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五十 内容: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五十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述疏。 如不思议品十种勇健法中第一法说者。 经云。 谓一切诸佛身不可坏。 命不可断。 乃至云八部天龙尽其势力雨大金刚山。 如须弥山及铁围山。 遍于三千大千世界。 一时俱下不能令佛心有惊怖。 乃至一毛亦不摇动。 疏。 具那罗延支节大力者。 即涅槃北经第十一。 南本第十现病品。 因佛现卧迦叶怪问。 如来已离病恼何故倚卧。 便校量佛力云。 如十小牛力不如一大牛力。 十大牛力不如一青牛力。 十青牛力不如一凡象力。 十凡象力不如一野象力。 次四牙象。 次雪山白象。 次香山象。 次青象。 次黄象。 次赤象。 次白象。 次山象。 次优钵罗象。 次芬陀利象。 次一力士。 次钵健提。 次八臂那罗延。 次十住菩萨一节之力。 皆前前之十不及后后之一。 如前六种故知佛力不可思议。 疏。 智论十六如毒龙等者。 论云。 问曰。 已知尸罗相。 云何波罗蜜。 答曰。 有人言。 菩萨持戒宁自失身命不毁小戒是为尸罗波罗蜜。 如上苏陀摩王经中所说。 不惜身命以全禁戒。 如菩萨本身曾作大力毒龙。 若众生在前身力弱者眼视便死。 身力强者气往而死。 是龙曾受一日禁戒。 出家求静入林树间。 思惟坐久疲懈而睡。 龙法睡时复形如蛇。 身有文綵七宝杂色。 猎者见之惊喜言曰。 此希有难得之皮。 献上国王以为服饰。 不亦宜乎。 便以杖按其头以刀剥皮龙自念言。 我力如意。 倾覆此国其如反掌。 此人小物岂能困。 我今以持戒故不计此身。 当从佛语于是自忍。 眠目不视闭气不息。 怜愍此人为持戒故。 一心受剥不生悔意。 既以失皮赤肉在地。 时日大热宛转土中欲趣大水。 见诸小虫来食其身肉。 为持戒故不复敢动。 自思惟言。 我今此身。 以施诸虫为佛道故。 今以肉施以充其身。 后成佛时。 当以法施以益其心。 如是誓已。 身乾命终即生第二忉利天上。 尔时毒龙即今我身释迦牟尼佛是。 是时猎者提婆达多等六师是也。 诸小虫辈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八万诸天得道者是。 菩萨护戒不惜身命。 决定不悔其事如是。 名尸罗波罗蜜。 释曰。 虽本明戒正是施皮耳。 及菩萨本缘经亦有此缘。 其事更广。 先为大龙有大势力。 或化身为人为与诸龙女共相娱乐。 至毗陀山幽邃之处。 金翅欲食。 欲来诸山。 碎坏泉池令其枯涸。 诸龙龙女化为女人来附此龙。 龙为金翅。 说慈心法令反本宫。 后为诸龙说慈心法亦令行慈。 后舍諠就静。 山间斋戒。 多日困乏暂卧止息。 遂遇恶人余同上智论。 疏及菩萨本缘集经第四等者。 经云。 菩萨过去堕畜生中而为鹿身。 两脇金色嵴似瑠璃。 余处杂厕种种难名。 髀如砗磲。 角如金精。 其身庄严如七宝藏。 身色光焰如日初出。 诸天敬重为立名字名金色鹿。 善解人语。 为诸群鹿宣说正法为大利益。 下取意略引。 至一河边暴水泛溢损坏树岸。 见一溺人投身救之。 其人得济白鹿王言。 君即是我再生父母。 何以报德。 鹿王言。 我无所须。 以身皮妙常恐人见。 当默汝言知恩之人具多功德。 不知恩者即受苦报。 此人背恩还白王知。 王即命驾令此溺人引至鹿所。 鹿王正睡有乌啄耳觉已瞻望见王兵已近。 乃安抚群鹿云。 王为我来汝勿惊怖。 寻至王所溺者指言此是鹿王两手坠落。 王见是事下马诣鹿。 鹿却慰王勿令惊怖。 我施一切众生无畏。 王遂赞言。 汝虽兽身非实畜也。 王语鹿言。 既施一切众生无畏。 何为令此溺人两手堕落。 鹿王答言。 如人犯官重法自招其咎。 此人自作自受非我使然。 王便长跪叉手白鹿。 我从今日长相归依。 鹿白王言。 若能尔者。 愿赐此人无畏如赤子想。 此人必堕地狱故可怜愍。 王益称敬愿长为弟子。 普施诸鹿令得无畏。 勅令国内不许游猎杀害众生。 广如彼说。 更有九色鹿经事缘一同。 但云九色。 又王夫人夜梦託病。 王为求之许分半国。 溺人贪利见王言知鹿处当即面癞。 后结会。 鹿即我身是。 王即父王。 夫人即先陀利。 乌即阿难。 溺人即调达。 余皆同也。 释曰金色义同非正舍皮。 云大例相似。 疏愿中相好皮者。 金色等者。 相谓三十二相中第十五身皮金色。 好者八十种好中第十六。 世尊身皮润滑柔软光悦鲜净。 尘垢不着故。 疏纤长者。 量等者直就事说。 若约相好纤长是相即三十二中第三相。 圆佣是第二好。 赤铜是第一好。 能摄者持法界故亦第五十三好。 言随好者总指。 由此一句别詺文为力为色等。 亦瑜伽二十指皆殊妙为二十随好也。 齐等者不参差。 即第三随好。 云各等无差。 轮相等即第八十随好。 上说八十世尊手足。 及胸臆前俱有吉祥喜旋德相。 文同绮画。 色类丹珠。 里面皆有。 本那伽吒者。 此云满瓶。 塞缚悉底迦。 此云有乐。 故云圆满之言应言满瓶。 右旋之言应云有乐。 其右旋梵云难提迦物多。 故若准观佛三昧海经者。 即第一经观相品。 疏赤铜者。 即是小相好。 即第一随好。 言事爪则不染尘垢者。 亦第一好。 又第一好。 云一世尊指爪狭长薄润光洁鲜净。 如赤铜色。 故具此二疏般若波罗蜜犹如大火聚。 即龙树赞般若。 至胜热处当广引释。 疏四十一求法入火者三地有文。 又贤愚经云。 又复世尊过去久远无量阿僧祇劫。 此阎浮提有大国王。 名曰梵天王。 有太子名曰昙摩钳。 好乐正法四方求法。 周遍不获愁闷懊恼。 帝释化为婆罗门。 来诣王所。 王请就座为说妙法。 婆罗门言。 学之甚难。 云何便说。 太子审问。 答言。 若能作大火坑令深十丈满中炽火。 自投于中为供养者。 吾乃与法。 太子如教群臣谏喻令愍我等。 婆罗门曰。 吾不相逼。 若不尔者。 吾不说法。 王知意定令使乘八千里象。 宣告一切太子于是却后七日求法入火。 诸小王等远近皆集悲哀劝喻。 太子告言。 我于久远生死之中丧身无数。 人中为贪更相残害。 天上寿尽失欲忧苦。 地狱之中火烧汤煮等。 受无量苦未曾为法。 吾今以此臭秽之身为法供养。 云何止我将欲投火。 先请说法。 婆罗门为说偈云。 常行于慈心。 除去恚害想。 大悲愍众生。 矜伤为雨泪。 修行于大喜。 同已所得法。 救护以道意。 乃应菩萨行。 闻说法已便投火坑。 帝释并梵天王。 各执一手而叹之言。 一切生类赖太子安。 何为投火丧他父母。 太子答言。 为无上道不惜身命。 才投于火火变华池。 太子安然坐连华台。 诸天雨华没至于膝。 尔时梵天王者净饭王是。 疏如香城粉骨雪岭忘躯者。 下句即涅槃。 上句即大般若。 大般若文广。 今依大品二十七略引经云。 佛告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 求般若者。 当如萨陀波崙。 此云常啼。 欲求般若不惜身命。 闻空中声。 汝但东行莫惮劳苦。 即当得闻。 菩萨闻已作是念言。 令我东行何时何处当闻般若。 即住立啼泣经于七日。 空中有佛即语之言。 从此东行五百由旬有城名众香。 彼有菩萨名昙无竭。 此云法尚。 日中三时宣说般若波罗蜜。 心念欲往即得无量三昧法门。 诸佛慰喻忽然不现。 欲见法尚自念贫无以何供养。 遂欲卖身。 中路有城。 以魔蔽故。 并无人闻卖身之声。 唯有城中长者女闻。 帝释化为婆罗门云。 不要于人。 唯要人血髓用祀天神。 菩萨遂刺左臂出血。 割右髀肉。 复当破骨出髓。 时长者女楼上遥见下问其故。 答云。 我欲供养法尚求闻般若。 女遂止之。 许供所须。 与共同往。 帝释即时复天身云。 我相试耳。 欲求何愿。 答云。 与我无上菩提。 帝释言。 是佛境界非我所能。 更何所求。 答云。 乞令其身如故。 帝释许之。 平复如故。 释曰。 此即粉骨。 言香城者。 彼众香城七重。 欲往彼故。 又至彼城刺血洒地故。 言雪岭忘躯者。 即涅槃第十四圣行品明。 世尊昔在雪山。 修行为求菩提。 帝释化为罗刹。 去其不远遂说半偈云诸行无常。 是生灭法。 菩萨忽闻揽发举视。 遂见罗刹。 初疑其人。 若闻此偈不合受此可畏之身。 又思或于过去佛所曾闻。 寻往问言汝于何处得是过去离怖畏者所说半偈。 何处得此半如意珠罗刹言曰。 我饥讇言。 菩萨请言。 汝所说者义味不尽。 为我说终。 我当终身为汝弟子供给所须。 又言。 我今饥苦终不能说。 菩萨问言。 汝须何食。 罗刹答言。 我所饮者。 唯人热血。 我所食者唯人暖肉。 我飞行处处而不能得。 菩萨请言。 但为我说。 我闻偈已以身奉施罗刹又言。 谁当信汝。 菩萨答言。 释提桓因大梵天王得他心者。 诸佛菩萨以为证明。 次脱衣服以敷高座。 罗刹坐已为说余半偈云生灭灭已。 寂灭为乐。 罗刹又言。 偈已说竟。 当施我身。 菩萨是时深思此义。 若石若壁若树若道。 书写此偈后昇树投身而下。 未至于地。 虚空之中发种种声称叹菩萨。 上至阿迦尼吒。 天释复本身接之安置平地。 称赞善哉。 真是菩萨必成正觉。 愿见济度礼足而去。 因此乃超弥勒菩萨十二劫在先成佛。 言其类非一者。 如菩萨本缘经说。 虔阇那梨王爱乐正法广召贤达。 有婆罗门应召而至。 令王剜身千灯经停七日。 广集眷属遂剜千灯灯如钱大。 添满油竟请说偈法。 婆罗门说偈言。 常者皆尽。 高者亦堕。 合会有离。 生必有死。 闻竟然灯。 又发愿言。 愿成菩提然大法灯光明照于一切。 帝释问云。 得无悔耶。 答言。 不悔。 若不虚者平复如故。 言毕平复。 贤愚经第一。 亦有此缘。 名虔阇婆梨。 又有钉身千道。 涅槃二十七亦有卖身重法之缘。 恐繁不引。 八十经中普贤菩萨自说求法因缘。 第三地中亦说求法内外无悋。 疏俱舍论说。 昔有黄门救五百牛毁形之事等者。 与西域记第一全同。 彼云。 是屈支国旧曰龟兹国。 大城西门外路之左右各立佛像。 高九十余尺。 五年修设一大会。 西北渡河至阿奢理贰伽蓝。 唐言奇特。 相传云。 昔时此国先王崇敬三宝。 将欲游方观礼圣迹乃命母弟摄知留事。 其弟受命窃自割势防未萌也。 封之金函持以上王。 王曰。 斯何谓也。 对曰。 驾回之日乃可开发即付执事。 随军掌护王之还也。 果有搆祸者。 白王。 王命监国淫乱后宫。 王闻震怒欲置严刑。 弟曰。 不敢逃责愿开金函。 王遂发而视之。 乃断势也。 曰斯何异物。 欲何发明。 对曰。 王昔游方命知留事。 惧有谗祸割势自明。 今果有徵愿垂照鉴。 王深敬异情爱弥隆。 出入后庭无所禁碍。 王勅弟于后行遂遇一夫拥五百牛欲事刑腐。 见而怀念引类增怀。 我今形亏岂非宿业。 即以财宝赎此群牛。 以慈善力男形渐具。 以形具故遂不入宫。 王怪而问之。 乃陈其始末。 王以为奇特也。 遂建伽蓝。 或旌美迹传芳后叶从此立名。 疏四如说修行者。 此下余经云。 善男子。 若男若女具足四法谓名丈夫若有男子无此四法。 即不得名为丈夫也。 何以故。 身虽丈夫行同畜生。 如来调伏若男若女。 是故佛号调御丈夫。 疏又四相品即南经。 北经即如来性品卷当第四。 言四相者。 一者自正。 二正他。 三者能随问答。 四者善解因缘义。 前亦已引。 意云。 自正者。 明信三宝常住不移。 宁以利刀割断其舌。 终不说言如来法僧是无常也。 二正他者。 意云。 随机受法智小堪说无常等。 智大堪化乃可具说常无常等。 三能随问答者。 意云。 善知如来制听之意随问而说。 如有问言。 云何不施一钱得大施名。 佛言不食酒肉施以酒肉。 不饰香华施以香华。 无费一毫施名流布。 迦叶因言。 食肉之人不应受施。 便为广说断肉之制。 昔开三种乃为渐损其贪耳。 四善解因缘义者。 意云。 知佛有何因缘初不说深法不广制戒。 后方说之。 知未堪闻故先未说。 未有过失故不广制。 随过补之。 然此四相将为众生闻大涅槃。 为能开德通是利他。 若别说者。 初一自利。 自行非邪故名为正。 后三利他。 令离邪过故名正他。 此一正是利他行体。 后二化德能随问答。 明知法业自在随问巧答。 四达根性善知随机授化因缘上说就能开以说。 若就所开四者。 经云。 复次自正者。 所谓得是大般涅槃。 正他者。 我为比丘说。 言如来常存不变。 随问答者。 迦叶因汝问故。 得广为菩萨摩诃萨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说是甚深微妙义理。 因缘义者。 声闻缘觉不解如是甚深之义。 不闻伊字三点而成解脱涅槃。 摩诃般若成秘蜜藏。 我今于此阐扬分别。 为诸声闻开发慧眼等。 余广如彼经。 此中但取知其四事名丈夫耳。 疏。 虽是女人下。 亦是涅槃第九经末。 前广说女人之过竟。 便云。 善男子。 以是义故。 诸善男子善女人等。 听是大乘大般涅槃经。 常应呵责女人之相求于男子。 何以故。 是大乘经典有丈夫相。 所谓佛性。 若人不知是佛性者则无男相。 所以者何。 不能自知有佛性故。 若有不能知佛性者。 我说是等名为女人。 若能自知有佛性者。 我说是人为丈夫相。 若有女人能知自身定有佛性。 当知是等即是男子。 释曰。 此文证宗五性者都非丈夫。 若具四德不拣男女即丈夫矣。 疏然七丈夫总有多说者。 疏出其五。 一依瑜伽七丈夫。 即八异熟中除财位果以属外故。 八异熟义即当瑜伽第三十六。 此回向初已具引竟。 净行品中亦以略出。 疏。 依小乘七贤圣者。 如俱舍贤圣品。 离世间亦出七善知。 如梵行品已引。 疏。 于施行中略列诸田。 下疏文有三。 初随难略释。 二料拣诸田。 三总结经意。 今初。 言别人者。 谓资财人者。 即不思议境界经。 普贤菩萨云。 又复菩萨为护三昧随法施时不拣福田。 怨亲善恶持戒破戒富贵贫穷。 又复思惟。 施于富者虽无所用。 然我自应修习施行。 释曰。 即有财为别人也疏于中佛塔下。 第二料拣诸田有四。 一总立五田。 谓恩敬德悲苦。 二若敬田有病下。 辨其兼通。 言智论十四者。 论云。 复次三事因缘生檀。 一者信心清净。 二者财物。 三者福田。 心有三种。 若怜愍。 若恭敬。 若怜愍恭敬。 施贫穷下贱及诸畜生。 是怜愍施。 佛及诸法身菩萨等。 是为恭敬施。 若施诸老病贫穷阿罗汉辟支佛。 是为恭敬怜愍施。 释曰。 论唯此三句。 今有非恭敬非怜愍。 即上别人。 三总收为二者。 谓悲田摄苦。 敬田摄恩德。 四然此二田下。 彰其优劣。 于中有二。 一以二田对辨。 二唯就敬田以明。 前中三。 一约智。 二约境。 三约悲。 亦是三约心。 二约境。 初融心境故云以理御心。 今初。 成上以理御心。 则心无二。 况就于境而有分别。 即净名第一善德长者子章中。 长者子自于父舍设大施会。 供养一切沙门婆罗门。 及诸外道贫穷下贱孤独乞人。 期满七日。 时维摩诘入会诃之云。 当为法施之会。 何用是财施会为。 问曰。 何谓法施之会。 答云。 法施会者。 无前无后一时供养一切众生。 是名法施之会。 后广为说法施。 长者子发心解身璎珞价直百千上之。 不肯取。 再请受之。 分作二分。 一分施此会中一最下乞人。 持一分奉彼难胜如来一切众会皆见光明国土难胜如来。 又见璎珞在彼佛上变成四柱宝台。 四面严饰分明不相障蔽。 时维摩诘现神变已。 复作是言。 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 犹如如来福田之相。 无所分别等于大悲不求果报。 是则名为具足法施。 释曰。 既云无所分别。 即以理御心。 等于大悲亦同体悲矣。 又云施主等心施时以理御心也。 疏若直就境下。 第二约境敬胜。 言校量功德经者。 经云。 施畜生得百倍福。 施外道得千倍福等。 前已引竟。 又甚希有经云。 以七宝等供满四洲四果圣人。 及灭度后广起塔庙。 不如造[麸-夫+广]麦等佛塔功德。 乃至算数譬喻非比。 释曰。 此即四果尚不及佛。 明敬田胜也。 疏若就于心下。 第三约悲心说。 然探玄记引像法决疑经中。 乃至施佛菩萨声闻众生。 不如有人施畜生一口饭食等。 此是伪经。 故疏不引。 但取亲引于悲。 悲是菩萨根故。 悲为菩萨体故。 若无大悲非菩萨。 故净名亦云等于大悲。 故从敬则田强而悲心弱下。 即罗什法师释净名等于大悲之言。 而睿公不许。 但以心等故。 等即前第一义耳。 今取双成后二。 故云各有其美。 疏若等是敬田下。 第二但就敬中以论优劣。 以恩德田皆敬田故。 于中三。 一敬恩分别。 二若同是恩下。 恩中道俗分别。 如舍利弗请问经者。 经唯一卷。 问云。 何故如来说父母恩大不可报。 又言师僧之恩不可量。 其谁为最。 佛言。 夫在家者孝事父母。 在于膝下莫以报生长养育等。 以生育恩深故言大也。 若从师学开发知见。 此恩大也。 夫出家者。 舍其父母生死之家。 入法门中受微妙法。 是师之力也。 生长法身出功德财。 养智慧命。 功莫大也。 追其所生乃次之耳。 释曰。 若据经意。 前疏顺前意各自为重。 以二相望则出家为胜故。 言或约生色身等则优劣可知。 即顺经后意也。 三等是德田下。 就德田中普别分别。 引梵网经。 即菩萨戒云。 若佛子有出家菩萨在家菩萨及一切檀越。 请僧福田求愿之时。 应入僧坊问知事人。 今欲次第请者。 即得十方贤圣之僧。 而世人别请五百罗汉及菩萨僧。 不如僧次一凡夫僧。 若别请者。 是外道法。 七佛无别请法。 不顺孝道。 若故别请者犯轻垢罪。 疏又由主财田等者。 俱舍论云。 由主财田异故施果差别。 此即约分别门。 就于三轮皆具优劣。 主谓重心轻心等。 财谓好物恶物等。 田谓若敬若悲等。 疏然今此中下。 第三结示经旨。 三事即三轮。 广即约事。 深即约理。 融有二义。 一融上事理。 二以理融事。 重重无尽。 疏义多如此反腾前辞者。 即五失本中之一。 如初会说。 疏须达拏者。 此云善爱。 或云好爱。 经唯一卷。 说事甚广。 今当略引。 阿难请问。 佛说过去不可说劫有一大国。 名为叶波。 王号湿波。 无子祷神。 后乃有子。 内外欢喜。 号须大拏。 年十五六无艺不通。 纳妃名曼垣。 生一男一女。 太子广行惠施。 施王敌国行莲华白象与其怨国。 大臣瞋惧白王。 摈太子于檀特山。 太子出门一切皆施。 无拣车马亦为他乞。 太子负男。 其妃抱女。 至其山所。 山有道人名阿兰陀。 太子遂问道人。 云何可居止。 答云。 山是福地无处不可。 乃造草庵而居有拘留国十二丑婆罗门。 年四十方娶妻。 妻令求奴婢。 闻太子好施去山六千里而来求乞。 初遇猎师欲杀之。 云王遣迎太子猎遂放之。 见太子乞子。 太子自缚以施之。 其母不在。 母目瞤动左手复痒。 恐子不安遽归三问。 太子不应。 复问。 方答云。 我已施讫。 其妻闷绝良久乃甦放声大哭。 太子言。 汝忆过去提和竭佛时。 我为婆罗门子。 汝为女卖华。 我以五百金钱买汝五华。 汝寄二华以上于佛。 愿为我妻。 我时要汝莫违我意。 汝答可尔。 今何乱我善施心。 帝释知其心坚。 复化为婆罗门。 亦十二丑。 就其乞妻太子即施却来寄太子所。 太子怪问。 方答云。 我是天帝。 故来相试。 遂复天身令其求愿。 妻有三愿。 一愿卖我子还至本国。 二愿我子不至饥苦。 三愿我及太子早还本国。 帝释曰如汝所愿。 太子发愿言。 愿一切众生皆得度脱生老病死之苦。 帝释叹言。 大哉是愿。 非我所能。 更求何愿。 又愿言。 今且愿得大富常行布施。 又愿国王大臣皆思见我。 帝释言。 如意。 婆罗门将子归。 妇瞋何用王种别求奴婢。 遂外国卖子。 帝释诱引无有买者。 遂至本国。 国人识之。 白王。 王欲抱之。 啼不肯就。 问卖男人。 先言男银钱一千特牛百头。 女银钱二千牸牛二百。 王问。 何以女贵男贱。 答言。 王之后宫与王无亲。 出自微贱而受荣宠。 王唯一子。 逐之深山。 曾不眷念。 明知女贵男贱。 王遂令人追太子还。 付以宝藏恣其布施。 遂得成佛。 父即净饭。 母即摩耶。 妃即瞿夷。 男即罗睺。 女即现罗。 复成利母。 婆罗门即调达。 妻即旃遮那摩。 山上道人即目连。 猎师即阿难。 疏现庄严王如大庄严经。 疏又菩萨本缘经。 说一切持王施二子者。 经有三卷。 今当第一一半向后至第二卷一半向前。 然其缘起全似须大拏。 但彼施一男一女。 此施二子皆男。 又加乞眼。 略无王请归。 余多同也。 更复略引一切持王好施。 施王白象行莲华上力能敌国。 国人大臣皆悉恐惧。 又虑敌国来侵。 遂令摈王子于雪山。 山中施二子与丑婆罗门。 婆罗门卖之至本国。 祖王惊叹。 后帝释化为婆罗门乞妻。 王子施之。 便云。 汝妻端正。 恐为贼劫。 且寄于汝。 我要当取。 王子闻已默然受之。 复化婆罗门从之乞眼。 王子欲挑。 复止之云。 我今未用。 且寄汝处。 我要当取。 王子云我云何受二种寄付。 释知心坚还复天身云。 妻及目二物是我所有。 今且寄汝勿复施人飞空而去。 雨华称赞必证菩提。 疏然所施化实下。 第二料拣。 言如贤愚经毗沙门等者。 即第一经因梵王请佛说法。 佛辞众生垢蔽不如速灭。 梵王遂引昔缘劝佛。 昔无数劫为生求法。 乃至一偈。 身心妻子而用施与。 何不念昔而欲弃生。 过去久远于阎浮提。 有大国王号修楼婆。 领此世界八万四千小国。 初以财施后思以坚实法施遂募说者。 毗沙门王见欲往试变身为夜叉。 色貌青黑眼赤如血。 钩牙外出头发悉竪。 诣王宫门云。 我能说法。 王请入宫欲请说法。 彼云。 先以所爱夫人及所爱子。 与我食者乃与汝法王即以所爱夫人及儿中胜者与之。 夜叉食竟为王说偈云。 一切行无常。 生者皆有苦。 五阴空无相无有我我所。 王闻欢喜书写流布无有悔恨。 毗沙门遂复本身赞云。 奇特夫人及子犹存如故。 王者佛是昔为法尚尔。 今何速灭。 释曰。 此则妻子是实。 乞者是化。 疏此破菩萨执者。 如净名云。 十方世界中作魔王者。 多是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以方便力现作魔王。 故云破菩萨执。 二乞者是宝引摄论者即第十一。 梁论云。 或现种种本生。 由逼恼他及逼恼怨对。 令他相爱利益安乐心。 释论曰。 为化邪见众生不信因果。 令得正法离恶修善故。 化现种种本生。 如毗笋陀王舍儿与婆罗门。 非是逼恼他。 此儿是化作。 何以故。 菩萨无逼恼。 此人生彼人安乐故。 又如药藏菩萨。 令眉絺王与毗提诃王相逼恼。 此亦是化作。 后悉令相爱利益安乐心。 菩萨行如是事有何利益。 论曰。 生他信心为先。 后于三乘圣道中彼善根成熟。 是名菩萨甚深制差别。 三俱化可知。 四俱宝中二根熟者。 如一切施王施儿与婆罗门。 婆罗门鞭打持去。 至一树下更欲打之。 树神手拟婆罗门。 婆罗门即倒。 神欲断彼命夺王子送还。 王子告神。 请勿害之。 我若再还。 令我父王檀行不足。 即为不孝之子。 神遂放之。 此即妻子同行也。 尚须自舍身命。 岂有辞苦而退。 言生生行施处者。 即七十五释迦女瞿波昔缘中事。 当时妙德童女欲事太子。 太子要云恐其为障修菩萨道。 彼女意云。 我无染心请为主者。 偈白太子中有偈云。 无量劫顶戴广大金刚山。 若能眷纳我。 甘心受此苦。 无量生死海。 以我身肉施。 汝得法王处。 愿令我亦然。 若能眷纳我。 与我为主者。 生生行施处。 愿常以我施。 释曰。 斯皆根熟之者。 疏若依璎珞十五轮王者。 即三贤十圣等妙二觉。 至随好品当广分别。 此中即三禅梵王。 若依大丈夫行论中。 菩萨喜乐过于世间。 及二乘涅槃。 此论有二卷。 或单云大丈夫论。 广说世间胜乐之事皆不及菩萨。 见乞欢喜末举解脱之乐亦不能及。 即过二乘也。 疏瑜伽三十九云。 又诸菩萨于施障及对治者。 于中初标。 二列障。 三明治。 前二具论文。 对治中略取论意耳。 然论文繁广收义无遗。 论后结云。 如是菩萨四种施障。 当知四种能对治智。 对治于彼。 一者觉悟。 二者忍受众苦。 三者遍知颠倒。 四者见一切行性不坚牢。 是诸菩萨由前三种能对治智。 决定堪能正行惠施。 由后一种能对治智。 能正摄受施福胜果。 当知亦名菩萨巧慧而行布施离相也。 疏先绝我想者。 即欢喜行中。 疏一不于法体起增减者。 一切法体不出有无。 定有则增益。 定无则损减。 四于诸法义离断常者。 就一有上。 即有常无常义。 从缘而有。 即是无常。 不从缘有。 即名为常。 五三有器界唯识顿变。 名为影像。 为生所依。 想即是心非想非心。 此释六于法本遗心非心想。 以上诸句皆有想言。 一切诸法皆想所持通是有心之义。 心为法本故。 忘心即为非想。 今并遣之故。 云六于法本遣心非心想耳。 疏有即空故者。 约缘有明二空一味等无差故。 约真如说皆无有义。 然法相所立。 依他缘有。 圆成性有。 今明缘有故非有。 二空为性。 性即非有。 言无无想乃有多意者。 略有五义。 初一遣无物之无。 如虚空龟毛兔角等。 二明缘有即无。 净名云色即是空。 非色灭空。 色性自空明有即无故。 此明非灭色空也。 三明遣无为有。 四遣无为非有。 三四俱遣以空为有义。 五者上四遣病明非有。 此句显实明非有不碍有故。 故下释云非有非非有矣。 此引证也。 此非非有即是非无。 但言非无含义则少。 言非非有含义则多。 但言非无。 得前二义后之二义。 言非非有。 方始终摄也。 然第一义即古人云。 我言非有者。 但言非是有。 非谓是非有。 五明有即空故非有。 空即有故非非有。 上之五句但顺经文以为二句。 此下总遣四句合上即俱句。 相夺即俱非。 有无之本既无俱句非俱何立。 未对释结句非非想。 中唯取第四意耳。 亦可兼于第五不碍想耳。 次对双显缚解者。 以分别为缚。 无分别为解也。 疏次对双显。 二业者。 即思及思已而为二也。 后对亦双明缚解者。 有心则生死波浪故非心回向。 无心则同乎外道故非无心回向。 此即无不碍有义。 又以无心下。 拂迹以明前意。 言有心为非有者有起动也。 言无心为非者无观照也。 此即寂不失照。 后意则寂乎唯寂。 二皆有理。 疏若本无缚其谁求解者。 即闇用净名。 不二法门中宝印手菩萨曰。 乐涅槃不乐世间为二。 若不乐涅槃不厌世间则无有二。 所以者何。 若有缚则有解。 若本无缚其谁求解。 无缚无解则无乐厌。 是为入不二法门。 疏傥然无寄理自玄会者。 此言出肇公百论序。 彼有二对。 具云。 其为论也。 言而无当。 破而无报。 傥然靡据。 而事不失真。 萧焉无寄。 而理自玄会。 反本之道。 着乎兹矣。 释曰。 此通说论旨。 前对不失事。 后对不失理。 虽不据说于事理。 而契当于事理。 今疏合其二对但取不失于理。 以是离相回向故。 傥者俶傥。 广雅云。 俶傥者卓异也。 谓无所依据。 卓异系象而暗与理会矣。 疏三世求生不可得故者。 即总显文意。 是中论三时门。 从无而有故名为生者。 立生之理。 下别出三世求不得生相。 已生未生正生为三。 已未不生理易彰显现在正生理隐故。 以不住故过未分之。 则无现在之正生也。 正同净名。 若过去生过去生已灭。 若未来生未来生未至。 若现在生现在生无住。 以无住故即属已未。 从为生之理下。 结成无生。 疏静论语识智者。 然依智不依识。 识是戏论。 依智是寂静今并双非。 则不可以智知。 不可以识识矣。 即法四依。 四依之义下文当释。 疏第二不碍随相中文三。 一总辩来意。 二言随相下正明不坏之相。 言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 即中论四谛品下。 更偈云。 一以世俗谛。 二第一义谛。 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 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 前已引竟。 三然俗是真俗下。 融上二谛成无碍义。 疏今初然随相之名下。 疏文有二。 一辩来意。 二略显十义下。 正明离相受回向名。 前即假徵。 此下解释。 于中二。 先总。 后一过世八法下别。 各随所趣立彼岸别。 今初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此之八法即世间法。 八法不动名不动岸。 二依蕴计我故有二我。 若离二我名为解脱。 三寻伺即言语道。 道是因故实际绝言故。 四念想观除为实智故。 五身见以为烦恼障本故。 但能断便是有余。 六苦依身即为依处。 智所依身身智俱亡为无余也。 七施等即是所作善行故。 八菩萨出有入无。 而无染故为无住岸。 九证于法身是无漏界故。 十生住异灭即是有为世间之法。 觉心现量生灭流注无有自性。 故成自觉圣智岸也。 疏菩提性净下。 此有二菩提。 一性净。 二圆净。 从缘起者即是圆净。 圆净复二。 一明缘起。 万行为缘故。 二明性起。 全是真如性净功德之所显故。 又缘起无性即性净故。 广如出现。 此亦法华云。 诸佛两足尊。 知法常无性。 佛种从缘起。 是故说一乘义耳。 前已广引。 从若业依身下。 释不于身中而有业。 第七回向。 疏今初。 牒名中四。 初正释名。 二此从下得名。 三故本业下引证。 四即以无贪下。 出体性。 三中三。 一引经。 二名无下会今文。 三有云下释彼经。 先叙异说。 后应云下正释义。 般若方便即净名。 及今经七十九中之意下当广释。 恶父母者。 无明贪爱。 即楞伽第三经云。 尔时大慧。 菩萨白佛言。 世尊。 如世尊说。 若男子女人。 行五无间业。 不入无间地狱。 世尊云何男子女人行五无间业不入无间地狱。 佛告大慧。 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吾为汝说。 大慧白佛言。 善哉世尊。 唯然受教。 佛告大慧。 五无间业所为。 杀父母。 及害罗汉。 破坏众僧。 恶心出佛身血。 大慧。 云何众生母。 谓爱更受身贪喜俱如缘母。 立无明为父。 入处聚落。 断二根本名害父母。 彼诸使不现。 如鼠毒发究竟断彼名害罗汉。 云何破僧。 谓异相诸阴和合积聚。 究竟断彼名为破僧。 大慧。 不觉外自共相自心现量。 七识身以三解脱无漏恶想。 究竟断彼七识佛名为恶心出佛身血。 若男子女人。 行此无间者。 名五无间事。 亦名无间等。 偈言。 贪爱名为母。 无明以为父。 觉境识为佛。 诸使为罗汉。 阴集名为僧。 无间。 次第断。 是谓五无间不堕无间狱。 释曰。 言如鼠毒发者。 西方有鼠啮人甚毒。 毒在身中。 其疮虽差。 忽遇雷声。 其疮还发。 使亦如之。 忽遇境雷则还动发。 余可知。 不灭痴爱下。 释一合相义。 即净名须菩提章。 二乘之人灭痴得明。 灭爱则脱。 今了一性故不灭之体即明脱。 知理无二即是契合。 合无合相方是真合。 疏然其前十下。 料拣。 言前十一一遍从中十者。 从佛境生小等。 从法境生小等。 从余八亦然。 二中十一一能生后十者。 从一佛境能生檀等十度。 从法生十度。 余八亦然。 三后十一一容具前十者。 谓布施等有小有大。 或一或二或三或四。 或具足十。 不必皆具。 故云容具。 戒等九度于前十亦然。 四前十一一该后二十者。 谓从佛境起小施。 或从佛境起大施等。 或于佛境起小戒。 或从佛境起大戒等。 理即昭然云思之自显。 疏上六皆巧便殊胜者。 通即七种最胜成波罗蜜。 初会已具。 然最胜亦名殊胜。 前虽已释。 为对经文须知总意。 言巧便殊胜者。 彼当第五云要无相智所摄故。 故上六句皆无相智。 言次五清净最胜者。 彼当第七云谓要不为二障间杂。 别中一无法执及了唯心离所知障。 三见性空无烦恼障。 次有三心即安住殊胜者。 彼当第一谓要安住菩萨种性。 次有二心。 即回向殊胜者。 彼当第六谓要回向无上菩提。 今言善决诸义具三回向者。 决智决悲决实际故。 次有一心。 即意乐殊胜者。 彼当第三谓要悲愍一切众生。 后之二心依止殊胜者。 彼当第二谓要依止大菩提心。 上显施中即事业殊胜者。 彼当第四谓要具行一切事业。 具上七下结成前义。 故唯识云。 要七最胜之所摄受。 方可建立波罗蜜多。 以上释经文同符契。 疏善趣贤首位之行者。 圆融十信位也。 种性即十住。 解行虽通三贤。 今正取行向二位故。 故解行发心在于十行。 发回向心故。 疏密迹力士经第二具说者。 亦至第十回向明之。 庄严论亦引此经者。 论当第六偈。 菩萨自成就。 如前义应知。 声有六十种。 是说如来事。 长行释中具引佛秘密经。 佛秘密经即密迹经耳。 并至下明。 疏复有处说六十四音等者。 瑜伽等说有八转者。 疏文但举其唐言之名。 今兼显梵音。 西域国法。 若欲寻读内外典籍要解声论。 此八转声方知文义分齐。 一补卢沙。 此是直指陈声。 如人斫树指说其人即今体声。 二补卢衫。 是所作业声。 如所作斫树故云业也。 三补卢崽拏。 是能作具声。 如由斧斫故云具也。 四补卢沙耶是所为声。 如为人斫故云为也。 五补卢沙[多*页]。 是所从声。 如因人造舍等故云从也。 从即所因故。 六补卢杀婆。 是所属声。 如奴属主故云属也。 七补卢铩。 是所于声。 如客依主故云于也于即依义。 瑜伽第二。 名上七种为七例句。 以是起解大例故。 唯有梵语声论八转。 更加醯补卢沙。 是呼召之声故云呼也。 然此八声各有三种。 一男声。 二女声。 三非男非女声。 此上具约男声说之。 以梵名丈夫为卢沙也。 疏是八转声各具八德者。 即八梵音。 贤首品已明。 今当重说。 一调和者。 谓大小得中故。 二柔软者。 言无麁犷故。 三谛了者。 亦云最好如迦陵频伽等故。 四易解者。 亦云易了。 言辞辩了故。 五无错谬者。 亦云不误言。 无错误故。 六无雌小者。 亦云不女。 其声雄朗故。 七广大者。 亦云尊慧。 言无战惧故。 八深远者。 脐轮发生故。 如来具此八转之音。 疏若将此下属前佛果者。 会异释。 即刊定记释二段皆属于佛果。 故今明修菩萨行及近善友非属佛耳。 疏八云非一非异者。 即十通中等者标示也。 故彼通中广说非一异义。 从以了一切下。 出非一异是神通相。 若一向非一各互相碍不能相作。 若一向非异无二可得。 将何相作。 以非异故一理融通。 非一事故得相作等。 疏又非一异应成四句者。 一非一。 二非异。 三非非一非非异。 四非亦一亦异。 十忍当说。 疏初之三句显胜妙生者。 即前十度章中引唯识释前三为增上生。 道感大财体及眷属故。 其胜妙生即增上生。 名异义同。 后三决定胜道。 疏六正助无违者。 即经业道不违业。 业不违业道。 俱舍业品云。 俱得名尸罗。 一妙行。 二业。 三律仪。 四唯初表无表名别解脱。 五业道。 六释曰。 此有六名。 今此即当第六。 彼论疏释云。 又此初念亦名业道第六名也。 本求戒思。 今曰。 究竟依业畅义立业道名。 谓戒前之思名之为业。 初念戒体名之为道。 思所履故。 业家之道故名业道。 故初刹那名别解脱。 初弃恶故。 亦得名为别解脱律仪。 能防非故。 亦得名为根本业道。 畅思起故。 第二念等不名业道。 非畅思故。 名为后起。 根本后故。 今疏全依俱舍论文故不更引古来异释。 疏此之事事所以无违下。 出事事无违因。 略出三因。 一法性融通门。 二缘起相由门。 上二即事事无碍义。 三直语同一缘起。 通事通理非无碍义。 如覩一叶落知天下秋矣。 言亦由后二段令此无违者。 后二即事理无违。 及理理无违。 由此故令事事无违。 谓既同一味事。 复即理由事即理理融于事故。 得事事无碍故无违也。 疏然上三段无违下。 重总料拣。 于中二。 一同异类料拣。 二开此则有下句数料拣。 但就刹众生以成诸句。 初根本四句。 二刹上理事成四句。 三约众生上理事成四句。 上二三两四句但是事理无碍。 四以刹事对生理为四。 五以众生事望刹理成四。 此后二四方成事事无碍。 疏上二四句各初及第三等者。 以事理相望。 唯就同类即得成故。 言各二及四。 虽非无碍。 亦不相违。 义如上说者。 以二四皆是不即故。 非无碍言亦不相违者。 由上同一缘起故。 由不坏之事不变之性皆同一缘起故。 疏此中初二句。 是理理无违者。 一刹无性即众生无性。 二理同故言。 以无可即亦无可违者。 释第二句是理理无违义。 疏第四句虽非无碍亦不相违者。 第四不碍两存故非无碍。 而亦同是一缘起故。 及第五四中亦不相违。 皆同前二三四句中。 亦不相违。 疏第五四句等者。 言此中初及第三句是。 第二段理事无违中。 异类事理相望者。 以将刹望众生无性。 众生与刹是异类也。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五十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9:01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fojing/2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