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乘阿毗达磨集论 内容: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第一无着菩萨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本事分中三法品第一本事与决择是各有四种三法摄应成谛法得论议几何因取相建立与次第义喻广分别集总颂应知蕴界处各有几。 蕴有五。 谓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界有十八。 谓眼界色界眼识界。 耳界声界耳识界。 鼻界香界鼻识界。 舌界味界舌识界。 身界触界身识界。 意界法界意识界。 处有十二。 谓眼处色处。 耳处声处。 鼻处香处。 舌处味处。 身处触处。 意处法处。 何因蕴唯有五。 为显五种我事故。 谓身具我事。 受用我事。 言说我事。 造作一切法非法我事。 彼所依止我自体事。 何因界唯十八。 由身具等能持过现六行受用性故。 何因处唯十二。 唯由身具能与未来六行受用为生长门故。 何故名取蕴。 以取合故名为取蕴。 何等为取。 谓诸蕴中所有欲贪。 何故欲贪说名为取。 谓于未来现在诸蕴能引不舍故。 希求未来染着现在欲贪名取。 何故界处名有取法。 应如蕴说。 色蕴何相。 变现相是色相。 此有二种。 一触对变坏。 二方所示现。 云何名为触对变坏。 谓由手足块石刀杖寒热饥渴蚊虻蛇蝎。 所触对时即便变坏。 云何名为方所示现。 谓由方所可相。 示现如此如此色。 如是如是色或由定心。 或由不定寻思相应种种搆画。 受蕴何相。 领纳相是受相。 谓由受故。 领纳种种净不净业诸果异熟。 想蕴何相。 搆了相是想相。 谓由想故。 搆画种种诸法像类。 随所见闻觉知之义起诸言说。 行蕴何相。 造作相是行相。 谓由行故。 令心造作于善不善无记品。 中驱役心故。 识蕴何相。 了别相是识相。 谓由识故。 了别色声香味触法种种境界。 眼界何相。 谓眼曾现见色。 及此种子积集异熟阿赖耶识。 是眼界相。 如眼界相耳鼻舌身意界相亦尔。 色界何相。 谓色眼曾现见。 及眼界于此增上。 是色界相。 如色界相声香味触法界相亦尔。 眼识界何相。 谓依眼缘色似色了别。 及此种子积集异熟阿赖耶识。 是眼识界相。 如眼识界相耳鼻舌身意识界相亦尔。 处何相。 如界应知随其所应。 云何建立色蕴。 谓诸所有色。 若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 云何四大种。 谓地界水界火界风界。 何等地界。 谓坚鞕性。 何等水界。 谓流湿性。 何等火界。 谓温热性。 何等风界。 谓轻等动性。 云何所造色。 谓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 色声香味所触一分。 及法处所摄色。 何等眼根。 谓四大种所造眼识所依清净色。 何等耳根。 谓四大种所造耳识所依清净色。 何等鼻根。 谓四大种所造鼻识所依清净色。 何等舌根。 谓四大种所造舌识所依清净色。 何等身根。 谓四大种所造身识所依清净色。 何等为色。 谓四大种所造眼根所行义。 谓青黄赤白长短方圆。 麁细高下正不正。 光影明闇云烟尘雾。 逈色表色空一显色。 此复三种。 谓妙不妙俱相违色。 何等为声。 谓四大种所造耳根所取义。 或可意或不可意。 或俱相违。 或执受大种为因。 或不执受大种为因。 或俱大种为因。 或世所极成。 或成所引。 或遍计所起。 或圣言所摄。 或非圣言所摄。 何等为香。 谓四大种所造鼻根所取义。 谓好香恶香平等香俱生香和合香变异香。 何等为味。 谓四大种所造舌根所取义。 谓苦酢甘辛醎澹。 或可意或不可意。 或俱相违或俱生。 或和合或变异。 何等所触一分。 谓四大种所造身根所取义。 谓滑性澁性轻性重性软性缓急冷饥渴饱力劣闷痒黏病老死疲息勇。 何等法处所摄色。 有五种应知谓极略色。 极逈色。 受所引色。 遍计所起。 色定自在所生色。 云何建立受蕴。 谓六受身。 眼触所生受。 耳触所生受。 鼻触所生受。 舌触所生受。 身触所生受。 意触所生受。 如是六受身。 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 复有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 乐心受苦心受不苦不乐心受。 复有乐有味受苦有味受不苦不乐有味受。 乐无味受苦无味受不苦不乐无味受。 复有乐依耽嗜受苦依耽嗜受不苦不乐依耽嗜受。 乐依出离受苦依出离受不苦不乐依出离受。 何等身受。 谓五识相应受。 何等心受。 谓意识相应受。 何等有味受。 谓自体爱相应受。 何等无味受。 谓此爱不相应受。 何等依耽嗜受。 谓妙五欲爱相应受。 何等依出离受。 谓此爱不相应受。 云何建立想蕴。 谓六想身。 眼触所生想。 耳触所生想。 鼻触所生想。 舌触所生想。 身触所生想。 意触所生想。 由此想故。 或了有相。 或了无相。 或了小或了大。 或了无量。 或了无少所有无所有处。 何等有相想。 谓除不善言说无想界定及有顶定想。 所余诸想。 何等无相想。 谓所余想。 何等小想。 谓能了欲界想。 何等大想。 谓能了色界想。 何等无量想。 谓能了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想。 何等无少所有无所有处想。 谓能了无所有处想。 云何建立行蕴。 谓六思身。 眼触所生思。 耳触所生思。 鼻触所生思。 舌触所生思。 身触所生思。 意触所生思。 由此思故思作诸善。 思作杂染。 思作分位差别。 又即此思除受及想与余心所法心不相应行。 总名行蕴。 何等名为余心所法。 谓作意触欲胜解念三摩地慧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勤安不放逸舍不害贪瞋慢无明疑萨迦耶见边执见见取戒禁取邪见忿恨覆恼嫉悭诳谄憍害无惭无愧惛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忘念不正知散乱睡眠恶作寻伺。 何等为思。 谓于心造作意业为体。 于善不善无记品中役心为业。 何等作意。 谓发动心为体。 于所缘境持心为业。 何等为触。 谓依三和合诸根变异分别为体。 受所依为业。 何等为欲。 谓于所乐事彼彼引发所作希望为体。 正勤所依为业。 何等胜解。 谓于决定事随所决定印持为体。 不可引转为业。 何等为念。 谓于串习事令心明记不忘为体。 不散乱为业。 何等三摩地。 谓于所观事令心一境为体。 智所依止为业。 何等为慧。 谓于所观事择法为体。 断疑为业。 何等为信。 谓于有体有德有能忍可清净希望为体。 乐欲所依为业。 何等为惭。 谓于诸过恶自羞为体。 恶行止息所依为业。 何等为愧。 谓于诸过恶羞他为体。 业如惭说。 何等无贪。 谓于有有具无着为体。 恶行不转所依为业。 何等无瞋。 谓于诸有情苦及苦具无恚为体恶行不转所依为业。 何等无痴。 谓由报教证智决择为体。 恶行不转所依为业。 何等为勤。 谓心勇悍为体。 或被甲或加行。 或无下或无退或无足。 差别成满善品为业。 何等为安。 谓止息身心麁重身心调畅为体。 除遣一切障碍为业。 何等不放逸。 谓依止正勤无贪无瞋无痴修诸善法。 于心防护诸有漏法为体。 成满一切世出世福为业。 何等为舍。 谓依止正勤无贪无瞋无痴。 与杂染住相违。 心平等性。 心正直性。 心无功用住性为体。 不容杂染所依为业。 何等不害。 谓无瞋善根一分心悲愍为体。 不损恼为业。 何等为贪。 谓三界爱为体。 生众苦为业。 何等为瞋。 谓于有情苦及苦具心恚为体。 不安隐住恶行所依为业。 何等为慢。 谓依止萨迦耶见心高举为体。 不敬苦生所依为业。 何等无明。 谓三界无知为体。 于诸法中邪决定疑杂生起所依为业。 何等为疑。 谓于谛犹豫为体。 善品不生所依为业。 何等萨迦耶见。 谓于五取蕴等随观执我及我所。 诸忍欲觉观见为体。 一切见趣所依为业。 何等边执见。 谓于五取蕴等随观执或断或常。 诸忍欲觉观见为体。 障处中行出离为业。 何等见取。 谓于诸见及见所依五取蕴等。 随观执为最为胜为上为妙。 诸忍欲觉观见为体。 执不正见所依为业。 何等戒禁取。 谓于诸戒禁及戒禁所依五取蕴等。 随观执为清净为解脱为出离。 诸忍欲觉观见为体。 劳而无果所依为业。 何等邪见。 谓谤因谤果。 或谤作用。 或坏实事。 或邪分别。 诸忍欲觉观见为体断善根为业。 及不善根坚固所依为业。 不善生起为业。 善不生起为业。 如是五见。 几增益见。 几损减见。 四是增益见。 谓于所知境增益自性及差别故。 于诸见中增益第一及清净故。 一多分是损减见。 计前后际所有诸见。 彼于此五几见所摄。 谓或二或一切。 于不可记事所有诸见。 彼于此五几见所摄。 谓或二或一切。 薄伽梵观何过失故。 于蕴界处以五种相非毁执我。 由观彼摄受萨迦耶见者。 有五种过失故。 谓异相过失。 无常过失。 不自在过失。 无身过失。 不由功用解脱过失。 于五取蕴有二十句萨迦耶见。 谓计色是我。 我有诸色色。 属于我。 我在色中。 如是计受想行识是我。 我有识等识。 等属我。 我在识等中。 于此诸见。 几是我见几是我所见。 谓五是我见。 十五是我所见。 何因十五是我所见。 由相应我所故。 随转我所故。 不离我所故。 萨迦耶见。 当言于事了不了耶。 当言于事不得决了。 如于绳上妄起蛇解。 何等为忿。 谓于现前不饶益相。 瞋之一分心怒为体。 执杖愤发所依为业。 何等为恨。 谓自此已后即瞋一分怀怨不舍为体。 不忍所依为业。 何等为覆。 谓于所作罪他正举时。 痴之一分隐藏为体。 悔不安住所依为业。 何等为恼。 忿恨居先瞋之一分心戾为体。 高暴麁言所依为业。 生起非福为业。 不安隐住为业何等为嫉。 谓耽着利养不耐他荣瞋之一分心妬为体。 令心忧慼不安隐住为业。 何等为悭。 谓耽着利养于资生具贪之一分。 心悋为体。 不舍所依为业。 何等为诳。 谓耽着利养贪痴一分。 诈现不实功德为体。 邪命所依为业。 何等为谄。 谓耽着利养贪痴一分矫设方便隐实过恶为体。 障正教授为业。 何等为憍。 谓或依少年无病长寿之相。 或得随一有漏荣利之事。 贪之一分令心。 悦豫为体。 一切烦恼及随烦恼所依为业。 何等为害。 谓瞋之一分。 无哀无悲无愍为体。 损恼有情为业。 何等无惭。 谓贪瞋痴分。 于诸过恶不自羞为体。 一切烦恼及随烦恼助伴为业。 何等无愧。 谓贪瞋痴分。 于诸过恶不羞他为体。 一切烦恼及随烦恼助伴为业。 何等惛沉。 谓愚痴分。 心无堪任为体。 障毗钵舍那为业。 何等掉举。 谓贪欲分。 随念净相心不寂静为体。 障奢摩他为业。 何等不信。 谓愚痴分。 于诸善法心不忍可心不清净心不希望为体。 懈怠所依为业。 何等懈怠。 谓愚痴分。 依着睡眠倚卧为乐心不策励为体。 障修方便善品为业。 何等放逸。 谓依懈怠及贪瞋痴不修善法。 于有漏法心不防护为体。 憎恶损善所依为业。 何等忘念。 谓诸烦恼相应念为体。 散乱所依为业。 何等不正知。 谓诸烦恼相应慧为体由此慧故起不正知身语心行毁所依为业。 何等散乱。 谓贪瞋痴分心流散为体。 此复六种。 谓自性散乱外散乱内散乱相散乱麁重散乱作意散乱。 云何自性散乱。 谓五识身。 云何外散乱。 谓正修善时于五妙欲其心驰散。 云何内散乱。 谓正修善时沉掉味着。 云何相散乱。 谓为他归信矫示修善。 云何麁重散乱。 谓依我我所执。 及我慢品麁重力故。 修善法时于已生起所有诸受起我我所。 及与我慢执受间杂取相。 云何作意散乱。 谓依余乘余定若依若入。 所有流散能障离欲为业。 何等睡眠。 谓依睡眠因缘。 是愚痴分心略为体。 或善或不善或无记。 或时或非时。 或应尔或不应尔。 越失可作所依为业。 何等恶作。 谓依乐作不乐作应作不应作。 是愚痴分心追悔为体。 或善或不善或无记。 或时或非时。 或应尔或不应尔。 能障心住为业。 何等为寻。 谓或依思或依慧。 寻求意言令心麁转为体。 何等为伺。 谓或依思或依慧。 伺察意言令心细转为体。 如是二种。 安不安住所依为业。 复次诸善心所断自所治为业。 烦恼随烦恼障自能治为业。 何等名为心不相应行。 谓得无想定灭尽定无想异熟命根众同分生老住无常名身句身文身异生性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时方数和合等。 何等为得谓于善不善无记法。 若增若减假立获得成就。 何等无想定。 谓已离遍净欲未离上欲出离想。 作意为先故。 于不恒行心心所灭。 假立无想定。 何等灭尽定。 谓已离无所有处欲。 超过有顶暂息想。 作意为先故。 于不恒行诸心心所及恒行一分心心所灭。 假立灭尽定。 何等无想异熟。 谓已生无想有情天中。 于不恒行心心所灭。 假立无想异熟。 何等命根。 谓于众同分先业所引。 住时决定假立命根。 何等众同分。 谓如是如是有情。 于种种类自体相似。 假立众同分。 何等为生。 谓于众同分诸行本无今有。 假立为生。 何等为老。 谓于众同分诸行相续变异。 假立为老。 何等为住。 谓于众同分诸行相续不变坏。 假立为住。 何等无常。 谓于众同分诸行相续变坏。 假立无常。 何等名身。 谓于诸法自性增言假立名身。 何等句身。 谓于诸法差别增言假立句身何等文身。 谓于彼二所依诸字。 假立文身。 此言文者能彰彼二故。 此又名显。 能显彼义故。 此复名字。 无异转故。 何等异生性。 谓于圣法不得假立异生性。 何等流转。 谓于因果相续不断。 假立流转。 何等定异。 谓于因果种种差别。 假立定异何等相应。 谓于因果相称。 假立相应。 何等势速。 谓于因果迅疾流转。 假立势速。 何等次第。 谓于因果一一流转。 假立次第。 何等为时。 谓于因果相续流转。 假立为时。 何等为方。 谓于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因果差别假立为方。 何等为数。 谓于诸行一一差别。 假立为数。 何等和合。 谓于因果众缘集会假立和合。 云何建立识蕴。 谓心意识差别。 何等为心。 谓蕴界处习气所熏。 一切种子阿赖耶识。 亦名异熟识。 亦名阿陀那识以能积集诸习气故。 何等为意谓一切时缘阿赖耶识思度为性。 与四烦恼恒相应。 谓我见我爱我慢无明。 此意遍行。 一切善不善无记位。 唯除圣道现前若处灭尽定及在无学地又六识以无间灭识为意。 何等为识。 谓六识身。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何等眼识。 谓依眼缘色了别为性。 何等耳识。 谓依耳缘声了别为性。 何等鼻识。 谓依鼻缘香了别为性。 何等舌识。 谓依舌缘味了别为性。 何等身识。 谓依身缘触了别为性。 何等意识。 谓依意缘法了别为性。 云何建立界。 谓色蕴即十界。 眼界色界耳界声界鼻界香界舌界味界身界触界。 及意界一分。 受蕴想蕴行蕴即法界一分。 识蕴即七识界。 谓眼等六识界及意界。 何等界法蕴不摄耶。 谓法界中诸无为法。 此无为法复有八种。 谓善法真如不善法真如无记法真如虚空非择灭择灭不动及想受灭。 何等善法真如。 谓无我性。 亦名空性无相实际胜义法界。 何故真如说名真如。 谓彼自性无变异故。 何故真如名无我性。 离二我故。 何故真如名为空性。 一切杂染所不行故。 何故真如名为无相。 以一切相皆寂静故何故真如名为实际。 以无颠倒所缘性故。 何故真如名为胜义。 最胜圣智所行处故。 何故真如名为法界。 一切声闻独觉诸佛妙法所依相故。 如善法真如。 当知不善法真如无记法真如亦尔。 何等虚空。 谓无色性容受一切所作业故。 何等非择灭。 谓是灭非离系。 何等择灭。 谓是灭是离系。 何等不动。 谓已离遍净欲。 未离上欲苦乐灭。 何等想受灭。 谓已离无所有处欲。 超过有顶暂息想。 作意为先故。 诸不恒行心心所灭。 及恒行一分心心所灭又若五种色若受想行蕴。 及此所说八无为法。 如是十六总名法界。 云何建立处。 谓十色界即十色处。 七识界即意处。 法界即法处。 由此道理诸蕴界处三法所摄。 谓色蕴法界意处。 如说眼及眼界。 若有眼亦眼界耶。 设有眼界亦眼耶。 或有眼非眼界。 谓阿罗汉最后眼。 或有眼界非眼。 谓处卵[穀-禾+卵]羯逻蓝时。 頞部昙时。 闭尸时。 在母腹中若不得眼。 设得已失。 若生无色异生所有眼因。 或有眼亦眼界。 谓所余位。 或有无眼无眼界。 谓已入无余依涅槃界。 及诸圣者生无色界。 如眼与眼界。 如是耳鼻舌身与耳等界。 随其所应尽当知。 若有意亦意界耶。 设有意界亦意耶。 或有意非意界。 谓阿罗汉最后意。 或有意界非意。 谓处灭定者所有意因。 或有意亦意界。 谓所余位。 或有无意无意界。 谓已入无余依涅槃界。 若生长彼地。 即用彼地眼还见彼地色耶。 或有即用彼地眼还见彼地色。 或复余地。 谓生长欲界用色廛眼见欲廛色。 或用色廛上地眼见下地色。 如以眼对色。 如是以耳对声。 如生长欲界如是生长色界。 若生长欲界。 即以欲廛鼻舌身。 还嗅甞觉欲廛香味触。 若生长色界。 即以色廛身。 还觉自地触。 彼界自性定无香味。 离段食贪故。 由此道理亦无鼻舌两识。 若生长欲界。 即以欲廛意知三界法及无漏法。 如生长欲界。 如是生长色界。 若生长无色界。 以无色廛意。 知无色廛自地法及无漏法。 若以无漏意知三界法及无漏法。 何故诸蕴如是次第。 由识住故谓四识住及识。 又前为后依故。 如其色相而领受故。 如所领受而了知故。 如所了知而思作故。 如所思作随彼彼处而了别故。 又由染污清净故。 谓若于是处而起染净。 若由领受取相造作故。 染污清净。 若所染污及所清净。 由此理故说蕴次第。 何故诸界如是次第。 由随世事差别转故。 云何世事差别而转。 谓诸世间最初相见。 既相见已更相问讯。 既问讯已即受沐浴涂香花鬘。 次受种种上妙饮食。 次受种种卧具侍女。 然后意界处处分别。 以内界次第故建立外界。 随此次第建立识界。 如界次第处亦如是。 蕴义云何。 诸所有色。 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 若内若外若麁若细。 若劣若胜若远若近。 彼一切略说一色蕴。 积聚义故。 如财货蕴。 如是乃至识蕴。 又苦相广大故名为蕴。 如大材蕴。 如契经言。 如是纯大苦蕴集故。 又荷杂染担故名为蕴。 如肩荷担。 界义云何。 一切法种子义。 又能持自相义。 又能持因果性义。 又摄持一切法差别义。 处义云何。 识生长门义是处义。 如佛所说。 色如聚沫。 受如浮泡。 想如阳焰。 行如芭蕉。 识如幻化。 以何义故色如聚沫乃至识如幻化。 以无我故。 离净故。 少味故。 不坚故不实故。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1:37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fojing/3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