 若非染污无罪安隐者。 以此饶益一切众生。 菩萨亦常随力自行。 是名菩萨安乐自他利因摄。 果摄自他利者。 略说三种因三种果。 报因报果福因福果。 智因智果。 云何为报。 报有八种。 一者寿具足。 二者色具足。 三者种性具足。 四者自在具足。 五者信言具足。 六者大力具足。 七者人具足。 八者力具足。 长寿久往。 是名寿具足。 颜容端政。 是名色具足。 生于上族。 是名种性具足。 得大财大众大眷属。 是名自在具足。 断事听讼制作法度。 受与寄付悉从取正。 凡所出言人所信伏是名信言具足。 有大名称大方便大智慧。 种种技艺为人所重。 大众恭敬尊重赞叹。 是名大力具足。 成就丈夫法。 是名人具足。 少病少恼有所堪能。 是名力具足。 云何报因。 不害众生无伤害心。 是名寿因。 施灯明净物。 是名色因。 舍离憍慢。 是名种性因。 众具惠施。 是名自在因。 离口四过。 是名信言因。 摄诸功德立大誓愿。 供养三宝及诸尊长。 是名大力因。 乐丈夫法厌女人法。 说丈夫法饶益他人。 教令厌离女人之法。 是名人因。 众生所作如法事中。 随其所能悉往营助。 是名力因。 如是八种。 是名报因。 略说报因有三种胜。 令报增上。 一者心净。 二者方便净。 三者福田净。 净心悕望无上菩提。 回向善根渐渐增长。 信乐修行胜妙纯善。 见人行者心生随喜。 日夜念念随顺正法随觉随观。 是名心净。 长夜修习精勤无间。 复以此法转授他人。 见有授者随喜赞善。 见彼受行随顺训导。 亦以此法而自建立。 是名方便净。 略说方便正起方便果。 是名福田净。 云何报果。 菩萨寿具足故。 久修善法令诸众生成就善根。 是名寿具足果。 菩萨色具足故。 大众爱乐。 众爱乐故。 悉共宗敬乐听所说。 是名色具足果。 菩萨种性具足故。 众所敬重供养赞叹。 言必受行无所违犯。 是名种性具足果。 菩萨自在具足故。 布施普摄成就众生。 是名自在具足果。 菩萨信言具足故。 常以爱语利益同事。 摄取众生化令成就。 是名信言具足果。 菩萨大力具足故。 众生所作悉能营助。 众生知恩咸来归仰。 凡出言教即皆承用。 是名大力具足果。 菩萨人具足故。 男相成就堪为一切功德法器。 于一切方便一切知见得无所畏。 于一切时自在游处。 一切众生往来同事。 人间旷野随意无碍。 是名人具足果。 菩萨力具足故。 精勤方便。 坚固方便。 速疾方便。 修善无厌摄人不惓。 是名力具足果。 菩萨以此八种报果饶益众生。 自熟佛法随顺功德。 菩萨住是报果。 令诸众生作所应作。 众生随教各修所愿。 若菩萨虽自有力而彼不从。 不名利他。 若自无力而受化者顺。 亦不名利他。 若自有力受化者顺。 是二具足则能兼利。 菩萨具足二法能自行佛法。 以三乘法成就众生。 能自究竟无上菩提。 众生熟者令得解脱。 是故菩萨住八种报果。 乃能安乐一切众生。 一切众生无际生死。 从本已来空无义利。 悉令不空获大果实。 云何为福。 云何为智。 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 是名为福。 般若波罗蜜。 是名为智。 禅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 各有二分。 一者福分。 二者智分。 依禅故修四无量等。 是名福分。 依禅故修阴界入巧便。 处非处巧便。 观苦习灭道。 善不善法。 有罪无罪法。 下法上法。 垢法净法。 及诸缘起。 皆能如实分别观察。 是名智分。 依精进故修行施戒四无量等。 是名福分。 依精进故修闻思修惠。 阴巧便等如前说。 是名智分。 如是福智略说六种。 广说则无量。 云何福因智因。 福因智因略说三种。 一者得长养福智方便处欲。 二者随顺近缘。 三者本习福智近缘者。 不住颠倒缘。 住不颠倒缘。 习近恶知识。 倒说福智倒念倒受。 是名住颠倒缘。 与此相违净分。 名住不颠倒缘。 离长养福智方便处欲障不起。 是名为近。 此三因不具者福智不生。 云何福果智果。 菩萨依福故。 为诸众生于无穷生死备经众苦。 随其所欲摄取众生。 菩萨依智故。 摄受正福种种巧便。 为诸众生乃至无上菩提。 如是略说福智有四种果。 广说则无量。 若报若报因若报果。 一切依福起。 福依智起。 此二具足最胜最上。 得无上菩提。 若福智不具终不能得。 是名菩萨因摄果摄自他利。 云何此世他世自他利。 现修福业获如法财。 宿善因缘今受果报。 善能转禅住此世乐。 依于此世为利众生。 依于诸禅现法涅槃如实。 世间出世间。 向现法涅槃有为法。 是名此世自利。 即以此法教化众生。 是名此世他利他世欲界身财。 乃至禅无色生。 此世忧苦。 思惟修习彼因。 是名他世自他利。 此世喜乐。 思惟修身财因。 乃至此世退分。 禅无色正受。 是名此世他世自他利。 云何毕竟不毕竟自他利。 欲界身财。 有因有果。 凡夫世俗净。 有因有果。 是名不毕竟自他利。 一切烦恼毕竟灭。 八正道及依此生世俗善法。 是名毕竟自他利。 毕竟不毕竟有三种。 一者自性。 二者退。 三者受用果尽。 自性者。 涅槃毕竟。 一切有为法不毕竟。 八正道不退。 受用果不尽毕竟。 余善有漏法退。 受用果尽不毕竟。 是名十种自他利。 如是略说广说。 菩萨应当随力修学。 过去已学。 未来当学。 一切十种自他利。 是名毕竟不毕竟自他利。 菩萨地持方便处真实义品第四之一云何真实义。 略说二种。 一者实法性。 二者一切事法性。 此二法性以种分别复有四种。 一者世间所知。 二者学所知。 三者烦恼障净智所行处法。 四者智障净智所行处法。 云何世间所知真实义耶。 世间众事随顺俗数。 知见悉同。 谓地即是地。 非水非余水火风。 色声香味触乃至苦乐。 略说此物。 即此物非彼物。 如是一切决定意解所行处事。 世间本来自忆想知不从修习。 是名世间所知真实义也。 云何学所知真实义耶。 如世智人依现智比智。 及从师闻思量修学。 彼决定智所行处事。 结集建立。 是名学所知真实义也。 云何烦恼障净智所行处法真实义耶。 一切声闻缘觉无漏智。 若无漏方便。 若随生世智修行境界。 于彼智缘中烦恼障净。 未来世障毕竟不起。 是名烦恼障净智所行处法真实义也。 所谓四圣谛苦集灭道。 观此四谛入无间等惠及无间等所起智慧。 声闻缘觉见阴离阴我不可得。 诸行缘起生灭和合。 阴与离阴。 无我人性修习知见。 云何智障净智所行处法真实义耶。 智所知碍。 是名为障。 彼智障解脱智修行境界。 是名智障净智所行处法真实义也。 所谓诸佛菩萨入无我法。 入已清净。 于一切法离言说自性假名自性。 离诸妄想。 平等大智修行境界。 第一如实无上无边。 一切法择永灭不起。 又真实相建立二种。 一者有性。 二者无性。 有性者。 建立施设假名自性。 久远已来世间计着。 一切忆想虚妄根本。 所谓是色是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 地水火风。 色声香味触法。 乃至涅槃。 如是世间假名有自性法。 是名为有。 无性者。 色假名。 乃至涅槃假名。 无事无依假名。 所依一切悉无。 是名为无。 如上所说。 有无是二。 俱离法相。 所摄二法无有二。 无二者。 是名中道。 离于二边。 是名无上。 如是真实。 是佛世尊净智境界。 是诸菩萨所应修学。 若修学者。 名为大智方便菩萨。 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 菩萨与空解脱相应。 在于生死如实知生死。 不于生死无常等行而生厌离。 能成就佛法利益众生。 若不如实知生死者。 不能舍离贪恚痴等一切烦恼。 若不舍离则以染污受诸生死。 以染污心受生死者。 不能成就佛法利益众生。 若于生死无常等行生厌离者。 是菩萨疾得涅槃。 疾得涅槃者。 亦不能成就佛法利益众生。 云何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空解脱相应菩萨。 则不畏涅槃亦不求涅槃。 若菩萨畏涅槃者。 不能满足涅槃道。 以畏涅槃故不见涅槃功德利益。 不见涅槃功德利益。 清净信乐皆悉远离。 若菩萨求涅槃者。 多修习故疾般涅槃。 疾般涅槃者。 不能成就佛法利益众生。 若于生死不如实知。 则长受生死。 若厌生死。 则疾般涅槃若畏涅槃者。 不能满足涅槃之道。 若求涅槃多修习者。 则疾般涅槃。 当知是菩萨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大方便。 若于生死得如实知。 则于生死心不染着。 若于生死无常等行不厌离者。 不疾涅槃。 不畏涅槃者。 则能满足涅槃之道。 深见涅槃功德利益。 若不勤求疾涅槃者。 当知是菩萨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大方便。 是大方便依第一空解脱。 是故名为修第一空解脱菩萨最大方便。 谓向如来无上大智故。 菩萨地持经卷第一菩萨地持经卷第二北凉中印度三藏昙无谶于姑臧译菩萨地持方便处真实义品之余复次菩萨从久远来入无我法智。 离言语自性。 一切法如实知已。 无有一法可起妄想随事取。 随如取。 不如是念。 是事是如。 但行其义。 行第一义已。 一切法如无等等。 如实知见。 一切平等。 观平等心。 得第一舍。 依第一舍已。 一切经论一切巧便。 悉善通达。 一切苦难终不退转。 其心坚固身无疲极。 所为巧便得大念力。 于诸巧便亦不自高。 法化众生无所秘惜。 于诸巧便心不怯弱。 有所堪能终不退减。 能被具足大坚固铠。 如是如是。 生死苦增。 如是如是。 堪能增长。 无上菩提。 如是如是。 功德转增。 如是如是。 憍慢惭减。 如是如是。 智慧转明。 如是如是。 彼彼诤讼。 犯戒烦恼。 皆悉了知。 知已放舍。 如是如是。 功德增长。 如是如是。 愈更覆藏不令他知。 不为利养菩萨如是等无量福利。 顺菩提道悉依彼智。 是故菩萨。 已得菩提今得当得。 悉依彼智非余。 若劣若胜如是离虚妄。 菩萨有如是等无量福利。 自能成就无上佛法。 以三乘法利益众生。 是名正趣。 正趣已。 自于身财远离贪爱。 学离爱已。 复教众生令离贪爱。 舍于身财等心众生给施所须。 善摄诸根。 学身口律仪。 性不乐恶仁贤真实。 忍他侵逼及诸恶行。 修学忍已。 瞋恨转薄不恼逼他。 一切明处精勤修学。 善为众生决诸疑难摄取饶益。 亦自摄受一切智因。 内摄其心安住正受。 净四梵处游五神通。 一切事业悉方便学一切巧便。 若立若废终不疲厌。 能善观察第一真实。 能善修学第一大乘。 终不愿求现世涅槃。 如是平等究竟具足。 于诸大德奉事供养。 于恶众生兴大悲心。 随力所能为除恶行。 于己嫌恨不饶益者。 为起慈心随力堪任不谄不伪安乐饶益。 令彼结恨过恶自灭。 饶益己者。 以等以增。 知恩报恩。 如法所求皆令满足。 若自无力。 彼虽不请要作方便。 心不休息。 令彼知我无所遗惜。 是名菩萨远离虚妄。 依第一实智。 平等方便。 云何知一切法离于言说。 此施设假名自相诸法。 所谓色受想行识乃至涅槃。 当知假名无有自性。 亦不离彼有。 言说行处言说境界。 如是无有自性。 如言语所说。 亦不一切都无所有。 如是无所有。 亦非一切都无所有。 彼云何有有实谤实。 此二俱离如是有。 是名第一义自性。 离一切妄想。 智慧行处。 若法随说有事转者应有自性。 若然者。 一法一事应有众多自性。 何以故。 谓一法一事有众多名字施设故。 亦非多名有决定性。 亦非一名有自性。 余名无自性。 是故施设假名。 多名一名悉无自性。 复次色乃至涅槃。 法若随名字有自性者。 要先有法而后随意制名。 未有名时彼法应无自性。 若无自性者。 无事制名。 是义不然。 无名有法。 是亦不然。 若法本来自性是色。 然后以名字言说摄取是色。 若然者应离名有色。 施设众生应自知。 是色不待名知。 而众生无名则不知色。 以是故知一切诸法离言说自性。 如色乃至涅槃亦复如是。 复次有二种人坏佛正法。 一者若色等诸法色等诸事。 施设假名说自性自相。 于不实法妄想计着。 二者施设假名处假名所依。 离言说自性。 第一实义诽谤毁灭。 一切都无所有。 如前说。 建立不实法妄相过恶者。 谓于色等诸法色等诸事。 非实计实。 以是过故。 破坏正法。 又色等诸法色等诸事。 因缘分齐诽谤毁灭。 都无所有。 破坏正法。 今当说色等诸法事。 因缘分齐。 诽谤说言。 无有真实。 亦无假名。 二俱不然。 如士夫等阴。 说名为人。 是则可尔。 无事说人则不应尔。 如无事说人。 如非无事说人。 如是因缘分齐色等法建立假名。 非是无事而立假名。 是则应尔。 若但假名而无事者。 则无依处。 亦无假名是不应尔。 是人闻难解修多罗大乘甚深空相应义。 于如实说一向不解。 作不正思惟虚妄分别。 以无巧便慧作如是说。 一切皆是假名无有真实。 作如是观。 是为正观。 是等于假名所依悉无所有。 假名亦无。 假名既无。 假名真实亦无所有。 真实假名。 是二俱谤者。 是名都无。 如是说无者。 智慧梵行人。 不应共语。 不应共住。 是为自坏亦坏世间。 是故世尊。 为是事说。 宁起身见不恶取空。 何以故。 起身见人。 于所知戒不谤一切所知。 不因此见堕于恶道。 不坏他信乐。 离苦解脱亦不作留难。 亦能建立真谛正法。 不于戒律而生懈慢。 恶取空者。 于所知戒又复诽谤一切所知。 以是缘故堕于恶道。 亦坏他信乐。 离苦解脱亦作留难。 于戒慢缓谤实法故破坏佛法。 云何为恶取空。 若沙门婆罗门。 谓此彼都空。 是名恶取空。 何以故。 若言此空无彼性。 若言此空有此性。 是义应尔。 若一切无性。 何处何法空。 亦不应言此即此空。 何等为善取空。 若于此物无彼物。 故名为空。 此物不空如实知是名如实不颠倒。 空谓色等施设假名。 无有自性。 而色等有余。 谓色等假名事因缘分齐。 俱如实知。 谓事分齐有事分齐。 假名分齐。 不立非实不诽谤实。 不增不减不举不下。 如实如如。 离言说自性如实知。 是名善取空。 正智所知。 我以具足思量结集。 说一切法离言说自性。 从佛所闻。 一切法离言说自性。 今当说如佛世尊趣有契经。 说偈显示。 如以种种名用说种种法此亦无有彼是法法如是此偈显示施设假名。 名色等诸法。 以色等名。 宣说诸法。 流通言教。 说色乃至涅槃。 色等假名。 无色等自性。 色等法亦无余自性。 此色等假名。 诸法离言说。 义无所有。 是名第一义自性法。 如世尊义品说。 世间集言说牟尼悉不着不着孰能着不起见闻着此偈显示以色等假名施设色等事。 是名世间集言说。 此假名。 彼事无彼自性。 何以故。 建立及谤。 无有此见故。 无彼颠倒见。 是名见不着。 如是不着。 谁能起见着于色等事。 若建立。 若诽谤。 不起着。 正观境界。 是名为见。 听所知言说。 是名为闻。 是故见闻不起染着。 于彼缘中一切舍离。 是名不起见闻着。 复次佛为讪大迦旃延比丘说。 比丘不依地修禅。 不依水火风。 不依空识无所有非想非非想。 非此世非他世。 非日月。 非见闻觉知。 非求非得非觉非观。 不依此等而修禅定。 云何不依地乃至不依觉观而修禅定。 迦旃延。 若地地想除。 乃至一切一切想除。 比丘如是修禅。 是名不依地修禅。 乃至不依一切修禅。 比丘如是修禅者。 释天大力天梵天悉来礼敬说偈赞叹。 南无最胜士南无士之上今我不知汝何所依而禅此契经显示地等假名众事。 于彼地等施设假名。 是名地想。 又此地等想。 于彼假名事。 若建立自性。 若一切毁灭。 坏第一义摄受诽谤。 是名为想。 若除彼想。 是名为断。 是名为舍。 当知是名。 从诸如来第一义师。 闻一切诸法离言说自性。 如是一切法离言说自性者。 一切言说为何所应。 若无言语不能为人说离言法。 既无说亦无闻。 无说无闻。 彼一切法离言说自性。 无能知者。 是故应有言说令彼闻知。 如是如实。 凡愚不知。 以是因缘起八种妄想而生三事。 一切众生器世间增。 一者自性妄想。 二者差别妄想。 三者摄受积聚妄想。 四者我妄想。 五者我所妄想。 六者念妄想。 七者不念妄想。 八者俱相违妄想。 是名八妄想。 云何所生三事。 一者自性妄想。 差别妄想。 摄受积聚妄想。 此三妄想。 是妄想虚伪处。 虚伪攀缘事。 由此而生。 于色等假名。 若彼事处。 以名想言语摄受增长。 无量虚伪常行不息。 二者彼我我所妄想。 此二妄想是身见。 身见为一切见根本及慢根本。 我慢能生一切诸慢。 三者彼念妄想。 不念妄想。 俱相违妄想。 随其所应生贪恚痴。 是名八种妄想生三种事。 所谓妄想处虚伪事。 身见我慢事。 贪恚痴事。 依妄想虚伪生身见我慢。 依身见我慢生贪恚痴。 此三种事。 一切世间积聚分。 一切炽然。 云何自性妄想。 于色等假名事。 若妄想言是色。 是名自性妄想。 云何差别妄想。 于此色等假名事。 言此是色此非色。 此可见此不可见。 此有对此无对。 此有漏此无漏。 此有为此无为。 如是等无量分别于自性妄想处作差别妄想。 是名差别妄想。 云何摄受积聚妄想。 于色等假名事。 我人寿命众生。 于彼俗数妄想于色等饶益。 积聚多法。 积聚摄受。 因起舍宅军众林丛饮食衣服车乘。 于彼俗数妄想饶益。 是名摄受积聚妄想云何我我所妄想。 若彼诸事。 是有漏受阴。 久远积习我我所着。 是故无摄受处。 习自见处事。 以是因缘。 起不如实妄想。 是名我我所妄想。 云何念妄想。 于彼净妙及所憙事。 缘妄想。 云何不念妄想。 于不净及所不憙事。 缘妄想。 云何念不念俱相违缘妄想。 于彼净不净所喜所不喜俱离事。 缘妄想。 彼略说有二事。 谓妄想及妄想依。 妄想缘事此二事。 俱从本来各各相因。 过去妄想生现在妄想缘事。 现在妄想缘事生现在缘事妄想。 不知现在妄想故。 复生未来妄想缘事。 缘事生已。 必复生彼缘事妄想。 云何知妄想。 有四种求。 四种如实知。 云何四种求。 一者名求。 二者事求。 三者自性施设求四者差别施设求。 名求者。 菩萨于名名分齐观名求。 如是事事分齐观。 事求。 自性施设。 自性施设分齐观。 自性施设求。 差别施设差别施设分齐观。 差别施设求。 彼名与事。 若离相观。 若合相观。 名事合依。 自性施设。 差别施设观。 云何四如实知。 随名求如实知。 随事求如实知。 随自性施设求如实知。 随差别施设求如实知。 云何随名求如实知。 菩萨于名名分齐。 求如是名如实知。 此名为此事立为想为见为流布。 于色等假名事。 不立色等名者。 无有能知色等事者。 若不知者。 无思量事。 会无思量者。 则无言说。 如是如实知者。 是名随名求如实知。 云何随事求如实知。 菩萨于事事分齐。 求观色等假名事。 一切言说事离言说。 是名第二随事求如实知。 云何随自性施设求如实知。 菩萨于色等假名事。 自性施设。 自性施设分齐。 求彼自性施设。 此自性事。 观自性相如实知。 如化如影如响如焰如水中月如梦如幻。 观自性相无有真实。 是名第三如实知甚深义处随自性施设求如实知。 云何随差别施设求如实知。 菩萨于差别施设差别施设分齐。 求是假名色等事。 差别施设不二。 观彼事非有性非无性。 言说自性不可得。 亦非无性。 离言说自性而建立性。 非有色。 第一义谛故。 亦非无色。 世谛有色故。 如有性无性色非色。 如是可见不可见。 一切法差别施设。 皆如是知。 此差别施设不二义如实知。 是名随差别施设求如实知。 若彼八种邪妄想愚痴凡夫。 生三种事增长世间。 彼四种如实知不具足者。 彼邪妄想烦恼起起烦恼故受生死。 受生死故随生死生老病死等众苦增长。 若菩萨依四种如实知。 现世知八种妄想。 现世知已。 未来依处缘中虚伪事则不复起。 彼事不起者。 彼未来缘中妄想不生。 如是彼事彼妄想灭已。 一切虚伪亦灭。 虚伪灭已菩萨疾得大乘大般涅槃。 现世能得奇特大士行处。 净智成就一切大自在力。 所谓种种化化神力。 种种变变神力。 一切智知无所罣碍随其所欲存亡自在。 得如是等无量自在。 名一切众生最胜无上。 如是一切自在菩萨。 成就五种上妙功德。 一者得第一净心。 寂灭正受。 而不寂灭一切烦恼。 二者一切明处清净知见增长无减。 三者为众生故。 处在生死而不疲厌。 四者善入如来言说旨趣。 五者善解大乘不从他受。 如是五种功德为五种业。 一者现世第一乐住。 开觉方便。 生身心方便。 疲劳悉灭是心寂静。 功德之业。 二者成就一切佛法。 是一切明处。 清净知见。 功德之业。 三者成就众生。 是于生死而不疲厌功德之业。 四者教化众生起未起疑能为开解。 护持正法令得久住。 有相似法能灭正法者。 善知善说能令除灭。 是善入如来言说旨趣。 功德之业。 五者降伏一切外道异论。 坚固精进正愿不灭。 是善解大乘不从他受。 功德之业。 如是菩萨一切所作。 皆是五功德业之所摄。 谓不染污乐。 成熟佛法。 成就众生。 护持正法。 降伏异论。 炽然精进。 正愿不动。 彼四种真实义。 初第二是下。 第三是中。 第四是上。 菩萨地持方便处力品第五云何为力。 略说有三种一者诸佛菩萨得自在三昧。 依自在三昧。 随其所欲一切堪能。 是名圣力。 二者法有大果有大利益。 是名法力。 三者诸佛菩萨先大福德方便成就。 诸佛菩萨有俱生奇特未曾有法。 是名俱生力。 复次此三种力。 以种分别。 诸佛菩萨有五种力。 一者神通力。 二者法力。 三者俱生力。 四者共一切声闻缘觉力。 五者不共力。 神通者。 所谓六通。 一者神足。 二者天耳。 三者他心智。 四者宿命智。 五者生死智。 六者漏尽作证。 是名神通力。 法力者。 所谓六波罗蜜檀波罗蜜。 尸罗波罗蜜。 羼提波罗蜜。 毗梨耶波罗蜜。 禅波罗蜜。 般若波罗蜜。 是名法力是诸法有所堪能。 故名法力。 云何神足。 略说有二种。 一者变。 二者化。 若以种分别则有无量。 云何变神足以种分别。 所谓震动。 炽然。 充满。 示现。 转作异分。 去来。 大小。 色像入身。 所往相似。 隐显自在。 障他神通。 与辩。 与念。 与乐。 放大光明。 如是等比名变神足。 震动者。 谓佛菩萨得自在三昧。 能有所作震动。 寺舍城郭宫殿聚落田宅。 地狱畜生饿鬼人天及四天下。 千世界二千世界三千世界。 百三千世界千三千世界万三千世界。 乃至无数三千大千世界。 皆悉震动。 炽然者。 身上出火身下出水。 身上出水身下出火。 入火三昧举身洞然。 现种种色青黄赤白红颇梨色。 充满者。 身放光明充满一舍。 乃至充满无量无数三千大千世界。 示现者。 谓安坐去来。 现为沙门众婆罗门众声闻众缘觉众菩萨众。 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留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众。 诸佛菩萨。 下至恶道上至人天。 皆悉示现。 乃至十方恒河沙刹亦复如是。 过无量恒河沙刹有佛名刹名。 悉能示现。 亦说彼佛及国土名号。 复过是数随其所欲悉能示现。 转作异分者。 或变地为水即是真水。 如实非余。 变作火风亦复如是。 如地水火风亦复如是即是非余。 如四大色香味触。 草木泥土变为饮食衣服璎珞香华涂香诸庄严具。 沙砾瓦石变为众宝。 雪山王等一切诸山变为金色。 一切即是如实非余。 好色众生变为恶色。 恶色众生变为好色。 或好恶色变为中色。 或中间色变为好恶色。 如好恶色。 支节具足。 若不具足。 若肥若瘦。 如是等比所有自相。 能变其色自在无碍。 非一切变随其所欲。 来去者。 石壁无碍。 上至梵世乃至色究竟天。 若来若去。 悉得自在。 周遍十方无量无边三千大千世界。 若化身若麁四大身。 若来若去。 亦复如是。 若远近想。 即时往返。 大小者。 能令雪山如一微尘。 令一微尘如雪山王。 色像入身者。 诸沙门婆罗门一切大众。 若村若城草木丛林及诸山地。 一切色像悉内身中。 时诸大众。 各各自见入菩萨身。 所往相似者。 若至刹利众。 如彼色像。 身量修短音声语言。 悉与彼同。 彼之所说。 与彼同说。 彼所不能为其开演。 广说正法令欢喜已。 即于前没不令彼知。 谁出谁没。 为天为人。 如刹利婆罗门居士沙门众。 四天王天。 三十三天。 夜摩天。 兜率陀天。 化乐天。 他化自在天。 梵身天。 梵众天。 大梵天。 少光天。 无量光天。 光音天。 少净天。 无量净天。 遍净天。 无障天。 福生天。 广果天。 无烦天。 无热天。 善见天。 善现天。 色究竟天。 亦复如是。 隐显者。 于大众前作百作千。 或复过是乃至无量。 然后还没。 没已复现。 自在者。 菩萨能令众生若来若去若住若语。 障他神通者。 如来神力悉能障蔽诸余神力。 亦能令现究竟菩萨一生补处。 除如来及等行菩萨。 悉能障蔽其余菩萨。 除上及等亦悉能障。 与辩者。 无辩众生能与辩才。 与念者。 于法失念能令忆念。 与乐者。 广说正法令彼得闻。 随彼身心摄取饶益得止息乐。 离诸阴盖专心听法随其时节。 非究竟乐四大错乱能令调适。 非人所恼亦令休息。 放大光明者。 谓佛菩萨神力放光遍至十方无量世界。 地狱众生苦痛休息。 上至诸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 令见光明来至佛所。 他方世界诸菩萨众悉皆来集。 略说十方世界无量诸佛无量光明。 饶益安乐无量众生。 是名转变神足。 若以种分别则无量无数。 除其自性变为余事。 是故名为转变神足。 云何化神足。 略说无事化作随其所欲悉能化现。 是名化神足。 是化多种。 或化身或化语。 化身者。 或似自身或不似。 或似他身或不似。 又自身他身相似不相似。 化作相似根及根所依。 非作实根。 又复化作相似境界。 谓饮食众宝色香味触所摄众具。 一切随意。 又自身相似。 或作一身。 或作无量。 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 种种色像。 人及畜生饿鬼地狱。 声闻缘觉菩萨如来。 如是色像。 随其所应悉能化作。 自相似身。 若异自身。 名不相似。 他天身等化令相似。 是名他相似化。 若作彼天不相似身。 是名他身不相似化。 如天身乃至佛身亦复如是。 无量身者。 谓佛菩萨。 于十方无量无数世界。 一时化作种种色像。 饶益十方无量众生。 佛及菩萨虽至余方。 化住如故。 或为众生暂现如幻。 或作饮食衣服车乘金银真珠琉璃颇梨珂珼玉石如是等物一切化现。 如实不异常得受用。 是名化身。 化语者。 妙音具足。 广音具足。 或从自身起。 或从他身起。 或无所从起。 或说正法。 或随事教责。 妙音者。 谓佛菩萨化作口语。 其声深远犹如雷震。 或复微妙如迦陵毗伽音。 可乐声。 悦乐声。 可爱声。 如是广化无量音声。 言辞辩正。 易知憙闻。 随顺无尽。 广声者。 谓佛菩萨。 化大音声。 令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 声闻缘觉诸大菩萨。 无量众会。 乃至一由旬。 若内若外。 周遍普闻。 若小千世界。 中千世界。 大千世界。 乃至十方无量世界。 亦悉普闻。 为众生故。 从其自身。 以一音声说无量法。 从他起者。 化作他语为人说法。 除其放逸。 无所从起者。 空中化声犹如人语。 说正法者。 为愚痴众生演说正法。 令得开解。 随事教责者。 彼虽不疑得信乐心而为放逸。 令生惭愧起不放逸。 如是众多。 略说三种。 化身。 化声。 化境界。 是名化神足。 若一一分别则有无量。 如是诸佛菩萨二种神足。 能办二事。 一者为令众生生信乐故。 神足现化令入佛法。 二者摄苦众生安隐利益。 云何宿命智通。 谓佛菩萨自知宿命。 如是众生是我名字。 如契经广说。 知他宿命亦如己身。 自知宿命能令他知。 所知众生本。 同事者亦能令彼自识宿命。 彼诸众生知与菩萨昔同事已。 亦复知余众生与己同事。 亦复能令其余众生展转相知。 宿命名字名字等种种因缘。 此中应广说。 从今现在及过去世。 乃至无量无数劫事。 念念中间。 巨细多少次第悉知是名诸佛菩萨宿命智通。 菩萨自知宿世行菩萨道未曾有事。 能为众生开示显现令其敬信。 爱乐佛法厌离生死。 亦为显示过去因果。 令计常者远离常见。 谓于过去妄想常见及以断见。 云何生死智通。 谓佛菩萨天眼清净过于人眼。 见诸众生死时。 好色恶色下色上色。 乃至后生。 渐渐增长诸根成熟。 身诸所作善不善无记。 天眼光明照见悉知。 乃至化色天细微色。 一切悉见。 上至色究竟天下至无择地狱。 于十方世界亦不一一别相方便。 十方无量无边世界一切色像。 一时普观。 于彼彼佛刹彼彼如来种种大众会坐说法。 如是一切悉见无余。 云何天耳智通。 谓佛菩萨以天耳闻天人音声。 圣声非圣声。 麁声细声辩声不辩声。 化声非化声。 远声近声一切悉闻。 若作有限方便者。 上至色究竟天。 若无限者。 乃至上方无量世界。 天声者。 从四天王乃至色究竟。 人声者。 一切四天下声。 圣声者。 谓诸佛菩萨声闻缘觉所出音声。 教诫众生。 所谓示教赞喜。 令修善法舍不善法。 彼诸众生无染心者。 受诵论议如法问难。 与念教诫及余一切善语利益。 如是等声。 是名圣声。 非圣声者。 谓诸众生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从无择狱上至诸天。 诸方众生种种诸声。 麁声者。 谓大众生声。 大众会声。 种种苦痛迫切之声。 相呼唤声。 雷霆声。 鼓贝声。 细声者。 乃至耳语极微细声辩声者。 谓义理可解。 不辩声者。 谓义理不可解。 如陀弥罗国语。 风雨声草木声。 鹦鹉鸲鹆声。 拘耆罗声。 命命鸟等众鸟之声。 化声者。 谓神通自在。 随众生心化作诸声。 远声者。 除佛菩萨所住村落城邑中声。 其余乃至十方无量世界一切音声。 诸佛菩萨。 以天眼见乃至十方身之所作净不净色。 见已方便随宜利益。 以天耳闻口之所行净不净声。 闻已方便随宜利益。 是名略说诸佛菩萨天眼天耳之所作为。 云何知他心智通。 谓佛菩萨以知他心智通。 知十方无量无边世界众生烦恼缠心。 知离烦恼缠心。 知烦恼相续烦恼使心。 知离烦恼相续烦恼使心。 知邪愿心。 所谓外道心及贪求心。 知下心。 谓欲界众生乃至禽兽心。 知中心。 谓色界天心。 知上心。 谓无色界天心。 知苦相应心。 知乐相应心。 知不苦不乐相应心。 一念他心智。 知一众生心。 随其所念悉如实知。 一念他心智。 知无量众生心。 随其所念悉如实知。 复次诸佛菩萨知他心智通。 为种种根力。 种种解力。 种种界力。 至处道力。 漏尽力。 随其所应而作方便。 云何漏尽智通。 谓佛菩萨烦恼尽如实知。 谓己及众生。 若尽若不尽。 悉如实知。 己及众生漏尽方便。 已起未起悉如实知。 彼诸众生起漏尽增上慢。 不起漏尽增上慢。 悉如实知。 菩萨一切漏尽如实知。 而不证漏尽。 菩萨不舍烦恼。 具诸有漏事。 常行彼事而不染污。 如是力者。 名最上力。 又佛菩萨漏尽智通。 自离烦恼。 亦为众生广分别说。 令其舍离增上慢心。 当作是知。 是漏尽智业。 ◎◎云何法力。 谓佛菩萨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 此六波罗蜜各有四事。 一者对治。 二者成菩提具。 三者摄取自他。 四者得未来果。 云何布施四事。 一者布施对治悭贪。 二者成菩提具。 三者以施摄取成就众生。 欲施善心。 清净心施。 施已不悔。 三时欢喜以自饶益。 是名自摄。 彼诸众生饥渴寒热疾病所须。 众难恐怖悉令远离。 以此饶益。 是名摄他。 四者以是因缘。 在在所生。 得大财富。 得大种性。 得大眷属。 是名布施四功德力。 无余无上。 云何持戒四事。 一者受身口律仪。 对治犯戒。 二者成菩提具。 三者受持净戒。 同利摄取成就众生。 远离犯戒怨家恐怖卧觉常安。 以自饶益。 又持戒者。 心不悔恨常得欢喜。 乃至心定诸自利事。 是名自摄。 普施众生一切无畏。 是名摄他。 四者以是因缘命终生天。 是名持戒四功德力。 无余无上。 云何忍辱四事。 一者修忍对治不忍。 二者成菩提具。 三者以坚固忍。 同利摄取成就众生。 自身及他度大恐怖。 是名自他俱摄。 四者以是因缘。 于未来世无有怨憎无别离者。 既无别离亦无忧苦。 临命终时心不悔恨。 舍此身已生人天中。 是名堪忍四功德力。 无余无上。 云何精进四事。 一者精进对治懈怠。 二者成菩提具。 三者依勤精进。 同利摄取成就众生精进乐住离诸恶法功德增长。 欢喜悦豫以自饶益。 是名自摄。 精勤修善。 不以身口恐怖众生。 众生见已亦乐精进。 是名摄他。 四者以是因缘。 于未来世能成大人奇特功业。 是名精进四功德力。 无余无上。 云何禅定四事。 一者禅定对治烦恼。 言语乱觉喜乐色想烦恼悉灭。 二者成菩提具。 三者依诸禅定。 同利摄取成就众生。 住现法乐以自摄取。 其心寂静离于贪欲。 是名自摄。 于诸众生不瞋不恼。 是名摄他。 四者以是因缘。 于未来果报生于天上。 智惠清净神通清净。 是名禅定四功德力。 无余无上。 云何般若四事。 一者智惠对治无明。 二者成菩提具。 三者布施爱语利益同利。 摄取成就一切众生。 于所知事随义了知。 胜妙饶益欢喜悦豫。 是名自摄。 普为众生巧便说法。 令得今世后世安乐。 是名摄他。 四者以是因缘。 摄取一切平等善根。 于未来世除障作证。 所谓烦恼障及智惠障。 是名智慧四功德力。 无余无上。 是名法力。 云何诸佛菩萨俱生力。 性识宿命利益众生。 思惟长夜无间大苦。 悉能堪忍饶益众生。 众生爱乐其心随喜。 生兜率天随寿命住。 有三事胜蔽诸天人。 一者天寿。 二者天色。 三者天名称。 生母胎时。 奇特光明充满世界。 正知入胎。 住胎出胎。 生堕地时。 即行七步举手而言。 吾当于世为无上尊。 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等。 以天香花伎乐幢幡。 种种严饰而为供养。 三十二相以自庄严。 为最后身。 诸魔怨恶所不能坏。 坐佛树下慈心伏魔。 一一支节有那罗延力。 从初弱年为童子时。 一切术艺种种技能。 自然巧便不从师受。 坐于道场菩提树下。 无师自然成等正觉。 梵王来下劝请说法。 雷霆震击发大音声。 不能动乱如来正受。 恶兽亲附随顺无畏。 诸众生类悉皆供养。 如彼猨猴奉进香蜜。 世尊哀受欢喜弄舞。 神龙降雨洗浴其身。 若出行时。 辄为止雨。 菩萨如是坐佛树下。 树为曲枝随荫其躯。 成正觉已。 于六年中。 天魔波旬。 恒求其短不能得便。 常得正念平等安住。 一切众生。 种种异知。 种种异想。 种种异觉。 生住灭时念念悉知。 如来以俱生力示现色身及圣威仪。 摄取众生。 示现身故。 狂者得正。 逆胎得顺。 盲者得视。 聋者得听。 令三毒者离欲怒痴。 以如是比示现色身。 摄取众生。 是名示现俱生神力。 威仪俱生力者。 常右脇卧如师子王。 草蓐不乱。 风不动衣。 行如师子。 步若牛王。 先举右足次左足随。 行处平正无沙砾瓦石。 行时安详诸根寂静。 若入门时下门为高。 食无完过口口无遗。 如是无量未曾有事。 当知皆是圣威仪所摄俱生神力。 云何诸佛菩萨不共声闻辟支佛力。 云何共力。 不共力者。 略说三种。 一者细。 二者分别。 三者界。 诸佛菩萨。 于无量无数阿僧祇众生。 以无量力方便利益。 悉如实知。 是名为细。 一切种神通力法力俱生力。 满足成就。 是名分别。 一切世界一切众生界。 是彼力境界。 是名为界。 声闻者。 以二千世界内。 国土世界。 众生世界。 为神通境界。 缘觉者。 以三千世界。 为神通境界。 何以故。 彼自调伏故。 非一切众生。 是故唯一三千世界。 以为境界。 除此已。 诸佛菩萨余神力。 是名共力。 声闻缘觉。 尚不能及菩萨神力。 况复人天外道凡夫。 菩萨有三种示现力。 一者神足。 二者示他心。 三者教诫。 此亦神通所摄。 随其所应。 谓神足他心智。 漏尽智。 菩萨地持经卷第二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1:39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fojing/3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