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法华玄论卷第六 内容: 法华玄论卷第六胡吉藏撰论罗汉知一乘不知一乘义。 问。 得罗汉意即自知一乘。 为得说法华方乃知耶。 又方便品以简真伪章二文相违。 初云若实得罗汉不信此法无有是处。 若不信此增上慢人。 非阿罗汉。 此明罗汉必信一乘。 次文云除佛灭后现前无佛。 明佛灭后罗汉亦有不信一乘。 是以二文互相鉾楯。 云何会通。 答。 此义前已论之。 后当广说。 既为一经之难今略云其相也。 有人言一切得道并知得归常住。 若知同归常住皆是菩萨。 无有二乘成圣。 故大经云不知常住尚不得二乘菩提说后无上道。 若尔前章明罗汉。 此名据权行之人。 后明不信者此据六心之前有实行声闻。 故不信了。 有人言一切道要得会空。 不必须知同归常住。 故亦有知者亦有不知者。 利根则知钝根不知。 前文据知者后文据不知。 有人言前说就理为论。 三乘初业不愚于法故。 凡是罗汉皆知同归。 闻经则信。 后就教中为论。 罗汉禀小乘教成圣不知同归。 例如大经云。 十住菩萨如来不说。 不知佛性。 今亦然也。 有人言是真罗汉则知。 后据末世凡夫故是不知耳。 所以然者。 凡夫具足三毒闻经尚信。 况末世罗汉而不信耶。 有人言此为时座今其专听速决疑心。 若不信受则抱疑永世以传。 后佛来令促乘可以决言。 评曰。 盖是一经之大宗不可存于异释。 然众师厝意不同皆言二文相违。 故异释纷纶耳。 今明二文不相违也。 前明是真罗汉者闻经必信。 若闻经不信者此非罗汉也。 后文佛更简之。 若真罗汉闻经必信。 颇有罗汉不信一乘以不。 是故释云亦有此义。 即佛灭度后现前无佛复。 无传经之人及所传之法。 阙此三义则罗汉亦有不信义也。 若佛虽灭度有传经人及所传之法罗汉闻之则便信受也。 问。 佛灭度后无人法故罗汉无所信者。 何故信耶。 答。 佛自更释之。 若值余佛则能决了。 若尔者前后二文无相鉾楯。 不应异释纷然也。 晚见法华论亦不明二文相违。 除佛灭后现前无佛者。 论明云何如来不成不堪说法人。 为断此疑如经。 除佛灭度后现前无佛故也。 论意明。 如来在世说一乘必然令罗汉信受。 故不成不堪说法人。 明除佛灭后无复佛者则有罗汉不信耳。 问。 依此释者则罗汉闻法华经始知作佛。 不闻则不知作佛以不。 答曰。 如是。 问。 何以为证。 答。 即向释文为证也。 又前身子云而今乃自觉非是实灭度。 则知尔前皆未觉也。 及三请之中一切二乘皆生疑惑。 若自知作佛何所疑耶。 法华教起复何所为耶。 又下化城品分明说之。 我灭度后复有弟子不闻是经不知不觉菩萨所行。 而于自功德生灭度想入涅槃。 我于余国作佛为说是经方得神契部知作佛也。 又释论解毕定品亦作此说。 明罗汉生三界外净土得闻法华经修行求佛。 故知二乘不闻法华不知同归也。 又二乘自知作佛者何得云为诸声闻说妙法华经。 问。 大经云不知常住不得二乘菩提。 今云何言得二乘菩提不知常住。 答。 大经复云为诸声闻开发慧眼。 说秘密藏。 如其已知则慧明已发。 云何更开。 又二乘已知则无复八倒。 何所斥耶。 问。 不知常住不得二乘菩提云何偏耶。 答。 此呵啧二乘保执昔教。 汝不改无常不信常住者。 亦不得二乘菩提故作此呵耳。 又此是欲时会令信常住故。 又若不知常住不得二乘菩提。 若不知常住亦不得三归五戒。 若尔者涅槃之前无佛弟子皆是俗人也。 而经但云不识常住归戒不具足耳。 非不随分得之。 二乘亦尔。 随分断三界惑成罗汉耳。 问。 既断三界惑尽云何不同归耶。 答。 外道亦断三宫惑尽可言惑尽即知一乘耶。 二乘之人但胜凡夫一阶。 不应全闭菩萨也。 又难曰。 断惑要论知同归常住者。 外道断亦应然也。 问。 外道伏惑实不断也。 答。 伏惑断惑此诸部异之。 佛陀人云伏惑萨卫人断惑。 不应偏用。 又大经亲。 言外道断惑不言伏。 又释论摄大乘论皆言外道断惑不应言伏。 又毗婆娑云以迦旃延子为三明六通大阿罗汉。 及五百评解者亦是罗汉。 龙树呵云。 汝于八揵度中处处有失。 况名解大乘义耶。 诸罗汉答云。 乘闻大乘心都不信。 若罗汉闻大乘为有失复云何不闻而自知耶。 又佛灭度后五百部闻大乘法毕竟空如刀伤心。 况闻常而即信。 彼云何能知常耶。 又化城品云大通智胜佛说法华经。 十六菩萨即便信受。 声闻众中或有信受成不信者。 然罗汉值佛闻法华经尚有信者及未信者。 云何不闻而自知耶。 问。 若二乘不自知作佛者。 何得胜鬘云三乘初业不愚于法自知当觉当得耶。 又优婆塞经十四品说自知应得菩提。 而且取小乘果。 十三品中正明受戒得三道果。 以知之甚易行之甚难。 故虽知一乘而取证罗汉。 答。 此义前已说竟。 利根者得知钝根不知。 又过去久习大乘者闻小乘教得道即悟大乘。 如此人即知。 不尔者不知。 又实行者不知权行者知。 此义索车中广说。 晚见法华论开示悟入作四义释之。 第三义名为不知。 不知者以一切声闻辟支佛不知彼真实处故。 不知真实处者不知毕竟唯一佛乘故。 此文分明释二乘人不知一乘也。 第二义明三乘同有佛性法身即是常住。 二乘人既不知一乘。 不知常住佛性。 不应云得道者。 恶须牒解常住。 此证上不知常义也。 问。 凡夫人常知作佛。 罗汉是圣人何故不知作佛耶。 答。 法华疏云。 三种无烦恼人而有染慢颠倒信故。 一者信种种乘。 二者信世间涅槃异。 三者信彼此身异。 为对治此三种病故说三旗平等。 一者乘平等。 与声闻授记唯有大乘无有二乘也。 二者世间涅槃平等。 以多宝如来入涅槃是世间涅槃平等故也。 三者身平等。 多宝如来已入涅槃复示现身。 自身他身法身平等无差别故。 是无烦恼染慢人见彼此身所作差别。 不知彼此佛性法身平等故。 论释三义中初明罗汉不知一乘。 后明罗汉不可知佛性常住。 所以不知者。 虽无界内烦恼而有染慢。 染慢即是无明。 此是智障。 是故不知也。 问。 若尔者凡夫能知一乘常住者应无无明耶。 答。 凡夫但是信佛语名为知耳。 此未足是证。 罗汉破此无明即能决定知异凡夫也。 又佛种种方便度脱众生。 闻知以悟则为说知。 闻不知以悟则为说不知。 问。 说知不知有何义耶。 答。 佛为七岁已上学大乘人说。 二乘人尚自知作佛汝云何不信大乘耶。 又化城求二乘人作如是说。 已证罗汉者自知作佛。 汝云何欲证罗汉不求佛耶。 问。 说罗汉不知者何义耶。 答。 此依小乘教令证小乘果。 若说自知成佛岂求小乘耶。 譬本义八重第一序来意。 有此文来者凡有二义。 一者颂上长行二者为下譬本。 所以为譬本者利根已解中根未解。 故复以譬还辨前法。 是以先法为后譬本也。 问。 后譬文长何故但譬此中法也。 答。 此文虽[打-丁+豆]总序释迦一化始终。 故得为后譬本。 第二定譬多少。 古旧开为五譬。 一长者譬。 二思济譬。 三权诱譬。 四平等譬。 五不虚譬。 评曰。 初实总譬非独长者。 思济者思惟救济。 此是一乘化不得义了。 犹少见火譬不用此释也。 光宅云十譬。 一总二见火三救子不得四救子得五见子免难六诸子索车七见子免难欢喜八等赐大车九得车欢喜第十不虚譬。 此中十法为后十譬作本也。 评曰。 十譬起即光宅。 众师所无。 今以四义评之。 一者若以句断有九句不应十也。 若以义分唯有六义。 一总二见火三二乘化不得四三乘化得五还说一乘六不虚自余细句皆是枝流。 收摄属此六义也。 今进不取句退不依义。 故十譬非也。 二者若六十譬则法譬颠倒。 法说之中索车在前父喜居后。 譬说之中父喜在前索车居后。 虽欲会通终成迂曲。 至后自显也。 三者大小相违之。 先法说中见大机动故喜。 譬说中见小机免难故喜。 法说明其大因譬说序其小果。 法说大障将倾。 譬说小难已离。 义势即乘小应相主也。 四者有无异。 法说中序上根易悟故无索车。 譬说明中根犹惑故有索车。 若尔恭敬之言用为索车之本。 殊不体文意。 此四义品下文自显也。 今依六譬无此四先也。 第三明有无者。 长行有五。 一开三。 二显一。 三五偈。 四真伪。 五不虚。 今偈六。 五但长行。 有真伪偈则无也。 偈有欲法长行则无。 属显意也。 余者皆同也。 第四明次第。 长行先开三后显一。 偈先显一后开三。 余者同也。 第五明开合。 开三显一为总譬本合而不开。 次离五浊文为四譬之本开而不合。 不虚一章还为不虚譬不开不合也。 第六明取舍。 四段经文为六譬之本取而不舍。 叹法一章非六譬本舍而不取也。 第七论总别。 初开三显一总序释迦一化教门也。 从五浊去皆属别譬。 第八明本迹。 总叙佛教总含本迹也。 从五浊去别明本迹。 五浊一章正明居法身之本。 见众生有苦无乐起大悲心。 起从一乘化不得去。 皆属以本垂迹八相成道。 始坐道场终讫今日说法华教也。 索车义释有二重(一明索二释车)。 初门十句论名也。 第一论曰。 文中无索字但有赐言。 长行明愿时赐与偈中云愿赐我等三种宝车。 虽无索字言但愿时赐与即是索也。 然索有二种。 一者许故索。 如偈云愿赐我等三种宝车。 如前所许诸子出来。 此索先所许也。 二者未许而索。 如世人乞索名索。 然索前所许可名为索。 未许称索宜作求名。 问。 此文唯有索许。 亦索未许耶。 答。 具有二义。 一者索许名索。 谓三乘人索果义也。 若以求索名索。 大机既动扣佛说于一佛乘。 故有未许名索也。 此就言许及言未许故作斯判。 若言意合论者皆是许也。 言许于三是故索三。 意许于一所以索一。 亦是显密二许。 显密二索。 显许其三密欲与一。 言显索三机密索一也。 问。 此二索云何解惑耶。 答。 求一为解索三为惑。 不知无三假说三就父索三。 故是惑也。 大机扣佛以求于一故是解也。 第二辨大意。 先总叙三譬次明索车。 总序三譬者。 一索车二赐车三得车欢喜。 此三属大乘化得故合为一段也。 可拟上三处。 一者拟方便品末三事。 索车拟上我见佛子等发大机也。 赐车拟上于诸菩萨中正直舍方便。 但说无上道也。 得车欢喜拟上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除。 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也。 二者拟譬喻品三事。 索车拟身子腾学无学人疑悔也。 赐车拟佛詶请说法也。 得车欢喜拟信解品中中根人领解也。 三者还譬上方便品三事。 索车拟三请中大众执动疑生也。 赐车拟佛詶请广说也。 得车欢喜拟身子领解也。 问。 但应拟中下根人云何更拟三根人耶。 答。 三请中通明大众皆疑悔非独身子。 故得拟之。 又今虽别为中下根人说譬。 但佛就一一周中总序一化大意。 遍为一切乃至为末代世众生令识一三权实义也。 次别序索车大意者。 上一乘化不得故虚指门外明有三车引出诸子。 诸子并承权出宅。 有智之者不执父言。 悬领父意知权有实无则无所索。 无智之子执父之言不领父意。 未鉴权有实无。 是故有索。 佛以此喻令执三之徒因此而改未信一乘。 藉斯而信故前身子请云。 善哉世尊愿为四众说其因缘。 今说索譬即说因缘詶其请也。 第三明索人。 问。 为是三人索三。 为是二人索三耶。 答。 旧经师云。 三人索三车也。 何以知然。 下文云尔时诸子各白父言。 愿赐我等三种宝车。 故知三人索三。 又所以索三者。 实无三乘但昔于一佛乘方便说三。 以是方便所以索也。 评曰。 今以十义推之不应有三人索三也。 一者本以三车譬于三果。 故云今此三车皆在门外。 二乘人出门外至许车处觅果不得。 可言索果。 菩萨之人未至许车处觅佛果不得。 何有索佛果耶。 二者设云六地菩萨出三界外。 乃不索佛果。 亦同二乘索尽无生智。 故菩萨三人亦有索者。 是义不然。 寻大小乘经无菩萨索。 小乘中明二种菩萨。 一者所化菩萨。 始自发心终至补处。 皆是凡夫。 无出三界之义。 则无有索。 故弥勒观经优婆离白佛。 是阿逸多未断三毒命终当生何处。 故知始行终心皆是凡夫。 不得出门外索也。 二者能化释迦菩萨。 三十四心成道三十三心犹是菩萨。 三十四心是佛。 三十三心是菩萨。 而见谛已倾思惟未尽。 此时未出三界故无索。 三十四心见思俱断结习皆亡。 尔时出于三界。 便是佛果亦无索也。 又小乘法中尚无出三界菩萨。 何得言菩萨出三界而索耶。 又三十四心成道无出观义岂有索耶。 又本就佛索果。 释迦菩萨就谁索耶。 又大乘经中明有十地。 至第六地时断三界正使尽。 岂不知有七地而就佛觅究竟果耶。 三者若救云都无三藏中佛。 道理而权言有。 即是昔有今无。 菩萨何故不索耶。 若无菩萨索者三藏中明。 佛菩萨皆应是究竟实有也。 答曰。 原索意者本为昔有今无。 是故索耳。 若今昔俱有者必不索也。 寻大小乘经始终皆明佛乘是有。 如初教明佛乘是有。 至法华亦明佛乘是有。 以始终明佛乘是有故不索也。 后见法华论亦明唯有佛乘无有二乘。 凡有二义。 一者云无有二乘涅槃唯有大乘涅槃。 名为佛乘。 前已答竟。 二者总序方便品有五分。 明义但为破二明一。 若尔不言无有佛乘。 菩萨何所索耶。 法华前后文无有言佛乘是方便。 但言二乘是方便。 故二乘人索菩萨不索。 问。 今昔佛乘是有者亦应今昔明佛乘是究竟。 答。 佛乘是有斯义究竟。 但就有之中说尽不尽故有究竟不究竟耳。 但昔教说佛乘不具足。 今教明佛乘具足。 释论云佛于三藏中不具说佛功德略有三义。 一者有无不具足如三藏中不说十八不共法等。 唯大乘说之。 二者说不尽故不具足。 如三藏中说十力。 不言尽智遍智而言尽智遍智者。 此是诸论义师说耳。 三者于一科中半说半不说故不具足。 如三藏中唯明三眼。 大乘经中具说五眼。 问。 何以知三藏中不说五眼。 答。 杂心论及舍利弗毗昙皆云唯有三眼。 肉眼天眼惠眼也。 问。 昔说佛既不具足。 即是方便。 道理唯有具足无不具足。 昔有此不具佛今无此不具足佛。 即是昔有今无。 菩萨应索不具足车。 答。 权实有二种。 一者有无论权实。 二者具足不具足论权实。 有无论权实者无二而说二。 故二乘是权。 有一而说一故佛乘是实。 二者具足不具足论权实者。 昔说佛乘未尽为权。 今说佛乘尽为实。 索车之义者正就三乘有无义有索。 不就佛乘具足不具足明索义也。 又反责曰。 若言昔不具足故今索者。 依汝义法华中明佛果义犹是无常。 即是果车不具足。 若尔至涅槃时应有索无常果车也。 法华但为缘因未明正因。 则因车不具足。 至涅槃时亦应索前不具足因车也。 而涅槃时无有索。 法华不具足车者。 当知至法华时亦不索尔前不具足佛果也。 四者譬中云三车门外者此总相说耳。 依昔义者二车在三界正使门外。 佛果在习气无知门外。 二乘人以正使限域为门。 佛以无知习气限域为门。 昔说二乘人尽无生智在三界正使门外。 今二乘人断正使尽而不见车。 是故索耳。 昔说佛果在习气无知门外。 今菩萨断正使尽习气无知则尽则便成佛亦无索也。 大乘菩萨有正使无知习气二门。 今出正使未出习气无知门。 遂索果者二乘有见谛门。 复有思惟门。 今出见谛惑门亦应有索。 声闻既不尔。 菩萨何犹然。 进退往论大小穷捡。 菩萨之人无有索也。 五者经明三乘是方便可言索三。 又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 又云世间无有二乘唯一佛乘。 以此推之唯索二乘不索佛乘。 六者若言昔明三乘皆是方便者。 从大品已上乃至法华之前明佛乘皆是方便。 若佛乘是方便六度等因亦是方便。 若尔者付穷子财之珍宝库藏皆是方便说耳。 应非真实也。 若付财之宝遂是夜光非鱼目者。 则大品明佛乘已是真实不名方便。 问。 付财之宝即是委属家业珍宝者。 说波若时已应是说法华也。 答。 于他为难于今是通。 故方便品云为此诸佛子说是大乘经。 既称说是经者当知波若之时已是说法华也。 但教菩萨故作波若名。 未教二乘不作法华称耳。 此义已如前说也。 七者方便品初偈文叙昔说二乘。 复明二乘是方便。 叙昔说大乘不明大乘是方便。 但明为此诸佛子说是大乘经。 则知佛乘非是方便。 菩萨不应索佛大乘也。 八者既有三人索者何故无菩萨领解耶。 但明二乘领解不明菩萨领解。 故知无菩萨索也。 问。 若以无菩萨领解谓无菩萨索者。 亦无缘觉果人领解应无缘觉索。 答。 无缘觉领解此有其义。 以缘觉果人出无佛世也。 又法华座中所无故不叙其领解。 菩萨有座何义故不明领解耶。 九者下合赐车云。 见诸众生出三界若得涅槃乐。 是故赐以大乘。 若尔二乘人得涅槃故与大乘。 菩萨云何已证涅槃耶。 既但赐二乘当知但二乘人索。 用此一文可断得失也。 十者诸子安座故就父索。 二乘人果满息求不复修行。 故名安座。 可得有索未出门。 菩萨本知车非正使门外。 出门菩萨故自知之。 则始终二人俱有前进之义。 无安座之理。 是以菩萨无索车义也。 又合赐车云。 不令有人独得灭度。 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 独取灭度可有二义。 一者昔日菩萨受记作佛故。 菩萨独得如来灭度。 二乘人昔不得作佛。 故不得灭度。 今日令二乘人亦得如来灭度。 故名等赐。 二者昔二乘人独取小乘灭度。 今令同得大乘涅槃。 以此二文推无菩萨索。 既言菩萨独得如来灭度。 菩萨何由更索。 又昔二乘人独取小乘灭度。 故今以大车赐之。 菩萨不尔。 云何赐菩萨耶。 即以此文破四车义也。 若三乘皆索则失独得灭度之言也。 夫论独者此是偏谓此人得彼人不得故名为独。 若三乘皆索何有独耶。 今所明者但二乘人索菩萨不索。 如上十推。 问。 若尔者唯应索二。 何得文云愿赐我等三种宝车。 答。 昔说三乘是实今遂云有一无二。 昔有三之言竟何所在。 以今无徵昔有。 亦以昔有难今无。 故名为索也。 经师不体此言故谓三人索。 致成异说。 今观其言甚易见耳。 问。 经文题三车名。 就文索之故云羊车鹿车牛车愿时赐与。 云何背文但言二乘人索菩萨不索耶。 又并曰若二乘人索三者应二乘人乘三车。 二乘人实不乘三。 二乘人亦不索三。 又并曰若二乘人索菩萨车者。 菩萨之人应索二乘车也。 文义往推进退穷捡。 幸宜依旧无俟斯通。 答。 若领解前通无俟后问。 盖是腾昔三以徵今一耳。 昔本道三今遂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 若尔昔日明有羊鹿牛车为何所在。 腾三徵一文义焕然。 下诸难并不通自去。 宜改旧迷以从新悟也。 问。 何以证知二乘索三车耶。 答。 本为二乘人开三乘耳。 初以一乘化之不得。 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谓三乘化得今明无三唯一。 故二乘人索觅三也。 又此经始终正为二乘人说。 故二乘人索三。 今当具烈三周文证之。 方便品云告诸声闻众及求缘觉乘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 既但告二乘人明方便说三不告菩萨。 故知三乘教为二乘人也。 次三请初但明二乘人执动生疑不明菩萨。 故知二乘疑无三有一也。 三者十方佛劝释迦云。 少智乐小法不自信作佛。 是故以方便分别说诸果。 不明为菩萨分别说三也。 故知为二乘人分别说三也。 诸果者谓三乘果也。 次第二周文。 身子腾学无学人皆堕疑悔。 请佛重说。 不明菩萨疑悔请佛重说。 故知第二周说但为二乘人。 云我今还欲令汝忆念本愿所行道。 故为诸声闻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经。 不明为菩萨说。 第三周文云。 若如来自知涅槃时到众又清净为说此经。 世间无有二乘而得灭度。 唯一佛乘得灭度耳。 又云唯有一佛乘息处故说二。 以此三周文证。 故知开一为三。 但为二乘人。 今会三归一。 亦为二乘。 若尔索三之义亦二乘人索。 问。 二乘人出门外但不见二车。 亦不见三。 答。 出正使近门无有二车。 是故不见。 未出无知习气远门亦不见一大车。 二车无故不见。 大车有而未见也。 又问亦得近远二门俱不见三以不。 答。 若言于一说三实无三者。 近远二门俱不见三。 若就三中自论虚实如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耳。 出近门不见二出远门见有一也。 又近远二门俱不见二以无二。 故近远二门俱见有一。 一是实有故。 出远门得一出近门知有一。 此据菩萨也。 问。 罗汉出界外故索缘觉亦然不。 答。 当法华座唯有罗汉无缘觉果。 故唯是一人索三耳。 非二乘果人索三也。 问。 若是一人者何得文云诸子就父觅车。 既云诸子则知三乘人也。 答。 下合譬中云若见无量亿千众生。 以佛教门出三界苦得涅槃乐。 便赐大车。 此约罗汉非一故有诸子耳。 又虽无缘觉悬为缘觉果人。 作索车譬合缘觉因人领解亦义无失也。 又即以此文证无菩萨索车义。 但罗汉一人即得索三。 岂须三人方索三耶。 第四明时节。 问。 何时索果耶。 答。 旧云得罗汉已后法华之前此时有索。 昔佛为三乘人说若能断三界烦恼即得尽无生智。 三乘人即依教修行断三界惑成无学果。 此无学人并具三明之解。 有未来生死智通。 在闲暇心中思惟量度遂见未来犹有生死因果。 生死因未尽未有尽智。 生死果未倾未有无生智。 若尔佛云何言断惑尽故有尽智。 果亡故有无生智耶。 故就佛索觅尽无生二智也。 评曰。 寻第二周譬说意正在索车。 若斯言可领众譬自明。 今请问之。 若得罗汉即索二智者。 此时已应执动疑生。 若尔法华唯开三显一。 便为无用。 故何者。 开三显一本为动执生疑。 未说之前疑执已动。 何烦复用前略说耶。 又难若未说法华已生疑者。 身子得果竟已应云我今自于智疑惑不能了。 为是究竟法为是所行道。 岂待说法华方有此唱。 又领解中云初闻佛所说心中大惊疑。 若前已执动何事今闻而始惊疑耶。 问。 若说法华之前未动执生疑者。 何得身子云欲以问世尊为失为不失。 答。 文已释之。 此文不明理中无三教有三。 但保执昔教谓永失大乘。 复见如来诸胜功德而帐帙迟回或恐不失。 是故致有此难耳。 若实见未来生死因果者。 必知修行作佛。 何事嗟伤耶。 即以此文破子所说。 又依汝此义净名次法华。 而诸声闻于是净名经自云。 我等何为永绝其根。 于此大乘已如败种。 又云高原陆地不生莲华。 何得云尔前声闻以理疑教以教惑理。 踟蹰理教之间。 既踟蹰理教之间复何得云永绝其根已如败种。 自成鉾楯不可会通。 又问罗汉得果竟即索者。 依汝义从初教至法华之前未明三界外事。 云何尔者。 已见未来界外生死不尽耶。 若言深解故见界外事者。 何不深解即知三权一实耶。 又阿罗汉见未来生死不尽者。 此是理中说。 为是教中说。 若理中说三乘初业已知当得作佛生死未亡。 不待证无学方始知也。 若教中说者。 法华之前大乘教尚未明三界外事。 云何三藏教中得罗汉。 后即见未来生死不尽耶。 今所明者昔日未索今始索也。 何以知之。 前救子得譬属昔三乘化得义。 索车譬属今一乘化得也。 故以知约今明索昔不索也。 问。 何故昔不索今明索耶。 答。 昔教明实有三。 复而自谓实得于三。 是故不索。 今教明无三时会。 闻无有三即便生疑是故索三。 如父母以空捲诳子。 云谓手实有物子谓实有。 子便止啼。 复知空捲方就父索也。 问。 文云诸子出宅则就父索也。 云何言昔不索今索耶。 若尔今始出宅昔应未出。 答。 若出门即索亦应出三界竟即知无三有一。 今捡法华三周文但明罗汉闻法华经始知无三。 未闻之时不知无三。 何者身子领解云我悉除邪见于空法得证。 尔时心自谓得至于灭度。 而今乃自觉非是实灭度。 此文分明云法华之前自谓实得三。 闻今教始知无三也。 第二周文云是诸千二百心自在者是学无学人亦各自以离我见及有无见等谓得涅槃。 化城中云于是众人前入化城。 生已度想生安稳想。 故知三根之人未闻法华自谓究竟。 不知无三。 云何言得果毕即知无三而索三耶。 问。 譬中明出宅即便索车。 如向所引至法华时方索。 斯则法譬相反云何会通。 答。 须得譬意。 意不论索之久近。 但作痴子无知不领父意不识权实有无故就父索用此晓于时会令改三执耳。 是故法譬言不相违。 后见法华论释三请文明。 有三种义。 一者决定义。 二者疑义。 三者依何事疑。 决定者有声闻方便证得深法。 作决定心得涅槃证。 此明尔前证得涅槃生决定究竟心。 不疑为究竟为不究竟。 若尔前已疑者疑名犹豫。 不得称为决定。 以论推之则知尔前犹未索。 闻今教生疑方乃索耳。 问曰。 汝引法华论证尔前不索者。 我亦引法华论证知有菩萨索。 论释三请中惊怖文云有五种惊怖。 一者损惊怖。 如二乘人取小为实谤无大乘。 二者多事惊怖。 以大乘人生如是心。 我无量无边劫行菩萨行。 生惊怖意起取异乘心。 三者颠倒惊怖。 分别我我所见身不善故。 四悔惊怖。 如身子云我不应证如是小乘。 五诳惊怖。 增上慢比丘作如是言。 云何如来诳于我。 观此五惊怖第二有菩萨惊故有菩萨索。 第四身子悔故尔前已索。 将非汝解与论相违耶。 答。 若以惊怖为索者。 诸大乘经皆云闻大乘法惊疑怖畏。 法华应是索也。 问。 即以此言相难。 既以疑为索者诸大乘经皆明闻大乘惊疑。 皆应是索也。 答。 须谛论文语意。 论云菩萨惊怖起取异乘心。 故若以此文为索佛乘者。 菩萨正应觅昔日佛乘耳。 何得起取异乘心耶。 今释论此文者。 正言大乘甚深二乘之人闻之生谤。 如五义中第一。 菩萨闻大乘甚深。 唯佛能究竟解了余人不解。 如上发心已上不退已还皆不能了佛智。 菩萨闻此言欲退取二乘。 故言起取异乘心。 故非是索菩萨乘也。 身子之悔前文已通。 第五明有索无索。 注经云。 修空离有则空有同尽。 若实在门外唯见一极。 则众求自亡何有索情。 今欲辨三乘初业之所期将显终成之所会。 故假设时与之。 言以彰等赐之义耳。 评曰。 注依胜鬘意释故无索义。 此得在于彼经失在于此教。 此教既明有索不应言假设也。 基公云无别有索。 但大机扣佛义同于索。 所以然者。 大机既发反望昔则无有三乘故言索三耳。 评曰。 基公得在于求一失在于索三。 所以然者。 实有机动求一。 复有情中索三。 偏执一机失三情索。 故非所用也。 第六明大小。 有人言索一大车非索三也。 何以故者。 父既赐大则知索大。 若不索大何由赐大。 有人言文云愿赐我等三种宝车。 不应背文言索一也。 评曰。 偏执二文俱失圆意。 考其旨归具索一二也。 以大机既动是故求一。 情执于三所以索三。 机情合论则三一俱索。 第七会二经。 问。 依胜鬘初业已知无三此则无索。 就此经无学犹惑于教是故有索。 云何会通。 答。 旧云胜鬘是了义教理实言之。 是故无有索也。 此经就教所以有索。 评曰。 此义已如方便品广释二经同异。 今更叙之。 若胜鬘是理说此经据教者。 亦不同旧释明三乘人保昔教。 谓有究竟是故无索。 今教无三故就佛索三耳。 第八三根索不索义。 旧云但中根人索利钝二人不索。 问。 何以知二根不索耶。 答。 化城云。 生已度想生安稳想。 执教作解是故不索。 评曰。 不然。 寻三根人皆有索也身子疑云我今自于知疑惑不能了。 为是究竟法为是所行道。 即是上根索也。 第二周中有索车譬。 验中根人必有索也。 上中二人既索即知下根亦索。 问。 下根人何故无索文耶。 答。 身子譬喻品初总腾中下根皆有疑悔。 故即中下根人有索文也。 又以义推之昔三根皆保执。 昔教自谓究竟。 故并无索。 闻今教无三究竟故皆有索。 则义可知也。 问。 三周文皆明三根人有疑执。 云何是索耶。 答。 若不用疑执为索者。 复取何文为三根人索耶。 又鹿园已后法华之前何经中说三乘情索耶。 今明但法华时三根有疑故有索。 尔前无疑故不索也。 问。 若三根人皆有索何故第二周有索车余文无耶。 答。 上根人索三。 佛于方便品中直为法说便悟。 不须作索车譬。 中根人未悟为作索车譬便了。 下根闻索车譬不悟更待化城譬乃解。 若皆作一譬何名逗三缘耶。 复何名三周说异耶。 问。 若以疑为索者。 凡圣一切人疑应一切人皆索。 而今出门不见有三可索三。 门内未见有无云何索耶。 答。 门内人及门外人并执昔教俱有三究竟果。 今闻无三故内外人俱索三。 问。 门外人索云何异。 答。 门内人索于当三。 门外人索于现三。 是故异也。 问。 文但云出门外索。 不云门内索。 何故违经耶。 答。 佛说譬喻欲令易解。 令寄门外人索三通晓时会疑悔也。 又反责曰。 若但门外人索者。 亦但赐门外人车不赐门内人车。 但应无学受记作佛。 学人应不得记。 无学人所行是菩萨道。 学人所行应非菩萨道。 今赐车之譬虽赐无学实通赐一切人。 亦虽无学人索实通一切人索也。 经师不究竟其始终故不识譬意耳。 问。 若以疑为索者方便品云。 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除。 若尔菩萨应有索也。 答。 菩萨疑与二乘疑异。 二乘昔谓究竟今闻无究竟。 是故以昔疑今。 所以有索。 菩萨不昔自谓究竟今闻无究竟。 是故生疑。 所以菩萨无索也。 但以始行之人疑昔何故说三。 今何故说一。 今昔三一相违。 故生疑耳。 问。 菩萨疑昔明有三今明无三。 即是菩萨索耶。 答。 领上一有二无。 此疑又息。 二乘索三终为索二。 菩萨疑三亦为疑二也。 佛乘始终皆是有。 故不疑不索也。 问。 菩萨亦有索佛乘以不。 答。 昔明三乘俱有。 今忽言二乘无者。 昔虽言佛乘是有。 今亦可无脱。 有此疑非正意也。 问。 二乘人亦索佛乘不。 答。 亦有此义例如菩萨昔明有二。 今还无二者佛乘亦尔也。 此皆是傍义非索车之大宗。 问。 子出门自见无车。 得罗汉出三界亦应自见无三。 答。 旧说正尔今请问之。 若自见无三亦应自见有一。 何所索耶。 今明若审知无三亦不索。 若昔有三亦不索。 但昔许有今遂言无。 今昔有无合说。 是故有索耳。 第九次明四句。 旧云有四句一索而机不发。 即是鹿园已后无学人及六住菩萨也。 二发而不索。 法华座席七种学人五住大士及凡夫是也。 三亦发亦索。 谓今教时无学人是也。 四不发不索。 即法华前七种学人五住菩萨及凡夫是也。 评曰。 破此义如前。 今开四句。 一者机发而不索。 谓菩萨闻一乘领悟。 是故机发无自保之执。 是故不索。 二者索而不发。 如二乘人闻法华经不领悟者是也。 如求二乘昔有自保之执。 是故今索而无大机所以不悟。 问。 既无大机何由闻耶。 答。 但有闻机无有悟机故云无也。 问。 何以知有此句。 答。 化城品云声闻众中或有信解或不信解即其事也。 三亦发亦索。 如三根之流。 四不发不索。 即法华之前及化城品云。 我灭度后复有弟子。 不闻是经不知不觉菩萨所行。 自于所得功德生灭度想也。 复有四句。 一者权而非实。 谓二乘也。 二者实而非权。 今日一乘也。 三亦权亦实。 昔日三中之大是也。 非无佛乘道故实。 但昔说之未尽故权。 四非权非实。 即是诸法寂灭相。 不可以言宣泯上三句也。 复有四句。 一合大而离小。 合大者佛菩萨同名佛乘也。 离小者声闻缘觉乘也。 二离大而合小。 大品中明三智义。 佛为一切种智。 菩萨为道种智。 故佛菩萨开二智也。 合小者二乘人总名一切智也。 三大小俱合者。 直名大小二乘亦是摩诃衍藏及三藏也。 四俱开者如三乘共十地。 八地即是二乘因果。 九地与十地为大乘因果也。 生死河中七人亦是俱开之义也。 第十广会今教。 问。 何故车三使二。 答。 旧云车为三乘人设譬故三。 但二乘领解故使二。 评曰。 若为三乘人设三车譬者。 二乘人闻二事领解。 有二使之譬者菩萨何故无领解。 不作大使之譬。 又譬喻品乃为中根声闻耳。 菩萨何得在中根数耶。 今所明者通别二义释之。 一者通而为论皆平等也。 三乘所乘既有三车。 化于三人亦有三使。 三人止息便有三城。 大经云声闻之人以小涅槃而般涅槃。 乃至云菩萨之人以大涅槃而般涅槃。 故知亦有三城也。 别而为论车有三者。 前以一乘化诸子不得。 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方便信解化城并明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故知说三之义皆为二乘人也。 既为二乘人于一说三。 二乘人便领解。 知三中之一是实。 余二非真。 故但明二使无有三使也。 问。 初成道时实有三乘根性。 故云长者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 若尔三乘教为三根人。 何得于一说三为二乘人耶。 答。 前已通竟。 今亦二条释两品意。 长者宅中有三十子者。 此约二乘人始终具三乘根性耳。 但成道时唯有二乘根性而无大机。 是以一乘化之不得。 故于一说三为二乘人也。 问。 何以知二乘人始终具三乘根性耶。 答。 文云若十二十或至三十。 若以定有三乘根性何事称或耶。 以初有二性后方有一机故称或至也。 此望方便品意也。 二者初一乘化不得后以三乘化得者。 此约总别为论。 明长者本有三十子。 佛初出世时已有三乘根性。 若但以一乘化三乘根性者。 有三种机唯有一教无从化理。 是故息一乘之化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化得三人。 问。 何以知然。 答。 譬喻品云。 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为诸众生赞如来知见力无所畏者。 众生不能以是得度。 文既有但以之言。 故知一乘化三人不得。 故于一说三。 化得三人故有三子求三车也。 问。 初成道时有三根性。 一乘化二乘机不得化。 菩萨应得。 何故言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 答。 此据前义耳。 始终乃有三机。 当时无有大机。 以大化不得故欲入灭。 又但用一化三进。 无得益之功。 退有起谤之罪。 故欲入灭此据后义也。 问。 何以知然。 答。 以一乘化不得。 即趣鹿园为声闻说法。 故知初无大机唯有小机。 问。 昔于何处说三乘耶。 答。 鹿园之时但说声闻乘。 故云昔于波罗奈转四谛法轮也。 但佛教主即有佛授弥勒记。 亦是说佛乘也。 问。 缘觉乘说何时耶。 答。 大通智胜佛说四谛时即说十二因缘。 释迦亦例此也。 又大经云于王城为迦叶具足演说十二因缘也。 无量义经云先为声闻说四谛。 中为缘觉说十二因缘。 后为菩萨说六度。 以此文推之前说四谛后说因缘也。 问。 门外何故无车。 由旬外有化城耶。 答。 义例可有三句。 一者约昔教城车俱有。 昔说有三车亦说有一城。 二者据今教城车俱无。 三者无车有城。 欲明实故无三车。 亦权有故有化城也。 俱有示两权俱无据两实。 一有一无即一权一实也。 问。 何以知然。 答。 众生惮佛道长远为止息。 故权说化城。 故知序昔即明权义。 约今说十方佛土无有三乘。 时会问无故就佛索。 故知车无据今实也。 又化城譬属三乘化得。 故是序昔权。 索车譬属大乘化得故是今实也。 问。 何故唐捐三车而化一城耶。 答。 车在宅外诸子在内。 举眼不见故唐捐门外不假化作也。 城在逈绝。 道中众人疲极不复堪去。 是以导师化作大城。 众人遥见便劝励之。 已望见城何为不去。 故须化作城也。 问。 诸子为求门外车而出宅。 亦得众人本为趣化城而进路以不。 答。 二譬意别非一例也。 三车本意为求三乘作譬。 化城本意为求佛道作譬。 但中途懈退故权设化城也。 问。 何故车多城一。 车动城静。 答。 车三约智优劣城一据涅槃无二。 城为止息故静。 车明游戏快乐故动。 皆是互举并不相违。 问。 二使何故不言化作。 亦不唐捐。 答。 使是佛教。 此不可无故不得言化。 又教据被缘亦不得唐捐。 问。 四种权实云何同异。 答。 三车与一车此并是教所表理。 三车为权一车为实也。 一使谓一乘教。 二使谓二乘教。 教通因果也。 此文三使皆是门内说之。 三车一车皆是门外之事也。 二使为权一使为实也。 若大宅与草菴者。 草菴者小乘理教也。 大宅者大乘理教也。 此二通因果也。 若化城谓小乘果。 宝所谓大乘果也。 问。 唯是一法何故多种说之。 答。 体虽是一随义说四也。 纵任自在欢喜快乐故名为车。 所说教门随佛运用。 如使能示语。 众生如人也。 大乘正法无患不障。 如舍虚通无碍为一。 众德可珍远涉乃得如宝所也。 小乘四义可以意求也。 次明所索车四重。 一因果。 二福惠。 三空有。 四为无为。 旧解三车但是果非因。 大车二释。 光宅云果地究竟尽无生二智为体。 远出由旬之外。 对昔近故为高。 具含万德。 对昔狭义为广。 庄严云大车是因。 总万行为体。 虽总万行略明二法为主。 一者菩提大愿上求佛道为高。 下度众生为广。 二者空慧不离。 初后得菩提为高。 照穷法性为广。 评曰。 三车为果不远文义。 文云今此三车皆在门外。 义者三界内未免生老病死之火。 三界外则永免之。 以斯弘文义可然也。 大车互执因果文义俱伤。 今当具说。 若言大车但是果者。 下何得云乘是宝车直至道场耶。 故一不可也。 又诸子索车父则赐车。 诸子得车各乘之。 今但是果者乃是悬许。 竟未父赐子遂不得。 何所乘耶。 昔许其三实不得三。 今许其一又未得一。 若尔三一两车并许而未赐。 二不可也。 救曰。 正说同归三教记三乘作佛。 使其标心在果而修行取之故云乘。 是大车而前进耳。 难曰。 昔于一说三。 三非究竟故门外无车。 今会三归一。 一乘是实故子得大车。 更非别法。 即捐昔三乘同运向佛为大车体。 此岂标寿量果。 而子竟不得耶。 三不可也。 又赐大车是当果记者。 前许三车亦应是三乘记耳。 四不可也。 又出二死之外故高者出二死之外应常。 若此教明佛犹是无常。 此教明佛未出二死。 未出二死则不名高。 若云在二死之顶故未常者。 则在二死之顶犹应未出。 如三有顶犹未出有山顶犹未离山。 二死顶犹未离二死也。 又问二死摄无常为尽不尽。 若尽既出二死则出无常岂非常耶。 若不尽应有六百非五百也。 又反难曰。 若出而未常不常。 而未出不可常而未出。 岂得出而未常。 又出二死而非常。 未出二死应是常。 未出既非常出则应常。 五不可也。 又若言未出二死者。 亦应未应五百由旬。 故出则害。 义不出远文。 进退无取。 不可救。 六不可也。 又问昔二车但出正使外。 故下昔佛出习气无知外。 何故下耶。 故通一未充释三不足。 七不可也。 次评曰。 庄严义是亦不然。 若言大车但是因者。 下合中何因缘故举果德合耶。 文云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 又云悉与诸佛禅定解脱名赐大车耶。 又难曰。 若乘唯因非果行亦唯因非果。 大经云复有一行是如来行。 谓大乘大般涅槃。 不应言车但是因。 又昔三车是三果。 今大车何非大果。 理数然。 无劳惑也。 又此经云妙法然唯是果德乃是妙极。 若尔则果车为妙极。 因车未极。 例因乘未极果乘乃极。 何故不取极乘为乘。 而取不极乘为乘耶。 又因有乘果无乘。 则因车果无车。 则长者自无车以何赐之。 若云此经但取进趣乘。 不取果德乘者亦不然。 要先应明果德妙乘。 用此应物然后令乘因行以求果乘耳。 则知果乘为上宗。 云何不取耶。 问。 若众释皆非。 谓示今意。 答。 以文义推之具有四句。 一但果车非因车。 如三车皆在门外。 二但因车非果车。 如大品是乘德从三界出到萨婆若。 论释云到。 萨婆若边则反不复名乘。 例如在菩萨心中名波若。 在佛心中反名萨婆若也。 三亦因亦果车。 具如此经二文。 诸子所乘即是因车。 如来所乘即是果车。 因果更无有二。 在菩萨心名因。 在佛心名之为果。 因则总万行庄严为大车。 果则万德修饰为大车。 问。 诸子出宅具赐因果二车不。 答。 交赐其界外因车。 为授佛记悬赐果车也。 问。 诸子得果车不。 答。 摄大乘论云。 菩萨必得佛故亦名为佛乘。 此是因中说果也。 问。 此经有文以不。 答。 处处皆有文。 信解品云如彼穷子得无量宝。 又云无上宝聚不求自得也。 总束可有四句。 一者因人乘因车。 如云汝等所行是菩萨道。 二者因人乘果车。 如菩萨必得佛故名佛乘。 佛乘即因中说果也。 三果人乘果车。 如万德所成人为能乘。 万德为所乘。 四果人乘因车。 如文殊云昔为能仁师今为弟子化也。 问。 云何名赐因车。 答。 文中有说二乘所行是菩萨道。 即指小行以为大车令信解故云乘。 故身子自述云。 昔来蒙佛教不失于大乘。 问。 大车具因果二车。 三乘亦有因果二车不。 答。 就譬但果无因。 就义亦有如诸子闻父许车之言。 此则是教。 竞共驰走谓如教修行。 如教修行即因车也。 问。 大乘因车位长。 何故但取界外。 答。 今正为二乘人作譬。 无学人出界外。 令其从界外更复进趣。 故是界外车也。 问。 文中复有界内车不。 答。 就譬亦复得作之。 下明大车复有宾从。 无学所行既是界外车。 从七凡已上七种学人皆是宾从。 既说汝等所行是菩萨道。 亦是界内大乘因车也。 约义论之故通有也。 第四句非因非果车。 即是诸法寂灭相。 不可以言宣以因果言说。 问。 何故明非因果耶。 答。 如来说因果皆为开非因非果正法。 故收上三句唯是因果二句。 然因果是因缘义故。 因名果因果称因果。 虽有二句是因果一句。 因果则不果果因则非因。 非因非果名为无句。 亦由非因果故有因果。 以无句为一句。 次开一句为二句。 二句为三句。 三句或四句。 如此开合皆是如来无名相中强名相说。 不相应定生执着也。 问。 文云有车有宾从云云何是耶。 答。 前已略说。 今更广明。 总云大车者具通因果收摄始终。 但有一乘无宾从也。 今开车与宾从者。 约大乘五位论之。 一者果地万德为车。 即果人登果车因人皆宾从也。 二者三界内外判者。 七地得无生忍出三界为登车。 六地皆宾从也。 释论解能动能出云无生忍为出。 出者出三界也。 三者约真似判。 登地真解为登车。 三十心似解为宾从。 四者三十心具解行。 行地为登车。 十信等始入为宾从。 五者十信及三十心皆登车。 举手低头之善为宾从也。 依小乘明者。 无学人出三界为登车。 七种学人及凡夫皆宾从。 余例可知也。 问。 大品经何故但明大乘不辨宾从。 答。 约此可有四句。 一者法华明因乘短。 大品因乘长。 何者法华赐门外诸子。 大车不通门内。 故门内宾从门外诸子。 大车不通门内。 故门内从门外为登车。 以乘短故有宾从也。 大品明是乘从三界出至萨婆若。 摄内外皆为大乘。 大乘则长。 无复宾从。 若以果德为车。 因中宾从。 则二经俱有也。 二者约因果为论。 法华乘长。 大品则短。 法华明诸子及佛皆乘大车。 大车通因果故长。 大品云是乘至萨婆若。 则变不名为乘。 乘义则短也。 三者俱长。 大品明萨婆若摄一切善法。 又云从念处至十力等皆为大乘。 此则通因果始终故长。 法华亦尔。 低头之善及果地众德皆为一乘也。 四者俱短。 大品有所得善不动不出不名为乘。 无所得善方名为乘。 法华云是乘清净微妙第一。 于诸世间为无有上。 取无得众行为乘。 约此义二俱有宾从也。 次辨功德智慧。 旧云三车俱取智慧为体不舍功德。 功德与凡夫共有。 大车亦然。 但取如来尽无生二智为体。 评曰。 不然下合大小二车具取福慧。 小车文云。 乘是三乘以无漏根力觉道禅定解脱三昧等而自娱乐。 岂可但取智慧耶。 合大车云悉与诸佛禅定解脱名为等赐。 岂但是智慧耶。 问。 小车具取福慧者。 亦得具取漏无漏耶。 答。 但取无漏智慧。 故文云自在不系无所依求。 又称门外者是无漏也。 大车既通始终义可知也。 次辨空有。 旧云空有二解但取有解。 空解无动是故不取。 又尽无生智也。 但是有智也。 评曰。 不然。 于小乘断结为宗正是空解。 应以空解为正。 故下文云但念空无相无作之法。 此是果德空解也。 我等长夜修习空法得尽三界苦恼之患。 故二乘之人正证空法应以空慧为车。 云何乃取有智耶。 今所明空有二智皆是小车体也。 大车亦以实慧方便慧为车之体。 次辨为无为。 旧解三车正譬有为所以然者。 车取运动故是车。 无为无动故非车。 大车亦尔。 评曰。 着譬大过不寻经也。 寻大小二车具有二文。 合小车云。 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 如彼诸子为求羊车出于火宅。 合鹿车亦举有为无为合之。 则知三车具是有为无为。 问。 具有为无为二文以何为正。 答。 若取三车优劣义分别以智为正。 三乘智有优劣。 同入无余无优劣。 二乘断正使尽亦无优劣。 故知正取有为为正以分三车也。 若取根本所求者。 二乘人本为求涅槃则无为为正也。 所以然者二乘畏老病死本求涅槃。 故以涅槃正譬车也。 设使断结亦为涅槃。 下穷子云。 先取涅槃之价寻与除粪。 又三学次第亦为求灭修戒。 修戒为求定。 得定为发慧慧断结证于涅槃。 故知涅槃为正。 又方便品说云钝根乐小法贪着于生死。 为是说涅槃也。 问。 文中何故合羊车而取涅槃。 合余二车举智慧耶。 答。 一者互举也。 二者若并云求涅槃者。 则三车无异。 今欲辨三车异义故后二举智也。 问。 若尔可言声闻正求涅槃余二乘不尔耶。 答。 义实尔也。 若三乘人皆为求涅槃为正者。 但宜取涅槃行声闻行便足。 但缘觉人鄙声闻从师而智便钝。 故求自然慧欲得利根。 菩萨复鄙缘觉智钝不能化物。 故求佛智也。 问。 大车云何具为无为耶。 答。 下云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 是无为文。 又云是诸众生脱三界者悉与诸佛禅定智慧等。 是有为也。 又此文若指法身众德者。 皆是无为。 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谓果果也。 悉与诸佛禅定等谓果德也。 问。 何故大车并以无为众德为正耶。 答。 二乘之人本谓身智无常。 三德不备。 今大车还复无常者。 云何得引二乘耶。 以常住万德令二乘人欣求之耳。 若尔因中大车则是有为万行。 果德大车则常住万德。 常住万德一体但约义异。 故众德庄严也。 问。 车但取运动义有为有动无为无动。 云何是车。 答。 肇师云。 逾寂逾动何失动耶。 若由来所辨常定之义不复能动耳。 又车但取欢娱快乐自在无寻。 不皆取动义为喻。 又小车义具为无为二文。 有为众德无动而动。 无为众德动而无动。 是有二文幸应双用。 大乘中因乘不动而动。 果乘动而不动。 又应身众德不动而动。 故驾之而游五道。 法身众德动而不动也。 法华玄论卷第六 发布时间:2025-05-20 04:20:27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fojing/2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