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五十九 内容: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五十九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述疏。 第二明中后九支者。 亦可言十义如前说。 隐现行识即言九耳。 下当广明。 疏。 然论兼结文总分三段者。 其结一文。 即疏科经。 即前具足诸苦观初。 以约十二缘明苦故。 总科云文分为二。 先别明缘相。 后如是众生下结成妄苦。 就前方开为二。 初明前际三支。 后辨中后九支。 今论乃于中后九中笼取结文分为三段。 若直就经文。 此下兼第三。 彼二颠倒观总应分四。 一示九支缘相。 二如是众生下结成妄苦。 三是中皆空下明缘体空。 四取彼二颠倒经文结成迷惑。 其第四段是第三观。 今为顺论就前三段。 开初一为二。 合后半及第二为一。 以第三为一故。 亦有三。 就疏之中文分三段。 一列三名。 二言自相下释三名。 三随文释二中言同相者。 释有二义者。 初即远公义。 二即今疏正意。 于中四。 一正明。 二犹如下引例释寻常自相共相。 证成则自相全同同相宽狭不等。 此唯约因缘故狭。 彼通有为故宽。 然缘起过患。 即是同无常等。 三是则现在下结成隐显。 未来隐自相显同相者。 令厌当果绝现因故。 四此释顺论下引论证成。 疏。 言报相下别释初相。 疏文分五。 一正释报义。 异熟是三界报体故。 共名色生明是果报。 二故论云下引证。 异熟识是报相义。 三此含识支下出体。 四故摄论下引证三相。 五经云下。 释文前三可知。 四中有三。 初引论列名。 二释彼论意。 三会释二论。 今初即第二论所知依品。 第二云。 论曰。 如是已说阿赖耶识。 安立异门。 安立此相云何可见安立此相略有三种。 一者安立自相。 二者安立因相。 三者安立果相。 初谓依一切杂染法所有熏习。 为彼生因。 由能摄持种子相应。 二谓即如是一切种子阿赖耶相。 于一切时与彼杂染品类诸法现前为因。 三谓即彼杂染品法。 无始时来所有熏习。 阿赖耶识相续而生。 释论中言分析此识自相应相。 以为二种。 因果异故。 释曰。 初谓依一切下论自释相。 即今疏云。 此意明下释彼论意。 撮略言耳。 若不望因果直语自体者。 识之自体双含因果。 分出因果即是二相。 不分因果即是自相。 故上释论云分析此识自相应相。 以为二种。 因果异故。 是则自相为总因果为别耳。 疏。 今论因相下第三会释二论。 问因果相殊。 云何此因而是彼果。 答今以果识为名色因。 非以种子为现识因。 是故名殊而体一也。 故此中三相。 而初二皆是摄论果相。 此论果相自是名色之果相耳。 言立名虽殊俱通因果者。 明引彼三相非证此三但明此识通于果耳。 因如前段。 疏。 所谓名色下出苦芽体相者。 文三。 一牒经总标。 经云所谓名色共生。 二论云下引论释。 三谓名色共彼下疏释论。 论中彼字即赖耶故。 于中三。 初总显论意。 次名谓非色下出色体。 后此二与识下显共生义束芦之义。 六地当释。 即前所引摄论。 次文云。 阿赖耶识与彼杂染诸法。 同时更互为因。 云何可见。 譬如明灯焰炷生烧同时更互。 又如束芦互相依持同时不倒。 释曰。 灯炷生焰。 灯焰烧炷。 互为因果。 正是果识为名色因义。 疏。 二不离是因相者。 牒经标名。 即显本识为名色因者。 疏释因言谓是名色下论释其相。 言名色不离彼本识者。 论主释经不离之言。 非是不离名色有六处也。 显上句中共生为不离耳。 言依彼本识故者。 论主自释因相言也。 从既依此释下疏家桉定明此自相因相中有识支及名色支不同。 古释唯取同名色支识支在前邪见中故。 今名色依起者。 依彼本识因生耳。 疏三彼果相者。 即此名色增长下经前已科出故。 此略无牒经。 疏中但释彼果。 拣非报相而为果体。 今取六处等是报相名色果耳。 上言次第者。 名色生六处。 六处生触等。 次第不乱故。 恐繁指后。 疏二同相中论主易故不释。 疏文亦显。 然六地中名为苦树。 广有其相言文义显者。 文即此中有忧悲苦等。 唯识云。 老死位中多无乐故。 此是他文言义显者。 生死是苦。 忧悲之苦最明显故。 故为同相。 疏。 三颠倒相中二。 先总释后。 此有四重下别疏僧佉说觉以为神相者。 即百论破神品第二中。 外曰。 实有神。 如僧佉经中说。 觉相是神。 次论复云。 优楼迦弟子诵卫世师经。 言知与神异。 是故神不堕无常中。 亦不无知。 何以故。 神知合故。 如有牛人。 注云。 譬如人与牛合人名有牛。 如是神知情尘意合故神有知生。 以神合故神名有知。 释曰。 上即论立。 今但云无。 不说无之所以。 所以广如前后。 今当略说。 论破僧佉云。 内曰。 神觉为一耶为异耶。 外曰。 神觉一也。 内曰。 觉若神相。 神无常故。 释论云。 譬如热是火相。 热无常故火亦无常。 今觉实无常。 相各异故。 属因缘故。 本无今有故。 已有还无故。 外曰。 不生故常意明神不生故。 内曰。 若尔觉非神相。 意云。 觉无常神常。 无常不应与常为相故。 彼疏总释云。 此二相违凡有三对。 一神常觉无常。 二神遍觉不遍。 三神一觉众。 此初段中正就二对生过。 神一觉众。 在第三重中方破。 就初对中有四种过。 一以神从觉神则无常。 二以觉从神觉应是常。 三若不相从体即不一。 四必欲令觉是神。 神则二种常无常也。 亦言觉不觉也。 今结四过之中经文有一二。 是破觉不应有之。 三四略无。 余如彼论。 二破卫世。 先破其喻云。 内曰牛相。 牛中住故。 非有牛中。 释曰。 有牛是人。 人与牛合牛不是人。 神与知合知不是神。 何得为相。 次破其法云。 汝言神相情尘意合故知生。 是知知色等。 是故但知能知非神知。 譬如火能烧。 非有火人烧。 斯则知为神相义不成矣。 今云无知。 疏若约小乘等者。 受蕴名觉。 觉苦乐等。 三蕴名知。 想取于像。 行有欲胜解等。 皆是知义识义。 更明色非此二。 疏。 约六根说身识名觉等者。 若约别明眼见耳闻。 鼻舌身三名觉。 意根曰知。 今取触尘对之为觉。 余五说知。 疏。 现有知觉下通外难。 先难随俗故下答。 即中论意。 疏。 又心法有四下亦答上难。 于中有二。 先举法相。 后结酬其问。 前中此四即同唯识第九四种胜义。 一世间胜义。 谓蕴界处等。 二道理胜义。 谓苦集等。 三证得胜义。 谓二空真如。 四胜义胜义。 谓一真法界。 广如玄中。 今文先列名。 次谓随境下释相。 疏。 此四重中下二结酬其问。 汝现见有但是初门。 今约后三故言无也。 又以第二破其初一。 则事非事矣。 若以第三破其前二。 前二俱无。 若以第四拂其空相。 空亦不立方名为实。 又三以空遣有。 四以实遣空。 空实无碍。 知即无知。 然破我与法。 广如于前诸会经文。 疏。 响可喻言声者。 此喻亦是遮救无知谓无情之物。 动与不动故无知觉。 众生有心安无知觉。 故引响喻。 因心发声。 扣谷发响。 响无知觉。 情发亦然。 疏。 彼二颠倒等者。 颠倒有三意。 一迷真随妄即是颠倒。 二由迷真故于乐计苦。 由随妄故于苦计乐。 三不识真故远之。 不知妄故随之。 故论经云不觉不知而受诸苦恼。 虽有三重其旨一也。 故疏之中前后互出。 疏。 既言具苦必知无乐者。 此遮妨难。 恐有问言。 慈是与乐。 经中但言见生有苦。 何言兴慈。 故通云尔。 然经慈悲二观影略。 悲中覩境却无拔济之言。 慈中阙于覩境。 却兼拔济之语。 二观同缘有苦故。 生慈下重举前境。 以明拔济成上之悲。 置安乐处生下之慈。 义皆足矣。 疏。 一明施所依者。 即经随顺如是大慈大悲。 则能拔其苦能与其乐。 若别说者。 财施拔现贫苦。 与现富乐。 法施拔其当苦。 与出世乐。 无畏拔现恐怖与安隐乐。 文中就初多明于财而言大舍。 又云。 凡是所有则兼具矣。 疏一者外财。 二者内财者。 前诸会已广。 易故疏更不释。 论文甚广。 今当具出。 论释总句。 凡是所有一切能舍。 云一切物者。 略有二种。 一外二内。 次释所谓下。 别中先释外后释内。 外中更分总别。 释总句。 云外者复有二种。 一所用。 二贮积。 如经所谓一切财穀库藏等故。 如是次第。 释曰。 此中财穀是所用。 库藏是贮积。 经从金银下别论释云。 于中广有八种。 从金银乃至一切所爱之事。 一切所爱之事即今经及余所有珍玩之具。 兼取后内以为第九。 释云是外事。 舍中初舍为总。 余九为别。 依此有二种喜。 一藏摄喜。 二利益喜。 藏摄喜者。 谓金银等。 利益喜者。 复有八种。 释曰。 欲兼下内共成二喜故。 标云外事有九下释别中第八即是于内。 然八中次第异今。 今依此经之次。 一严饰利益喜。 谓珍宝缨络。 二者代步利益喜。 谓象马车乘。 三者代苦利益喜。 谓奴婢人民。 论当第四。 四者自在利益喜。 谓城邑聚落。 论当第五。 五者戏乐利益喜。 谓园林台观。 论当第三。 六者眷属利益喜。 谓妻妾男女内外眷属。 七者坚着利益喜。 谓及余所有珍玩之具。 八者称意利益喜。 谓头目手足等。 后三同彼论次。 疏随机所应以何法者。 经有三句。 此句是总。 下二句别。 云何所宜。 二随力宜。 三随现习宜。 现习宜者。 如浣衣之子。 应令修习不净观等。 疏。 知时已下行相。 行相三句知时知量合为一故。 开时有三。 第三时即知量义。 言如是时中宜修定等即涅槃经上已引竟。 疏。 昼则存心等者。 即遗教经。 经云。 汝等比丘。 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 初夜后夜亦勿有废。 中夜诵经以自消息。 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 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 早求自度勿睡眠也。 诸烦恼贼常伺杀人甚于怨家。 安可睡眠不自警悟。 烦恼毒蛇睡在汝心。 譬如黑蚖在汝室睡。 当以持戒之钩早併除之。 睡蛇既出乃可安眠。 不出而眠是无惭人也。 惭耻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 惭如铁钩能制人非法。 是故比丘。 常当惭愧无得暂替。 若离惭耻则失诸功德。 有愧之人则有善法。 若无愧者与诸禽兽无相异也。 释曰。 但观所引疏文易了。 疏。 谓量力所能亦爱亦策勿令过分者。 即涅槃经。 已如上引。 亦如教首楼那调琴之法。 言后便休废者。 起信论修行信心分。 彼约为魔惑故。 或卒起精进后便休废。 今使勿令过分。 则非卒起亦不休废。 然疏三时当相以释。 亦可此三为初中后。 初但明记。 次日夜勤修后方不断。 此即前惭愧。 二利行中者。 释经于此行中以后三行摄护前七。 惭愧之中已收前七门二利之行。 今之二利即前七也。 而是惭愧所护行中修坚固也。 欲早求度下释勤修。 出离已下正显行相之文。 此句总明坚固之体。 即前遗教之文。 不退自分下别释坚固之相。 前经已引弥勒问经。 疏。 利养正行具二供养者。 上愿校量中有三供养。 一利养供养。 二恭敬供养。 三正行供养。 今以恭敬通上二故。 但分财法。 疏。 第三佛子下结十名体用者。 疏文有二。 先释文。 后然安住下拣法。 亦通复重之问。 文中有二。 先问。 后论云下引论答。 先举论后前句文略下是疏释论论中无问而但有拣。 具足论云。 前所说三十句。 从信增上等。 乃至常求上上胜道。 得清净地法。 今此十句从信乃至供养诸佛。 尽是障地净法。 是名修行校量胜。 而远公云。 前是所净此是能净。 意云。 前地满故能净此法故为所净。 此中十行若无此十地不穷满。 故为能净未为得意。 不顺于论及瑜伽故。 第三果校量。 疏。 三明分齐等者。 疏文有四。 初总标分齐。 即修非修分别。 以修以报各为分齐。 二行修唯在下二约当地初后相望。 论其分齐。 即上二义。 遍不遍故。 三又初二后一下。 约有无论分齐。 四又初二果下约法果论分齐。 此意正为论主通妨。 谓安国法师以见二果之后有结文故。 便以前二果唯是地法。 后二方是果法。 即出心故。 故今为通前二通法通果。 为法易见后有结故。 为果难见故。 论判属果。 不得此意下结弹安国。 疏今云法身即功德法身者。 佛地一切通名法身。 以约证如十德胜故。 见功德身。 又约证如来穷极故。 真实法身非见相故。 疏。 理实入华藏下。 上约寄位。 此下显实。 即愿智果中意也。 疏。 亦兼供僧者。 略无法者。 已亲证如。 真供养故。 又此鍊行真是修行。 法供养故。 故略无耳。 其供佛中经文易故疏略不释。 论云供养者。 有其三种。 一恭敬供养。 谓赞叹等显佛功德。 二尊重供养。 谓礼拜等。 三奉施供养。 谓华香等。 即衣服下文。 其大心深心即能供养心。 谓为求佛故云大心。 心殷重故名为深心。 疏。 以同上愿校量中供养愿故。 故皆略无。 疏去下劣垢。 论当第三者。 论经亦是第二。 论释即当第三。 疏。 三别地行相中者。 初正明。 二若不尔下反质成立。 三是以具下总明义类以成前理。 其五约圆融。 一具一切。 更有三义。 一约相资檀义摄六等。 二约相应一念具修。 三约理融称性。 一多互相摄故。 疏。 总收三入等者。 此所练净有始有终。 初但明练。 即是其始。 后举回向能练令净即是其终。 故前论主以回向居二行之后。 先明自利利他。 后回向胜进故。 言信等净法为所练者。 即下论云。 信等善法。 犹如真金数数入火故。 疏。 第二喻中下疏文有二。 先正释喻。 后金性本有下解妨释成。 于中二。 先问。 后信等有二下解释。 释开二门。 地前之信则不喻金。 证如之信乃将喻金。 如来藏中为惑所覆。 如在鑛中地。 初一净即已出鑛地中。 地满皆是入火。 疏。 此二不二并可喻金者。 谓真心为体。 与信等相不殊。 更无有二。 以真心上离不信浊。 故名为信。 二三无有违害。 即是慈悲。 四无悭悋为施。 五无懈。 六无愚。 七无不重贤。 八无不怖罪恶。 九无有危脆。 十无违佛教。 故是十行但一真心而为二义。 故无二体。 并为本有。 故可喻金。 疏。 虽假供等缘修以成真德者。 然第二义自有两义。 一约所显性德。 二约能显缘修成德。 如以知法性无悭贪故。 随顺修行檀波罗蜜。 今成檀德。 剋实分别。 则初一义可以喻火。 对治行故。 所显喻金。 成德如严具今。 且融后二以喻于金。 以德因真起故同所显。 故云后成严具亦不异金。 严具喻于后地。 广如前说金例皆金疏既了于真下复融初义。 亦不异金。 以初妄识为体。 今真妄交彻故。 妄由真生真该妄末。 真非妄外。 即妄彻真源。 若尔则无能练所练。 故云寄相显真故分能所。 第二发趣果。 疏。 一问胜进者。 胜进虽向二地。 修在初地。 亦得名为问初地也。 疏。 相及得果等者。 是所得法相。 疏文有三。 初依论释相。 次出体三再显法体。 疏。 相即方便智下疏出其体。 即同如来加请中三渐次也。 言能所观相者。 相有其二义。 一相差别故。 二能到地实故名为相。 即观渐次观。 即举障显治相。 则能所皆相。 二得即证渐次。 三果即修行渐次。 疏又此三者下三再显法体。 开根本智以成二道。 故不取加行。 言地上加行胜进旼故者。 如欲入第二起十种心。 此即加行。 而是初地之胜进。 意云。 胜进既是后得故非方便。 疏。 若准论意等者。 今疏意明随地智差别地法。 而论云成就诸地法者。 所谓信等故。 第二知中有三。 初略举经意。 二论摄十句下论释。 三以问摄知。 二中言摄十为五者。 一二二三三四五一故。 疏。 行修善巧者。 下论云。 成坏善巧增长善巧。 非詺能知为方便也。 此五方便地地皆具。 而其随相分别。 初一在于解行位中。 得在初地。 增上在于二地已上。 不退在于八地已上。 尽至十地。 第三增上方便。 亦成德殊胜故。 行修不顿。 初中后别。 故有三句。 余句可知。 疏。 若以相等下第三以问摄知。 于中二。 先以经问摄论之五。 后若摄十句者。 以经问摄经之知。 第三摄报果。 疏。 初行后愿者。 行亦自分愿亦胜进。 疏。 谓若施若摄者。 布施本通二利。 今从利他边。 说问四摄之初已有布施。 何须别说。 答有四意故。 一布施本是自利。 今菩萨行令物倣之。 以舍悭贪故。 是利他摄中布施一向利他。 二布施直论布施。 四摄中施乃是摄缘。 三布施通于三施。 四摄唯约财施。 法施乃属爱语中故。 四此地正是布施位故。 所以别说。 经中先明遍施。 后常行下常施。 疏。 如是一切下不失自利者。 文中三。 初总释文意。 二引论释意。 二正释文。 疏。 谓利他事中下第二引论释也。 论云言不离者。 示现不离自利益故。 如是诸念事中行已。 成大恭敬除诸妄想。 释曰。 以论难了故以疏间释成。 大恭敬即所念佛等。 除诸妄想正是念义。 是以前明自利之施。 令物除悭。 今明利他之行。 不失自利。 是为菩萨修行善巧。 疏所念有十下第三释文。 此之十念亦即六念。 初三念同。 四亦念僧。 菩萨僧故。 次三功德念。 即是施戒。 六念中略但举其二。 今文广故备于诸度。 后四求义念。 即是念天。 第一义天故。 疏。 光明功德者。 行体清净离垢障故。 疏。 分别法义者。 以词及辩分别法义二无碍也。 疏。 修行剋证禅定胜业者。 谓依四禅及四空定发百三昧故。 故论云一念发百三昧者。 得三昧自在力故。 疏。 论意取神力等者。 论云。 以得三昧故。 于十方诸佛及佛所加。 诸菩萨所修习智慧故。 释曰。 如金刚藏菩萨。 为诸菩萨说十地等。 疏。 次三有悟机者。 一往刹。 二光明。 三正授以法。 疏。 是圆融实德故。 云过此者。 释经复过是数。 是数即前出家果中百三昧等论。 经此中文广。 经云。 菩萨愿力示现过于诸数。 示种种神通。 或身或光明或神通或眼或境界或音声或行或庄严或加或信或业。 是诸神通乃至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劫不可数知。 论释云。 于中身者。 是一切菩萨行根本所依故。 依彼身故有光明及神通。 依光明有天眼。 以有天眼见前境界一切眼有五种。 应知依神通有音声及行庄严加等。 音声者。 应彼言说故。 行是遍至十方故。 庄严者。 作种种应现故。 加者神力加被故。 信者依三昧门现神通力。 随众生信利益成就故。 业者依慧眼所摄陀罗尼门现说法故。 略说一切诸地各有因体果相应知。 释曰。 后总结因体果相。 疏已具释。 以前经论并皆易见。 例前百身百三昧等故。 疏。 不显第二离垢地。 疏。 所以来者。 文二。 先举论。 后言正位下疏释。 谓依上见道而有修道。 修道修行三学。 上正释论。 后前地下解妨。 妨云。 初地岂无戒耶。 答意可知。 疏。 言离垢下二释名。 先引瑜伽。 后谓性戒下是疏暗引世亲摄论第七。 以释瑜伽即拣劣显胜。 释成上极远离之言不在作意。 而无误故。 若具引瑜伽四十八云。 如是略说菩萨增上戒住。 谓意乐净故。 性戒具足故。 离一种犯戒垢故。 一切业道一切因果了知通达故。 乃至云若广说者。 如十地经离垢地说。 离垢地由远离一切犯戒垢故。 彼离垢地即增上戒住。 释曰。 彼既指此故。 宜引彼疏。 唯识中言具净尸罗乃有二意。 一云具足别解脱及定共道共故。 虽第三地始发定增。 能离过时此地已满。 故有定共。 二云或唯别解脱。 亦能全离加行根本后起罪故。 十住毗婆沙即第一论。 入初地品释地名中。 疏言邪行下第三断障。 即唯识文。 先断障。 后断愚障中论不释名。 摄论云。 谓于诸有身等邪行障。 意云。 身等三业有十恶行名邪行障。 谓所知下出体。 所知拣异烦恼。 俱生拣于分别。 分别初地已断尽故。 一分唯属此地断者从能障二地下具足论云。 能障二地。 极净尸罗。 入二地时便能永断。 释曰。 以易不显。 疏。 由此二下后断愚也。 开上一障而为二愚。 愚即现行麁重。 是种子二。 种种业趣愚者。 毁责为名。 不取恶果。 岂名种种业趣。 不一即名为种种。 种种非一。 即是毁责。 论更释云。 或唯起业不了业愚。 谓前一是起业之愚。 后一即是不了业愚。 非所发业。 此二非必能起于业。 则其二愚一向是愚。 若依此释后之一愚亦愚品类。 问所知障不能发润。 如何此中能发三业。 答唯识第一云。 续生烦恼发犯戒业。 通所知障。 此约误犯故不相违。 疏言最胜下第四证如戒为最胜。 由具戒故证最胜如。 谓此如理最为胜故。 如说离欲名为最胜。 此亦由翻下是疏释意。 弥显戒胜。 故智论第十五云。 大恶病中戒为良药。 大怖畏中戒为守护。 死愚闇中戒为明灯。 于恶道中戒为勐将。 死海水中戒为大船。 故云最胜。 余如戒经。 疏。 是以成下五成行。 诸论皆同疏。 得无等菩提下六得果戒于世间得人天身。 故于出世得菩提果。 并寄下结示。 疏。 三聚无误下疏释论科。 疏而下列中总句同名直心者。 谓今经标云深心下列中总句。 则名直心。 论经标云直心总句亦云直心则知义一。 而疏释深心。 云深契事理者。 若以深心同论直心。 直心即是正念真如。 故深契理。 若顺起信深心乐修一切善行。 即是契事。 显义包含。 双存事理。 疏论云十种直心者。 论释总句。 言性戒成就者。 总该三聚。 别对律仪。 随所应作下通于二聚。 自然而行兼显直义。 疏。 谓发起下疏释上论。 于中有三。 初正释。 二然性戒有二下释成上义。 第二真如性戒成。 前发起净中顺理持戒第一久积成性。 成前则令自体净中性戒成就。 三今称如下双结上二义。 疏别中初四下释别句中二。 先科后释释中柔软者。 引瑜伽意。 于他柔软直就论意。 是自柔软。 柔软即喜乐。 则持戒之人心无恼悔故生喜乐。 疏。 二堪能等者。 依此性善持戒是净业也。 烦恼已下离业因。 既因离果离故。 难持能持。 疏。 所以鹅珠草系下成上能持难持。 鹅珠即阿閦佛经大庄严经论第十广有其缘。 今当略示。 谓有一比丘至金师家。 其金师正为王家穿珠。 由比丘着赤色衣映珠似肉。 有鹅吞之。 金师失珠。 傍更无人。 决谓比丘盗其宝珠。 询问。 言无。 遂加栲楚。 比丘了知珠为鹅吞。 为惜鹅命甘苦而默。 殴击血流鹅来唼血。 杖误杀鹅。 比丘见已便言珠在。 金师问言。 何不早陈受斯楚毒。 比丘答言。 珠为鹅吞。 我为持戒惜鹅命故。 默受斯苦。 鹅若不死。 设断我命我亦不言。 金师白王具陈上事。 王加敬重。 言草系者。 亦此论第三有诸比丘行于旷野。 为贼剥掠衣服罄尽。 群贼共议。 恐报王知咸欲杀之。 中有一贼语同伴言。 不须杀之。 比丘之法不伤草木。 可以草系必不驰告。 群贼从之。 既无衣服。 风吹日炙。 蚊蛭虻蝇之所唼食。 夜闻恶兽恶鸟之声。 长老比丘劝诸少年而作是言。 人命无常要必当死。 今莫毁戒。 说偈劝之。 中有偈云。 伊罗钵龙王。 以其毁禁戒。 伤盗于树叶。 命终堕龙中。 诸佛悉不记。 彼得出龙时。 能坚持禁戒。 斯事为甚难。 时诸比丘既闻偈已自相劝诫。 引昔作恶。 为他杀害丧身无数。 今为护圣戒分舍微躯。 至于明旦国王出猎。 初疑禽兽。 复谓尼乾。 及至询问。 具说护戒。 王心欢喜解缚称赞。 海板比丘同此卷说。 此上二句即是行体。 后二句行修。 三守护根门即修方便。 四寂静者。 行成离过顺于涅槃。 守护根门。 前已广引行成离过。 不见能持所持戒等。 了戒如空顺涅槃矣。 疏五纯善下次三摄善中。 初一自分摄菩提分善。 二者上摄佛善。 言如真金者。 虽被锻鍊精纯无减故。 后句离过。 又初通摄菩提分善。 次句别语戒善。 后句亦通离过。 七者诸有势力弃而不顾。 正是论意。 不似难陀下略举戒过于善。 例知诸有势力亦因施等之所致故。 八九二句明饶益中。 前句彰悲正明饶益。 后句智导方无爱见。 第二自体净疏文有四。 一总科。 二摄位。 三料拣。 四释文。 今初。 律者法也。 仪谓轨仪。 离诸过恶不违法制。 故论名离净。 论有二名。 初云一者离戒。 即后释初门竟云。 亦名正受净受即受戒法门。 离即随戒行相。 不杀等十顺益名善。 要期在己名之为摄。 离诸过恶名摄善戒。 兼济有情名饶益众生。 益而离过名饶益戒。 疏。 此三聚戒下第二摄位可知。 疏。 律仪通于止作下第三料拣。 于中二。 先通拣三聚。 前二自利。 后一利他。 前中律仪即是恶止。 摄善即是善行。 后又初律仪下唯拣初二。 初二滥故。 于中有二。 先正拣。 后展转解妨。 今初。 已是通难。 谓有问言。 律仪之中既有止作。 止即止恶。 作即善行。 作同摄善何言律仪。 但明恶止故有此答。 皆百论意。 谓论初外道问云。 佛说何法。 答云。 恶止善行法。 释曰。 杀等诸恶止息不作名为恶止。 三业正行信受修习名为善行。 外道便为立后重过云。 外曰。 已说恶止。 不应复说善行。 内曰。 布施等是善行故。 谓布施是善非恶止故。 复次如大菩萨。 恶已先止。 行四无量怜愍众生。 复止何恶。 外曰。 布施是止悭法。 是故布施应是恶止。 内曰。 不然。 若布施便是恶止者。 诸不布施悉应有罪。 释曰。 此是反难明施非恶止。 今翻顺用明不施忍而无有罪。 又律仪中作谓持衣说净等。 不作有罪。 非施忍等。 故不同也。 疏。 若尔下展转通难释成前义。 先难后答。 初难亦是百论中意。 外曰。 已说善行不应复说恶止。 内曰。 止相息行相作二相违故。 是故说善行不摄恶止。 外曰。 是事实尔。 我不言恶止善行是一相。 但应恶止则是善行。 故言善行。 不应复说恶止。 释曰。 此正同今经。 杀即是恶。 离杀名善。 故律义中亦离杀等。 摄善戒中亦不杀等故。 二难分疏古释下答。 先叙昔解。 其第二解亦是百论中意。 前所引布施是止悭法。 答中后决云。 复次诸漏尽人悭贪已尽。 布施之时复止何恶。 或有人虽行布施。 悭心不止。 纵复能止。 然以善行为本。 是故布施是善行。 释曰。 此论意明布施虽有止恶以善行为宗。 律仪虽有作持以止恶为宗。 斯就正助分成二聚。 疏。 今更下申今所释。 非弹古义。 但助成别相耳。 大同后义在文易了。 疏。 今初律仪下第四释文。 疏今居地上方行十善者。 然十善通佛。 此亦不徵差别说之人天因耳。 故今深玄不合行此。 又此善中先离杀者。 然小乘四重淫戒最初。 初有三义。 一者此戒人之喜犯。 二者劫初起过此最为先。 余之三戒亦皆次第。 三者淫爱惑业招润生死。 二乘厌离故制在先。 今十善十恶菩萨十重皆杀在初者。 杀罪过重。 善恶皆初。 菩萨大慈居十重首。 又智度论十三中说杀有十恶。 一心常怀毒世世不绝。 二众生憎恶眼不喜见。 三常怀恶念思惟恶事。 四众生见者如见蛇虎。 五睡时心怖觉亦不安。 六常为恶梦。 七命终之时狂怖恶死。 八者种短命恶业因缘。 九身坏命终堕泥犁中。 十若得为人常短寿命。 释曰。 今但离杀十恶顿亡。 故大论云。 远离一切杀生者。 示现远离利益胜故。 疏。 二离起因者。 其受畜因畜则行杀。 为受畜因。 有未必杀此则犹疎。 故名为缘。 其贪等惑起杀则亲。 故名为因。 疏。 二为贪众生者。 前则贪财。 此则贪味。 言今有愍伤之仁者。 俗典云。 愍伤不杀曰仁。 释经仁字恕己为喻此释恕字。 即涅槃经第十云。 一切畏刀杖。 无不爱寿命。 恕己可为喻。 勿杀勿行杖。 疏。 二对治中疏文有二。 先正释后简滥。 今初。 言杀生祭祀者。 亦百论文。 彼论因说舍罪福义。 以福舍罪。 以无相智舍福。 外便救云。 外曰。 常福无舍因缘。 故不应舍。 释曰。 由前菩萨说舍福因由福灭时苦。 是故应舍。 外便云。 我有常福则无灭因。 故不应舍。 何谓常福。 彼云。 如经说。 能作马祀。 是人度衰老死。 福报常生处常。 是福不应舍。 释曰。 今但要彼愚痴故举其过。 拣言不同。 彼论广破言其无有常福故。 是愚痴邪见。 疏。 此中慈益下二拣滥于中又二。 先正拣显因果离。 是依主释。 今是持业后若尔下通妨。 先举妨。 从前约本有下释。 疏三果行中二。 先略释文。 后麁中成杀下明具缘成杀。 于中三。 初依本论正释。 二然杂集下引他论会通。 三又境相下指广在余。 今初四行等者。 思即意业。 是行体故。 言拣错误者。 两境历然谓之错。 一境易夺谓之误。 谓如二人并立。 本欲杀东人刃及西人。 即名为错。 本欲杀张人。 王人来替。 或居闇处。 或不审实。 作张人杀。 名之为误。 本斫非情及欲杀畜。 错误害人。 亦不成业。 疏。 五体谓身行加害断命落究竟者。 然诸众生揽五阴成假名众生。 念念生灭前灭后续。 非断非常假立命根。 令其色心而得相续。 亦刹那灭。 前念既灭后念当生。 断今不续名为杀生。 亦名断命。 对前未断名落究竟。 故次疏云即拣前四以为方便。 余二段可知。 疏。 一内心止足即离起因者。 心足即是不贪故。 引廉贞之士。 书云。 廉士非不爱财。 致之以义。 意云。 此无非理之贪也。 文选云。 渴不饮盗泉水。 热不息恶木阴。 恶木岂无阴。 志士多苦心。 疏。 二此地具无尽财者。 从初地来檀度满故。 即具无尽财故。 此地亦具。 从然杀中下对前料拣。 疏。 二对治离等者。 慈即与乐故。 论云对治者。 谓布施故。 疏云。 则于自资财尚舍而安彼恕己为喻者。 我被他盗忧虑百端。 则喻于他同我忧苦。 言他有二义者。 义必有二。 而论经但云不坏他财。 论云。 以不贪故不坏当来资财。 以他人易故。 论不释。 疏。 三果行离疏文有三。 初分麁细。 次而文通为下具缘成犯。 后对显差别。 二中余处亦唯四缘。 今开是他总一缘。 成初二缘身拣自身取自身物不是盗故。 事拣无情。 要是他用。 虽非我物他不摄受。 亦非盗故。 如无主物。 想者知是他物。 行者即谓思心。 言翻终不盗心者。 应言盗心取也。 若无盗心。 虽知他物。 应暂用取。 或同意取。 或拟令他知。 皆非盗也。 五体谓举离本处者。 此是盗业究竟则显前四方便。 亦是成业时分杀要。 断命不续。 淫与境合。 盗要举离。 如于床上手执其物。 虽与境合未名为盗。 要须举离。 才离于床。 纵更不取亦已成盗。 疏。 杀淫于他下三对显差别。 一对杀淫以辨麁细。 二又杀有多下唯对于杀显具缘处别。 则显盗中通于麁细。 以辨具缘。 疏。 一内心知足离于起因者。 起因即贪。 贪心难满故行邪淫。 二自足妻色。 离受畜因者。 不足于妻方有邪故。 自足故无。 则足字两用。 一唯取知足属心。 二连上自妻足故。 离受畜因故。 晋译论经下通会二经。 自足乃由等者。 成彼二经。 明登地已上无非梵行。 但由寄报示有而已。 无有从事。 则显自足妻色。 知足之言似不惬当但拣淫妷过度。 故云知足不妨从事。 从知足约心亦不妨梵行者。 显今经意。 以有知足之言。 则有离起因义无贪心故但云自足唯离受畜因耳。 亦不妨梵行者。 但明心中知足。 非于事上知足。 正同净名示有妻子常修梵行。 则知足之言妙矣。 翻显自足之言未有梵行之相。 疏。 现在梵行净故不求未来妻色者。 经说求天五欲修梵行者。 名污梵行故。 疏。 他守护女此为总句者。 上取于他妻妾。 下取亲族媒定。 当中一句为不正中总共护者多人护故。 然女有三从。 一在家由父。 二出嫁由夫。 三夫亡由子。 纵三尽无由。 为宗族所护。 言子等者。 等取孙姪等。 媒定之言通于在室及以曾嫁。 上言六亲者。 即父母夫妻兄弟之亲。 疏。 二全谓具足等者。 等取半戒十戒及于五戒。 以终身故得名为全。 疏以其淫境下显无具缘所以。 言无想疑者。 谓无人非人想道非道想及与生疑。 但与境合皆名犯也。 疏。 约邪淫说者。 难言四重之淫境合便犯故无想疑。 邪淫之戒岂无想疑。 谓自妻他妻想。 他妻自妻想。 及二生疑。 岂无不犯。 故今通云。 据此即有。 今显菩萨于其自妻决修梵行。 故不于邪淫而说具缘。 疏。 违想背心者。 设违于境若顺于心。 不名妄故。 疏。 无别贪等以为异因者。 贪瞋对杀等即为异因。 今诳他思心即是贪等。 故无离思之外别有异因。 疏。 故身三各具三离下通拣三业。 此皆论意。 然其贪等通与七支而为其因。 身三之因亦用思心。 然起有难易故。 论为此释。 是知起因自有二种。 谓近与远。 身业难起。 故明贪等以为远因。 隐其思心之近因也。 口业易发。 但彰思心以为近因。 隐彼贪等之远因。 故不明因离。 且如有人先贪财色。 后用思心而起妄语。 斯则贪等而为起因。 则妄语多因于贪。 恶口离间多因瞋痴。 又如妻财以不足故。 而行淫盗。 是知亦有不足财故而行妄语。 故外典云。 贫不与无信期而无信自至斯则亦有受畜之因。 是知论主顺经文略。 且从难易及多分说身具三离口四唯二。 疏。 谓心事。 虽实下疏释上论。 以其时语恐滥言不应时机。 亦名绮语。 故显其相。 彼绮语中虽是善言。 不应时机。 亦名绮语。 今明回互见时令他损恼。 故不同也。 疏。 以细况麁者。 细属于心。 声闻不制。 今菩萨无心梦亦不妄。 疏。 此言覆藏之语者。 细寻可知。 疏即不破坏行此唯约心者。 谓若有离间之心发言。 则成离间。 今无此心故无离间过。 无离间心即是离间对治。 而论标云。 一对治离。 二果行离竟。 便云对治离者。 谓不破坏行。 一者心。 二者差别。 乍观此文。 则似论主就对治离中分心及差别。 然论意以对治离难解。 故别释云谓不破坏行。 一者心。 二者差别。 自是双释对治及果行章。 故下释文牒心释对治。 明不破坏行。 牒差别释果。 故疏以心属于对治。 以其差别属果行也。 疏。 如野干诈亲师子者。 即四分律有善膊虎。 与善牙师子为友。 为野干所破。 广如彼说。 疏。 是离间体故名为身者。 身苦是体与业何异。 身约正破。 业约所传。 言业之麁细耳。 疏。 此之四语义一名异者。 义即体义体一名异耳。 疏。 后二明前语体不出二类者。 论经无庸贱语。 有不断语。 而论总释四语之后。 有对语不对语鄙恶常行。 释曰。 即以常行释于不断又重释云。 于中现前语者。 麁而不断。 不现前语者。 微而不断。 意云。 对面为麁。 不对为微。 不断通二。 今以经无不断别有庸贱。 故更不举。 论中再释。 疏。 自违于戒者。 既能苦他又令瞋恚恼彼深故违恶口戒。 亦违自赞毁他之戒。 疏。 令他违戒者。 令犯瞋戒。 以忆持不乐遂生怨结。 前人求悔善言忏谢。 犹瞋不解便犯重戒。 疏。 润泽者。 语必益他名为润泽。 故翻苦他令瞋二语。 谓柔软者。 柔谓柔和。 软谓善软。 言为戒摄故为柔软。 柔和即无毒害。 善软即无麁犷。 犷谓犷戾。 易伤折故。 害谓损害。 如剑戟故。 今柔软故无损无害。 论释不犷云受行不断。 远公云。 常说非暂。 故云不犷。 故上释犷云易伤折。 是故菩萨言必顺道。 尽未来际常行善言。 斯亦天下之至柔。 驰骋天下至坚也。 疏。 和悦意中而发言者。 易系辞云。 安其身而后动。 易其心而后言。 注释云。 易和易也。 翻上瞋忿。 理必然也。 疏。 说顺人天者。 世报适情故云悦乐。 疏。 又悦意下三语展转相释者。 重释此三。 上各别配故今展转。 谓云何悦意。 可乐闻故。 云何乐闻。 闻者喜悦故。 疏。 善入人心等者。 此以一语翻于三语。 言今说顺涅槃故令善入人心等者。 等取余二。 谓说涅槃则如甘露入于身心。 岂如火烧。 闻清凉乐岂当热恼。 内外冥寂怨结岂生。 疏。 生三昧故者。 总出所以。 前则闻时不喜忆时不乐。 今闻顺三昧法喜适神。 忆其正受轻安怡畅。 而言多人爱乐者。 论云。 怨亲中人无不爱乐。 以言顺三昧。 何厚何薄。 论又云。 此语能作二种益。 一他未生瞋恨令其不生故。 闻爱乐复生三昧。 即是悦乐。 二者未生亲友令生故。 即下身心踊悦。 由自身心欢喜敬信。 亦令他闻欢喜敬信。 欢喜敬信即是踊悦故。 疏云自身他身生亲善故。 翻前失于相知之乐故。 古诗云。 悲莫悲兮生别离。 乐莫乐兮新相知。 世俗之乐尚尔。 况出世善友之乐哉。 疏。 三思而后言者。 出论语。 疏。 略说有三者。 一教化生信。 二教授生解。 三教诫成行。 疏。 即时字别义者。 时即教化体也。 以言含于义者。 即经义语义即义理亦云义利。 疏。 有罪者制。 如杀盗等。 无罪者听。 如畜长等。 举者。 律云。 不见不忏恶邪不舍。 举弃众外者。 为除恶人。 今此举者为除其罪。 此是彰举非摈举也。 言如法举者。 具举德故。 谓一慈心不以瞋恚。 二利益不以损减。 三柔软不以麁犷。 四真实不以虚妄。 五知时不以非时。 具此五德名为如法。 此云巧调伏。 论云。 毗尼释以灭诤。 毗尼云灭亦调伏义。 疏。 又此一句下上释决定。 下释随时筹量。 一则筹量有罪无罪故。 律云。 知有罪无罪是名律师。 二则通皆筹量制听举折等故。 疏。 总举皆须筹量得所。 疏。 以贪是业有之本者。 有即是业亦是三有。 故十二缘中过去名业。 现在名有。 而贪若未决但名烦恼。 决即名业。 故为业本耳。 不似杀等依贪等心方显身口行杀等事。 故云更无所依。 所依既非揽因所成不同杀等。 故无果行。 既无因果安有二离。 疏。 二他所资用是体者。 事但明他拣于自己体即金等。 是所贪物体。 拣非他用有。 虽非我贪不成业如山川等。 疏。 一所用事谓金等者。 然所贪物通于财色。 论略举财。 亦可于色决贪。 是邪淫境故此不论。 疏三终起夺想为贪等者。 论经有二贪心。 经云不生贪心不求不愿不生贪心。 多是译人见其言重。 略去一贪。 复比论经倒为其次。 疏。 依论次亦倒释经。 前轻后重。 是则贪心含于总别。 总则三句皆不贪性。 疏。 故意三中要具五缘下拣业异惑。 即瑜伽意。 本论亦云。 前二为细。 后一为麁。 麁即成业。 显今菩萨细亦不起故并不之。 疏。 治彼染着无利润故者。 以善法益。 令离彼放逸则名利润。 五于发菩提心等者。 论云。 于发菩提心众生。 恐于无量利益行中勤劳疲懈。 今摄令起造。 治彼疲懈令不退转。 疏。 非一一别对故云总也者。 论云。 此慈心等有六种障。 此非分别。 亦非一障对。 释曰。 言非分别者。 亦非二障三障对前一治。 亦非一障对前多治等。 故云非分别。 今疏但云是总非别已含上二义。 疏。 增恶名害皆有已生等者。 易故不显。 若依论中具委说者。 自身善法未生令不生。 已生令灭。 即障善法名怨。 自不善法未生者能生。 已生者令增长。 即增恶名害。 后二于他亦然。 于他身中不爱事未生令生。 已生者令增长。 即苦他名恼。 他身爱事未生者令不生。 已生者令不随顺。 即是忌胜名热。 疏。 前所不说者。 上来略论六类之人起慈等六心实则无生不化无益不起。 疏。 不行占卜等者。 邪见有二。 此是浅近邪见。 非拨无因果深厚邪见。 疏。 夫吉凶悔悋。 生乎爱恶者。 即周易意。 初会已引悔悋者。 言者小疵也。 恶凶爱吉。 而吉凶尤多。 疏此所治七见下上来别释。 此下料拣。 疏。 然邪见恶戒唯是外邪者。 邪见唯外。 戒取有二。 一者恶戒独头而起。 此正是邪故偏举之。 二附正戒起。 今所不取。 见取亦二。 一执异见。 亦独头起。 二附内法起。 而戒取多独头起故。 偏语恶戒。 为邪见取少独头起故。 多分附内。 以难见故。 疏家偏明不独起故。 故疏云。 通内则知有外。 疏。 后一明信邪者。 以信世间为究竟故。 故为邪耳。 疏。 次二是欲求者。 即前藏非诈善求五欲故。 第二摄善法戒。 今初堕恶道者。 此即明观。 此有三意。 一何故知。 知诸众生不断十恶堕恶道故。 二何因知。 由前律仪自断恶故。 三何故知。 菩萨大悲本为物故。 有三种者。 疏。 依论分三。 一者乘恶行往故。 此即集因者。 论经云。 菩萨作如是思惟。 一切众生堕恶道者。 皆以不离十不善道集因缘故。 今经阙集因缘之言。 即皆以字摄故。 论释云。 集因者受行故。 谓十不善是所行法。 若有受行即堕恶道。 疏则非无因等者。 论菩萨如是远离无因倒因。 善解众生自行恶行住非法处故。 非法处者。 即是苦果。 疏。 后起愿行下文有二意。 一明起愿之由。 由念众生恶因果故。 二便起愿故。 论通云。 菩萨如是深寂思惟已。 欲救众生知自堪能。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五十九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8:57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fojing/2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