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菩萨善戒经 内容: 菩萨善戒经卷第三宋罽宾三藏求那跋摩译菩萨地调伏品第七云何名为菩萨调伏。 调伏者有六种。 一者性调伏。 二者众生调伏。 三者行调伏。 四者方便调伏。 五者熟调伏。 六者熟印调伏。 性调伏者。 有善种子故修善法。 修善法故坏二种障。 一烦恼障。 二智慧障。 修善法故身心清净。 身心清净故若遇善友诸佛菩萨。 若不值遇能坏烦恼智慧二障。 如痈已熟若遇医师及以不遇悉得除愈。 譬如瓦器任用之时。 名之为熟。 如菴罗果等任噉食时。 亦名为熟。 一切众生亦复如是。 修集善道毕竟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 是名为熟。 是名性调伏。 众生调伏者有四种。 一者有声闻性得声闻道。 二者有缘觉性得缘觉道。 三者有佛性得佛道。 四者有人天性得人天乐。 是名为四。 是名众生调伏。 行调伏者有六种。 一者根调伏。 二者善根调伏。 三者智慧调伏。 四者下调伏。 五者中调伏。 六者上调伏。 根调伏者。 以调根因缘故。 得长命好色种姓自在大力言音微妙男子之身无能胜者。 具足成就是报果者。 任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常为众生修集苦行。 其心初无忧愁悔恨。 是名根调伏。 善根调伏者。 性不好乐造作恶业。 五盖轻微诸恶觉观渐渐羸弱。 乐受清净纯善之言。 是名善根调伏。 智慧调伏者。 菩萨摩诃萨修集智慧故。 心行旷大善能受持读诵经典。 解善恶义思惟分别广为人说。 以修集智慧故。 任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能具足根调伏善根调伏智慧调伏者能净智障。 若具根调伏能净报障。 若具善根智慧调伏。 能净智障及烦恼障。 下调伏者有二种。 一者不于无量世中修集善法故。 二者不乐推求善根智慧故。 名下调伏。 中调伏者。 于无量世修集善法。 得善根调伏不得智慧。 名中调伏。 上调伏者。 具上三事。 是名上调伏。 方便调伏者。 有二十二。 一者界增长。 二者现在因。 三者入于出家。 四者初发。 五者非初发。 六者远净。 七者近净。 八者庄严。 九者至心。 十者施食。 十一者施法。 十二者为示神通生信心故。 十三者为说法得生信心。 十四者说深密藏广分别法。 十五者下庄严。 十六者中庄严。 十七者上庄严。 十八者听法。 十九者思惟修集。 二十者摄取。 二十一者呵责。 二十二者不待请说及待请说。 界增长者。 具善种子。 具善种子故他世善根复得增长。 现在修集法种子故。 他世法种子亦得增长。 是名界增长。 现在因者。 现在世中说法不谬。 听法不谬如法受持。 因先世因增现在因。 因现在因增未来因。 又现在因增现在因。 是名现在因。 入出家者。 亲近善友诸佛菩萨信心得生。 得信心故舍离世法。 受持修行出世之法。 出世法者。 谓菩萨戒。 若不能受名字沙门不名出家。 断欲法故乃名出家。 不受如是菩萨戒者。 不名毕竟永断欲法。 断一切爱名为出家。 受毕竟乐名为出家。 乐易行道名为出家。 增长佛法名为出家。 乐持禁戒名为出家。 是名入出家。 初发者。 初发心时不乐生死。 不乐生死故信心得生。 修集于道增益佛法。 是名初发。 非初发者。 发心已后亲近诸佛及佛弟子。 受持禁戒读诵书写广为人说。 乃至增长上上善法。 是名非初发。 远净者。 如不受持菩萨禁戒。 不能读诵书写解说。 不随师教嬾堕懈怠。 经无量劫不能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名远净。 近净者。 受持禁戒读诵书写为人解说。 随顺师教勤修精进。 速疾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名近净。 庄严者。 至心勤求无上佛道。 为菩提故持菩萨戒。 为怖畏王师长和上。 为名称故持菩萨戒。 是名庄严。 至心者。 于佛法中至心系念。 无有疑网不忍之心。 护持正法。 以菩萨藏菩萨摩夷教化众生。 于师和上耆旧长宿有德之人深生恭敬。 勤供三宝无有休息。 深信三宝常住不变。 是名至心。 施食者。 菩萨摩诃萨见饥馑者施以饮食。 随前所须一切供给。 是名施食。 施法者。 菩萨若以一句一偈乃至半偈一部一藏。 广为众生演说其义。 为菩提故教令行善。 是名施法。 为示神通生信心者。 菩萨摩诃萨以大神通示诸众生。 为怜愍故。 欲令众生心清净故。 为知众生信心净故。 为见众生净庄严故。 为令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 是名神通。 说法生信心者。 菩萨自知未有利益。 为利他故而演说法。 亦复知因利益他故。 能灭己罪而演说法。 又复自知为他说法。 亦得增长已所修善。 是名说法。 说深密藏广分别法者。 菩萨摩诃萨以方便力。 能为众生开示如来甚深密藏。 为令众生解其义故。 为有智者增善根者说深义故。 是名说深密藏广分别法。 下庄严者。 不能至心常行无上贤圣之行。 是名下庄严。 中庄严者。 虽复至心修集圣行不能常行。 是名中庄严。 上庄严者。 亦常亦至心。 是名上庄严。 听法者。 若修无上佛法之时。 至心听採十二部经。 受持书写读诵解说。 是名听法。 思惟修集者。 既听法已身心寂静。 思惟其义破坏疑心。 修集三想。 谓定慧舍。 是名思惟修集。 摄取者。 以无贪心为人说法。 受畜弟子善为教诫。 施其衣钵病给医药。 知烦恼起随病说法。 是名摄取。 呵责者。 若自知见所起烦恼呵责身心。 起烦恼者。 不能自利及利益他。 轻罪见中中罪见重。 如人乱心堕坠坑陷。 已堕之后不宜复堕。 烦恼若起应当调伏。 若见弟子起微烦恼应当呵责。 不应受其礼拜供养乃至杨枝澡水。 若犯大罪应作摈出羯磨。 若呵责者自利利他。 是名呵责不待请说者。 为自利益受持读诵解说深义。 为破众生所起烦恼。 为增众生所行善法故为说法。 如已所持如持而说如法而住。 何以故。 菩萨若不如法住者。 众生轻慢而作是言。 汝自不能如法而住。 云何教他。 汝今方应从他受法。 云何反更为他说法。 是名不待请说。 待请说者。 如持禁戒勤修精进。 具足善根乐处闲静。 常为一切之所恭敬。 所可演说人皆信受。 知义知辞善能说法。 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作如是言。 唯愿大士。 为调众生开甘露门。 是名待请而说。 如是等二十二事谁调伏耶。 谓六种菩萨住六地者。 如是菩萨则能教化调伏众生。 何等六地。 一者至心专念菩提行地。 二者净心为菩提道地。 三者如法住地。 四者定地。 五者毕竟地。 六者成就菩提道地。 是名为六。 为欲调伏无性众生。 说人天乐令得不退。 为有性说令得调伏增长善法。 是名熟调伏。 熟调伏印者。 声闻之人于无量世修集善根。 是名下熟调伏印。 复有下熟调伏印。 谓下软心下庄严下善根。 不能破坏三恶道报。 现在不得四沙门果及以涅槃。 是名下熟调伏印。 云何中熟调伏印。 若得中心中庄严中善根破三恶道。 现在不得四沙门果及以涅槃。 是名中熟调伏印。 上熟调伏印者。 有上心上庄严上善根破三恶道。 现在能得四沙门果及以涅槃。 是名上熟调伏印。 缘觉亦如是有二事胜。 一者修集道胜。 二者无师得道胜。 菩萨摩诃萨住此专念菩提行地。 是名下熟调伏印。 住第二地名为中熟。 住第三地名为上熟。 初地菩萨其心微软。 庄严亦尔堕三恶道。 修行已经初阿僧祇。 初阿僧祇劫未能具足无动无上清净三十七品。 中熟调伏印者。 菩萨中心中庄严。 不堕三恶。 修行已经第二阿僧祇劫。 虽得清净不动转善具三十七品。 未得具足最大寂静三十七品。 是名中熟调伏印。 上熟调伏印者。 菩萨摩诃萨住上熟调伏印。 上心上庄严不堕三恶。 修行已经第三阿僧祇劫。 具足清净不动转善。 获大寂静三十七品。 即是菩萨无上道故。 名为大净不动纯善最大寂静。 是名上熟调伏印。 下熟调伏印有三种。 下下下中下上。 中熟有三。 中下中中中上。 上熟有三。 上下上中上上。 菩萨摩诃萨具足如是等调伏者。 则能增长无上佛法。 教化众生调伏诸根。 智慧勐利能为众生开示三乘。 菩萨地菩提品第八云何名菩提。 菩提者。 谓二种解脱。 二种智慧。 二解脱者。 一烦恼障解脱。 二智障解脱。 智慧二者。 一者能坏烦恼障。 二者能坏智慧障。 又复无上菩提者。 所谓净智无碍智一切智。 断一切习。 断除一切无记无明。 净智者。 断一切习知一切界一切法一切行一切世间一切时一切对治。 界有二种。 一者世界。 二者众生界。 法亦二种。 一者有为。 二者无为。 行亦二种。 一者坏烦恼障。 二者坏智慧障。 世间二种。 一者智。 二者愚。 时有三种。 过去现在未来。 对治三种。 不净观慈观十二因缘观。 是名净智。 无碍智者。 不假庄严思惟入定。 而能通达一切界一切法一切行一切世间一切时一切对治。 是名无碍智。 复有无碍智。 谓百四十不共法。 如来所有无诤三昧愿智四无碍智。 是名无碍智。 名为菩提。 云何名为百四十不共之法。 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四净行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三不护大悲不忘断一切习一切行无胜智。 是名百四十不共法。 后住品中当广说。 云何名为无上菩提。 具七无上故名无上菩提。 一者身无上。 二者受持无上。 三者具足无上。 四者智慧无上。 五者不可思议无上。 六者解脱无上。 七者行无上。 身无上者。 三十二相庄严身故。 受持无上者。 诸佛菩萨自利利他能施众生人天乐故。 具足无上者。 诸佛菩萨有四具足故。 所谓寿命具足。 见具足。 戒具足。 行具足。 智慧无上者谓四无碍。 不可思议无上者。 所谓具足六波罗蜜。 解脱无上者。 如来能坏二种障故。 行无上者。 所谓圣行天行梵行。 圣行者。 谓三三昧空无相愿灭尽定天行者。 谓四禅四无色定。 梵行者谓四无量心。 是三种行出佛四行常乐修集。 云何为四圣行有二。 一者空三昧。 二者灭尽定。 天行有一。 谓第四禅。 梵行亦一所谓大悲。 如来以是大悲因缘。 昼夜六时常观众生。 谁无善根当施种子。 谁种善根当令增长。 乃至谁未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我当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如来以是无上身故名大丈夫。 受持无上故名为大悲。 具足无上故名到彼岸。 智慧无上故名一切智。 不可思议无上故名阿罗呵。 解脱无上故名大涅槃。 行无上故名三藐三佛陀。 以是义故如来具足十种名号。 所谓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无虚妄故名为如来。 良福田故名为应供。 知法界故名正遍知。 具三明故名明行足。 不来还故名为善逝。 知二世间故名世间解。 一者国土世间。 二者众生世间。 能调伏众生身心恶故。 名无上士调御丈夫。 能为众生作眼目故。 能令众生正知正法正义正归。 为诸众生广说义故。 能坏一切烦恼苦故。 能破众生疑网心故。 开示诸法甚深义故。 一切善法根本故。 是故名为天人之师。 知善法聚不善法聚非善非不善法聚。 是名为佛坏魔波旬故。 能得难得如来身故。 名婆伽婆。 无量劫中乃至无有一佛出世。 是故难得。 无量世界有无量佛。 十方世界有无量菩萨。 同时同愿修集庄严。 同时俱发菩提之心。 一时一日一月一岁。 同施同戒同忍同进同禅同智。 以是义故。 十方世界应有无量无边佛土。 一土之中终无二佛一时出世。 若无十方无量世界。 如是无量无边菩萨同修善行可无果耶。 以是故知。 有十方无量无边诸佛世界。 何以故。 一土之中无二佛故。 菩萨摩诃萨初发心时。 作如是言。 唯我一人能令无量无边众生断烦恼苦入于涅槃。 以是愿力获得果报。 如来能为三千大千无量世界。 说法教化调伏众生。 是故一土无二佛出。 若一土中有二佛出者。 众生不能乐修善法。 不生恭敬难遭之想若见一佛则得生于不思议心。 佛或涅槃。 我等当共及时修善。 勤行精进转离生死。 生难遭想恭敬之心。 修檀波罗蜜乃至修集般若波罗蜜是故一土无二佛出。 十方诸佛唯除四事。 其余一切平等无二。 一者寿。 二者姓三者名。 四者身。 菩萨终不以女人身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 菩萨摩诃萨初阿僧祇劫已断女身。 女人之身贪欲多故。 二指智故。 如是恶智。 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提者不可思议。 何以故。 一切声闻辟支佛等所不得故。 是故无上菩提。 无量功德之所成就(二指者谓女人和合智也)。 菩萨地菩提力性品第九菩萨摩诃萨欲学菩萨戒者。 当修信解。 常乐求法常乐说法。 见持法者深生供养。 如法而住。 教诲弟子住正法中。 善知身口意业方便。 云何菩萨修集信解。 明信三宝及其功德。 信佛菩萨不可思议。 信真实义信有因果。 信诸众生有种种业种种业果。 知善方便及非方便。 自信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自知得义。 义者所谓无上菩提。 智菩提。 方便菩提。 方便者。 谓菩萨戒乃至三十七品。 菩萨戒者闻说法时心忍信受。 所谓十二部经。 是名菩萨戒。 学菩萨戒者当修二事。 一者慈心。 二者信心。 菩萨修集如是二法得信解心。 求法者求何事。 云何求何故求。 求者谓菩萨藏。 声闻藏。 一切世论。 一切世事。 菩萨藏者。 谓毗佛略。 余十一部名声闻藏。 世论者有三种。 一者因论。 二者声论。 三者医方论。 一切世事者。 如金宝工匠一切方术。 方术有五。 一者内术。 二者因术。 三者声术。 四者知病因治病术。 五者知一切作事。 菩萨摩诃萨常求如是五种方术。 内术者。 谓十二部经。 菩萨摩诃萨为二事故求十二部经。 一者知因果。 二者作业不失不作不受。 求因论者为二事故。 一者为知外道过故。 二者为坏外道诸论师故。 求声论者亦为二事。 一者为解一切法界义故。 二者为正一切言辞音声故。 求治病术为四事故。 一者为知病相貌故。 二者为知病因缘故。 三者为知病除愈故。 四者为知病愈之后更不起故。 求十二部经。 为知因果者。 一切法有十种因。 说真因相摄一切因。 若生死若解脱。 若善若不善。 若内若外。 若众生若非众生。 何等为十。 一者流布因。 二者从因。 三者作因。 四者摄因。 五者增长因。 六者转因。 七者不共因。 八者共因。 九者害因。 十者不害因。 流布因者。 所谓诸法因名得其体相得体相故故可宣说。 是名流布因。 如因手取因足涉路因身而有去来坐卧。 是名从因。 如从子得果。 是名作因。 离子从余而得果者。 是名摄因。 子灭芽生从芽得果。 名增长因。 如从子生穀因穀生子。 是名转因。 随种得果。 名不共因。 如地水火风。 名为共因犯四重禁怨害善法。 是名害因。 若不犯者。 是名不害因害因有五。 一者声害。 二者生害。 三者不共住害。 四者怨害。 五者定害声害者。 犹如世论初说善好后说不善。 又复害者。 如说诸法一切无常。 犹如虚空说一切常谓生老死。 是名声害。 生害者。 如说无因而能生果有因无果。 不共住害者。 犹如明闇贪恚苦乐。 怨害者。 如蛇鼠狼马与水牛。 如狸与鼠。 定害者。 如不净观除贪慈心院瞋悲除害心。 八圣道分除一切结。 复有二因。 一者真实因。 二者方便因。 真实因者所谓种子。 方便因者如余外缘。 方便因者有四种缘。 一者因缘。 二者次第缘。 三者缘缘。 四者增上缘。 因缘者诸法生因。 增上缘者。 谓方便因次第缘。 缘缘者。 谓心心数法。 是名四缘。 如是十因。 云何出生一切世法及出世法。 云何断生死。 云何不断生死。 如世间中种种穀子。 为增长命有种种名。 所谓大麦小麦大豆小豆粳粮胡麻等。 是名流布因。 因于饥渴无气力故。 为除是患身得力故。 求大小麦乃至胡麻。 因于美食。 心生贪着。 生贪着心故方便求索。 是名从因。 如彼种子生相似果。 是名作因。 如彼地水火风粪土人工等。 是名摄因。 从子增长乃至于果。 是名增长因。 如子生果从果复生因。 是名转因。 如麦生麦豆自生豆。 是名不共因。 如离子已从余生果。 是名共因。 如子遇雹火烧鸟食。 是名害因。 离雹火鸟名不害因以是义故。 是十种因。 出生世法及出世法。 又复演说十二因缘所有名相。 谓无明因缘行。 行因缘识。 识因缘名色。 名色因缘六入。 六入因缘触。 触因缘受。 受因缘爱。 爱因缘取。 取因缘有。 有因缘生。 生因缘老死忧悲愁恼大苦聚集。 是名流布因。 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 为贪恚故。 不断十二因缘。 是名从因。 现在爱取未来无明。 是名作因。 现在有。 未来行。 是名作因。 现在识。 未来生。 是名作因。 现在名色六入触受。 未来生老死。 是名作因。 不近善友。 不乐听法。 不思惟义。 不如法住。 以此四事。 摄取无明乃至生老死。 是名摄因。 因恶业故。 增长无明乃至老死。 是名增长因。 无明三种。 谓下中上。 下为中因中为上因乃至老死。 是名转因。 有无明堕地狱。 有无明堕畜生。 有无明堕饿鬼。 是名不共因。 一切众生平等共有十二因缘。 是名共因。 无明因缘故无具足性。 不与如来共生一国。 远离善友不得闻法。 不思惟义不如法住。 不得修集三十七品。 是名害因。 除无明故性得具足。 性具足故得与如来共生一国。 亲近善友得闻正法。 思惟正义如法而住。 修集三十七品。 是名不害因。 以是义故是十种因出生世法。 云何十因生出世法。 若说三十七品名相菩提名相乃至涅槃名相。 名流布因。 因四念处。 得四正勤。 因四正勤。 得如意足。 因如意足。 得五根。 因五根。 得五力。 因五力。 得七觉分。 因七觉分得八圣道。 因八圣道。 得涅槃。 是名从因。 无明灭故诸行灭行灭故识灭。 识灭故名色灭。 名色灭故六入灭。 六入灭故触灭。 触灭故受灭。 受灭故爱灭。 爱灭故取灭。 取灭故有灭。 有灭故生灭。 生灭故老死灭。 老死灭故得涅槃。 是名从因。 性具足故修三十七品。 修三十七品故得涅槃。 是名从因。 性具足故乃至三十七品能生菩提。 是名作因。 亲近善友至心闻法。 思惟其义如法而住。 调伏诸根修八圣道。 是名摄因。 三十七品能为二种涅槃之因。 是名转因。 具声闻性得声闻果。 具缘觉性得缘觉果。 具佛性故得无上道。 是名不共因。 如是三人悉共修集三十七品。 是名共因。 性不具足生处八难不闻正法。 是名害因。 坏害因故得闻正法。 名不害因。 修集八圣道因缘故得声闻菩提辟支佛菩提。 得佛菩提。 是增长因。 是十种因出生世法出世之法。 如是二法各有三世。 所谓过去未来现在若有说言离是十因更有因者。 无有是处。 云何名果。 果有五种。 一者报果。 二者余果。 三者解脱果。 四者现作果。 五者增上果。 不善之法得三恶报。 有漏善法得人天果。 是名报果。 以造恶故乐为恶业。 以修善故乐修善业。 是名余果。 修八圣道远离烦恼。 名解脱果。 凡夫修道虽离烦恼不名解脱果。 何以故。 非毕竟故若人现世种种方便役力得财。 是名现作果。 眼根眼识乃至意法意识。 名增上果。 菩萨摩诃萨以知因果。 增长作力修集于道知不作。 不受作不失果菩萨。 摩诃萨知因果故求十二部经。 受持读诵书写解说。 得第二业力。 若有菩萨不信众生业因果者。 终不能得菩萨禁戒。 菩萨何故求十二部经。 菩萨至心念菩萨戒勤求佛法。 乃至一句一偈一义。 若见说者心生恭敬欢喜乐闻。 不轻于说法者。 己身于说法者不求其过。 至心奉敬如从佛闻。 若说法者悋法不施。 应以钱财乃至身命供事奉献。 若有菩萨能如是者。 名义菩萨。 菩萨若能至心听受乃至一句一偈一义。 三界烦恼皆悉萎悴具菩萨戒菩萨至心求佛语时。 渴法情重不惜身命。 设蹈热铁勐火之地不以为患。 菩萨摩诃萨以一偈故尚不惜身。 况十二部经。 为一偈故尚不惜命。 况余财物。 以闻法利身得安乐。 深生信心得柔软心。 直心正见见说法者。 如见父母心无憍慢。 为众生故至心听法终不为己。 为增众生所有善根。 听受正法不为利养。 为众生故受菩萨戒不为自利为正法故不畏王难饥渴寒热虎狼恶兽盗贼等事。 先自调伏烦恼诸根。 然后听法非时不听。 至心听法恭敬说者尊重于法。 是名菩萨具菩萨戒。 云何菩萨至心听法。 听法有四。 一者至心。 二者一心。 三者一切心。 四者善心。 是名菩萨勤求十二部经。 菩萨何故求十二部经。 为欲流布诸佛正法故。 为欲增长诸佛法故。 为令世间信佛法故。 为令一切无量众生悉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是故菩萨求十二部经。 菩萨何故求于因论。 为知因论诸过罪故。 为破外道恶邪论故。 为弘方便调众生故。 为欲分别如来语义世语义故。 是故菩萨求于因论。 菩萨何故求于声论。 为令言辞净庄严故。 不净之言不能宣说明了义故。 为欲解知一切义故。 坏不正语憍慢心破邪见故。 为知方便调众生故。 是故菩萨求于声论。 菩萨何故求诸医方。 为令众生离四百四病故。 为怜愍故。 为调伏众生故。 为生信心故。 生喜心故。 是故菩萨求诸医方。 菩萨何故求世方术。 为易得财利众生故。 为诸众生生信心故。 为知世事破憍慢故。 调伏众生故。 破一切法诸闇障故。 若有菩萨不能如是求五事者。 终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一切智。 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求于五事。 菩萨成就菩萨戒者。 为众生说。 说何事。 云何说。 何故说。 说何事者。 谓十二部经。 云何说者。 成就五事。 何故说者。 为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说有二事。 一者次第说。 二者清净说。 次第说者。 初说惠施。 次说禁戒。 次说天乐。 次说三昧。 次说受持十二部经思惟其义如法而住。 是名次第说。 清净说者。 人在高处己身处下不应说法。 除为病患。 心不信者不应为说。 不厌生死者不应为说。 人在已前不应为说。 人覆头者不应为说。 求过失者不应为说。 其余皆如波罗提木叉修多罗中说。 何以故。 诸佛菩萨恭敬法故。 若说法者尊重于法。 听法之人亦生宗敬。 至心听受不生轻慢。 是名清净说。 次第说者。 一切说一切说一切说。 坏悋法心无有憍慢若一句一偈乃至半偈。 若辞若义。 若法说义说及法义说。 示教利喜。 或时呵责。 或时直说。 或时喻说随所应说。 或浅近说。 为易入说。 随所乐说。 是名菩萨次第说也。 清净说者。 菩萨摩诃萨于怨憎中修集慈心。 得慈心已于恶众生及放逸人。 以诸方便而为说法。 乃至受乐其心憍恣及贫穷人。 方便开示而为说法。 不为赞己毁辱他人饮食利养名誉故说。 是名菩萨清净说法。 如法住者。 身口意业修集善法正思惟义。 是名如法而住。 云何菩萨思惟于义。 菩萨调伏身口意业乐处闲静。 若自受持若从他闻。 思惟正义不思非义。 至心思惟真实之义。 为菩提道系心思惟依于实义。 不依文字思惟分别此是佛语此非佛语。 舍非思惟惧心乱故随所闻声。 随声思义不随他语。 虽不解义终不言非。 何以故。 此是诸佛之境界故。 菩萨摩诃萨依义不依字。 能知如来甚深之义。 知法非法无能动转。 如是菩萨未得忍者今已得忍。 未得三昧今得三昧。 是名菩萨如法而住。 云何名修集。 修集有四。 一者舍摩他。 二者毗婆舍那。 三者爱乐修集。 四者随所修集乐在中住。 舍摩他者。 菩萨摩诃萨修集四禅四无色定。 专心缘定能破五盖。 因住定故解真实行。 能离一切诸恶觉观。 其心不乱能思内外法界之义随顺法相。 心心数法安住一缘。 是名舍摩他。 毗婆舍那者。 修舍摩他能观法界分别法相。 求于善法远离恶法。 智慧正见不颠倒见善解于义。 是名毗婆舍那。 爱乐修集者。 至心修集如上二法。 至心修者常不放逸。 是名爱乐修集乐。 住修集者修舍摩他毗婆舍那时。 不假方便随意而住。 是名乐住修集。 菩萨摩诃萨常修二法。 亦名乐住。 亦名清净。 亦名身心寂静。 亦名广智。 菩萨摩诃萨修是二法。 即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根本。 菩萨成就菩萨戒者得是二法。 是名修集。 云何为教。 教有八种。 菩萨摩诃萨成就三昧。 欲教众生先当入定。 或与共住然后能以八事教化。 何等为八。 一者知心。 二者知根。 三者善根。 四者烦恼。 五者对治。 对治者。 有贪心者教观不净。 有恚心者教修慈心。 有痴心者教观因缘。 恶觉观者教令数息。 是名为八。 以如是等诸善方便教化众生。 破断常心说于中道。 实无作相而作作相。 真实不得而作得想。 真实无触而作触想。 真实无证而作证想。 是八种事能破如是妄想憍慢。 复有三事。 一者心若不住能令住缘。 二者住已能观正法。 三者知善方便。 若知善方便若知众生心根善根及以烦恼。 以是四事能令散心住于缘中破断常见而说法者。 是名能观正法。 破贪心故说观不净。 破瞋恚心说慈心观。 破愚痴故说因缘观。 破恶觉观说于数息。 是名知善方便。 若菩萨摩诃萨自于佛所若菩萨所学是八事。 复以是法教化众生。 是名菩萨摩诃萨净八种力。 何等为八。 一者知诸禅定解脱力。 二者知根力。 三者解力。 四者世界力。 五者知至处道力。 六者宿命智力。 七者生死智力。 八者漏尽智力。 是名为八。 又复教者复有五种。 一者教令远恶。 二者教修善法。 三者教犯戒者发露忏悔。 四者教作忆念羯磨。 五者教不受语者作摈出羯磨。 菩萨摩诃萨以是五事教化众生。 以怜愍心故。 清净心故。 菩萨摩诃萨若以瞋心教化众生。 则不能得菩萨禁戒。 若受教者如法而受。 应当恭敬至心瞻视供养尊重如父如母如佛菩萨。 何以故。 以如法受教故。 则能疾得声闻菩提缘觉菩提。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名菩萨教也。 善方便者。 菩萨摩诃萨一切所有身口意业。 悉为调伏一切众生。 是名善方便。 善方便者有四种。 一者惠施。 二者软语。 三者利益。 四者同义。 菩萨摩诃萨能施众生衣服饮食房舍卧具病瘦医药。 受施之人既受施已。 于菩萨所生爱念心。 至心听说闻已受持。 以受持故菩萨则以软语赞叹。 以赞叹故受者欢喜。 以欢喜故能坏恶心受持善法。 坏恶心故菩萨复言。 我已具信戒闻施慧。 汝亦当具。 菩萨若不具足五事。 则不能教一切众生。 众生亦言。 汝自不具。 云何教他令具足那。 是故菩萨具足五事。 是名菩萨以善方便教化众生。 方便者。 所谓善调伏。 善调伏者所谓不弃不转不退。 是名善方便。 菩萨善戒经卷第三菩萨善戒经卷第四宋罽宾三藏求那跋摩译菩萨地施品第十菩萨摩诃萨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具足庄严六波罗蜜。 所谓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 云何名为菩萨檀波罗蜜。 菩萨布施有九种。 一者性施。 二者一切施。 三者难施。 四者一切自施。 五者善人施。 六者一切行施。 七者为除施。 八者自利利他施。 九者寂静施。 性施者。 自利利他自他俱利。 内发善心身口意业。 善于财物中心无贪着。 是名为施。 菩萨行施持戒精进。 信十二部经。 信因信果。 随诸众生所求之物心无悋惜。 以如是等身口意业施心财物。 如是五事即是五阴。 是名性施。 云何一切施。 一切施者有二种。 一者内物。 二者外物。 菩萨摩诃萨于无量世为施众生受是阴身。 是名内物菩萨摩诃萨为食吐鬼。 自服食已吐施于彼。 是名内物。 离是二事是名外施。 菩萨摩诃萨舍身布施有二事。 一者菩萨不得自在。 二者属他。 有求不施不能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名菩萨不得自在。 属他者。 菩萨摩诃萨为菩提故。 身属众生如世间人。 以衣食故为他僕使。 菩萨摩诃萨于自身中不得自在。 一切众生于菩萨身头目髓脑乃至手足。 随意取用而得自在。 外施有二事。 一者为利众生。 二者心无贪悋。 菩萨摩诃萨于是内外有施不施。 菩萨摩诃萨观诸众生。 受施之后不得利乐则不行施。 受施之后必得利乐则便行施。 菩萨若知缘以身施令众生受苦妨行善法。 及非法求亦不应施。 菩萨摩诃萨若见百千万亿众生非法因缘求不得故。 丧失身命终不为此而行惠施。 非法求者。 所谓若杀若诳若偷若害。 是名不施。 复有不施者。 菩萨摩诃萨若知身自能多利益。 无量众生有来求者则不应施。 是亦名施。 何以故。 有净心故。 若知是魔及魔眷属则不应施。 若有为魔所迷乱者。 来求索时亦不应施。 若有狂痴及欲恼乱。 如是乞者亦不应施。 是名内不施。 外不施者。 火毒刀酒能为众生作恶因缘。 菩萨终不以此施人。 若作利益则以布施。 菩萨摩诃萨终不为他作恶业使。 若知受者受施之后必行恶业。 亦不施之是亦名施。 何以故。 以净心故。 手虽不施其心已舍。 所以者何。 菩萨定知受施之人受已必作无量恶业堕三恶道。 是故不施。 菩萨虽知受者得物其心欢喜。 然知不免三恶道苦。 是故不施。 菩萨摩诃萨终不教人张弶捕猎。 亦不教人事婆薮天。 自不杀羊祀祠天神。 亦不教他杀羊祠天。 不以罗网施来求者。 一切怨恶打骂系缚悉不施人。 若有困厄贫穷愁恼欲自刑戮。 或求刀槊亦不施之。 亦不教人自坠高岩投渊赴火以丧身命。 若有病人所须之物。 是医禁者悉不施之。 贪食之人食饱已不施。 是名不施。 菩萨摩诃萨不以父母师长布施。 若为国主不应自在取他妻息以施于人。 唯除城邑聚落国土。 若自妻息及以僮僕眷属宗族。 先以软语慰喻。 其心若不肯者则不应施。 设其肯者终不施与怨家恶人罗刹恶鬼旃陀罗种。 虽以城邑国土聚落惠施于他。 终不施与暴恶之人。 亦不私以父母师长兄弟妻子僮僕奴婢所有财物布施于人。 菩萨不以非法求财而行布施。 行施之时于己眷属。 不瞋不打不骂不呵。 善言教导令其欢喜如是福报汝亦有分。 菩萨施时其心平等。 不观福田及非福田。 不观怨亲种姓尊卑。 已许之物终不生悔。 多许之物终不少与。 不先许好后以恶施。 虽许恶与好许少施多。 菩萨施时无不喜心瞋心乱心。 施已终不于受者所计于恩报。 行施之时不以受者是尊贵故恭敬手奉。 受者卑贱撩掷而与。 若其受者打骂劫夺。 菩萨于是终不生瞋。 但责烦恼不诃其人。 于是人所深生怜愍。 终不念言。 因是施故我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施亦能庄严菩提。 不为求果故而行于施。 一切所施悉以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不为他教故行于布施。 不以闻有施果报故而行于施。 如经中说。 施食得力。 施衣得色。 施乘者得乐。 施灯得好眼。 施房舍者得随意物。 终不悕得如是等果而行布施。 唯以怜愍而行于施。 为破贫穷故而行于施。 为调众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而行于施。 不施非施。 非施者。 不以残食以施圣人。 非圣人者不求不施。 不以残食施于父母师长耆宿有德之人。 如其求者则应施之。 终不以吐脓汗涕唾粪土杂食而以施人。 不以秽食而以施人。 凡所施食若多若少。 先语后施不语不施。 不食葱者不以杂葱食施。 不食肉者不以杂肉食施。 不饮酒者不以杂酒食施。 若有酒香亦不以施。 是名不净之物不以布施。 菩萨摩诃萨见来乞者求时即施。 终不以施要他策使。 不为天乐而行布施。 不以名称而行布施。 不求恩报而行布施。 不以转轮圣王身故而行布施。 不以魔天梵天身故而行布施。 不为国王长者恭敬供养尊重而行布施。 少物尚施。 何况有多。 不为诳故而行布施。 不为坏他眷属成己眷属乃至聚落城邑国土而行布施。 菩萨施时手奉上座。 乃至沙弥及持戒毁戒心无疲厌。 菩萨施时终不呵毁乞求之人。 不为憍慢故而行布施。 菩萨摩诃萨于一切物常生舍心。 所畜之物常为众生。 若有审知菩萨已舍于己有分。 作己分取则无有罪。 菩萨摩诃萨见求者时心生欢喜。 如重病人见大良医。 随其所须自恣听取。 三时欢喜。 所谓未施施时施已。 菩萨施时常发是心。 设有贫富俱来乞者。 应自思惟。 若多有物当等施之。 如其少者先救贫苦。 作是愿者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 悭有三种。 谓下中上。 菩萨摩诃萨先坏下悭。 以坏下悭则能破坏中上二悭。 既自破悭复为众生说破悭法。 以说法故利益众生。 复次菩萨于不求者强以物施。 若无财物应以方便役力求觅而行惠施。 若无财施应行法施教化众生。 汝今何故不行惠施。 前人若随行布施者深生欢喜。 身力佐助代其策使。 又无财者应以智慧为诸众生开示善恶。 复次菩萨不以正典施邪见者。 不为活命衒卖经律。 若读诵者则应施与。 若悋不与名曰法悭。 若能说法不为说者亦名法悭。 若我不能以法施人。 云何能破众生烦恼。 菩萨终不作是说言。 我今无财不能行施。 亦不瞋恼自燋其心。 以善方便慰喻求者。 我今未有不称来意。 何以故。 初发心时自言当施一切众生故。 复次菩萨闻求者来。 即出承迎为施床座。 既得相见先意共语软言问讯。 随所须物事事供施。 菩萨摩诃萨初发心时自言。 我今所有之物当施十方诸佛菩萨及诸众生。 譬如弟子以衣钵物奉施于师。 师虽不取而此弟子得福无量。 菩萨亦尔。 所有之物奉施诸佛及诸菩萨。 诸佛菩萨虽不受取。 亦令施者得无量福。 常随菩萨如恒河沙。 菩萨摩诃萨观己财物。 如十方佛菩萨所寄。 知佛菩萨于是物所心无悭悋。 是故菩萨自在随意以施众生。 亦复深观不应施者。 应当谏喻。 如此物者实非我有。 乃是诸佛菩萨所有。 以柔软语晓喻求者不令瞋恨。 是故菩萨成就具足财法二施。 具二施已知性知因知果知分别。 菩萨若施于怨憎者。 慈因缘故。 若施苦者。 悲因缘故。 若施有德者。 喜因缘故。 若施眷属兄弟僮僕。 舍因缘故。 是名菩萨因智慧施。 复次菩萨知害施心。 害施心者有四种。 一者无量世来不习施故。 二者财物少故。 三者贪着好物故。 四者不求后世善果报故。 菩萨摩诃萨见来求者。 富有财物不即发施心。 是则菩萨无量世来不习施心。 菩萨尔时应以智力而自思惟。 以我从昔无量世来不习施故不即发心。 我于今者多有财物兼有求者。 若不惠施于未来世。 复当增长悭悋之心。 终不随顺不修施心。 复次菩萨见来求者。 财物少故不即发施心。 菩萨复应以智慧力而自思惟。 我以无量恶业因缘。 无量世中身属于他。 受大苦恼饥渴寒热。 不能利益无量众生。 以是业缘令身少财。 今若不施复增来世贫穷困苦。 我今以是少物施人。 虽当贫苦终不至于三恶道苦。 作是思惟。 能坏少物悭悋之心。 复次菩萨见有求者。 于好物中心生贪着不即发施心。 菩萨尔时应以智慧而自思惟。 我于无常而作常想。 无我所中作我所想。 我若不施则长贪着。 是我颠倒。 是故菩萨能坏贪着好物之心。 复次菩萨不求果报故不行布施。 菩萨尔时应思惟言。 一切诸法无常无定。 若常定者则不须施。 何以故。 无因果故。 以无常故则有因果。 今若不施云何当得菩提道果。 是故菩萨则能破坏不求果心而行惠施。 菩萨摩诃萨知四颠倒。 法无决定无有常相。 是故能坏四怨恶心。 复次菩萨内身寂静。 至心思惟常作是念。 我设有财当以供养诸佛菩萨。 若施法僧。 是名菩萨智慧布施。 有财无财常作如是系心思惟。 法施亦尔。 是名一切施。 云何菩萨难施能施。 菩萨摩诃萨若有少物常以惠施。 是名难施。 心所爱重贪着之物。 无量世中勤求得者。 及大方便役力得者。 以如是等惠施他人。 是名难施。 云何一切自施。 菩萨摩诃萨若自行施。 若教父母兄弟妻子眷属奴婢令行布施。 是名一切自施。 云何善人施。 若善男子以善心施。 信心施。 至心施。 自手施。 应时施。 如法得财施。 是名善人施。 云何菩萨一切行施。 不求果报故。 名一切行施。 常施故。 名一切行施。 福田施故。 名一切行施不观福田及非福田施故。 是名一切行施。 不观时与非时。 是名一切行施。 不观财物是可施是不可施。 是名一切行施。 云何菩萨为除故施。 若有众生饥渴苦恼。 为除此事而行布施。 寒者施衣。 求乘施乘。 求璎珞者施以璎珞。 涂香末香杂华灯明。 房舍卧具病瘦医药。 亦复如是。 是名为除故施。 云何自利利他施。 菩萨摩诃萨若以财法施于彼者。 能为己身及以众生作二世乐。 常施众生无畏之乐。 所谓虎狼师子水火王难怨贼能为救济。 是名无畏施。 菩萨摩诃萨法施者。 凡有所说初无颠倒。 是名法施。 善能教诫一切众生。 是名净法施。 菩萨财施利益现在。 行法施者则能利益现在他世。 复有财施。 或为众生作现世苦。 法施不尔。 能作现在他世乐事。 财施不净法施清净。 行财施者不名无边。 法施之施名无边施。 财施易得法施难遇。 是名自他利施。 云何名寂静施。 寂静施者有十种。 何等为十。 一者无碍施。 二者无错谬施。 三者非庄严施。 四者无高心施。 五者无着心施。 六者无羞施。 七者无愁施。 八者无[卑*页]面施。 九者无求恩报施。 十者不求果报施无碍施者。 菩萨摩诃萨行施之时。 不为一切剧务世事之所障碍。 虽知求者心无悒迟。 然能疾舍称其所求。 是名无碍施。 无错谬施者。 菩萨摩诃萨终不念言。 施无果报无善恶报。 亦不念言。 杀生行施得善果报如婆薮所说。 以不贪着施因缘故。 得世间乐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 是名无错谬施非庄严施者。 菩萨摩诃萨终不聚物为好庄严而行布施。 随得随施终不贮积。 何以故。 菩萨深知财命二法无常难保故。 有来求者遇已便施。 终不语言。 待我庄严然后乃与。 何以故。 庄严施者则不得名庄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 若待庄严施者。 则令众生大受苦恼。 是名非庄严施。 无高心施者。 菩萨摩诃萨见来求者生谦下心。 不自赞言我是施主。 不求恩报不为胜他。 行施名称而行布施。 是名无高心施。 无着心施者。 菩萨摩诃萨不着名称。 菩萨善观是名称者。 如空如风藕根中丝。 若求名施者我则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菩萨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求名称。 是名无着心施。 无羞施者。 行施之时三时欢喜。 是名无羞施。 无愁施者。 菩萨摩诃萨以所重物施已无悔。 是故无愁。 是名无愁施。 无[卑*页]面施者。 菩萨普观一切众生。 其心平等无不喜见。 是名无[卑*页]面施。 不求恩报施者。 以怜愍故。 修集慈故。 施安乐故。 不求报故。 是名不求恩报施。 不求果报施者。 菩萨摩诃萨行施之时。 不求转轮圣王身三十三天魔天梵天财物自在。 何以故。 菩萨深观有为之法如芭蕉树。 是故施时不求果报。 是故名为不求果报施。 如是十事能令菩萨具足成就檀波罗蜜。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萨地戒品第十一云何名菩萨摩诃萨戒。 戒者有九种。 一者自性戒。 二者一切戒。 三者难戒。 四者一切自戒。 五者善人戒。 六者一切行戒。 七者除戒。 八者自利利他戒。 九者寂静戒。 自性戒者。 菩萨摩诃萨具自性戒有四功德。 一者以清净心从他而受。 二者其心不净毁所受戒。 应当至心惭愧忏悔。 悔已专心更不敢犯。 菩萨摩诃萨从他受戒生惭愧心。 心惭愧故护持不犯。 若心不净毁所受戒。 心惭愧故不敢覆藏乃至一宿。 菩萨犯戒若经一宿。 若欲忏者不应直作一犯忏悔。 应作念念无量犯悔。 何以故。 若是多犯作一犯忏者。 不得名忏。 受者得罪。 菩萨从他受持戒时有四事。 一者惭愧。 二者至心坚持。 菩萨摩诃萨至心持戒。 终不生于毁犯之心。 三者受已一心护持。 四者净心受持。 菩萨具足四功德戒能作四事。 何等四。 一者不犯。 二者设犯寻悔。 三者心生惭愧。 四者不生悔恨。 是名性戒。 性戒菩萨名真实戒。 名自他利戒。 名饶益众生戒。 名利益众生义戒。 名增长人天戒。 名无量功德戒。 菩萨成就如是戒者。 生心怜愍则能教化无量众生。 菩萨若以客尘烦恼不忏悔者。 应常为人赞叹持戒呵责破戒说毁禁者所得过罪。 若能如是虽名毁犯罪过轻微。 亦能毕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名自性戒。 一切戒者。 在家出家所受持者名一切戒。 在家出家戒有三种。 一者戒。 二者受善法戒。 三者为利众生故行戒。 云何名戒。 所谓七种戒。 比丘比丘尼。 式叉摩那。 沙弥沙弥尼。 优婆塞优婆夷。 菩萨摩诃萨若欲受持菩萨戒者。 先当净心受七种戒。 七种戒者。 即是净心趣菩萨戒。 如世间人欲请大王。 先当净持所居屋宅。 是七种戒俱是在家出家所受。 菩萨戒者亦复如是。 俱是出家在家所受。 是名为戒。 云何名受善法戒。 善法戒者。 菩萨摩诃萨离七种戒。 为菩提故修身口意十种善法。 是名受善法戒。 身口意者。 若菩萨摩诃萨住戒地已。 读诵书写分别解说。 思惟修集舍摩他毗婆舍那。 恭敬供养尊重赞叹师长和上耆旧有德。 时时供给瞻视走使。 若病若老。 或道路疲顿代担衣钵。 若见说法及经呗者称叹善哉。 见持戒者尽力拥护赞叹于戒。 愿诸众生悉持净戒。 见破戒者深生怜愍。 善语呵责教令忏悔。 身口意业所作诸善。 悉发誓愿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随身口意有气力时。 勤心供养佛法僧宝。 为增善法勤修精进。 为得一切诸善法故修不放逸。 常当至心念戒护戒调伏诸根。 饮食知足不乐眠卧。 初夜后夜读诵经典。 忆念三宝亲近善友。 乐闻其说自省已过。 知已忏悔深生惭愧。 至心忆念更不毁犯。 向佛法僧同师同法同戒同学发露忏悔。 是名受善法戒。 为利众生行戒者。 有十一种。 若有众生欲修善者。 即往劝喻共为伴侣共作善业。 有瞻病者亦往劝喻共为伴侣。 若有众生欲解世法出世法义。 即以方便而为解说。 有受恩处念欲酬报。 酬报者。 所谓坚持禁戒读诵书写十二部经。 思惟正义分别解说。 能救众生种种恐怖。 所谓师子虎狼水火王贼。 拥护众生令得远离如是等畏。 若有众生丧失所亲捐弃财物。 所爱别离心生愁忧。 能为说法令离苦恼。 若有众生贫穷困苦。 则能施其所须之物。 为持法故受畜弟子不为名利。 为持法故往来四众。 与共讲论不为利养。 为持法故亲近国王大臣长者不为利养。 不为檀越曲从人情造作非法身口意业。 不得非时往来他家。 在家出家俱有非时。 非时者。 所谓贪时恚时痴时。 大风时大雨时。 嫁娶时欢会时发行时。 除上非时则名为时。 随已所得善法功德。 悉以转教一切众生心无贪妬。 见毁戒者深生怜愍。 以清净心善语教告。 犹如父母教告诸子。 汝所犯者宜应发露如法忏悔。 若彼不受不宜如本受其供给身力作役。 复应随事举处谪罚。 若故不受应当驱遣令出寺庙。 为令佛法得增长故。 如其不能教呵罚摈故共住者。 是名破戒。 名非沙门非婆罗门。 佛法中臭名旃陀罗。 名为屠儿。 旃陀罗等及以屠儿。 虽行恶业不能破坏如来正法。 不必定堕三恶道中。 为师不能教诃弟子则破佛法。 必定当堕地狱之中。 为名誉故聚畜徒众。 是名邪见。 名魔弟子。 不畜弟子不能破坏如来正法。 畜恶弟子则坏佛法。 坏佛法故名魔弟子。 为利养故聚畜徒众。 是名邪见。 若有神通及他心智识宿命智。 然后乃能以菩萨戒教化他人。 是人则能畜恶弟子。 何以故。 知方便故。 知方便故破坏恶法开示善法。 若有比丘不具如是三种智慧。 而言我具是三种智堪能受畜恶弟子者。 当知是人则为犯重。 若离此事名利他戒。 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戒善戒利益他戒。 名为好戒摄一切戒。 名到彼岸戒。 名解脱戒。 名无上戒。 名无因果戒。 名常乐我净戒。 名毕竟无边戒。 名一切善方便戒。 菩萨若能至心忆念菩萨戒者。 胜于一切声闻缘觉。 若能具足菩萨戒者。 亦得胜于六地菩萨。 若有菩萨舍转轮王位。 出家学道受解脱戒。 放舍五欲如弃涕唾。 不念不求不生悔惜。 乃至天上五欲之乐。 亦复如是。 不为人天受快乐故受持禁戒。 观五欲乐如火毒蛇。 如三恶趣。 得他供养观如吐食心不贪着。 世人若为人天受乐利养名誉受禁戒者。 当知是人不名得戒。 成就戒者若住僧中若住空处。 是名寂静。 不能教化诸众生故不能护法。 惜身命故不能护法。 贪利养故不能护法。 为怨隙故不能护法。 为怖畏故不能护法。 为憍慢故不能护法。 不受法故不能护法。 怜愍心故不能护法。 惧惭耻故不能护法。 是名破戒。 名不寂静。 若有于戒生知足者。 当知是人不名持戒。 知因戒故得诸菩萨无量三昧。 若无戒者则不增长无量三昧。 为三昧故护持禁戒。 菩萨受持菩萨戒者。 宁失身命终不听用非法之言与恶人住。 不念不起诸恶觉观。 如其起者心生惭愧呵责忏悔。 若坐众中设闻恶语恶事恶法恶声恶义。 即应起去。 若力能制。 置不教呵而舍去者。 名之为犯。 若力不能制而住听者。 是亦名犯。 若得不听心是名持戒。 作听心者是名破戒。 若乐听者是名破戒。 不乐听者是名持戒。 生悔心者是名持戒。 心不悔者是名破戒。 菩萨受持菩萨戒者。 终不自念我所受戒齐从和上师边受得。 自念乃从十方诸佛菩萨边受。 我若从师及和上边受得戒者。 不名菩萨戒。 若从十方佛菩萨边所受得者。 乃名菩萨戒。 菩萨摩诃萨若分别十八部僧不名得菩萨戒。 若能等观悉是十方诸佛菩萨弟子者。 是名得菩萨戒。 若观一切悉是十方诸佛菩萨弟子住于大地。 以住大地因缘故。 悉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众生界不可思议。 众生法界不可思议。 众生性不可思议。 众生戒不可思议。 我既未得一切智。 云何分别是十八部。 我若分别则不能得一切戒无碍戒无上戒。 以能如是观故得菩萨戒。 如过去菩萨所得禁戒。 菩萨若能如是观者。 则得无量无边福德。 能知十方佛菩萨心。 亦知具足菩萨戒者得无上道。 菩萨摩诃萨观过去诸佛及诸菩萨。 未得成就无上道时。 具足烦恼学菩萨戒。 具足成已得无上道。 我今此身亦是众生。 亦有五阴。 亦具烦恼。 亦受菩萨戒修集菩提。 亦应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亦能调身口意恶。 必亦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萨受持菩萨戒者。 至心专念自省已过不讼彼短。 见行恶者心不瞋恨。 见破戒者心生怜愍。 无有瞋恼。 菩萨受持菩萨戒者。 若为恶人之所打掷手拳刀杖恶声骂詈。 于是人所不起恶心麁言加报。 菩萨若学菩萨戒者有五不放逸。 一者观已犯罪如法忏悔。 二者观当犯罪如法忏悔。 三者观现犯罪如法忏悔。 四者至心坚持不作犯想。 五者犯已至心忏悔。 是名五不放逸菩萨受持菩萨戒者。 所有功德应当覆藏。 诸所犯罪应当发露。 少欲知足堪忍众苦。 常乐寂静心无悔恨。 不自高不轻躁。 修寂灭行及微细行破坏邪命。 菩萨成就如是法者。 是名菩萨住菩萨戒。 菩萨受学菩萨戒者。 不念过去五欲之乐。 不求未来五欲之乐。 于现在五欲心不生着。 常乐寂静破恶觉观。 成就具足不放逸行。 一切众生不敢轻慢。 成就忍辱具足净心。 学净戒者不惜身命不悋财贿。 善知破戒烦恼因缘。 善能调伏破戒烦恼。 调伏瞋心。 能调众生恼害之心。 了知颠倒知善因果。 知善因果故勤心求之。 破坏不信善因果倒。 观一切法无常我相无乐净相。 破于众生无常常倒无乐乐倒无我我倒不净净倒。 修学善戒修集施因戒因忍因精进因禅定因智慧因。 菩萨受持利益他戒故。 教化众生令行善业。 共修善者而为伴侣。 常教众生供养三宝。 若见离别以善方便还令和合。 见有病苦身自供给。 见盲瞽者供给所须衣服饮食示导径路善为说法。 见有聋者画地示义。 见有躄者施其车乘。 若无车乘身自荷负。 见有贪者以贪受苦能为说法令除贪苦。 瞋恚痴疑亦复如是。 行路疲乏代其担负。 施以水浆床褥所须调身按摩。 复有众生乐为罪业菩萨见已应善说法。 善辞善义。 辞合句合。 辞义次第增长善法说义圆足。 为欲庄严菩提道故。 以善方便教破恶业。 为悭贪者说破悭法。 增长善法及诸财物。 若有众生不信佛法。 善为说法令生信心。 为破众生烦恼恶业。 得八正道故而为说法。 复次菩萨学菩萨戒发大誓愿。 为破众生诸恶邪见。 知恩报恩。 忍语软语先意问讯。 供养师长耆旧有德。 能破愁怖。 所谓师子虎狼水火王难怨贼。 若有众生丧失父母兄弟眷属妻子僮僕。 捐弃财物亲爱别离。 能以方便如应说法除其苦恼。 常施众生所须之物。 所谓衣服食饮房舍卧具病瘦医药。 香华璎珞灯烛等物。 若菩萨受持菩萨戒者。 畜养弟子不能善教说法示导令其调伏贪瞋痴等。 不能供给衣服饮食房舍医药。 不能为求善厚檀越。 若为檀越善说法要。 所得财物不能等分。 当知是人为名誉故。 畜养弟子不名为法。 若能随时说法教告。 为性为力为菩萨藏。 为欲具足菩萨禁戒。 修八正道。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名菩萨真畜弟子不为名誉。 菩萨受学菩萨戒者。 先当观知众生性界。 然后共住为转性界。 如应说法随意共行。 令其调伏不造诸恶。 能破恶法增长善法。 所须之物能以惠施。 见作恶者深生怜愍。 不受语者深生悲恼。 于己所作诸恶业等心不生愁。 见他造作特生悲愍。 何以故。 菩萨自于身口意恶。 能疾调伏开心忏悔。 以有大智因缘力故。 菩萨为他亦复造作身口恶业。 为欲调伏他恶业故。 随他心故。 菩萨或时现受欢乐。 为调他故。 菩萨摩诃萨以为他故不早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萨摩诃萨虽随众生不轻不笑不打不骂不说恶事不赞己德。 以自高人。 不亲近人非不亲近。 虽复亲近非时不为。 他所爱着不说其过。 所不爱者复不赞叹。 未知人根不说深义。 不从求乞他虽多施应生知足。 心不甘乐受人供养常。 乐舍财供给他人。 常乐赞叹他人善事。 见犯禁者不为说戒。 无信心者不赞于信。 有贪心者不赞惠施。 不乐读诵不赞多闻。 痴闇之人不赞智慧。 若为犯禁赞叹戒者。 不喜不乐生于瞋恚羞耻之心。 以瞋恚故于佛法中及说者所生大恶心。 以恶心故增长地狱。 菩萨摩诃萨若如是者。 则施众生地狱因缘不名菩萨。 随意说法乃至痴者为赞智慧亦复如是。 若有菩萨有大神足。 如是之人乃能为彼不信之人说菩萨戒。 何以故。 是人能以神通之力。 示彼热地狱寒地狱大地狱小地狱。 复作是言。 汝今云何不信我语。 观是恶果。 人中造作令地狱受。 汝今若复不信如是菩萨戒者。 今当复得如是恶果。 彼不信者见是事已。 心惊怖畏即生信心。 复有菩萨为彼不信。 以神通力现罗刹像而作是言。 我今求觅诸不信者欲断其命。 如其信者我当护念。 彼不信者见闻如是即生怖畏。 以怖畏故信菩萨戒。 复以神力现密迹像执金刚杵。 复作是言。 若有不信菩萨戒者。 当破其头令作七分。 彼不信者见闻如是即生怖畏。 以怖畏故即便信之。 复以神力作种种身。 或作一身。 或作多身。 或作树木山河等身。 无碍之身大身小身。 身出水火。 彼不信者见已即问。 如是等事悉是何果。 答言。 悉是菩萨戒果。 彼人闻已于菩萨戒生大信心。 若无神通为彼不信说菩萨戒得无量罪。 无量罪者于无量世受。 是名无量。 虽有五逆未足为喻。 何以故。 五逆罪者则可移转。 如阿阇世王。 彼不信者罪不可转。 五逆罪者极至一世。 不信者罪无量世受。 是故我言。 不可为喻。 若取佛物法物僧物现前僧物。 如是罪报亦不得喻。 何以故。 如是罪报极至一世。 不信者罪至无量世。 如十恒河沙等众生发菩提心。 假使有人能令如是恒沙众生退菩提心。 教以邪见。 如是罪报及不信者罪等无差别。 复令如是恒沙众生皆住五地。 假使有人尽夺其眼。 如是罪报。 不信者罪亦复如是。 若复有人能破一切诸佛塔庙。 杀害一切诸佛弟子。 焚烧一切诸佛经典。 如是罪报。 为不信者说菩萨戒所得罪报。 亦复如是。 何以故。 从因故生地狱。 从因故入涅槃。 因于说者得无量苦。 是故说者得无量罪。 虽知大众无量众生堪任能作人天善业及发信心。 于是众中若有一人心无信者。 亦不可说。 是名菩萨利益众生善戒。 菩萨善戒经卷第四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1:13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fojing/2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