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法华玄论卷第四 内容: 法华玄论卷第四胡吉藏撰初明一乘义即释会三归一义。 问。 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 云何名为无二无三耶。 答。 有人言无二者无声闻缘觉二。 无三者无偏行六度菩萨乘。 又昔三乘皆是方便。 今教别有一大车。 异昔三也。 问。 何以知然。 答。 经云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 既以三为方便即以一为真实。 即会昔三乘归今一实也。 又云愿赐我等三种宝车。 昔既索三今便赐一。 故索所不与与所不索。 即知别有大车异昔三小。 以文理推之即有四车也。 评曰。 三车诤论纷纶由来久矣。 了之即一部可通。 迷之即七轴皆壅。 今以八文徵之。 方见此释为谬。 第一文云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 无有余乘若二若三。 此文次第列三乘也。 但以一佛乘者谓佛乘为第一也。 无有余乘若二若三者。 无有缘觉为第二。 声闻为第三。 以此文详之即唯有三车。 即执四为谬矣。 问。 经常列三乘不作此之次第。 今何以说三。 次云唯一是实余二非真者。 唯一佛乘欲引导众生故方便说三。 考实而言唯一佛乘是实。 余二非真。 是故说三说二犹一意耳。 请设近喻以况远旨。 如父手中唯有一菓欲引诸子说一菓为三菓。 考实而论唯有一菓无二菓。 是故二文无相违也。 以三二既明会义可领。 晚见法华论。 释十方佛土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 与今意同。 论云此是遮义。 是遮者明无二乘涅槃。 唯佛究竟无上菩提。 有大涅槃耳。 此但明无有二乘唯有佛乘。 不言无偏行六度菩萨乘。 故光宅失旨也。 次论四句。 问。 会三归一.破三归一.开三显一.废三立一有何异耶。 答。 会三归一者有会教会行会缘。 言会教者昔开三乘五乘之教并为显一道。 所表之道既一能表之教亦复无二。 故一切教皆名大乘教也。 会行者汝等所行是菩萨道。 如来昔说有三行者。 为趣一道故令修三行。 所期之道无二。 能趣之行岂三耶。 所言会人者如来出世本为教菩萨。 不教余人。 三人所行既是菩萨道。 能行之人皆成菩萨也。 故文云但为教菩萨无声闻弟子。 但会教正是一时。 会行及人远令至佛也。 问。 会有几种。 答。 自有融会称会。 自有会归称会。 若会归称会如向所明也。 融会称会者。 既会三归一竟。 缘即疑云。 三若归一何故说三。 是故释言。 昔以方便故说三。 今以如实故说一。 此是融会今昔三一之义亦名会也。 若是会归之义正就三行也。 融会之义宜就教门。 所以然者。 若会三因同归作佛。 如此之义会行为正不用教门。 作佛故教非会归也。 若取设教之意。 为显一乘此名会归之会也。 破三归一者昔说三乘本为表一。 而众生遂保执三不受一教。 故须破其执情名破三归一也。 是故文云今为汝等说实。 汝所得非灭也。 问。 但破执情亦破教耶。 答。 三教于佛恒是一教。 故大经云。 常行一乘众生见三。 若尔于佛即不破也。 但破众生执教生迷不破教也。 开三显一者开昔三是方便。 显今一是真实。 废三立一者昔为不堪闻一故权说三教耳。 今大缘已熟堪闻一教。 即宜废昔三立今一教也。 方便品云正直舍方便即是废义也。 次论乘体。 问。 何以为乘体。 答。 乘通因果。 果乘以万德为体。 因乘以万行为体。 问。 何以知通因果耶。 答。 后当广说。 今略取二文。 十二门论以六义释乘。 诸佛大人之所乘故故名为大。 谓果乘也。 观世音等之所乘故故名为大。 谓因乘也。 此经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 以此度众生。 为果乘也。 是诸子等乘是宝车直至道场。 谓因乘也。 法华论具明乘通因果。 后当出之。 唯识论亦然也。 问。 释论云六度为乘体。 云何乘通因果耶。 答。 此说因乘耳。 广乘品中具明万德万行也。 问。 因乘之中云何本末。 答。 六度虽是大乘体要须波若正观。 由波若正观万行方成。 即波若为本余行为未。 此就乘体中自开本末。 问。 同是无得六度皆是正体。 有何本末。 答。 若六度同是无得者。 要须波若方成无得。 故波若为本五度为末。 大品云鸟集须弥同一金色。 虽同金色而须弥为本。 要由须弥色乃同耳。 问。 因中之乘以波若为主。 果地万德用何为宗耶。 答。 论云因中名波若果中名萨婆若。 即果乘以萨婆若为主也。 是故此经始末皆叹佛慧。 如云为说佛慧故诸佛出于世。 乃至多宝所叹平等大慧。 即其事也。 摄大乘论亦言智慧为乘体也。 此是不二二开本末耳。 因缘无碍一一行摄一切行。 皆得为因乘本。 一一德摄一切德皆果乘本也。 问。 法华具明因乘果乘。 何者为正。 答。 辨宗之中以说斯义明正法。 为乘者此乘非因非果始是正也。 今就方便用者以果乘为正。 所以然者果是妙极因未妙极。 经题秤为妙法故宜以果乘为正也。 以标此妙极之果令三乘人及一切众生皆修妙因。 趣此妙极之果。 然后始得明因乘耳。 若发趾即明因乘为正者。 竟末标所期知何所趣耶。 如人先知宝所然后修行趣之耳。 以此而推果为正也。 此义文已广明寻之自见。 后见法华论释尚无二何况三耶。 明无有二乘涅槃唯有如来大涅槃名为佛果。 故知二乘亦取果乘为正。 大乘亦取果乘为正。 是以论但举涅槃也。 问。 乘有广狭义不。 答。 五乘相望自辨广狭今不明之也。 就一乘中自论广狭者。 果乘无累不尽无德不圆故称广也。 因行不尔故称为狭。 就因中自论者。 初地得百法明门故狭。 二地得千法明门故广。 如是可知也。 问。 云何一体乘异体乘耶。 答。 与波若相应无依无得不二观现前。 如一念品说。 菩萨一念具万行。 此是一体乘。 未得此观现前名异体乘。 然从初发心则学不二观。 故从初发心时是一体乘。 则一念具足万行。 故云发心毕竟二不别。 但约此观明晦故开一体异体耳。 约位明者得无生忍为一体乘。 未得无生忍者为异体乘。 问。 何以然。 答。 大品云但燃灯佛以得无生忍即不离六度等无得万行。 问。 云何是近乘远乘。 答。 以波若心所起。 如不住法住波若中。 无所舍具足檀等六度。 不生故具足道品。 亦如广乘品列一切德行。 后皆结言无所得故。 如此之乘名为近乘。 若说低头举手皆成佛者。 此是有所得善名为远乘。 何以知然。 法华云是乘微妙清净第一。 于诸世间为无有上。 此岂是人天有所得善耶。 今菩萨所行从初发心即行无所得观。 此是近乘无有远乘。 但就无所得中自有明晦故分近远耳。 问。 释论解无生品中云。 有近道远道。 近道者谓三十七品。 远道者谓六波罗蜜。 然道品与六度俱皆是乘。 何故分近远耶。 答。 数论师地论师法华等师无有此义。 故不释也。 今明此义可有四列。 一者六度道品是无所得故俱近。 二俱是有所得故俱远。 三无所得六度为近。 有所得道品为远。 四无得道品为近。 有得六度为远。 今明六度为远道品为近者。 为释无生品经文。 经文云有世间六度出世间六度。 道品但明出世。 不明世间。 论主解此一义故明六度为远道品为近。 问。 六度何故远道品何故近。 答。 六度杂有世出世故远。 道品纯是出世间故近。 问。 六度何故杂道品何故不杂耶。 答。 六度中明通浅深。 如布施持戒忍辱等通于浅深。 可得有杂义。 道品中明定慧。 定慧深于施戒。 就此一义故六度为远道品为近。 问。 此义约大小乘分近远以不。 答。 若就大小乘一往分者。 道品是小乘行故为远。 六度正是乘体故为近。 若就菩萨具一切行。 皆是无得。 悉是正行。 六度道品俱是近乘也。 次论运出义。 问。 运出明乘者。 因乘果乘何者为正耶。 答。 就因门正明运出。 释论云是乘从三界中出至佛果。 即住变成萨婆若。 故因乘为正也。 若以能运出众生者。 即佛乘为正。 唯佛能具运出一切众生。 而因乘不及果也。 问。 云何是自运运他。 答。 就运出为义者。 言因乘者有自运运他。 果乘但有运他之义。 佛即已出无劳更运。 若纵任自在明运者果德具有此运也。 次论乘具。 问。 世间乘有能乘之人及所乘之法及乘行具。 一乘亦有此不耶。 答。 有也。 大品云是乘及所乘因法释论云六度正是乘体。 慈悲与方便此二为大乘挟具。 所以然者。 以有慈悲故能广运众生。 有巧方便故能出生死。 又有慈悲故不随二乘地。 有方便故不随凡夫地。 出此二地故能至佛也。 故此二种名乘行具也。 犹属一乘摄。 但义分之故成二也。 小乘法中无此行具也。 次中边分别论明乘有五。 一乘本谓真如佛性。 二乘行即福慧等。 三乘摄谓慈悲心。 引一切众生悉共出生死。 四乘障谓烦恼障及智障。 三界内烦恼名烦恼障。 余障一切行解名为智障。 五者乘果即佛果也。 唯识论解乘有三体六义。 三体同前。 一自性二空所显真如是也。 二随流随顺自性流。 福慧十地等法是也。 三至果即随流所出无上菩提。 及一切不共法也。 六义者一体是如如空出离四谤。 二者因谓福慧三者摄摄一切众生四境界了真俗修二谛。 五障即皮肉心三障。 六果谓无上菩提。 此六义次第者正以真如为根本。 以有如此故起福慧二行。 起福慧二行故能摄一切众生。 摄一切众生由照真俗迷境。 故成惑则失乘理见境故能除惑。 除惑故得佛果也。 问。 乘是何义。 答。 彼论释云。 乘是显载义由真如佛性故出福慧等行。 由福慧等行故出佛果。 佛果载出众生。 摄大乘论有三。 谓乘因乘缘乘得。 乘因者谓真如佛性。 第一义空为乘因。 乘缘谓万行。 乘得即佛果也。 问。 真如佛性云何为乘体也。 答。 唯有真如佛性为真实。 修万行为欲显此佛性。 佛性显故名为法身。 此三要相须。 以佛性是本故名为因。 虽有因复须缘因。 因缘具故得果。 今不违此说也。 法华论亦明三种。 一乘体。 谓如来平等法身即是佛性为乘体。 又云佛乘者谓如来大般涅槃。 此即明佛果为乘体。 此隐显为异实无两也。 又释汝等所行是菩萨道。 及低头举手之善发菩提心修菩萨行。 即是了因乃为乘缘也。 此犹是三种佛性义耳。 乘缘谓引出佛性即了因也。 乘体谓因佛性。 乘果谓果佛性。 不说果果性者。 果果性还属果门。 不说境界性者属因门故也。 又广说有五。 略即唯三也。 又望于十二门论乘具四事。 一者乘本。 谓诸法实相。 由实相生波若故实相为本。 即是乘境义。 二者乘主。 由波若故万行得成故波若为主。 即智慧。 三者乘助。 除波若外余一切行资成波若。 四者乘果乘此乘故得萨婆若也。 又此经明乘有三事。 一车二牛三宾从。 车通因果万德万行。 牛亦通因果。 中道正观离断常之垢为白。 由此观故引万行出生死如牛。 此即波若导众行义也。 问。 波若即是车云何复喻牛耶。 答。 一法二义分之。 导引如牛运义名车。 余行但有资成运出。 唯有车义而无引导之能故无牛义也。 此是因地牛义也。 果地牛者内德则取真慧为牛。 外用宜取六通无垢为白牛。 驾之而游五道运众生也。 宾从者果德为车。 则因为宾从因行为车。 则界外众行为车界。 内行为宾从。 如索车中释之。 又大品明乘具五事。 一者乘出即是乘始。 谓从三界出。 二者乘终到萨婆若。 三者乘住谓万行无所住为住。 四所乘法即六度。 五能乘之人谓菩萨也。 问。 诸大乘经所明及中百大乘论等所辨此可信受。 如唯识摄大乘及法华论等必可信耶。 答。 此论同是婆薮所造。 付法藏中天亲有其人。 是故可信。 又观其义意。 与大乘经论语言虽异而意不相违。 是故可信也。 问。 三论学者恒弹破有所得义。 云何今并用众家异说耶。 答。 兴皇大师製释论序云。 领括群妙申众家之美。 使异执氷销同归一致。 以此旨详之。 无执不破无义不摄。 巧用无非甘露拙服皆成毒药。 若专守破斥之言斯人未体三论意也。 问。 云何巧用云何拙服。 答。 若能心无所得言无所住。 如空中种树虚里织罗。 如幻如化。 随病随人者。 设行产业之事无非大般涅槃。 并应正法波若名巧服矣。 与此相违即名拙服。 此意已如辨宗中释之。 又龙树出世製作大意者。 要先破洗一切有所得病。 令毕竟无遗。 莫问大乘小乘内道外道。 有文作义及无文搆造。 凡心有一豪依得言有一句定相。 皆悉洗之令毕竟净。 然不净既去净亦无留也。 如是五句令言穷虑息。 然后始得于无名相中强名相说。 虽强名相说说不动无说。 故宝积叹云。 能善巧分别诸法相。 于第一义而不动。 又经云善哉世尊。 不动真际为诸法立处。 若能于一切义皆如此用之。 始是龙树大乘论耳。 不尔者还同旧执。 若留一豪心住着者。 退无损于烦恼进不弘于佛法也。 又破洗一切有所得大小病然后于一一义中宜用四悉檀贯之。 今[堂-土+((口@〡)/┴)]略举一意。 十二部经八万法藏皆是随顺俗。 故有此言说。 若不随俗则一无言无不言。 故有所言皆随俗说。 谓世界悉檀。 十二部八万法藏言并相违。 或三或一或无常或常。 或佛出二谛外或二谛内。 或三世有或一世有。 如大经三十余诤论门。 无智之者各执一意互相是非。 现世起诤论增长烦恼。 乃至断善根堕坠恶趣。 似僧地狱正拟斯人。 欲勉斯过者须用第二悉檀。 所以八万法藏及尘沙法门并相违者。 此是如来各各为人悉檀。 故不相违背。 如大经云。 以此众生非一根性。 非一善友非一国土。 是故如来不得一向定说。 以此义观之。 于一切法门无所违诤。 不起烦恼勉于似僧也。 第三名为对治悉檀。 如来所以说各各为人。 说八万法藏及尘沙法门。 皆为对治众生烦恼故也。 如大经云。 譬如大地诸山药草能为众生病之良药。 我法亦尔能令众生烦恼病药。 是故一切教门无有定性。 但令病息。 病息故无非药。 病不息无是药也。 既为息病病息药废。 不应复执着之也。 第四名为第一义悉檀者。 前来三门皆是为众生故有如此方便。 若论正道即不曾有一言。 况有八万耶。 尚非有言况是无言耶。 故过一切言语灭一切戏论。 如大炎四边不可触。 以烧手故。 用此四门可通贯一切义及文。 以得此四门故一切经可搆。 一切病可治。 不得四门一句经不可寻。 一烦恼不可破也。 问。 何故就一乘义中释此意耶。 答。 一乘是三世诸佛正宗。 就此中释之也。 又如此了悟方是能动能出。 故是乘耳。 若作一句定执不动不出。 何名乘耶。 大经云。 若有定相是生死相是魔王相。 非佛法相。 是故一切诸法无定无相。 问曰。 恒作无定相破定相者。 如此即是定相。 答。 破定言无定耳。 云何复更执无定耶。 问。 若都无所执者即是执乃不执于执。 而执于无执故还是执也。 答。 今言无执者以执无故。 言无执耳既言不执于执。 岂执无执耶。 问。 执无复无无执即是断见人也。 答。 断一切见故名断见此可然也。 大品云断一切见故名摩诃萨。 正恐诸见不能断耳。 又若有诸见可言断见耳。 诸见本不有何所断耶。 经云动心是魔网不动即法印。 次论动出。 问。 大品云是乘能动能出是何位耶。 答。 论云动是顺忍出为无生忍。 一者地前为顺忍登地为无生忍。 二六地为顺忍七地为无生忍。 若凡夫为三界者则地前为顺忍。 发地入圣位出三界也。 此则初地为出地前为动。 若六地犹受肉身名为三界。 即七地舍肉身出三界。 故六地为动。 七地为出。 然二义之中先义为正也。 问。 小乘动出其义云何耶。 答。 准前可知。 苦忍前名动苦忍名出。 二者三果未勉三界为动。 无学断三界惑尽为出。 又有余名动无余名出。 但就人而明者。 小乘人唯有心出无有身出。 异大乘也。 次论乘障。 问。 乘以何物为障。 答。 释论既以六度为大乘体。 六[卄/币]即是障也。 若取乘出生死义即着生死以为障。 若取乘广大义即以狭劣以为障。 若以出世六度无所得故能出。 即以有所得六度为障。 六[卄/币]即是别障有所得即是通障也。 次论二慧。 问。 空有二慧何者正是乘耶。 答。 旧有二释。 一云空解为正乘有解为相从。 例如十地空解为能生之本。 有解为地上所生。 次释云地义如前。 若乘取运义即两解俱能运。 今所明以中道正观为乘体也。 中道正观非空非有。 方能出有无二见故云空有并是乘方便用也。 地义亦尔。 次论始终真似义。 问。 何等为乘始乘终真乘似乘。 答。 有人言三十心是乘正位。 有人言登地是乘正位。 有人言八地是乘正位。 有人言初得方便失正体。 第二得正体失方便。 第三得竝观及乘体失不竝及乘方便。 故具有三义。 三十心为方便。 登地为正体。 八地为竝乘。 七地为不竝乘也。 评曰。 最后释者虽得经文。 而义犹未善。 今当序之。 问乘品云是乘无始无终。 不出三界。 亦不住萨婆若。 如经广明。 若欲令乘出者。 是人欲令无生法忍出。 欲令真谛法出。 然实际无生实际不出者。 乘亦无出。 以乘无出故无始无终。 不因不果。 如此之乘乃名出耳。 问。 若无能出所出能运所运。 即无有乘。 云何释大乘义耶。 答。 良由得此正悟不见能出所出。 乃名为出。 可谓无所出而出。 出而无所出。 若有能出所出能运所运者。 即是有所得无有出义也。 问。 云何是出无所出耶。 答。 经云不动法故。 不动法者非乘。 是常住名为不动。 亦不言真谛。 空故不动。 又非乘不去故不动。 此明乘出宛然而无所出。 故名不动也。 既无出而出亦无始而始无终而终。 无始而始始自初心。 无终而终终于十地。 此是因门分其始终。 就此始终复开二位。 地前三十心此观未具成名为似乘。 登地已上得此观现前。 故名真乘。 故论云地前名顺忍。 登地名无生忍。 即是真似义。 次论并不并。 问。 有人言初地并。 有人言七地并。 有人言八地并。 是事云何。 评曰。 各偏有执皆为失旨。 所以然者经论具有三种并义。 如仁王经及摄大乘论等云初地并。 大品发趣品释七地名等定慧地。 即七地并。 仁经等及地经云八地并。 以具有三文宜并用也。 问。 此三相违不应合用。 答。 不相违。 言初地并者从初发心便学并观。 至于地前犹是凡夫故不得并。 登地名圣故云并也。 又地前名顺忍登地名无生忍。 是故初地并也。 言七地并者此就地位。 自分之初地至六地名顺忍。 七地名无生忍。 顺忍虽并并劣故不名并。 七地并胜故称为并。 问。 何以知然。 答。 初地望前名无生忍。 若望七地名为顺忍。 若将初地望地前即初地为并。 若形于七地则初地未并。 问。 何故七地得名并六地不名并耶。 答。 七地是功用道满故名为并六地功用。 未圆故未得称并。 又且六地为波若七地为方便。 以七地具二慧故得称并。 六地虽有波若未具方便故非并也。 复言八地并者此据功用无功用判并不并。 所以然者。 七地虽并犹有功用。 八地任运成就无复功用。 是故八地得并七地非并也。 故融会三经不相违背也。 次论二经。 问。 法华胜鬘俱明一乘。 一乘何异。 答。 他云胜鬘了义法华未了义。 今明法华既是明佛性法身即不应有了不了释也。 但大乘是同略明三异。 一者法华对破三执会归一乘。 若胜鬘不对三缘。 但为七岁已上学一乘缘。 辨出生收入之义。 出生者犹如大地出四种宝藏。 正法出生五乘也。 收入者正法出五乘。 五乘归正法。 此之出入舒卷皆是平道。 因缘法门无所斥夺。 与法华异法华先斥三病故明一乘。 然后始得非三非一三一具足耳。 二者法华但明二乘未究竟佛乘已圆满。 不广释其因缘。 胜鬘则开五住地之因。 辨二生死之果。 释二乘未圆佛果已满。 是故两经异。 问。 依此义即是了未了。 答。 自有须释而悟。 自有不须释而悟。 岂得用此判了不了耶。 若一经之中皆具明一切义者。 即有一教唯有一缘。 何名多部。 三者胜鬘具明正法出生五乘数五乘归正法。 法华但明会三乘归一乘开一乘为三乘。 不正会人天归一乘开一乘为三乘为人天乘。 问。 何故两经不同。 答。 法华正为三乘保执自谓究竟。 更不求佛。 故须辨三乘会开之义。 人天二乘无自保究竟之执。 故不辨会开也。 胜鬘通明正法有出生一切方便用。 数一切方便归正法。 故通明五乘有开会也。 问。 法华亦有会人天归一乘不。 答。 亦有此义低头举手皆成佛道即其事也。 问。 三乘既是权说。 实无三者人天乘亦是权也。 答。 有例不例。 若言三十三天常乐我净。 如杨叶之金亦是权。 亦须破及会也。 不例者道实无三。 方便说三是究竟故三是权。 而不无行生死人天之因得人天果报。 故人天非权也。 昔又不说人天是究竟。 故人天乘非权也。 问。 三不及一在三既权。 二劣于三二亦应权也。 答。 胜劣乃通权实义异故不例也。 人天乘得人天实报。 二乘人不得究竟报故不例也。 次论三假。 问。 乘具三假不。 答。 释论云五阴法是法假人是受假。 人法之名是名假。 所乘之法及以行具谓法假。 能乘之人是受假。 能乘所乘及乘具皆有名字是名假也。 问。 乘是因成.相续.待.三假中何假耶。 答。 由来四释今不具足。 一释云若论因成假者宜两望之。 若望以法成人人即是假。 万善成人即是实法。 若望总众善为一乘。 一乘则是假万行为实。 问。 相续假云何。 答。 有二释。 初云一念实法生而即灭。 尚自不固何能运出。 必须相续方有运义。 如智断惑如明除闇。 次释云若解断惑必须两念。 排他为难故也。 今善体能运一念有力。 如一念智即能知境。 一念善即能感乐不假相续也。 今又问。 若一念无力多念方有力者。 一纟不能制象多纟则能制。 一渧不能满多集则能满。 百论破外道盛有此说。 览之自见。 又问云一不能多遂能者。 一沙无油一盲不见。 多集则能耶。 答。 他云盲沙分分无力。 緌渧分分有力。 故非问也。 今明百论中外道亦有此释。 如论破之。 次论相续假。 问。 两念相续者。 前念灭故后起续。 前不灭故后起续。 前若灭者后何所续。 不灭则常何劳后续。 具如论破。 又问实法则灭前。 而两相续则转变。 今请问之。 如乳变为酪复有乳灭义者。 为是一乳耶为二乳。 若一乳者实法灭则无。 复乳何所变。 若言变者复何得灭耶。 若一体者灭则不得变。 变则不得灭。 若一灭一变则成二乳也。 问曰。 只是一乳而乳两义。 举体实灭举体转变。 难曰。 实法灭者但是乳义灭而乳体亦灭耶。 若但义灭则乳体不灭。 则乳义无常而体应是常。 若言体义皆灭则无复体义。 复何所转。 欲见此意中论广明。 以此推之则无相续。 既无相续则无至佛理。 有何一乘。 当知有所得义无有乘义。 次问一念力能运者。 此一念为即灭为不灭。 若生而即灭何能运耶。 若不灭即常复何所运耶。 若亦灭亦不灭者。 既是一念云何具两法耶。 问今释云何。 答。 此病若销自见经意也。 次论四一。 问。 旧云有四一义。 谓一教一因一果一人。 此事云何。 答。 此亦无失欲广论之。 有无量一。 谓教一理一人一法一机一境一智一。 如前释名说也。 问。 诸一有何次第。 答。 如来见有一机故前有机一。 说一教故次有教一。 众生禀悟一教名为人一。 次行一因故有因一。 复得一果故名果一也。 次序权实二智义论权实名。 问。 此经既言开权显实。 以何义故名权实义耶。 答。 有人言权是权尔之名。 实是审实为义。 有人言实名智慧权名方便。 方便是善巧之名。 智慧是解知之义。 评曰。 今具详之请问。 初说若妙以待麁为名。 麁以形妙受称。 若尔实以待权得名。 权以形实为称。 若权实不相待释名者。 麁妙亦应然也。 又难曰。 若权是权尔之义以权释权。 亦应实是实尔为义以实释实耶。 若尔者则应苦以苦义乐以乐义。 不应别有余释也。 次问智慧与方便二名。 然二智俱是巧妙。 何故方便独受善巧之名耶。 旧释云通则皆例别则不齐方便。 于无三中说三善巧义彰。 实智于一上说一巧义不显。 故与其智慧之目也。 难曰。 于一上说一不与巧名。 于一上说一不应与其妙称。 而下文叹实智则云甚深微妙。 此则实智正是微妙善巧也。 又问若实智没其功名当其妙称。 权智应没其妙名当其巧称。 若尔实智妙而无巧。 无巧应是拙。 权智巧而非妙。 非妙应是麁。 今所释义依诸大乘经论略有四种。 一依名释。 谓权是权巧实为审谛。 二相资释。 权是实权实是权实。 实不碍权权不碍实。 虽实而权虽权而实。 故权得以实为义。 实得以权为义也。 三显道释。 权以不权为义。 实以不实为义。 故云一切有无法了达非有无。 亦一切权实法了达非权实。 四无方释。 华严云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 若尔一权得有无量义。 无量法得是一权义也。 问。 非权非实为是真谛为是智耶。 答。 肇师云惑者覩减照谓之实。 见变动谓之权。 既言惑者谓之权实。 则知圣心未曾权实。 此正语圣心非关真谛。 次别论权义。 有人言权是譬名。 如称锤名权。 将此诠量诸物轻重。 前之则轻却之则重处中则平。 此譬佛智照察根缘有三乘差别。 有人言权是假义。 故假三车于门外。 有人言权是权尔一时之用。 故云权化城于中道。 有人言权是耳尔。 谓随宜说法名之为权也。 评曰。 具此四义可合用之。 如来之智实有照缘。 不差如称诠量轻重也。 如经云我初得道时空拳度一切。 又云实无三车假设三车。 实无有城权作化城故假也。 三乘谓一时之说。 若久后则说真实。 如经云。 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 故是权尔义也。 必有随机宜则宜尔之义。 问。 权与方便何异耶。 答。 通犹一耳。 但权宜当一时之目。 据三乘义。 方便是善巧通于一三。 如巧说一乘亦名方便。 故方便名通于一三也。 问。 权亦应有二。 一者实权。 如菩萨权巧。 二者方便权。 如说三乘。 答。 例也。 问。 方便与权既有二种。 实亦有二不。 答。 亦有二种。 一者权实。 昔说三乘为实者权作此实耳。 二者非权实者今教明佛乘实也。 次论二智体义。 众师皆云二智以心为体也。 详曰。 今请问之。 心为解惑体者。 心与惑为一为异。 若一断惑则应断心。 心若不断惑亦不断。 又若一而断惑留心。 何不断心而留惑耶。 若惑断心不断。 则心与惑异。 若异者惑便非心。 心是识虑惑应非情。 又惑若异心。 惑自是惑心。 应不惑。 若尔自是智知。 心终不知。 如此求心竟不可得。 是则无心以何为二智体。 即是故论云。 如身见五种求之不可得。 烦恼于垢心五种求亦不得。 问。 今明二智以何为体耶。 答。 正由谓情言。 心与惑一异故无有二智。 诸佛菩萨了此心惑不见一异。 既无一异则非心非惑。 不智不愚亦不权不实。 如是五句皆不可得。 但于不二而二。 为众生故开于二智。 故二智以不二为体也。 次论四种二智。 问。 有人言照空为实鉴有为权。 此波若教二智也。 内静鉴为实外动用为权。 净名教二智也。 照一为实照三为权谓法华二智也。 照常住为实鉴无常为权。 谓涅槃二智也。 评曰。 不然。 照空为实鉴有为权。 盖是契中道之妙观。 离断常之要术。 法身之父母菩萨之本行。 从波若已上涅槃已还。 乃至华严诸方等教皆通用之。 不得偏属大品。 次动静分二智者。 一切方等教辨菩萨行。 皆以内静鉴为实。 外动用为权。 贯通众经亦非属净名也。 问。 何以知静动分二智通诸经耶。 答。 一切菩萨皆有自行化他。 今内静鉴为实是自行。 外动用为权是化他义。 故知通一切教也。 问。 何以知鉴空为实照有为权。 亦通贯众经耶。 答。 净名云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 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 智度即是波若方便即权义。 龙树释大品分为二道。 一波若道二方便道。 若尔净名二慧即是大品二慧。 而净名既云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 即知此二慧贯通众经也。 问。 前明空有分二智。 后以动静明权实。 皆通贯众经有何异耶。 答。 约菩萨一人义论两种二慧取其鉴空照有义多是自行。 具如前也。 若明动静义则具自行化他则如后也。 次云照三为权鉴一为实。 此偏约法华。 是亦不然。 波若后分已明与法华齐。 若尔则大品亦有此义。 不应偏係法华也。 又问设云法华以照三为权。 鉴一为实者。 此三一为并是世谛。 为通二谛耶。 旧解云。 照四种一为实。 谓因一果一教一人一皆是世谛也。 照三种三为权。 谓机三教三人三。 无有理三亦是俗谛也。 评曰。 不然。 四一但是俗谛则一乘义局。 一乘之中若境若智俗之与真皆入一乘。 云何但取世谛耶。 问。 乘是万行故境非乘也。 答。 十二门论初唱略明大乘。 次后云大分深义所谓空也。 若通达空则具万行。 若然者空为乘本。 云何不取为乘耶。 今所明者照一乘中。 若境智空有皆属一乘。 三乘亦尔。 依经详之。 不如旧说也。 次论空有二智。 有人言照空有二境审实不虚。 故名实智。 观空不证涉有无着名为方便。 问。 此出何文。 答。 大品云菩萨于空不着故不证空。 即知不证空是方便也。 又云菩萨以方便力故为众生受五欲。 而无所染。 故知涉有不着亦是方便。 问。 若以二照为实两巧为权。 二照应无两巧两巧应无二照。 答。 二照两巧更无别体。 虽照而巧故名方便。 虽巧而照目之为实。 如释论第百卷云。 譬如金为妙物。 物不离金金不离物。 但妙物义如方便。 全义如实慧也。 问。 本以二谛境发生二慧。 今照二境为实慧。 则二谛境应俱发实慧耶。 答。 正如此也。 二谛发其巧照。 义名实慧发其照巧义名方便也。 问。 古有此释不。 答。 什师注问疾品云。 观空不证涉有无着皆名方便。 似此义也。 有人言双照空有皆名为实。 涉有化人动用之义名为方便。 此肇公释也。 其序云。 观减照谓之实。 见变动谓之权。 虽是惑者之情正用此分二智。 减照者同照二谛。 静鉴之义故名实也。 有人言观空为实。 鉴有为权。 此处处有文。 须真天子经广出。 又净名问疾品缚解章四句论之。 问。 云何释经四句耶。 答。 异解纷纶。 今以上定林寺镜师净名玄论释之。 镜师云观空之心不能严土者。 此是慧无方便故缚也。 观空之心即能严土者。 此是慧有方便故解也。 若严土之心不能观空者。 此方便无慧故缚也。 严土之心即能观空者。 方便有慧故解也。 什公大意与此似同。 有人言二慧互相资。 方便照有而能资空。 故能观空而不取证。 二乘无有中行愿资。 故入空便证。 是知方便资空而不证空也。 空慧导有令入有不着。 若无空观导有则涉有取着。 如凡夫也。 问。 方便资空令不证。 既是巧者实慧导有令不着亦是巧。 则二慧俱名方便亦并名实矣。 答。 通皆例。 然但不着有则易。 不证空则难。 方便能令不证空。 故与其巧名。 譬如四河合流同注海口。 非大力龙莫自能变。 三解脱俱流注涅槃海。 非方便大力莫能不证。 以方便大力有变无之巧不堕二乘。 故与其巧名也。 问。 方便大力能变无令不堕二乘。 故名巧者实慧大力能令不堕凡夫地。 亦应是巧也。 答。 已如前释。 离圣则难。 勉凡则易。 故方便力大实慧力小。 又实慧但是六地方便据七地。 又实慧如母方便如父有又实慧三乘共。 方便独在菩萨。 又方便必有实。 实不必有方便。 又如什公答王稚远问。 方便与智同是慧性。 但智浅而方便深。 了实相名实慧。 不证实际名方便也。 问。 如是四说何者为实。 答。 佛经有种种之说。 随人随义用之不得定执。 如须真天子波若经下卷明二慧有三十许异可寻之也。 又今略示诸异。 经自有但就空分二慧。 如观空为实慧知空亦复空。 故不证空名方便慧。 自有但就有中分二慧。 如净名经。 以身不疾为实。 身疾为方便。 又云观身苦空无我为实。 处生死化物为方便也。 自有空有分二慧如前释。 自有福慧分二慧以慧为实。 以福为权自有就自他分二慧。 自行为实化他为权。 自有大乘为实小乘为权。 皆可随文用之各有旨也。 次释法华四种二智义。 有人言法华但有二种二智。 一者照三乘为权照一乘为实。 二者照近为权照寿量佛复倍上数为实。 今明此经要具四种二智。 一者初段中有三种二智。 后开近显远中复有一种二智。 故成四种。 初段明三种二智者。 初三一二智。 二乘人欲入菩萨法。 要先须识三乘是权一乘为实。 以破彼迷权实无明。 此二智是反三之始。 归一之初。 故先须辨之。 二者空有二智既改三信一。 则须学菩萨空有二慧。 观空不证离二乘地。 涉有无着出凡夫境。 故生在佛家种姓尊贵。 又空有二慧是法身父母。 欲求大觉者岂不学之。 三者即此空有二慧是菩萨自行耳。 复应化度众生。 故以内静为实外动用为权。 故有第三动静二慧也。 问。 此三种二慧有何次第。 答。 初二慧令生信。 次二慧令生解。 信解是自行。 第三明化他要具此三。 二乘之人方成菩萨也。 又初二慧为信。 次二慧为解。 第三二慧即是行。 一切菩萨要先有信心。 次有解后有行。 今寄五十二位明之。 前十信次十住。 十住即是十解。 以解故起十行。 行解成就任运趣菩萨道。 可名回向。 回向既顺无生流则登平真悟。 故名十地。 以三种二智配此位者。 初二智为信即是十信。 次二智为解即是十住。 第三二智即是十行。 解行既成则能向菩萨道。 是故有十回向。 回向既顺无生流故登十地。 无阶级阶级论之故作此判。 若阶级无阶级者一念具三种二智也。 问。 何故先解后行。 答。 解行未始相离。 但随义理强弱故前后分之。 但解之易故有前。 行之则难故居后也。 次就此经后段明一种二智者。 此经后段辨本迹常无常二智。 识本是无生灭无始终为实智。 识始终生灭等用谓权智。 故初段具三种二智第二段常无常二智。 故此经具四种二智也。 晚见论分明广说法身是常化身无常。 则四种二智便成五时权实皆坏矣。 问。 何故次前三种二智后辨常无常二智耶。 答。 前三种二智谓菩萨解行即是因义。 始于十信终至等觉。 后常无常二智即是果位称妙觉地。 故因果二门要具四种二智也。 次论三种二谛辨二智义。 自摄岭相承有三种二谛。 一以有为世谛空为真谛。 次以空有皆俗非空非有为真。 三者二不二为俗非二非不二为真。 二谛既有三转约谛发智亦具三矣。 初照有为俗照空为真。 次照空有为俗照非空非有为真。 三者照二不二为俗照非二非不二为真。 问。 何故用三种二谛耶。 答。 略明六义是故说之。 一者谓各各为人悉檀。 自有闻初得道自有闻后受悟。 是已根性不同二谛非一。 二者为释如来常依二谛说法。 若言如来常依二谛说法者。 若说空说有应依二谛。 今说非空非有乃至非二非不二。 应不依二谛。 是故释云二谛三门说。 此三门皆依二谛也。 若说有为俗说空为真。 依初门二谛说法。 乃至说二不二为俗。 非二非不二为真。 依后门二谛说法也。 三者为释佛教不同。 经辨二谛虽多不出三也。 如经云菩萨住二谛中为众生说法。 释论云为着有众生说空。 为着空者说有。 此说初门二谛也。 又云若有若无皆是世谛。 故说非第一义。 华严云一切有无法了达非有无。 如此等经是第二重二谛也。 又华严云不着不二法以无一二故。 此第三重二谛也。 用此三门于一切经无所违诤。 是故说此三种二谛。 四者欲渐引众生示阶级方便。 无始已来有此形心及以外物等。 谓是实有。 是故诸佛出世而为说之。 此是世俗实耳非圣实也。 若诸法本性空者乃名真谛。 故中论云凡夫颠倒为有。 于世人是实名为谛。 诸贤圣真知颠倒性空。 于圣人是实名为谛也。 而众生便谓有非实谛空是真实。 则舍有取空。 是故云空之与有此是二边皆是俗谛。 非空非有中道之法乃为真谛。 或者虽舍二边复滞中道。 是故第三次明远离二边不着中道乃是真谛。 二边中道皆俗谛耳。 五者为五乘众生说此三种二谛。 初为引凡夫令舍有入空。 故明有是俗空为真。 次为引二乘人欲令悟中道。 故说空有皆俗中道为真。 三为菩萨令中偏俱舍故。 若偏若中并皆是俗。 非中非偏此乃为真。 所以然者。 菩萨之人谓凡夫二乘滞于二边。 而菩萨心游中道。 为破此见故明远离二边不着中道也。 第六即世学者明三假有为世谛三假空为真谛。 唯有此义但初门意耳。 是故引之明三假空有皆俗非空有为真。 彼即云我自有二谛。 复有非真俗为中道。 是故今云二谛与中道亦是俗谛耳。 非二非不二乃为真也。 法华玄论卷第四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0:28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fojing/2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