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七十三 内容: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七十三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述第四大尽分中。 文前有四。 一依论科。 二此五依下论释义。 三前二下料拣。 四文中下辨经义。 二中五义之内义字向上。 皆是论文。 义字已下即是疏释。 然前二离惑智二障。 成心慧二解脱。 后三利他即是三业。 一意二口。 虽云意持正在口说。 三即身通。 今初集智下。 疏文有四。 一总彰大意。 二文中下总科。 三然通真妄下总辨义类。 四在文六重下对文收摄。 今初。 然论中文有三节。 一总立七名。 谓一集智大等如向疏引。 二总辨七智之所依起。 略显其相。 三总释七智之相。 今疏文中分为七段。 一一智内皆有三重。 如今集智云今初集智。 即第一列名。 二依能断疑力。 即论第二依起之一。 三了法缘集故。 即论第三段释义下之六智。 皆具此三。 然远公释缘集云。 统唯一种。 或分为二。 一妄缘集。 三界虚妄唯一心作。 如梦所见但是心解。 二真缘集。 一切诸法皆真心起。 如梦所见皆报心作。 或说为三。 曲有三门。 一真妄离合为三。 离为前二合为第三。 第二约心识论三。 一事缘集。 从事识起一切法。 二妄缘集。 从其妄缘起一切法。 三真缘集。 真识体中具过一切恒沙性德。 互相集成故言缘集。 又从真识起一切法故。 经说言。 若无藏识七识不住。 不得厌苦乐求涅槃。 由如来藏故起诸法。 三就有为无为说三。 一即有为缘集。 二无为缘集。 三具二缘集。 并如六地已说。 三摄以义类。 即前三中第一三也。 四中在文。 虽六不出前三。 收摄已竟。 释义已周。 一唯染中已摄六集。 二有七集。 三唯一集。 四有三集。 五唯二集。 无为有三虚空已别说竟。 但二无为。 一净二灭。 涅槃有四。 余无余及与无住。 皆约修显故。 得称净。 六唯一集故有二十也。 第六段中四。 一标通三。 二故论下引证。 三以法界下疏释。 顺上善法界为净。 不善法界为染。 无为法界为灭。 无为与善为正。 不善不正。 四而论诸句下会释论文。 然上以其三事开合故为六段。 而文不次。 又今经与论经次亦小异。 若依今文辨次第者。 然望论经论经阙二。 一无世界集。 二无最后入一切法分别决定智集。 彼意为世界即世界成坏。 将后入一切法集。 属于总结故。 但十八并结十九。 今为世界是总。 通佛众生如世界成就品。 通有唯成无有坏义。 成坏之刹唯属众生。 彼次与此亦小有异。 以法界居虚空之后。 众生识界居为无为前。 且依今经以辨次者。 先明三界通于依正。 总辨众生所依。 次云世界通于染净。 次辨法界向上为上四所依。 向下。 与为无为等而为所依。 法界是总以性从缘。 则有为无为。 众生是能迷之人。 识界为众生之本。 虚空是众生等住处。 涅槃是众生所归。 烦恼是能迷之因。 行兼于业则显前皆是果故。 此句初有此菩萨言。 由烦恼因感界成坏。 次三辨反源之人。 如来下四辨反源之果。 结云一切者。 非止二十故也。 第二应化智。 亦具上三。 谓一列名。 二依起。 三释相在文分二。 先标名总科。 后别中十句下随文别释。 前中即将蹑经前文。 释论第二牒所依起。 其第三释义易解不举。 论云是中应化智者众生应化等差别。 远公云。 然化有三种。 一据始起有分别心。 而作变化。 二就息想论。 物见我化我实不化。 三就真实说。 缘起门中皆是真实作因。 法门之所示现。 今依后义。 是故前缘集智而起化用。 第三加持智中。 文亦具三。 初牒经立名。 二论云下辨所依起。 三谓依彼下疏释论依起。 便是第三段中释义。 常化不绝为加持故。 即以不绝是转义。 如转法轮。 疏。 初三不断三宝者。 不断是三宝中持义。 谓佛种不断即是佛持等。 疏。 愿等因体者。 望上时持故名因体。 就体有二。 愿是起行方便之心。 供养及行即依愿。 正行供养摄福行摄智故。 第四微细智中文三。 一牒经标名。 二谓智下解义。 三故论下蹑前辨依起行中。 先举论。 后谓依前下疏释。 言三智者。 一应化。 二加持。 三善集。 即前缘集智所以合者。 集智是智应化是悲。 悲智无碍为佛微细。 疏非但八相。 一具余七者。 但应化一智。 即能令一而具一切。 今一一事皆具三智故为微细。 以如来证此法门故。 别有十事多同八相。 八相不具第五密处智。 文中有四。 一标名。 二依护根下辨所依起。 三现麁下释秘密义。 四初三下释文。 文含多义。 前诸疏文已皆具矣。 第六入劫智文有五。 一标名。 二依命行下举论依起。 三谓劫下疏释论含于入劫之相。 四亦十世下结成玄门。 五以得下出即入所以。 第七至入道智文中有四。 一标名。 二论云下依起。 三谓遍入下疏释依起。 四别中下释文。 三中显前标名具于三义。 一明知凡夫道。 道谓业惑以逆顺等皆所知故。 二若约下知化凡夫道。 谓一切善法论名对治。 即顺字摄之。 及第三知化凡夫即是佛道。 文正出此。 四别中总句义通三义。 别显三种中。 前二皆第一知。 凡夫道其中观破抟聚者。 四十八经当具解释。 疏。 次四句能化之行者。 即化凡夫道。 亦兼第三知凡夫道。 即是佛道。 后四化果其中思议等并如九地。 第二解脱下总有四对。 疏中已配义并可知。 第五释名分。 疏今此一段从所受立名下。 此文有三。 初此上拣别。 二引论释。 三谓佛身下疏释论。 然此一段若从所受应名法雨地。 若从能受应名法海地。 今从受处名为法云。 云当佛身而论意。 又以闻法相似犹如虚空。 则以虚空为能受。 菩萨身遍覆故。 云为所受之法。 以云义多含故论影出之。 疏由前七智等者。 七智正是此地别行所以举之。 成就念力偏语受法之德。 此智实成下释经随顺无量菩提之言。 由因成果就故云随顺无量菩提无量之德皆随顺也。 疏。 上二句性故者。 论一时具云闻法者。 性故作故二事示现。 疏。 离破之谓三慧下。 疏释论大法明下。 牒论释经。 然今经云安受摄持。 论经云受堪思持。 思即是摄。 堪即是安。 受堪虽倒俱是闻慧。 疏取义顺经不违论释。 余并可知。 第六神通力有上无上分智慧明达。 即起通之智者。 经但两句。 论经亦但云住此地于智慧得上自在力善择大智神通随心所念。 而论云。 是中依内者有四种。 一不思议解脱。 二三昧。 三起智陀罗尼。 四神通如前所说。 释曰。 今疏取意。 各别配经。 亦具此四论。 言如前所说者。 即大尽分中五种大。 但合智及陀罗尼耳。 以陀罗尼智为体故。 此之二段者。 即以转变外事为神通自相故。 疏无所不融故能一身包含无外者。 此金刚藏正用前作住持相中。 于其身中示有无量国土庄严之事。 及于自身示现佛身。 疏此中亦即大尽中事者。 前文标中已有五大。 今复结之。 故云亦是。 谓初总标三业。 即神通自在余具五大。 一观察三世。 即第一智大。 二三昧境界。 即第三三昧大。 三智慧境界。 即第四陀罗尼大。 四游戏一切下。 即第二解脱大。 五变化下。 即第五神通大。 疏问中即举菩萨疑佛者。 谓信菩萨神通谓佛应不胜。 前举佛疑菩萨则谓佛得。 亦疑菩萨不得故问同意别。 疏第二乃至说法断疑等者。 文中有三。 一正显断疑。 二然此下文下会释经文。 三若准下依经解释可知。 第八地影像分。 于中分二。 先总料拣。 后正释文。 前中有三。 一约二道分别。 二约修显分别。 三非一异分别。 初即论意。 于中三。 一依经标名。 二前二下以二德收之。 三依论列释。 二中远公前三皆阿含。 今以海喻十德互遍故喻证德。 此二教证亦可隔句相对。 池望于海是修成相对。 地中真伪合修为教。 如池喻起修之行。 海喻舍妄契真。 实德互遍犹如义大。 第二小喻第四珠喻。 即约诠就实。 相对寄言显十如。 彼十山为教智。 真体无二如珠更含。 余义略示其一。 疏。 前中池喻下。 第三依论列释标功德名。 皆是论文。 余皆疏释。 然下论随文释中。 亦自解释。 释第一池喻云。 依本愿修故。 释第二山德云。 依一切智增上行十地故。 释第三海喻云。 因果相顺故。 今十德遍海。 即因顺于果海揽十德即果顺于因。 释第四珠喻云。 过十宝性即障尽证坚。 疏。 又十地有三者。 第二修显分别。 以修成法三而收四喻。 前二是修故亦是教。 次一是成亦顺于证。 三是法地顺佛果海故。 以海喻融前二也。 前二即是修成含池山珠之三喻也。 疏。 又此四喻下。 第三非一异分别。 于中四。 初约因果明非一异。 二约前后。 三结成圆融。 四结示本意。 今初分二。 先总标。 后初一之下别显。 池非是海故云始异。 入海即池之水故云终同。 同异先后即始差别终无差也。 二出喻一佛智地出十地山故。 云无差之差。 上二下结前生后。 三海则因果交彻。 四珠虽一证智不碍分十。 疏。 又初喻前后体别下。 第二约前后论非一异则十地相望以为前后。 疏。 初一即是圆家渐者下。 第三结归圆融。 此言自天台生。 而小不同。 彼处渐圆是渐教家圆。 今亦圆教行布之极耳。 圆圆亦与彼不同。 乃是初后圆融名圆圆。 非圆教圆满名圆圆也。 是知上取相显。 前二喻教后二喻证。 理实四喻一一之中。 皆有教证。 如珠喻体即证治穿等教。 池初四河即是于教入海为证。 故约非一皆是教道。 约非异义皆是证道。 又非一非异二义不同。 即是教道互融为证。 勿滞语言。 疏。 上来所解下。 第四结示本意。 言上来解者。 唯除四喻。 喻四功德余皆疏意。 故云在论虽无。 疏。 今初修行德中下释文。 然论但云是中修功德者。 依本愿力修行以四摄法作利益行。 自善增长及得菩提自利益行。 应知。 次论牒经帖义文意可知疏第二总以喻显中。 然此十山与俱舍论多同小异。 彼偈云。 苏迷卢处中。 次踰健达罗伊沙陀罗山揭地洛迦山苏达梨舍那頞湿缚羯拏毗那怛迦山尼民达罗山。 于大洲等外有铁轮围山。 前七金所成苏迷卢四宝。 释于梵名如昇须弥山顶品。 然须弥处中。 次七金绕轮围。 第九今有十山为次。 又别为顺十地所出异故。 一雪二香。 俱舍九中所无。 三鞞陀梨陀梨亦云驮罗。 下偈复云毗陀。 则正当第三伊沙陀罗。 此云持轴。 与种种持义亦大同。 四神仙应是第五苏迷梨舍那。 此云善见以仙居故。 五由乾陀罗。 即第二持双。 六马耳全同第六頞湿缚羯拏。 七尼民陀罗全同第八。 彼却无翻。 但约形名为鱼嘴。 八斫羯罗同彼第九。 九计都末底义同揭地落迦。 彼亦无翻。 但说其相故。 论经名众相山。 十苏迷卢全同第一。 既加香雪应除象鼻。 三藏楚夏既各不同。 言词轻重难为剋定。 疏。 第三法喻对显中二。 先明山体。 后若语下辨其所有。 于中二。 一直辨所有以况于法。 二论以义拣。 今初文并可知。 但计都山并大力修罗处者。 准经论说。 修罗总有五种住处。 一在地上。 一最居下。 最居下者。 在于海底。 即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 其力最大统领无量修罗眷属。 次上二万一千由旬有阿修罗王。 名曰勇健威势次劣。 亦统无量修罗眷属。 次上二万一千由旬有修罗王。 名曰花鬘威势转弱。 亦统无量修罗眷属。 次上二万一千由旬有修罗王。 名曰罗睺势力最劣。 亦统无量修罗眷属。 今此所说应是彼王。 最居上者。 疏。 论云前三下。 第二论以义拣。 于中二。 先举论释喻。 后论但显喻下疏义释。 今其四地道品即第一治贫穷。 五地即第二治死。 七地即第三治俭。 八地即第四治不调伏。 九地即第五治恶业。 十地即第六治修罗。 并可知。 疏二互相显者。 前意但因依果。 今则互依于中有四。 一正明互显。 二论云下义引海喻证。 三前言依地下会违。 四又地则但依下拣二别相。 相别有三。 一但依兼入别。 二又山在海下显非即离别。 三又山出海下等不等别。 疏合中总云下疏文分四。 一顺释不夺。 二若夺下反以成立。 三喻中下会通法喻。 成俱不夺。 以喻中云得大海名不可移夺。 明约果也。 法合则云名菩萨行不可移夺。 故知约因。 四故论下别引论证成。 由经影略故论双明。 然论具云难度能度大果功德者。 因果相顺故十地如大海难度能度。 得大菩提果故。 今以言拣之故论易了。 然上说有三种地。 一修地。 二成地。 三法地。 今明相正顺在后二度即到也。 疏以深广故者六深七广余可知。 然涅槃三十三明海有八德。 一者渐渐转深。 二者深难得底。 三者同一咸味。 四者潮不过限。 五者有种种宝藏。 六者大身众生所居。 七者不宿死尸。 八者一切万流大雨投之不增不减。 释曰。 彼经通喻佛法广有合相。 今喻次第喻于十地。 故加至十不同彼次。 疏第四宝珠喻中合于十宝者。 八辈为八缘觉果行为二。 总成为十。 缘觉根利不数入观故。 无多果依学无学。 但分为二。 无利生用者。 合不能出宝。 下引论出故取者。 正证出宝兼出海义。 疏一出功德。 论具云一出功德选择而取以善观故。 疏已折开解释。 大文第九利益分。 供养功德者。 非谓供养能生功德。 显此法胜能令供养。 是地功德上生信亦然。 疏然闻有二义下。 疏文分二。 先正释顺明不取闻相。 即涅槃经云。 若有闻经。 不作闻相。 不作说相。 不作句相不作字相。 如是一切乃为闻经。 释曰。 此称理而闻如前已引。 从初后圆融。 即此经意。 言等佛者此经说佛智慧观境。 今能正闻如彼真观故云等佛。 疏闻已等佛下通妨。 先妨。 后若更下答。 亦由一多无障碍故。 疏。 第二动地者。 然准论经云一动。 二踊。 三上去。 四起。 五下去。 六吼。 远公释云。 上去是令人觉。 下去谓振下。 如世虚物振撼。 余如华藏品。 余文可知。 十定品第二十七疏。 谓前明普门中所具差别正位等者。 此中意有三节。 初第二会为所依普门。 次四会即普门差别。 此会即会别归普。 初即根本。 次即依本起末。 后即会末归本故言重会普光。 意在斯矣。 言等妙二位全同如来普光明智者。 结成人普所以。 以此会说等妙二觉二觉全同普光明智。 即是会归之义。 问等觉同妙觉于理可然。 妙觉之外何有如来普光明智。 为所同耶。 答说等觉说妙觉即是约位。 普光明智不属因果该通因果。 其由自觉圣智超绝因果故。 七卷楞伽妙觉位外。 更立自觉圣智之位。 亦犹佛性有因有因因有果有果果。 以因取之是因佛性。 以果取之是果佛性。 然则佛性非因非果。 普光明智亦复如是。 体绝因果为因果依。 果方究竟故云如来普光明智。 疏。 二约次第等者。 疏文分二第一正明次第。 二以极果下释妨。 于中二难。 一释重会。 二通蹑迹之难。 今初谓有难言。 若次第明位何以重会普光故。 为此通。 后谓前依本不动下。 显其所以。 何以极果由于始信。 信依本智而起。 今不离本智故。 斯则以因成果。 摄果酬因。 然因有二种。 一约本有恒沙性德。 信解行愿等无不具故。 二约修起。 谓依本信德而起信心。 依本解德而起解心。 如起信云。 以知法性无悭贪故。 随顺修行檀波罗蜜等故。 一一修起皆带本有俱来至果。 无间道中一时顿圆。 解脱道中因果交彻。 名为得果。 果亦有二。 一者本有菩提涅槃。 一切佛法本觉具故。 二者修起今证菩提始觉悟故。 始觉同本无复始本之异名究竟觉则二果无碍。 然二因本从本觉体上起来。 则二因与本觉无碍。 始觉既同本觉。 则二果全同于二因则二因与果交彻故。 因该果海果彻因源。 故今重会普光。 表斯玄趣。 问若此交彻即是圆融。 何名次第。 答虽带本有起因。 因亦次第。 先因后果。 得果虽该于因亦成次第故。 得果后方说融前。 前圆融中若因若果并是普光明智差别之德。 别常依普不相舍离。 说有前后成在一时故不同也。 疏。 后出现因果下。 二通蹑迹之难。 谓有难云。 极果由于始信。 重会普光极果之后何得更有平等因果。 故为此通。 明此因果皆属极果。 故不违理。 疏品以普贤三昧无碍自在无边大用。 而为宗趣者。 不同前文宗趣。 别说者有二义故。 一者例前。 令物证入为趣二者令诸菩萨亦得无碍自在无边大用。 而为其趣。 则此疏文通宗通趣。 疏正释文下文分二。 先总科因果。 后别显因门。 前中亦二。 先正科。 后然六品之因下解妨难。 此有二难。 今初正通重会之难。 谓有难云。 若约差别因果者。 因因不同。 因与果异。 如何等觉之因与妙觉果。 同会而说。 故今答云。 若约差别不合同会。 有圆融义所以得同。 故云若约圆融等同果相故。 疏果是对因下。 二有难云。 若尔因是圆融可同果会。 果是差别之果何得同因会。 耶。 故今答云。 只缘是差别果对因说果。 是相待之果劣故同因之会又复难云。 对因之果劣故同因之会。 平等因果因果俱胜何同此会。 故今通云。 平等因果由差别成。 若无差别平等无依故须同会。 疏。 今初此因下。 第二唯显因门。 但释六品。 疏文分三。 初总彰大旨。 二引教成立。 三决断有无。 今初以诸古德不立等觉。 故桉定有。 疏是以诸教下。 二引教成立。 虽有开合疏意扶开。 故下结云有等觉明矣。 引二经一论文有二节。 二经一开一合。 一论具于开合。 说六种性及六坚六忍等者。 即彼经第一品。 当第三贤圣觉观品。 经云。 佛子六种性者。 是一切菩萨功德璎珞庄严。 菩萨二种法身。 菩萨所有百万阿僧祇功德行璎珞。 若一切菩萨不入璎珞功德门得入正位者。 无有是处。 佛子六种性者。 所谓习种性性种性道种性圣种性等觉性妙觉性。 释曰。 一习种性即十住。 二性种性即十行。 三道种性即十回向。 四圣种性即十地。 五六可知。 复名六坚者。 谓信坚法坚修坚德坚顶坚觉坚。 顶坚即等觉。 觉坚即妙觉。 言六忍者。 经云。 复名六忍。 信忍法忍修忍正忍无垢忍一切智忍。 而言等者等取六慧六观。 经云。 复名六慧。 闻慧思慧修慧无相慧照寂慧寂照慧。 经云。 复次六观。 住观行观向观地观无相观一切种智观。 亦有相承说于六定。 璎珞无文。 言六定者。 一习定二相定三性定四道慧定五道种慧定六大觉正观慧定。 此五种六皆以第五当于等觉故有明矣。 疏论复有文亦立等觉者。 即第五十论明百四十不共佛法。 约因果位辨差别中云。 若时菩萨坐菩提座。 住最后身。 于菩萨道菩提资粮极善圆满。 尔时无师修三十七菩提分法。 得一刹那名无障碍智三摩地。 是其菩萨学道所摄金刚喻定。 彼疏云。 此明因满菩萨位中最后位也。 此位亦名等觉菩萨。 论从此无间第二刹那。 顿得其余不共佛法。 谓如来十力为初。 一切种妙智为后。 皆极清净悉得无上彼疏云。 此彰得果。 释曰准此论文。 于十地后起金刚喻定一刹那中。 名为等觉。 第二刹那为妙觉也。 故说八义与佛不同。 论云。 问一切安住到究竟地。 菩萨智等如来智等。 云何应知。 此二差别。 彼疏云此初问也。 论云。 如明眼人隔于轻縠观众色像。 一切安住到究竟地。 菩萨妙智于一切境。 当知亦尔。 如明眼人无所障隔覩众色像。 如来妙智于一切法。 当知亦尔。 二如画事业圆布众彩。 唯后妙色未净修治(云云)如画事业圆布众彩最后妙色已净修治。 三如明眼人于微暗中覩见众色。 如明眼人离一切暗覩见众色。 四如明眼人远覩众色。 如明眼人近覩众色。 五如轻翳眼观视众色。 如极净眼观视众色。 六如处胎身(云云)。 如出胎身。 七如阿罗汉梦中心行。 如阿罗汉后觉时心。 八如昧智体如明智体。 释曰。 其云云下。 皆前配菩萨后配如来。 唯第六喻改妙智字为一身字。 第七喻改智为心。 八改灯为智体。 余五皆如初句。 彼疏释云。 初之五喻约二智用以辨差别。 第八一喻约二智体以明差别。 第六七喻如次身心以辨差别。 观前五喻义通生法二智用故。 等觉之位第八识有漏故身亦然。 义同处胎。 即五八识有漏虚妄义同在梦。 论曰。 是故当知一切安住到究竟地。 诸菩萨众与诸如来妙智身心有八差别。 又瑜伽论菩萨地。 更有一文。 言劣无漏者。 唯识第十释转依中名所弃舍。 谓劣无漏种。 即第十地中所生现行。 金刚道中方能舍故言未舍。 白净无记者。 即异熟识第八地中舍赖耶名。 第十地中犹名异熟识。 至如来位方舍异熟名无垢识。 三由未舍有漏善法者。 即与二障种俱。 其二障种是所断舍。 疏。 今经欲显开合无碍下。 第三决断有无。 言故存其义者。 即六坚固法已是有文有义定矣。 下第十三昧广说等觉之相。 云此菩萨住此三昧得十种法。 同去来今一切诸佛。 何等为十。 所谓得诸相好同于诸佛等。 普眼问云。 若此菩萨得如来法同诸如来法。 何故不名佛。 何故不名十力。 何故不名一切智等。 亦有十句。 普贤具答云。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 已能修习去来今世一切菩萨种种行愿。 入智境界则名为佛。 于如来所修菩萨行无有休息。 说名菩萨。 如来诸力皆悉已入。 则名十力。 虽成十力行普贤行无有休息。 说名菩萨。 知一切法而能演说。 名一切智。 虽能演说一切诸法。 于一一法善巧思惟。 未尝止息说名菩萨。 知一切法无有二相。 是则说名悟一切法。 于二不二一切诸法差别之道。 善巧观察展转增胜无有休息。 说名菩萨等。 下引伊罗钵那象王。 为供帝释化身上天。 或舍象身现作天身。 无能分别是象是天。 象之与天更互相似。 此等觉义岂不昭然。 更有余文。 恐繁不引。 疏二十一种功德要寻昇兜率品。 自当晓之。 然此段文。 亦是古德所不能知。 今以摄佛功德释之。 有如符契智者当晓。 疏。 所以此中特名入刹那际者有三。 一总徵说意。 前后叹德皆无此故。 二为显下正酬所问。 三菩萨地尽下释刹那际。 然有二释。 今初以本业起信参而释之。 菩萨地尽是起信文。 义通二处。 言唯有果累无常者。 即本业下卷经云。 菩萨尔时住大寂门中。 登大山台入百千三昧证佛仪用。 唯有果累无常生灭二心心心无为行过十地。 解与佛同坐佛坐处等。 释曰果累无常生灭者。 未转依位变易生死。 名为果累体。 是无常有生灭也。 言生相未寂者。 即起信意业相未亡也。 犹名识藏者。 亦起信意未显现法身故。 上辨等觉尚有刹那。 未至其际。 从若以无间下释成际义。 刹那尽处名之为际。 故云即无刹那。 亦起信文前已曾引。 若入此下释诸佛三昧。 亦起信文。 应有问言。 上云菩萨地尽是等觉者。 何名诸佛三昧。 故引此文。 成诸佛义。 疏。 亦显前来差别下是第二义。 上约合前后无际。 今明后际不离初际。 是穷生死之本际。 第四本分初十句明上等佛果者。 亦是等觉之义显矣。 然一品始末等佛义多。 初定文易可知。 第二定明重现无尽喻。 菩萨帝网身土者。 古德立帝网义。 经有帝网之名而无广说之处。 以昔未有此品经文。 故此一段文诚可证也。 疏于诸世界下释其所以者。 释上不坏不住之所以也。 此句标从由定无分别而不坏相下。 正释所以。 先释两对经文。 前对约定后对约慧。 定慧之中皆权实无碍。 而动静相即。 上句释于诸世界无所分别。 亦不坏于世界之相。 次句慧观一相而不坏诸。 即释经观一切法一相无相亦不坏于诸法自性。 疏。 既事理双游下。 结成释上定无分别慧观一相故不住也。 定不坏相。 慧不坏诸故不坏也。 又二句中不坏即不坏相。 二句中无分别观一相故。 即不坏性。 二句中不坏诸相故不住理。 二句中无分别观一相故。 不住事故。 由双游得不坏不住。 疏。 若不坏不住下。 释经住真如性恒不舍离。 不坏性相故住真如。 以真如即事而真故。 由所无住故住真如。 以诸法本无住故。 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故。 大品云。 若住一切法。 不住般若波罗蜜。 不住一切法则住般若波罗蜜。 又云。 若住一切法不住一切法。 若不住一切法。 则住一切法。 故上经云。 一切法无住。 定处不可得。 诸佛住于此。 毕竟不动摇。 善知识云。 无住住者则住真如。 即其事也。 疏。 既即事不舍下。 结成喻中重现无尽之义。 谓由住即事真如如融于事。 事便如理理既无所不在。 身即理故亦无所不遍。 真如无所不包。 故即如之身亦含一切。 故云如无不在。 故同真如内外互入。 疏。 以得幻智同于佛故者。 经文有三。 一明得智。 二如诸下举所同。 三菩萨下明能同。 初有十句。 一总得难思。 二到究竟岸。 三见如幻际。 四以斯知如幻之智等能入世幻。 五用上幻数思诸幻法。 六不违幻数则不碍幻存。 七尽于幻智则不碍幻亡。 八存亡无碍故。 鉴达三际皆不异幻。 九得斯决定。 则横尽幻边减数十也第五定歌罗逻者。 此云薄酪者。 梵语唐云俱是古义。 新云羯剌蓝。 此云杂秽。 第八定是知菩萨之定常入常起者。 结成难思。 若以定门观则常入定。 以用门观则常出定。 实则动寂必俱故。 常双入出矣。 然动静唯物。 据其体极动静斯亡。 故常无入超。 又入即起故无入。 起即入故无起。 若然何以经云麁细入起等。 故下释云为显自在故。 寄诸境界交络而明。 若云一入多起即云自在。 若云无入无起何名自在。 常入常起自在之相亦然。 广如贤首品辨。 疏。 约理事相望则无差别为细等者。 由标云喻麁细大小二对。 及经合中云无差别中入定差别法中起等。 故为此释。 于中先释麁细。 后释大小。 前中有二意。 取义虽异麁细是同。 前则理细事麁。 后则总麁别细。 别于一一事中而入理故。 则后对唯约理说。 疏。 无差别则大周法界。 下释上大小一对。 亦有二意。 初一事理对明大小。 若唯约事下。 唯就事明大小可知。 第九定谓于毛孔中入眼等定。 显互用自在者。 然常途所明互用者。 但眼处能作耳处等事。 耳处能作眼鼻事等。 故六根互用。 今约十八界明。 则有数重之互。 一诸根互。 二分圆互。 毛孔身根中互能入眼等定故。 三一多互。 谓一根顿作多根事故。 四根境互。 谓根入境定如贤首品说。 以此云法界必该十八界故。 五复有一根入多境。 一境入多根。 六复有以六识对境以明互入等也。 第十定二智通权实等者。 此有十一句。 但指二三四七四句释之。 故云余七可知。 疏。 初三句始观者。 以妙悟皆满是佛。 今就等觉故云观顺。 据观据顺故名菩萨。 据三句见即名为佛耳。 皆等觉之义。 疏。 即于所知一向无障转功德者。 即摄论无着立名。 然有二义下释初义。 即无性释无着义。 后意乃是佛地论亲光所释。 疏家顺经但取亲光所解消文。 疏。 过前十地故云穷十方际者。 十地华云量等百万三千大千世界故。 今尽十方。 知是过也。 上十信及十地莲华。 亦不言叶数。 今叶等皆不可说。 明是等觉之依报也。 疏。 谓此真如下释文。 先释无边故。 经云无相者。 无有无等相故。 即无有无二边之义。 言不可说法即离言真如者。 真如有二。 一安立真如。 谓真实如常寄言显故。 二离言真如。 故起信云。 心真如者。 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 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 若离心念则无境界差别之相。 是故一切法。 从本已来离言说相。 离名字相离心缘相。 毕竟平等无有变易。 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以一切言说假名无实。 但随妄念不可得故。 言真如者。 亦无有相。 谓言说之极因言遣言。 此真如体无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 亦无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 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 故名真如。 释曰。 此即离言真如意也。 次下论文云。 复次真如依言说分别有二种义。 何者为二。 一者如实空。 以能究竟显实故。 二者如实不空。 以有自实体无漏性功德故。 释曰。 上即依言真如也。 法华云。 知法常无性。 此义玄中已引。 今是义引。 若具云。 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 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 无去无来重显真如。 即是中道者。 中道非唯非有非无非断非常等。 皆中道义。 疏。 世界性空故无体下。 释经有体性无体性世界门。 文有三释。 一双约事理明。 谓缘生故有无性故空。 即法性宗一义。 亦无相宗义。 二云。 又法性土故有体者。 亦约性相而含二宗之义。 若就法性宗释。 性上取空义相上取有义。 今性上取有义相上取空义。 谓缘生故空义。 若共二宗释者。 法性有体是法相宗义。 事土无体是法性宗义。 然可会通故。 今通用三。 又净刹顺理下。 唯就相土以明有体无体之义。 净顺于理是事净。 顺上法性土。 染刹妄成即从缘无性义。 又第二义亦顺璎珞仁王。 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三贤十圣忍中行唯佛一人能尽源。 亦顺涅槃空者。 所谓生死不空者。 谓大涅槃余义如前后说也。 其一品内更有文义。 皆前后已有故不委示。 疏。 近则逆结上来进德之文者。 前经从于诸法智但应安住不应称量下。 是进德文。 今有十一。 如是初一后一即是总意。 初句明前皆普贤行。 末后明前皆为摄生。 中间九句摄前进德即为九段。 一如是圆满菩萨境界。 即前经云应为请问如来佛法下三句。 以三句中初一上求佛道法。 二下化众生皆是菩萨之境界故。 二如是通达出离之道。 即前应观诸法。 一切如幻下三句。 如幻如声皆无体性是出离法故。 三如是受持三世一切佛法。 即前应知诸佛愿力下三句。 四如是观察一切智门。 即前应常安住平等法界下三句。 五如是思惟不变易法。 即前应不分别佛下二句。 六如是明洁增上志乐。 即前应当明解世间所作下八句。 八句皆增上志乐故。 七如是信解一切如来。 即前于一切佛深生信解下三句。 八如是了知佛广大力。 即前于广界中拔出众生下至成就诸度四句。 九如是决定心无所碍。 即前所谓亲近一切智下四句。 末句如是总结摄生已如前释。 对前诸段类取耳。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七十三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8:49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fojing/2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