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起信论疏笔削记 内容: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一此文之作本乎石壁。 石壁慈甚蔓于章句。 凡伸一义。 皆先问发。 次举疏答。 后方委释。 虽不忘本母之体。 而有太过。 大不及焉。 讲者用之。 未至稳畅。 今就其文取要当者笔而存之。 其繁缓者削以去之。 仍加添改。 取其得中。 俾后学者不虚劳神智照无昧也。 故曰。 笔则笔。 削则削。 因以笔削命题云尔。 长水沙门子璿录中印度境有噳罗尾儞者。 此方翻为马鸣。 于佛灭后六百年内破邪见幢。 树正法宝。 宗诸实教。 造兹一论。 名曰大乘起信。 说有五分。 大判为三。 初因缘分。 即序分也。 明论发起由八因缘。 非同率尔无利益故。 后之一分劝修利益。 即流通也。 劝于论生信思惟修习。 得大利乐流至后代益众生故。 中间三分。 即是正宗。 谓立义一分。 略标纲要。 立一心法列二。 种门。 举三大义。 因果俱运。 略为下文而张本故。 解释一分。 由前略标义理未畅。 是宜广释令义昭然。 以生解故。 信心一分。 说四种信五种修行。 令诸众生信根成熟入不退故。 此上三分是前因缘所起。 是后一分所劝。 由是俱号正宗。 已知论文三分大节。 应知能解疏文。 若何以疏前有序。 为序分。 开章已下为正宗分。 后文既无批。 述回向。 乃阙流通。 既而三分不具。 即分为二。 初论疏题目二。 初标题目者。 以题是一部大纲。 不得不预知悉故。 须略解题中五字。 可对天台五重玄义。 天台凡解经题。 皆约五义。 今言大者体也。 乘者宗也。 起信用也。 论者教也。 一论所诠唯体宗用五字合故。 是即名也。 大谓体者。 此有总别。 总以一心为体。 论之主质无出于斯。 谓信所缘故。 解所了故。 行所趣故。 证所入故。 因所感故。 果所显故。 故论初标以为法体。 文云。 摩诃衍者。 一法二义。 所言法者。 谓众生心。 是心即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 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等。 此是直目其法。 名之为大。 谓竪穷横遍无碍圆融。 当体受名不因待小。 故涅槃云。 不因小空名为大空。 涅槃亦尔。 不因小相名大涅槃。 别者约义所论。 即有三种。 谓体相用。 即开前一心以为三义。 即大涅槃三德是也。 如下文云。 所言义者。 则有三种。 一者体大。 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故。 二者相大。 谓如来藏具足无漏性功德故。 三者用大。 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 故大之一字通于三也。 乘谓宗者。 即从因至果以取体故。 乘者就喻彰名。 运载为义。 如世舟车可以运重致远也。 即喻菩萨乘。 此大法越生死野。 度烦恼河。 到菩提乡。 登涅槃岸。 故下文云。 一切诸佛本所乘故。 一切菩萨皆乘此法。 到如来地故。 此中能乘是始觉。 所乘是本觉。 能所冥符始本不二。 名究竟觉。 即是所至之处。 一相一味究竟平等。 更无三异。 于一体中义分能所尔。 亦名一乘。 亦名无上乘也。 起信谓用者。 以此论中能破疑执生正信故。 起即显发。 信谓忍乐。 谓于前大乘一心三义境上。 显发忍乐之心。 名为起信。 故论云。 为欲令众生除疑舍邪执。 起大乘正信佛种不断故。 此信起时。 必内由本觉为因。 外由师教为缘。 因缘和合内外相资。 故能显发。 下论云。 因缘具足者。 所谓自有熏习之力。 又为诸佛菩萨等慈悲愿护故。 能起厌苦之心。 信有涅槃修习善根等。 然信之一法为众善之源万行之始。 解行修证皆悉由之。 证极之处名得涅槃。 苟非其信焉办斯事。 故华严云。 信为道源功德母。 长养一切诸善法。 断除疑网出爱河。 开示涅槃无上道。 然此论中不唯起信。 亦兼解行。 谓五分。 论文二三是解。 四五是行。 既含多义普协舆情。 欲令自浅之深。 是故但标起信。 论谓教者。 即圣人被下之言。 教愚成智教凡为圣故。 论者。 议论也。 谓假立宾主自问自答。 循环研覈。 究畅真宗。 商议论量。 如上法义。 教诫学徒也。 然论有宗释之异。 此宗论也。 谓马鸣大士宗法华涅槃楞伽思益等百余部。 实教大乘之所造故。 实谓义丰文约。 无法不收。 故下文云。 如是此论为欲总摄如来广大深法无边义故。 应说此论。 又云。 如是摩诃衍诸佛秘藏。 我已总说。 又云。 诸佛甚深广大义。 我今随顺总持说等。 然此论文是证真大士。 后得智中宗经所造。 后人不思绠短。 却谓泉枯。 往往谤之言非圆实。 下文劝信非不殷勤。 闻思修益备彰功利。 不信毁谤受苦弥劫。 岂不勉哉。 如上五字。 即法喻因果。 解行理智能化所化。 能诠所诠无不具足。 括尽一论以立此名也。 疏者。 疎也。 决也。 谓疎理法义旨趣。 决择文言章句。 令悉通畅也。 然上大等六字。 约六释分别。 总成五对。 一能乘所乘对。 谓人为能乘。 大为所乘。 所乘即大。 能乘之大大之乘故。 持业依士依主三释兼通。 二能起所起对。 谓大乘为能起。 信为所起。 即大乘之起信。 依主释。 三能信所信对。 谓信为能信。 大乘为所信。 所信即大乘。 大乘之能信。 持业依主二释。 四所诠能诠对。 谓大乘起信为所诠。 论为能诠。 五能释所释对。 谓疏为能释。 上五为所释。 二皆依主。 并者。 兼共及也。 序者。 叙也。 谓叙述一论之大意故。 又训绪也。 此文即製疏入作之端绪故。 二述注人名。 西太原寺者。 即长安崇福寺也。 以天下有五寺。 俱名太原。 为拣余四故言西也。 东即扬州。 南即荆南府。 西即长安。 北即太原(亦名崇福)中即东都(今之福先)俱称太原者。 以则天生于太原。 此既皆彼舍宅所置。 为敬生处故以为名。 沙门者。 释众之通号。 此云勤息。 谓勤修戒定慧。 息灭惑业苦故受斯称。 法藏者。 俗姓康氏。 华严第三祖。 勅諡贤首大师。 德业恢隆广如传录。 述者。 明非造作也。 如仲尼云。 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明己劳谦故云述也。 草堂寺名。 在终南山。 宗密者。 姓何氏。 諡为定慧禅师。 是乃学穷内外道映古今。 盛德大业备所闻见。 先以论疏二本别行。 致其学者不能周览。 既成互阙功进难前。 今列疏文以就于论。 既论下有疏论上有科。 文义昭然章段备矣。 学者披释。 得不荷其优赐乎。 序文二。 初总叙宗旨二。 初序论之大意。 文四段。 所以列此四者。 盖叙一论之意。 论之大意。 莫越于斯。 从始至末摄无不尽。 今初四句明一心法立义。 文云。 所言法者。 谓众生心。 是心则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 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 解释文云。 显示正义者。 依一心法有二种门。 乃至二门不相舍离等。 今此叙之也。 言夫者。 发语之词也。 如云夫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 又云。 夫易广矣。 大矣。 或句中句下皆语词也。 真心二字正指法体。 真谓真实拣非伪妄。 心谓灵鉴要妙中实。 凡言于心。 然有其四。 一者梵语讫利驮耶。 此云肉团心。 则人之心藏也。 其色赤形如莲华。 上有七叶。 色法所摄。 二者质多此云集起。 即第八阿赖耶识。 以能集诸种子起现行故。 三者缘虑心。 此通八识心王。 以各能缘虑自分境故。 四者乾栗驮此云坚实心。 谓如来藏自性清净不生不灭心也。 今所明者。 正是此尔。 所言真者。 拣余心故。 若称实言之。 但是一心贯于真妄。 以论标立为大乘法体。 即总相心也。 于一心中方开二门。 今虽云真。 乃是以别显总。 此心若在初门但名真如。 若在后门但名本觉。 应知真心是总。 真如是别。 寥谓空寂。 廓谓旷大。 空即中无妄染。 寂乃其性湛然。 旷谓德用无边。 大则体周法界。 故下文云。 从本已来一切染法不相应故。 此心之空义也。 又经云。 妙觉湛然周遍法界。 斯寂义也。 又经云。 觉性遍满圆无际故。 当知六根遍满法界。 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 遍满法界。 斯旷义也。 又下论云。 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 体等则大义也。 既而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湛然常住妙德无边。 由是乃云。 真心寥廓故。 华严疏云。 寂寥虚旷冲深包博。 总该万有。 即是一心也。 问太虚空界亦空寂亦旷大。 与心何异。 答太虚则以无为体故云空。 一向凝然故云寂。 阙其德用旷义不成。 为心所包大义无准。 岂同真心弥满清净。 中不容他。 德用无边性起为相。 冲虚妙粹炳焕灵明。 越彼太虚方之海印也。 此上则显心之德相也。 绝言下明心之离过。 绝谓断绝于辞也。 言谓语言。 即闻慧境。 象谓似像属于义也。 即思慧境故。 系辞云。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 而拟诸形容象其物宜。 是故谓之象。 筌是捕鱼之器。 罤即网兔之具。 此二即言象喻也。 今显真心不可思议。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故云绝也。 谓心体离言非可以言语取。 心体离念不可以识情求。 口谈词丧心缘虑亡。 故下文云。 从本已来离言说相。 离心缘相。 又云。 非色非心非智非识。 非有非无毕竟不可说相等。 皆明心离过也。 筌罤喻言象者。 罤能网兔。 喻言能取象。 筌能捕鱼。 喻象能取意。 今法喻双举者。 为成文故。 然筌罤之语。 是周易略例正文故。 彼文云。 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 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 意以象尽象以言着。 故得意忘象得象忘言。 犹罤者。 所以在兔。 得兔而忘罤。 筌者所以在鱼。 得鱼而忘筌。 然则言者。 象之罤也。 象者。 意之筌也。 存言者非得象。 存象者非得意。 象生于意而存象焉。 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 言生于象而存言焉。 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 然易中举此明寻言得象。 寻象得意。 得意须忘象。 得象须忘言。 苟不能忘皆非得旨。 此乃约人以明劝人舍筌。 今文但约本性。 直就法体说离言象。 非约劝修。 虽借彼文不同彼意。 苟欲强说于字来由。 恐乖文旨。 冲漠下别约横竪。 以显心之德相。 冲谓深也。 此明心之体性。 竪穷三际而洞然无底。 故经云。 甚深法性诸佛行处。 又云。 幽邃深远等。 漠谓沙漠。 此显心之德相。 横遍十方而旷然无边。 故经云。 觉遍十方界本性圆满故。 此乃穷三际而三际不迁。 遍十方而十方无外。 又冲谓刚柔得所。 漠谓名目难及。 以此心性虽体离相。 而随缘成事。 虽随缘起而本性不变。 此随缘不变之体。 不可以智知识识名言名目。 故云漠也。 经云。 不染而染难可了知。 染而不染难可了知。 希谓无声。 夷谓无色。 老子云。 听之不闻曰希。 视之不见曰夷。 此乃重显深广之相。 深故听之不闻。 广故视之不见。 谓此心体唯证相应。 非是见闻之所及。 故忘境等者。 此亦显心离过。 忘谓于法不记。 斯亦绝无之义。 境谓所证之理。 智谓能证之心。 凡言境智能所者。 盖约反迷从悟。 对染说净。 皆属生灭。 今此显示非染净之一心。 绝迷悟之极致。 尚不可立真妄之名。 岂存乎能所境智。 故楞伽云。 无有佛涅槃。 亦无涅槃佛。 远离觉所觉。 又圆觉云。 觉所觉者。 不离尘故。 以一心之体绝凡圣亡因果。 离性离相不有不无。 焉可更言境智能所。 故云忘也。 楞严云。 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斯之谓欤。 非生灭下二显真如门。 前门但约绝待亡诠旨离性相故。 云寥廓冲漠等。 今门约对生灭显不生灭。 待妄立真故云真如门。 即下立义文云。 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诃衍体。 故解释文云。 心真如者。 即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 所谓心性不生不灭。 乃至云。 以离念境界唯证相应故。 今疏叙彼故云。 非生灭等。 非无也。 不也。 然生灭与不生灭。 须约三性分别。 且约三性自相说者。 谓遍计妄法一向生灭。 圆成实性一向不生灭。 依他假法相同遍计似生似灭。 性是圆成不生不灭。 若称实言之。 则三性皆无生灭。 虽然且无义不同。 何则谓遍计即无法可生无法可灭。 如绳上蛇。 依他乃即生无生即灭无灭。 如麻上绳。 圆成即中。 无前二生灭之法。 如麻上无绳无蛇。 唯识颂云。 初即相无性。 次无自然性。 后由远离。 前所执我法性圆成实性。 即是真如。 故云非。 生灭也。 然此但明圆成当体不生不灭。 亦不和会泯于生灭之法。 故圆觉云。 如来寂灭性未曾有始终。 故下文云。 所谓心性不生不灭。 又云。 非前际生非后际灭。 毕竟恒常等。 此即显真心不变也。 四相等者。 四相有三种。 一微细四相。 谓一刹那有九百生灭。 但是有为皆为所迁。 即生住异灭也。 二果报四相。 即生老病死。 涅槃经中名为四山。 如彼经云。 有四大山从四方来。 欲害人民。 当有何计而能免彼。 波斯匿言。 设有此来无逃避处。 唯当专念持戒布施。 佛赞善哉。 我说四山。 即是众生生老病死。 常来切人等。 三一期四相。 谓始从迷真终至造业。 八相生灭通束为四。 谓生相有一。 住相有四。 异相有二。 灭相有一。 若反迷断时。 始从初信止灭相。 终至十地断生相。 如下具明。 今言不迁者。 即微细四相兼于余二。 以四相但迁有为之法。 心是无为非所作性故。 不能迁。 文中略举初后以摄中间。 故云非生灭也。 无去来者。 谓此真心不向前际去。 不从后际来。 亦不现在住。 现在住者。 即是诸有为法故。 成唯识云。 住表此法暂有用。 今不同彼。 故云无也。 三际等者。 际时限也。 莫无也。 易谓变改三际。 虽是能易之法。 但能迁变有为。 令其改易心非有为故。 不能易。 净名云。 但以文字数故说有三世。 非谓菩提有去来今。 但以下三叙生灭门。 即下立义。 文云。 是心生灭因缘相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 解释文云。 心生灭者。 依如来藏有生灭心。 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乃至此非心识分别能知。 以真如自在用义故。 今叙之也。 文有四句。 于中上句标生灭。 所以余句释生灭相。 初句言但者。 词也。 以由也。 此性虽寂寥虚旷冲深包博。 非生非灭不垢不净。 然不住此一向寂灭。 非染净中而随彼能熏成一切法。 随染即九相生灭。 随净即三乘圣道。 皆由真如。 以无住为其种性。 亦由性是无住故。 能然也。 净名云。 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楞严云。 本此无住以立世界及诸众生。 非同他宗明真如体。 一向坚密犹如玉石。 不受熏习不能随缘。 但说赖耶为染净本。 受熏持种也。 随派下喻明也。 水分流谓之派。 路分径谓之岐。 今取岐派共为一喻。 谓如一源之水随何岐路分流成派。 真心亦尔。 随何因缘作凡圣等。 如下即明。 逐迷下正辨生灭之相。 逐随也。 任从也。 迷则背觉合尘。 悟则背尘合觉。 然其迷悟各具因缘。 迷中以无明为因。 境界为缘。 悟中以本觉内熏为因。 师教外熏为缘若随从迷中因缘。 即沉于生死。 则一切有漏染法。 起一切无漏净法灭(灭则隐灭)若随从悟中因缘。 即升于觉路。 则一切无漏净法起。 一切有漏染法灭(灭即亡灭)如下文说。 无明为因生三细。 境界为缘生六麁。 即沉沦五道。 是为逐迷也。 本觉内熏为因。 师教外熏为缘。 发解起行即超升佛果。 是为从悟也。 迷之与悟皆是性为。 迷悟虽殊不思议一。 故经云。 无始时来性一切法依止。 由此有诸趣及证涅槃果。 华严经中性起法门。 即斯义也。 又涅槃云。 佛性随流成众味等。 楞严云。 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彼诸相。 发挥日照则明。 云屯则闇等。 皆显真如不住自性。 随缘成法也。 虽复下四明二门不二也。 上说真如生灭其义迢然。 虽行相不同。 然理归一揆二而不二故。 有此门。 即下解释文云。 复次显示从生灭门即入真如门。 所谓推求五阴色之与心。 六尘境界毕竟无念。 乃至若能观察知心无念。 即得随顺入真如门。 今此叙之也。 文二。 初法二。 初正明不二。 文中四句。 前二句明生灭不碍真如。 后二句明真如不碍生灭既互不相碍。 即不二之义也。 今初虽复者。 词含纵夺贯下二句。 繁多兴起鼓动跃跳也。 繁则染净多途。 兴则新新生起。 鼓则体非常住。 跃则相不久停。 以染净因缘繁多兴起鼓动跳跃。 念念生灭未曾暂住。 虽不暂住而其体不变。 不变之性即是心源。 心源即未甞有动故下文云。 觉心初起心无初相。 圆觉云。 觉者如虚空平等不动转。 又下文云。 虽念因缘善恶果报而亦即念性不可得。 故云未始等。 静谧下二句明真如不碍生灭。 谧亦静也。 静中之静故名为谧。 静则相非生灭。 谧则体绝有无。 虚乃无碍圆通。 凝则寂而常照。 又无惑之喧烦曰静。 无业之迁流曰谧。 离色之质碍曰虚。 非心之生灭曰凝。 虽真体若是而用常随缘。 随缘之用为业为果。 善恶乐苦形影不差。 故云未甞乖等。 甞曾也。 乖违也。 业因果报皆通善恶漏与无漏。 即不动真际而建立诸法故。 净名云。 无我无造无受者。 所作之业亦不忘。 下文云。 虽念诸法自性不生。 而复即念善恶苦乐等报。 不失不坏。 故使下二释成无碍。 前二句释真如不碍生灭。 后二句释生灭不碍真如。 言故使者。 即因前起后之词。 亦通下二句故者。 所以义使令也。 由前真如不碍生灭。 所以令其不变之真体。 任运随缘起成染净。 染净二字无法不摄。 从来不同非适今也。 故云恒殊。 然此染净全性所起故。 下文云。 譬如种种瓦器皆同微尘性相。 如是无漏无明皆同真如性相。 不舍下二句释生灭。 不碍真如由无碍故。 所以令其不舍差别妄缘。 即是一真实性。 妄缘差别凡圣收尽。 凡圣相异而体是一。 一体之内。 本无凡圣故云致一。 致理也。 遂也。 故下文云。 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诸佛非前际生非后际灭。 毕竟常恒等故圆觉云。 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 又云。 众生国土同一法性。 其犹下二喻也。 此中四句前二句喻真如不碍生灭。 后二句喻生灭不碍真如。 其者。 指法之词。 犹如也。 波动喻生灭染净不同。 水湿喻真如一体无异。 波以动为相。 水以湿为性。 初句反显。 以喻生灭门中无有异真如之染净也。 故云波无等。 故即下顺喻由不异故遂能即于一心而辨生灭。 故云即水等。 即喻前文不变性。 而缘起染净恒殊也。 水无下二句喻生灭不碍真如。 初句反显以喻真如门中无有异染净之一心也。 故云水无等。 次句顺喻由不异故。 遂能即彼生灭而显真如故。 云即波等。 此喻前文不舍缘。 而即真凡圣致一也。 是以下结成不二也。 是以二字结指之词。 动静等三对说有通别。 通则不出真如生灭两义。 谓动俗生死即生灭。 余皆真如别则动静约喻。 真俗约谛。 生死涅槃约染净。 此诸二法本不相是法相迢然。 今以一性通之。 令动静无别。 真俗不殊染净同体。 一无所异。 良以性起为相。 境智历然。 相得性融身心廓尔。 故下文云如大海水因风波动。 风相水相不相舍离。 又经云。 二谛并非双恒乖未曾各。 又大集云。 生死涅槃二界平等。 即是佛界。 此中交彻双融夷齐。 一贯等正显二法不二之语。 彻通融和夷平齐等贯通也。 对文可见。 然上四门旨趣微妙。 初则标本以彰末。 使万有星罗于义天。 后则摄末以归本。 俾群象泯同于性海。 乍舒乍卷或存或亡。 法乃同时义无前后由是阿鼻依正全处极圣之自心。 毗卢身土不逾下凡之一念。 圆实之旨其在兹焉。 问初叙一心。 后辨二门不二。 亦即一心初后何别。 答初之一心心当能起。 后之一心心当所归。 虽前后体同。 且始终义异。 但以本是一心离名绝相。 由其迷悟万法随生。 生法本空一切唯识。 识如幻梦。 但是一心。 由是论依法说。 疏约论明次第四门故无所越。 一论之旨其在兹焉。 但以下明造论因由二。 今初反显者。 欲显菩萨造论。 先明不假论。 时如来在世。 即时胜缘胜根熟易调。 即根胜行胜。 谓牟尼释尊成道已来。 未涅槃时法化流行。 圣贤辅赞人根成熟性行调柔。 非一佛所种诸善根。 于无量劫久植德本。 一禀下明根行胜相不须再闻。 故言一承顺圣旨。 故云禀尊言者。 八音四辩金口亲宣。 闻而获益逮无生忍。 故云悬契。 又悬者。 远也。 不必亲从金口。 但展转传闻。 如身子闻马胜因缘。 目犍连承舍利转教。 此之根性尚不藉结集之经。 岂假菩萨造论。 故下论云。 若如来在世众生利根。 能说之人色心业胜。 圆音一演异类等解。 则不须论。 大师下正明二。 初叙谬述迷二。 初总叙也。 大师者。 德业高胜可轨可范。 即十号中天人师一号也。 缘终息化佛日韬光。 故云没后。 即时缘俱劣也。 尔时则昏衢失照世皆闇冥。 正法陵迟。 故名为劣。 异执下明根行俱劣。 颠倒计着名为异执。 乱于正理故曰纷纶。 纷乱纶理也。 此有三类。 执计不同故名为异一。 凡夫依于钝惑执五蕴色心。 计为常乐我净。 二外道依于分别。 于五蕴上计其有我。 或即蕴离蕴着断着常。 起六十二见等。 三小乘虽破我执。 而起法见。 不知真常而计无常等。 四随自见解各立己宗。 分为二十余部。 互相是非。 此即俱名异执。 或趣下明其劣相。 或者。 不定之词。 此等根性既劣。 或随利钝使成凡外。 或闻权浅教为小乘也。 凡夫外道非佛正法。 故名邪途。 宗习归向名之为趣。 小径者。 已离我执不名为邪。 未得法空不名大道。 趣理偏僻厌心勤劳。 切募化城不求宝所。 唯贪自利岂能运他。 既匪大途故云小径。 遂使下别显二。 初迷理。 遂使者。 蹑前起后之词。 由前根缘既劣异执仍繁。 遂令迷本真心逐妄流转。 功德法宝本有而无用。 圆解神珠垢覆而不现。 孤穷生死之路。 佣赁涅槃之门。 动经尘劫飘然浪迹。 三德秘藏莫之能入也。 此中二喻各出一经。 一贫家宝藏喻。 即如来藏经九喻中之第五也。 彼文云。 譬如贫家有珍宝藏。 宝不能言我在此中。 既不自知。 又无语者。 不能开发此珍宝藏。 一切众生亦复如是。 如来知见大法宝藏在其身内。 不闻不知。 耽惑五欲轮转生死。 受苦无量等。 匿隐济救乏阙也。 少而无父曰孤。 无财之极曰穷。 合法可知。 二衣内明珠喻。 即法华五百弟子受记之文。 广说如彼。 赁力曰佣。 给使曰作。 余文可解。 加以下二迷教也。 言加以者。 以如来灭度之后。 虽不亲承金口。 然有结集教文。 可以寻言见象寻象得意。 众生根性虽劣。 多起异见。 苟能闻于大法。 自然改正。 今又否能寻绎废置敷宣圆理。 既而蔑闻邪见于焉难革圣人既灭根行仍微。 圆实之教抑又不行故云加。 以文中四句。 前二句明大教颓纲。 后二句明迷者难改。 教非小道运至无上。 故曰大乘。 终极圆实拣异权浅。 故名深旨。 贝叶者。 即多罗树叶也。 犹此方竹帛简牍之类。 载能诠文可以披取。 见所诠理如说而行。 反迷归悟今隐废不行。 故云沉也。 下二句明迷者难改。 群有者。 即前凡夫外道小乘类。 各众多故云群有。 无正法眼不见佛性。 故曰盲徒。 驰谓奔趣异路。 即邪途小径也。 既不能就之于有道正之以圆乘。 迷谬日深习以成性。 服药不瞑眩。 厥疾何瘳。 还复无因。 故云莫反。 爰有下二兴悲造论。 三今初悲叹人法也。 初二句能叹爰曰也。 谓如来灭度已。 六百年人根虽劣正法尚存。 圣人示生兴我真教。 故云爰有大士。 谓马鸣论主。 本成正觉号大光明。 迹居八地为法身菩萨。 发大心信大法。 解大义修大行。 证大道趣大果。 非其小流故云大士也。 马鸣者。 谓此菩萨生时及说法时。 感众马悲鸣故受斯称。 如下广释。 慨此下二句所叹。 初句叹教无声之叹。 曰慨颓纲者。 喻也。 圆实之教寻绎既罕。 沉废不行。 如大纲既颓纲目何整人天鱼。 无其涝漉佛彼岸何由得致。 游泳苦海无能出期。 道之不行职由斯也。 悼斯下伤迷悼伤沦沉溺没也。 大士见教纲沉纲颓而不举。 迷徒溺丧沦而不升。 叹之伤之宁不思救。 故经云。 我以佛眼观见六道众生贫穷无福慧。 入生死险道。 相续苦不断。 乃至不求大势佛及以断苦法。 为是众生故而起大悲心等。 将欲下二述造论意。 文有六句。 初二句明教显理。 次二句破邪归正。 后二句令获顿益。 今初。 将者。 当也。 且也。 欲谓希愿。 启谓开发。 了义大乘名为深经。 终实圆理故曰妙旨。 佛亲说时利根者得入。 如人有目日光明照。 见种种色。 灭度之后昏钝性障。 诸阿颠迦其犹昏衢。 昏衢之体是谓二障。 大士思欲发挥圆实旨趣。 令彼迷者失无明闇。 佛昔曾破今更重明。 故云再曜。 次二句破邪归正。 斥谓指破。 心行理外总名邪见。 非但不信因果而已。 此乃凡夫外道二乘。 俱名为邪。 故迦叶言。 我等自此已前皆名邪见人也颠顶也。 以头向下故名颠倒。 或颠者。 病也。 眸即目瞳。 此举喻也。 如人眼之有病。 妄见空华毛轮二月等。 又颠即心狂。 由心狂故目覩诸物。 皆悉不正。 谓非亲见亲等。 彼邪见者亦复如是。 于性空处见生死涅槃。 于妙明中成分别见妄。 正趣者真菩提路也。 往而却还曰归。 众生迷见不依正道。 旁行五趣。 纵出三界亦落无为坑中。 今欲令彼不循异辙。 还向直道。 无诸委曲也。 后二句结成顿益。 初喻。 次法。 水初出可以滥觞。 曰源者。 即人也。 如人泝洄穷其水本。 名为还源。 以喻行者反生死流归于本际也。 得本际者。 名觉心源。 故下文云。 觉心源者。 名究竟觉。 若准他说。 三无数劫修习广大行愿。 方成正觉。 如挹流讨源也。 今言可即非遥者。 谓只于生灭之处。 示彼因缘无性。 四相本自不生死即真实。 如下论云四相本来平等唯一觉故。 又云。 一切法悉皆真故。 皆同如故。 圆觉云。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 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又南岳云。 道源不远性海非遥。 肇公亦云。 道远乎哉。 触事而真。 圣远乎哉。 体之即神。 斯皆可即非遥之义也。 如示万派之水。 即是本源之水。 无二别也。 如是则一念契真。 即名为佛。 岂待多劫而远求耶。 顿益之义昭然可见。 造广下三正造诸论二。 初广论。 谓甘蔗论。 释中本楞伽经义味丰美。 故立斯称。 又造一心遍满论。 融俗归真论。 真如三昧论等一百余部。 如来灭度方六百载。 人根稍利堪受广说。 故云当时遐远群众品类也。 即普该众类远及未来。 凡是当机皆获斯利。 故云遐益群品。 既文下二略论三。 今初出所以也。 既者。 已也。 即印前之词。 文多谓甘蔗论六百卷。 或云一百卷。 此方无本难定是非。 邈远也。 文句既多义又深远。 后代虽有圆顿根性。 心力劣者于此文义广博之论。 不能备览。 非谓一向权小之机名为浅识。 以此略论。 正为大乘顿根令悟入故。 故下文云。 自有众生。 复以广论文多为烦。 心乐总持少文而摄多义。 能取解者。 又云。 为欲解释如来根本之义。 令诸众生正解不谬故。 为令善根成熟众生。 于摩诃衍法堪任不退信故等。 斯则正为大乘信解位人。 而作因缘反知。 于此广中但无心力。 名为浅识。 悲末下二正造论。 悲谓菩萨造论之心。 菩萨发心体于三种。 谓大悲大智大愿。 悲则度生智则求证。 愿则总摄。 今为拔众生苦与究竟乐。 而造斯论。 故须悲也。 下论云。 所谓为令众生离一切苦。 得究竟乐。 非求世间名利恭敬故。 末叶约时迷伦约类。 以佛灭后二千五百年去。 解脱智慧多闻禅定俱不牢固。 但随迷见唯起诤论。 如斯类也。 诚堪慜之故造此论。 令其悟入。 叶世也。 伦类也。 可谓下三彰功益二。 今初略能含广。 可谓者。 印叹之词。 论唯一轴二十四纸。 故云文约约略也。 所诠之法义备河沙。 故云义丰丰多也。 斯则摄尽十方三世诸佛法藏。 故下文云。 诸佛甚深广大义。 我今随顺总持说。 又云。 如是摩诃衍诸佛秘藏。 我已总说。 解行等者。 解即立义解释二分。 所诠令生解故。 行即修行信心及劝修利益。 所诠令起行故。 又云。 于真如法中。 深解现前所修离相。 又云。 知心妄动无前境界。 修远离法等。 俱即是兼义意无别。 解行两足故曰俱兼亦可。 俱则具于解行。 兼则解中有行行中有解。 目足更资方到清凉池尔。 中下下二巧被根缘。 谓中根已下之类。 皆由此论。 开示而得悟入佛之知见。 若约位说。 悟当信解入当行证。 若依天台兼于开示。 总对圆教四十位人。 即住行向地。 如次以配开示悟入也。 今以深该浅故云悟入者矣辞也。 然此中下之言。 非谓对大指小名为中下。 以大乘圆顿之根自有上中下别。 今是圆根之中下也。 如圆觉经三根之义。 正同于此。 今言中下悟入。 以让上根广论被故。 起信论疏笔削记卷第一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9:40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fojing/2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