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七十四 内容: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七十四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述十通品第二十八疏。 二释名下疏文有三。 初正释今经。 二晋经下会通他经。 三然通与明下拣滥会释。 于中二。 先正引论明通明相异。 后会释经文。 今初。 论有问曰神通与明有何等异。 答曰。 直知过去宿命之事。 是名为通。 若知过去行业为明。 复次直知死此生彼。 是名为通。 知行因缘际会不失。 是名为明。 复次直尽结使不知更生更不生。 是名漏尽通。 若知漏尽更不复生。 是名为明。 释曰。 此论前文释明行足。 所谓三明因以三明对于六通辨差别也。 今疏但举一明。 末云等者等于后二。 疏今以此经通即委下第二会释经文。 于中二。 先会晋经明。 顺文顺义义皆委照。 文有证故。 后晋经意存顺义下会今经文。 言务不违文者。 文有十通同六通故。 明但有三十无从故。 通梵语云吃[口*栗]地(平声)明云婆(上声)哆。 疏。 一他心二天眼等者。 以经无总列故今列名。 文中有四。 一列别名。 二此十皆言智通下辨其通称。 通名神通已如上说。 今但释智字。 便当出体。 若随相下辨智差别。 三此十亦是下对六开合。 但看前列次第在文易了。 四然小乘下通妨难。 谓有难言。 十通全异可分权实。 十六之殊既依六开。 何能过六。 故今释云。 名数小异义旨全乖。 文有三节。 一明小乘。 二辨三乘。 三释一乘。 言小乘智用有分者。 宿命但知八万劫事。 天眼但见三千世界。 天耳他心神足皆局三千之内。 漏尽不尽所知故云有分。 三乘平遍明其不尽重重。 一乘重重居然有异。 如天眼见尘中之刹刹中之尘。 尘刹之佛佛身毛孔尘刹重重。 彼重重刹中如来说法。 天耳皆闻彼中众生。 他心尽了一念即知多刹。 况局八万之中一尘。 即往刹无穷。 况局三千之内。 三明虽知因起未尽重重。 故云尚越彼明。 况于三乘小乘六通之境。 次有难云。 若尔但明六通而义有异。 已拣权实何要十耶。 故云託事显圆故开为十。 十十法门是本宗故。 疏。 标云他心下疏文有二。 一释名。 二辨相。 文中有三。 初能所合释。 智为能缘他心为所缘。 二直就所缘去能就所释。 三若所若王下。 显智宽狭。 疏。 然智缘他心下第二辨相。 于中二。 先叙异释。 后会今经。 前中即彼二十唯识偈云他心智云何缘境不如实如知自心智不知如佛境不知如佛境者。 唯佛得本质故。 疏。 依唯识下。 二会今经意。 于中有三。 初标所取取前安惠。 云前亦未为失。 二以摄境下出无失所以。 三若离佛外下。 结弹第二护法所释。 二中亦三。 初直出所以。 二示法性他心之相。 三结成正义。 初中直出所以。 即示法相宗有其三义。 一云摄境从心不坏境者。 即示心境有无。 彼得本质恐坏唯心。 既不坏境得之何妨。 坏有何失。 以无心者无心于万物。 万物未尝无。 此得在于神静。 失在于物虚。 谓物实有故。 若唯心坏境则得在于境空。 失在于心有。 故以境由心变故说唯心。 所变不无何必须坏。 若以缘生无性则心境两亡。 故云借心以遣境。 境遣而心亡非独存心矣。 二云能所两亡不碍存故者。 上不坏境且遣惧质之病。 今遣空有之理故心境并许存亡心境相籍故。 空有相依缘生故有。 有即存也空即亡也。 空有交彻存亡两全。 三云第一义唯心非一非异者。 正出具分唯心之理。 上第一释。 虽有唯心之义尚通生灭唯心。 第二义虽两亡不覊。 而未言心境相摄。 今明具分唯识。 故云第一义唯心。 同第一义故非异。 不坏能所故非一。 非一故有能所缘他义成矣。 非异故能所平等。 唯心义成矣。 云正缘他时即是自故者。 结成得于本质无心外过。 以即自故不失唯识。 疏。 以即佛心之众生心下。 第二正示法性他心之相。 此有两对前对明所缘。 后对明能缘。 今初言即佛心之众生心者。 此明所缘众生心即是佛心。 此明不异。 次云非即众生心之佛心者。 此句明众生心与佛心非即。 非即故有所缘义。 非异故不坏唯心义。 言为所缘者。 结成所缘拣非能缘也。 次下辨能缘云以即众生心之佛心者。 此句明能缘佛心即是众生心。 此明非异。 次云非即佛心之众生心者。 此明佛心与众生心有非一义非一。 故为能缘。 非异故不坏唯识之义。 言为能缘者。 结成能缘拣非所缘也。 更以喻况如水和乳。 乳为所和喻众生心是所缘。 水为能和喻佛心为能缘。 以此二和合如似一味鹅王咂之乳尽水存。 则知非一。 然此水名即乳之水。 又此乳名即水之乳。 二虽相即而有不一之义。 故应喻之。 以即水之乳非即乳之水为所和。 以即乳之水非即水之乳为能和。 义可知矣。 疏。 如是鎔融非一非异者。 第三结成正义。 疏。 若离佛外下第三结弹护法。 言却失真唯识者。 不知外质即佛心故。 第三宿住通。 皆以菩萨得九世眼如见现在故下。 此释知义。 而云见者是知见也。 此上正明。 二若不尔。 下反难成立三若但曾经下遮救。 谓恐救云。 昔曾见事事则虽灭见种犹存。 故得知耳。 是则下为遮此救文有三破。 一夺破。 谓但见心不见法故。 所见不同。 岂见现心名宿住智。 二又曾不经下纵破。 纵许有种能知见者。 昔不经事应不知见。 谓昔为人何能普见。 今得宿智广远皆知。 三又但见现在下结成。 即乖名破。 第四知劫通。 然大乘宗未来世法体用俱无今云何知者。 总徵知义。 谓小乘或说三世俱有。 未来但未有用。 或纵可见而未有体。 大乘体用俱无则无可知见。 次依方便教下答中有二。 初依权教立理。 答谓见因知果。 如见色相知后吉凶。 疏。 若一乘下二依一乘真实。 答于中有四。 一正明实义。 二然非现在之现在下通妨。 谓有问云。 若尔何名见未来耶。 答意可知。 三此有若是下立理重难。 纵其性有缘有二俱有过。 四若今时看下以理会通。 谓不向今时看未。 若向今时看未。 此未即现在。 未来如何得有。 若逐下向未来看未。 未是未之现在矣。 故异于今。 第五六七三通文并可知。 第八无数色身通。 今初由了法界无定实色下。 疏文有二先彰大意。 后于中六句下释文前中意明。 此是即色之空。 非色绝之真空故不碍现色。 于中先明即色之空。 故能现色。 由上无实色故即色是空。 既即色是空故非断空。 又无定实则显非常。 非是断空。 又显非断。 以定有则常定无则断故。 今非断常即真法界。 从空中无色不碍色故者。 明空不碍色故能现色。 存亡隐显下结成上义。 至下当知。 然此段文乃含多意。 第一谓色空相望总有三义。 一相违义故云空中无色。 二不相碍义故云不碍色故。 三相作义故前云无定实色举体即空非断空故。 谓此幻色若不举体即空不成幻色故。 亦合云色中无空故色不碍空。 故举体即色非断灭故。 以此正说了无色义故。 唯说色即空边。 下第二段能现色边。 方合明于色不碍空等。 此三无碍方曰真空。 亦称妙有。 第二此之二句遣于地前三空乱意。 谓无定实色举体即空。 非断空故。 遣第二疑空灭色取断灭空。 以空中无色遣第三疑空是物。 谓空为有。 今明空尚无色岂有体耶。 况色中无空空定无体。 次云不碍色故。 即遣第一疑空异色取色外空。 既云不碍于色明非色外。 离此三过方曰真空清净法界。 第三亦含法界观意。 即第一真空绝相观。 彼有四门。 第一会色归空观。 即今门空意。 第二明空即色观。 是第二段能现色意。 第三色空无碍观。 即此第三段无色现色意。 第四泯绝无寄观。 亦在此段之中。 彼第一会色归空观中有四句。 各先标。 后释前三标语。 皆同云色不即空以即空故。 今云无定实色以举体即空。 非断空故。 即彼第一句。 彼云以色不即空是断空。 故云不即空。 以色举体是真空故。 云以即空故。 今云不碍色即彼第二句。 青黄之相非即真空之理。 故云色不即空。 然青黄无体莫不皆空故。 云以即空故。 良以青黄无体之空。 非即青黄故。 云不即空。 即要有青黄方说无体。 明不碍色矣。 次今云空中无色。 即彼第三句空中无色故不即空。 会色无体故。 云以即空故。 良由会色归空空中必无色。 是故由色空故色非空也。 上三句以法拣情。 第四便云色即是空。 谓凡是色法必不异真空。 以诸色法必无性故。 是故色即是空。 此即今疏第一法界无定实色举体即空是也。 疏存亡隐显皆自在故者。 总结前义。 于中二意。 一者结上空中无色亡也不碍色故存也。 举体即空非断空故兼存亡也。 存亡约色隐显约空。 空理真常不可言亡。 而色存即空隐。 色亡则空显。 此唯约会色归空以说。 若兼第二不碍现色。 是明空即色观。 论存亡隐显者。 色即是空则色亡空显。 空即是色则空隐色存。 然皆即亡即存即隐即显。 故云自在。 即以总结。 为彼第三空色无碍观。 其泯绝无寄在下释文。 疏但妄分别求叵得故下。 即彼泯绝无寄意也。 彼云。 谓此所观真空。 不可言即色不即色即空不即空。 一切法皆不可。 此语亦不受逈绝无寄。 非言所及非解所到。 是谓行境。 何以故。 以生心动念即乖法体失正念故。 以今疏文对彼所引。 相摄可知。 疏以即空之色为妙色故者。 此以前成后。 由前即了无色。 而现色故成妙色。 次云又色空不二下。 将今对前反覆相成。 初空色不二成上真空。 以全成前。 次不二而二。 以前成后。 次色空融即下融上二文。 归初法界。 后缘起无尽下。 成后无涯。 其真空妙色之旨广如问明。 第九一切法智通。 然此三对释有三义者。 然此三义散在经论。 古德随见取舍不同。 以今疏意并皆收之。 而取义各别。 并为正解。 合其三意方尽玄旨。 然此三对皆由下句成别。 上非异句义旨皆同。 同是遣差别相故。 下句对上别成三重。 第一唯约显实者。 则拂迹入玄。 非异者拂差别相也。 非不异者。 拂上不异之迹则遣之。 又遣之以至于无遣耳。 而文中二。 先总明两句。 故云则相待而空故。 次先破异。 云异相互无故云不异者。 此即中论破合品中意。 以小乘立见可见。 见者三事和合因。 将异以破之云。 异法当有合。 见等无有异。 异法不成故。 见等云何合。 释曰。 此但总明无异。 异则无合。 次例破异。 云非但可见等异相不可得。 所有一切法皆名无异相。 释曰。 上总言无。 下出无所以。 云异因异有异。 异离异无异。 若法所因出是法不异因。 谓如眼于色异。 色于眼异是名为异。 今明因色异故眼异故云异因异有异。 若离于色眼与谁异。 故云异离异无异。 然则眼色二异相因而成。 则无定眼色。 而成于异。 故云若法所因出是法不异因。 亦由梁椽成舍舍不异于梁椽等法。 故云法所因出法不异因。 若眼如舍则色加梁等。 若色如舍眼如梁等。 故互为所因。 所以疏。 云异相互无谓眼色相因无定异故。 又如长与短异。 长中无短相。 长无可对故无有长。 短中无长相。 短无可对故无有短。 既无长短孰言异耶。 故云异相互无故无异。 又长中自无长相。 短中自无短相。 将何长短而说异耶。 亦中论意亦百论意。 故中论云异中无异相。 不异中亦无。 无有异相故则无彼此异百论破一品中。 外道立一内破云。 若因果不异三世应为一。 彼救云不然。 因果相待成故如长短。 注云如因长见短因短见长。 如见泥团观瓶则因观土则是果。 内破曰。 因他相违共过故。 非长中长相。 亦非短中及共中。 注云。 若实有长相。 若长中有若短中有。 若共中有。 是皆不可得。 何以故。 长中无长相以因他故。 因短为长故。 短中亦无长相。 性相违故。 若短中有长不名为短。 共中亦无长二俱过故。 若长中有。 若短中有先已说二过故。 将何共耶。 长相既无短相亦尔。 若无长短云何相待。 上来破异竟。 次疏云遮异言不异下。 以相待门释无不异谓无异可待故。 故二双绝。 以契性空。 亦百论云若无长短云何相待意也。 疏。 二约双显者。 谓上但显实则唯性而非相。 今性相皆具故云双显。 谓由体一故非异相。 差别故非不异。 此举双是以显双非。 疏三约双遮下文有二意。 一前明相即故得双遮。 谓相本是异。 今即性故无有异也。 故非异性本是一。 今即相故无有一也。 故非不异。 二又相非相下。 明当相自离故。 得双非故。 离二边下结成玄旨。 疏法性不并真故一相。 即影公云。 法性不并真。 圣贤无异道。 由理无异味故。 疏。 一亦不为一故无相者。 即法句经云。 森罗及万像一法之所印。 云何一法中而当有差别。 即上一相也。 次云。 一亦不为一为欲破诸数。 浅智着诸法见一以为一。 即下句意。 疏有无皆法待对故无者。 释非无非有。 谓有即有法无即无法。 故云有无皆法。 言待对故无者三论初章中。 偈云若有有可有则有无可无。 今无有可有亦无无可无。 谓因无立有有假无生故非有。 因有说无无因有立故非无。 若蹑上起。 上云无相即是无义。 今非彼无相故云非无。 无尚不存有安得立。 故云非无非有。 皆待对故无也。 疏。 法与非法但假施设者。 然法非法有其三义。 一者有法为法无法为非法。 上已破有无故。 今非此义。 二者恶法为非法善法为法。 三以相为法以性为非法。 今通此二。 善恶相因亦假施。 设遣相之法明性为非法。 相既不存性不安立故。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性相相因亦假设耳。 疏。 并就实而求下结成显实。 上一一对中。 多以上句为所治下句为能治。 如虚是所治实为能治。 法是所治非法为能治。 既并归实故皆双寂。 余皆倣此者。 释不随于俗非不随俗已下经文。 第十定通。 初标名下。 疏文有二。 先释相后事理。 非一故下释名。 前中亦二。 先正释。 后斯即下拣定。 谓对余宗拣定体用。 于中三。 初拣理事。 二拣功能三遮救重拣。 今初斯即理灭者。 即是本宗法界体寂故不同已下。 是法相宗。 但事灭故要心不行方称为灭。 疏但事灭下。 第二拣功能不等。 先明事灭六七不行何能起用。 后证理灭下。 辨理灭功高既即事而理故定散无碍。 疏。 亦非心定下。 第三遮救重拣。 恐彼救云。 心想虽灭定前加行令身起用故今拣之。 亦非我宗。 心正在定不能起故。 此遮法相。 次言亦非独明定散双绝者。 此遮禅宗。 止观两亡不定不乱约理顿明。 亦顿教意故非经宗。 但事理下方显正义。 契无碍之理故得定散自在。 上七地下引二经证。 并如前说。 十忍品第二十九疏。 三宗趣者。 疏文有二。 先正辨宗趣。 后然此忍行下义门料拣。 于中三。 一定位。 二体即下出体。 三虽是一智下辨类。 言是一者。 一无生忍。 二谓人空法空忍。 三谓佛性论说三无性忍。 及地持论说有信忍顺忍及无生忍。 四者一有二义一如八地论中。 一事无生。 二自性无生。 三数差别无生。 四作业无生。 二者思益经中说有四忍。 一无生忍。 二无灭忍。 三因缘忍。 四无住忍。 释经序中已具引竟。 言五忍者。 即仁王经。 一伏忍等如十地说。 而言等者。 乃有多义。 一等六忍如璎珞说。 十定初已引。 或说十忍。 如八地或说十四十五如仁王璎珞。 并如十地十住品引。 言诸教不同者。 通辨诸忍约教不同。 小乘不立忍名。 上来诸门多通始终。 独一无生兼通顿教。 疏。 名中前三约法者。 疏文分二。 先总科后三中初一下别显。 于中亦二。 一释法二释喻。 前中又二。 先当句释。 后拣通局前二可知。 无生忍中自有二义。 一理智双明。 二若约无生之智下。 唯就智说。 具如八地即是忍净。 忍净复二。 一智不生。 即无分别智体无念虑故。 二烦恼不生。 妄想不起故。 疏。 又此三忍下。 第二料拣通局。 先通后局。 通中三。 初正显通二若约当位下反显非局。 谓依地持音声属资粮位。 顺忍属加行位。 无生忍属于正证。 故言三忍超然。 超然不同。 以不应下结非局义。 三顺但顺理下通妨难。 文有两难。 第一正难云。 加行之位顺无生忍故名顺忍。 今不约位那有顺忍故今通云。 顺有二义。 一顺无生忍即是加行。 今顺无生之理故非约位。 次蹑迹难云。 若尔何异无生。 次顺忍通顺事理下通难。 既通事理故。 不同无生但顺于理。 经云已下引经证成。 然无生异顺更有一义。 谓但顺理无生惑智不生。 欲明顺忍双异二义故。 但约双顺事理足拣二别。 又上疏云前二通为无生加行者。 约此等觉自说加行。 不同前取三忍超然。 疏。 又依五忍下。 第二辨有局义是胜非劣。 五忍明义无生则当七八九地。 三忍明义正证已后。 俱通无生。 虽有此义而此既有音声顺忍。 是知定通句非正意。 疏。 后七喻中下。 第二释喻于中二。 先会六释。 后光统下料拣通局。 于中亦二。 先叙昔。 后疏为会通。 前中总有七家。 一光统。 二贤首。 三摄论。 四远公。 五金刚论。 六大品。 七楞伽。 然光统有二。 先叙昔。 后会通前中。 先以七喻对上三法义类同故。 后又云幻者下。 别显喻相大同摄论。 言起无起者。 幻法从缘无定性故。 境无境者。 六尘之境如焰似水而非水故。 知无知者。 梦中知觉非实觉故。 闻无闻者。 谷所发响非本声故。 住非住者。 电即晋经取净名意。 是身如电念念不住。 从今既云影下。 类彼以释。 亦净名意。 经云。 是身如影从业缘现。 故云现无现相。 化以无而忽有故云有无有相。 空以不碍施为故云为无为相。 皆取喻中别义。 疏。 此则能喻下。 第二疏为会通。 言能喻局于一相者。 幻中但有起无起相。 而无境无境相。 知无知等六相。 乃至空喻但有为无为相。 而无起无起等。 故云局一。 言所喻义通多法者。 如起无起相。 通明缘起之法。 不局内外等殊。 有无有相但明万有即虚。 不局菩萨能化等故通多法。 如境无境闻无闻亦有局义故。 疏致于义通之言。 从在文虽无下纵成其义。 疏。 又古德下。 第二贤首释。 先叙昔。 后此释下会通。 文则纵成意则暗夺。 谓后离世间品偈有别喻。 义则可成。 而下正释所喻既通。 但顺后经故为暗夺。 言离世间偈者。 经云观色如聚沫。 受如水上泡。 想如热时焰。 诸行如芭蕉。 心识犹如幻。 示现种种事。 如是知诸蕴智者无所着。 即其文也。 言故今影喻亦喻于行者。 今文影喻当晋电故。 对上光统故致亦言。 疏若依摄论下。 第三引摄论分二。 先引论。 后经论对辨。 今初不欲繁文。 疏中义引。 恐欲委究故钞具明。 论云。 复次何缘如经所说。 于依他起自性说幻等喻(此总问也)于依他起自性。 为除他虚妄疑故(此总答也)世亲释虚妄疑云。 谓于虚妄依他起性所有诸疑。 论云。 他复云何于依他起自性有虚妄疑(牒徵也)由他于此起如是疑(总牒标也下别释)一论云。 云何实无有义而有所行境界。 为除此疑说幻事喻。 解曰。 此中疑意从前论生。 以前论云依他起相是虚妄分别唯识为性是无所有非真实义。 从此生疑故。 云若无实义何有境界。 下文诸疑皆从此生。 故每疑前皆有云何无义。 喻释之中皆云为除此疑说如焰喻等。 无性释幻喻意云。 如无实象而有幻象为所缘境界。 依他起性亦复如是。 虽无色等所缘六处周遍计度时。 似有所缘六处显现。 解曰。 无实似有何要实耶。 下文诸喻酬意皆尔。 二论云。 云何无义心心法转。 为除此疑说阳焰喻。 释曰。 又如阳焰于飘动时实无有水而有水觉。 外器世间亦复如是。 三论云。 云何无义有爱非爱受用差别。 为除此疑说所梦喻。 释曰。 又如梦中睡眠所起心心所法聚。 极成昧略。 虽无女等种种境界有爱非爱境界受用。 觉时亦尔。 四论云。 云何无义净不净业爱非爱果差别而生。 为除此疑说影像喻。 释曰。 又如影像于镜等中。 还见本质而为我今乃见影像而此影像实无所有。 非等引地善恶思业。 本质为缘影像果生。 亦复如是。 五论云。 云何无义种种识转为除此疑说光影喻释曰。 又如光影由弄影者映蔽其光起种种影。 非等引中种种诸识。 于无实义差别而转。 六论云。 云何无义种种戏论言说而转。 为除此疑。 说谷响喻。 释曰。 又如谷响实无有声而令听者似闻多种言说境界种种言说语业亦尔。 七论云。 云何无义而有实取。 诸三摩地所行境转。 为除此疑。 说水月喻。 释曰。 又如水月由水润滑澄清性故。 虽无有月而月可取。 缘实义境之所熏修。 润滑为性。 诸三摩地相应之意亦复如是。 虽无所缘实义境界。 而似有转。 此与影像有何差别。 定不定地而有差别。 有说。 面等众缘和合。 水镜等中面等影生。 分明可取。 如众缘力颇胝迦等种种色生。 为不尔耶。 所取差别如离水镜月面等影分明可得。 颇胝迦等所现众色。 则不如是。 故非同喻。 又非我等许有水等种种实义。 有法不成故非比量。 八论云。 云何无义。 有诸菩萨无颠倒心。 为办有情诸利乐事故思受生。 为除此疑。 说变化喻。 释曰。 又如变化依此变化说名变化。 虽无有实而能化者。 无有颠倒。 于所化事勤作功用。 菩萨亦尔。 虽无遍计所执有情。 于依他起诸有情类由哀愍故。 而往彼彼诸所生处。 摄受自体。 论下总结云。 应知此中唯有尔所虚妄疑事。 所谓内一外二受用差别。 三身业。 四语业。 五三种意业非等引地。 六若等引地。 七若无颠倒。 八于此八事诸佛世尊说八种喻诸有智者闻是所说于定不定二地义中。 能正解了。 解曰。 上依彼论次第具引。 其释曰下。 皆无性释。 其解曰下。 即钞家意。 然其论释疑。 但由疑异故举八喻。 不必相蹑故论皆牒最初若无有义。 疏直依经文之次第以引论文。 若刊定记一一相蹑。 既经论中次第不同。 如何经中复成相蹑。 疏。 然彼论无空下。 第二经论对辨然论望经略有四异疏有三节。 初明有无。 二而影是镜像者。 是显名异。 三更有映质下。 辨其开合。 于中有二。 先辨论开所由。 由义异故。 后今经以义下。 明经合所以以类同故。 更有一意为成十故。 以加三法故合此三。 下文当说。 然若唯为成十。 何不合在于余喻中。 故疏但显类同之义。 言至下当知者。 即影喻中广开其相。 四者经论次第而有前却。 经为对前三种法故次不同论。 下释具出易故此无。 疏远公下第四叙远公有四。 一取意叙昔。 二辨其顺违。 三假徵正释。 四结广从略。 今初。 然远公依于二谛解斯七喻。 前六为俗知俗非实故说如幻。 知俗假有。 故说如焰。 知俗心起故说如梦。 知声不实故说如响。 知俗暂有故说如电。 知变易无体故说如化。 后一知真知真离相故如虚空。 前六是有为空。 后一即无为空。 以前六喻多同光统。 及与摄论故。 疏不引但取意。 见其摄论八喻依他故不立空今经有空。 明喻无为。 疏非不有理下。 二辨顺违。 初句顺理空比余喻。 似无为故。 而违已下辨其违文。 以文中空喻宽故。 疏若尔下三假徵正释。 先徵意云。 彼既违文。 自云何解。 从谓彼疑情下即疏正解。 取摄论势。 以解空喻彼论虽无。 假使有者应如我释。 疏余义下。 四结广从略。 摄论之广已如上引。 别章之文抄已略具。 疏金刚般若下。 第五叙般若。 论言九喻者。 罗什译经但有六喻。 九依魏经。 偈云一切有为法如星翳灯幻露泡梦电云。 无着论当第十八上求佛地住处明流转不染。 天亲当二十七说法入寂疑。 谓佛既涅槃。 何能说法。 故举此偈。 为了有为如幻等。 即无有为。 是为大智故不住生死。 然非无幻等故不离有为。 即是大悲不住涅槃。 以是无住涅槃故。 能入寂而说法也。 无着颂云。 见相及于识器身受用事。 过去现在法亦观未来世。 论自解云。 此偈显示四有为相。 一自性相。 即初句摄三喻。 二着所住味相。 即如幻喻。 三随顺过失相。 即露泡二喻。 四随顺出离相。 即梦电云三喻。 释初相云。 于中自性相者共相见识此相如星。 应如是见。 无智暗中有彼光故。 有智明中无彼光故。 解曰。 古有二释。 一者古来诸德。 皆以共相见识解自性相含于三喻。 此三皆是生死自体性故。 从此相如星下。 别解星喻。 而云此相者。 但此上相字非此一句。 以见属翳喻。 识属灯喻故此解甚分明。 但不顺天亲。 天亲云能见法亦复如是耳。 以天亲云譬如星宿为日所映有而不现能见心法亦复如是故。 又见相二字于偈不次。 若回偈云相见及于识。 理则无违。 而天亲又以星配于见翳配相故。 二者大云别为一解云。 此相如星者。 全指上文共相见识。 以为此相。 谓第六识起分别见。 缘共相境故。 喻如星夜有光明。 五识各缘故非共相。 第七意识恒行染污配属翳喻。 若八识所缘行相俱不可知。 以微细故。 又无计度强分别故。 不合星喻。 星喻要须有智明故。 见即分别耳。 此释亦是一理则成。 论家不释自性相义牒之何为。 又令共相见识之中灯喻不明故。 不及前解。 今为一解。 并异两家。 谓此相之言。 全指前共相见识。 则如大云。 而不将此句独解如星。 谓如星下别解三喻。 应云此相如星如翳如灯。 以星喻在初故先牒解耳。 又不依古星喻相分。 今以星喻喻于见分。 星有照了之能同见分故。 亦顺天亲能见心法亦复如是翳喻相分犹有妄见。 谓有空花之外相故。 灯喻自证分。 此不异论。 若为此解亦顺偈中见相及于识。 义次第故。 亦得论家共相见识解自性义。 又通八识三分共是识故。 而为自相。 不独第六而为共等。 论别解星喻。 言无智暗中有光等者。 若无般若喻之如暗。 便有见分名有彼光。 若有智日识见便空。 云有智明中无彼光矣。 论次解翳喻云。 人法我见如翳。 应如是见。 何以故以取无义故解曰。 眼若有翳妄取空花。 心有妄见妄取我法无处。 妄取名取无义。 论次解灯喻云。 识如灯应如是见。 何以故。 渴爱润取缘故炽然。 解曰。 爱润于取而成识缘故。 令识炎炽然增盛。 则爱如油取如炷。 识犹灯焰。 灯体即是第八。 炎盛即是七转。 二解着所住味相。 论云。 于中着所住味相者。 味着颠倒境界故。 彼如幻应如是见。 解曰。 即偈器字。 六境为所住爱心味着。 无实为实为颠倒境。 如幻六境令人谓真。 三解随顺过失相。 论云。 于中随顺过失相者。 无常等随顺故。 彼露譬喻者。 显示相体无有。 以随顺无常故。 解曰。 即偈中身字。 是身无常不久散灭。 如朝露故。 论云彼泡譬喻者。 显示随顺苦体。 以受如泡故。 解曰即偈受用事也。 受如泡者不久立故。 三受即为三苦。 无乐可着名随顺苦。 四解随顺出离相。 论云。 随顺出离相者。 随顺人法无我。 以于攀缘得出离故。 说无我谓出离也解曰。 出离攀缘也。 云何随顺。 论云随顺者谓过去等行。 以梦等譬喻显示。 解曰。 但以梦等观于三世则随顺出离矣。 梦者论云彼过去行所念处故。 如梦寤念梦时都无所有。 梦望觉时即是过去。 论曰。 现在者不久时。 故如电可知。 论云未来者彼麁恶种子似虚空。 引出心故如云。 解曰。 依空出云如种生现。 有漏为麁恶。 论结云。 如是知三世行转生已则通达无我。 此显示随顺出离相故。 上依论经故有九喻。 若依秦经但有六喻。 加一影喻。 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次第亦不同。 论。 而将影喻添前则成十喻。 古人亦将影喻摄星翳灯云。 则六喻摄九。 疏若依大品下。 第六段大品智论所明十喻。 十喻者。 一如幻。 二如焰。 三如水中月。 四如虚空。 五如响。 六如犍闼婆城。 七如梦。 八如影。 九如镜中像。 十如化。 智论第七广明其相。 什公有传睿公有赞。 下释文中并已含具。 但阙揵城大同幻故。 欲成十忍故不出之。 又加三法故合三影。 皆为成圆十耳。 疏楞伽亦通者。 即第七多同大品。 疏今经长行下。 第二疏为会通。 言偈有局者加下响喻。 云一切诸世间种种诸音声非内亦非外。 了知悉如响是也。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七十四 发布时间:2025-05-20 04:18:49 来源:听佛音 链接:https://www.tfoyin.com/fojing/2138.html