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摩诃僧祇律卷第二十七 内容: 摩诃僧祇律卷第二十七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共法显译明杂诵跋渠法之五羯磨法者,佛住舍卫城,广说如上。 尔时瞻波比丘诤讼相言不和合住。 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 佛语诸比丘:「从今日僧应羯磨,优波离为瞻波比丘断当事。」羯磨人应作是说:「大德僧听! 长老优波离五法成就。 若僧时到,僧拜长老优波离为瞻波比丘断当事。 白如是。」「大德僧听! 长老优波离五法成就,僧今拜优波离为瞻波比丘断当事。 诸大德忍僧拜优波离为瞻波比丘断当事忍者默然,若不忍者便说。 是第一羯磨。」第二、第三亦如是。 「僧已拜优波离为瞻波比丘断当事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羯磨法者有二十八白一羯磨,如前说。 八白三羯磨:拜断事人、拜教诫比丘尼人、拜一月羯磨、[袖-由+(旃-方)]羯磨、痴羯磨、发露羯磨、覆钵羯磨、拜学家羯磨,是名八白三羯磨。 是中拜断事人、拜教诫比丘尼人,众僧应求不离衣宿羯磨,一月、[袖-由+(旃-方)]羯磨,前人应从僧乞痴羯磨。 说他罪羯磨,是羯磨应内界僧现前作羯磨,非外界。 学家羯磨、覆钵羯磨,应界内僧现前作羯磨,非外界。 断事人受拜已不得停住,若晨起受拜晡时应发,晡时受拜晨起应发。 去时不得从檀越迂回道,应从直道;若直道有难者回道无罪。 到彼已不得停住,待客比丘食。 若晡时到者晨起应断,晨起到者晡时应断,不得染衣、熏钵、坐禅、诵经。 若事难断,中间闲者作无罪。 断事竟还亦如是,是名羯磨法。 园田法者,佛住舍卫城,广说如上。 尔时诸比丘,以僧田地或借人、或卖、或自私受用。 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 佛告诸比丘:「从今日后众僧田地不得借人、不得卖、不得私受用,正使一切集僧亦不得借人、不得卖、不得私受用。 若集僧借人、卖、私受用者,越毗尼罪。」若园田地好,恶人欲侵者,得语檀越:「知是地。」若檀越言:「此是好园田,何故知?」应答言:「此园田虽好,恶人欲侵,任檀越转易。」复次佛住舍卫城,广说如上。 尔时僧地、王地、并王地入僧地中。 时王波斯匿语尊者阿难言:「王地入僧地中,可持绳来共分地。」阿难答言:「须我白佛。」阿难以是事往白世尊。 佛语阿难:「汝往语王:『王是地主,沙门释子依王而住,不应共王分地。』」阿难受教,即诣王所作是言:「佛语大王:『王是地主,沙门释子依王而住,不得与王分地。』」王言:「若然者,一切并施与僧。」今日故名王园,后人得知。 复次佛住舍卫城,广说如上。 尔时僧有空地,时有长者来问:「是谁空地?」答言:「是僧地。」长者言:「若僧地者可与我,我欲为僧作房。」僧即与,经久不作。 复有一居士问言:「是谁空地?」答言:「僧地。」居士言:「可与我,我欲为僧作房。」比丘答言:「本已有长者索,但不作。」居士言:「尊者但与我,何忧不作?」比丘即与。 居士为功德,倾家财宝作好房舍,办种种饮食供养众僧,即以房舍施僧。 复请前长者来共随喜,长者见已问言:「尊者! 是谁作房?」答言:「某甲居士。」长者言:「此地已先与我,何故复与居士?」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 佛言:「何故不先作要持地与他? 从今日后不听应不先作要持地与人。 僧有空地,若人来索与僧作房者,应先与要齐几时得作? 若前人言:『齐尔许时作。』应语言:『若尔许时不作者,当更与余人。』若二人俱索,一人言:『我为众僧作一重阁。』一人言:『我作二重阁。』僧应与二重者。 如是三、四重乃至七重。 若俱言作七重者,尔时当相望其人,应与能成办者。 若二人俱能成办,应与眷属多者。 若不先作要与地者,越毗尼罪。」复次佛住舍卫城,广说如上。 尔时比丘于僧地中作草屋,时上座来次第付房,此比丘不与。 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 佛告诸比丘:「若僧地中作房,上座来次第不与者,应持草木更余处去。 若僧地中作房,上座来不次第与者,越毗尼罪。」田宅法者,若众僧有好田宅贵价,与恶人隣接,欲侵欺者,得语檀越:「知是田宅。」若檀越言:「此贵价田宅,何故欲知?」应语言:「此田宅虽好,恶人隣接,常欲侵夺。」若言:「欲转易耶?」答言:「任檀越知。」若檀越转易者无罪。 是名田宅法。 僧伽蓝法者,佛住舍卫城,广说如上。 尔时比丘逼僧伽蓝作房,旧知事人语言:「长老! 莫逼僧住处起房。」此比丘言:「长老! 我为僧作房,莫于中作障碍。」二人共诤不解,遂至佛所,以上事具白世尊。 佛言:「从今日后不得逼僧旧住处为僧作房,旧比丘亦不得于中作障碍。 若二知事比丘意相得者,得共一覆别障、别覆共障、共覆共障、别覆别障。 若二人不相憙者,别覆别障作。 若逼旧房为僧作屋者,越毗尼罪。 为僧作房于中障碍者,亦越毗尼罪」复次佛住舍卫城,广说如上。 尔时比丘多人行处起声闻塔,诸居士来欲礼拜世尊,见已嫌言:「来欲礼拜世尊足,未见世尊先见死人塚。」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 佛告诸比丘:「汝云何多人行处先不羯磨地而起声闻塔? 从今日后不听多人行处先不羯磨地而起声闻塔,应当先作求听羯磨。」羯磨人应作是说:「大德僧听! 某甲比丘无常若般泥洹,若僧时到,僧某甲比丘无常若般泥洹,于此处起声闻塔。 诸大德僧听若甲比丘于此处起声闻塔,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若不和合者应语:「长老! 世尊说四人应起塔起相轮悬施幡盖,如来、声闻、辟支佛、转轮圣王是。 无常比丘若是须陀洹应语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应语阿罗汉。」若言:「持律。」若言:「法师。」若言:「营事。」德望比丘应语:「长老! 是人持戒贤善,多供养僧,执事有劳应与起塔。」如是语已当为起塔。 作声闻塔,不得先见塔后见世尊,当令先见世尊后见塔,不得在多人行处当在屏处,不得在比丘经行处。 若多人行处起声闻塔者,越毗尼罪。 复次佛住舍卫城,广说如上。 尔时尊者迦露,在迦尸耆梨大邑住。 时有上座比丘来次第付房而不肯与,瞋恚捉钁自斲房破。 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此比丘犯何等罪?」佛言:「破六种得偷兰遮。 何等六? 破钵、破衣、破塔、破房、破僧、破界。」破钵者,钵有三种上、中、下。 若一一瞋恚破者,得偷兰罪。 若钵破欲缀,误鑽破者无罪。 若拘钵多罗键鎡,瞋破者,得越毗尼罪。 破衣者,三衣中若一一衣瞋裂者,得偷兰罪。 若欲易边着中、中着边、若补作两重,无罪。 若尼师坛及余种种衣瞋裂破,越毗尼罪。 破塔者,若瞋恚破世尊塔者,得偷兰罪,业行罪报多。 若欲治更作好者,无罪。 若尼揵塔及余外道塔瞋恚破者,越毗尼罪。 破房者,瞋恚破僧房者,偷兰罪。 若欲更好作者无罪。 若瞋恚破外道僧房者,越毗尼罪。 破僧者,瞋恚破和合僧,偷兰罪,业行果报一劫泥梨中。 破界者,若瞋恚过界作不名作,偷兰罪。 得舍界已更羯磨界,是名破六种偷兰罪。 复次佛住舍卫城,广说如上。 尔时尊者罗睺罗跋耆国游行,渐渐至波罗柰林聚落。 此聚落中有一居士,为罗睺罗起房。 罗睺罗受已复游行,是居士以此房更施余比丘。 罗睺罗还,如线经中广说。 乃至罗睺罗白佛言:「世尊! 此房谁应得?」佛语罗睺罗:「若居士居士儿信心欢喜作房施僧,施僧已还转施众多人,是非法施、非法受用。 若施众多人已还转与一人,是非法施、非法受用。 若施一人已转与众多人、若施众多人已转与众僧,是非法施、非法受用。 施僧已不转与众多人、施众多人已不转与一人,是名如法施、如法受用。」佛语罗睺罗:「前与者是施,后与者非施。 是王地依止住是中前,作前施,功德日夜增长。 罗睺罗! 汝应得房,后者不应得。」是名僧伽蓝法。 营事法者,佛住王舍城,广说如上。 如尊者达腻迦瓦师子作房,如第二波罗夷中说,乃至作是嫌言:「我辛苦作房,不避寒暑作房才成,上座已夺,如猫伺鼠。」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 佛告诸比丘:「是营事比丘作房甚苦,应羯磨与营事比丘五年住。」羯磨人应作是说:「大德僧听! 某甲比丘欲为僧作房。 若僧时到,僧某甲营事比丘为僧作房,欲从僧中乞五年住。」「诸大德听某甲营事比丘欲从僧乞五年住,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是比丘应乞,偏袒右肩胡跪合掌,作是言:「大德僧听! 我某甲比丘为僧作房,今从僧乞营事五年住。 哀愍故! 惟愿僧与我营事五年住。」如是三乞。 羯磨人应作是说:「大德僧听! 某甲比丘为僧作房,已从僧乞五年营事住。 若僧时到,僧与某甲比丘五年营事住。 白如是。」「大德僧听! 某甲比丘为僧作房,已从僧乞五年营事住。 僧今与某甲比丘营事五年住。 诸大德忍僧与某甲比丘营事五年住者默然,若不忍者便说。 是第一羯磨。」第二、第三亦如是说。 「僧已与某甲比丘五年营事住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僧已羯磨与五年住,还得自所作房,复应次第得僧房。 若有上座来,次第得者应与,羯磨得者不应与。 若欲游行者,是二房应付僧随次第住:「我来时当还取。」后来时从前日令满。 若先是僧房破坏,更易户向二年、三年,随功夫多少,应羯磨与住。 若空房不任住,治事者应与一时住。 若床机、枕褥垢腻破更浣染补治事者,应与一时住。 若中间比丘嫌者,越毗尼罪,是名营事法。 床褥法者,佛住舍卫城,广说如上。 尔时比丘安居中间,上座来随次第取房,比丘运辇出房。 佛知而故问比丘:「是客比丘耶?」「非也。 世尊!」「是去比丘耶?」「非也。 世尊!」「是何等比丘运辇?」答言:「世尊! 随次第取房,是故运徙。」佛告诸比丘:「汝等云何一切时随上座次第起? 从今日后不听一切时随上座次第起。 僧应拜成就五法人知付房舍床褥。 何等五法? 不随爱、不随瞋、不随怖、不随痴、知得不得,是名五。」羯磨人应作是说:「大德僧听! 某甲比丘五法成就。 若僧时到,僧拜某甲比丘典知付房舍床褥。 白如是。」「大德僧听! 某甲比丘五法成就,僧今拜典知付房舍床褥。 诸大德忍僧拜某甲比丘典知付房舍床褥忍者默然。 若不忍者便说。」「僧已忍拜某甲比丘典知付房舍床褥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羯磨已,从三月十六日已去,应语檀越浣治床褥、房舍、治禅坊、讲堂、温室、厕屋、治门屋、井屋、僧伽蓝所有及斋日饮食,安居衣应一一条疏。 若城邑聚落僧住处远者,至四月十三日应付房。 若不相容受者得余处去。 若住处相近者,十五日应付房,应众僧中读此疏:「某甲僧伽蓝,有尔许房舍、尔许床褥、尔许斋日饮食、尔许衣。」上座应语:「付房舍共一安居施。」作是语已应付房舍,不得与沙弥房。 若和上、阿阇梨言:「但与房舍,我自料理。」得与。 若房舍多者,一人与两房。 若不肯取两:「我正得一房足。」尔时应语:「是不为受用故与,为治事故与。」若比丘多、房舍少者,应两人三人共与一房。 若故不足,应五人、十人共与一房。 若正有一大堂者,一切比丘应入中住。 上座应与卧床,余者与坐床。 若故不足者,上座与坐床,余者敷草蓐。 若故不足者,上座敷草蓐,余者跏趺坐。 若复不足者,上座跏趺坐,余者立住。 若复不足者,上座立,余者出外树下、若空地。 若冬时付房舍,治事故与,受用故与,若上座来随次第住。 春时付房舍,治事故与、受用故与,若上座来随次第住。 安居时付房舍,治事故与、受用故与,上座来不应次第住。 若比丘不知法,安居中索次第房,不得即嫌,应语:「住! 须我问知房舍人。」应语知房人言:「长老! 有客比丘上座来语我起。」知房人应呵责言:「长老! 汝不善知戒相。 云何安居中起他? 汝不知耶? 不得一切时驱他起。」若冬春上座来次第应起,不起者,越毗尼罪。 若比丘不善知戒相,安居时驱他起者,越毗尼罪。 是名床褥法。 恭敬法者,佛拘萨罗国游行。 世尊初夜为声闻说法,中夜自还房。 尔时诸比丘,有供给人先为取房,听法已各到房眠。 尔时尊者舍利弗、目连无供给人。 初夜听法已,中夜到房挠户。 问言:「是谁?」答言:「是舍利弗。」「房已满。 大智!」复有挠户,问言:「是谁?」答言:「我是大目连。」「房已满。 大神足!」二人不得房已,一人在屋檐下坐、一人在树下坐。 时天夜雨,檐下坐者说是偈言:「檐下跏趺坐,屋漏两膝头;已得安乐住,当断后边身。」树下坐者,说是偈言:「树下知止足,乞食草蓐坐,是二不贪着,当断后边身。」时有优婆塞,晨起来欲礼觐世尊,见已嫌言:「云何沙门释子无恭敬法,如是大德人而不与房住?」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 佛言:「是正应为世人所嫌。」佛告诸比丘:「待我拘萨罗国游行还舍卫城,语我:『当为诸比丘制恭敬法。』」还已,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 佛告诸比丘:「谁应最上坐、先取水、先受食? 谁应受礼? 谁应起迎? 谁应合掌低头恭敬?」或有比丘言:「世尊子应受。」有比丘言:「世尊亲里应受。」复有言:「世尊侍者应受。」复有言:「阿罗汉应受。」刹利出家者言:「刹利应受。」婆罗门出家者言:「婆罗门应受。」毗舍出家者言:「毗舍应受。」首陀罗出家者言:「首陀罗应受。」佛告诸比丘:「汝等各各长慢故作是语,与世尊子乃至首陀罗,非是人法。 如来、应供、正遍知当为汝等说人法。」如线经中广说。 乃至佛告诸比丘:「从今日后制戒,先出家者应受礼起迎合掌低头恭敬,先出家者应作上座,应先受请、先坐、先取水、先受食。」诸比丘叹言:「世尊能赞说应恭敬长老。」佛言:「不但今日能赞说恭敬长老,过去世时已曾如是。」诸比丘白佛言:「愿欲闻之。」佛告诸比丘:「乃往过去久远世时,有三兽巅多鸟、猕猴、象,共在尼拘类树下。 象言:『我等三类共在一处,此中谁大? 谁应受恭敬?』象言:『我曾骑此树过。』猕猴言:『我本曾尿此树上。』鸟言:『我本雪山下噉此菓来,于粪于此,遂生此树。』尔时鸟最大,二兽恭敬鸟故,命终皆生善处。 尔时象者我身是。 汝等应恭敬上座,如是毗尼得增长。」是名恭敬法。 初受请者,有人来请,应先请上座。 若檀越未曾为福,请年少比丘者,应语上座处,是名初受请。 在上座坐者,敷座时不得使年少座高、上座座卑,应当上座座高、年少座卑。 当令齐整正直坐具,好者应与上座,不好者与下座。 若檀越家请为知识比丘敷好床褥者,不得诤,从施主意。 若五年大会时,众人猥多,下至上座八人应当如法敷座,下座随宜,是名上座坐法。 先受食者,行食时,应先与上座。 若檀越未曾设福,先与年少者,应当语上座处:「行饭时应取好者与上座。」如是行一切饮食时,应教好者与上座。 若檀越家请食时,差别与者,从施家意,不得与诤。 若五年大会时,众人猥多,从上座下至八人应与好者,下座随宜与之。 是名先受食。 礼拜恭敬起迎低头合掌者,尔时礼膝礼胫,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 佛言:「从今日后应当礼足。」时诸比丘从他索足作礼,扰乱修行者。 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 佛言:「从今日后当口说和南。」时比丘调戏故作是言:「和南尊者。 和南尊者!」复扰乱他。 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 佛言:「从今日后和南有三种:身、口、心。 身者,前人若坐、若立住,头面礼足,是名身。 口者,若前人远遥,合掌低头作是言『和南』,是名口。 心者,若以背去,应合掌作敬,是名心恭敬。 若见上座来,不起迎和南恭敬者,越毗尼罪。」是名恭敬上座法。 举他及治罪、驱出并异住、僧断事田地,僧房拜五年、床褥恭敬法。 是名三跋渠。 布萨法者,佛住王舍城,广说如上。 尔时九十六种出家人皆作布萨,时比丘不作布萨,为世人所嫌:「云何九十六种出家人皆作布萨,而沙门释子不作布萨?」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 佛告诸比丘:「正应为世人所嫌。 从今日后应作布萨。」所谓偈、十四日十五日、示布萨、昼日布萨、堂、贼、王、阿那律、二种数、不利、不一切利、顺逆、欲闻初、未受具足人,太早说、一住处、二众、二已说二未说、与欲、取欲、与欲多、等欲、瞿师罗、大爱道、阐陀、病、阿练若、不应与而与、阿脂罗河、十一事不名与欲转欲、宿、界外、比丘尼、未受具足、持欲出、与欲出、取欲已还戒、与欲已还戒、失欲、坏众、四布萨、四说、七事应语遮、二事应语遮。 偈者,佛告比丘:「毗婆尸佛、如来、应供、正遍知,为寂静僧最初说波罗提木叉:『忍辱第一道,涅槃佛称最,出家恼他人,不名为沙门。』第二尸弃佛、如来、应供、正遍知,为寂静僧最初说波罗提木叉:『譬如明眼人,能避嶮恶道;世有聪明人,能远离诸恶。』第三毗钵施佛、如来、应供、正遍知,为寂静僧最初说波罗提木叉:『不恼不说过,如戒所说行;饭食知节量,常乐在闲处,心净乐精进,是名诸佛教。』第四拘留孙佛、如来、应供、正遍知,为寂静僧最初说波罗提木叉:『譬如蜂採花,不坏色与香,但取其味去。 比丘入聚落,不破坏他事,不观作不作,但自观身行,谛视善不善。』第五拘那含牟尼佛、如来、应供、正遍知,为寂静僧最初说波罗提木叉:『欲得好心莫放逸,圣人善法当勤学;若有智寂一心人,尔乃无复忧愁患。』第六迦叶佛、如来、应供、正遍知,为寂静僧最初说波罗提木叉:『一切恶莫作,当具足善法,自净其志意,是则诸佛教。』第七释迦牟尼佛、如来、应供、正遍知,为寂静僧最初说波罗提木叉:『护身为善哉,能护口亦善,护意为善哉,护一切亦善。 比丘护一切,便得离众苦,比丘守口意,身不犯诸恶,是三业道净,得圣所得道。』」是名偈布萨。 十四日十五日者,佛住舍卫城,广说如上。 尔时尊者阿难共行弟子欲行摩那埵,白佛言:「世尊! 我共行弟子,欲诣聚落中小住处行摩那埵,时是十四日。」佛语阿难:「此十四日星宿随顺、时随顺、众随顺,应作布萨竟然后去。」十四日者,冬第三布萨第七布萨、春第三第七、夏第三第七。 十五日者,十八布萨。 一岁中二十四布萨,六、十四日、十八、十五日,是名十四日、十五日布萨。 示布萨者,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尔时诸比丘不知布萨处,或得布萨、或不得布萨。 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 佛告诸比丘:「耆阇崛山应羯磨,示作布萨处。」羯磨人应作是说:「大德僧听! 于是处,若僧时到,僧从今日耆阇崛山某处常作布萨。 白如是。」「大德僧听! 于是处,僧今耆阇崛山某处常作布萨。 诸大德忍某处常作布萨,忍者默然,若不忍便说。」「僧已忍某处常作布萨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是名示作布萨处。 昼日布萨者,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尔时诸比丘夜作布萨,道嶮倒地劣极而来。 以是因缘往白世尊:「得昼日布萨不?」佛言:「得。」若昼日布萨、若僧远住者,应唱:「诸长老! 今日僧十四日、若十五日,若食前、若食后,尔许人影应集某处,若讲堂、禅坊、温室、树下。 若不唱者,越毗尼罪。」是名昼日布萨。 堂者,佛住王舍城,尔时阿阇贳王耆阇崛山作布萨堂,种种严饰作金莲叶鍱,僧坐后世尊已坐。 诸比丘悉入欲作布萨,有金华鍱堕地,有恶比丘盗心取挟腋下。 佛比丘僧坐久不作布萨,时尊者阿难从坐起偏袒右肩胡跪合掌,白佛言:「世尊! 初夜已过,僧坐疲久,唯愿世尊为诸比丘说波罗提木叉作布萨。」时世尊默然。 如是中夜乃至后夜,复白佛言:「世尊! 明相已出,众僧坐久,唯愿世尊说波罗提木叉作布萨。」佛告阿难:「众不清净。」尔时尊者大目连作是念:「为谁故世尊说众不清净?」目连即入定,观见是恶比丘敛身众中而坐。 见已即从坐起,往到其所,左手擒牵至户,右手推出,说是言:「恶比丘! 从今日汝非沙门、非比丘,不复得在众中。」驱出已,佛言:「自今已后不听曳人。」佛语阿难:「从今日后汝等当自说波罗提木叉。 何以故? 如来、应供、正遍知,众不清净不得为说。」佛告阿难:「如来法律中犹如大海,有八未曾有,如线经中广说,我诸弟子见已生爱乐心。」是名堂。 贼者,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尔时诸比丘作布萨,说波罗提木叉,至波夜提,后跋渠截已、波夜提破已、波夜提挽出已,波夜提当诵时贼来,诵人默然,贼立须臾便出,复重诵,如是至三。 贼作是念:「此是恶沙门,作是说:『截已、破已、挽已,波夜提。』正当截我、破我、挽我等耳!」即便入打诸比丘。 诸比丘心生疑惑:「贼前得说戒不?」以是因缘往白世尊。 佛言:「贼是林中王,能作不饶益事,得说。 汝等云何重诵本语? 从今日后不听若比丘布萨说波罗提木叉时,贼入者即应更诵余经,若《波罗延》、若《八跋耆经》、若《牟尼偈》、若《法句》。 若贼知比丘法,作是言:『沙门我已知,但说先所诵。』者,尔时比丘应急诵,使章句不辨,令彼不知初中后。 若更诵本语,越毗尼罪。」是名贼。 王者,佛住王舍城,耆旧菴婆罗园,如《沙门果线经》中广说。 乃至比丘生疑:「得王前说戒不?」以是因缘往白世尊。 佛言:「王者能作不饶益事。」如上贼中广说,是名王。 阿那律者,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诸比丘作布萨羯磨时,尊者阿那律不来。 诸比丘遣使往唤长老阿那律:「比丘僧集欲作布萨羯磨事。」答言:「世尊说清净是布萨,世间清净者我即是,我不去。」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 佛言:「汝往唤来,莫用天眼来。」是长老失肉眼故,涉山嶮道极苦乃到。 佛语阿那律:「汝不恭敬布萨,谁当恭敬?」佛言:「从今日后布萨时尽应来,若不来、若病不与欲,越毗尼罪。」是名阿那律。 二种数者,佛语优波离:「汝诵毗尼不?」答言:「诵,但杂碎句难持。」佛言:「当作筹数诵。」时优波离即作筹数诵。 佛复问优波离:「汝作筹数诵毗尼不?」答言:「杂碎句筹数诵犹故难持。」佛言:「从今日后作二种数:一者五百,二者七百。 若欲诵时应先净洗手已,捉筹下至数齐五,犹当洗手,若有者应作香汁浴筹,余人欲捉筹者亦复如是。」是名二种数。 不利者,佛住舍卫城,尔时聚落中有比丘住,僧集欲作布萨羯磨,语上座言:「说波罗提木叉。」答言:「我不利。」如是第二、第三,乃至下座亦复如是。 诸比丘心生疑惑,以是因缘往白世尊。 佛言:「从今日后受具足已,应诵二部毗尼。 若不能诵二部者,应诵一部;若复不能者,应诵五线经;若复不能者,应诵四、三、二、一。 布萨时,应广诵五綖经,若有因缘不得者,应诵四、三、二、一,乃至四波罗夷及偈余者僧常闻。 若不诵作布萨者,越毗尼罪。 若如是比举众不利者,应遣上座出界外,心念口言:『作布萨。』余三人界内作,三语:『布萨。』即是罚上座。」是名不利。 不一切利者,佛住舍卫城,尔时聚落中有比丘住,僧集欲作布萨,语上座:「诵波罗提木叉。」答言:「我一篇利。」复语第二上座,答言:「我二篇利。」如是次第各诵一篇利,即便递诵。 共作布萨已心生疑惑,诸比丘以是因缘具白世尊。 佛言:「从今日后不听合诵作布萨。 若有如是比者,应共授一聪明者使利已令诵。 若诵时忘者,余人得授,若合诵作布萨者,越毗尼罪。」是名不一切利。 顺逆者,佛住舍卫城,尔时有比丘聚落中住,僧集作布萨。 有一比丘诵波罗提木叉利,顺逆诵,从戒序乃至法随顺法,从法随顺法乃至戒序。 布萨已心生疑悔,诸比丘以是因缘具白世尊。 佛言:「从今日后不听逆诵,应顺诵。 若诵时有忘失者,得还补诵。 顺逆诵作布萨者,越毗尼罪。」是名顺逆。 欲闻初者,佛住舍卫城,尔时诸比丘僧集作布萨,诵波罗提木叉,乃至法随顺法。 时客比丘来言:「长老! 我在聚落中住,未曾闻广诵波罗提木叉,愿长老为我广诵。」诵者即为更从戒序,乃至法随顺法。 诸比丘心生疑惑,以是因缘,具白世尊。 佛言:「汝等云何为欲从初闻者更诵? 从今日后不听。 若比丘僧集作布萨,诵波罗提木叉,乃至法随顺法,有客比丘来及坐者,即名得布萨。 若客比丘言:『我聚落中住,未曾闻广诵波罗提木叉,愿为我广诵。』待僧罢已然后与诵。 若僧未罢为诵者,越毗尼罪。」是名欲闻初。 未受具足者,佛住舍卫城,尔时比丘为未受具足人说五众罪,波罗夷乃至越毗尼罪。 后比丘入聚落中,俗人言:「长老! 汝犯波罗夷罪乃至越毗尼罪。」诸比丘闻已惭愧,以是因缘具白世尊。 佛言:「汝等云何为未受具足人说波罗提木叉五篇罪? 从今日后不听向未受具足人说,得教语:『汝不得作非梵行、不得盗、不得杀生、不得妄语。』如是比得为说。 若为未受具足人说波罗提木叉五篇名者,越毗尼罪。」是名未受具足人。 太早者,佛住舍卫城,尔时有一比丘在聚落中住,晨起作布萨竟,有客比丘来语旧比丘言:「长老! 来共作布萨。」答言:「我已布萨竟。」客比丘言:「长老! 作布萨乃太早。」比丘以是因缘具白世尊。 佛言:「从今日后不应早作布萨。 若一比丘聚落中住者,布萨日应扫塔及僧坊,中若有者,香汁洒地散华然灯,待客比丘来共作布萨。 若无客比丘来,有罪者应作是念:『若得清净比丘,此罪当如法除。』作是念已,应心念口言:『今十五日僧作布萨,我某甲比丘清净受布萨。』如是三说。 若布萨竟,有客比丘来者,应随喜言:『长老! 已作布萨,我某甲随喜。』若不随喜,应出界外作布萨。 若晨朝作布萨,越毗尼罪。」是名太早。 一住处者,佛住舍卫城,尔时诸比丘道路行,天阴闇谓日暮,入聚落至比丘住处作布萨。 布萨已天晴,日故早,诸比丘作是念:「我应前行。」去已,须臾第二众来,复于此处作布萨。 即于中宿,明日去,与前布萨比丘相见。 见已谓言:「长老! 汝昨何处宿?」答言:「某处。」「何处布萨?」答言:「某处。」「我亦彼处作布萨。」诸比丘心生疑惑,以是因缘具白世尊。 佛言:「从今日后一住处不得再作布萨。 若比丘远行,布萨日入聚落至比丘住处,作布萨已不得默然去,应嘱沙弥、若园民、若放牧者:『若有比丘来语令知,此中已作布萨。』若无人者,应书桂户扇、若散华作相,若后来者应问、应求相,不得辄作布萨。 若前人不嘱不作相,后人不问不求相,俱得越毗尼罪。」是名一住处。 二众者,二众客比丘来,一众十四日布萨,一众十五日布萨,应从谁? 从前入者。 二众同时入,应从上座。 若无大小,应从持律。 若俱持律,应从先发声者。 若十四日、若十五日,应从布萨。 是名二众。 二已说、二未说者,客比丘来,客比丘十四日布萨,旧比丘十五日。 旧比丘语客比丘:「长老! 共作布萨来。」客比丘不得言:「我已作布萨。」与和合、若出界外。 若旧比丘十四日,客比丘十五日。 客比丘言:「长老! 作布萨来。」旧比丘应言:「我已作布萨。」是客比丘应随喜言:「长老! 已作布萨,我随喜。」若不随喜,应出界外作布萨。 是名二已说、二未说。 与欲者,众僧集布萨,时有比丘为衣钵事不得往。 诸比丘以是因缘具白世尊。 佛言:「从今已后听与欲。 与欲法者,应作是言:『长老听! 今日僧布萨,若十四日、十五日,我比丘某甲与清净布萨欲,为我说。』如是三说。 与欲时不得趣与人,应与能持欲入僧中说者。 若作衣钵事布萨时不与欲者,越毗尼罪。」是名与欲。 取欲者,佛住舍卫城,尔时比丘僧集作布萨羯磨,比丘病,为衣钵事与欲,比丘不受。 诸比丘以是因缘具白世尊。 佛言:「从今已后应取欲,若取欲时应自思惟能传欲不? 不得取众欲,得至三人。 与欲时,应作是说:『长老忆念! 今日僧作布萨,某甲比丘与布萨清净欲。』若忘字者忆岁数,应言:『尔所岁比丘。』若客言客、若病言病,比丘与布萨清净欲。 若病为衣钵事与欲,不取者,越毗尼罪。」是名取欲。 欲多者,佛住舍卫城,尔时比丘僧布萨,时与欲者多、集者少。 诸比丘以是因缘具白世尊。 佛言:「从今已后不听与欲者多、集者少作布萨,作者越毗尼罪。」是名与欲多。 欲等者,佛住舍卫城,尔时比丘僧布萨。 时与欲比丘与集者等作布萨。 诸比丘以是因缘具白世尊,佛言:「从今已后不听欲等作布萨,应集者多。 若等欲作布萨者,越毗尼罪。」是名欲等。 瞿师罗者,佛住俱睒弥瞿师罗园,尔时比丘僧集作布萨,断事羯磨语声高。 时瞿师罗居士来入,僧默然,须臾还出,僧复断事高声如前,如是至三。 居士作是念:「我入便默,我出便高声。 我今当入更不复出。」如瞿师罗问尊者阿难,如《六入线经》中广说。 尔时诸比丘心生疑惑,以是因缘具白世尊。 佛言:「如是大德胜人欲听众僧断事者,得闻断事,若众中有辩才能语使事相分明者说。 若凡庶人前断事者,越毗尼罪。」是名瞿师罗居士。 大爱道者,佛住舍卫城,尔时大爱道瞿昙弥与欲,比丘不受。 时大爱道瞿昙弥往到世尊所,头面礼足却住一面,以是因缘具白世尊:「比丘不受我欲,谁当受?」尔时世尊为大爱道瞿昙弥随顺说法,发欢喜心已头面礼足而退。 佛言:「唤彼比丘来。」来已,佛问言:「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佛言:「从今已后比丘尼与欲应受。」若上坐应言:「我是僧上座,不应受。」若教诫尼人、若诵波罗提木叉人,应各自说:「不应受。」若守房人、若病人应言:「我不至僧中,更与余人。」若言:「我是乞食、我是阿练若、我是粪扫衣、我是大德人。」不取欲者,越毗尼罪。 若言:「我是上座、是教诫尼人、是诵戒人。」者,不取无罪。 是名瞿昙弥。 阐陀者,佛住俱睒弥瞿师罗园。 尔时僧集作布萨,时阐陀比丘不肯来,诸比丘以是因缘具白世尊:「是犯何等罪?」佛言:「得偷兰罪。」如是比丘布萨不肯来者,得偷兰罪。 若为衣钵事不来不与欲者,越毗尼罪。 病者,佛住舍卫城,尔时比丘僧集欲布萨,有一比丘风病动,语比房言:「长老! 我风病动,与清净欲。」比丘不受。 即往至上座前,脱革屣胡跪合掌,作如是言:「我某甲清净,僧忆念持。」如是三说已便去。 诸比丘心生疑惑,以是因缘具白世尊:「得尔不?」佛言:「善! 已如法作竟。 但不受欲者,越毗尼罪。」是名病。 阿练若者,佛住舍卫城阿练若聚落中,比丘常共作布萨。 时阿练若入聚落作布萨已去。 去不久有客比丘来,复于此处布萨,即于中宿。 明日共相见,问:「长老! 昨何处宿?」答:「此处。」「何处布萨?」答言:「此处。」闻已心生疑惑,以是因缘具白世尊。 佛言:「从今日后不听一住处再布萨。 若阿练、若入聚落中布萨者,不得默然去,应嘱沙弥、若园民、若放牧人:『若后有比丘来者,语令知此中已作布萨。』若无人者,应书柱户扇作字、若散花作相。 后来者应问应求相。 若去不嘱、不作相,后来者不问不求相,俱越毗尼罪。」是名阿练若。 不应与而与者,佛住舍卫城尔,时诸比丘时集与羯磨欲,非时集与清净欲。 诸比丘以是因缘具白世尊。 佛言:「从今日后不听时集与羯磨欲、非时集与清净欲。 非时集应与羯磨欲、时集应与清净欲,时集亦得与两欲:『长老忆念! 今僧若十四日、十五日作布萨,我某甲比丘与布萨清净欲,与我说。』如是三说。 与羯磨欲亦三说。 若非时集与清净欲、时集与羯磨欲,越毗尼罪。」是名不应与而与。 阿脂罗河者,佛住舍卫城,尔时诸比丘到阿脂罗河边,敷尼师坛坐诵波罗提木叉。 时水汎涨渐渐齐膝,如是转上齐口,极苦乃竟,还至佛所。 以是因缘具白世尊:「得立作布萨不?」佛言:「得,得行、住、坐、卧作布萨。」行者,若比丘共商人行,至布萨日,有恐怖难,商人行不待,得行作布萨。 先应筹量齐几许得诵戒竟,若山、若石作幖帜,伸手相及羯磨作布萨界。 羯磨已然后作布萨,是名行布萨。 住者,比丘多,无床座,一切伸手相及作布萨,是名住布萨。 坐者,有床座作布萨,是名坐布萨。 卧者,比丘老病不能久坐,床角相接得卧作布萨,是名卧布萨。 是名阿脂罗河。 十一事不名与欲转欲者,「我与长老欲,我向取某甲欲并与。」是名转欲。 宿与者,明日当布萨,今日与欲,是名宿与欲。 界外者,出界与欲,是名界外。 比丘尼者,与比丘尼欲,是名比丘尼。 未受具足者,与未受具足人欲,是名未受具足。 持欲出者,取欲已出界外,是名持欲出。 与欲出者,与欲已出界外,是名与欲出。 取欲已还戒者,取欲已还戒受具足,是名取欲已还戒。 与欲已还戒者,与他欲已还戒受具足,是名与欲已还戒。 失欲者,比丘病,与欲已,闻僧中法师说法、持律说毗尼,自力就听,坐久疲苦已,先与欲默离座去,不名与欲,应更与。 是名失欲。 坏众者,布萨日比丘僧集,不来诸比丘与清净欲。 若暴风雨、若火、若贼,诸比丘尽惊散,不名持欲到僧中;若一人在,是名到僧。 是名十一不名与欲。 四布萨者,一人受、二人说、三人说、四人广诵。 一人受者,有一比丘聚落中住,至布萨日应扫塔及僧院,若有者应香汁洒地、然灯散华待客比丘。 若无来者,有罪应作是念:「得清净比丘者,此罪当如法除。」作是念已,胡跪合掌心念口言:「今僧若十四日、十五日布萨,我某甲比丘清净受布萨。」如是三说,是名一人受。 二人说者,二比丘聚落中住,至布萨日应扫塔及僧院,若有者应香汁洒地散华然灯,若有罪者展转如法悔已,应胡跪合掌作是说:「长老忆念! 今僧若十四日、十五日作布萨,我某甲比丘清净。 长老忆念持。」是名说。 三人亦如是。 广诵者,四人应广诵波罗提木叉,是名广诵。 四说者,一从戒序尽四波罗夷,余者僧常闻诵偈。 二者尽十三事、二不定法,余者僧常闻诵偈。 三者尽三十尼萨耆,余者僧常闻诵偈。 四者入九十二波夜提,应尽广诵。 是名四说。 布萨有七事应遮:一、不共住人;二者、别住人;三、未受具足人;四、未说欲;五、未行舍罗;六、为和合义故;七、和合未竟,是名七应遮。 复次二事应遮布萨:一者若作布萨者僧斗诤;二者僧破。 是名二事应遮。 是名布萨法、与欲法、受欲法。 安居法者,佛住舍卫城,广说如上。 尔时诸比丘雨时游行多所践害,为世人所嫌:「九十六种出家人尚知安居,如鸟隐巢而自守住。 沙门释子自称善好而不安居。」诸比丘以是因缘具白世尊。 佛言:「正应为世人所嫌。 从今已后雨时应安居。」安居法者,至四月十六日,应偏袒右肩胡跪合掌,应作是说:「长老忆念! 我某甲比丘,于此僧伽蓝雨安居前三月。」如是三说。 若比丘行道未到住处,安居日至,即于路侧,若依树、若车,应受安居。 至明相出趣所住处,到后安居日,应偏袒右肩胡跪合掌,作是言:「长老忆念! 我某甲比丘,于此僧伽蓝雨安居后三月。」如是三说。 比丘行道,前安居日不受安居,一越毗尼罪。 到所住处,后安居日不受安居,二越毗尼罪,是人破安居,不得衣施。 复次佛住舍卫城,尔时有比丘依聚落雨安居,有檀越营僧事,须水溉灌,求比丘白王通水。 时比丘衣钵随身,数诣王门不时得见。 道路不近,恐失安居。 时世尊见已知而故问:「汝是客比丘耶?」「非也。 世尊!」「汝是去比丘耶?」「非也。 世尊!」「何故持衣钵自随?」比丘以上因缘具白世尊。 佛言:「从今已后雨安居时,若为塔事、为僧事,应作求听羯磨。 『大德僧听! 某甲比丘于此处雨安居,若僧时到,僧某甲比丘于此处雨安居,为塔事、僧事出界行,还此处住。 诸大德听某甲比丘为塔事、僧事出界行,还此处安居,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若有如是为塔、为僧所求索者,要有所得。 若衣、若钵、若小钵、若键鎡鉹、若腰带等及诸一切,要使得一物。 若不得者,越毗尼罪。 如是事讫应还,若半月、若一月、若二月,乃至后自恣应还。 若不还者,越毗尼罪。 若道路恐怖、贼难畏失命者,于彼自恣无罪。」是名安居法。 自恣法者,佛住舍卫城,广说如上。 尔时诸比丘俱萨罗国游行,见渠磨帝河边有丛林,林中有一大空中萨罗树,其荫厚密,树下平正宽博,去聚落不远不近,作是念:「此中好,可安居。」如是前后人人见者,皆作是念。 至安居日,一比丘先至,修治空树,安置衣钵敷草而坐。 须臾复有比丘来,问言:「长老! 欲此安居耶?」答言:「尔! 善好。」如是相续乃至六十人。 最初至者语后诸比丘言:「长老! 尽欲此中安居耶?」答言:「尔! 善好。 此树中可容衣钵,其下左右足以安居。」受安居法已,复作是言:「诸长老! 我等当作何法得安乐住?」诸人答言:「所生患恼皆由身口,既得静处宜共默然,应立不语制。」立不语制竟三月已,还舍卫城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却住一面,佛知而故问:「比丘汝何处安居?」答言:「某处。」佛问比丘:「少病少恼乞食不苦、行道如法安乐住不?」答言:「世尊! 少病少恼乞食易得,默然乐住三月不语,已别去。」佛言:「此是恶事,如怨家共住,法应共语。」复次佛住舍卫城,广说如上。 阿那律、金毗卢跋提预在塔山安居竟还舍卫城,至佛所头面礼足却住一面,佛知而故问:「何处安居?」答言:「某处。」复问:「比丘少病少恼、乞食不苦、行道如法安乐住不?」答言:「世尊! 少病少恼乞食易得。 默然乐住三月不语竟,已别去。」佛言:「此是恶事,如怨家共住。 从今日后不听不共语,欲方便少事不语得半月,至布萨日应共语、共相问讯、问事、答事、咒愿,过布萨日续复如前。 若憍慢若瞋恚不共语者,越毗尼罪。」自恣法者,佛告诸比丘:「从今日为诸弟子制自恣法,三月、三语、安居竟,是处安居、是处自恣,从上座和合。」三月者,从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 三语者,见、闻、疑。 安居竟者,前安居从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 后安居从五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 若安居众中有一人前安居者,至七月十五日,举众应同此一人受自恣,自恣讫坐至八月十五日。 若一切后安居,一切应八月十五日自恣,是名安居竟。 是处安居、是处自恣者,若比丘聚落中安居,闻城中自恣日种种供养竟夜说法,众欲往者应十四日自恣已得去。 若此处安居,余处自恣者,越毗尼罪。 从上座者,不得从小逆作次第,应从上座次第下。 不得行行置人如益食法,不得超越,不得总唱言:「一切大德僧见闻疑罪自恣说。」是名从上座。 应拜五法成就者作自恣人,若一、若二不得过。 羯磨人应作是说:「大德僧听! 某甲某甲比丘五法成就,若僧时到,僧拜某甲某甲比丘作自恣人。 诸大德听某甲某甲比丘作自恣人,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受羯磨人应作是说:「大德僧听! 自恣时至,若僧时到,一切僧受自恣。 白如是。」是自恣人应从上座为始。 上座应偏袒右肩胡跪合掌作是说:「长老忆念! 今僧十五日受自恣,我比丘某甲,长老及僧自恣说,若见闻疑罪当语我,怜愍故。 我若知若见,当如法除。」如是三说。 次至第二人。 第二人若是下座,应接足言:「大德。」为异。 若二人作自恣人者,一人受上座自恣,一人应下座前立,上座说已下座复说。 如是展转次第下到自坐处应受自恣,不得受僧自恣竟然后自恣。 和合者,不得不和合受自恣,不得与欲受自恣。 若病者应将来,若将来有危命忧者,僧应往就。 若病人多者应舁床来、若床角相接,若床舁来有危命忧者,不病比丘应连座相接。 若不周者,不病比丘应出界外作自恣,病比丘即界内自恣。 大众多者,若一万、二万,应一切集在一处,若讲堂、若食堂、若浴室受自恣,余人并嚼齿木并大小行并食,如是竟日通夜未离坐不得远,乃至明相未出于中自恣。 若大众多六万、八万,畏不竟者,应减出界外作自恣。 若一人受自恣,若二人说、若三人、若四人说自恣。 五人广自恣。 一人受者,若一比丘聚落中安居,至自恣日应扫塔及僧院,若有者应香汁洒地散花然灯,若有罪者应作是念:「若得清净比丘来者,此罪当如法除。」作是念已,胡跪合掌心念口言:「今僧十五日自恣,我某甲比丘清净受自恣。」如是三说。 二人说者,有罪展转如法作已,偏袒右肩胡跪合掌言:「长老忆念! 今僧十五日自恣。 长老自恣说,若见闻疑罪语我,怜愍故。 我若知、若见,当如法除。」如是三说。 三人四人亦如是,五人应广自恣。 是名自恣法。 摩诃僧祇律卷第二十七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1:02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fojing/2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