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五十六 内容: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五十六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述疏。 四种姓胜。 疏文有四。 初牒名嘱经。 二于中又二下开章别释。 三由上四义下。 结归第二重总。 四上云二种加下。 结归第一重总。 以具二加。 加金刚藏故。 于中先结二加。 后今此具德下。 结加金刚藏。 前中言有法所依之身者。 谓具相好身未成佛时已有故未是果。 后依身修起方名为果向约四胜中第四胜。 则释师子法。 以别开二义唯法一字名为法家。 余则生家。 今为二加则单取释师子为身加。 总取释师子法为具果加。 疏第二偈加所为。 疏中二。 初总辩意。 二文中下总科三义藏即胜妙行下。 嘱经别释。 今初令开法藏示显现故。 疏是说所依者。 依佛神力说故。 故论云此偈中何故令显承佛力说。 答有众生于如来所生轻慢想。 以自不能说请他而说。 为遮此故显是承力非佛不能言开胜藏。 一句是总者即开此法王最胜藏句。 然此胜藏属于如来故。 云开法王藏义藏即是地体。 字藏即是地相。 疏染净无碍故云神力者。 谓经但云胜论詺为上者。 神力胜故。 疏会释谓。 不住道处生死而不染不碍涅槃。 在涅槃而不证不碍生死。 是为染净无碍。 又论但云行为助道其证不住。 疏例论释以义顺故论举一隅耳。 疏如是显示深妙胜上之义者。 总结义藏深即助道助道能穷实故说为深妙。 结证道。 胜上二字同结不住。 论经云上。 今经云胜。 论结双明胜上。 二字藏者即诸地广智。 及分别说。 若望经文分别说言通说二藏。 以论经云分别智地义一句为字藏。 今取文同故合第三句四字及第四句三字当之。 疏若得上加则法宝入心成闻持者。 正顺解脱月双叹人法请。 说此不思议法。 此人当得如来护念而生信受。 由法胜故则得佛加。 得佛加故法宝入心。 法宝入心即是闻持。 既由法胜故加。 明是举法胜益以请。 疏后一偈转生时胜益。 疏文有六。 初显意总科。 二论经但有下会通二经。 三此中大意下总显文意。 四以难不障闻下。 以论释文五上顺论释下。 别申意趣。 六问若依下。 问答料拣。 初中言即具坚种人。 谓具金刚种。 虽在八难而得闻经。 以彰闻经益之深远。 种子无上故。 地狱天子三重顿圆。 疏今经堪受即决定信义者。 正会释也。 若无信心在善道中。 尚不得闻况恶道耶。 故次辩大意。 若有信心难处尚闻。 况非难处。 疏以难不障闻故云虽也。 下第四以论释文。 于中但释前半后半。 总科之中以出大意竟。 就释前半中。 疏文有二。 先总明。 后别释。 今初此言有二意。 一者成上所以。 不问难不难者。 以不信障闻非难障闻故。 二者即蹑此意以释虽字。 虽者纵夺之词。 言含得失。 八难是恶而不障闻故。 虽难而非难也。 言海水劫火即是转生难处者。 即总指经文。 释论转生之义。 疏大海即是恶道下。 第二别释也。 先释海水堪闻以龙宫有经故。 龙至佛会故。 后劫火中释火中闻经。 疏有文五。 一正以释经。 二会释论文。 三以论会经。 四释论等字。 五会长寿宽狭。 初文可知。 疏此即指二禅下。 第二会释论文。 以论云光音天已上故。 疏然二经中文皆巧略下。 第三以论会经。 言巧略者下云若具应言即显经意。 文中是略而云巧者。 下云举初摄后对水成文此即巧也略义可知。 疏等言等取下。 第四释论等字。 于中二先显论包含。 劫尽有三。 谓水火风。 火坏初禅。 二禅已上得闻水坏二禅三禅已上得闻。 风坏三禅四禅已上得闻故。 劫火言亦是火劫异水风劫故。 论经云劫尽火中者。 正取二十住劫已终。 又十九劫坏有情竟名为劫尽。 一劫坏器名为火中。 疏今举初摄后下。 二显经之巧。 举火劫摄于水风显义巧也。 对上海水而云劫火。 显文巧也。 此言初对长寿天。 所以得闻者以彼有天曾从佛闻而为说法故二能下就佛而听法故。 如初列众处说。 皆由信故难不为难。 其为难者未曾闻熏耽禅味故。 疏按智论等下。 第五会长寿宽狭。 即智论三十八云。 长寿天者。 谓非想非非想天处。 八万大劫故。 或有人云。 一切无色定通名长寿。 以无形可化故。 不任得道常是凡夫处故。 或说无想天名为长寿。 亦不任得道故。 或说从初禅至四禅。 除净居天皆名长寿。 以着禅味邪见不能受道。 故上即智论等言。 等取梁摄论及成实论。 皆同智论第三师说。 上诸论意皆以上二界寿长。 又耽禅味不任受道。 故为难处。 今有信心并非是难。 此上明长寿天竟。 疏今不取初禅者。 明论小狭二因故除。 一有觉观义通余处。 二正烧者正顺论文。 若说初禅为长寿天难。 无由得说火劫。 今火烧初禅初禅无人故。 约二禅已上得闻长寿之难得闻。 疏上顺论释下。 第五别申意趣。 于中二。 先结成论意。 后理实八难下。 正申别旨。 于中又二。 先通八难。 八难虽则不具不唯有二。 谓论已有二。 加佛前后为三。 海兼地狱为四。 修罗兼鬼为五。 以五趣明义修罗亦鬼摄故。 其生聋盲正绝见闻不可说闻但潜益耳。 忽令生于耳目亦容见闻。 世智辩聪亦不妨闻。 疏今经但云火中者。 二别释火中之言。 即法华中意在华藏品已引故。 华藏云劫烧不思议所现虽败恶其处常坚固。 即明火中闻也。 火浣之布。 火中之鼠。 炎铁团内而有虫生。 众生业殊岂妨火中闻法。 方对海水之内正在其中。 疏问若依前义下。 第六问答料拣。 先问可知。 后答中三。 初以义正答。 二会释经文。 三结劝引证。 今初然戒能防非止恶。 近得人天之身乘者理运弥载远证涅槃之果。 为功不等益有浅深。 故美乘而轻戒。 然戒有随相离相。 三聚尸罗体即是乘定慧。 若有漏取相亦不能运出。 今以随相律仪不动不出。 不得称乘定慧。 了知性相动出名乘。 各举一边以美乘妙。 一乘缓戒急者。 事戒严峻纤毫不犯。 三种观心了不开解。 以急戒故人天受生。 或随禅梵世耽湎定乐。 世虽有佛说法度人。 而于此类全无利益。 设得值遇不能开解。 震旦一国不觉不知。 舍卫三亿不闻不见。 着乐诸天及生难处不来听受。 是此类也。 譬如禁系之人。 或以财物求诸大力。 申延日月冀逢恩赦。 在人天中亦复如是。 冀善知识化道修乘即能得解脱。 若于人天不修乘者。 报尽还堕三恶道中。 百千佛出终不得道。 二乘急戒缓者。 是人德薄垢重烦恼所使。 是诸事戒皆为罗刹之所噉食。 专守理戒观行相续。 以事戒缓命终即堕三恶道中受于罪报。 于诸乘中随何乘强。 强者先牵。 若一乘强即闻华严等。 三乘戒俱急者。 谓具持众戒理事无瑕于诸妙乘观念相续。 即于今生便应得道。 若未得道此业最强。 强者先牵必昇善处。 随戒优劣欲色等殊。 随乘胜劣运出亦异。 若一乘急即于人天身中闻华严等。 四乘戒俱缓者。 谓具犯众戒。 又复无乘。 永坠泥犁失人天报。 神明闇塞无得道期。 展转沉沦不可度脱。 疏今海水劫火下。 第二会释经文可知。 疏勉旃下。 结劝引证。 引证即涅槃第六。 因明菩萨忘犯护法。 迦叶菩萨白佛言。 世尊如是菩萨摩诃萨。 于戒极缓本所受戒为具在不。 佛言。 善男子汝今不应作如是说。 何以故本所受戒如本不失。 设有所犯即应忏悔悔已清净。 乃至云善男子。 于乘缓者乃名为缓。 于戒缓者不名为缓。 菩萨摩诃萨。 于此大乘不作懈慢。 是名奉戒为护正法。 以大乘水而自澡浴。 是故菩萨虽现破戒不名为缓。 释曰。 此意唯以大乘为乘。 今疏文意亦取大乘正法为乘耳。 故结劝云留心法要。 旃犹之也。 疏第二一偈教说分齐也。 疏文分五。 一总显文意。 二言渐次下。 释总名。 三云何为三下。 列名出体。 四胜智道者下。 随文解释。 五问答料拣。 三中观者所谓观解。 始心拣择名之为观。 依解得实名之为证。 证心清净解脱成德说为修行。 如金清净为庄严具。 从此即十地之中下出体。 体即三智。 远公更有一释。 云解行为观。 初地为证。 二地以去说为修行。 今以论意皆言十地观等故唯依前释。 疏即观行渐次者。 疏文有二。 先取论意总释。 后谓说诸地若加行观下。 引论辩其观相。 今初道者因也者。 以胜智为地智因故。 以道为因道即加行。 若远公意詺三慧为智。 渐增为胜。 虚通曰道。 就辩观相中。 观为能观。 依止理为所观。 理智相应能生后地。 而远公云始观为观。 正住名依止。 地中满足起后为能生。 此三自为观中渐次。 似非论意故。 疏不依但以加行为证渐次耳。 疏以后得智要由证真方能了俗等者。 证真竟方能了俗故为渐次。 故三渐次唯证一种当证。 上论自云三心以为渐次。 余二以自望他而为渐次。 疏问地地正证者下。 第五问答料拣。 于中先问。 后古德下答。 于中二。 先举贤首释。 后此亦顺理下。 疏为会释。 以刊定取唯识意约德异故。 有十亲证破智明昧故为会释。 二义俱取于中二。 初句总标。 二别会。 今初言此亦顺理者。 非是不许彼之正义正义即唯识意也。 故云此亦顺理。 彼疏有二。 先难古释。 后申正义。 难古有三。 一难云。 谓境智互相如。 约智证十如。 何不境智互相如约境证一如。 二难云。 加行后得非亲证。 可说彼智有明昧。 正体缘如不变影。 何得说此有明昧。 三难云。 能证有分限。 所证无分限。 以限证无限境智岂相如。 下出正义云。 应知亲证之言。 但望当地加行后得故名为亲。 不望后地说为亲证故不相违也。 于义可知。 今当为古德先通此难。 一者我许有十如则应如所难。 我唯立一如何因为此难故应顺语答第一云境智互相如说智十遍证。 境智互相如约境惟一证二。 答第二云。 汝证十如不变影一如而说为十如。 我证真如不变影。 何妨一智十亲证。 三酬第三有其二意。 一随难通。 以能随所证不许有明昧。 以所随能证真如应是智。 二者反难云。 真如无分限不许有明昧。 真如体不异十德何由成是则前难未为切要。 疏故唯识下。 第二别会释。 于中四。 一举唯识正义。 二借文通义。 三反难成立。 四以喻显示。 今初唯识正答如无异难刊定。 傍此而斥本师。 然唯识疏中释云。 真如实无别。 随其所证。 所生能证胜德假立十种。 释曰。 既云所生能证胜德假立十种。 早有智明昧义矣。 疏又云虽初地中下。 第二借唯识文通贤首义。 然唯识论此一段文自明废立。 应有问言。 初地之内不达十如。 应无发趣之果能达后后相及得果。 若已通达何不齐证真如十德。 故今答云达即齐达。 证行未圆故行位有十。 故有十种圆满真如。 乃至如来十皆能了。 如辩中边论广有分别。 言能证者。 由于行圆。 后后地行别别渐圆。 岂非约智有昧明义。 虽彼疏释本为废立。 即以此义可通明昧故得引之。 以非证论中通真如无异之义故。 今疏云亦约能证有明昧意也。 疏若唯取所证下。 第三反难成立。 此有二难。 一初地未证难。 如有十德初唯证一岂是证如。 二不通本难难谓本难云。 如本无异何有十证。 今云当地证于一德名亲证者。 无异之难岂得免耶。 疏如人观空下。 第四以喻显示。 眼有小大空无差别。 是故生公依于此理立顿悟义。 明唯佛悟证如穷故。 十地圣贤皆为信境未全证如。 故云夫称顿者明理不可分。 悟语极照以顿明悟。 义不容二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 理智兼释谓之顿悟即斯意也。 虽逈异常谈亦为系表之玄矣。 疏自下第三许说分齐。 疏文分二。 先显意总科。 后今初下。 依文正释。 于中二。 初释说仪。 后释说意。 前中二。 先举论释经。 后观十方佛下。 疏释论自有二意。 一以无慢对佛。 不偏对机。 佛请不说便是自高。 今承力说安敢慢乎。 二亦可下。 意欲显通。 却以无慢对机。 不偏对佛。 疏欲令大众下释说意。 疏文有四。 一依经释。 然疏示说正地该通二大。 远公以示说为说大。 正地为义大。 乃成穿凿。 二若准论下。 引论释。 三以前说主下疏释论经中重增之言。 四如何得此踊悦下显喜意。 于中四一徵以总释。 二义名所以下释二大名。 三闻于二大下。 结成踊悦。 四然二大体下彰其体性。 于中二先总标。 后远公下别显二师。 远公云。 证道所表即是地法者。 证道约人契会地法本自有之。 犹十二缘以法就人三世流转。 废人论法性相常定。 疏贤首下。 此师文三。 初正明二大。 二然其后解下。 对前拣异。 三古德因此下。 明可说不可说。 于中二。 前总后别。 前中言下论自明者。 论意因分为可说。 果分不可说。 举论此文即夺古德。 从非无眉目下。 纵成古义妙理无妨故。 疏于中初就义大下。 第二别释。 于中三。 初标章。 二别显。 三融通。 疏义中有三下。 别显言可以标举令人知有者。 总显三意为义大皆可标举。 如前七偈即其事也。 不可指斥者。 文云言说不能及是也。 疏二约证处等者。 如鸟足所履之处。 以喻所证。 而言此处非有非无即为可说。 为迹之处不可显示名不可说。 疏三约本智等。 谓以空中鸟迹喻于证智。 说有空中之迹即是可说。 不可示其长短大小即不可说。 疏摄论云无分别智离五相者。 双证说不说义。 即无性摄论第八增上慧品。 第九论曰此中无分别智。 离五种相以为自性。 一离无作意故。 二离过有寻有伺地故。 三离想受灭寂静故。 四离色自性故。 五离于真义异计度故。 离此五相应知是无分别智。 释论曰。 依智自性说离五相。 由遮诠门说智体相。 以表诠门不可说。 故遣分别门无分别智。 其相可了。 若异此智应有分别。 何有分别。 谓后广说无作意等。 若无作意是无分别智者。 睡眠醉等无所作意。 应成无分别智然不应许。 由离功用应得无烦恼故。 若二是者第二静虑已上应成无分别智。 若三是者此智体相难可成立。 以彼离心无有心法故。 若四是者应不成智。 如四大所造故。 若五是者。 此智不成是无分别性有分别故。 论颂云。 诸菩萨自性远离五种相。 是无分别智不异计于真。 释论云。 前三句遮五。 第四句正说自性。 已上引论。 今疏中言睡眠醉等略举五相之一。 等字二义。 一者等取余四。 皆为证成第三约智耳。 二者等于无想定及无想报。 以五位无心略举二故。 第五灭定第三相中自拣竟故。 从以直诠不到下。 即释论意具如上引。 上句即不可说。 下句即可说义。 又上三义且从别义配果海等。 而实三义俱通果海理智等三。 皆可标举不可指示。 寄言遣言。 约遮约表思之。 又上三义明说不说更有二义。 一约自体真法互相显现名为可说。 如经云智起佛境界等。 谓以如显智。 以智显如。 名为可说。 不可以此性相别取名不可说。 二者情实相对。 以情望实情外有真可以谈说。 据真就情真外无情用何起说。 疏是出世间故不可说者。 以后得智必由证真故。 是出世如何可说。 观中行相言不至故者。 以修中观必称性修性出名言故不可说。 故弥勒云。 种性麁相我已略说。 诸余实义唯佛能知。 疏又诸法自相皆不可说。 诸法共相皆是可说者。 此依因明论。 谓一切法上实义皆名自相。 以诸法上自相共相各附己体不共他故。 若分别心立一种类。 能诠所诠通在诸法。 如缕贯华名为共相。 此要散心分别假立是比量境。 一切定心离此分别皆名现量。 如第十唯识疏说。 然就说大中约加行智傍出此义。 以其加行观法广故。 通意言观故傍出也。 疏又果海离缘下。 上说不说通其六重。 此下六重相望则初后唯一中间具二。 疏此上不可说下。 第三融通于中二。 先正融通。 二引证。 今初以真理普遍故者。 真理不可说普遍于事是故可说。 言以缘修无性故者。 缘修即可说。 无性故便同真理不可说也。 疏是故下引证。 先引当经。 即末偈我今说少分。 疏涅槃亦云下。 二引他经即涅槃北本二十一高贵德王菩萨品。 说十功德中。 第一智慧功德因辩修行大般涅槃。 闻所未闻。 瑠璃光菩萨从东方不动世界满月佛所。 而来问佛便明至不至义。 世尊以生不生等释成至不至义。 略有六句。 四句是複。 一不生生不可说。 二生生不可说。 三生不生不可说。 四不生不生不可说。 二句单云。 五生亦不可说。 六不生亦不可说。 今略释之。 第一句未生之法名为不生。 有可生性名之为生。 既不生为他所生。 故不可作不生说也。 第二句谓生相能生可生之法名为生生。 今生相不能自生。 既不自生何故生他。 故不可作生生说。 第三句谓生相能生未生之法名生不生今由不生无漏。 故不可作生不生说。 第四句谓未生时无有生事名不生不生。 如虚空未生之时无有生事。 不能令生有漏之法。 既未生时无有生事。 若有缘会则能生耶。 故不可作不生不生说也。 五生相是生不能自生故不可说。 六未生是不生缘会便生故不可说。 言有因缘故亦不得说者。 经云有十因缘则可得说。 远公二释。 一以十二缘生。 前十共为生支之因。 二者即地持等十因。 谓一随说因。 二观待因。 三牵引因。 四摄受因。 五生起因。 六引发因。 七定异因。 八同事因。 九相违因。 十不相违因。 释曰后义为善。 广如唯识等。 然彼经中广解不生等相。 今但略引证说默之旨。 故不广具。 第二正申偈中。 疏今初正显地智微妙之相下。 疏文有三。 初定所显之法。 二于中论经下。 略会论经。 三言微妙者下。 牒文解释。 今初以远公意明初三偈半显佛法微妙。 后有三偈。 举彼佛法显地出言。 故今拣之。 明初三偈半亦是显于地智微妙非说佛果。 于中三初总标是地智。 二引证。 三结弹。 疏故论云下。 二引证也。 文中五。 一问。 二依智地故论答。 三依者据也疏释。 四云何知下论重徵。 五上来下论自释。 然论但云上来所说皆依智地。 后复所说亦依智地。 第六偈言智起佛境界故。 释曰论无本分请分等言。 今疏义加耳。 此论引三节文。 谓一上来。 二者后说。 三即今偈本分即前标举。 地体相是请分。 谓解脱月大众如来皆请说十地。 解脱月请经。 云何故说地名。 而不为解释诸地妙义趣。 是众皆欲闻。 大众请经云辩才分别义说此最胜地。 如来请经云诸地广智胜妙行。 以佛威神分别说。 如是等文皆是十地之智地耳。 非佛果也。 疏后说分等者。 即论后复所说意云酬请。 既说十地法门。 明知许说分齐。 亦说十地之深义耳。 疏即今此中等者。 此经第六偈即论经第四指语全同。 意云。 智从佛境界起。 所起之智即是十地。 故下释云。 智者是地智。 起者以何观。 以何同行。 能起此智。 此下释佛境界言。 次前论云。 此偈示现思慧及报生识智。 是则可说此智非彼境界以不同故偈言智起佛境界故。 意云此智地唯佛穷尽故。 辩所知亦只智地。 又境界即如如为佛境。 今此智地由于加行观佛境起。 明皆说十地智耳。 不尔岂有请说皆明十地。 今乃示果之分齐耶。 疏明知此显下。 第三结弹昔义。 疏此即双指下。 疏释论言圣道是体难知故微者。 圣之一字即今经。 如来大仙即圣人之道名为圣道。 以人取法意在于道。 道即地智故云是体。 言难知故微者难知是微所以。 亦是微相。 该于说证。 故下开二义。 言故净名云者。 即菩萨品弥勒章中文也。 疏云何难知下。 开章别释口欲辩而辞丧者。 言语道断故。 心将缘而虑息者。 心行处灭故。 前来频释问既云说时云何难知。 答有心不能说故。 故净名云。 其说法者无说无示。 则言而无言矣。 疏上大仙道是所证说者。 牒经第一句。 为其地体。 即论经圣道二字上直就法体以论微妙。 今以人显法。 以是佛因何不微妙。 疏初句即说时难知者。 次第释上二章也。 非念离念语。 则非念似南宗义无念。 离念似北宗义。 释乃非念同北宗修得非念故。 离念同南宗本性离故。 若二宗相成由本无念要须离念。 方知今此云何以非念者。 由本离念故。 言自体无念者以无缘故。 然体无念复有二意。 一性净无念。 以心体离念故。 今非此义以此通一切凡小故。 二契理无缘都无所得名为无念。 即今所用。 若依此义亦异偏就南宗。 故南北圆融方成离念。 由上二下结即非念离念二义。 疏求欲证见难证得故者。 以论经但云难得。 今经云求见不可得。 得之与见俱约证说。 故云求欲证见难可得故。 次以无见无得下。 双证二经。 言无见者上经精进慧菩萨云。 有见则为垢。 此则未为见。 远离于诸见如是乃见佛。 又善慧菩萨云。 无见说为见。 无生说众生若见若众生。 了知无体性。 又功德慧菩萨云。 无见即是见。 能见一切法。 于法若有见此则无所见。 无得者智慧菩萨云。 有诤说生死。 无诤说涅槃。 生死及涅槃二俱不可得。 真实慧菩萨云。 佛法不可觉了此名觉法。 诸佛如是修一法不可得。 又云一切法无住定处不可得。 诸佛住于此究竟不动摇般若宗中。 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萨心无罣碍。 诸佛则得菩提。 净名天女云。 若有得有证于佛法中为增上慢。 故无见无得方能证得。 得与无得俱绝名言。 非离有得而证无得。 方为真无得也。 亡言亡言。 疏下四句别等者。 以总明难得。 其相犹隐故别显之。 然疏文有四。 初总标。 二列名。 三释经。 四料拣。 疏第一观行下。 第二列名。 依论次下释顺经。 论经云难得无垢浊。 智者所行处。 自性常寂灭。 不灭亦不生。 故为此次。 疏初句下第三释经。 初句释第四功德微。 即无生亦无灭句。 无生者用而常寂。 不灭者寂而常用。 故云不一往灭。 一往灭者。 即同二乘上来释经。 即无住涅槃。 寂用无碍功德者。 结成论名。 疏次句清净下释第三清净微。 上功德微即是自在我义。 此微既约性净即是常义。 悟实本净无染可除。 先染后净即是无常。 疏言离垢者下。 释第一观行微即是净义。 先顺释。 论云智中无无明故。 不同世间下。 反释故论云有无明杂智是名为浊。 以论经云无垢浊故。 世间八禅是不动业必杂无明。 疏聪慧人下。 释第二依止微。 即显乐德。 言依止者。 为行依故。 先释能行之人。 此聪慧人即论经智者二字。 疏彼人之智下。 二释彼智所行处。 于中三。 先总释二徵以别显。 三正释行相。 疏何智能行下徵以别显。 然有二对。 一总别。 二权实。 今疏合明。 然论云智者所行处者。 自证知故。 自证知者。 依彼生故。 于中智者见实谛义故。 复增上善解法故。 增上善寂灭故。 复有世间智。 随闻明了知故。 释曰。 今疏意明此中论有总别。 先总后于中下别。 总中二句皆是实智。 别中有实有权故合之。 就总就实唯一实智。 然总别就文。 权实约义。 疏云何行处。 即第三正释行处。 二智可见故。 唯约证智。 能行即是论中总意。 初云此之地智是彼证智自证知故者。 即论云智者所行处者。 自证知故。 次云依彼地智说证智生者。 即释论第二句。 云自证知者。 依彼生故是则地智约本有之证智。 约人就法。 亦由远公上云三证智。 四所表地法思之。 疏上四微中下。 第四料拣。 于中二。 先依论从胜以配。 后上依增胜下。 疏意明通。 通相云何。 如功德异小。 无住功德凡外岂有。 观行异凡。 小乘外道皆有无明。 明彼亦无依止清净。 拣异外道。 凡小宁有。 以并非聪慧。 双证二空定契性净为恒寂然。 故知论主从胜略配耳。 疏此徵体相也者。 疏释论体相有三。 一者标相。 如见烟知火见鹤知池等。 二者形相如长短方圆等。 三者体相。 如火热相等。 今拣前二故云体相。 体相复二。 一者事体。 如向所引。 二者理体如空寂等。 今是理体约不同相。 虽义兼于事皆事理相即为深义之体也。 疏智体空寂名为同相等者。 其犹世间色等空寂名为同相。 色相差别为不同相。 不同犹于自性也。 疏总中此是谁相下。 释总句有二。 先释经后释论经中两重假徵以经配答。 可知但体性有同有异。 异者相据于外。 性主于内。 体者性相之通称。 则宽狭不同。 今此所明即性为体。 故经云自性。 论经云自体。 疏何以言同下。 第二释论同相之言。 先出体。 后释名。 此即性净涅槃者。 出体也。 则下言不同。 是方便净涅槃。 同相有二。 一对因彰果本隐今显。 二对用彰体。 涅槃体净故。 不拣修生修显功德彰体齐称性净。 若依初义无始法性。 名之为体。 昔为妄覆今障息德显故名为净。 若依后义则涅槃法体名之为性。 涅槃体净名为性净。 下方便净亦有二义。 次下当辩。 疏上同诸佛下。 后释名也。 以体释名由体同故。 略举三同显横竪皆同。 上下即竪。 横同诸法标也。 诸法如故下。 展转释成文中自有五重徵释。 一云。 云何知皆同诸法。 释云。 诸法皆如故智体即如故云同也。 二徵云。 经云性空何干于如。 故释云如即空故。 三又徵云。 何以得知如即是空故释云。 一切皆以空为自性故。 自性即是空如。 四又徵云。 岂不言总意别。 别在于智何言诸法。 故释云。 色性智性本无二故。 即起信文故以法取性。 性随法别。 是则智空非说余空。 若以法就性性无不同。 五徵云。 纵言性同何以得知是涅槃性。 故引涅槃经。 证一切诸法中皆有安乐性。 安乐性者。 即涅槃性故。 即涅槃第三四十二问中一问也。 疏下句别者下释。 此一句疏文有六。 初会论经。 二释云下。 引论标释。 三三种空者。 即地前下引他论证成。 四今云有者下。 引论别释。 五今经阙有下。 会通经文。 六三种空义下。 结广有在初二可知。 三中即宝性论第四云。 若散乱心失空众生者。 谓初发心菩萨离空如来藏义。 以失变坏物修行者。 名为空解脱门。 此明何义。 初发心菩萨起如是心。 实有法可灭后时得涅槃。 如是菩萨失空如来藏修行。 又有人以空为有物我应得空。 又生如是心。 离色等法别更有空。 我应修行彼人不知空。 今疏二当第三。 三当第二。 为顺论中三种谤故。 又取意引对文可知。 然般若经中四句。 正遣此三空疑。 一疑空灭色故。 以色即是空遣之。 二疑空异色故。 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遣之。 三疑空是物。 今明空即是色故非别有空也。 疏今云有者。 即初离谤摄者。 四引论别释也。 然论先列三病。 即返问辩非。 后列三名治之即顺问彰是。 今初。 论云自体空者。 可如是取如兔角耶。 不也。 可如是取。 异此空智更有异空耶。 不也。 可如是取有彼此自体彼此转灭耶。 不也。 后顺问彰是云。 云何取此自体空有不二不尽。 如是取此句显离三种空摄。 一离谤摄。 二离异摄。 三离尽灭摄。 释曰。 上论先举所拣以经对治。 今疏乃分其能治所治。 兼经五字一一对释于义易了。 如云今云有者。 牒经言即初离谤摄者。 即举论立名。 言不谓断灭下。 明离前过。 如兔角者。 即前可如是取。 如兔角耶。 其不谓两字即前不也二字。 断灭两字即取三空乱意中第一乱意。 会同论文。 下之二摄例此可知。 但观上所引论文自分主客。 二即疑空异色。 三即疑空是物。 谓空为有。 三中言此明非灭有体之智以成有体之空者。 此有两释。 今是第一释。 由论云彼此自体故。 以空为此智为彼既离尽灭故。 非灭有体之智等。 疏亦非空有物可转灭者。 即第二释。 前释双就智空上论尽灭。 今就空上论尽灭。 正顺上第三。 谓空为有谤不要约智论有也。 疏离此三空下。 结成正义。 然正义尚难。 初二是有。 后义非有自互相违何成正义。 故说正义智相是有。 智性说空。 今此智空由有三德离上三谤。 一相作义故离初谤摄。 谓若无智则无有空。 若无真空智不成立故。 若诸法不空即无道无果。 中论云。 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 故论经云。 有能离谤摄。 既空能成有。 岂待灭智方成空耶。 二不相碍义。 是故不异异即有碍于空。 定性有故空碍于有。 定性无故既不相碍。 故非色外别更有空故离异摄。 三相违义。 以体非有故无可尽。 安谓空为有耶。 故初则废他成己故有空。 后则废己成他故非有空由初有故不无。 由后无故非有非有非无是中道义。 故此空有岂得异耶。 由空义故与智非一。 由前二义与智非异。 非一非异是中道故。 故此真空是智之体。 体相无二为智之相是同相也。 同相即是空如来藏。 空如来藏即性净涅槃。 其揆一耳。 疏今阙有字下。 第五会通经文。 此句徵也。 此有二意下。 释初意。 以不尽字摄有字。 前明不尽是无。 故无可尽则离谓空为有过。 今明有体故。 不尽则离断灭过。 二者下第二意即以无尽二字摄有字。 以是有无不二故离断灭。 于中先出论文。 次意云下释论。 后今经亦无定字下。 会释今经。 言离前二空者。 一谓有无不二故离于异摄。 二即异故义如前说。 二者有无既其不二。 岂灭有明无。 故离断灭虽有二意后意最亲。 疏二有六句明不同相。 即方便净涅槃者。 疏文有三。 第一总彰大意。 第二随文解释。 第三总结会通。 初中有三。 初出体。 二释名。 三解妨。 今初即方便净涅槃。 对前性净。 方便有二。 一对因彰果。 从因方便而修得故。 二对体起用作用差别故名方便。 方便即寂故称涅槃。 疏断惑平等下。 第二释此不同。 对于前同。 前同有三。 今亦有三而少开合。 一对下不同众生。 言断惑平等者。 断惑故异凡夫。 平等故异小乘。 小乘不断法执故非平等。 又谓有惑可断。 不解无断而断。 今皆反此故云平等。 二而能断故。 不同外境但是所证。 即对前横同诸法。 然诸法中含其有无故开为二。 今对有境质碍之境不能断惑。 但是所证故。 三有异相故不同空者。 即前诸法中含此无法。 又加此空者。 前约性净同空义多。 今方便净同空义少故云不同于空。 不云不同诸佛者此多同佛故。 疏涅槃是果下。 三通妨难。 而文有二妨。 一以果违因妨。 先问后约分证下答。 答有三义文并可知。 疏今明地智下。 第二所证违智妨。 亦先问。 后若分相下答。 大意可知。 然约相融凡是一法即摄一切。 若以涅槃为门。 涅槃门中摄一切法。 若以菩提为门。 菩提摄一切法。 若法身为门。 法身摄一切法。 今约地智。 地智门中摄一切法。 智相即同菩提。 智性即同涅槃。 今取即相之性故。 同与不同皆名涅槃。 言二而不二者。 性与相殊而复相即故。 难说甚深者。 欲言菩提即同涅槃。 欲言涅槃即说为智。 互融双绝难以一事当之故。 理圆言偏。 理与言绝为难说耳。 疏文中解脱是总下随文解释。 先解总句。 言异前者。 异前同相也。 疏宝性论下。 引论成立。 此论前有偈云。 佛身不舍离清净真妙法。 如虚空日月智离染不二。 论云此偈明何义。 向说转身实体清净。 又清净者。 略有二种。 何等为二。 一者自性清净。 二者离垢清净。 自性清净者。 谓性解脱无所舍离。 以彼自性清净心体不舍一切客尘烦恼。 以彼解脱不离一切法。 如水不离诸尘垢等。 而言清净。 以自性清净心。 远离诸烦恼垢更无染故。 又依彼果离垢清净故(云云)。 若无上依经第一亦明四德。 各有二义。 净有二者。 一自性清净是其通相。 二无垢清净是其别相我有二者。 一远离外道邪执我。 二离二乘无我。 乐有二种。 一断苦集。 二断意生身诸阴灭。 常有二种。 一离无常断见。 二离涅槃是常见故。 上皆取意引经耳。 广如涅槃章疏。 别中以别显总下。 释别句。 于中有二。 先释于诸趣言二云何下。 释余五句五句即显五种解脱之相者标也。 下唯列三。 后三合故。 若具应云三明般若是观行相。 四明法身是转依相。 五明解脱是无碍相。 今以后三合为涅槃。 前之二义亦三德开出。 般若约决理边。 即名观智。 约契合边即名观行。 无间道断即断惑相。 解脱道证即无碍相。 故虽五句但是三德。 疏言平等者。 即牒经解释也。 此即第一等二际。 是观智相者。 即经涅槃平等住。 谓世间涅槃下皆论文。 从以世间之性下。 疏释平等之义。 然论云平等摄取。 约人说平等。 非如声闻不得平等。 得与不得并约于人。 而疏以性释者。 由二乘不了性等故。 背生死向涅槃。 菩萨了性本平等生死即涅槃故。 不舍生死而取涅槃。 不离不在纳法在心。 故云平等摄取。 疏中观云下。 引证释成。 即涅槃品偈云。 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 涅槃之实际及与世间际。 如是之二际无毫釐差别。 今但义引三句意已具矣。 若更广说应有四句。 一全涅槃故无毫釐差。 以世间实性说为涅槃。 涅槃之相说为世间。 以性收相无相非性故。 唯涅槃亦无有差。 二全世间故无毫釐差。 以相收性无性非相故。 三全世间之涅槃。 与全涅槃之世间无毫釐差。 以虽互收不坏二相故。 四全世间之涅槃非涅槃也。 全涅槃之世间非世间也。 非世间与非涅槃无毫釐差。 以性相互夺异不可得故。 义句虽四法唯一事。 所谓无事故非四也。 是故顺情而取四句俱非。 顺法而言四句俱是也。 此般若智于外能照诸法皆空。 内照之体廓然即空。 空四绝故四绝中间即空之神照朗无相之虚宗是般若法也。 此即非中之中也。 由不碍事之理故。 全涅槃入生死。 全生死入涅槃。 由不碍理之事故差别宛然也。 由二俱无碍故入不入俱成也。 由二无碍又不二故。 入即不入。 不入即入。 如是方为究竟平等。 疏二断惑相下。 释此一句疏文有三。 第一总明大意。 第二开章别释。 第三结示圆融。 今初谓三时相因俱无定性故。 三时无断由无定性。 方能断惑故云方说断耳。 故云非初下。 指经文然杂集第七亦云。 从何而说烦恼断耶。 不从过去已灭无故。 不从未来以未生故。 不从现在道不俱故。 此即三时无断义也。 中观论广说。 即以三时门明无断义。 无断即是性空义。 以有性空义故一切法得成。 故成断义下当广明。 疏释此有二义下。 开章广释于中相翻。 疏文有四。 一定断处以开三关。 二此三惑智下。 依关立过。 三若尔下。 假问徵起。 四若依唯识下。 正彰断义。 二中谓智先起有四过者。 一本因断惑得无漏智。 今智先起则不断惑自成无漏。 二智既先起。 惑犹在故不能断惑。 烦恼二过者。 一智已先起烦恼犹在。 故后灭时是自灭耳。 二惑在不碍智起。 故不障圣道。 惑智各二故有其四。 疏智后同时各具四过者。 併出二关。 言智后者。 即前为惑先灭智后生耶。 言四过者。 初明二惑。 一惑自先灭过。 由智未生而惑灭故。 二不障圣道过。 惑先已灭不碍智故。 此惑二过。 智二过者。 一智有自成无漏过。 惑已先灭。 智不断惑故。 二不能灭惑过。 惑已先灭。 无可灭故。 言同时者。 即惑智同时亦有四过。 智二过者。 既与惑俱。 惑不干智故自成无漏。 亦不断惑。 惑二过者。 既与智俱故不障圣道。 与智俱时惑犹在故。 后若断时亦自灭耳。 疏如灯不破闇下。 约喻以明通经及论。 又涅槃下引经。 法说成上法喻并如下明。 疏若唯识下。 第四正显断义。 于中三。 一正显唯识。 二明顺违。 三显当宗。 初中言二真见道者。 彼疏不释。 有云。 谓真见道。 及相见道。 此释非理。 言二真故断惑正在真见道故。 有云。 人法二空此亦难依。 二空所证今说能断故。 有云。 无间解脱为二。 此二应非断惑。 正在无间道故。 若尔何者指南。 应是大小乘为二故。 次前论云。 二乘见道现在前时唯断一种名得圣性。 菩萨见道现在前时。 具断二种名得圣性。 二种即二障。 所断广狭小异。 大小俱是真见道断故。 然彼论意为异萨婆多宗。 彼宗所立见道之前断异生性。 无间道起与惑得俱说言断耳。 故为伏难云。 若异生性见道前舍。 无漏果起无有凡圣俱成就失。 今既依于见断种立。 即无间道有惑种俱。 异生未断如何凡圣无俱成失。 故唯识论云。 见道起时彼种不成犹如明生不与闇并。 故凡圣二性无俱成失。 若无间道与惑得俱。 却有凡圣俱成之失。 杂集第七亦明此义。 疏此但举法相下。 第二辩违顺。 先纵成后若望下。 辩有违。 先破秤喻。 后破明闇。 明闇同喻极似于法理则无违故先印许。 后到与不到下。 但就无性理破。 三论广说。 中论三相品中。 小乘被破大生小生二互相生。 彼便救云。 本生生时能生生故。 引喻云。 如灯能自照亦能照于彼。 生法亦如是。 自生亦生彼。 论主破云。 灯中自无闇住处。 亦无闇破闇乃名照。 无闇则无照。 意云明中无闇。 闇中无明。 明既无闇。 为何所破彼便救云。 具足之灯无闇可破。 初生之灯明体未全。 则有闇破故。 复破云。 云何灯生时而能破于闇。 此灯初生时不能及于闇。 意云初生名半生半未生。 未生之半此半无明。 亦不能破已生之半此半无闇亦无所破。 彼便救云。 何用及闇但使能破故。 复破云。 灯若不及闇而能破闇者。 灯在于此间应破一切闇。 又反并云。 若灯能自照。 亦能照于彼。 闇亦能自闇亦能闇于彼。 释曰。 今闇不能闇于彼。 明知是灯不能破闇。 由依此义故。 上疏云虽则相倾。 意云而明闇理别明能破闇。 闇不破明。 故涅槃第二十九亦同于此。 以灯不破闇。 喻上毗钵舍那不破烦恼。 疏若此宗下。 第三辩此宗大意。 如前总中及下相续中。 文略有四。 一总标。 二上明非先后下显正义。 三由能断无性下。 双明能所即空而断。 四若定有下。 以邪显正疏言相续下释第二章。 疏文分四。 一总彰体相。 二辩三时不同。 三依论正释。 四结弹古义。 今初但就一智自有二种三时。 疏就此三时下。 二辩三时不同。 二种三时前三时长如下大品之文。 发心为初。 修行为中。 将成佛为后。 后三时为短。 谓唯无间道。 然无间之言通于诸位。 今且取见道为初。 金刚为后。 各有三时。 疏论云此智尽漏下。 第三依论正释文。 中分三。 初顺释无断义。 次明不断断义。 后结成正义。 今初先引论后此上下疏释疏若尔三时无断下。 二明不断断义。 于中二先举论文。 后此举喻释成。 下疏解经论此中亦有古义至下结弹中明。 今但直就性相无碍以解正义。 于中二。 一释论。 二引证。 今初言经文正显证智者。 此中义大是不可说故。 唯显甚深。 论主若不性相双明岂知是断惑义。 疏故大品云下。 第二引证证成论主如灯焰义。 然大品经具云。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为用初心得菩提。 为用后心得菩提。 初心不在后心。 后心不在初心。 心法不俱云何善根增益能得菩提。 佛反问言。 譬如然灯为用初焰燋炷。 为用后焰燋炷。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非初焰燋炷。 亦非离初焰。 后焰亦尔。 佛问须菩提。 炷为燋不。 须菩提白佛言。 实燋。 佛合喻云。 菩萨不用初心得菩提。 亦不离初心。 后心亦尔从初发意行般若具十地得菩提。 经已分明。 况论释云。 佛以甚深因缘法答。 所谓不但初心得。 亦不离初心得。 所以者何。 若但初心得不以后心者。 菩萨初发心便应是佛。 若无初心云何有第二心第三心。 以初心为根本因缘。 亦不但后心亦不离后心者。 是后心亦不离初心。 若无初心则无后心。 初心集种种无量功德。 后心即具足故能断烦恼习。 得无上菩提。 合喻准法。 此中灯喻菩萨道炷喻无明等烦恼焰。 如初地相应智慧。 乃至金刚三昧相应智慧燋。 喻无明等烦恼燋。 亦非初心智焰。 亦非后心智焰。 而无明等燋。 成无上道。 彼既云非初不离初等。 则非唯但取相续之义故。 故论云甚深因缘。 又彼经中法喻影略。 法说得菩提。 喻说断烦恼。 二义相成同故引证。 疏涅槃二十九等者。 然涅槃云念念灭者即是空义。 由念念灭是无性故。 不同小乘何以得知。 彼经初师子吼问云。 众生五阴空无所有。 谁有受教修集道者。 佛便以此经答云。 虽念念灭而有修道。 明知念念灭即是空故。 义符今论性相双明。 疏上诸经论皆显性相无碍无断之断下三结成正义。 于中此上疏文结前。 又今经论下。 重结正义。 谓非唯无碍。 而又相成。 前则事不碍理。 理不碍事。 性相双存。 今则依理成事。 事能显理。 亦含双夺疏因缘故无性等者。 即中论云。 若法从缘生是则无自性。 若无自性者。 云何有是法即缘生故空义也。 次云无性故因缘者。 即中论云。 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 即无性故有义也。 疏若云初念则能断后念方究竟下。 第四结弹古义。 即远公解。 前解经云治必阶渐非定始终。 故云非初亦非中后。 正论其果断在穷终。 不得说言非初中后。 今乃据果反谈昔因。 因时不顿是故说言非初中后。 下释论言非初智断亦非中后。 云非初智独断。 中后亦然。 通取三时方能尽结。 次释论。 若尔云何断如灯焰非初中后。 前中后取。 不异毗昙一念有烧始终方尽治结同然。 若依成实一念不烧相续方然。 治结亦尔。 若依大乘慧心明胜一念能断。 但相续始终方尽究竟故。 经说言念念具足一切助道。 于一念中尚能具足一切道品。 何有不能断除烦恼。 但相续始终方尽究竟。 是故今说前中后取。 如义正知名之为取。 释曰。 此公虽明大乘慧胜。 要明具足三时始终方断。 故疏不依但依前为正义。 约性相无碍。 释云今依其义开为两关难令同彼毗昙成实。 谓应问言。 为初念即断。 后念方究竟耶。 为初念不断积至后念方能断耶。 依初则同毗昙。 依后则同成实。 一念具足道品何所证耶。 又但成于断惑之义。 不知断而不断。 不断烦恼入涅槃义。 故结弹云莫失宗旨。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五十六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8:58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fojing/2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